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二十年代小说(二) 鲁 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二十年代小说(二) 鲁 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二十年代小说(二) 鲁 迅

2 鲁 迅 (1881 - 1936)

3 - 鲁 迅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 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 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
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 变他们的精神。 - 鲁 迅

4 - 鲁迅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 舍身求法的人,……虽然等于为帝王将
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鲁迅

5 一、鲁迅的文学道路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名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1918年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6 少年时代的两件事对鲁迅的思想和创作有着深刻影响:第一,家庭的变故,祖父犯科场案监押,父亲长期患病。体会到世态炎凉。第二,因外婆家在农村,从小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疾苦。

7 1906年4月,鲁迅离开仙台,回到东京,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 先后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等论文。还翻译许多外国作品,并和周作人合著《域外小说集》。开始了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

8 1918年起,鲁迅参与《新青年》的活动,积极投入反封建的文化文学革命中, 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9 此后,鲁迅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14篇小说,结集为《呐喊》(第一部小说集)。 《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意义。这部小说集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

10 除小说以外,鲁迅又在《新青年》 “随感录”上写了许多短评《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这是创作的第一高峰期。

11 1924年至1926年,《新青年》团体分化,封建黑暗势力强固,复古派向新文化运动的反扑,使鲁迅苦闷、彷徨、孤独、寂寞,这期间写下了第二部小说集《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11篇)。

12 抒情散文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及许多杂文。这是创作的第二高峰期。

13 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4年至1926年表现鲁迅在苦闷、彷徨中求索的心路历程。艺术上采用的是抒发内心感受为主的“小感触”的形式,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开了中国散文诗先河。

14 《 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共计10篇。是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总题《旧事重提》。记述了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抒发了对亲朋好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包含着作家的强烈感情。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

15 1927年,是鲁迅思想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变化的一年。思想变化的原因,是参加社会斗争,接受了阶级斗争的现实教训,在广州,经历了国民党对共产党和进步青年血腥屠杀的反攻政变,轰毁了他进化论的思路。

16 1927年9月,离开广州,到上海定居。并于郁达夫合编《奔流》月刊。和创造社、太阳社进行革命文学论争,阅读和翻译马克思主义论著,参加“左联”等,在1930年至1936年写了8篇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这是他战斗、创作的第三高峰期。

17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文化革新事业和文学事业,为大众鞠躬尽瘁,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他的灵柩上覆盖着绣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

18 二、鲁迅文学创作的根本价值取向 1、少年时代家道中落,切身感受到世态的炎凉,社会的冷酷和势利。所以,鲁迅要“逃异地,走异路,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2、中外文化的熏陶,打下了广博深厚的学识根底。 3、“立人”思想的确立与改造国民性的追求。提出了“欲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和精神的振奋。

19 三、鲁迅的人文精神 1、追求人的精神健全、人的全面发展; 2、追求人的现实价值,实现最理想的人性; 3、重造国民的灵魂,促进民众的觉醒。

20 四、鲁迅创作情况概要 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 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两地书》:书信集,1933年出版,与许广平先生的通信。) 16部杂文集。

21 (一)《呐喊》(收1918—1922年14部小说) 1、《狂人日记》 8、《故乡》 9、 《阿Q正传》 2、《孔乙己》 10、《端午节》
3、《药》 11、《白光》 4、《明天》 5、《一件小事》 12、《兔和猫》 6、《头发的故事》 13、《鸭的喜剧》 7、《风波》 14、《社戏》

22 (二)《彷徨》(收1924—1925年11部小说) 6、《示众》 1、《祝福》 7、《高老夫子》 2、《在酒楼上》 8、《孤独》 3、《幸福的家庭》 9、《伤逝》 4、《肥皂》 10、《兄弟》 5、《长明灯》 11、《离婚》

23 (三)《故事新编》(收1922—1935年8部小说) 1、《补天》 2、《奔月》 3、《理水》 4、《采薇》 5、《铸剑》 6、《出关》 7、《非攻》 8、《起死》

24 《呐喊》《彷徨》

25 一、《呐喊》和《彷徨》的主要内容: 1、彻底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如《狂人日记》、《长明灯》等。

26 2、总结了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关注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反映了处于经济压迫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村生活面貌。《药》、《风波》、《阿Q正传》等(包括对农民问题、妇女命运的关注)

27 3、探讨了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历史命运。《孔乙己》、《在酒楼上》、《伤逝》、《肥皂》等。

28 这两部小说集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鲁迅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创造了全新的小说格局,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中,语言简洁、生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29 二、作品分析

30 《狂人日记》 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第一次采用了“鲁迅”的笔名。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一经问世就引起巨大反响,具有划时代意义。

31 1、主题 抨击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批判麻木愚昧的国民性;表现启蒙主义的特征;对将来怀着坚定的信念,寄寓着热烈的希望。

32 2、狂人形象 这个狂人,是一个反封建主义者,一个叛逆封建礼教,受到迫害而发狂的狂人形象。是一个受尽了封建传统的道德伦理的束缚、压迫、损害而感到恐怖的人,是一个在黑暗社会中受到精神上的苦刑而开始觉醒和反抗分子。他喊出了反封建势力和否定封建道德伦理和思想的极端革命的声音,其言行包涵着真理和正义。狂人形象具有象征意义。

33 3、创作手法 小说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里同名小说的日记体结构和病态心理描写的表现手法,冲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采用了全新的现代创作方法。用现实主义来表现写实成分,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用象征主义来表现潜藏的寓意,构成了小说的灵魂。在结构上具有反讽意味。思想性通过象征主义来体现的。

34 《阿Q正传》 创作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是鲁迅惟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作者继承我国小说的 民族传统,采用“传”的形式(章回体)写成的。以阿Q的活动线索作为惟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

35 1、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36 2、阿Q人物形象: (1)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2)其次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思想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

37 (3)阿Q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

38 实际上,阿Q 常常受挫折和屈辱而精神上却永远胜利,总能得到满足,所凭借的就是这种可悲的精神胜利法。通过以上来看, 其性格概括为十大方面:

39 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40 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人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就想“投降革命党”,希望从此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

41 (4) 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意义: 1)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的弱点。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 2)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鲁迅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性。

42 3、《阿Q正传》的风格特征: 1)外冷内热 2)以风抒情 3)形喜实悲

43 艺术成就 1、把西方小说结构灵活、注重心理描写和中国传统小说借助人物言行进行描写的长处结合起来。 2、大多采用截取横断面的写法,场面比较集中,情节比较单纯。 3、打破了时空顺序,按内容表现的需要去剪接场景和细节。

44 4、既有单线发展的故事,也有双线交错展开情节;既有顺序式反讽结构;也有倒叙式抒情独白体。
5、采用白描手法,重视气氛的渲染,环境的烘托,风格冷峻而情感炽热。

45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晚年完成的一部小说集(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

46 1、主题 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

47 2、艺术特色 1)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交融,把大量现实生活内容自然而巧妙地揉进历史故事中,运用批判与讽刺相结合的手法,漫画式的笔触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夸张和渲染,使作品充满了幽默讽刺意味。

48 2)在写法上,只取一点因由加以点染。这点染,也就是通过艺术虚构,在历史材料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改造和发展,将现代人的生活融入到古人古事中,经过这样的艺术创造形成古今交融的特点。

49 3)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多用速写式笔法,没有精雕细刻,线条粗犷,但其中人物尽管是历史或传说以致神话中的人物,有的还经过了改编,但都写的栩栩如生。

50 4)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了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
5)现实和浪漫的结合。

51 谢 谢!


Download ppt "二十年代小说(二) 鲁 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