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城市总体规划 第五章 总体布局方案设计 【主讲】 涂小松 【班级】 11城规
2
1 2 3 4 5 6 一、方案深化与延伸的渐进结构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三、总体布局的思路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目 录 1 一、方案深化与延伸的渐进结构 2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3 三、总体布局的思路 4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5 五、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6 五、案例解析
3
城市布局( urban layout)指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和状态。
基本概念回顾 按照《城市规划术语标准》—— 城市布局( urban layout)指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和状态。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城市总体布局是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的。
4
基本概念回顾
5
基本概念回顾
6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基本概念回顾 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它是研究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的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不同发展序列,有机组合起来,使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城市总体布局是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的。因此,研究城市的总体布局一般以城市的功能、结构、形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7
选择布局模式 一、方案深化与延伸的渐进结构 1.1 【 】
【 】 城市用地是集中布置还是分散布置及其组合的形式、规模,都将直接 关系到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包括对原有城市功能的调整,所以,城 市布局形式的确定,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前提,是城市总体布局的 重要环节。 来自于城市内外的诸因素相互影响、制约与平衡,以及城市规划对城 市未来布局的构思、选择和引导最终形成城市总体布局的格局。 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前期的规划构思,认真研究对待影响城市总体 布局的各种要素,将这些要素经过“形态化”处理——即经过抽象、 概括、归类后,体现为城市空间布局模式。 7
8
布局结构调整 一、方案深化与延伸的渐进结构 1.2 【 】
【 】 按照城市用地布局和功能分区,根据不同类型用地关联程度,进行城 市结构调整。这一结构的调整,只是在原有的规划构思结构上进行细 化、深化,而非原则性的调整。在规划结构的调整中,要始终贯穿规 划构思的理念。 应遵循广度铺开、局部深化的原则,即多领域分析,多方向探讨,针 对各种各样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规划对策。 该阶段的重点应放在用地布局及对相关大宗用地布置的考虑上,而对 基础设施的安排着重于对重大的、区域性的基础设施的规划,其他方 面宜原则性地设定。 8
9
细化用地布局 一、方案深化与延伸的渐进结构 1.3 【 】
【 】 通过解析各类专项用地的特殊用地要求和相互间主要的消极影响,整 合各类用地的布局和用地平衡,反复调整,并多次核对现状地形,分 析现状改造的可能性、必然性和调整的性质,根据各类用地之间的相 容性进行布局调整。 9
10
综合功能协调 一、方案深化与延伸的渐进结构 1.4 【 】
【 】 城市总体布局不是单一的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而是整个城市空间的 合理部署和有机组合;在认识观念上也不能孤立地、静态地考虑整个 城市本身,而必须动态地、综合地解决城市问题和发展方向。 在综合考虑多因素进行总体布局后,要注意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对总体规划方案进行细化、完善和调整,着重修改空间和路网结构, 重点协调城市对外交通系统与城市道路系统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 合城市现状基础,适度调整相应的工业、居住、公共设施、市政设施 和绿地等各类用地布局,同时拉开远景发展的框架。 10
11
深化专项规划 一、方案深化与延伸的渐进结构 1.5 【 】 深化专项规划,解决各个专项用地中的重大问题。
【 】 深化专项规划,解决各个专项用地中的重大问题。 该阶段各专项用地只需明确重大调整内容,不需全面规划,但城市用 地是个综合系统,局部的细微调整都将直接关联各类用地的调整 因此,总体规划中在该阶段应全面深化,不仅是规划内容,还包括规 划深度,甚至达到成果的深度要求,便于暴露用地布局的矛盾并及时 修改。 11
12
用地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1 【基本类型】
(1)集中式的城市用地布局。特点是城市各项用地集中连片发展, 就其道路网形式而言,可分为网格状、环状、环形放射状、混合状以 及沿江、沿海或沿主要交通干道带状发展等模式。 (2)分散式城市用地布局。受自然地形、矿产资源或交通干线的分 隔,城市分为若干相对独中的组团,组团间被山丘、农田或森林分隔, 一般都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3)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用地布局。一般有集中连片发展的主 城区。主城外围形成若干具有不同功能的组团.主城与外围组团间布 置绿化隔离带。 12
13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1 用地布局模式 【形态差异】 13
14
集中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2 【块状】
便于集中设置市政设施,土地利用合理,交通便捷,容易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游憩等需要。有的是依托原有城镇发展起来的;有的是随着大型企业、水利枢纽建设而形成的;有的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将原有居民点连接起来而形成整体的。 14
15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2 集中布局模式 【网格状(棋盘格)】 特征:形态规整,由相互垂直道路网构成。 15
16
集中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2 【网格状(棋盘格)】
优点:易于各类建筑物的布置;适合于城市向各个方向上扩展;适于 汽车交通的发展。 不足:易导致布局上的单调性。不易于形成显著的、集中的中心区。 不适于地形复杂地区。 布局要点:严格控制摊大饼式的外延,要注意防止工业、居住相互干 扰,避免周边乡镇工业布局给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设置“门槛”,注重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16
17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2 集中布局模式 【环形放射状】 特征:这是最常见的城市形态,由放射形和环性的道路网组成。 17
18
集中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2 【环形放射状】
优点: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有着很强的向心紧凑发展的趋势,有 高密度的、具有展示性的富有生命力的市中心。 易于组织城市的轴 线系统和景观。 不足:有可能造成市中心的拥挤和过度集聚。用地规整性差,不利于 建筑的布置。不适于小城市。 布局要点:协调好“环”与“射”的关系和密度。 18
19
集中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2 【带状(线状)】
特征:往往受自然条件所限,或完全适应和依赖区域主要交通干线而形成,呈长条带状发展,并明显呈单向或双向发展,其子型有U型、S型等。 19
20
集中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2 【带状(线状)】
优点:城市组织有一定优势。整体上使城市各部分均能接近周围自然 生态环境, 这类城市呈长向发展,平面结构和交通流向的方向性较强。 不足:城市规模不会很大,空间形态的平面布局和交通流向组织也较 单一。 纵向交通组织困难,常有过境交通穿越。线形城市的各个要素 之间的距离比紧凑的城市要大得多,居民进行联系或运动方向的选择 少得多。 缺少核心也是线形模式的一个缺陷。 布局要点:要尽量避免两端延伸过长,宜将狭长的用地划分为若干段 (片),按生产、生活配套原则配置生活服务设施,分别形成一定规模 的综合区及其中心,重点解决纵向交通联系问题。 20
21
集中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2 【环形】 特征:是带状城市在特定情况下的发展结果。一般是围绕着湖泊、山体 农田呈环状分
特征:是带状城市在特定情况下的发展结果。一般是围绕着湖泊、山体 农田呈环状分 优点:与带状城市相比,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中心部分的自 然条件可为城市创造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缺点:投入成本相对较高,用地不节约 布局要点:除非有特定的自然条件,否则城市用地向环状的中心的扩展 压力极大 21
22
集中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2 【星形(指状)】
特征:是多个线形城市的叠加。基本上是环形放射状城市沿着 交通走廊发展的结果。 建成区总平面的主体团块有3个以上明确 的发展方向,这包括指状、星状、花状等子 22
23
集中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2 【星形(指状)】 优点:沿交通干线自发或按规划多向多轴地向外延展,形成放射性走 廊。
优点:沿交通干线自发或按规划多向多轴地向外延展,形成放射性走 廊。 不足:有时在发展轴上的新城区之间或之外建设外围环形干道,这又 很容易在经济压力下将楔形空地填充而变成同心圆式在更大范围内蔓 延扩展。 布局要点:全城道路在中心地区为格网状而外围呈放射状的综合性体 系。 地形较平坦,而对外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小城市多采用。 23
24
集中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2 【实例】
唐山市城市总体 规划( ),城市总 体布局结构:城 市道路网以方格 式为主,格网方 正,主城区用地 形态规整,形成 网格状城市布局 结构。 24
25
集中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2 【实例】
黄冈市城市总体规 划( ),城市总 体布局结构:以主 城区为核心,沿江 拓展南北两翼,整 合路口片区,形成 “指状放射”型城 市结构。 25
26
集中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2 【实例】
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 ),以内城区为核心,沿三江六岸, 沿交通轴线向外滚动发展,由风景区、郊外休闲绿地、自然林地组成 的楔形绿地向外延伸至中心区,形成“一个核心区六大功能区”的总 体布局。内城团块状紧凑布局,通过放射状通道连接城市东、南、西、 北发展轴线,构成具有弹性的开放式空间发展框架。 26
27
分散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组团状】
城市建成区是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基本团块组成,城市用地被分隔成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分区团块,有各自的中心和道路系统,团块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由较便捷的联系性通道使之组成一个城市实体 27
28
分散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组团状】
优点:根据城市的用地条件灵活布置的,比较好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 的关系,容易接近自然,并能使各项用地布局各得其所。这种形态属 于多元性复合结构。如布局合理,团组距离适当,这种城市既可有较 高效率,亦可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不足:道路、给水、供电系统,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市政建设和公 用设施的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等相对较大。 布局要点: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既要合理分工,加 强联系,又要在各个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 相对集中,分块布置。创造一定的就地生产和生活的条件,减少不必 要的交通压力。 采用分散组团式规划布局时应组织好组团间的交通联 系,节约城市建设投资及管理运行费用,避免用地规模过大。 28
29
分散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一城一区式】
特点:由一城和—区组成,城区间有—定距离,一般可达5公里以上。但生产、生活联系密切,行政上也统一管理 29
30
分散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一城一区式】 优点:跳跃式发展,发展空间充足。 不足:建设与管理费用成本较大。
布局要点:一般多见于主城区与工业区的布局。 城区间要有便捷的交 通联系。 力求两个组团的合理分工、互为补充、协调发展,避免各自 为政、盲目扩大规模。 30
31
分散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卫星状(星座式)】
特点:一般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中心城市有极强的支配性。卫星城和小城镇簇拥在主城区周围 31
32
分散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卫星状(星座式)】
优点:各城镇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其它事业发展方面,既是一 个整体,又有分工协作,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有利于控 制大城市的规模,疏散中心城市的部分人口和产业。 不足:受自然条件、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城镇形状以及中心城市发 展水平与阶段的影响。 布局要点:外围小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与中心城市在生产、工作 和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必须处理好小城市规模、 配套设施以及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条件等问题。 32
33
分散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城镇组群式】
特点:在城市区域内,分布有若干城镇和居民点,规模不一、性质各别,组成一个城镇居民点体系;每个城镇、居民点的工业等生产性设施与生活性设施成组布置。各城镇相对独立,但联系密切。 33
34
分散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城镇组群式】
优点:城镇居民点间保持一定距离,由农田、山体或水体等分隔,有 利于构建良好的城市环境。 不足:没有形成明显的中心。组团间功能联系不够便捷,建设管理成 本较大。 布局要点:这种城市布局形式多见于一些城市区域范围较大的工矿城 市。 34
35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分散布局模式 【串珠状(多中心)】 35
36
分散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串珠状(多中心)】
特点:若干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由交通线相连,形成的城市 群或城市带。 多种方向上不断蔓延发展的结果 优点:这种布局形式灵活性较人,城镇之间保持间隔,可使城镇有较 好的环境,同郊区保持密切联系。 不足:容易造成城市用地规模无序蔓延,管理成本相对较高。 布局要点:特大城市在多个方向的对外交通干线上间隔地串联建设一 系列相对独立且较大的新区或城镇,形成放射性走廊或更大型城市群 体。 36
37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分散布局模式 【散点型】 37
38
分散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散点型】
特点:分散式的城市结构中最为极端的类型。常见于典型的工矿城市。 城市没有明确的主体团块,各个基本团块在较大区域内呈散点状分布 优点:这种形态往往是资源较分散的矿业城市。通常因交通联系不便, 难于组织较合理的城市功能和生活服务设施,形成的原因在于矿区和 矿点分散,这种类型有利于充分开发资源、减少运输成本和建设费用。 不足:过于分散会产生很多问题。 布局要点:每一组团需分别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 在因地制宜地 分散发展的同时,强调相对集中的建设,包括设置规模较大的中心城 区,以提高整个城市和矿区的管理、协作、交流和服务的水平。 38
39
分散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实例】
《宁德市城市总体规 划》(2005-2020 年),城市总体规划 布局结构为:以山海 为边界,在相对集中 的空间范围内,以交 通干线和自然山体、 水体相分隔,由中心 城区和若干职能片区 所构成,通过城市交 通性干道网相联通, 形成 “一心一核,三 轴两港七片区”的紧 凑组团式城市。 39
40
分散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实例】
德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城市总体布 局采用一河两岸、一城五区、滚动推进、协同发展的规划结构形态,并 以“三横五纵”的城市道路骨架紧密联系各功能区,形成带状发展格局。 40
41
分散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实例】
临安市由于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天然地形成了“两城夹一湖”的组团 结构。临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确定了城市规划区的布局结 构为“两城夹一湖”的组团式结构。 41
42
分散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实例】 奉化市溪口镇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规划利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特征,组织城市功能。 城 市由旧城片、任宋片、湖山片和畸山片组成,呈组团式结构,剡溪成 为各城市功能片区连接的纽带。分布在溪口城区的自然山体和城市背 景山体有机结合形成的围合空间,有机地划分了城市生活和产业发展 空间,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利用为城市功能区的布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各个片区的规模和周边环境相适宜,处理好城市和周围山体、水系的 关系,拉近城市和自然的距离,展示滨水小城市的风貌。 42
43
分散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实例】
伊春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中心城包括一城三区,沿 交通轴线伸展,构成“串珠形”的结构形态。 43
44
分散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实例】
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用地布局结构为:“一线、 多核、多组团”的带型城市结构。规划将威海市区海岸线划分为城市 禁建区和城市建设区两类区域执行管制,利用区内大小山体形成多个 生态绿核,威海城区采用“一主五片”的多组团城市结构模式。 44
45
分散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实例】
兰州市由于受到周围山体的限制,城市沿黄河两岸的狭长地带发展, 并在以原旧城为中心的城关区的基础上,向西发展,依次形成以铁路 编组站为主的七里河区,以精密仪器制造为主的安宁区以及作为石油 化工综合基地的西固区。 各个区内均布置有工业用地以及配套的生活居住用地,形成了相对独 立的城市片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西长达50km的带型城市中容 易出现的联系不便的问题。兰州市的城市形态结构是带型城市中较为 典型的实例之一。 45
46
分散布局模式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3 【实例】
被誉为“山城”的重庆市位于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因此市区也被 两江分割为三大片区。重庆市的总体布局充分结合了当地的自然地形 特点,采用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将整个市区分为三大 片区和十二个组团。各个片区均布置有工业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虽 不能完全做到片区内的居住与工作的平衡,但至少部分缓解了片区间 的通勤交通压力。 46
47
模式选择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4 【作为一个好的城市形态,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1)未来城市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有合理利用的城市环 境,使居民在选择、交通、通讯和相互交往方面享有最大的自由。 (2)城市形态应有足够的弹性,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城市结构应 能根据变化的需要加以调节,其结构部分也要能自我更新。 (3)城市形态与功能的适应关系应有较大的应变能力,在功能发生 变化后,其结构形态均能有效地承担其社会功能,而无需改变结构本 身(如空间对活动变化的应变能力、道路对交通的应变能力等); (4)城市形态应具有多样性,其结构应能使城市正常发展,而不会 产生畸变和变异。 (5)必须注意城市形态发展所进行的投资规模和顺序,而且也要考 虑城市经济运营费用的开支。 47
48
模式选择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4 【1、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布局】
在具体布局模式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尊重自 然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与城市具体条件最适合的形态,选取适合城 市自身发展条件的布局模式。 如对于位于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而言,城市用地多被河流或山地分 割,宜采用组团式布局形式。各个组团或片区分布在由自然地形所形 成的较为平坦的地段中,道路沿等高线蜿蜒曲折,有意识地加以利用 一些限制性因素,扬长避短,则有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形成独 具特色的城市形态和景观风貌。 48
49
模式选择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4 【2、区域角度审视,合理弹性发展】
一方面要将注意对城市发展现象的总结与解释以及寻求城市空间演变 的客观规律相结合,侧重运用已知规律,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出合理 的空间扩展余地(或限制特定地区的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规模、功能等,从 而形成城市形态布局的外部条件。在城市间关系更为紧密的大城市圈 地区,或大都市连绵带中,这种外部条件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 49
50
模式选择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4 【3、依据交通体系,结构与形态互动】
根据外部交通条件对城市的影响,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或如何突破“门 槛”的限制。要考虑外部交通对城市用地发展及功能分配造成的影响, 对不同性质的土地利用的吸引或排斥作用。同时,还要考虑外部交通 条件对城市中心的形成、对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结构的影响,必须强 调交通运输在形态选择中的重要作用,选择能使城市保持较高可达性 的、并与各种运输枢纽配置相适应的形。 不同的城市的交通体系与出行方式,尤其是公共交通的类型在很大程 度上影响到城市总体布局。在以路面公共汽车、自行车为主要出行手 段的城市中,城市形态多为紧凑的集中布局;在以快速轨道公共交通 发达的城市中,城市通常沿交通线呈带状(指状)发展,或以交通节点 (车站)为核心,形成类似于“葡萄串”状的形态布局。在以私人汽车 为主要交通手段的城市中,城市中心多在沿高速公路或城市干道的地 区形成;而在以轨道公共交通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城市中,城市中心多 位于轨道交通终点站或两条以上交通线路换乘点处。 50
51
模式选择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4 【4、结合现状特征,功能与形态互适】
首先,解构现状的城市功能与形态。必须充分了解历史上形成的现存 城市形态,分析城市形态形成发展过程,对历史环境做出准确而又细 致的评价,根据城市新旧功能变更的情况,谨慎而又灵活地对待城市 的历史形态。改造它的消极方面,让原有结构重新参于到城市新的功 能中,使其与当代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相适应。 其次,选取合理的城市中心。城市中心的选择直接影响城市布局模式, 其功能构成、布局形态对城市总体布局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 第三,要注重城市产业用地的布局。在诸项城市功能中,城市的生产 功能是现代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在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城市中,工业用地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占据 了主要的位置,并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 51
52
模式选择 二、总体布局模式解构 2.4 【5、贯穿规划构思,形态灵活多样】
既要考虑城市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也要重视城市总体的艺术布局。 不应热衷于抽象模式,要注意防止过分注重平面形式和构图而脱离实 际的倾向。而应精心安排城市的空间要素。根据前期的规划构思,有 目的地形成未来的城市形态,不能脱离具体的景观系统去组织空间要 素,以避免城市形态的千篇一律。 要根据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重点关注城市干道等所形成的城市骨架, 城市中心区、各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以及由公园、绿地、广场以及水 面等组成的城市开敞空间的组织。结合城市的地形地貌、植被、水面 等自然条件,通过对上述要素做出的统一安排,创造出灵活多样的、 具有特色的城市风貌。 52
53
总体布局原则 三、总体布局的思路 3.1 53 布局原则 注释 持续发展
在城市总体布局中,要着眼全局和长远利益,用长远的眼光,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和较为准确的预测,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 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城市和乡村布局上合理,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区域整体 对内处理好各城市功能之间的关系,对外从区域角度审视与处理好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而取得城市整体发展上的平衡和最优,实现区域整体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综合发展 集约紧凑 兼顾城市发展理想与现实,科学合理地组织城市用地功能。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寻求城市土地使用的集约效益,寻求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优化环境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及条件,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各项用地,保护生态、优化环境,力求城市布局结构清晰、交通便捷、环境协调。 因地制宜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安排居民住宅、乡镇工业及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突出城市个性及特色 弹性有序 合理组织功能分区,统筹部署各项建设,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关系,留有弹性和发展余地,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整体协调发展。 53
54
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 三、总体布局的思路 3.2 【1、立足全局、讲求效益】
要着眼全局和长远利益,立足于城市全局,符合国家、区域和城市自 身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的要求。城市总体布局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 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交通运输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同时也 必然受到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发展阶段与政策的作用。 要用长远的眼光,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和较为准确的 预测。城市总体布局的全局观还体现在对城市主要问题和矛盾的把握 上。要努力找出并抓住规划期内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矛盾,作为进行 总体规划的构思切入点。要从综合分析中,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并进而促成各组成要素的有序布局。 54
55
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 三、总体布局的思路 3.2 【2、集中紧凑、节约用地】
城市总体布局在充分发挥城市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应力争布局的集中紧 凑。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约用地,缩短各类工程管线和道路的长度,节 约城市建设投资,有利于城市运营,方便城市管理;而且又可以减少 居民上下班的交通路程和时间消耗,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有利于城市 生产,方便居民生活。城市总体布局能否集中紧凑是检验规划是否经 济合理的重要标志。 在适度前提下,城市总体布局要十分珍惜有限的土地资源,尽量少占 农田,不占良田,兼顾城乡,统筹安排农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促 进城乡共同繁荣 55
56
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 三、总体布局的思路 3.2 【3、结构清晰,交通便捷】
城市各主要用地功能明确,各用地间相互协调,同时有安全便捷的联 系。要根据城市各组成要素布局的总构思,明确城市主导发展和次要 发展的内容,明确用地的发展方向及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勾划城市 规划结构图,为城市各主要组成部分(工业、仓库、对外交通运输、生 活居住、市中心)的用地进行合理组织和协调提供框架,并规划出道路 骨架,从而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把城市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 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江河水系、城市道路、绿地林带等空间来划分 功能明确、面积适当的各功能用地。城市总体布局应在明确道路系统 分工的基础上促进城市交通的高效率,并使城市道路与对外交通设施 与城市各组成要素之间均保持便捷的联系 56
57
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 三、总体布局的思路 3.2 【4、近远结合、利旧图新】
对于城市远期规划,要坚持从现实出发,对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必 须以城市远期规划为指导。城市近期建设要坚持紧凑、经济、现实, 由内向外,由近及远,成片发展,并在各规划期内保持城市总体布局 的相对完整性。 在对老城市的规划中,城市总体布局要把城市现状要素有机地组织进 来,既要能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物质基础发展城市新区,又要能为逐步 调整或改造旧城区创造条件。 57
58
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 三、总体布局的思路 3.2 【5、保护生态、美化环境】
在城市总体布局中,要十分注意保护城市地区范围内的生态平衡,力 求避免或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而带来的自然环境的生态失衡;要认 真地选择城市水源地和污染物排放及处理场地的位置,防止天然水体 和地下水源遭受污染;要慎重地安排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的位置,防 止由工业生产与交通运输所产生的废气污染与噪声干扰;要注意按照 卫生防护的要求,在居住区与工业区、对外交通设施之间设置卫生防 护林带;要注意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尽可能将原有水面、森林、绿地 有机地组织到城市中来,因地制宜地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要注意城 市公共活动中心位置的选择与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的保护,为美化 城市奠定基础。 58
59
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 三、总体布局的思路 3.2 【6、理想现实、统筹兼顾】
不仅要使城市在达到或接近规划目标时形成较为完整的布局结构,而 且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达到阶段性的平衡,实现有序发展。首 先城市总体布局要为城市长远发展留出充分的余地。 城市总体布局通常采用具体落实近期建设内容、控制远期建设用地和 城市骨架的方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长远利益与当前效益之间取得 相对的平衡。 59
60
总体布局的基本思路 三、总体布局的思路 3.3 【1、按组群方式布置工业企业,形成城市工业区】
将那些单独的、小型的、分散的工业企业按其性质、生产协作关系和 管理系统组织成综合性的生产联合体,或按组群分工相对集中地布置 成为工业区。而对于那些现代化的大型工业联合企业,则多数要求独 立设置,建立生产生活综合区。 60
61
总体布局的基本思路 三、总体布局的思路 3.3 【2、按居住区、居住小区等组成梯级布置,形成城市生活居住区】
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居民多方面和不同程度的生活需要。一般情 况下城市生活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区组成,在集中布置大量住宅的同 时,相应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并组成各级公共中心(包括市级、居住区 级等中心),这种梯级组织形式能较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居住的需求。 61
62
总体布局的基本思路 三、总体布局的思路 3.3 【3、配合城市各功能要素,组织绿化系统,建立休憩与游乐场所】
既要考虑在市区(或居住区)内设置可供居民休憩与游乐的场所,也要 考虑在市郊独立地段建立营地或设施,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短期(如节假 日、双休日、周末等)休憩与游乐活动。布置在市区一般以综合性公园 的形式出现,而布置在市郊一般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夏令营地 和大型游乐场等。 62
63
总体布局的基本思路 三、总体布局的思路 3.3 【4、按工作、居住、游憩等活动特点,组织公共建筑群,形成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5、按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划分城市道路的类别,形成城市道路交通体系】 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城市道路与交通体系的规划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它的规划又必须与城市工业区和居住区等功能区的分布相关联,它的 类别及等级划分又必须遵循现代交通运输对城市本身以及对道路系统 的要求,即按各种道路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的不同,对城市道路按其 从属关系分为若干类别。 63
64
各项用地功能组织及要点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1 【 】 (1)各种用地所承载的功能对用地的要求。
用地种类 功能要求 地租承受能力 与其他用地关系 在城市中的区位 居住用地 较便捷的交通条件、较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良好的居住环境 中等、较低(不同类型居住用地对地租的承受能力相差较大) 与工业用地、商务用地等就业中心保持密切联系,但不受其干扰 从城市中心至郊区,分布范围较广 公共设施用地 便捷的交通、良好城市基础设施 较高 需要一定规模的居住用地作为其服务范围 城市中心、副中心或社区中心 工业用地 良好、廉价的交通运输条件、大面积平坦的土地 中等、较低 需要与居住用地之间保持便捷的交通,对城市其他种类的用地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下风向、下游的城市外围或郊外 【 】 (1)各种用地所承载的功能对用地的要求。 (2)各种用地的经济承受能力。在市场环境下,各种用地所处位置 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3)各种用地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于各类城市用地所承载的功能之 间存在相互吸引、排斥、关联等不同的关系,城市用地之间也会相应 地反映出这种关系。 (4)规划因素。虽然城市规划需要研究和掌握在市场作用下各类城 市用地的分布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不同性质用地之间自由竞争的 放任。城市规划的既定政策也是左右各种城市用地位置及相互关系的 重要因素。对旧城以传统建筑形态为主的居住用地的保护就是最为典 型的实例。 64
65
各项用地功能组织及要点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1 【 】 (1)各种用地所承载的功能对用地的要求。
【 】 (1)各种用地所承载的功能对用地的要求。 (2)各种用地的经济承受能力。在市场环境下,各种用地所处位置 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3)各种用地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于各类城市用地所承载的功能之 间存在相互吸引、排斥、关联等不同的关系,城市用地之间也会相应 地反映出这种关系。 (4)规划因素。虽然城市规划需要研究和掌握在市场作用下各类城 市用地的分布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不同性质用地之间自由竞争的 放任。城市规划的既定政策也是左右各种城市用地位置及相互关系的 重要因素。对旧城以传统建筑形态为主的居住用地的保护就是最为典 型的实例。 65
66
各项用地功能组织及要点 规划实务速成口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1 • 良好地段给居住 上班不必跑长途 工业用地重运输 污染大户须防护
• 文字图例先细读 再看风象与水流 商业中心人气足 交通便捷好服务 • 良好地段给居住 上班不必跑长途 工业用地重运输 污染大户须防护 • 易燃易爆要隔离 转运便利建仓储 公共绿地宜均布 滨水地带多种树 • 旧区新区要兼顾 文化遗产多保护 干道骨架要清楚 两侧用地须相符 • 道路间距宜适度 一般内密而外疏 港口须有疏港路 生活岸线要留足 • 机场进城走快速 端侧净空须关注 高速公路不穿城 过境公路擦边溜 • 客运站场宜深入 编组站场城外布 夏季凉风能导入 冬季寒风能阻住 • 道路依山傍水走 相交尽量九十度 净污分置上下游 雨水尽量顺势流 • 四通八达有出路 抗灾避难易救护 自然人文须借助 城市特色要突出 66
67
居住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2 【1、居住用地的选址】
良好地段给居住。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 工程地质条件。 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就业区与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协调相对关系。 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以合理地组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地 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 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 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 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 要结合房产市场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注意留有余地 67
68
居住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2 【2、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
由于居住用地在城市用地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所以居住用地的分布形态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形态往往是相同的。一般包括集中、组团与组群、轴向布置几种类型 68
69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3 【公共设施用地的选址】
(1)行政办公用地 :①通常多选择在城市中交通便利、人流集中、 各种配套服务设施齐全、环境较好的地区。 ②在一些大城市的规划中 可集中布置形成中央商务区(CBD),往往选择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 或交通枢纽附近。 ③用地周围常不同程度的布置商业服务及娱乐用地 (2)商业金融用地 :①多选址分布于城市中交通便利、人流集中的 地段。 ②商业服务设施的聚集区按照专业化程度和居民利用的频率被 分为不同的等级,其用地成为分别构成相应级别城市中心的主体。 ③ 市场体系在城市中的布局 菜市场在城市的布局——按一定的服务半径 均衡布置,可参考“中心地理论”;专业批发市场——交通(内、外) 方便; 生资竹木、牲畜等市场布置在城市的边缘农民入城处。 ④商 业金融用地一定要注意停车问题、环境、防火问题、公共厕所、垃圾 站等问题 69
70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3 【公共设施用地的选址】 (3)文教体卫等用地: 类型 要求 公益性设施
常倾向于所服务对象人口的重心(即服务对象人口到该设施的距离最短化) 全市性的设施 通常布置在市民便于到达、环境优美的地方(图书馆、博物馆等) 较大占地城市设施 倾向于城市周边交通便捷的地段。要求有足够的停车面积、能迅速疏散瞬时交通(体育场馆、展览馆等) 教育设施 大专院校宜布置于城市周边交通较为便捷、环境优美的地区。 中学、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等,按一定半径整理布置 医疗设施 医院交通方便而环境优美,休疗养院宜布置在风景区。 各级医疗网点按一定服务半径均衡布置。 卫生防疫及各类专门医院的布置按照其特殊要求进行 70
71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3 【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 (1)总体要求:
①按照城市性质与规模,组合功能与空间环境,建设内容与建设标准 要与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 ②位置适中、布局合理。考虑设施各自的特点和合理服务半径,配套 完善,规模合理。 ③与道路交通结合考虑,中心区交通重点考虑。城市中心区人、车汇 集,交通集散量大,须有良好的交通组织,以增强中心区效能。 ④利用原有基础,慎重对待城市传统商业中心。 ⑤创建优美公共中心景观环境 71
72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3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 (2)公共设施用地的布局: 72
73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3 【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 (3)城市公共中心的布置方式: ①布置在市(城)区中心地段;
②结合原中心及现有建筑布置; ③结合主要干道布置; ④结合景观特色地段布置; ⑤围绕中心广场,形成步行区或一条街形式 73
74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3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城市中各类公共活动中心构成 74
75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3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不同城市市中心位置示意图 75
76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3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某城市原有中心与规划城市中心位置 76
77
工业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4 【工业用地的选址】
应根据其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状况进行选址和布置。避开中心区、军事 区、矿藏、文物古迹、生态、风景区、水利枢纽、其他重要设施 一类工业用地可选择在居住用地或公共设施用地附近。 二类工业用地 宜单独设置,并选择在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及河流的下流。三 类工业用地应按环境保护的要求在城市边缘的独立地段上进行选址, 并严禁在该地段内布置居住建筑,严禁在水源地和旅游区附近选址;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距离应符合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对市(城)镇区内有污染的二类、三类工业必须进行治理或调整。 工业 用地应选择在靠近电源、水源和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段;协作密切的生 产项目应邻近布置,相互干扰的生产项目应予以分隔 77
78
工业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4 【工业用地的规划布局】 (1)布局要点
①工业与居住用地布局 工业区与居住区具体布置,应有利于步行上、 下班,工业与居住区若即若离,避免单间交通,防止工业区包围城市。 ②工业用地注重运输联系 工业区与居住区间有方便的联系,职工上、 下班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有协作的工厂,就近集中布置,分片分区、 就近协作,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转运、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城市交 通的压力,形成产业链。 ③减少工业用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避免工业区对居住区的干扰、污染。 ④旧城工业布局调整 主要采取“留、改、并、迁”等措施 78
79
工业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4 【工业用地的布局形式】 (1)工业用地位于城市特定地区
工业用地相对集中地位于城市中某一方位上,形成工业区,或者分布 于城市周边。通常中小城市中的工业用地多呈此种形态布局,其特点 是总体规模较小,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具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容易造 成污染,并且当城市进一步发展时,有可能形成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 用地相间的情况 79
80
工业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4 【工业用地的布局形式】 (1)工业用地位于城市特定地区 ①将工业区配置在居住用地的周围
这种布置方式可以减轻工业的大量运输对城市的干扰,但由于工业区已将城市包围.会使城市在任何一种风向下受到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的污染,而且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因而这种布置方式是不恰当的。 80
81
工业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4 【工业用地的布局形式】 (1)工业用地位于城市特定地区 ②将工业区布置在居住区的中心
这种布置型式容易使居住区受工业区的污染,而且工业运输穿越居住用地,易产生交通阻塞和不安全,而且工业区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而这一型式也是不恰当的。 81
82
工业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4 【工业用地的布局形式】 (1)工业用地位于城市特定地区 ③将工业区布置在居住用地的一边
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布置方式,适宜于中、小城市的工业布局。 这种方式使居住地和工业区之间有方便的联系,工业区和居住用地可以独立地发展。但要处理好工业区与外部交通关系。 82
83
工业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4 【工业用地的布局形式】 (2)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形成组团 ①有机结合的组团布局
工业区布置结合地形,与其他用地呈间隔式交叉布置。这种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地形,并能根据工业污染的不同情况,分别考虑风向和河流上下游等关系合理布置工业用地。但这种方式不容易组织好交通,尤其是沿着交通干线布置的城镇,容易造成交通与城镇的相互干扰。 83
84
工业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4 【工业用地的布局形式】 (2)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形成组团 ②工业区与其他用地交叉布局
将工业布局形成几个组团,每个组团内既有工业企业又有生活居住区,使生产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工业用地与其他功能用地之间的联系,但要求工业企业对环境的污染较小 84
85
工业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4 【工业用地的布局形式】 (3)工业园或独立的工业卫星城 ①在多个居住区组群之中建立一个大工业区
在多个居住区组群之中建立一个大工业区,结合现状的地形条件,有时可布置得较为合理 85
86
工业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4 【工业用地的布局形式】 (3)工业园或独立的工业卫星城 ②将工业区和居住用地布置成综合区
将工业区和居住用地综合布置,这种将工业区和居住用地布置成综合区的形式适宜于在大城市中采用 86
87
工业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4 【工业用地的布局形式】 (3)工业园或独立的工业卫星城 ③工业卫星城镇
这种布置方式多见于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工业布局,主要用来控制城市发展规模、解决母城的压力,改善城市环境。 87
88
工业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4 【工业用地的布局形式】 (4)工业地带
当某一区域内工业城市数量、密度与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形成了工业地带。这些工业城市之间分工合作,联系密切,但各自独立并相对独立等。 这种布置方式多见于大城市带、城镇连绵区的工业布局,各城市(镇)的工业布局沿着主要的交通轴线发展,聚集形成工业发展带 88
89
仓储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5 【仓储用地的选址】 (1)地势较高且平坦,但有利于排水的坡度、地下水位低、地标承 载力强。
(1)地势较高且平坦,但有利于排水的坡度、地下水位低、地标承 载力强。 (2)避开居住区、重要交通枢纽、重要设施、机场、重要水利工程 矿区、军事目标和其它选址。 (3)具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等 89
90
仓储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5 【仓储用地的规划布局】
(1)储备仓库一般应设在城市郊区、远郊、水陆交通条件方便的地 方,有专用的独立地段。 (2)转运仓库设在城市边缘或郊区,并与铁路、港口等对外交通设 施紧密结合。 (3)收购仓库如属农副产品当地土产收购的仓库,应设在货源来向 的郊区入城干道口或水运必经的入口处。 (4)供应仓库或一般性综合仓库要求接近其供应的地区,可布置在 使用仓库的地区内或附近地段,并具有方便的市内交通运输条件 90
91
仓储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5 【仓储用地的规划布局】
(5)危险品仓库如易爆和剧毒等,要布置在城市远郊的独立特殊专 门用地上,最好在城市地形的低处,有一定的天然或人工防护措施, 但要注意应与使用单位所在位置方向一致,避免运输时穿越城市。 (6)冷藏仓库设备多、容积大,需要大量运输,往往结合有屠宰场、 加工厂、毛皮处布置; (7)蔬菜仓库应设于城市市区边缘通向四郊的干道入口处,不宜过 分集中; (8)木材仓库、建筑材料仓库运输量大、用地大,常设于城郊对外 交通运输线或河流附近;燃料及易燃材料仓库如石油、煤炭、木柴及 其他易燃物品仓库,应满足防火要求,布置在郊区的独立地段。 91
92
对外交通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6 【铁路】 (1)铁路应从城市边缘通过,不应包围或分割城市。
(2)铁路场站在城市中的布置数量和位置与城市的性质、规模、地 形、总体布局、铁路方向等因素有关。 (3)铁路客运站场在城市中的布置: 位置:中小城市边缘,一般 1处;大城市要深入,在中心区边缘,2-3 处。 距离:一般距市中心2-3公里 交通组织:必须有主干路连至市中心、码头、长途客站等,便于换乘 92
93
对外交通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6 【公路】 (1)特点:等级越高越远,等级越低越近;如高速公路要在城市外 围、远离城市选线。
(1)特点:等级越高越远,等级越低越近;如高速公路要在城市外 围、远离城市选线。 (2)与城市关系:穿、绕。 大城市宜与城市交通密集地区相切而过, 不宜深入区内;特大城市利用中心区外围环路,不必穿越市中心区。 (3)公路与城市道路各成系统,互不干扰,从城市功能分区之间通 过,与城市不直接接触,而在一定的入口处与城市道路连接。不得将 公路当城市干道。而出入口的选择,要靠近城市,与城市联系方便 93
94
对外交通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6 【公路】 切过 特大城市双环连接 绕过 公路与城市联接的方式 互不干扰 大城市密集区边缘
特大城市接环路 94
95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6 对外交通用地布局 公路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公路】 95
96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6 对外交通用地布局 【公路】 高速公路在城市中的位置 高速公路与城市的联接 96
97
对外交通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6 【长途汽车站】
(1)客运站: 市 (城)区长途汽车站 的选址要与公路连 接通顺,与公共中 心联系便捷,并与 码头、铁路站场密 切配合。 中小城市:可与铁 路站结合在一起, 一般 1 处。 大城市:按方向, 多方为布置,注意 与城市干道联系。 97
98
对外交通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6 【长途汽车站】
(2)货运站: 货运站场宜布置在城市外围入口处,最好与中 转性仓库、铁路货场、水运码头等有便捷的联系。 在城市设置的一般综合性货运站或货场,其位置应接近工业和 仓库区,并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 供应生活物品的应在市中心边缘。 中转货物应在仓储区、铁路货站、货运码头附近。 98
99
对外交通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6 【港口】
沿江河湖海的城市的港口规划要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 的原则,结合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对岸线作全面安排。首先确 定适应于航运的岸线,而且要保持一定纵深的陆域,同时要留 出城市居民游憩的生活岸线。 99
100
道路广场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7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满足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要求
以用地功能组织为前提,用地功能组织充分考虑城市交通的形成与组织,建立完整的道路系统,合理布置交通源。 用道路作为联系、划分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用地的骨架,组织城市景观。 主路—分区 次路—街坊 支路—组团 (2)满足交通运输要求 以毗邻用地的功能决定道路性质,进行道路分类,道路功能同毗邻用地性质相符。 道路系统完整:线形顺畅、网络合理、分布均衡。 利于实现交通分流:快速与常规、交通性与生活性、机动与非机动、车与人的分离。 与对外交通衔接得当:内外有别,场站之间联系方便 100
101
道路广场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7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3)满足城市环境和景观要求
城市环境要求:朝向、主导风向、过境道路穿越、噪声等。 城市景观要求:与自然环境结合、与人文景观结合、避免单调。 (4)满足管线布置的要求 满足地面排水和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地面排水、管线敷设、地 下空间使用。 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在满足基本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充 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减少工程量。 101
102
道路广场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7 【道路广场用地布局要点】
(1)根据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城市各项用地的功能、交通流量,结 合自然条件与现状特点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并有利于建筑布置和 管线敷设。 (2)城市道路应根据其道路现状和规划布局的要求,按道路的功 能性质进行合理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连接工厂、仓库、 车站、码头、货场等的道路不应穿越城市的中心地段。 ②位于文 化娱乐、商业服务等大型公共建筑前的路段应设置必要的人流集 散场地、绿地和停车场地。③商业、文化、服务设施集中的路段 可布置为商业步行街,禁止机动车穿越;路口处应设置停车场。 ④汽车专用公路,一般公路中的二、三级公路不应从城市内部穿 过;对已在公路两侧形成的城市用地应进行调整。 ⑤山区城市的 道路应尽量结合自然地形,做到主次分明、区别对待;其道路网 形式一般多采用枝状尽端式和之字式或环形螺旋式系统 102
103
道路广场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7 【道路广场用地布局要点】
(3)各级道路衔接原则: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 通性;适当分离 在不同街区也各有所侧重。应避免畸形路口 (>60度 ,< 120度,多路交叉) (4)对外交通道路与城市道路网的连接 ①一般公路,可以直接与城市外围的干道相连,要避免与直通城 市中心的干道相连。 ②高速公路,则应采用立体交叉、联络线连 接城快速道路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和城市外围交通干道,中小城 市与高速公路一般设 1个出入口,大城市设2个以上的出入口。 ③高速公路不得直接与城市生活性道路和交通性次干路相连。对 于特大城市,高速公路应在城市外围,同城市主要快速交通环路 相连,通过城市中心地区可采用高架或地下道的方式。 103
104
道路广场用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7 【路网类型】 104 形式分类 特征 优点 缺点 方格网式
道路以直线型为主,呈方格网状。适用于平原地区 街坊排列整齐,有利于建筑物的布置和方向识别,车流分布均匀,不会造成对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交通分散,不能明显地划分主干路,限制了主、次干路的明确分工,对角方向的交通联系不便,行驶距离较长 环形放射式 由放射干道和环形干道组合形成,放射干道担负对外交通联系,环形干道担负各区间的交通联系。适用于平原地区。 对外对内交通联系便捷,线形易于结合自然地形和现状,利于形成强烈的城市景观 易造成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交通机动性差,在城市中心区易造成不规则的小区和街坊 自由式 一般依地形而布置,路线弯曲自然。适用于山区 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布置城市干道,节约建设投资,街道景观丰富多变 路线弯曲,方向多变,曲线系数较大,易形成许多不规则的街坊,影响工程管线的布置 混合式 由前几种形式组合而成。适用于各类地形 可以有效地考虑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吸取各种形式的优点,因地制宜地组织好城市交通 104
105
绿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8 【绿地的选址】 (1)公共绿地分为公园和街头绿地。公共绿地应均衡分布,形成 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
(1)公共绿地分为公园和街头绿地。公共绿地应均衡分布,形成 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 (2)公园在城市中的位置应结合河湖山川、道路系统及居住用地 的布局综合考虑。 (3)选址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公园应使居民方便到达和使用, 并与城市主要道路有密切联系。 ②充分利用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 业生产的用地,以及起伏变化较大的坡地布置公园。 ③公园可选 择在河湖沿岸景色优美的地段,充分发挥水面的作用,有利于改 善城市小气候,增加公园的景色,开展各项水上活动,有利于地 面排水。 ④公园可选址于树木较多和有古树的地段。⑤公园可选 在名胜古迹及革命历史文物的所在地。 ⑥)公园用地应考虑将来的 发展余地。 ⑦街头绿地的选址应方便居民使用。 105
106
绿地布局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8 【绿地的规划布局】 (1)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化系统
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要从全局着眼,构筑城乡一体并联结区域的 关联环境,布局中注意结合现有因素,点线面结合,形成整体分 级系统。 (2)建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可结合广场、水体、公共设施用 地布置,形成开敞空间体系。 (3)形成完善的绿地系统 。绿化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均匀,形 成点、线、面的整体特点,形成完善的绿地系统。 (4)注重防护绿地与生态绿地的布局。防护绿地可布置在工业用 地、仓储用地周围;城市地域内应保有成系统、大面积的自然绿 地——即生态绿地,常作为绿地布局中“面”的因素 106
107
四、各项用地布局的深化 4.8 绿地布局 【绿地的规划布局】 107
108
基本内容 五、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5.1 【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
城市外部结构是从广义上理解为城市平面布局和空间结构的延伸 和扩展部分,也是指城市建设发展的外部因素和条件。城市内部 结构通常反映在城市用地的功能结构、产业经济结构、社会结构 等方面,往往也是城市问题的集中表现,矛盾的焦点所在。 (1)充分重视城乡建设的结合部; (2)促进生成城市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 (3)注重城市地域开发序列的衔接与过渡; (4)积极制定和推行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策略与建设政策。 108
109
基本内容 五、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5.1 【城市上下部结构协调发展】
城市下部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跟不上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下部结 构所包括的各种工程设施及管网之间也存在着种种不协调,城市 下部结构发展的滞后、建设部署不当,会带来随意性与盲目性, 助长市政建设的分散性。 城市下部结构还包括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诸如人防建设、 大型地下交通设施、商业街以及地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防治、 地而沉陷等方面。都要纳入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以期达到城市上、 下部空间的协调发展 【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 局部地区规划建设合理与否也会促进和牵制城市整体的发展,尤 其是城市的关键部位和重要节点,或带有全局影响的决策。 109
110
基本内容 五、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5.1 【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
城市的建设发展总有一些预见不到的变化,在规划布局中要留有 发展余地,在规划中要有足够的“弹性”。 所谓弹性,即是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各组成部分对外界变化的应变 能力。特别是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 政策措施的修正和变更,城市总体布局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和相 应措施。其次,城市空间布局也要有适应性,使之在不同发展阶 段和不同情况下相对比较合理。 对于城市各建设阶段用地的选择、先后秩序的安排和联系等,都 要建立在城市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同时,对各阶段的投资分配、 建设速度要有统一的考虑,使得现阶段工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设施, 符合长远发展规划的需要。 110
111
重点关注 五、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5.2 【用地结构的调整】
掌握建设部颁发的相关类型城市现状调查资料以及有关城市建设用 地结构和单项建没用地标准。以此为城市用地结构调整的依据。 现有城市以现状用地人均水平为基础,选定具体用地标准。新建城 市的用地标准可在第三档内选定。用地偏紧地区可在第二档内选定。 对地多人少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可根据实际确定城 市用地标准。 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现划时,应该切合实际,科学合理地制定人均 城市控制总用地的定额指标,同时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 的部分,使各项主要用地的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符合下列规定: 111
112
重点关注 五、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5.2 【要素之间的协调和综合平衡】
(1)条块之间的综合平衡。城市各物质要素——条条之间,城市 内部各地区——块块之间,以及条条与块块之间,在城市建设和 发展过程中,客观的物质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而条条之 间的矛盾又具体通过块块之间的矛盾反映出来。因此,要在满足城 市各物质要素各自规划布局基本要求下,从城市总体到细部,反复 进行协调和综合平衡,把城市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搞好条条和块 块之间的综合平衡。 (2)各类专项用地规划的协调 。通过解析各类专顶用地的特殊用 地要求和相互间主要消极影响,整合各类用地布局和用地平衡,反 复调整,并多次核对现状地形,分析现状改造的可能性、必然性和 调整的性质,根据各类用地之间的相容性进行布局调整。例如,居 住与工业用地之间通过绿化隔离,城市自然景观通过设计理念加以 保护,高压走廊尽量沿路布置,绿地率不但注重用地比例,还应注 重单位面积中绿地的占有率,体现绿化的普及性和广泛分布。 112
113
重点关注 五、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5.2 【注重城市布局的可生长性】
(1)在把握原则性的同时,应给城市未来发展留有充足余地;强 调空间、淡化时间,具有跨越时空、区域的整体意识。 (2)以现状为依据,远景为目标,将城市在这个发展规模下的地 域空间发展过程按照空间发展相对阶段性、完整性划分为若干阶段。 (3)实行分阶段布局,每个阶段的布局结构应保持合理、有机, 使城市具有一个较高的运转效率。 (4)城市布局形态应保持阶段性的完整,避免出现拼图式的规划 布局,即在完成之后是幅美丽图画,而在完成之前却残缺不全。 (5)每个阶段布局结构、形态既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又具有良好 的衔接关系。通过这样的一种衔接,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布局结构 形态的变化充分展现出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生命体由小到大的变 化过程,保持城市布局在发展过程中的合理、高效、可持续。 113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