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http://myweb.scu.edu.tw/~tsemeiwu/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http://myweb.scu.edu.tw/~tsemeiwu/"—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http://myweb.scu.edu.tw/~tsemeiwu/
第十三週:康德的義務論 動機很重要嗎?

2 一、前 言 捍衛人權(human rights)的道德理由有三種: 1.福祉的考量:效益主義—長遠的效益極大化。 2.自由的考量:
一、前 言 捍衛人權(human rights)的道德理由有三種: 1.福祉的考量:效益主義—長遠的效益極大化。 2.自由的考量: (1)極端自由主義:保障基本的自我所有權。 (2)康德(Immanuel Kant, )的義務論:人 是理性動物,值得擁有尊嚴和尊重。 3.德行的考量: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 從道德上的應得(morally deserve)立論,正義的分 配應獎勵並促進德行。

3 一、前 言 (一)康德的生平: 康德最為人傳頌的是他一生過著極其嚴謹的規律 生活。 代表著作:
一、前 言 (一)康德的生平: 康德最為人傳頌的是他一生過著極其嚴謹的規律 生活。 代表著作: 《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1781) 《道德的形上學基礎》(Grounding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1785) 《實踐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1788) 《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ement, 1790)

4 一、前 言 (二)康德對效益主義的批判: 1.把權利奠基在幸福最大化的計算之上,將使得權 利陷於危境:效益不能作為法律的基礎。
一、前 言 (二)康德對效益主義的批判: 1.把權利奠基在幸福最大化的計算之上,將使得權 利陷於危境:效益不能作為法律的基礎。 2.從偶然擁有的欲望去推導道德原則,是思考道德 的錯誤方式:效益不能作為個人道德的基礎。只 因某事帶給許多人快樂,不能使得它變成對的。 對康德來說,道德不能奠基在單純的經驗考量, 例如利益、需求、欲望、偏好。 道德並不是幸福最大化或為了其他目的,而是跟 尊重人作為「目的自身」有關。

5 一、前 言 康德主張,透過發揮「純粹實踐理性」(pure practical reason),可以達到最高道德原則。 理性與自由的密切關連:
一、前 言 康德主張,透過發揮「純粹實踐理性」(pure practical reason),可以達到最高道德原則。 理性與自由的密切關連: 因為人是理性的存有者,能夠推理,且人是自主 的存有者,能夠自由地行動和選擇,所以每個人 都值得尊重。 理性和自由的能力是人共有的,二者使得人異於 禽獸。

6 一、前 言 在今天的課程裡,我們要談: 1.康德的自由觀:自由跟自主(autonomy)有著密切 關係。 2.康德的道德觀 道德價值的判斷
一、前 言 在今天的課程裡,我們要談: 1.康德的自由觀:自由跟自主(autonomy)有著密切 關係。 2.康德的道德觀 道德價值的判斷 道德對錯的判斷 3.康德義務論的應用:性、謊言與政治

7 二、康德論自由 當人類像動物一樣趨樂避苦時,並非真正自由的 行動,而是成為欲望的奴隸。
因為在尋求欲望滿足時,我們是根據某個外在於 自身的目的來行動。 例子:雪碧的廣告詞「服從你的渴望」(Obey your thirst)。 康德主張,要自由地行動,就必須是自主(自律 )地行動,即按照自我施加的法則來行動。

8 二、康德論自由 (一)自主(自律)與他律:
他律(heteronomy):根據外在於我的決定因素來 行動。例如,因地心引力而墜落、為了得高分而 努力讀哲概。 當行為出於他律,人就成為欲達成目的之工具, 而非發動者。 自主/自律:根據我們給自己的法則來行動。為了 某件事本身才做它(目的自身)。

9 二、康德論自由 自主行動的能力賦予人類特殊的尊嚴。它構成了 「人」與「物」的差別。 尊重人的尊嚴意味著把人視為目的自身來對待。
效益主義的錯誤即在於把人當成促進整體福祉的 工具。這可以解釋在電車問題的版本二中,為什 麼不能把胖子推下天橋的理由。

10 二、康德論自由 (二)自主與自由: 康德主張,只有當意志是被自主地決定,由自我 施加的法則所規範時,人才是自由的。
康德反對把自由視為「能夠做想做的事,不受阻 礙地追求欲望」,因為這些欲望一開始並非出自 人的自由選擇。 當「理性」決定意志時,人便能擺脫欲望和喜好 ,遵循自訂的法則,自由於是成為可能。 康德的理性是涉及道德的純粹實踐理性,而不是 工具性的。

11 三、康德論道德 (一)道德價值取決於動機:
義務動機(motive of duty):康德稱為「善意志」 (good will)。為了履行道德法則(因義務而為), 出於對的理由而去做對的事。 善意志的「善」不在於可以產生好的結果,而是 本身就是一種善意。 康德主張,只有出於義務動機(善意志)的行為 才有道德價值。 喜好動機(motive of inclination):為了滿足需求、 欲望、喜好、利益。

12 三、康德論道德 對康德而言,如果是出於喜好動機,則該行為即 使符合道德法則(道德上對的行為),仍沒有道 德價值。 例子:
1.精打細算的店家:為了獲得良好商譽而童叟無欺 2.學生簽署不作弊承諾以換商店取折扣卡 3.活著的義務:出於義務而非喜好而珍惜生命。 4.助人的義務:若是出於對他人的憐憫、因為助人 感到快樂而行善,則該行為沒有道德價值。

13 三、康德論道德 康德對助人義務的主張之重點,在於區分兩種不 同的動機:為了讓自己感覺快樂、為了履行助人 的義務。出於前者的行為值得稱讚和鼓勵,卻不 值得尊敬。出於後者的行為才有道德價值。 例子:1983年,美國的「拼字小英雄」。 重點在於行為者是不是出於對的理由而去做該行 為,做了以後感覺到快樂則無損其道德價值。

14 小組討論 台東的菜販陳樹菊女士長年省吃儉用,把存下來 的錢捐給母校、兒童基金會和孤兒院。2010年被 美國《時代雜誌》(Time) 選為全球一百個最具影 響力的人物。她曾表示:「捐錢幫助人,那天就 會睡得特別好,心裏有說不出的快樂」。 請問: 1.你們認為陳樹菊助人的動機是什麼?若按照康德 的主張,她捐錢的行為有沒有道德價值? 2. 康德主張,如果助人是為了得到快樂,那麼這個 行為沒有道德價值。你們是否同意康德的看法, 為什麼?

15 三、康德論道德 (二)道德對錯取決於行為本身特性: 1.定言令式和假言令式:
道德上對的行為能夠通過定言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普遍法則形式」(the formula of universal law)和「目的自身形式」(the formula of the end in itself)的檢驗。 準則(maxim):行動背後的理由或行為策略。 因為準則是基於個人特殊欲望或目的而形成的行 為策略,所以即使在相同情境下,不同的行為者 可能會採取不同的準則。

16 三、康德論道德 (1)假言令式(hypothetical imperative):
假言:在某種條件下,即擁有某種特殊的主觀目的。 令式:以命令的形式呈現。 假言令式運用工具性的理性,它表達的是:如果 一個人要達成某個特殊目的,那麼他必須採取某 個行動,而這個行動是所有理性人如果擁有相同 目的都應採取的。例如,如果商家想要獲得良好 的商譽,那麼就應該童叟無欺。 因為假言令式對行為的規範是有條件的,所以它 不能規定我們的道德義務。

17 三、康德論道德 (2)定言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
定言:基於無條件的客觀目的,沒有例外。 令式:以命令的形式呈現。 定言令式建立在「善意志呈現在行為中」這個客 觀目的之上,且它是客觀原則,適用於所有人。 定言令式的形式不是「如果你想要得到某個結果, 那麼你就應該做某件事」,而是「你應該做某件 事」。 要在自主的意義下成為自由的,則必須出於定言 令式(而非假言令式)來行動。

18 三、康德論道德 2.普遍法則形式:只依據那些你可以同時願意它成 為普遍法則的準則行動。
可普遍化的測試(universalizing test):如果你願意 自己採行的準則,成為所有理性人都採用的行為 依據,那麼你的行為就合乎道德,否則就是道德 上錯誤的行為。 判斷方式:行為準則普遍化以後是否會產生觀念 上的矛盾或意願上的矛盾? 可普遍化的測試提供了一種檢驗方法,檢視自己 是否把自身利益置於他人的利益之上。

19 三、康德論道德 以「做假承諾跟朋友借錢」為例:
當行為準則普遍化以後,就會產生矛盾:因為如 果每個人在急需用錢時都做假承諾,以後就沒有 人會再相信這種承諾,也不會願意借錢給別人, 所以行為者想要借錢的目的將無法實現(產生觀 念在實踐上的矛盾)。 結論:因為做假承諾的準則無法通過可普遍化的 測試,所以在任何狀況下都是道德上錯誤的。 假承諾是錯的,原因不在於它普遍化以後的壞結 果(破懷社會信任),而是錯在我把自己的需要 和欲望置於他人的需要和欲望之上。

20 三、康德論道德 3.目的自身形式:行動時對待人性的方式是,不論 對自己或任何一個他人,絕對不能當成只是手段 ,而永遠要同時當成是目的。
把人當成“只是”手段:把人當成滿足個人喜好或 達成因某個喜好所追求的目的之工具。 把人當成目的:尊重自己或他人是具有理性、可 以實踐道德行為的尊嚴存在者。 判斷方式:你的行為有沒有把自己或對方當成一 個有尊嚴、有價值的「人」看待? 例子:新聞記者搶拍受害家屬痛哭畫面、為解除 痛苦而自殺。

21 三、康德論道德 以「做假承諾跟朋友借錢」為例:
當一個人對別人做虛假的承諾時,就是把對方當 作只是解決自己財務需求的手段,而沒有把他當 成一個有尊嚴、值得尊重的人。 這個人為了自己的需要而利用他人,被利用的人 沒有被當成有尊嚴的人。 結論:因為做假承諾的準則無法通過目的自身形 式的測試,所以在任何狀況下都是道德上錯誤的 行為。

22 三、康德論道德 (三)對康德道德觀的四個疑問: 1.定言令式=黃金律(Golden Rule)? 黃金律:要別人怎麼待你,你就要怎麼待人。
[回答]:定言令式不同於黃金律: a.黃金律取決於人喜歡怎樣被對待的偶然事實。 b.定言令式要求從這類偶然因素中脫離出來,無論 一個人在一特殊情境裡希望得到什麼,都要尊重 人做為一個理性存有者。 例子:該不該告訴住在療養院的母親,哥哥死於 車禍意外的真相?

23 三、康德論道德 2.自主行動是臣服於法則,它如何相容於自由?
[回答]:遵守義務和自主(自由)行動只有在「 我是我有義務要服從的法律的制訂者」的情況下 ,才是相同的。 我做為一個自由人的尊嚴,並非來自服從道德法 則,而是來自我是道德法則的制訂者,且基於這 個理由而服從它。

24 三、康德論道德 3.如何保證所有人都會選擇相同的道德法則?
[回答]:人並非以特殊的你和我的身份,基於利 益、欲望和愛好來選擇道德法則。而是以一個理 性存有者(康德所謂的純粹實踐理性的參與者) 來做選擇。 若所有人使用的都是純粹實踐理性,則能脫離特 殊利益,達成相同的結論,即得出單一、普遍的 定言令式。

25 三、康德論道德 4.假設科學發現人沒有自由意志,那麼便否證了康 德的道德哲學? [回答]:人可以從兩種觀點來認識自己:
a.自然存有者:屬於感官界(sensible world),受自 然法則和因果定律所決定(他律)。 b.理性存有者:屬於理智界(intelligible world),受 獨立於自然之外、不受經驗影響、僅奠基於理性 的法則(自主)之限制。

26 三、康德論道德 只有承認自己是理智界的成員,自由和道德(定 言令式)才是可能的。
因為道德和自由並非經驗領域裡的概念,而科學 只能在感官界中運作,所以它不能用來回答道德 問題,也不能用來證明或否證自由意志的存在。 因為人同時存在於感官界和理智界,所以在實際 上做的行為(實然)和應該做的行為(應然)之 間,永遠存在著落差。

27 四、康德義務論的應用 (一)婚姻關係以外的性行為:
康德反對所有婚姻關係以外的性行為:理由是這 類行為把彼此的人性(humanity)當成滿足性慾的工 具,這對雙方都是一種降格和物化。 康德反對極端自由主義的自我所有權:把人當成 目的而非僅是手段的道德要求限制了人可以怎麼 對待自己。 康德的「自主」對人可以如何對待自己設下限制 :自主行動要求尊重地對待自己,不可以把自己 物化。康德依相同理由反對牙齒買賣和賣淫。

28 四、康德義務論的應用 (二)跟殺人犯說謊是錯的? 康德主張,在任何情況下,說謊都是錯的。
朋友被地下錢莊的角頭暴力討債,情急之下躲到你家 來。這時候角頭持開山刀來你家按門鈴,問那個朋友 是不是躲在你家。這時候,你應該怎麼回答? 康德主張,在任何情況下,說謊都是錯的。 法國哲學家貢斯當(Benjamin Constant, ) 反對康德的主張,他認為說實話的義務僅適用於 那些值得說實話的人,這不包括殺人犯。 康德:道德看的不是結果,而是原則。無論如何 都要說實話。

29 四、康德義務論的應用 Michael Sandel為康德的論點辯護: 兩種回答殺人犯的方式: 1.徹底的謊言(outright lie)
2.誤導性的真話 從康德的觀點來看,第一種回答是道德上不允許 的。善意的謊言(white lies)違反定言令式,為了結 果的考量而要道德法則破例。 誤導性的真話則不違反定言令式,所以是道德上 可允許的。康德自己也用過類似方法。

30 四、康德義務論的應用 (三)康德會幫柯林頓辯護嗎?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爆出跟白宮實習生 魯文斯基(Monica Lewinsky)的緋聞後,向人民發 表聲明表示:「我跟那位女士,魯文斯基小姐沒 有性關係」。但後來發現他們有發生口交。 柯林頓的律師Gregory Craig宣稱,總統沒有說出 真相,但他不認為自己有說謊。因為「他心目中 的性關係就是字典裡定義的那種」。 Sandel認為,在康德的道德理論裡,誤導性的真 話是道德上可允許的,而徹底的謊言則不行,兩 者有重要的道德差異。

31 四、康德義務論的應用 誤導性的真話 V.S.徹底的謊言: 相同點:兩者都在追求一個值得讚許的目標(保 護我的朋友)。
相異點:兩者的動機不同。誤導性的真話對說實 話的義務展現了敬意,但徹底的謊言則沒有。 1.誤導性的真話有兩個動機(保護朋友、堅守說實 話的義務),是以符合義務動機的方式來實現保 護朋友的目標,可通過可普遍化測試。 2.徹底的謊言只有一個動機(保護朋友),無法通 過可普遍化測試。

32 五、結 語 康德的道德理論對當代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的發 展產生了廣泛且深刻的影響。 康德的義務論奠基在四個對比:
五、結 語 康德的道德理論對當代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的發 展產生了廣泛且深刻的影響。 康德的義務論奠基在四個對比: 1.道德價值:義務 V.S.愛好 2.自由:自主(自律)V.S.他律 3.理性:定言令式V.S.假言令式 4.觀點:理智界V.S.感官界 對康德而言,所有理性存有者都必須被尊重,被 視為目的自身來對待。由此可推出普遍的人權主 張,正義要求捍衛所有人的人權。

33 參考書籍 指定閱讀: 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正義:一場 思辨之旅》,臺北市:雅言文化,2011,第五章 〈人權是普世價值/ 康德的自由主義〉 。 延伸閱讀: 林火旺,《基本倫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2009,第一篇第三章〈 康德的道德學說〉。


Download ppt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http://myweb.scu.edu.tw/~tsemeiwu/"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