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Chapter 11 Diseases and its control in aquaculture
淡水养殖鱼类的病害与控制
2
Course outline Factors for fish diseases 鱼病的致病因素
Types of fish diseases 鱼类疾病的类型 Common diseases of fish 常见的鱼病
3
Section 1 Cause of fish diseases
鱼病的致病因素 (一)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二)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s (三)人为因素 human factors 水产养殖生态体系是一个立体的生命体系,这一体系由水产动物、理化因子、微生物、藻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底泥等共同构成。 (四)内在因素internal factors
4
(一)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1.水温 水温突然剧变 疾病与水温的关系:草鱼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 病毒性出血病——25 ℃ 2.水质 pH:7-8.5 ;低于4或高于10.6 溶解氧:<1 mg/L,浮头;过饱和,气泡病 有毒物质:氨气、硫化氢、硝酸盐、亚硝酸盐等 污水:强碱、强酸、重金属盐类等 水产养殖生态体系是一个立体的生命体系,这一体系由水产动物、理化因子、微生物、藻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底泥等共同构成。
5
(二)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s
1.微生物 病毒、细菌、真菌、藻类等 2.寄生性的动物 原生动物、蠕虫、蛭类、钩介幼虫、甲壳动物等 3.其他有害动物 原生动物:车轮虫、鳃隐鞭虫、 水鸟、水蛇、青蛙、水生昆虫、凶猛性鱼类等
6
(三)人为因素 human factors 1.放养密度过大、放养比例不合理 2.养殖管理不当: 变质饲料,人工投饵不均匀,
施肥方法不当等。 3.人为的机械损伤,导致鱼类生病。 如:运输或网捕
7
(四)内在因素internal factor
鱼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因种类、年龄、体质而不同 肠炎:草鱼易感、鲢鳙鱼不生;草鱼鱼种易感,而亲鱼少发生 打印病:鲢鳙鱼易感,草鱼不易感 白头白嘴病 :夏花草鱼易感,二龄以上不生 外因+内因 鱼病的发生
8
Section 2 Types of fish diseases
鱼类疾病的类型 1. 依病原分: 病毒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 寄生虫性疾病 非寄生性疾病
9
常见病毒性疾病
10
常见细菌性疾病
11
常见真菌和寄生虫性疾病
13
重复性感染 痊愈后体内遗留病原体,鱼体与病原体保持暂时
2. 依感染情况分: 单纯感染 较少 混合感染 草鱼三病 原发性感染 第一次感染 继发性感染 水霉、鳃霉、赤皮等 再感染 被同一种病原第二次感染 重复性感染 痊愈后体内遗留病原体,鱼体与病原体保持暂时 的平衡,若外界又侵入同样的病原,则又发生此病。 再感染―被同一种病原第二次感染之后又患同样的疾病。第一次发病已经好了,鱼对这种疾病无免疫力。 重复感染――鱼体病愈之后,但体内还遗留有病原体,仅仅是鱼体与病原体保持着暂时的平衡,如是外界又侵入同样的病原,则又发生此病。
14
3. 依病症分: 局部性疾病 皮肤病、鳃病、肠道病 全身性疾病 非生物性疾病中的泛池、中毒 4. 依病理性质分: 急性型 鱼类严重中毒、白头白嘴病、急性鳃霉 亚急性型 慢性型 饥饿、打印病
15
Section 3 Common diseases of fish常见的鱼病
3.1 鱼苗、鱼种期易患疾病 3.2 成鱼期常见的疾病
16
3.1 鱼苗期易患疾病 跑马病 雨水过多,水质不肥, 缺乏适口饵料 池塘漏水 主要发生于5-6月 多见于青鱼、草鱼, 鲢、鳙较少见。
3.1 鱼苗期易患疾病 跑马病 饥饿及营养不良病 雨水过多,水质不肥, 缺乏适口饵料 池塘漏水 主要发生于5-6月 多见于青鱼、草鱼, 鲢、鳙较少见。 防治方法: 1.鱼苗放养不能过密,尤其是草、青鱼。鱼苗饲养10天后,应及时投喂豆饼等适口饵料。 2.防止鱼池漏水,认真检查进水口。 3.发病时,立即用芦席或竹帘隔断鱼苗逛游路线,并同时投喂一些适口饵料如蚕蛹粉等以诱其摄食,可终止“跑马”。 4.将夏花鱼种移放到已培育有丰富浮游生物的鱼池中。
17
气泡病 气体过饱和 ——光合作用的氧、代谢废气 病因: 水中浮游植物过多 使用未经发酵的有机肥 未经曝气的地下水 气泡病继发水霉病
由于水中某种气体过饱和,鱼的肠道出现气泡,或体表、鳃上附着着许多小气泡,使鱼体上浮或游动失去平衡,严重时可引起大量死亡,这种病主要危害鱼苗。温差过大引起空气饱和度剧烈变化所致 水中浮游植物过多——氧气 使用未经发酵的有机肥——甲烷和硫化氢 未经曝气的地下水——氮气 防治方法: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数量。 气泡病继发水霉病
18
其他疾病 白头白嘴病 夏花鱼苗 小瓜虫病 车轮虫病 三代虫病 剑水蚤 水蜈蚣
白头白嘴病 夏花鱼苗 小瓜虫病 车轮虫病 三代虫病 剑水蚤 水蜈蚣 剑水蚤:是对水生甲壳动物中桡足类的总称。鱼类的主要食物之一,既会咬死初孵的鱼苗,又消耗缸中氧气,影响幼鱼生长。
19
3.2 成鱼期常见的疾病 病毒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 寄生虫性疾病 非寄生性疾病
20
病毒性疾病 主要特点: 潜伏期长,不易发现; 发病快,不易控制; 防治困难,无特效药。
21
鱼类常见的病毒性疾病 一、草鱼出血病 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三、虹彩病毒病 四、弹状病毒病 (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三)鲤春病毒血症
22
病毒性疾病 一、草鱼出血病 病原 症状和病理变化 流行情况 诊断方法 防治方法
23
一、草鱼出血病 1.病原 草鱼呼肠孤病毒,又叫草鱼出血病病毒
病毒为20面体的球形颗粒,具双层衣壳,无囊膜,属dsRNA病毒,直径70-80nm
24
一、草鱼出血病 2.症状 红肌肉型:较小鱼种(7-10cm) 红鳍红鳃盖型:较大鱼种(>13cm) 肠炎型:大小草鱼
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现象;体色暗黑,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见皮下肌肉 充血、出血,病鱼的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都充血,有时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肠壁充血,但仍具韧性,肠内无食物,肠系膜及周围脂肪、鳔、胆囊、肝、脾、肾也有出血点或血丝。上述症状并非全部同时出现,按其症状表现颌病理变化的差异,大致可分为3个类型,可同时出现,亦可交替出现。
25
红肌肉型
26
红鳍红鳃盖型 白鳃
27
肠炎型
28
一、草鱼出血病 3. 流行情况 (1)危害对象:草鱼,体长2.5~15cm的鱼种 (2)流行季节:6~9月 (3)水温:20~33℃时发生
(4)流行地区广
29
一、草鱼出血病 4. 诊断方法 [初诊]病鱼的体色发黑,体表及内脏各器官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病鱼严重贫血,鳃常呈“白鳃”。 [确诊] EM检查肾脏等部有无病毒粒子 ELISA、PCR
30
一、草鱼出血病 5. 防治方法 预防: (1)彻底清塘; (2)草鱼鱼种下塘前用灭活疫苗浸浴或注射;
(2)草鱼鱼种下塘前用灭活疫苗浸浴或注射; (3)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鱼体抵抗力; (4)发病季节,药物预防。
31
治疗: (1)全池遍洒含氯消毒药,如二氧化氯0.02 ~~0.03ppm,或漂白粉精0.5 ~0.6ppm,或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5%)0.3~0.4 mg/kg等。 (2)内服药 ①每100 kg鱼每天用0.5 kg大黄、黄岑、黄柏、板蓝根(单用或合用都可以)再加0.5 kg食盐拌饲投喂,连喂7天。 ②每100 kg每天用40 mL 4%碘液拌饲投喂,连喂4天。
32
病毒性疾病 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 1.病原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PNV) 双RNA病毒科
病毒为正20面体,无囊膜,直径55-75nm
33
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 2.症状 食欲丧失,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
肛门多数拖着线状粪便,还可见到原地转圈游泳等异常的活动现象。 病理组织检查为胰腺广泛坏死。
34
腹部膨胀 眼球突出 体表发黑
35
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 3.流行情况 主要发病鱼类:鲑鳟鱼类(鱼苗-3月龄鱼) IPNV宿主范围很广,如鲆、鲽、鳎、鳕
流行季节:春季,一般发病水温10~15℃ 宽体舌鳎 平头鲽
36
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 4.诊断方法: 根据外观症状初步诊断,取病鱼胰脏组织作切片、HE染色可诊断。免疫学、ELISA诊断。
37
预防 1.加强检疫工作,不将带有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的鱼卵、鱼苗、鱼种及亲鱼输入或输出。 2.发现疫情首先要封锁、销毁病鱼。被污染鱼池用浓度为200mg/kg的有效氯消毒;被污染的工具用2%福尔马林或pH为12.2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消毒10分钟。 3.鱼卵消毒:50mg/kg的10%复方皮维碘溶液药浴15分钟;如水的pH较高时,则需用浓度为60~100毫克/千克的10%复方皮维碘溶液药浴15分钟。
38
治疗: 1.疾病早期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剂(PVP-1)拌饵投喂,每天每kg鱼1.64~1.91g有效碘,连用15天,可降低死亡率。 2.大黄末,经煎煮或热开水浸泡过夜,以每万尾鱼0.25~0.5千克的剂量拌饵投喂,同时全池遍洒浓度为4毫克/千克的病毒灵,对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有一定疗效。 3.水温在10℃以下可降低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的死亡率。
39
病毒性疾病 三、虹彩病毒病 淋巴囊肿病 1.病原: 虹彩病毒科,淋巴囊肿病毒(LCD) dsDNA病毒 呈正20面体,直径200~260nm
40
三、虹彩病毒病 2.症状:病鱼的皮肤上、鳍上和眼球等处出现许多小疱状肿胀物。肿胀物大的直径3cm,有各个分散的,也有聚集成团或联成片,严重患者密布于全身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肿胀物为皮肤结缔组织被病毒感染后巨大化的产物。 病鱼的皮肤上、鳍上和眼球等处出现许多小疱状肿胀物。肿胀物大的直径3cm的白色细胞团块,这些肿胀物有各个分散的,也有聚集成团或联成片的严重患者密布于全身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肿胀物为皮肤结缔组织被病毒感染后巨大化的产物。 牙 鲆
41
患病症状: 许氏平鲉 鲈鱼
42
三、虹彩病毒病 3.诊断方法:依外观初诊,以电镜观察确诊。 4.流行情况: 5.防治:无有效方法
已发生于100余种海淡水鱼类我国养殖的鲈鱼、真鲷、红斑笛鲷、石斑鱼、牙鲆、大菱鲆和东方鲀等都曾发现过。此病在水温10—25℃时为流行的高峰期,在我国全年均可发生。 5.防治:无有效方法
43
病毒性疾病 四、弹状病毒病 (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三类传染病 (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二类传染病 (三)鲤春病毒血症:二类传染病
44
(一)传染性造血 器官坏死病 (IHN) 1、病原 传染性造血器官 坏死病毒(IHNV)
45
(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 2、症状及病理变化 狂游、打转等异常行为 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 肛门处常拖有1条粘液便
肾脏和脾脏的造血组织严重坏死
46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肛门处常拖有1条粘液便
47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腹部膨大,体壁充血、出血
48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体色发黑,腹部膨大,眼球突出
49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鱼苗卵囊肿大,体壁充血、出血
50
(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 3、流行情况 4、诊断 主要危害鲑鳟鱼类的鱼苗,以摄食4周龄的鱼种为主 水温8~15℃流行
外观症状、病理切片、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51
诊断
52
病毒性疾病 (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HS) 1、病原:艾特韦病毒或艾格特维德病毒
53
(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HS) 2、症状 主要特征: 出血 急性型:突发性大量死亡,皮肤出血 慢性型:发生贫血 神经型:运动失常
55
3、流行情况 (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HS) 该病主要感染淡水养殖的鲑科鱼类 主要危害鱼种及1龄以上幼鱼,一般鱼体大于5cm才发病。
该病流行始于冬末春初,在水温6~12℃时多发。
56
(三)鲤春病毒血症 (SVC) 1、病原 鲤弹状病毒 亦称鲤春病毒血症病毒
57
2、症状 (三)鲤春病毒血症(SVC) 鱼群聚集于出水口处 体色发黑,呼吸缓慢 病鱼往往失去平衡而侧游 有瘀斑性出血,皮肤及鳃上最多见
鳃的颜色变浅,呈淡红色或灰白色 腹部膨大 鳔壁有出血斑
58
患病鱼腹部肿胀、皮肤出血 患病鱼肌肉出血 患病鱼的鳔布满出血点
59
(三)鲤春病毒血症(SVC) 3、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鲤鱼 流行于春季,水温在13~20℃时流行
60
细菌性疾病 共同特点: 1)常出现明显的表面出血、溃疡,并伴随腹水、肠炎、 烂鳃等症状; 2)发病与水体变化有较强的相关性,经常出现在高温、
水质恶化时; 3)抗生素及其它消毒剂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4)镜检可在体内发现大量的细菌
61
细菌性疾病 一、细菌性烂鳃病 1.病原 柱状嗜纤维菌 细长、柔软,易弯成 U形或V形 G-
62
一、细菌性烂鳃病 2.症状 头部暗黑——乌头瘟 鳃盖内表皮被病菌感染腐蚀成近圆形透明小区 ——开天窗 鳃丝炎症、腐烂
63
显微镜下,鳃丝末端糜烂、软骨外露 烂鳃、镶边 开天窗 烂鳃软骨外露,鳃软骨融合
64
一、细菌性烂鳃病 3.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草鱼、青鱼 流行于4~10月份,夏季为发病高峰期 该病常和细菌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
65
一、细菌性烂鳃病 4. 诊断方法 5. 防治方法 症状初诊 镜检确诊 预防:消毒(漂白粉、食盐水、生石灰) 乌桕、五倍子、大黄
治疗:磺胺类药物、卡那霉素、氟哌酸
66
细菌性疾病 二、赤皮病 1.病原 荧光假单胞菌 短杆状、G-
67
2. 患病症状: 体表出血、鱼鳞脱落 鳍条充血腐烂,形成“蛀鳍”
68
二、赤皮病 4.诊断 3.流行情况 别名:出血性腐败病、赤皮瘟、擦皮瘟 发病鱼类:2~3龄草鱼、青鱼 流行季节:全年
常与烂鳃、肠炎并发,合称为草鱼三病 4.诊断 根据外表症状
69
细菌性疾病 三、竖鳞病 1.病原 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短杆状、G- 2.症状 竖鳞 腹部膨大有腹水 眼球突出并充血
70
三、竖鳞病 3.流行情况 竖鳞病又称鳞立病、松鳞病、松球病等 主要危害金鱼、鲤、鲫和一些热带鱼 主要发生在春季,水温17~22℃。
71
细菌性疾病 四、细菌性败血症 1.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
72
四、细菌性败血症 2. 症状 体表充血 鳃、肝、肾贫血 肛门红肿 腹水 烂鳃、竖鳞 肠胀 皮肤出血、腹部膨大
74
四、细菌性败血症 3.流行情况 又称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 在我国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地区最广、季节最长、损失最重
主要危害鲫、鲤、青、草、鲢、鳙、鲮等 流行季节3~11月份,水温9~36℃。5~9月份,水温28℃为发病高峰期。
75
四、细菌性败血症 4. 诊断方法 5.防治方法 根据症状初诊 嗜水气单胞菌毒素检测试剂盒 预防:除淤、消毒
治疗:氟哌酸、氧氟沙星、氟苯尼考、 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
76
细菌性疾病 五、细菌性肠炎 别名:烂肠瘟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主要症状:肠道发炎,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血性 腹水流出。
发病鱼类:草鱼、青鱼、鲤鱼。常与烂鳃、赤皮并发 流行季节:4-10月 防治方法:抗菌药物、大蒜素等
77
肠炎型草鱼出血病,具弹性和光泽 细菌性肠炎肠縻烂,无弹性、光泽
78
六、打印病 别名:腐皮病、出血性腐败病 病原: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症状:表皮及下层肌肉出现红斑,鳞片脱落、 肌肉溃烂,四周充血,似打印
发病鱼类:鲢、鳙 流行季节:全年,夏秋易发,28~32℃为流行高峰期
80
细菌性疾病 七、疖疮病 病原:疖疮型点状气单胞菌 主要症状:肌肉组织发炎,形成疖疮 发病鱼类:青、草、鲢、鳙、鲤 流行季节:全年散发性
81
患病症状: 患疥疮病的团头鲂,背部有一疥疮,疥疮处隆起,鳞片覆盖完好,皮肤充血
82
细菌性疾病 八、弧菌病 1. 病原 弧菌属细菌 短小、直或弯杆菌, G- 鳗弧菌
83
八、弧菌病 TCBS培养基上生长的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溶藻弧菌
TCBS琼脂培养基,英文名称Thiosulfate citrate bile salts sucrose agar culture medium,即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 利用指示剂来区分是否发酵蔗糖:副溶血性弧菌不发酵蔗糖,菌落呈蓝绿色。霍乱弧菌发酵蔗糖产酸,菌落呈黄色。TCBS常用于致病性弧菌的选择性分离, 副溶血性弧菌 溶藻弧菌
84
2. 症状 ★共同的症状是体表皮肤溃疡
85
患病鳗体表褪色斑 患病鳗眼睛充血、发红 患病鳗鲡腹部充血、出血、肛门发红 患病鳗鲡腹部与腹鳍充血、出血
86
患病鳗体表形成溃疡灶 患病鳗鲡肝脏肿大,充血,出血 患病鳗鲡肝脏肿大,有出血斑
87
八、弧菌病 3. 流行情况 弧菌病是海水鱼类最常发生的细菌性疾病。 弧菌是条件致病菌。
是条件致病菌,当水产养殖动物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遭遇不利刺激或是受伤时,会诱发疾病的产生。
88
八、弧菌病 4.诊断方法 TCBS选择性培养基分离 免疫学检测 PCR检测 5.防治方法 福尔马林灭活疫苗 漂白粉消毒 磺胺类药物、土霉素
89
细菌性疾病 九、爱德华氏菌病 1. 病原:迟缓爱德华氏菌 G-,短杆菌,具有周鞭毛,有运动能力。 革兰氏染色 透射电镜观察
90
2. 流行情况: 多感染海水鱼类:鳗鲡、罗非鱼、真鲷、牙鲆等 主要流行于夏季 3. 症状 主要危害肝脏和肾脏
91
肝脏型:肝区肿大,穿孔 肝脏型腹部肝区膨大,严重时,腹壁有穿孔,腹部各处皮肤出血。
92
肝脏型:肝脏肿大,溃疡
93
肾脏型:肾区肿胀,充血、出血,肛门红肿
94
肝肾混合型:前腹部肿胀,严重贫血,肛门红肿。内部解剖:肝肾溶解消失,其他内脏、腹膜,体壁肌肉及皮肤充血、发炎、软化,形成转移性病灶,以致坏死、穿孔,引起败血症而死。
肝肾混合型:肝区红肿,肛门红肿
95
细菌性疾病 十、链球菌病 1、病原:链球菌,G+ 2、症状:鱼体变黑 眼球突出 鳃褪色 肝脏肿大,出血 脾脏肿大
96
患病症状: 肝脏肿大,有出血斑 眼球突出 体色变黑
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经口感染。在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心脏血液中均可以分离到病原菌。危害虹鳟、香鱼、银大麻哈鱼、罗非鱼等,从当年鱼种至成鱼均受害,流行于夏季,死亡率高。病鱼游动缓慢,分散于缓流处,浮于水面;或头向上、尾向下、呈悬垂状;临死前,病鱼或间断地狂游,或腹部向上。病鱼体色发黑,鳃贫血,眼球充血、肿大、突出;体表有l处或多处隆起,尤以尾部为多见,隆起部位出血或溃疡;肛门红肿;肝脏肿大、出血,或脂肪变性,褪色;幽门垂有出血点,胃肠积水,肠壁充血发炎。香鱼患病时,腹腔内还常积有腹水,腹部膨大。病原菌如侵入脑,还可引起鱼体弯曲。心外膜形成肉芽肿,肉芽肿内的细菌可长期存活不死。
97
罗非鱼链球菌病 眼球突出 体色发黑 胆囊肿大 97
98
主要侵害鲑鳟鱼、虹鳟、鲥鱼、牙鲆、罗非鱼等 全年均可发生,流行季节为7~9月 4、预防:a. 投鲜饵并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 b. 适度放养
十、链球菌病 3、流行情况: 主要侵害鲑鳟鱼、虹鳟、鲥鱼、牙鲆、罗非鱼等 全年均可发生,流行季节为7~9月 4、预防:a. 投鲜饵并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 b. 适度放养 5、治疗: 病鱼池消毒 土霉素、磺胺甲基嘧啶拌料投喂 (1)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进行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3)培育健壮鱼种。 (4)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优质饲料,保持水质优良、稳定,提高鱼体抵抗力。
99
真菌性疾病 真菌及真菌性鱼病的特点: 真菌:真核微生物 真菌性鱼病的病原主要为丝状真菌
100
真菌性疾病 一、水霉病 1. 病原 水霉属和绵霉属 2. 症状 向外长出棉花样的菌丝,“白毛病”、肤霉病 “卵丝病”,“太阳籽”
101
“白毛”
102
患水霉病的鱼卵,外菌丝呈放射状,故有“太阳籽”之称
103
一、水霉病 3.流行情况 几乎所有淡水鱼类和鱼卵均可感染 主要发生在春季,水温为20 ℃左右 4.诊断方法: “白毛”症状 5.预防和治疗
预防:生石灰清塘,勿使鱼体受伤,放养密度合理 治疗:食盐,亚甲基蓝,升温
104
真菌性疾病 二、鳃霉病 为鳃霉属,属水霉目 病鱼呼吸困难,鳃上粘液分泌增多 呈现花鳃 严重时,鱼高度贫血,整个鳃呈青灰色 1. 病原
2. 症状 病鱼呼吸困难,鳃上粘液分泌增多 呈现花鳃 严重时,鱼高度贫血,整个鳃呈青灰色 花斑鳃
105
鳃丝贫血、呈“花鳃”、挂泥
106
鳃霉病 3.流行情况 敏感的鱼类有草、青、鳙、鲮、黄颡鱼等,其中鲮鱼苗最为敏感 主要流行于5~10月,尤以5~7月为甚 4.防治方法
预防:清淤、严格检疫、生石灰消毒
107
寄生虫性疾病 类 型 一、原生动物(原虫)疾病 二、蠕虫病 三、甲壳动物病 四、软体动物
108
寄生虫性疾病 ①病原(形状、大小、寄生部位、生活史等); ②症状; ③危害对象; ④流行季节; ⑤防治方法。
109
一、原生动物(原虫)疾病 显微镜观察 鞭毛虫:锥体虫、口丝虫、鳃隐鞭虫。 肉足虫:内变形虫。 孢子虫:球虫、粘孢子虫。
纤毛虫:车轮虫、小瓜虫。
110
(一)鞭毛虫疾病 1.锥体虫病 [病原] 锥体虫 [症状] 贫血 [流行情况] 流行于6~8月 [诊断方法] 血液滴片观察
[防治方法] 杀灭鱼蛭 食盐水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 尺蠖鱼蛭是锥虫病的传播者。
111
2. 鳃隐鞭虫 [病原]鳃隐鞭虫 [寄生部位] 鳃丝
112
[症状] 鳃血管受阻,粘液增多,鳃片鲜红色,呼吸困难,离群独游,或靠近池边,聚集水面,不吃食,体色暗黑,鱼体消瘦。 观察 运动时左右摇摆,其大小如红细胞。 [危害对象] 严重:夏花草鱼! 一般:广泛,但仅使当年草鱼死亡! 鲢鳙鱼有天然免疫
113
【流行季节】 7~9月份,特别夏花分塘时! 【防治方法】 浸洗消毒 7 ppm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 水温10~15℃时浸洗20~30 min 水温15~20℃时浸洗15~20 min 甲醛:1/500浸洗2 min,可控制感染!
114
(二)孢子虫疾病 1. 艾美虫病(球虫病) [病原] 艾美虫 [症状] 消瘦、贫血,肠壁上有许多白色卵囊团 [流行情况] 青鱼
[诊断方法] 卵囊
115
肠壁上的白色结节
116
2.粘孢子虫病 [病原]粘孢子虫目 1000余种 鲢碘泡虫病(疯狂病) [病原]鲢碘泡虫 活体受2%KOH刺激时,极孔放出极丝
117
寄生虫性疾病 [症状]病鱼极度消瘦,尾巴上翘;在水中狂游乱窜(疯狂);寄生鲢鳙鱼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剖解可见内脏器官萎缩,脑、脊髓、脑颅内有白色的孢囊 [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主要危害1龄以上鲢鱼 [预防] 用生石灰清塘 鱼种放养前高锰酸钾浸泡 敌百虫杀灭营养体
118
患病草鱼,出现弯体 患病鲢鱼,尾巴上翘
119
圆形碘泡虫病 头部的胞囊
120
圆形碘泡虫病 尾鳍的胞囊
121
圆形碘泡虫病 口腔周围的胞囊
122
圆形碘泡虫病 鳃上形成的胞囊
123
寄生虫性疾病 (三)纤毛虫疾病 1、车轮虫病 [病原] 车轮虫属、小车轮属 [症状] 主要寄生于体表、鳍和鳃, 大量寄生引起鳃损伤或
体表出现白色粘液层
125
车轮虫病 [诊断] 取鳃丝或刮取体表粘液镜检 [流行] 夏秋为流行盛季; 海淡水鱼类均有;主要危害鱼苗、鱼种
[诊断] 取鳃丝或刮取体表粘液镜检 [流行] 夏秋为流行盛季; 海淡水鱼类均有;主要危害鱼苗、鱼种 [防治]硫酸铜+硫酸亚铁:0.7 ppm 全池泼一次,或泼两次,每次各半
126
寄生虫性疾病 2.小瓜虫病(白点病) [病原] 多子小瓜虫(淡水) 或刺激隐核虫(海水小瓜虫)
128
2.小瓜虫病(白点病) [症状] 在体表与鳃上形成许多小白点, 病鱼周身布满粘液。 [诊断方法] 取白点做水浸片镜检
[症状] 在体表与鳃上形成许多小白点, 病鱼周身布满粘液。 [诊断方法] 取白点做水浸片镜检 [流行] 多子小瓜虫:冬春;刺激隐核虫:夏秋 [治疗] 福尔马林; 硫酸铜
131
寄生虫性疾病 二、寄生蠕虫病 蠕虫: 身体柔软,靠肌肉伸缩而蠕动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扁形动物门的吸虫和绦虫 舌型绦虫病
扁形动物门的吸虫和绦虫 舌型绦虫病 线形动物门的线虫 鲤嗜子宫线虫病 棘头动物门的棘头虫 鲤长棘吻虫病 环节动物门的蛭类
132
草鱼肠道绦虫病 132
133
寄生虫性疾病 三、寄生甲壳动物 (一)桡足类 (二)鳃尾类 (三)等足类
134
寄生虫性疾病 (一)桡足类 1. 中华鳋病(翘尾巴病) 2. 锚头鳋病(针虫病、蓑衣虫病) 3. 鱼虱病
135
中华鳋病
136
136
137
鱼虱病 [寄生部位] 体表和口腔 [症状] [流行] 全年可发,但4~10月份多,6~8月份最多! [防治方法]
鲺撕破鱼皮肤,使鱼极度不安,狂游或跃出水面,消瘦。 体表有许多伤口,并发赤皮病、白皮病! [流行] 全年可发,但4~10月份多,6~8月份最多! [防治方法] 生石灰清塘,杀成虫、幼虫和卵块! 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一次
138
四、软体动物 钩介幼虫病 1.病原 蚌的幼体,两片几丁质壳组成, 中央有一细长的足丝! 生活史
蚌约3月份成熟,卵在外鳃腔内经1~2个月发育为钩介幼虫,4~5月份排出,用足丝和钩子附着鱼体,吸取鱼体营养变态成自由生活的幼蚌! 寄生鱼体上的时间和水温有关! 水温℃ 18~19 16~18 8~10 寄生时间/天 21 至少80
140
非寄生性疾病 一、碰伤或擦伤 二、气泡病 三、浮头和泛池 四、中毒 五、饥饿及营养不良病 跑马病
141
非寄生性疾病 浮头与泛池 浮头:水产动物因缺氧而在水面呼吸的现象。 泛池:水产动物因缺氧而出现的大批窒息死亡。
142
非寄生性疾病 中 毒 (一)藻类中毒 (二)农药中毒 (三)重金属盐类中毒 (四)化学物质中毒 (五)食物中毒
143
非寄生性疾病 营养不良病 缺乏:生长缓慢或停止,还可引起鱼类脊柱弯曲 过量:引起肝细胞变性和糖原沉积 缺乏:褪色、烂鳍、心肌病等
1. 蛋白质 缺乏:生长缓慢或停止,还可引起鱼类脊柱弯曲 2. 糖类 过量:引起肝细胞变性和糖原沉积 3. 脂肪 缺乏:褪色、烂鳍、心肌病等 过量:产生脂肪肝
144
4. 维生素 1)脂溶性维生素: a. 维生素A 缺乏:引起生长不良,视觉不良; 过量:肝脾肿大,生长和骨骼异常。 b. 维生素D 缺乏:影响骨骼生长; 过量:生长缓慢 c. 维生素E 缺乏:肌肉营养不良,发育慢,贫血; 过量:中毒反应,脂肪肝,死亡
145
2)水溶性维生素: a.维生素B族 缺乏:缺B3 (泛酸)出现鳃病;缺B11 (叶酸)出现贫血 b. 维生素C(抗坏血酸) 缺乏:脊椎及鳃软骨畸形,肌间出血,水肿,贫血等
146
常用鱼药基础知识 药理作用 用途 使用方法
147
2Ca(OCl)2+2H2O→CaCl2+Ca(OH)2+2HOCl
净化水质类药物 漂白粉(Bleaching powder) 【药理作用】 2Ca(OCl)2+2H2O→CaCl2+Ca(OH)2+2HOCl 【作用用途】 消毒剂、水质净化剂 主要用于水生生物细菌性疾病防治 【用法用量】 清塘浓度20mg/L 防治疾病浓度1~2mg/L
148
二氯异氰脲酸钠 【药理作用】 HOCI+R-NH-R′→R-NCl- R′+H2O HOCl→HCl+[O]
Cl2+R-NH- R′→R-NCl- R′+HCl 【作用用途】 水溶液的PH值为 ;作杀菌剂、消毒剂。 【用法用量】 水体消毒用浓度0.3~0.6mg/L
149
三氯异氰脲酸 Acidum trichloroisocyanuras(TCCA)
【药理作用】 同二氯异氰脲酸钠 【作用用途】 用作杀菌消毒剂。 【用法用量】 清塘浓度为5~10mg/L 水体消毒用浓度为0.2~0.5mg/L
150
高 锰 酸 钾 (Kalii permanganas )
KMnO4 【药理作用】 其水溶液与有机物接触,能释放出新生态氧,迅速使有机物氧化,使酶蛋白和原浆蛋白中的活性基团如巯基(-SH)氧化变为二硫链(-S-S)而失活,从而呈杀菌作用。其抗菌效力在酸性环境中增强,但极易为有机物所减弱。可使生物碱、氰化物、磷、草酸盐及蛇毒等被破坏而丧失(毒)活性。 【作用用途】 具有解毒、除臭、消毒、防腐等作用。 【用法用量】 浸浴浓度10~50mg/L
151
土 霉 素(Terramycine) 杀菌抑菌类药物
【药理作用】 主要是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土霉素是30s核糖体亚基抑制剂,它和该核糖体亚基末端结合,阻碍氨酰基-tRNA结合成为mRNA核糖体亚基复合物,破坏聚核糖体的形成,而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作用用途】 本品是广谱抗生素,对立克次体、G+、G-均有效 我国规定土霉素的最高残留限量为100μg/kg。 【用法用量】 口服 鱼类每日50~80mg /kg体重
152
甲 砜 霉 素(Thiamphenicol ) 【药理作用】 与70s核蛋白体的50s亚基上的A位紧密结合,阻碍了肽酰基转移酶的转肽反应,使肽链不能延伸,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本品是氯霉素的衍生物,抗菌谱和氯霉素基本相同。 【作用用途】 适用于防治各种常见细菌性疾病。 【用法用量】 口服 鱼类每日30~50mg /kg体重;
153
氟 哌 酸(Norfloxacinum ) 【药理作用】 作用部位是细菌的DNA促旋酶,使细菌DNA螺旋开裂。本品能抑制上述功能,迅速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杀灭细菌;且对细胞壁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因而其杀菌作用更加增强。 【作用用途】 防治由细菌引起的疾病疗效比较好。 【用法用量】 鱼类每日20~50mg/kg体重,分2次投喂,连用3~5d。
154
恩 诺 沙 星(Enrofloxacin ) 【药理作用】 与细菌DNA回旋酶亚基A结合,从而抑制了酶的切割与连接功能,阻止了细菌DNA的复制,而呈现抗菌作用。 【作用用途】 对绝大多数水生动物致病菌都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用法用量】 淡水鱼类每日20~40mg/kg体重,分2次投喂,连用3~5d; 海水鱼类每日30~50mg/kg体重,拌饵投喂,连续投喂3~5d。
155
硫 酸 铜 (Cupper sulfate) 寄生虫类药物
【药理作用】 水中游离的铜离子能破坏虫体内的氧化还原酶系统(如巯基醇)的活性,阻碍虫体的代谢或与虫体的蛋白质结合成蛋白盐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低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对组织可呈收敛作用,高浓度的呈刺激和腐蚀作用。 【作用用途】 对寄生于鱼体上的鞭毛虫、纤毛虫、斜管虫以及指环虫,三代虫等均有杀灭作用,此外还可抑制池塘繁殖过多的蓝藻及丝状绿藻,杀灭真菌和某些细菌。 【用法用量】 全池泼洒,常用CuSO4和FeSO4合剂,使水体中浓度分别达0.5mg/L与0.2mg/L;仅用CuSO4 ,使水体中浓度达0.7mg/L。
156
敌 百 虫 (Trichlophonus ) 【药理作用】 水解产生一种胆碱酯酶的抑制剂, 与虫体的胆碱酯酶相结合,使胆碱酯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失去水解破坏乙酰胆碱的能力。乙酰胆碱大量蓄积,神经功能失常,先兴奋,后麻痹,直至中毒死亡。本品使宿主胃肠蠕动增强,将虫体排出体外。 【作用用途】 防治指环虫、三代虫,绦虫、棘头虫,锚头鳋、中华鳋、鱼鲺等引起的鱼病,此外可杀死剑水蚤及水蜈蚣等 。 【用法用量】 全池泼洒 90%晶体为0.2~0.5mg/L。 口服,晶体敌百虫0.3~1.0g/kg体重,每日1次,连用4~6d。 156
157
阿 维 菌 素 (Avermectin ) 【药理作用】 增加虫体的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以及打开谷氨酸控制的Cl-通道,增强神经膜对Cl-的通透性,从而阻断神经信号的传递,最终神经麻痹,使肌肉细胞失去收缩能力,而导致虫体死亡。 【作用用途】 新型广谱、高效、低毒抗寄生虫药,对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线虫和节肢动物均有良好驱杀作用,亦可驱杀鱼类棘头虫、指环虫、三代虫等蠕虫 。但对绦虫、吸虫及原生动物无效。 【用法用量】 全池泼洒,1%的阿维菌素溶液,在淡水鱼养殖池塘,使水体中浓度达0.2ml/m3。 157
158
伊 维 菌 素 (Ivermectin) 【药理作用】 驱杀作用机理在于增加虫体的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以及打开谷氨酸控制的Cl-通道,增强神经膜对Cl-的通透性,从而阻断神经信号的传递,最终神经麻痹,使肌肉细胞失去收缩能力,而导致虫体死亡。 【作用用途】 用于鱼、虾、蟹混养塘杀虫,能驱杀鱼类棘头虫、线虫、指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 【用法用量】 全池泼洒,0.2%的伊维菌素溶液,在淡水鱼养殖池塘,使水体中浓度达0.08ml/m3,在养虾塘,使水体中浓度达0.04ml/m3。 口服,0.3mg/kg体重,每日1次,连用3d。 158
159
溴氰菊酯 (Deltamethrin) 【药理作用】 杀虫机理是药物接触虫体后可迅速渗透进去,作用于虫体神经系统,通过特异性受体或溶解于膜内,改变神经突触膜对离子的通透性,选择性地作用于膜上的钠通道,延迟通道活门关闭,造成Na+持续内流,引起过度兴奋,痉挛,麻痹而死。 【作用用途】 一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鱼类的中华鳋、锚头鳋、鱼鲺等寄生虫疾病。 【用法用量】 将本品充分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2.5%的溴氰菊酯乳油,使水体中浓度达0.01~0.015 ml/m3。 159
160
氯 氰 菊 酯(Cypermethrin ) 本品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
【药理作用】 本品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 【作用用途】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鱼类的中华鳋、锚头鳋、鱼鲺等寄生虫疾病。本品易产生抗药性。虾、蟹对本品极敏感,在单养或混养虾蟹的水体禁用本品。 【用法用量】 将本品充分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4.5%的氯氰菊酯乳油,使水体中浓度达0.015~0.02 ml/m3。 160
161
选择治疗药物 细菌性疾病: 外用消毒药物+内服抗菌药物 如:水体使用二氧化氯,使用诺氟沙星拌料投喂。
罗非鱼的链球菌病使用强力霉素(50mg/kg鱼)投喂 爱德华氏菌用土霉素(30mg/kg鱼)投喂 161
162
病毒性疾病: 蠕虫类、甲壳类寄生虫病: 使用土法疫苗免疫 使用外用消毒药+内服抗病毒药 如:水体使用二氧化氯,使用利巴韦林拌料投喂
如指环虫、三代虫、中华鳋、锚头鳋等 使用有机磷类或菊酯类杀虫药,第二天使用二氧化氯 使用敌百虫全池泼洒,第二天泼洒二氧化氯 162
163
原生动物类寄生虫病: 孢子虫病: 使用硫酸铜泼洒,第二天使用二氧化氯 或使用苯扎溴铵+苦参碱合剂杀虫
如:车轮虫、斜管虫等 使用硫酸铜泼洒,第二天使用二氧化氯 或使用苯扎溴铵+苦参碱合剂杀虫 孢子虫病: 如单极虫、肤孢虫、碘泡虫等 用伊维菌素(100ml/1.5米·亩)或环烷酸铜(50-60ml/1.5米·亩)全塘泼洒,共用2次。内服拌喂盐酸氯苯胍(0.8g/kg饲料)或伊维菌素(80-100ml/40kg饲料)。 163
164
如何预防鱼病 164
165
疾病 病原 宿主 环境 病原体的数量 决定着疾病的基本特征 病原体的毒力 气候 种类 水质 年龄 饲养管理 健康状态 生物区系
决定着疾病的易感程度 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165
166
三要素平衡紊乱理论 病因 宿主 环境 A、三者处于平衡状态,表现为健康
167
B、病因作用加强,引起疾病 C、机体易感性加强、抗病力下降、引起疾病
168
E、环境变化加重了病因作用,引起疾病 F、环境变化削弱了机体抗病力,引起疾病
169
(3)引起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 (4)对水产动物免疫力的影响
疾病防治方法的基本评价 ——化学药物 抗生素杀菌力较强,内服不仅破坏肠胃内正常菌群,引起饵料消化、利用率降低,排出后在水体中残留,还会破坏水体生态,引起水变,严重影响养殖动物的生长。更不要用抗生素全塘泼洒,那样危害更大。 抗生素的主要危害: (1)病原菌耐药性问题 (2)药物残留问题 (3)引起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 (4)对水产动物免疫力的影响 1.药物残留难以克服,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 2.是对水生态环境有直接的负面影响; 3.易使部分病原产生耐药性。 169
170
疾病防治方法的基本评价 ——生态防治 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直接决定着病原微生物是否会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微生物生态技术及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是健康养殖中病害生态防治的重要途径。 目前,水产养殖使用的有益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PSB)、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有效微生物菌群(EM)等。 芽孢杆菌制剂、光合细菌制剂、以乳酸菌为主导菌的EM菌等产品已经在养殖生产中使用,其中以对虾养殖使用比较普遍,并取得良好效果。 170
171
疾病防治方法的基本评价 ——免疫防治 免疫防治是健康养殖的重要内容、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的现实选择和发展趋势
疫苗在提高鱼类特异性免疫水平的同时亦能增强机体抗不良应激的能力,且符合环境无污染、水产食品无药残的理念,已成为当今世界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界研究与开发的主流方向。 从目前世界养殖鱼类病害防治的发展趋势看,以化学疗法为特征的抗生素防治手段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禁用和取缔,符合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态、免疫预防技术正在成为国际现代水产养殖业中病害防治的先进手段和主要前沿研究与开发领域。 171
172
传统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有病治病 方法: 病虫害暴发时才处理,针对病害的特点,采取不断地杀虫、杀菌换水等方法,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分析:
病虫害暴发的时候,已经到了病虫生长的颠峰期,此时用药不是乱用就是下猛药。即使对症下药,也只能选择性地杀死部分对药物敏感的病原,其他病原更易产生耐药性;而且强烈地破坏了水体环境,更强烈地刺激了水产养殖动物。水产养殖动物的抗病力就越差,也就越容易感染,形成恶性循环。 结论: 这种方式只注重对病原体因素的控制,而忽视了环境因素与易感性、抗病力因素对病害的影响,解决方法太单一。
173
传统防治病虫害的方法——预防 方法: 定期地杀虫、杀菌,希望对病害能有所预防,不让病虫害发生。 分析:
药物只能有选择性地杀死对其敏感的虫、菌。定期施用杀虫剂、消毒剂等于是定期刺激其产生耐药性,等到爆发时往往无药可治。而且定期破坏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越频繁的杀虫、消毒对环境的破坏越大,水环境的恶化对水产养殖动物的正常生长影响极大。杀一次虫、消一次毒往往带来的是水产养殖动物的减料、闭口,严重的甚至几天都不能恢复。此时水产养殖动物本身的消耗却在增加,养殖成本与风险加大。 结论: 此法预防往往越防病害越多,越防养殖对象生长越差。
174
传统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综合处理 方法: 在传统定期杀虫、消毒后,再处理一下水质。 分析:
此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比前两种方式都会好一些,但由于是先破坏后治理,事倍功半,病虫害还是时有发生。
175
健康高效养殖的概念 健康高效养殖的关键环节——用微生物调养水质
结合不同养殖环境、不同市场需求的现状,合理选择不同养殖品种的最佳搭配比例和最佳放养密度; 养殖全程采取封闭、半封闭水质管理方式,用“生物修复法”全程处理养殖水体环境; 健康高效养殖模式的核心方法是对养殖水体的“生物修复法。” 整个养殖过程通过利用有益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能力来净化水质,使水体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 整个养殖风险是最小的,成本是最低的,效益是最好的; 健康高效养殖的关键环节——用微生物调养水质 利用微生物制剂可以有效地维持水体地健康稳定,培养有益优势藻类、有益微生物菌群。
176
生物修复法在养殖过程中的作用 1.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 注重于对环境因素的改善和对水产养殖动物抗病力的提高。 2.减少养殖风险,降低养殖成本
生物修复法主动地去解决养殖带来的水体污染问题,有效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风险、显著提高饲料的转化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 3.养殖过程健康、环保 通过微生态制剂的大量使用,对养殖过程本身带来的大量有机污染,进行了即时、彻底的降解,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养殖对象体内的药物残留。 4.养殖产品绿色、健康 避免大量使用杀虫剂、消毒剂、抗生素,为水产品品质的绿色、环保、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给消费者以购买信心。
177
健康高效养殖的关键环节——健康培藻 传统肥水一般使用有机肥、发酵粪肥、化肥等肥塘。这样对藻类没有选择性,容易造成蓝藻、鞭毛藻及原生动物大量出现。 硅藻、小球藻等由于易消化吸收,供氧、净水能力强,稳定等特点,是养殖池塘中较理想的藻类。在肥塘时要定向培养,针对硅藻、小球藻等有益藻类的具体营养需求,又考虑充分发挥池塘自身的肥力。这样培出来的水就比较持久,稳定,针对性强(对有益藻类定向培养),为充分发挥藻类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的作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造成养殖水体不稳定,水体的净化能力、供氧能力都较弱。严重的还会倒藻,水中氨氮、亚硝酸氮等有毒物质含量升高,加重养殖负担。
178
健康高效养殖的关键环节——保持底质健康 塘底对水体来讲,既是营养盐库,又是微生物库。 保持底质健康的措施: 1.尽可能的少用杀虫剂、消毒剂;
2.针对底质的不同情况定期坚持使用底质改良类产品。 底质变坏的主要原因: A、整个养殖过程中,池底相对长时间溶氧不足,造成了底部微生物环境的不平衡; B、大量的排池物,残饵等,为病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营养条件,造成病源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C、频繁使用杀虫剂、消毒剂对微生物菌群体的多样性产生极大破坏,逐步使塘底微生物菌群单一化,失去生态平衡、塘底自净功能丧失,底质日益恶化。
179
健康高效养殖的关键环节——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力与免疫力
任何药物在疾病的治疗中都不是决定因素。 决定因素是水产动物的内因,是机体的免疫力和机体的抵抗力。 定期内服提高抗病力,增强免疫力,加强消化吸收、加强脂类代谢的产品(如:活菌内服、肝胆康、低聚糖类、Vc 、多维、应激灵等)使养殖动物各项生理机能都处于非常良好的状态,来提高饲料消化、转化利用率。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成本。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