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教育社會學.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教育社會學."—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社會學

2 課程內容 1. 教育社會學導論 2. 教育社會學的發展與主要理論 3. 教育功能之社會學分析 4. 教育政策之社會學分析
5. 社會階層化與教育 6. 族群與教育 7. 性別與教育 8. 教育機會均等 9. 社會變遷與教育 10.學校組織與學校文化 11.班級社會體系 12.課程之社會學分析 13.教學之社會學分析 14.教育專業

3 教科書 陳奎憙(主編)(2004)。現代教育社會學(增訂二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4 參考書 田心喻(譯)(1988)。文化霸權。臺北市:遠流。 李芳森(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縣:群英。
李錦旭(譯)(1987)。Blackledge與Hunt 著。教育社會學理論。臺北市:桂冠。 吳曲輝等(譯)(1992)。Turner著。社會學理論的結構。臺北市:桂冠。 林生傳(1982)。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美玲(2003)。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清江(1972)。教育社會學。臺北市:臺灣書店。 林清江(譯)(1978)。Banks著。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

5 參考書 林義男、王文科(1998)。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陳奎憙(2007)。教育社會學(增訂三版)。臺北市:三民。
吳根明(譯)(1988)。批判理論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馬信行(1991)。教育社會學。臺北市:桂冠。 孫中欣(1999)。學業失敗的社會學研究。臺北市:揚智。 高宣揚(1998)。當代社會理論。臺北市:五南。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臺北市:揚智。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學富。

6 參考書 黃純敏(主譯)(2006)。Y. Pai與S. A. Adler著。教育的文化基礎(Cultur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臺北市:學富。 黃瑞祺(1996)。批判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黃菁瑩(1999)。性別與教育機會。教育資料文摘,43(2), 。 楊 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詹棟樑(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葉至誠(2006)。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威仕曼。 陳奎熹(198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7 參考書 陳奎熹、高強華、張鐸嚴(1995)。教育社會學。臺北縣:空中大學。 陳奎熹(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照雄(2006)。當代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心理。 謝高橋(2004)。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謝維和(2002)。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譚光鼎(201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學富。 鄭世仁(2000)。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8 學習評量 1. 平時表現:30% 2. 期中考試:30% 3. 期末考試:40%

9 一、教育社會學導論

10 本章內容 1. 社會學的定義與研究範圍 2. 社會學的演進與發展 3. 教育社會學的意義、性質與目的 4. 為什麼要研習教育社會學

11 社會學的定義 龍冠海(1966):社會學是研究社會關係的一門科學。

12 社會學的研究範圍 4-1 依據研究範圍的大小分: 1. 鉅觀社會學(macro-sociology) ─ 研究人所構成的社會
2. 微觀社會學(micro-sociology ) ─ 研究社會中的人

13 社會學的研究範圍 4-2 依據研究現象的性質分: 1. 社會「靜學」(social statics)
2. 社會「動學」(social dynamics)

14 社會學的研究範圍 4-3 依據研究的目的分: 1.「純粹」(理論的)社會學 2.「應用」(實用的)社會學

15 社會學的研究範圍 4-4 依據研究的內容分: 1.「普通」社會學 2.「特殊」社會學

16 社會學的演進 7-1 1. 孔德(A. Comte , 1798-1857 )(法)
2. 史賓塞(H. Spencer , )(英) 3. 華德(L. F. Ward, )(美) 4. 涂爾幹(E. Durkheim, )(法) 5. 馬克思(K. Marx , )(德) 6. 韋伯(M. Weber , )(德)

17 社會學的演進 7-2 1.孔德(A. Comte) 社會學之父 創用「社會學」(sociology)一詞 致力於建立科學的社會學

18 社會學的演進 7-3 2.史賓塞(H. Spencer) 提出「有機比擬論」(organic analogy)

19 社會學的演進 7-4 3.華德(L. F. Ward) 提出「社會導進論」(social telesis)

20 社會學的演進 7-5 4.涂爾幹(E. Durkheim)
提出社會連帶(social solidarity)與集體意識(collective conscience)

21 社會學的演進 7-6 5.馬克思(K. Marx) 階級意識與階級鬥爭 經濟決定論

22 社會學的演進 7-7 6.韋伯(M. Weber) 理想類型(ideal type) 科層體制(bureaucracy)
同理瞭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 )

23 社會學的發展 社會學的研究趨向: 1. 隨著時代的進展,社會學的內容越充實,概念越豐富,理論體系越完整。
2. 從綜合的討論演變到分析的研究。 3. 脫離社會的思辨而著重科學實證研究。 4. 理論社會學與應用社會學並行發展,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相輔相成,各有相當豐碩的成果。

24 教育社會學的意義 教育社會學是探討教育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它是運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概念分析教育制度,以充實社會學與教育學理論,並藉以改善教育,促成社會進步。

25 教育社會學的性質 1. 教育社會學是一門介於教育學與社會學的邊際性學科。 2. 教育社會學運用社會學觀點分析教育制度,進一步解決教育問題。

26 教育社會學的目的 1. 理論目的 2. 應用目的

27 為什麼要研習教育社會學? 1. 教育社會學知識為構成教育學理論的一部分 2. 教育社會學研究可使教育決策者重視影響教育的社會因素
3. 教育社會學的知識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了解其角色任務

28 即時評量 1. 下列那位學者被稱為社會學之父? (1) 泰勒(F.W Taylor) (2) 華勒(W. Waller) (3) 孔德(A. Comte) (4) 康德(I. Kant) Ans. ( 3 ) 2.發明「科層體制」(Bureaucracy)的學者是 (1) 涂爾幹(E. Durkheim) (2) 哈伯馬斯(J. Habermas) (3) 韋伯(M. Weber) (4) 帕森士(T. Parsons)

29 即時評量 3. 提倡「有機比擬論」(Organic Analogy)的學者是 (1) 馬克思(K. Marx) (2) 帕森士(T. Parsons) (3) 華勒(W. Waller) (4) 斯賓塞(H. Spencer) Ans. ( 4 ) 4. 提倡「社會導進論」(Social Telesis)的學者是 (1) 布迪爾(P. Bourdieu) (2) 涂爾幹(E. Durkheim) (3) 華勒(W. Waller) (4)華德(L.F. Ward)

30 即時評量 5. 首先提倡「社會分工論」(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的學者是 (1) 華勒(W. Waller) (2) 涂爾幹(E. Durkheim)(3) 孔德(A. Comte) (4) 帕森士(T. Parsons) Ans. ( 2 ) 6. 首先倡言「理想類型」(Ideal Type)的學者是 (1) 韋伯(M. Weber) (2) 哈伯馬斯(J. Habermas) (3) 涂爾幹(E. Durkheim) (4) 帕森士(T. Parsons) Ans. ( 1 )

31 即時評量 7. 下列何者屬於社會動學(Social Dynamics)的研究?(1) 民初教育制度 (2) 英國的三分制課程 (3) 台灣幼兒教育的發展 (4) 美國的Head Start方案 Ans. ( 3 ) 8. 主張人類知識演進遵循「神學→玄學→科學」程序的社會學家為 (1) 華勒(W. Waller) (2) 涂爾幹(E. Durkheim)(3) 孔德(A. Comte) (4) 帕森士(T. Parsons)

32 即時評量 9. 首先提出「社會連帶」(social solidarity)概念的社會學家為 (1) 韋伯(M. Weber) (2) 涂爾幹(E. Durkheim)(3) 孔德(A. Comte) (4) 帕森士(T. Parsons) Ans. ( 2 ) 10. 首先提出「集體意識」(collective conscience)概念的社會學家為 (1) 韋伯(M. Weber) (2) 涂爾幹(E. Durkheim)(3) 孔德(A. Comte) (4) 帕森士(T. Parsons)

33 即時評量 11. 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分類,可分為鉅觀研究與微觀研究,下列何者不屬於微觀研究的論述? (1) 強調社會變遷的研究 (2) 重視實際社會生活的探究 (3) 在社會行為研究中,著眼於行為情境因素 (4) 凸顯個人在社會實體建構中主動性的研究【96中教學程教師資格檢定教育原理與制度考題】 Ans. ( 1 )

34 即時評量 12.下列哪一位社會學者曾將社會比擬為有機體,為了適應環境而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的演化過程? (1) 馬克思(K. Marx)(2) 孔德(A. Comte)(3) 韋伯(M. Weber)(4) 斯賓賽(H. Spencer)【94幼教學程教師資格檢定教育原理與制度考題】 Ans. ( 4 )

35 問題討論 1. 孔德(A. Comte)認為,社會現象如同自然現象一般,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所以可以使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社會現象,以建立科學的社會學。你對孔德的論點有何看法? 2. 華德(L. F. Ward)認為,教育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有效的力量。你對華德的論點有何看法?

36 實務應用 韋伯(M. Weber)的「同理瞭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如何應用在班級經營上?

37 參考資料 陳奎憙(2004)。什麼是教育社會學。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增訂二版)(頁1-14)。臺北市:師大書苑。


Download ppt "教育社會學."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