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 七 課 上 樞密 韓 太尉 書 職責全國軍事 官名。掌管軍事。 書:本文是應用文之書信體.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 七 課 上 樞密 韓 太尉 書 職責全國軍事 官名。掌管軍事。 書:本文是應用文之書信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上 樞密 韓 太尉 書 職責全國軍事 官名。掌管軍事。 書:本文是應用文之書信體

2 題 解 嘉祐二年,蘇洵攜二子赴京應試 時歐陽脩知禮部貢舉,為主試官 蘇軾、蘇轍兩兄弟同登進士第
題 解 嘉祐二年,蘇洵攜二子赴京應試 時歐陽脩知禮部貢舉,為主試官 蘇軾、蘇轍兩兄弟同登進士第 回鄉前,蘇轍寫信向樞密使韓太尉表達仰慕之忱,並請求晉見受教。

3 題 解 韓太尉 韓琦,字稚圭,河南安陽人。 宋樞密使掌管國防機務,職權、位階相當於漢朝的太尉。 西夏反,與范仲淹率兵拒戰,時稱「韓、范」。
歷宋仁、英、神宗三朝,深受朝廷倚重,被封為魏國公。 熙寧年間,極力反對王安石變法。 卒諡忠獻。 題 解 韓琦著,《安陽集》

4 文 體 上書、奏書 書、書牘、書札、書簡 以「書」名篇者,實包括兩類: 臣下向君王陳言進辭,屬奏議類 親友間往來的書信
文  體 以「書」名篇者,實包括兩類: 上書、奏書 臣下向君王陳言進辭,屬奏議類 書、書牘、書札、書簡 親友間往來的書信 蘇軾〈人來得書帖〉局部

5 作  者

6 作 者 簡 介 蘇轍 字號 蘇轍,字子由、叔同 晚號欒城、潁濱遺老,諡文定。 人稱小蘇、蘇次公、蘇循州。 籍地 眉州眉山人。
祖籍趙郡欒城,後移居眉州眉山 生卒 生於仁宗寶元二年,卒於徽宗政和二年,享年七十四。 作 者 簡 介

7 作 者 簡 介 經歷 北宋著名散文家,十九歲與兄同榜登科,累官至門下侍郎。 正直敢言,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加以被兄株連,屢遭遷謫。
晚年歸隱許州,築室潁水之濱,自號潁濱遺老,讀書學禪以終。 性格 自幼聰敏,沉靜敦厚 主張 倡導「養氣」說 透過內在修養和外在閱歷以養氣。積行內滿,發為文辭,才能臻於妙境。

8 作 者 簡 介 論辯文 書信體散文:代表作是〈上樞密韓太尉書〉。 抒情散文 有積極用世、濟國救民的抱負。
論文受蘇洵影響,縱橫古今,針砭時政,不務空言。代表作是〈六國(論)〉。 書信體散文:代表作是〈上樞密韓太尉書〉。 抒情散文 新舊黨爭中強化了他「沉靜簡潔」的性格稟賦,養成了他「汪洋澹泊」的文章風格。

9 作 者 簡 介 文風 詩風:自然樸實,清新淡雅。 立意平穩,行文紆徐曲折,語言質樸清雅 蘇洵:古勁簡直,有先秦風。
蘇軾:汪洋宏肆,詞理精確。 蘇轍:汪洋淡泊,體氣高妙。 詩風:自然樸實,清新淡雅。

10 三 蘇 比 較 表 姓名 關係 字 稱號 文風 著作 蘇 洵 父 老蘇 明 允 老 泉 古 勁 簡 直 嘉 祐 集 軾 兄 大蘇 子 瞻 東
小蘇

11 蘇轍墨迹

12 三蘇故居

13 第 一 段 段 旨 段旨 提出「文者氣之所形」的觀點。 並以孟子、司馬遷二人為證。 孟子 司馬遷

14 「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映襯
第 一 段 太尉 執事: 辦事的人=左右(尊稱) 轍生好 為文,思 之 生性喜好 (ㄨㄟˊ)寫 指為文, 做文章的道理 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 停頓語氣助詞 「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映襯

15 第 一 段 文與氣的關係── 「文者 氣 之所 形; 然 文不可以 學而能, 氣 可以 養 而致」 文章 作家胸襟氣度 形塑而成,
「文者 氣 之所 形; 文章 作家胸襟氣度 形塑而成, 然 文不可以 學而能, 但是 寫作並非僅靠 學習就能寫好文章, 氣 可以 養 而致」 胸襟氣度 藉由培養 而達致。

16 第 一 段 ㄨ 鑲嵌 孟子曰:「我善 養 吾浩然之氣。」 今觀 其 文章, 寬厚宏博, 充 乎 天地之間, 稱 其 氣之 小大。
孟子說:「我 善於 陶養 博大剛正的精神氣度」 今觀 其 文章, 寬厚宏博, 指孟子 內容寬廣深厚,宏偉博大 充 乎 天地之間, 稱 充滿 於、在 ㄔㄥˋ相當、符合 其 氣之 小大。 指孟子 偏義複詞,此處義為「大」 鑲嵌

17 第 一 段 太史公 行天下, 周覽 四海 名山大川, 與燕、趙間 豪俊 交遊, 才智出眾的人 交友、往來 故 其 文 疎(通「疏」)蕩
太史公 行天下, 指司馬遷遍遊天下。他是歷史學家、文學家 周覽 四海 名山大川, 遍覽、綜觀 指天下,古代認為中國四周 環海,因而稱天下為「四海」 與燕、趙間 豪俊 交遊, 才智出眾的人 交友、往來 故 其 文 疎(通「疏」)蕩 因此 司馬遷 灑脫疏放,跌宕多姿 ,頗有 奇氣。 奇特的氣概

18 第 一 段 此二子者, 豈嘗 執筆 學 為 如此之文哉? 「其氣 充 乎 其 中 而溢乎其貌, 動乎其言而 排比、類疊
此二子者, 豈嘗 這兩個人(指孟子與司馬遷) 難道曾經 執筆 學 為 如此之文哉? 拿起筆(刻意)學習 寫 這樣的文章嗎? 「其氣 充 乎 其 中 他們的文氣 充滿 於、在 他們 內心 而溢乎其貌, 動乎其言而 (滿)流露於外表 表現在言談間, 見(ㄒㄧㄢˋ) 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顯現 於文章而不自覺 排比、類疊

19 文 與 氣 的 關 係 孟子文章「寬厚宏博」,在於「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重在內在的自我修養
司馬遷為文「疎蕩,頗有奇氣」,在於壯遊天下,廣為交遊。 司馬遷重在外在的閱歷交遊 連舉兩例之後,以反詰語氣,歸結二人並未嘗刻意習文,只是氣盛而形於習文,收住首段論證。

20 段 旨 第 一 段 「養氣」之法 內在的自我修養── 孟子「我善 養 吾 浩然之氣」 →文章「寬厚宏博」 外在的閱歷交遊──
孟子「我善 養 吾 浩然之氣」 培養 自我 浩然的胸襟氣度 →文章「寬厚宏博」 外在的閱歷交遊── 司馬遷 壯遊天下,廣為交遊 周覽名山大川,與豪俊交遊。 →文章「疎蕩, 頗有奇氣」 文章 灑脫疏放多姿 很有奇偉的氣概

21 段 旨 第 二 段 段旨 說明自己欲求天下奇聞壯觀以養其氣,並敘述自己去鄉遠遊,周遊天下京師的見聞。

22 第 二 段 轍 生 十有(ㄧㄡˋ)九年矣。 去鄉遠遊原因: (1)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 指自己,我 只是 里鄉黨之人。
出生 十又九 年 = 十九年 去鄉遠遊原因: (1)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 指自己,我 只是 里鄉黨之人。 (2)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 擴大自己的胸襟視野

23 第 二 段 (3)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 諸子百家 然而 古人之陳述,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恐遂 汩沒,
諸子百家 然而 古人之陳述,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舊的東西 我 →這兩句話並非否定或貶抑古書的價值,而是強調「交遊」與「閱歷」對養氣的重要,以承接前段孟子、太史公的例證,並引出干謁求見的理由。 恐遂 汩沒, 恐怕因此而 沉沒,引申為耽溺、消沉(志氣) 故決然 捨 去, 果決的樣子 拋下、丟下 離開(家鄉) 2愛

24 第 二 段 去鄉遠遊目的: 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去鄉遠遊後的見聞: 「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 (咸陽)(長安、洛陽)
雄偉壯麗的景觀 去鄉遠遊後的見聞: 「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 (咸陽)(長安、洛陽) 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 高峻 奔騰流瀉 排比、類疊

25 段 旨 第 二 段 去鄉遠遊後的見聞: 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 嵩山 華山 終南山 終南山位陝西省長安縣。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公尺
中嶽嵩山在鄭州市九十餘公里,山勢險峻,主峰稱峻極峰,海拔1440公尺。 華山 華山位於陝西華陰縣城南,乃中國五嶽之一,海拔二千二百公尺。 終南山

26 段 旨 第 二 段 去鄉遠遊後的見聞 於水:見黃河之奔流

27 段 旨 第 二 段 去鄉遠遊後的見聞 於地:見秦、漢故都、京師汴京 宮闕 倉廩 苑囿 城池

28 第 二 段 去鄉遠遊後的見聞 於人:見翰林歐陽公, 聽其 蘇轍中進士時,他是主考官 歐陽脩 議論之宏辯,觀奇容貌之秀偉,
於人:見翰林歐陽公, 聽其 蘇轍中進士時,他是主考官 歐陽脩 議論之宏辯,觀奇容貌之秀偉, 恢弘淵博的論辯 斯文中有英偉之氣 與其門人賢大夫遊,而後知天下之文章 曾鞏、梅堯臣、蘇舜欽 有才情會寫文章的人 聚 乎 此 也。 於 指京師,亦可指歐陽脩之門下。

29 第 二 段 去鄉遠遊後的見聞 於人,見到了歐陽脩及其門人。 寫來京所見,先山、後川、再論人,完全配合首段寫「太史公行天下」的順序。
在「人」的部分,著重於文壇盟主歐陽脩及其門人的描繪。 歐陽脩

30 段 旨 第 三 段 段旨 極力推崇韓琦,表明欲見韓琦的強烈願望及理由2孝信 召公 周公

31 第 三 段 太尉 以 才略 冠 (天下, 憑 才智謀略 此處為天下第一 天下)之所 恃 以無憂, 頂針 依靠、憑恃 而
太尉 以 才略 冠 (天下, 憑 才智謀略 此處為天下第一 天下)之所 恃 以無憂, 頂針 依靠、憑恃 而 四夷 之所 憚 以不敢 發; 邊境少數民族 畏懼 而 動,進犯 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 ㄕㄠˋ ㄕㄠˋ 虎,而轍也 未之見 焉。 →未見之沒有見到您倒裝

32 第 三 段 且夫人之學也, 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 立志宏大 何用,有什麼用處 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崧、 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
句首發語詞,表示下文發議論 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 立志宏大 何用,有什麼用處 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崧、 指蘇轍到京都參加科考 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 於人見歐陽公,」排比、類疊 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 認為……而(感到遺憾)

33 第 三 段 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 丰采 聽聞 以自壯, 然後可以盡天下 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偉大的人物與壯麗的景觀
丰采 聽聞 以自壯, 然後可以盡天下 以壯大自己的志氣 窮盡、遍覽 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偉大的人物與壯麗的景觀 →先盛讚韓琦之才略冠天下,而自己仍未能得見,則以往所見雖多卻未見其大;再用「於山」、「於水」、「於人」三個並列的句式再次強調已見之多,接著將韓琦置於其上,而強調見到韓琦,得到指導,方能成就所見之大,使養氣之行功德圓滿無所缺憾,藉此表明求見韓琦一事的合理性及必要性。

34 段 旨 第 四 段 段旨 點明題意,並呼應起筆自己「生好為文」作結 *********************************
本段以謙虛的筆調行文。 此段重點在於說明求見韓琦的目的,仍然歸結到文章開頭的養氣學文,重申自己「生好為文」的初衷。也特別提到,考中進士只是出於偶然,並非刻意追求功名富貴。接著進一步說明,在等待選用期間,可以更佳的用功,兼習為官之事。

35 第 四 段 轍年少,未能通習 吏事。 通曉熟習 官吏的事務 嚮 之來, 並非有取於 斗升之祿; 求取、謀取 微薄的俸祿。指做官。
轍年少,未能通習 吏事。 通曉熟習 官吏的事務 嚮 之來, 通「向」,不久之前 句中助詞,無義 並非有取於 斗升之祿; 求取、謀取 微薄的俸祿。指做官。 偶然得之,非其所樂。 然幸得 我 喜樂 榮幸 賜 歸待 選, 使得 優遊, 賜准 選拔 從容優閒

36 數年之間, 將以益治 在這幾年之間 更進一步 鑽研 其文, 且學為政。*太尉 苟以為 可教 而辱教之, 又幸矣! 我的文章 如果認為
數年之間, 將以益治 在這幾年之間 更進一步 鑽研 其文, 且學為政。*太尉 苟以為 我的文章 如果認為 可教 而辱教之, 又幸矣! 可以教導 委屈、承蒙 榮幸 *太尉如果認為我還可以教導而願意屈尊教誨的話,那就更是我的榮幸了!

37 書 信 結 構 書信結構: 稱謂、提稱語、啟事敬辭(今多省去) 開頭應酬語、正文、結尾應酬語 結尾敬辭、署名、末啟辭、時間等 範例

38 稱  謂 對象 自稱 祖父母 孫、孫女 父母 兒、女 師長 受業、學生 其他親屬 依關係而定

39 稱 謂 稱己之尊長 家父、家母、家兄、家姊 稱己之卑幼、親戚 舍弟、舍妹、舍親 稱己之兒孫、店號 小兒、小女、小孫、小號 稱己之師友、居處
稱  謂 稱己之尊長 家父、家母、家兄、家姊 稱己之卑幼、親戚 舍弟、舍妹、舍親 稱己之兒孫、店號 小兒、小女、小孫、小號 稱己之師友、居處 敝業師、敝友、敝縣、敝校 其他 愚父子、愚夫婦、愚兄弟 已歿 稱己之尊親長 先祖父(母)、先祖考(妣)、先父(母)、先君(慈)、先考(妣) 稱己之卑幼 亡弟、亡兒

40 稱 謂 稱人尊長卑幼 令尊、令堂、令郎、令嬡、令媛、令千金 稱人對尊長、妻室 尊翁、尊夫人、賢內助 稱人朋友、學校、住宅 貴友、貴校、貴宅
稱  謂 稱人尊長卑幼 令尊、令堂、令郎、令嬡、令媛、令千金 稱人對尊長、妻室 尊翁、尊夫人、賢內助 稱人朋友、學校、住宅 貴友、貴校、貴宅 稱人店鋪 寶號 其他 賢喬梓、賢伉儷、賢昆仲、賢昆玉

41 提 稱 語 對尊親長 膝下、膝前 對長輩 尊前、尊鑒、鈞鑒、崇鑒、賜鑒、尊右、侍右 對師長
提 稱 語 對尊親長 膝下、膝前 對長輩 尊前、尊鑒、鈞鑒、崇鑒、賜鑒、尊右、侍右 對師長 道鑒、函丈、壇席、講座、尊鑒、尊前、道席、撰席、講右、塵次 對平輩 足下、閣下、台鑒、大鑒、惠鑒、左右 對同學 硯右、文几、台鑒、硯席、文席 對晚輩 如晤、如面、如握、青鑒、青覽、收覽、知悉、知之

42 結 尾 問 候 語 對祖父母及父母 敬請○福安、敬請○金安 對親友長輩 恭請○崇安、敬頌○福祉 對師長 敬請○道安、恭請○誨安 對平輩
即請○大安、敬請○台安、順頌○台祺、並頌○時綏 對晚輩 順問○近祺、即頌○近佳

43 末 啟 詞 對祖父母、父母 敬稟、叩稟、謹叩、叩上 尊長 謹上、敬上、拜上、謹肅 平輩 敬啟、謹啟、拜啟、頓首 晚輩 手書、手示、手諭、字

44 文 學 家 合 稱 建安七子: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王粲、阮瑀、孔融。 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劉伶、 向秀、阮咸、王戎。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大謝、小謝:謝靈運、謝朓。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老杜、小杜:杜甫、杜牧。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圖片來源:

45 文 學 家 合 稱 詞家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 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柳、歐、曾、王安石、三蘇。 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父子)。
二程:程顥、程頤 (兄弟)。 大范、小范:范雍、范仲淹。 北宋四大家:歐陽脩、蘇軾、王安石、黃庭堅。 南宋四大詩人:尤袤、楊萬里、范成大、 陸游。

46 文 學 家 合 稱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馬致遠、 鄭光祖、白樸。 元劇四大家: 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
王實甫(《西廂記》)、白樸(《梧桐雨》) 元劇五大家: 關、馬、王、白、鄭光祖(倩女離魂) 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兄弟) 清初三大師: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 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

47 文 學 家 父 子 檔 曾點與曾參,同師孔子。 司馬談與司馬遷,共撰史記 班彪與班固,共撰漢書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文學代表
阮瑀、阮籍(前為建安七子之一,後為竹林七賢之一) 三蘇:眉州生三蘇,草木盡皆枯

48 一、調嘯詞(效韋蘇州二之一) 蘇轍其他作品欣賞 漁父。漁父。 水上微風細雨。 青簑黃箬裳衣。 紅酒白魚暮歸。 暮歸、暮歸、歸暮。
長笛一聲何處。

49 蘇轍其他作品欣賞 二、調嘯詞(二之二) 歸雁。歸雁。 飲啄江南南岸。 將飛卻下盤桓。 塞北春來苦寒。 苦寒、苦寒、寒苦。 藻荇欲生且住。

50 三、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蘇轍其他作品欣賞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 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 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
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 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 今夜清樽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 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51 四、漁家傲(和門人祝壽) 蘇轍其他作品欣賞 七十餘年真一夢。朝來壽斝兒孫奉。 憂患已空無復痛。心不動。 此間自有千鈞重。
早歲文章供世用。中年禪味疑天縱。 石塔成時無一縫。誰與共。 人間天上隨他送。

52 蘇轍其他作品欣賞 五、次韻子瞻十一月旦日鎖院賜酒及燭 銅鐶玉鎖閉空堂,腕脫初驚筆札忙 。 紅燭遙憐風雪暗,黃封微瀉桂椒香 。
光明坐覺幽陰破,溫暖深知覆育長 。 明日白麻傳好語,曼聲微繞殿中央 。

53 六、雪中訪王定國感舊 蘇轍其他作品欣賞 昔游都城歲方除,飛雪紛紛落花絮。 徑走城東求故人,馬蹄旋沒無尋處。 翰林詞人呼巨源,笑談通夜倒清樽。
住在城西不能返,醉臥吉祥朝日暾。 相逢卻說十年事,往事皆非隔生死 。 惟有飛英似昔時,許君一醉那須起 。 蘭亭俯仰迹已陳,黃公酒壚愁殺人。 君知聚散翻覆手 ,莫作吳楚乘朱輪。

54 七、送葆光蹇師遊廬山 蘇轍其他作品欣賞 建城市中有狂人 ,縱酒罵市無與親 。 敲門訪我何逡巡 ,頭蓬面垢氣甚真 。
截河引水登崑崙 ,下洗尺宅骨髓勻 。 告我入室要自門 ,仙翁道師豈遺君 。 歸來插足九陌塵 ,獨遊凝祥芳草春 。 蕭然孤鶴鳴雞群 ,子欲不死存谷神 。 海山微明朝日暾 ,丹成寄子勿妄云 。 出入無朕窮無垠 ,相思一笑君乃信 。

55 蘇轍其他作品欣賞 八、黃州快哉亭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至於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濤瀾洶湧,風雲開闔,晝則舟楫出沒於其前,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翫之几席之上,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以舍,皆可指數,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迹,亦足以稱快世俗。

56 蘇轍其他作品欣賞   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夫風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楚王之所以為樂,與庶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之餘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雲,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   元豐六年十一月朔日趙郡蘇轍記。

57 蘇轍其他作品欣賞 九、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58 十、和子由澠池懷舊/蘇軾 蘇轍其他作品欣賞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Download ppt "第 七 課 上 樞密 韓 太尉 書 職責全國軍事 官名。掌管軍事。 書:本文是應用文之書信體."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