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七 华枝睾吸虫病(甲) 该病是由后睾科(Opisthorchiidae)支睾属(Clonorchis)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于人 犬 猫 猪 及其它一些野生动物的肝脏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虫体寄生可使肝脏肿大并导致其它肝病变,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吸虫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七 华枝睾吸虫病(甲) 该病是由后睾科(Opisthorchiidae)支睾属(Clonorchis)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于人 犬 猫 猪 及其它一些野生动物的肝脏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虫体寄生可使肝脏肿大并导致其它肝病变,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吸虫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七 华枝睾吸虫病(甲) 该病是由后睾科(Opisthorchiidae)支睾属(Clonorchis)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于人 犬 猫 猪 及其它一些野生动物的肝脏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虫体寄生可使肝脏肿大并导致其它肝病变,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吸虫病。

2 1.病原形态 (1)虫体 扁平叶状,狭长,前端稍尖,后端较钝,薄而透明,大小为10~2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腹吸盘位于体前端1/5处。两个大而呈树枝状的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的后部。卵巢呈分叶状位于睾丸之前,二者之间有大的受精囊。

3 Clonorchis sinensis egg.
(2)虫卵 甚小,大小为27~35×12~20μm,黄褐色,形似灯泡,内含毛蚴,上端有卵盖,下端有一小突起。

4 2.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猪、猫、犬及人等动物的肝脏胆管内,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第二中间宿主一某些淡水鱼和虾

5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常见的有: 纹沼螺 长角涵螺 赤豆螺
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常见的有: 纹沼螺 长角涵螺 赤豆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淡水鲤鱼科类;野生小型鱼类如麦穗鱼,感染率较高

6 囊蚴在十二指肠脱囊,童虫沿着胆汁流动逆方向移行,经总胆管到达胆管,在肝胆管约经一个月发育为成虫。
在适宜的条件下,完成全部生活史约需3个月,成虫在猫、犬体内分别可存活12年和3年以上,在人体内寿命为20年以上。

7 3.致病作用和病变 虫体寄生于动物的胆管和胆囊内,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引起胆管炎和胆囊炎。虫体分泌的毒素,可引起贫血。大量虫体寄生时,可造成胆管阻塞,使胆汁分泌障碍,并出现黄疸现象。寄生时间久之后,肝脏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变性萎缩,毛细胆管栓塞形成,引起肝硬化。

8 4.症状 多数动物为隐性感染,临床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时,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下痢、贫血、水肿、消瘦、甚至腹水,肝区叩诊有痛感。病程多为慢性经过,往往因并发其它疾病而死亡。
5.诊断 在流行区,动物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史,临床上表现为消化障碍,肝脏肿大,叩诊肝区时敏感,严重病例有腹水,结合粪便检查发现虫卵或尸体剖捡发现虫体即可确诊。近年来在临床上也应用间接血凝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作为辅助诊断。

9 6.治疗 1)首选药物为吡喹酮 犬、猫50~60mg/kg体重,一次口服,隔周服用一次,对犬可能有一定毒性,可一日两次;猪20~50mg/kg体重,一次口服。 2)丙硫咪唑 50mg/kg体重,口服,每日一次,连用5~7天。 3)六氯对二甲苯 50mg/kg体重,连用10天,或200mg/kg体重,连用5天,口服。

10 7.预防 1)流行区的猪、猫和犬要定期进行检查驱虫。 2)禁止以生的或半生的鱼虾饲喂动物。 3)消灭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 4)管好人、猪和犬等动物的粪便,防止粪便污染水塘;禁止在鱼塘边盖猪舍或厕所。 5)人禁食生鱼虾,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11 八 前殖科吸虫病(乙) 该病是由前殖科前殖属(Prosthogonimus)前殖吸虫寄生于家鸡、鸭、鹅、野鸭及其它鸟类的输卵管、法氏囊(腔上囊)、泄殖腔及直肠,偶见于蛋内。 常引起输卵管炎,病禽产畸形蛋,有的困继发腹膜炎而死亡。 前殖吸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的许多省、市和自治区均有报道,但以华东、华南地区较为多见。 前殖吸虫种类较多,但以卵圆前殖吸虫和透明前殖吸虫分布较广,仅就此两种吸虫加以叙述。

12 1.病原形态 透明前殖吸虫

13 虫卵棕褐色,30μm以下,有卵盖,另一端有小刺,内含卵细胞。

14 均需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各种蜻蜓及其稚虫。
2.生活史 均需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各种蜻蜓及其稚虫。 终宿主 成虫 毛蚴 胞蚴 囊蚴 尾蚴 鸡前殖吸虫生活史

15 3.流行病学 前殖吸虫病多呈地方性流行,其流行季节与蜻蜓的出现季节相一致,家禽的感染多因到水池岸边放牧,捕食蜻蜓所引起。

16 4.临床症状 初期患鸡症状不明显,食欲、产蛋和活动均正常,但开始产薄皮蛋、软皮蛋、易破。后来产蛋率下降,逐渐产畸形蛋或流出石灰样的液体。蛋内经常有前殖吸虫的存在。 患鸡食欲减退,消瘦,羽毛蓬乱,脱落。腹部膨大,下垂,产蛋停止。少活动,喜蹲窝。 后期体温升高,渴欲增加,全身乏力,腹部压痛,泄殖腔突出肛门潮红,腹部及肛周围羽毛脱落,严重者可致死。

17 5.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输卵管发炎,输卵管粘膜充血,极度增厚,在粘膜上可找到虫体。 此外,病情严重的还可出现腹膜炎,腹腔内含有大量黄色浑浊的液体。脏器被干酪样凝物粘着在一起,肠管间可见到浓缩的卵黄,浆膜呈现明显的充血和出血。有时出现干性腹膜炎。

18 6.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所见病变,并发现虫体或用水洗沉淀法检查粪便发现虫卵,便可确诊。
6.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所见病变,并发现虫体或用水洗沉淀法检查粪便发现虫卵,便可确诊。 7.治疗 可用四氯化碳,丙硫咪唑,亦可试用吡喹酮治疗。 8.预防 在流行区根据病的季节动态进行有计划的驱虫,消灭第一中间宿主,有条件的地区可用药物杀灭之,防止鸡群啄食蜻蜓及其稚虫,在蜻蜓出现的季节,勿在早晨或傍晚及雨后到池塘岸边放牧,以防感染。

19 九 棘口科吸虫病(乙) 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的各属吸虫寄生于家禽和野禽的大、小肠中所引起,有的也寄生于哺乳动物和人体。 棘口吸虫的种类繁多(600多种),分布广泛,对畜禽有一定的危害。

20 1.病原体 卷棘口吸虫 为棘口属,寄生于家鸭、鸡、鹅及其它野生禽类的直肠和盲肠,偶尔见于小肠。
卷棘口吸虫 为棘口属,寄生于家鸭、鸡、鹅及其它野生禽类的直肠和盲肠,偶尔见于小肠。 虫体呈长叶状,大小为7~13×1.2~1.6mm,体表被有小棘,肉红色,口吸盘小于腹吸盘。 卷棘口吸虫

21 虫体前端有头冠,其上有一或两圈头棘。睾丸呈椭圆形,前后排列于卵巢后方,卵巢呈圆形或扁圆形,位于虫体中部,子宫弯曲在卵巢的前方,内充满虫卵,卵黄腺分布在腹吸盘后方的肠管两侧,伸达虫体后端。

22 虫卵椭圆形,金黄色,大小为114~126×64~72μm,一端有卵盖,内含胚细胞。

23 2.生活史 棘口吸虫类的发育一般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补充宿主有淡水螺类、蛙类及淡水鱼。
终末宿主吞食了含囊蚴的第二中间宿主而遭感染,在畜禽体内约经20天左右发育为成虫。

24 3.临床症状 少量感染时危害不严重,雏禽严重感染时可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下痢,粪便中混有粘液。禽体贫血,消瘦,发育缓慢,最后导致出血性肠炎,全身衰竭而死亡。 4.诊断 该病多流行于江河、湖泊和沼泽地区,根据症状和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及尸体剖检发现虫体确诊。 尸体剖检可见肠粘膜发炎,有出血点,肠内容物充满粘液,有多量虫体附在肠粘膜上。

25 5.治疗 可选用下列药物进行治疗。 硫双二氯酚:150~200mg/kg体重; 氯硝柳胺:50~60mg/kg体重; 吡喹酮:鸡10mg/kg体重; 氢溴酸槟榔碱,鸡3mg/kg体重,鸭、鹅12mg/kg体重。 丙硫咪唑:25mg/kg体重 以上均混料饲喂,效果良好。

26 6.预防 1)在流行区,对患禽应有计划地进行驱虫,驱出的虫体和排出的粪便应严加处理。从禽舍中清扫出来的粪便应堆积发酵,以杀灭虫卵后再利用。改良土壤,施用化学药物消灭中间宿主。 2)勿以浮萍或水草作饲料,因螺类经常夹杂在水草中。勿以生鱼、蝌蚪及贝类等饲喂畜禽,以防发生感染。 3)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抵抗力。

27 附:猫后睾吸虫病(乙) 该病是由后睾科的猫后睾吸虫寄生于猫、犬、猪及狐狸的胆管内所引起,有的地方人的感染也较普遍。主要分布于东欧、西伯利亚及中国。

28 虫卵呈浅棕黄色,长椭圆形,大小为26~30×10~15μm,内含毛蚴。
病原形态 虫体大小为7~12×2~3mm,体表光滑,颇似华支睾吸虫,但睾丸呈裂状分叶,前后斜列于虫体后1/4处。 虫卵呈浅棕黄色,长椭圆形,大小为26~30×10~15μm,内含毛蚴。

29 生活史 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于其消化道内孵出毛蚴, 毛蚴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
约经两个月尾蚴从螺体逸出,钻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体内形成囊蚴。 猫吞食了含囊蚴的鱼类而遭感染。

30 病变 虫体在肝胆管内可引起胆管上皮细胞炎性反应、增生、纤维化与门脉周围性肝硬化。
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粪检发现虫卵或尸体剖检发现虫体做出诊断。 防治 可试用吡喹酮或六氯对二甲苯治疗,禁止用生鱼饲喂猫、犬。

31 附:毛毕吸虫病(鸭吸虫病) 毛毕吸虫病是由分体科毛毕属的各种吸虫寄生于家鸭、野鸭及其它鸟类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所引起。
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上海、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及四川等地均有报道。 毛毕吸虫的尾蚴侵入人体皮肤时,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引起尾蚴性皮炎,也叫稻田皮炎,游泳痒。四川称“鸭屎疯”,福建叫“鸭怪”、“鸭姆疮”等,使人手足有痒感,并出现丘疹或丘痘疹,甚至破溃,一般于5~7天后消退。因此,毛毕吸虫病不单影响生产,而且影响人民的健康。

32 1. 病原形态 我国各地家鸭体内发现的毛毕吸虫主要是包氏毛毕吸虫,雄虫细长,大小为5. 12~8. 23×0. 078~0
1.病原形态 我国各地家鸭体内发现的毛毕吸虫主要是包氏毛毕吸虫,雄虫细长,大小为5.12~8.23×0.078~0.095mm。雌虫比雄虫纤细,大小为3.39~4.89×0.08~0.12mm。虫卵呈纺锤形,中部膨大,两端较长,其一端有一小钩,大小为23.6~31.6×6.8~11.2μm,内含毛蚴。

33

34 2.生活史 患鸭游水时,虫卵随粪便排至体外,在水中不久即孵出毛蚴。毛蚴遇到适宜的中间宿主椎实螺类,即侵入其体内,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最后成熟的尾蚴离开螺体,游于水中,遇到鸭子或其它水禽时,经皮肤侵入,随血液循环到达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发育为成虫。毛蚴钻入螺体至尾蚴离开螺体共需2~4周;从尾蚴侵入鸭皮肤,到在血管内发育为成虫共需3周时间。

35 3.致病作用与症状 虫体在鸭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寄生并产卵,卵堆积在肠壁的微血管内,并以其一端伸向肠腔而穿过肠粘膜,引起肠粘膜发炎。严重感染时,肝、胰、肾、肠壁和肺均能发现虫体和虫卵。肠壁有虫卵小结节,影响肠的吸收功能。临床常表现为消瘦,贫血,消化不良,发育受阻症状。

36 4.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分析判断,通过粪便检查发现虫卵或尸体剖检发现大量虫体进行确诊。
5.治疗 尚待研究。 6.预防 患禽粪便应堆积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用作肥料;应结合农业生产施用农药或化肥如用氨水、氯化铵和硫酸铵等杀灭淡水螺;在流行区,应避免到水沟或稻田放养鸭子,以防传播此病。

37 附:次睾吸虫病(乙) 次睾吸虫病是由后睾科东方次睾吸虫寄生于鸭、鸡和野鸭的肝脏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偶见于猫、犬及人体内。 主要分布于日本、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及中国,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北京、天津、上海、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市和自治区均有报道。

38 1. 病原形态 虫体 呈叶状,大小为2.4~4.7×0.5~1.2mm,体表被有小棘。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位于虫体前1/4处中央。睾丸大,稍分叶,前后排列于虫体的后部。卵巢椭圆形,位睾丸之前,受精囊位于前睾丸的前方,卵巢的右侧。虫卵 椭圆形,浅黄色,大小为28~31×12~15μm,有卵盖,内含毛蚴。

39 2 .生活史 第一中间宿主为纹沼螺,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及爬虎鱼等。囊蚴主要寄生在鱼的肌肉及皮层。终末宿主吞食了含有囊蚴的鱼类而遭感染。感染后的16~21天粪便中出现虫卵。
3 .致病作用和病变 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使肝脏肿大,脂肪变性或有坏死性结节,胆管增生变粗,胆囊肿大,囊壁增厚,胆汁变质或消失。 4 .症状 轻度感染时不表现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不仅影响产蛋,而且死亡率也较高。患禽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羽毛粗乱,两腿无力,消瘦、贫血、下痢,粪呈水样,多因衰竭而死亡。

40 5 .治疗 吡喹酮,剂量为15mg/kg体重,口服。丙硫咪唑,剂量为75~100mg/kg体重,口服,疗效良好。
6 .预防 (1)对患禽进行全面治疗,以防粪便中的虫卵污染池塘和沟渠。 (2)加强禽粪管理,应堆积发酵,生物热处理以杀灭虫卵。 (3)流行区的家禽应避免到水边放牧,勿以淡水鱼类饲喂家禽。


Download ppt "七 华枝睾吸虫病(甲) 该病是由后睾科(Opisthorchiidae)支睾属(Clonorchis)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于人 犬 猫 猪 及其它一些野生动物的肝脏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虫体寄生可使肝脏肿大并导致其它肝病变,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吸虫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