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四章 教育的基本功能
2
第四章 教育的基本功能 内容提要: 1.教育存在着“期望功能”“潜在功能”和“现实功能”三种层面。
2.教育在社会发展运动中与其它社会现象发生相互作用,并形成了自己多方面的功能。但从理论上区分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一、教育功能的涵义
功能则指事物或方法内含的、可能实现的有效作用。因此,在严格意义上,“作用”与“功能”是有区别的。 第一,功能是指一事物或方法对于其它事物的作用。因此,离开了该事物或方法与其作用对象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就不能认识功能。 第二,某一事物或方法的功能是它的自身所内含的,离开了事物或方法的结构就不可能产生功能,结构变了,功能必然发生变化。 第三,功能在具有功能的事物或方法未与其作用对象发生关系时处于潜在状态。
4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观
无论中国古代社会还是西方古代社会,对于教育功能的认识均具有浓烈的政治伦理色彩。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教育功能主要指向为政治伦理服务。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成为主宰中国两千年的教育价值观与教育功能观。在另一层面上教育功能指向社会民众的伦理教化,而教化之目的则在于使广大民众恪守封建伦理道德,以此维系“君权神授”的封建统治服务。
5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观
西方古代社会也以伦理教化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古希腊、古罗马的教育均是为培养奴隶社会的统治者与保卫者服务。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为建设“理想国”而百般强调教育的教化作用,认为这种作用比理想国中的立法、理财与充实军备更为基本和重要。欧洲中世纪曾被宗教教育所统治,而宗教教育更突出地强调教育的教化作用。由于中世纪的宗教是与政权紧密结合的,所以宗教教育的功能观也是一种政治伦理功能观。
6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近代教育的发展个体功能观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性、个性的强烈呼唤驱动了近代的变革。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近代教育的价值观、功能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理论著作首推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斯宾塞的《教育论》,斯宾塞在这部重要的教育专著中集中论述了教育价值观与教育功能观的变革。其主要论题如下所述。
7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近代教育的发展个体功能观
其一,批判了传统教育只重虚饰而不重实用的弊端。认为传统教育的真正作用只在于为了顺从社会舆论,“同给儿童装饰身体一样,人们也随着风尚装饰儿童的心智”。这样传统教育的功能只不过是一种装饰功能,而无实用价值。
8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近代教育的发展个体功能观
其二,明确主张教育目的应切合实际需要,从多方面为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作准备,认为为个体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教育应有的功能与应尽职责。斯宾塞把“完满生活”分为直接保全自己、间接保全自己、抚养子女、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和进行休闲娱乐等五种活动。 其三,从实利主义的道德观、人性观出发,明确提出知识教学必须顺乎自然、重视发展儿童的心智;道德教育最普遍的原则就是进行“自然后果”的教育,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与成长。
9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三)现代教育的改造社会功能观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科技与文化的加速发展,教育变革在不断加剧。与此相适应的是,人们对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现代教育功能观区别于近代教育功能观的最突出的方面是:近代教育功能重心指向于发展个体,而现代教育功能重心指向于改造社会。持这种功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哲学、教育家杜威。他在《学校与社会》和《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两部书中系统地阐述这样的功能理论,他的主要观点所述如下。
10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三)现代教育的改造社会功能观
其一,肯定教育着眼于儿童个体的进步是对的,但认为教育的眼界需要由此扩大。他认为最“贤明的父母所希望于自己孩子的一定是社会所希望于一切儿童的”。这样,儿童个体发展应该与社会需求一致,由此他把教育功能从发展个体扩展为作用社会。
11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三)现代教育的改造社会功能观
其二,明确提出学校教育是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社会通过学校机构把自己所成就的一切交给它的未来成员去安排,社会所实现的关于它自身的一切美好的想法,就这样希望通过各种新的可能途径开辟给自己的未来”。正因为这样,杜威将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界定于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12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三)现代教育的改造社会功能观
其三,从着眼于社会出发,杜威把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未来引向现实,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沟通起来,并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改造学校教育的目标与方案。他试图通过这样的变革以使学校教育真正发挥其改造社会、变革社会的功能和作用。
13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四)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
继杜威之后,当代教育对于教育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解释主义等教育社会学中的不同流派。其中功能主义对于教育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较为集中而系统的研究,功能主义的主要论点如下所述。
14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四)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
其一,结构与功能。认为每个社会都是由不同质的部分组成的结合体。社会结构的每一部分对于社会整体生存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教育对社会的功能因而是多方面的,诸如: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功能,教育的社会选择功能,教育的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以及教育的技术填补功能,等等。
15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四)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
其二,整合。整合是指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部分,彼此间具有的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性质,教育的功能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些功能又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他们是“整合”式地发挥作用。 其三,稳定与和谐。功能主义虽然肯定社会必然的变化与发展,但都强调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主张社会在调适中求改进,在稳定中求进步,由此强调教育应该促使社会成员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在思想、态度方面能保持和谐。
16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四)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
通过对教育的功能理论进行了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功能理论研究是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后一时期的功能理论对前一时期的功能理论既有批判,亦有继承。教育功能理论研究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加深化。
17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所谓个体的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即指机能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18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心理的发展,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知识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 在教育学的视野中,个体的发展不仅有其特定的涵义,同时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又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明显特征。
19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1.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1.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人是历史的积淀物和生成物,同时又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之后已经有几十万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人类一直在发展着,人类生命个体的发展总是带有一定的历史规定性,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个体向什么方面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是由具体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个体发展的历史性是与其社会性相统一的。历史是社会的历史,社会是历史过程中的社会。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状况制约人类总体发展水平,因而也制约个体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着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着促进社会的发展。
20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2.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2.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现代心理学将人的发展的顺序与阶段概括为:婴儿期(出生至3岁),幼儿期(3岁—6岁),儿童期(6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21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2.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2.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个体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与阶段是相对稳定的。 这是因为,形成年龄特征的客观条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促使人成熟的生理基础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和顺序性。然而,个体的身心发展又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不同的发展重点。这对于把握个体的发展机会是很重要的。
22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3.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3.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表现在身体(生理)、智力、人格等方面。 个体的人格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23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4.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4.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 个体的发展是历史地、现实地展开的。在这种意义上,个体发展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征。然而,个体发展就其可能指向的水平与达到的高度而言,乃具有极大的潜在性。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个体发展已实现的水平与其可能达到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个体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的无限性与人的发展的无限性相统一,如何不断挖掘、开发人的潜能,乃是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24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个体是如何实现发展的?影响个体发展有哪些基本因素?这是教育学一直思考的问题。现代教育学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即遗传、环境与教育(简称为“三因素论”),在这三因素中,遗传素质是个体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一定的制约作用。教育虽然也是一种环境,但它有特别的意义,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5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学教科书将教育的主导作用归因为: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学教科书将教育的主导作用归因为: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 第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 第三,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第四,个体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部分也是受到教育影响的结果。
26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三)个体发展是主客观统一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三)个体发展是主客观统一作用的结果 个体并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先天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作用,而是其内在因素(如遗传、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参与其中的能动实践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在内在与外部条件大致相似的条件下,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根据这样的认识,教育活动中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就体应该受到特别重视。
27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个体观念是指个体对于社会事物的看法和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思想。个体的观念也是其思维活动的结果。个体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前景和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正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这里意识与我们所讲的观念具有相似的含义。所以观念也是社会的产物,个体的观念理所当然的具有社会化的特征。个体观念的社会化,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28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乃是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而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看,正是个体内化社会观念的过程,即是人的观念的社会化过程。在人的观念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对教育作广义的理解,可以这样认为,人的观念的形成一刻也离不开教育。即使对于任一具体的个体,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但这种不同的观念也是不同教育的结果。没有教育的参与,人的观念的形成便不可思议。
29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我们所期望于教育的,就是在个体观念的社会化过程中,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帮助人们形成社会所需要的观念。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促进个体政治观念的社会化和道德观念的社会化。
30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二)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社会化 1.教育指导或规范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二)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社会化 1.教育指导或规范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 教育对个体的智力、能力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社会的要求进行的。作为开发人的智力、能力的教育资源(主要指教育内容)是社会实践经 验的概括与总结,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智慧积累的结果。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同时又需要教育的指导与规范。首先,不同阶段的教育或不同类别的教育,指导与规范着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方向。个体智力、能力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这在总体上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同时又受教育的指导与规范。教育将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引导到适应社会生存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其次。教育也规范着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发展。教育以特有的目标、内容以及特有的方式与途径规范着人的智力、能力的发展。它规范着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所可能指向的目标与水平。
31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二)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社会化 2.教育加速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二)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社会化 2.教育加速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 教育因其传授的人类科学文化具有简约化、浓缩化的特点,所以它对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起着催化剂与加速剂的作用。人类之所以持续不懈地运用教育并发展教育,其根本动因就在于它能缩短人类的认识客观世界的历程。教育传授书本知识可能不受个体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大大提高个体认识的起点,促进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个体智力与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发展过程的速度如何,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教育发挥的作用如何。教育对于促进个体智力、能力发展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影响人的智力、能力发展的因素的作用所无法比拟的。
32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三)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三)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社会职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科技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联。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变革客观上要求教育的变革。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的使命。在现代社会中,个体谋求某种社会职业通常是以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的,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的手段。 教育也是促进个体的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33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三)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三)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个体的身份是指个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身份社会化与职业社会化有相联系的一面。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即人的身份)往往相一致。在这种意义上,个体的身份社会化也是以接受相关的教育与训练为前提的。个体的身份社会化与职业社会化也有相区别的一面,个体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或所具有的身份与从事的职业并非是统一的。身份是一种更具广泛性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非职业性的身份与地位也是与其所具备的教育素养分不开的。任何社会身份都程度不同地蕴含着对教育的需求,教育对促进个体身份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4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一)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人的主体意识可以看成是人对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一)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人的主体意识可以看成是人对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 人把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主体,是指人不是被动地、消极地听命于自然界,而是能主动地、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人必须遵循客观世界的规律而生存,但人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与驾驭则是人的主体性表征。 教育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5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一)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一)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教育正是通过对人的道德、智力、能力的培养而提高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于个体而言,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是激发并张扬人的主体意识的过程。人通过接受教育,形成道德观念,增进知识、能力而达到能动地适应客观世界并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 人的主体意识突出地表现为人的创造意识,教育对于人的个性化的功能也突出地表现在它能为培养个体的创造意识,从而焕发个体的创造性服务。
36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二)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二)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人的个体特征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这里侧重指人的心理发展,诸如个人兴趣、爱好、智能结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特征。人的遗传素质中寓含着个体差异性,但人的个体差异性的发展,个体特征的形成则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因素,其中突出地取决于教育的作用。教育虽然按照社会的要求作用于个体的发展,但社会化本身也包含着对人的个体特征的充分发展的需求。教育应该是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教育帮助个体开发内在的潜力并充分地发展自己的特长。
37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二)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二)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主要通过不同的教育内容与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实现。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兴趣、爱好的分野,同时又造成个体的人在专业领域或技能领域的分野,造成人的职业分野。人的个体特征因而也突出地表现为专业或职业特征。当然,人的个体特征不止于专业或职业特征,它还包括人的情感、性格、气质等方面,而人的这方面的特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38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三)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三)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人的个体的生命价值是针对人对社会的贡献与作用而言。每一生命个体如何展现其人生的价值,归根结底是通过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的大小来衡量。人应该成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人。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是离不开他的道德水准和智力、能力状况的。人愈有道德、愈有知识、愈有才能便愈能展现生命的价值并创造生命的辉煌。教育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育赋予人创造生命价值的信心与力量。然而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是非教育之力能完全达到的,还必须有赖于人的社会实践。
39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现在它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社会统治、维系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即使是通过加强法治的手段实施社会政治控制也是与加强教育密切相关的,法的控制本质上也是法治思想的教育而实现。
40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政治人才是指社会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各级政治人才都需要通过教育培养。 其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这是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功能的另一突出表现。社会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造就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国家、政府或执政常所希求的政治理想与信念。
41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政治的“恒定性”是相对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社会政治的变革也会发生。从总体上看,社会政治变革是不断趋于前进与进步。教育则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对于社会政治变革具有强烈的反作用。
42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其一,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政治变革。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的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意识,表明社会政治的平等与开放。教育的普及,深深地蕴藏着一种变革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业已在现代社会政治领域中得以展现。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更有力地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与进步。
43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其二,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宏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在现代社会,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宏扬优良道德,形成正确的舆论,同时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革新。教育能力的主导作用在于它能张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因素,抑制与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从而为推进社会政治的先进化服务。
44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其三,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依赖于教育而推动。民主意识、观念的养成,非教育不能达到。民主意识又与科学意识紧密相关。缺乏科学知识素养也就无法提高民主的素养。所以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全体国民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实现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45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在现代社会得以加强。现代物质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的发展与变革又强烈地反作用于现代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关于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应立足于现代教育对现代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46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教育担负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社会再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再生产而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教育和训练。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培养、训练生产所需要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上。教育正是通过向各种生产部门输送经过培训的更加熟练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增长。
47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二)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二)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社会,同时也将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社会。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点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首先促进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有力地促进现代社会各种领域和各种层面的变化。科技革命缘何如此持续推进?显然,这依赖于教育的贡献。
48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二)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二)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首先,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与再生产科学知识相一致。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人能掌握它并应用于生产中去,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教育以极为简约的方式同时也以极为广泛的形式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9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二)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二)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其次,教育是促进科技与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科技革命和科技发展与现代教育革命和教育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不只是有科技革命才有教育革命,而同时是有教育革命才有科技革命。
50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的另一表现。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社会文化构成教育生长的土壤和条件,教育惟有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方能生存与发展。然而,教育在受制于社会文化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教育具有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及融合文化等功能。
51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人类文化的传承固然可以物或物化的观念形态存在,但更多地是以人的心理、行为方式存在。无论是何种文化的传承,都需要以人对文化的理解为中介。人对文化的理解则需要依赖于教育。教育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工具。社会通过教育将人类的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文化藉助于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
52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二)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二)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 社会文化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发展就意味着要有创新。没有文化的创新自然也无真实意义上的文化发展。而文化之创新则需要通过教育而实现。一方面,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总是着眼于古为今用,传承文化的过程也是文化更新的过程;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急剧变革,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必然要求教育突破原有的文化范成,实现对文化的创造、拓展与更新。
53
复习与思考 1.在中外教育史上,存在哪几种教育功能观?它们 的联系与区别如何?
2.何谓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何谓教育的个体个 性化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社会化功能关系如何? 3.怎样认识当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54
学用结合 1.让我们去认识一位教师,再走进他办的那所山村学校去考察一番。看看这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为他所在的乡村作了什么贡献,然后实际分析教育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之间有哪些相互的作用。
55
中国杰出教师行为访谈录(节选) 王思明,男,48岁,陕西省延长县罗子山乡下西渠小学教师。1968年起担任下西渠乡村小学民办教师。他所在的下西渠村距离延安市160km,距离延长县也有80km。人们常常说这里是“十里同村,隔山为邻”,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经济非常落后。全村只有47尸村民,176口人,20个劳动力。直到80年代,这里的交通还是靠毛驴进出。下西渠小学是个多级复式小学,学校七个年级只有王思明一个教师。每堂课45分钟,一个年级平均只能讲6分钟,加之这里的学龄儿童因缺乏良好的文化环境,近亲结婚,先天素质不好,其教学难度是城市教师无法想象的。27年来,他扎根山区,献身教育,自己动手,艰苦创业,创造性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改善办学条件,使下西渠小学由最初两孔破窑洞发展到一座两层12间,340平方米的现代“小洋楼”,而且从1970年起,就实现了免费教育,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按时毕业率均实现100%,比延安地区规划整整提前15年。从1971年算起,这所学校18届91名毕业生,全部升人了初中,后来,30名取得了大中专文凭,其余的也都成了当地经济建设的带头人。王思明在为下西渠新一代办学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这块文化阵地积极地向当地群众渗透现代文明。70年代初,他用学校勤工俭学得来的50元钱,给学校买回一台自鸣钟,全村人都跑来看稀罕,觉得挂钟很神秘。接着,他又给学校买回了可以对讲、收音、扩音和电唱的四用机。接通各户的有线广播,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传到每家每户。1976年,他用学校种土豆收获的50元钱,买回高音喇叭,第一次使下西渠人听到了大山外的声音。随着勤工俭学收入的增加,1989年,他又亲自跑到西安买回一台风力发动机,使在小煤油灯昏暗的光线下生活了多少辈的下西渠人,终于见到了人类文明的象征——电灯。王思明把51cra(20英寸)彩电带回学校后,小山村更热闹了,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就争先恐后地聚集在学校看电视,以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幸福。 傅道春编著: (中国杰出教师行为访谈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午版,第26页。
56
学用结合 2.分析下列一组教育实例,找一找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谈谈你对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的看法。
57
情境教育学(节选) ①我国明代文人夏完淳5岁知五经,7岁善诗词,15岁从军,17岁殉国;德国化学家卡尔·威特8岁已能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数理化学科,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4岁获得博士学位。 ②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时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十二三岁时写的诗文已不 如从前好了,年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③1994年9月,福建省第二批特级教师名单公布。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便是福安一中32岁的数学教师李迅。1987年以来,李迅执教的三届高中毕业班,高考数学科综合比率均居地区榜首,班级也被评为校、县、地区级先进集体。1983年至1994年他先后指导了31名学生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获奖,其中11人进入省前10名。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李迅指导的5位学生参加1993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全部获得省级奖励,其中3人获一等奖,分别为全省第一、第二、第十名。一等奖的三人人选1994年CMO(中国数学奥林匹克)暨第35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 国家集训队选拔赛福建代表队。一个县的参赛学生竟然占了省队的一半!作为副领队兼教练的李迅,为福建队仅次于京、沪而居全国团体总分第三,立下了汗马功劳。 傅道春编著:(情境教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2页。
58
笑傲东方:一家出了四个世界名校博士(节选)
④新世纪的第一个仲秋,悄然而至的寒凉浸淫着泱泱皇城,然而,中国黄土地上崛起的第一个家庭博士群引发的“素质教育”热在北方大地热浪不减,各大城市纷纷邀请培养出四个博土儿女的金春明、李振霞夫妇作报告,时间安排到了2002年底。 金家六口,父亲金春明、母亲李振霞是中央党校的教授;大 女儿金莹是世界十大医学院中排名第二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基因工程进站博士后;排行第二的大/L子金煜是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博士后,受聘于国际石油巨舰雪弗龙公司,是该公司国际部的专家;老三、老四是孪生兄弟,老三金侠是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是世界著名防治艾滋病专家鸡尾酒疗法”发明者何大一教授的主要助手;老四金延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中国航空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现供职于美国匹兹堡卡耐基·梅隆大学物理系。金家博士群的崛起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 吴恋:(笑傲东方:一家出了四个世界名校博士), (家庭),2001年第12期,第4页。
59
研究指南 研究动态 对于社会与教育关系的研究,过去人们往往以一种简单的作用与反作用的思维方式进行探讨。事实上,教育与社会各因素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很难找出其内在作用机制,也很难肯定两者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因而,现时期人们更多地是从辩证的角度、从综合的角度,从整体上尝试分析社会与教育的关系。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社会在不断进步,社会中出现的诸多现象,对教育而言,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教育如何有效地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是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领域有识之士正在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术界对人的研究又掀起了高潮。现代人的素质结构、人的自由发展依然是热门话题。教育科学领域则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反思,重新探讨教育对于人的作用和价值,探索教育活动中人性的体现。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服务于人的发展与服务于现代化的契合、现代公民的培养正进行着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60
研究指南 研究课题 联系自身实际试阐述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长期来科学教育的开展有哪些收获,带来怎样的问题,应采取哪些对策?
如何看待与评价当前我国政府正积极推进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如何理解“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教育人民办教育”。 论述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查阅有关文献,讨论、分析我国教育投资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了解当前制约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或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61
研究指南 研究课题 辨析人性、个性、主体性间的关系。 从人与动物的差异来理解什么是人。 选择一个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进一步研究。
列举并分析现实中教育违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 怎样认识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关系。 你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到的教育是什么。
6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卷、第3卷、第4卷、第42卷、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拉美特利《人是机器》,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 4.马斯洛《人类价值新论》,石家庄,河j[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黄楠森主编《人学原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周国平文集》第4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3
参考文献 9.[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篇,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l0.冯增俊《教育人类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柳海民《教育原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郑金洲《教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历以贤《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黄济《教育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5.[奥]茨达齐尔著,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原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6.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7.桑新民、陈建翔著《教育哲学对话》,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4
参考文献 18.E.弗洛姆著、孟禅森《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版。
19.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0.司汉武。社会、社会化与社会主义。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3卷3期 21.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2.吴安春,朱小蔓。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时代转换及其现实意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卷3期。 23.翟英。论教育与经济的互动性。长春大学学报11卷5期。 24.郑金洲。文化与教育:两者关系的探讨。上饶师专学报1996,l
65
参考文献 25.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余海波。试论民族教育与宗教的关系。中国民族教育1996,6 27.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9.厉以贤主编《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