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主讲人 王洪京
2
【题解】 本篇专论咳嗽的病因、病机、分型、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故名篇。
3
【目的要求】 1.掌握“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理论及临床意义。 2.理解咳“聚于胃,关于肺”的病机及临床意义。
3.了解五脏六腑咳的分证要点及咳病的治疗原则。
4
【原文串讲】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欬,何也?歧伯對曰:五藏六府皆令人欬,非獨肺也。帝曰:願聞其狀。歧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指恣食生冷,伤犯于胃,因手太阴肺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故寒饮食所伤之邪沿肺脉入犯于肺,成为肺咳的重要原因之一),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欬。五藏各以其時受病(其时,指五脏分别主旺的季节,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受病,即感受相应的时令之邪而发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非其时,指非肺所主的秋季。此语正对上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是指五脏在各自所主节令感受邪气发病后,分别波及于肺而引起咳病),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藏各以治時(治,主也。治时,即五脏分别所主旺的时令),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欬,甚者為泄、為痛(咳为肺病症状。泄与痛是指五脏六腑受邪致咳所产生的兼症举例)。乘(趁,顺应 )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5
译文:黄帝问道:肺有病为何可以使人发生咳嗽?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可以使人咳嗽,不单单是肺。黄帝说:我愿听你详细谈一下。岐伯说:皮毛是肺之所合,外邪侵入人体,首先伤及皮毛,邪气就会侵入皮毛而合肺,使肺受邪(如寒邪)。寒饮寒食入胃,寒气就会沿着手太阴肺经上至于肺。(因为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导致肺寒,外感之寒与内伤之寒相合伤肺,就会引起肺气不降的咳证。五脏均在其所主的时令受邪发病,如在非肺所主的秋季,则其它四脏先受邪发病,而后再传给肺脏。这是因为人与天地相通应,故五脏均有其所主时令,如果肺感受风寒之邪,病轻时只表现为咳,病重就会传之于其他四脏,而变生泄泻、疼痛等证。在秋季是肺先受邪,在春天是肝先受邪,在夏天是心先受邪,在长夏季是脾先受邪,在冬天是肾先受邪。
6
帝曰:何以異(区分之意)之?歧伯曰:肺欬之狀,欬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欬之狀,欬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形容咽喉部如有物梗之状),甚則咽腫,喉痺。肝欬之狀,欬則兩脇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qu音区)(左右腋下胁肋部)下滿。脾欬之狀,欬則右脇下痛,陰陰(指隐隐疼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欬劇。腎欬之狀,欬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欬涎(指稀痰涎沫)。
7
译文:黄帝说:如何区分五脏六腑咳?岐伯回答说:肺咳的症状,是咳嗽兼有喘息音,甚至咯血。心咳的症状,是咳嗽兼有心痛,咽喉部如有物梗塞,甚至咽喉红肿。肝咳的症状,是咳 嗽时两胁下疼痛,甚至不能转身,转动则两胁部胀满。脾咳的症状,是咳则右胁下疼痛,隐 痛牵引肩背部,严重的不能活动,一活动则疼痛加剧。肾咳的症状,是咳嗽兼有腰背部牵引 作痛,甚至咳吐稀涎。
8
帝曰:六府之欬奈何?安所受病?歧伯曰:五藏之久欬,乃移於六府(移,蔓延传变之意。五脏咳久则进一步传于相合之腑)。脾欬不已,則胃受之,胃欬之狀,欬而嘔,嘔甚則長蟲(即蛔虫)出。肝欬不已,則膽受之,膽欬之狀,欬嘔膽汁。肺欬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欬狀,欬而遺失(矢,通屎。遗矢,即大便失禁)。心欬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欬狀,欬而失氣(俗称放屁,亦称矢气),氣與欬俱失。腎欬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欬狀,欬而遺溺。
9
译文:黄帝问:六腑咳的症状是什么?是从何处受邪发病的?岐伯回答说:五脏咳久而不愈,就会传之于六腑而为六腑咳。脾咳久而不愈,则传之于胃,胃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呕吐 剧烈时有蛔虫吐出。肝咳久而不愈,则传之于胆,胆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呕吐胆汁。肺咳久 而不愈,则传之于大肠,大肠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兼有大便遗失。心咳久而不愈,则传之于 小肠,小肠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兼有失气。肾咳久而不愈,则传之于膀胱,膀胱咳的症状, 是咳嗽时兼有小便遗失。
10
久欬不已(泛指以上诸咳而言。盖三焦总司一身之气化功能,故久咳不已,皆可传于三焦),則三焦受之,三焦欬狀,欬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此,指上文所言五脏六腑之咳,胃,代指中焦脾胃。此皆聚于胃,指五脏六腑之咳,最终皆会传之于脾胃,使脾胃运行功能失常而化生痰饮;关于肺,指痰饮上犯于肺,而使咳证加剧),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帝曰:治之柰何?歧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指五输穴中的输穴、合穴、经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一些特定穴位,在主治方面,各有其特殊作用)。帝曰:善。
11
译文:五脏六腑之咳久而不愈,均会传之于三焦,三焦咳的症状,是 咳嗽兼有腹部胀满,不欲饮食。各种咳证最终均会影响中焦脾胃的功能,以致产生痰饮,痰 饮再上犯于肺,加重咳证,兼使人出现多痰多涕、面目浮肿的症状。黄帝问:怎样治疗咳证?岐伯回答:五脏咳要针刺各自的俞穴,六腑咳要针刺各自的合穴,有面目浮肿的要针刺各自的经穴。黄帝说:好。
12
【释义】 本篇系统论述了咳的成因、机制、辨证分型、证候表现、传变规律以及针刺治疗原则。
13
一、咳嗽的病因病机 内外合邪 寒饮停聚 “寒饮食入胃”,其寒邪“从肺脉上至于肺” 外被风寒等邪气所伤 “皮毛先受邪气” “形寒寒饮则伤肺” 《灵柩·邪气脏腑病形》
14
二、咳与脏腑的关系 1.咳为肺之本病
15
2.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咳嗽的病变部位 《素问·宣明五气》 “肺为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在变动为咳”。 《素问·厥论》“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
咳不离乎肺,然不止于肺
16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肺脏先病 五脏六腑先受邪气 五脏六腑 肺咳 五脏六腑咳
17
五脏各在其时受病→各传于肺→咳 如: 脾虚生痰,上渍于肺(痰湿阻肺) 肝火上冲,气逆犯肺 肾虚水泛,水寒射肺 胃寒停饮,饮邪迫肺
18
3.聚于胃,关于肺 原指三焦咳,但因三焦咳是五脏六腑久咳不已而致,故亦是对慢性久咳病机的说明.
*久咳 脏腑功能障碍 水谷不化精微 聚于胃 咳嗽——肺失宣肃 三焦气化失常 津液凝聚成痰 (经肺脉)关于肺 多涕唾——脾胃运化失常 面浮肿气逆——三焦气化失常 反映了《内经》在治疗咳嗽时对肺胃的高度重视,可视之为临床辨治咳嗽的纲领。
19
咳嗽与胃的关系 在防治上 理肺强卫来预防-外邪从皮毛及鼻咽而直接入肺 健脾强胃来增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濡养
其一,胃(脾)为五脏六腑之海--抗病力 其二,胃属土,为万物所归,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经络 其三,脾为生痰之源—痰 肺胃所致之咳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咳嗽 对于各种咳嗽的治疗,除了注意治肺外,还应注重治胃(脾)。 在防治上 理肺强卫来预防-外邪从皮毛及鼻咽而直接入肺 健脾强胃来增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濡养
20
“聚于胃,关于肺”的意义 ①含义:痰饮困聚脾胃,上渍于肺的病机,是久咳不已的总结语。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以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 张介宾注:“诸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者,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合,如上文所云皮毛先受邪气及寒饮食入胃者,皆肺胃之侯也,阳明之脉起于鼻,会于面,出于口,故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肺为脏腑之盖而主气,故令人咳而气逆”。
21
②意义 该句成为后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理论的渊源,为临床辨治咳病提供重要参考。本句针对咳而多痰涎、水饮犯肺(或伴有浮肿)的咳证、痰饮的治疗颇有启发。 咳嗽其治可在肺,也可在胃,培土可以生金。
22
③“聚于胃,关于肺”临床治疗用药举例 生姜温胃散寒,生胃气布津液,开肺止咳;细辛温肺散寒;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五味子酸收而敛肺气。
如《金匮要略》治饮方剂中,诸如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大黄汤、泽泻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虽有寒热加减,但总不放弃姜、辛、五味、夏。 生姜温胃散寒,生胃气布津液,开肺止咳;细辛温肺散寒;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五味子酸收而敛肺气。 此即治肺胃之咳的例证。
23
再如吴达在《医学求是·咳嗽详求论》中说:“有脾阳素亏,久咳而成痰者,形体日削,面色鲜明,重则背寒,是证当治饮,不当治咳”,方选苓桂术甘汤:
白术燥脾湿 土燥则阳旺,脾土得运, 茯苓淡渗脾湿 为胃行其津液; 桂枝通经疏达,肝脾气升而胃气必顺降; 炙甘草和胃生津。 胃降则肺气亦降,不治咳而咳自愈。
24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 “乘秋则肺先受邪, 乘春则肝先受之……”,
三、咳与四时气候的关系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 “乘秋则肺先受邪, 乘春则肝先受之……”, 五脏在各自所主节气感受相应的时令之邪 肺 咳病 五脏对相应季节时邪的易感性, 也反映出《内经》四时五脏发病观。 林佩琴《类证治裁》
25
四、咳嗽的五脏六腑分证
26
(一)五脏咳 1.心咳 主症:咳则心痛,喉中如有物梗塞,甚则咽喉肿痛。 病机:心气横逆,相干于肺 治法:清心火,降肺气 方药:桔梗汤之类
27
2.肝咳 主症: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动则胁满。 病机:肝火上冲,气逆犯肺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小柴胡汤或丹栀逍遥散合泻白散加减。
28
3.脾咳 主症:咳则右胁下痛,痛隐隐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病机:脾湿上犯,痰湿阻肺 治法:健脾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六君子汤,酌加枳壳、杏仁、前胡之类。
29
4.肾咳 主症: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病机:肾虚水犯,水寒射肺 治法:温阳化饮,降浊宣肺 方药:苓桂五味姜辛汤、真武汤合生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之类。
30
5.肺咳 主症:咳嗽喘息有音,甚至唾血 病机: 风寒犯皮毛,邪从外入肺 内伤生冷饮食,胃中寒气从肺脉上犯 两寒相感,外内合邪→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咳
31
(二)六腑咳 1.胃咳:脾咳不已,胃受之,咳而呕,甚则吐蛔。 2.胆咳:肝咳不已,胆受之,咳呕胆汁。 3.大肠咳:肺咳不已,大肠受之,咳而遗矢(屎) 4.小肠咳:心咳不已,小肠受之,咳而矢气,气与咳俱失。
32
5.膀胱咳:肾咳不已,膀胱受之,咳而遗溺。 6.三焦咳: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咳而腹满,不欲饮食。
33
(三)五脏六腑咳的临床特点 与该脏腑受邪后功能活动障碍有关; 与该脏腑经脉气血运行障碍有关。 先是本经受邪,出现本经部位拘急疼痛等症,继而影响到肺,使肺气上逆而为咳。
34
五、咳病的治疗 * 五脏咳:针治其俞(俞为气血所注,治其注入之邪) * 六腑咳:针治其合(合为气血所入,治其注入之邪) 基本精神:辨证论治.
* 六腑咳:针治其合(合为气血所入,治其注入之邪) 基本精神:辨证论治. * 咳而浮肿:针治其经(经为气血所行,疏通经气, 调畅气机) 基本精神:辨证论治.
35
五输穴: 指井、荥、输、经、合五处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位。
36
(一)五脏咳取五脏输穴治疗: 心咳:神门 脾咳:太白 肝咳:太冲 肺咳:太渊 肾咳:太溪
37
(二)六腑咳取六腑合穴治疗: 大肠咳:曲池 小肠咳:小海 胃咳:足三里 胆咳:阳陵泉 三焦咳:天井 膀胱咳:委中
38
(三)咳而多痰,浮肿者取十二经经穴 肺经:经渠 大肠经:阳溪 脾经:商丘 胃经:解溪 心经:灵道 小肠经:阳谷 肝经:中封 胆经:阳辅 肾经:复溜 膀胱经:昆仑 心包经:间使 三焦经:支沟
39
(四)咳证的临床治疗要点 1.治咳不离于肺 咳的基本病机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故治咳以通宣理肺、使肺气和利为要。无论新咳久咳,实证虚证,治本治标,最终目的都是使肺气宣降正常,肺气通利。 治肺咳法:宣肺、降肺、清肺、泻肺、润肺、温肺、补肺、敛肺。
40
宣肺:以辛散之品宣散肺气,方如通宣理肺丸、麻黄汤、三拗汤。
降肺:以苏子、半夏、款冬等药肃降肺气,方如苏子降气汤、定喘汤。 清肺:以清化之品清解肺热,方如麻杏石甘汤、清肺饮、清气化痰丸。 泻肺:以清热滑痰行水之品泻肺之痰热,方如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
41
2.治咳不止于肺 肺为脏之长,心之盖,受百脉之朝会,故其他脏腑病变均会波及于肺,使肺气上逆而为咳。
42
五脏咳治法 脾虚生痰,上渍于肺或胃寒停饮,饮邪迫肺——培土生金法(方见前述) 肾虚水泛,水寒射肺——温肾化饮(方见前述) 肾虚失摄,肺肾俱虚——金水相生法(方如六味地黄丸、生脉散、金水二君煎) 肝火上冲,气逆犯肺——佐金平木法(方如左金丸、黛蛤散)
43
六腑咳治法 胃咳:和胃降逆,宣肺化痰——平胃散、二陈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乌梅丸等合方加减。 胆咳:清胆益气,肃肺止咳——温胆汤(实证)或十味温胆汤(虚证)加减。 膀胱咳:止咳益肺,补肾固摄——治咳方药加菟丝子、缩泉丸、六味地黄丸之类加减。
44
小肠咳、大肠咳:调理肺气,益气升提固摄——治咳方药加参、芪、升麻、乌梅、五味子等加减。
三焦咳:久咳者,要辨证论治。
45
《类证治裁》四时用药治咳举例: 春咳,木气生——治宜兼降:前胡、杏仁、海浮石、瓜蒌仁之属; 夏咳,火气炎——治宜兼凉:沙参、花粉、麦冬、知母、玄参之属; 秋咳,燥气乘金——治宜清润:玉竹、贝母、杏仁、阿胶、百合、枇杷膏之属; 冬咳,风寒侵肺——治宜温散:苏叶、川芎、桂枝、麻黄之属。
46
病 案 胡某,女,60岁。咳嗽20余天,服止咳糖浆、甘草片等药物无效。咳而少痰,两胁胀痛,口干苦心烦、嗳气多,胃脘不舒,二便尚调,脉弦滑,舌苔微黄。辨证为肝热咳嗽。治以舒肝清热,宣肺止咳。以黛哈散加味。
47
处方:黛哈散12g(布包),栀子10g,黄芩10g,木瓜10g,龙胆草10g,浙贝母10g,杏仁10g,天花粉12g,赤芍药12g,青皮8g,生甘草10g。5剂,水煎服。
按语:咳而两胁痛是肝咳的典型表现,热久伤津故口干苦心烦,嗳气多、胃脘不舒则是木旺克土的表现。黛哈散为治肝咳的有效方剂,青黛、木瓜配伍善治肝咳之病,因两者均入肝经,青黛咸寒、木瓜酸温,配合无寒温过偏之弊。芍药清热柔肝、天花粉生津止渴,贝母配青皮疏肝和胃,杏仁配贝母止咳,栀子、黄芩、龙胆草清肝经郁热。 (选自《黄帝医术临证切要》)
48
六、咳嗽的传变规律 1.由其他脏腑病变影响到肺而咳。 2.六腑咳是由五脏咳病久不愈发展而成,病情由单纯变复杂,病势较重。既有气机紊乱(如胆胃之气上逆犯肺),也有气虚不摄及气虚下陷(如肾气下陷)。 3.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三焦总司一身气化,久咳者,气机紊乱,无论虚实都会影响到三焦功能。
49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