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阿Q正传(节选) 鲁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阿Q正传(节选) 鲁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阿Q正传(节选) 鲁迅

2

3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
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郁达夫

4 1.学习目标: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4)学习分析词语的深层含义。

5 2.重点和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理解阿Q的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6 自主学习: 1.词语释义: 行状 崇奉 口讷 虫豸 自轻自贱 非常 口碑 托庇 穿凿 所以者何 2.查找资料或上网搜寻:
行状 崇奉 口讷 虫豸 自轻自贱 非常 口碑 托庇 穿凿 所以者何 2.查找资料或上网搜寻: 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文学创作以及主要的作品等情况。同学之间交流。

7    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8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9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

10 《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11 《阿Q正传》简介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几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小说共包括九章的内容,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12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 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13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出阿Q从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14 小说的时代背景 《阿Q正传》写于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后不久。资产阶级领导的 义革命——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10年,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中,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在深入开展。“文学研究会”应运而生,挑起了“为人生的艺术”的大旗,这时的鲁迅,经过上下求索,已经摆脱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自己带来的苦闷和彷徨,决心甘听将令,为革命呐喊助威了 《阿Q正传》就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中产生的。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直接原因。

15   辛亥革命后,鲁迅亲眼看到,虽然革命党推翻了清朝政府,但并没摧垮反动封建势力,革命者流了血,却将袁世凯扶上了总统宝座,对敌人宽容姑息,毫不警惕,固而使一些狡诈善变的投机分子钻入革命阵营,成为新贵,惨酷屠杀革命派。这些沉痛事实,使得鲁迅对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大失所望,他痛感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使中国社会依然黑暗混乱,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痛苦不堪。中国的出路何在?鲁迅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冷静观察社会,从历史中寻求借鉴,探索中国的出路。直到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鲁迅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所以当他为新时代呐喊时,自然会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以当时的事情为题材进行创作,借以总结失败的历史教训,“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见《呐喊·自序》)这大概就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真实目的了。

16 “优胜记略”(开头-“他睡着了”)问题探究:
1、“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之类的话,表现阿Q怎样的心态?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视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心态?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八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17 问题:1、这句话是阿Q面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飘渺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就是精神胜利法。
问题:2、这说明了阿Q因为进过城而“更自负”,同时有很看不起城里的人,可以说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他进过城就觉得了不起,是对于未庄的人的自负,某种程度上表现他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未庄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看不起城里的人则表明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问题3: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有不愿意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同样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18 问题4:这是阿Q的有一发明创造,实在达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过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他是不同于一般的万劫不复的奴才,所以他才得意。
问题5:表面来看,“不幸”与“赢”是矛盾的,但实际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可见那是这样一个颠倒黑白的世界!“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是面临失败的真正的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的发挥了作用。作者这句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他的精神胜利法失效,可见他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问题6:是指阿Q已经麻木,没有思想了。

19 优 胜 记 略 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及用意 先前阔 见识高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真能做 光荣的癞头疮 挨打的荣耀
法乃 立身 法宝 见识高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真能做 光荣的癞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20 “续优胜记略”问题探究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2、“阿Q 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 得意什么?
想一想?比一比! “续优胜记略”问题探究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2、“阿Q 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 得意什么? 3、阿Q 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4、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5、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6、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21 合作解答: 问题1: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的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问题2:阿Q的“得意”是因受了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人们对他的“格外尊敬”。作者此处用反语,乃意在说明阿Q的可悲。 问题3:“美不过他们,同他们比丑”,这就是阿Q的麻木愚昧。 问题4:这个词用得妙在不仅表明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在表明他主动地接受惩罚,把奴性人格加深,变成某种受虐狂,阿Q的可悲之处也就在这里,不觉悟,反以之为然。

22 问题5:这个词的意思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却充满占人便宜的色情成分,形象的表现出阿Q性格中一种流氓无赖的嘴脸。“呆笑”则写出了他欺软怕硬的丑态。

23 小结: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续 优 胜 记 略 赵太爷的巴掌 因荣耀得意 怕硬篇 王胡的碰墙 意外灭威风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轻松高兴
欺软篇 调戏小尼姑 更轻松得意

24 阿Q的性格探究 阿Q有着一个十分复杂的性格。就其阶级地位而言,他是一个贫苦农民,受着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因而具有反抗和革命的要求;但他又是一个落后的、没有觉醒的农民,封建传统思想的毒汁,浸蚀着他的灵魂,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又使他酿成了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利法。鲁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时候,始终是把他的革命性、反抗性和落后性、盲目性扭结在一起。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样子平平常常,却令人觉得可爱又可笑,可悲又可怜。他虽然落后、盲目、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阿Q的思想是落后。他自私、封建、狭隘、保守,而集中地表现其落后性的便是“精神胜利法”。

25 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发展的历程 受践踏 自尊 反抗 怒目主义 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 腹诽战术 欺凌弱小以转移痛苦 自轻自贱
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无聊,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 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可憎可恨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坟。灯下漫笔》)

26 精神胜利法是怎样的心理状态 双重人格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真任性 狭隘保守 自尊要强 自轻自贱 狭隘保守 又 盲目趋时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真任性 狭隘保守 自尊要强 自轻自贱 狭隘保守 又 盲目趋时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无赖霸道 懦弱愚昧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退回内心 泯灭意志 这种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即“精神胜利法”。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 ——这是一个变态的灵魂

27 练习一: 1.“你还不配……”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外化。仔细揣摩下面的语言描写,分析阿Q的内心世界。
这句话表现了阿Q的内心的无奈。阿Q也照例发了怒------他们并不怕。阿Q没有办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社会地位和武力的劣势是明摆着的,但在心理和语言上不能亏着自己。

28 2.“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
近来阿Q比较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心里有几分底气,似乎也余勇可贾了;有了这来之不易的高傲,当然要呵护。于是便发出了这颇有几分叫板意味的“豪言壮语”。

29 3.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这表明阿Q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在他的潜意识中,还有性别“优势”,看别人的脸色行事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女人应该排在他的后面,尤其是做尼姑的。在尼姑那里,他可以获得心理平衡。

30 作业: 1.课文里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找出来,并说说阿Q每次动手打人或被人打时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五次表现有什么不同,刻画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 2.课外阅读小说《阿Q正传》全文,了解阿Q的性格发展的变化及情节。


Download ppt "阿Q正传(节选) 鲁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