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13讲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调整 与创新——不同社会制度的探索.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13讲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调整 与创新——不同社会制度的探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3讲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调整 与创新——不同社会制度的探索

2 阶段特征 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20世纪上半期是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时期

3 表现 政治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斗争拉开了序幕 经济 形成了两种经济建设模式。 (1)一是苏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二是面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模式进行调整,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文化 (1)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 (2)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繁荣 (3)世界各民族的文学艺术开始出现融合交流的特征

4 一、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1)客观条件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但相对落后。 ②俄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③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爆发。

5 (2)主观条件 ①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②列宁主义的正确指导。 ③无产阶级受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有巩固的工农联盟。

6 (3)过程 ①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两个政权并存。         ⇩ ②《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③七月事件: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④十月决议:决定武装起义。

7         ⇩ ⑤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⑥颁布法令:反映人民要求和平、土地的愿望。 ⑦建立政权:成立世界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8 (4)意义 ①国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重要前提。 ②国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9 2.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 (1)列宁时期 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背景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背景 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面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目的 为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10 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实行工业国有化 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劳动分配制度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 评价 适应了战时需要,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恢复,有利于政治稳定

11 (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背景 (1)国际形势: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 (2)国内形势:经济相对落后(根源于生产力的水平低)
(3)历史传统:专制意识根深蒂固,缺乏民主传统 形成 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1936年宪法的制定 特征 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文化上——高度政治化

12 评价 积极 (1)初期促进经济发展,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消极 (1)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长期指令性计划,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持续发展 (2)政治上: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3)文化上:思想僵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认识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2)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3)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13 历史上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先后经历了直接过渡和间接过渡。

14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体制。这种体制严重阻碍了苏俄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虽有一定成效,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都没有取得成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5 (5)戈尔巴乔夫针对严重危机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生产力、调节经济的手段。

16 考向 2 |苏俄(联)经济建设模式 【考情调研】 结合所学知识要清楚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三种探索模式的背景、措施、特点、作用等基础知识,要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评价,同时与同时期资本主义的模式进行对比,形成正确认识。

17 【真题回放】 (2015·广东卷,2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 A.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18 【解析】 1920年正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商品买卖,所以A正确;B是赫鲁晓夫改革,C是新经济政策,D是斯大林模式。

19 (2015·全国卷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 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
(2015·全国卷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20 【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苏联在粮食大幅减产的情况下,却依然加大粮食出口,这必然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说明苏联人民为此时期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大奉献,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状况,B项错误;苏联加大粮食出口就是为了给工业化换取外需,促进工业化发展,“制约”一说不准确,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农民生产积极性,D项错误。 【答案】 A

21 (2015·山东卷,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

22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1928~1937年,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强国,到1937年其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此期间苏联工业生产虽快速增长但依然落后于美国,而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工业萎缩,工业总产值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综合分析可知本题选A。 【答案】 A

23 【拓 展】 世界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特点 (1)不同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罗斯福新政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私有制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 防止生产过剩,抵制恶意垄断

24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罗斯福新政 农业制度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家干预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5 (2)特点 ①苏联:通过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③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6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突出。 ③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7 (2)特点: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3)影响 ①国内形势:经济大萧条,引发政治危机。 ②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恶化,凡—华体系走向解体。

28 2.罗斯福新政 (1)措施 ①整顿金融→前提。 ②复兴工业→核心。 ③调整农业→基础。 ④社会福利→完善。 ⑤社会立法→保障。

29 (2)评价 ①经济上: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②政治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了法西斯化。 ③制度创新: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期。 ④局限性: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此不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

30 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 (1)新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政府要干预经济事务,把经济发展纳入到有序的轨道中,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1 (3)新的起点: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4)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2 考向 1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考情调研】 本考向为历年考查的高频考点,侧重点为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特点、作用、影响等。

33 【真题回放】 (2015·福建卷,24)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反映了(  ) 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俄国(苏联) 1909~1911 -90 +56 +46 1919~1921 -89 -110 +32 +14 1929~1931 -205 -76 +40 +53

34 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 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 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

35 【解析】 首先要明确出超入超的含义:出超赚钱,入超赔钱。题干表格信息反映了美国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强,故A项正确。1929~1931年中国对英贸易入超额反映了英国对华贸易的优势下降,B项错误;中国对法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无法体现法国对华转嫁经济危机,C项错误;1919~1921年中国对俄国贸易出超额明显下降,说明在此期间俄国对华贸易并非稳步增长,D项错误。 【答案】 A

36 (2015·全国卷Ⅰ,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37 【解析】 根据“退休人员”“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可知,这一法案属于社会保障的内容,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也属于社会保障的内容,故B项正确。A、C、D三项属于社会生产领域,并非社会保障范畴,可排除。

38 (2015·重庆卷,11)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 A.废除“中立法案” 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C.立即对日本宣战 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39 【解析】 从富兰克林·罗斯福首次总统就职演说的内容“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可以判断,此时美国处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中,联系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知,本题选择D项。B项是对材料的曲解。A项和C项发生在二战时期,不是大萧条时期的产物。 【答案】 D

40 (2015·江苏卷,18)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41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42 【解析】 材料图片中显示“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导致经济复苏,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1929年经济大危机,胡佛坚持实行自由放任政策,使经济形势恶化,故A项错误;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是在1933年,故B项错误;根据图中曲线走势可知,C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43 【拓 展】 运用多种史观评价罗斯福新政 (1)从近代化史观看,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整并创新了美国经济模式,应对并缓和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创了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从社会史观看,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44 (3)从生态史观看,罗斯福新政中减少农业耕作面积、修建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4)从整体史观看,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反映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45 三、现代文学艺术的诞生 1.背景 (1)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危机。 (2)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46 2.成就 (1)现代主义文学 ①特点: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 ②成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47 (2)现代主义美术 ①特征: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②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3)现代主义音乐: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轻松活泼,通俗易懂。一战后至二战前,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

48 3.苏联文学和亚非拉文学 (1)苏联文学:高尔基的《海燕》《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亚非拉文学 ①特点: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融合;具有强烈的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②代表人物及作品:印度泰戈尔《吉檀迦利》,鲁迅《阿Q正传》等。

49 4.影视艺术 (1)电影艺术的发展: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时期;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2)电视的出现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影响:影视艺术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广泛。


Download ppt "第13讲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调整 与创新——不同社会制度的探索."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