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包括:“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及“经济建设的目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包括:“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及“经济建设的目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包括:“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及“经济建设的目标”
教学设计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包括:“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及“经济建设的目标” 北京师大二附中 李文燕、王丽

2 理解:(1)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理解:(1)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反复过程 教学目标:

3 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应用: 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学会用发展观点及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 (2)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总体小康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5 教学重点难点 : 1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2 GDP和绿色GDP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4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

6 课前准备: (1) 布置同学们查找有关小康社会来源的资料,或北京发展对比的数据 。 (2)教师查找数据和事例,设计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式: 讲解法、学生参与讲课、 自学-- 问题探究式。

7 知识结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从总体小康 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水平 1)成就表现 ① 微观表现 ②宏观表现 2)总体小康的特点
经济建设的目标 知识结构 1、总体小康水平 1)成就表现 2)总体小康的特点 2、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① 微观表现 ②宏观表现 低水平、不全面 发展不平衡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化、缩小差别 城镇化、社保、人民生活

8 小康概念的由来 在中国历史上,“小康”有两层含义:
“小康”这个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大致有三层含义,即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和十六大所规划的小康社会。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      在中国历史上,“小康”有两层含义:     一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   另一层是知识分子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最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礼记·礼运》一书中得到比较系统的描绘。

9 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设计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 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总产值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

10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按照这个规划,十六大把六个“更加”的总体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四个方面进一步具体化,

11 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 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至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2 说一说:北京的发展 序号 1 交通工具的变化 2 通讯工具的变化 3 北京的购物超市 4 北京的建设成就

13 2002年到2006年,北京市经济年均增长12. 2%,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
2002年到2006年,北京市经济年均增长12.2%,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7%,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6年突破1000亿元。 2006年,全市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达到40117元,比2001年增加20962元,扣除消费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5.7%。 2006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0.8%和32%,分别比2001年降低5.4和3个百分点,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北京居民生活水平跨进小康。 材料

14

15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 (一)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微观表现: 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宏观表现: 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经济指标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 和劳务 总量的价格总和 。 国内生产总值

16 材料一: 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9.9%。  跃升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但中国GDP总量与世界最发达的发达国家“平起平坐”,并不代表中国已跻身发达国家行列。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再大的数字,除以13亿人,就很小了。2005年,中国人均GDP仅1700美元。而据世界银行对2004年人均GDP的排位,排名第一的卢森堡为43940美元,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7610美元和34510美元,法国和英国,人均GDP也分别为24770美元和28350美元。在这一排序中,中国人均GDP的排名在100位左右。这在发展中国家序列里,也算不上佼佼者。 低水平的

17 材料二:截止2004年6月,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5806万人; 2003年全国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428万人,这与有着13亿人口7亿多劳动力的大国相比极不相适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 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 材料三:我国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享受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中国现有300万失学儿童。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不全面的

18

19 发展很不平衡 大都市的繁华 山村孩子的“教室”
材料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2001年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三四千美元,远远高于中西部一些落后地区。目前,人均GDP最高为上海市,已经突破4000美元,最低的贵州省却只有300多美元。 发展很不平衡

20 2.现在的小康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 低水平、 不全面、 发展很不平衡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1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比较: 区 别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标 准 低标准,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 较高标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区 别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标 准 低标准,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 较高标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全面程度 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不全面 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特别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生活环境改善等,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程度 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较大,部分地区尚未达到 缩小地区、城乡各界层的差距,惠及十几亿人口

2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3 (二)经济建设的目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3.城镇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4.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小康社会的建设应该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24 教学设计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二框题“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包括:“树立科学发展观”及“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25 教学目标: 理解:1、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1、知识目标 识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主旨。
2、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 教学目标:

26 教学目标: 应用: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学会用科学发展观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掌握发展观点看问题 。
2、能力目标 学会用科学发展观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掌握发展观点看问题 。

27 (2)增强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节约资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应当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增强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节约资源。

28 (1) 布置同学们查找有关科学发展观的漫画及资料,或北京城市规划的资料 。
教学重点难点 : 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 课前准备: (1) 布置同学们查找有关科学发展观的漫画及资料,或北京城市规划的资料 。 (2)教师查找数据和事例,设计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式: 讲解法、讨论法

29 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1.原因 3.意义 (二)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意义 知识结构

30 2004年北京市定位: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新课导入: 方法一: 从北京的城市定位谈起: 90年代初北京城市规划定位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和科技中心。 2004年北京市定位: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31 北京城的规划

32 追溯北京规划方案之初,苏联专家、国内著名建筑学家曾发生过一场持续3年之久的方案之争。
1953年11月,北京市规划小组提出的《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得到认可,“行政中心区域设在旧城中心区”的规划方针确立

33 “梁陈方案”:行政中心西移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北京城的城墙、城楼、牌楼都完整存在的时候,建筑学家梁思成、陈占祥竭力主张:要完整保留北京古城。1950年,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

34 苏联专家方案:天安门广场为行政中心   1949年,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提出一份《关于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的问题的报告》。该报告提出,要以天安门广场为行政中心。   强调行政中心区放在旧城内的经济性问题,“在旧城内已有文化和生活必需的建设和技术的设备”,“但在‘新市区’是要新建这些设备的”。   另一个理由是借鉴莫斯科的经验。

35  “朱赵方案”:力挺苏联专家   1950年北京市建设局工程师朱兆雪、赵冬日提出的《对首都建设计划的意见》大力肯定了行政中心区域设在旧城的计划。   该方案说:“北京旧城是我国千年保存下来的财富与艺术的宝藏,它具有无比雄壮美丽的规模与近代文明设施,具备了适合共和国首都条件的基础,自应用以建设首都的中心,这是合理而又经济的打算。”   建立新城和保护旧城的成本都太高,朱赵与苏联专家一样,同样认为经济原因是“梁陈方案”不可行的重要理由。

36 “华南圭方案”:北京旧城不必全保   留法回国、我国工程学先驱的华南圭认为完整保留北京太过保守,该保留的保留,不该保留的就应摒弃。“对待遗产应区别精华与糟粕,如(故宫)三大殿和颐和园等是精华应该保存,而砖土堆成的城墙不能与颐和园同日而语。” 1949年,华南圭提出了《北京新都市计划第一期计划大纲》,北京城是个密集的网状结构:原有的建筑与格局被改变,城墙被拆除修筑环路,市区内除故宫、天坛、地坛、天安门广场等少数地点外,其余均被道路横平竖直地切割成小方块。

37 外城墙在上世纪50年代被彻底拆除,1965年修北京地铁,内城墙开始被连根挖除。
  北京城现今的环线地铁就是沿着当年城墙的线路修建的,曾经的每个城楼现成为地铁车站的站名,看环线地铁示意图,还可以想象一下城墙、城楼完整保存时的态势。

38

39

40 新课导入: 方法二:漫画分析导入

41 工业化的山林村庄 受污染的松花江

42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1.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 --没有发展的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43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本质和核心 全面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协调发展——五个统筹(注:十七大四个统筹) 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 生产、生活、生态 精神实质 ——又好又快

44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2、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1)能促进三个文明建设 (2)和谐社会全面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卓有成效的推进

45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国家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
(二)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国家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 时事连接:十七大报告 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46 1.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基础 农业 三大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主导 第三产业 重要特征 除第一、二产业外的所有行业

47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8 3.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49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50 村容整洁 生活宽裕

51 挑好“小官”干“大事”——管理民主 炕头上看大戏——乡风文明

52 如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要依靠科学技术; 要增加农业投入; 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 “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之路”等)

53 4.统筹区域发展 (1)什么是“统筹区域发展”?
--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54 (2)统筹区域发展的经济意义 ①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②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③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55 (3)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途径 ①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
②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根据各个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 ③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56 环渤海区域 环渤海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较优势:一是地理区位十分优越,二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三是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四是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雄厚。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五是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骨干城市群。 “但从区域经济合作角度来说,环渤海地区区域合作也存在着许多由来已久的问题。”参加环渤海经济圈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的龙永图说:“比如国有经济比重高,市场意识相对淡薄;区域发展缺乏明显产业分工,内部经济联系不足,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低水平竞争导致资源浪费等。

57 从经济生活角度,简要说明环渤海地区怎样才能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区域合作。 ②发挥政府宏观规划和协调的作用,加快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 ③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形成区域合作的企业群体。

58 倡议: 尊重地球, 爱我家园; 清洁生产, 绿色开发; 适度享受, 合理消费;

59 怎样为二附节能降耗? 电、水 粉笔 电教设施 桌椅、教室墙壁 电梯 废品回收等

60 谢谢大家!


Download ppt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包括:“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及“经济建设的目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