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常见慢性疾病的 营养指导与保健 时间:2014年3月20日 地点:图书馆会议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常见慢性疾病的 营养指导与保健 时间:2014年3月20日 地点:图书馆会议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常见慢性疾病的 营养指导与保健 时间:2014年3月20日 地点:图书馆会议室

2 本章节重点讲述 营养缺乏病 肥胖病 糖尿病 高尿酸血症 骨质疏松症 慢性心血管性疾病 脂肪肝

3 肥胖病

4 指脂肪不正常地囤积在人体组织,使体重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
概论 1.概念 指脂肪不正常地囤积在人体组织,使体重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

5 ◆超重: 肥胖: 美国 65% 45% 加拿大 70% 30% 日本 24.3% <1.5% 韩国 20.5% 1.5%
2、流行病学 肥胖与超重的患病率受地区、种族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超重: 肥胖: 美国 % % 加拿大 % % 日本 % <1.5% 韩国 % %

6 2002年全国调查肥胖发病率 成人超重 22.8% (大城市 30.0%) 肥胖 7.1% (大城市12.3%) 大城市儿童肥胖8.1%

7 一 、原因与分类 1.依照发病原因 单纯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

8

9 单纯性肥胖  ①体质性肥胖 是由于脂肪细胞增生所致,与25岁以前营养过度有关。多半有家族性遗传历史。超重的儿童通常成为超重的成人。据报告,0~13岁时超重者中,到31岁时有42%的女性及18%的男性成为肥胖症患者。在胎儿期第30周至出生后1岁半,脂肪细胞有一极为活跃的增殖期,称"敏感期"。在此期如营养过度,就可导致脂肪细胞增多。故儿童期特别是10岁以内,保持正常体重甚为重要。

10 又称获得性(外源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多由于20~25岁以后营养过度,摄取热量超过机体各种新陈代谢活动过程所需要;或由于体力活动过少或因某种原因需较长期卧床休息,热量消耗少而引起肥胖。本类型肥胖主要是脂肪细胞肥大和脂肪细胞增生所致。体质性肥胖,也可再发生获得性肥胖,而成为混合型。 ②营养性肥胖

11 2.依照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 腹部型肥胖 (又称向心型肥胖、 苹果型、雄性型) 臀部型肥胖 (又称外周型肥胖、 鸭梨型、雌性型)

12 苹果型肥胖:腹部肥胖,俗称“将军肚”,多见于男性。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被称为“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则对代谢影响很大。中心性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这种肥胖很危险,与心脏病、脑卒中高度相关。

13 鸭梨型肥胖:肚子不大,臀部和大腿粗,脂肪在外周,所以叫外周型肥胖,多见于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小于苹果型肥胖。

14 二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 1.遗传因素 多基因遗传,易发的作用 父母 子女 一人肥胖 %肥胖的机率 双方皆肥胖 70%~80%肥胖机率

15 二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 1.遗传因素 2.年龄和性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率均增高,机体总体脂量增加。女性通常比男性容易肥胖。从生物学角度看,女性脂肪细胞数比男性多,约占体重22%(男性占15%)。雌激素本身有增加脂肪沉积的作用。

16 1.遗传因素 2.年龄和性别 3.饮食因素 (1)摄食过多 又称过食。膳食中能量的摄入总量是决定脂肪贮存与否的关键因素。
(1)摄食过多 又称过食。膳食中能量的摄入总量是决定脂肪贮存与否的关键因素。 能量过剩, 脂肪的形式储存,导致体内脂肪的增加 。

17 (2)膳食结构中各营养素间失去平衡 ①脂肪比例: WHO的建议,膳食中脂肪供能比不超过30%,动物脂肪供能比应在10%内。 膳食中脂肪(尤其是动物性脂肪)摄入增加是肥胖人群增长的重要原因。当膳食中的脂肪含量超过30%时,增加体力活动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很容易被抵消。

18 ②碳水化合物含量 高GI食物(主要来源于精炼糖类食物)易使机体遭受糖的冲击性负荷,导致反馈性的胰岛素过度分泌,增加机体的饥饿感并可能引起额外的能量摄入。经常摄入高GI食物明显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风险。 含有相同数量碳水化合物的不同食物,其消化吸收率和引起的血糖应答不同,GI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对碳水化合物“质”的思考。碳水化合物的“量”和“质”会同时影响人体内的血糖水平,而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质”取决于GI的高低。一般而言,GI>70的食物为高GI食物,<55为低GI食物,55~70为中GI食物。低GI食物在胃肠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慢。高GI食物消化快,吸收率高,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高。 血糖生成指数

19 ③钙的缺乏也与肥胖发生相关 ④缺乏维生素B族饮食可能造成肥胖症

20 ⑤饮水不足易造成肥胖 体内如果水分不足,就无法对脂肪进行充分的代谢,从而储存体内。肥胖者体内水分比正常者少15%~20%,因为脂肪组织含水少,而肌肉组织含水多,肥胖者即使不减肥也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21 调查研究发现,在一天之中进餐2--6次的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进餐次数较少的人发生肥胖的机会和程度高于进餐次数多的人。
(3)进食餐次与时间: 调查研究发现,在一天之中进餐2--6次的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进餐次数较少的人发生肥胖的机会和程度高于进餐次数多的人。 晚上进食,有人称之为“夜食综合征”。在夜间人的生理节律是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摄入的食物比较容易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

22 (4)不良的进食习惯 1)进食能量密度较高食物
 1)进食能量密度较高食物  食物的能量密度指平均每百克食物摄入后可供能的热卡数。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往往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 2)不良的进食行为    肥胖样进食几乎见于绝大多数肥胖患者,其主要特征是:进食时所选择的食物块大,咀嚼少、整个进食较快,以及在单位时间内吃的块数明显较多等。在这种方式下不仅进食快而且进食量大大超过了非肥胖者。

23 (5)影响肥胖者进食的其他行为因素还有: 吃甜食频率过多,非饿状况下看见食物或别人进食也易诱发进食动机、以进食缓解心情压抑或情绪紧张、边看电视边进食、以及睡前进食等,这些进食行为的异常均可加速肥胖的发生发展。

24 1.遗传因素 2.年龄和性别 3.饮食因素 4.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减少对肥胖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1.遗传因素 2.年龄和性别 3.饮食因素 4.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减少对肥胖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富裕生活中,节约能量的设施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从而容易使机体产生肥胖。

25 5.其他因素 (1)妊娠期营养因素: 有报道表明,妊娠最后3个月营养较差的母亲,其子女发生肥胖者较少,而妊娠前六个月营养较差的母亲其子女肥胖的发生则较高。

26 (2)人工喂养及其辅食添加: 研究发现在生后四周内就喂以固体食物的结果将造成儿童27.71%超重、16.7%肥胖。
过食、人工喂养、过早添加固体食物的喂养模式均是引起肥胖病的高危因素。 奶中能量较高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增重速度,尤其是生后六周内喂以高能量配方奶将使儿童体重急速增加,为日后肥胖发生打下基础。

27 三、肥胖的危害

28 肥胖者发生肥胖相关疾病或症状的相对危险度
危险性显著增高(相对危险度大于3) 危险性中等增高 (相对危险度2-3) 危险性稍增高 (相对危险度1-2) 2型糖尿病 冠心病 女性绝经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 胆囊疾病 高血压 男性前列腺癌, 结肠直肠癌 血脂异常 骨关节病 胰岛素抵抗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多囊卵巢综合征 气喘 脂肪肝 生育功能受损 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 背下部疼痛 麻醉并发症

29 四、肥胖的常用评价指标 体质指数(BMI) 腰围(WC) 腰臀比(WHR) 标准体重等

30 1.标准体重 计算公式:男性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判断标准: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为超重, 超过20%以上即为肥胖, 其中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 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 超过50%以上为重度肥胖, 超过100%为病态肥胖。

31 2.体重指数 指数不适用于 年纪小于18岁者 竞赛运动员 孕妇或哺乳妇女 体弱或需久坐老人 肌肉发达的健美先生与小姐

32 2、体重指数 BMI=体重( kg ) / 身高( m ) 2 单位:kg / m2 诊断标准: WHO (1997) 亚洲(2000)
中国(2003) 正常 18.5 ~ 24.9 18.5 ~ 22.9 超重 ≥25 ≥23 ≥24 肥胖前 25.0 ~ 29.9 23.0 ~ 24.9 Ⅰ度 30.0 ~ 34.9 ≥28 Ⅱ度 35.0 ~ 39.9 ≥30 Ⅲ度 ≥40

33 3.腰臀比(WHR) ①腰围 (WC) WHO 中国 男性 94cm 85cm 女性 80cm 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结构
测量:WHO规定站立,两脚分开25~30cm,测水平位髂前上嵴和第12肋下缘连线中点,测量者坐在被测者一旁,软尺紧贴软组织,不能压迫,精确1mm。 诊断标准: WHO 中国 男性 94cm 85cm 女性 80cm

34 ②臀围:由侧身找到臀部最高点。软尺必须经过臀部最高点及耻骨位置,测量最大臀围。
3.腰臀比(WHR) ①腰围   ②臀围:由侧身找到臀部最高点。软尺必须经过臀部最高点及耻骨位置,测量最大臀围。 为了准确起见,最好各量三次然后求出 腰臀比率(WHR) 将腰围平均值除以平均臀围平均值,

35 ③ 腰臀比(WHR) 意义:反映腹部脂肪,表明存在脂肪堆积和(或)分布异常情况 测量: 腰围/臀围
诊断标准: 男性 > 女性>0.85 超过此值为中央性肥胖(又称腹内型肥胖、内脏型肥胖)。中国人虽然高BMI者数量不多,但在BMI不高的人群中已存在WHR过高的人。

36 四、 治疗 (一) 目标 (1)控制肥胖的发展,防止进一步超体重; (2)降低体重,但不一定降到理想体重的范围。
(一) 目标 (1)控制肥胖的发展,防止进一步超体重; (2)降低体重,但不一定降到理想体重的范围。 (3)减少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危害性,一般而言,如果能够将体重减轻5%~10%,就可使危险性显著降低。

37 (二)肥胖的控制与治疗的措施 1.饮食减肥与运动减肥法 饮食控制与运动治疗是治疗肥胖的基础;行为治疗有助于达到和维持减重的目的;
2.药物减肥法 药物治疗是辅助手段,也是对某些患者(重度肥胖者)长期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3.手术治疗不宜常规使用。  

38 根据体质指数制定肥胖治疗方案的原则: 体质指数25~30:注意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为主加运动)
体质指数25~30:注意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为主加运动)  体质指数30~35:制定生活方式计划(饮食运动)  体质指数35~40:制定生活方式+药物治疗  体质指数>40:制定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极低热量的饮食疗法 

39 (二)肥胖的控制与治疗的措施 饮食减肥法 饮食控制同时辅于体育锻炼是合理的减肥措施 可维持静息代谢率(BMR)不降低或降低较少,能消耗更多的能量,促进脂肪分解,增加肌肉蛋白质的合成,还可以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 一般来说,在膳食疗法开始后的1~2月,可减重3 ~ 4kg,此后可与运动疗法并用保持每月减重1 ~ 2kg,这样可获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40 饮食控制具体方法 控制能量 补充充足的优质蛋白 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充足矿物质和维生素以及膳食纤维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性

41 单独控制饮食的危害: 可降低总体重,但除脂肪组织减少外,肌肉等去脂组织也会丢失,静息代谢率也可能降低,使机体的基础能量需要减少,即可在低水平上建立新的能量平衡,使机体储存脂肪的消耗也较少。因此,单纯限制饮食使体重下降到一定水平后,体重下降速度减慢或不再下降。 要使体重维持在已降低的较低水平、或使体重进一步降低,需要摄入能量更低的膳食,而极低能量膳食中的营养素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对健康有损害。体重的频繁波动更有害于健康。

42 1.调整和控制膳食中的总能量 原则: ①能量的摄入 每天摄入能量(千卡)=标准体重*20千卡 以不低于4.180MJ(800Kcal)为宜。
1.调整和控制膳食中的总能量  原则: ①能量的摄入 每天摄入能量(千卡)=标准体重*20千卡 以不低于4.180MJ(800Kcal)为宜。 ②循序渐进,逐步降低,采取阶梯下降的方式进行饮食控制

43 ③低能量治疗方法 低能量疗法 每天摄入的能量大约在2510~4510kJ(600 ~ 1000kcal),脂肪<20%,蛋白质20%。主要适用与轻、中度肥胖者. 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极低能量疗法 主要适用于重度和恶性肥胖者,实施极低能量疗法时,通常患者需要住院,在医生的密切观察下进行治疗。

44 2. 补充充足的优质蛋白 3. 充足矿物质和维生素和 膳食纤维 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类和瓜类。 4
2.补充充足的优质蛋白 3.充足矿物质和维生素和 膳食纤维 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类和瓜类。 4.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性。 进食要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不吃零食和睡前夜宵,按食谱计划执行。 饥饿时,宜选食体积大、含能量低,又有饱腹感的食物充饥,多吃蔬果

45 运动在肥胖治疗中的作用  (1)运动调节能量平衡 仅仅靠调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去破坏现有的稳定变化小而且慢。运动的作用就是增加脂肪的氧化和燃烧。依靠运动减肥,3个月降低4~5Kg为适宜。 

46 运动在肥胖治疗中的作用 (2)运动调节体脂肪 运动增加能量消耗,活跃骨骼肌增加对脂肪酸的摄取和氧化。
快步走1小时相当于静坐1小时能量消耗的几十倍,在不增加能量摄入的前提下,运动减少体内脂肪既快又安全。

47 肥胖者运动过程的注意事项 (1)增加有氧运动,即运动强度与机体其它机能相适应不会引起短期的缺氧状态。
(2)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运动量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并且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减肥的效果。 (3)运动时间: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次达40分钟以上,每周5-6次为宜。 (4)体力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运动强度与时间要与个体机体功能相适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48 减肥药简介 1.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影响食欲的药物 2.抑制肠道消化吸收的药物: 3.增加能量消耗的药物:
4.减肥中药:关于中药及方剂的报道很多。例如:苦丁茶、花粉、轻健胶囊(荷叶、半夏、泽泻、黄芪等)、去脂平(葛根等)、脂必妥、黄连素、麻黄、大黄、茶叶、可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血脂与减轻体重的作用。 验方:泽泻、山楂、决明子

49 手术 胃部分切除对BMI>40的患者有效。 胃的结扎(胃形成术)、胃-空肠短路手术导致 呕吐, 应定期随访
吸脂术不适于均匀性肥胖,可由于局部肥胖者

50 第一级预防 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的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的核心是降低危险,防患于未然。 (1)屏弃不良习惯 “管住一张嘴,迈开两条腿”
(2)心理辅导 (3)合理用药

51 二级预防 临床前期预防,目的: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普查(筛检)
定期健康检查 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

52 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预防,即对已患病的病人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恶化,防止复发和转移,防止伤残或死亡,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53 三级预防 1、防止病残 2、促进康复 3、采取各种替代疗法 4、对症治疗

54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55 痛风 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疾病。 临床特点:高尿酸血症 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痛风石沉积
痛风结节肿性慢性关节炎 尿酸肾病

56 流行病学 在我国,痛风患病率70年代以前较少见 80年代逐年上升 90年代直线上升

57 血尿酸水平 正常值范围 高尿酸血症 umol/L (mg/dl) umol/L (mg/dl)
正常值范围 高尿酸血症 umol/L (mg/dl) umol/L (mg/dl) 男性 ~380(2.4~6.4) >420(7.0) 女性更年期前 ~300(1.6~5.0) >350(6.0) 更年期后 同男性 同男性 约5-12%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最终发展成为痛风

58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高危因素 遗传与肥胖:有家族遗传史及肥胖者 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
药物诱发:维生素B12、胰岛素、青霉素、噻嗪类利尿剂、 糖皮质激素、抗痨药、环孢菌素A 创伤与手术:外伤、烧伤、外科手术等 饮食习惯:饮食无度、酗酒和高嘌呤饮食等

59 临床表现 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期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 痛风性肾病变

60 痛风患病年龄与性别 男性 中年以上占患病率的95% 患病高峰年龄在50岁左右 女性 约占患病率的5%左右 多发生在绝经期后

61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 起病急骤 发展快,24 ~ 48h达高峰 明显红、肿、热、痛 疼痛剧烈,痛如刀割,多因夜间剧痛而痛醒,
70%首发于足第一跖趾关节 单关节受累 缓解期不遗留任何不适 以春秋季多见,饮酒、高蛋白饮食是重要诱因

62 间歇性发作 绝大多数患者在6个月~2年内出现第二次发作。
一般情况,如果未经治疗,患者痛风发作次数会逐渐增加,多关节受累,病情严重,持续时间更长,缓解更慢。

63 痛风的实验室检查 血尿酸增高>420umol/L 24h尿尿酸:正常人低嘌呤饮食5天<600mg 常规饮食<1000mg

64 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 典型急性发作单关节炎之后有一无症状间歇期,持续的高尿酸血症。用秋水仙碱治疗关节炎可迅速缓解。

65 治 疗 总体目标 急性期--迅速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 并预防急性关节炎的再次复发
治 疗 总体目标 急性期--迅速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 并预防急性关节炎的再次复发 急性发作期过后--纠正高尿酸血症以预防尿酸沉积对关节、肾造成损害 血尿酸维持在理想目标值: μmol/L (5-6mg/dl)

66 一般治疗 低嘌呤饮食 戒酒 减肥--控制总热量,多运动 碱化尿液:尿PH 避免外伤、受凉、劳累 避免使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

67 营养治疗 治疗目的 限制嘌呤膳食,采取低能量、低脂、低蛋白饮食 降低血尿酸水平并增加尿酸的排泄, 防止痛风急性发作 缓解痛风发作的症状

68 治疗原则 限制膳食嘌呤 急性关节炎发作期,膳食嘌呤应严格限制在150mg/d以下。 急性发作的3天内,应选基本不含嘌呤或含嘌呤很少的食物
缓解后逐渐增加。

69 控制膳食能量 能量25~30kcal/kg 蛋白质0.8 ~1.0g/kg.d,60 ~70g/d 脂肪不宜过高,约50g/d
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主要来源占能量50% ~60%。 肥胖者,切忌减肥太快,导致酮体生成过多,抑制尿酸排泄,而导致痛风发作

70 多选用素食为主的碱性食物 尿中尿酸的溶解度取决于尿PH值,PH值增高,溶解度增加,排泄增多
碱性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牛奶、坚果、海藻、西瓜、冬瓜应多摄入。

7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每天饮水2000ml 避免饮酒及酒精饮料 少食用刺激性调味品 避免暴饮暴食 避免一次进食大量肉食
饮食定时定量,可少量多餐 坚持适量运动,注意劳逸结合。

72 营养治疗过程的食物选择 第一类:含嘌呤较少,100g食物嘌呤含量小于50mg。 第二类:含嘌呤较高 100g食物含嘌呤50mg~150mg
猪肝、牛肝、牛肾、猪小肠、脑、胰脏、白带鱼、赞鱼、沙丁鱼、凤尾鱼、鲢鱼、鲱鱼、鲸鱼、小鱼干、牡蛎、蛤蚧、浓肉汁、浓鸡汤、肉汤、火锅汤、酵母粉

73 饮食治疗原则 1.控制总能量 计算理想体重:BMI=83/1.58*1.58=29.4肥胖 确定能量供给目标:30kcal/kg.d标准体重
计算总能量:53kg×30kcal/kg.d=1500kcal/d 按照痛风营养原则确定三大营养素比例 确定饮食餐次和能量比例

74 预防 1.加强营养与健康教育 痛风是包括饮食在内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可防可治的慢性疾病,预防为主,积极治疗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主要内容的合理饮食,坚持运动,保持良好心态。

75 预防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早发现、早治疗,减少痛风的发作和对健康的危害。

76 痛风患者该如何饮水 量:平常2000ml,急性期3000ml,天热更多。心、肾功不全不宜过量。
类型:应以白开水、淡茶水、矿泉水、汽水、果汁为宜,浓茶、咖啡、可可等兴奋性饮料,可诱发痛风。

77 谢谢!


Download ppt "常见慢性疾病的 营养指导与保健 时间:2014年3月20日 地点:图书馆会议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