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英國文化政策 指導老師:陳俐甫 班級:人資四A 組員:AH005525李嘉欣 AH005650羅怡婷 ST000253王祺媛
2
文化產業政策形成的背景 1980年代英國文化政策產生了革命性的改變。在此之 前,世界各國的文化政策,認為藝術具有教化的功能, 精緻藝術應該讓更多民眾認識,以提升國民的素養, 促進社會的和諧。所以,博物館的設立、文化資產的 保存、藝術的補助等等,皆是為了達成前述的目標。 1980年代起,英國的文化政策卻出現了迥異於傳統文 化政策的目標:以創造財富為目的。在這個目標與思 維的主導下,文化活動變成了「產品」,觀眾變成了 「消費者」,而政府的藝術補助變成了一種「投資」。 以上可以歸為兩大類,一個來自文化本身,另一個則 來自政治。
3
(一) 文化性的因素: 自從後現代主義盛行後,其文化相對主義對傳統 的歐洲藝術美學思想,產生了破壞性的影響。文 化相對主義者認為,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真理與 價值觀。所有的信仰、道德觀、美學觀,都是相 對的。尤其當價值觀也沒有絕對性時,傳統文化 政策的「教化」、「提升素養」等功能也失去了 意義。自然地,文化政策的存在與否也受到質疑, 除非改變它的目標。
4
(二) 政治性的因素: 1980年代,世界各國政府掀起了一股「新公共管 理」的風潮:打破傳統組織僵化的體制與法令的 束縛,引進企業精神,擬定明確的目標,以改進 公共行政管理的效能。此一風潮之形成,因應二 十世紀末,「後工業社會」經濟環境的鉅變。政 府面對財源之短缺以及民眾之扺稅行動,不得不 效法民間企業,以市場機制來運作。當公共行政 管理從傳統的官僚體制走向企業化時,藝術政策 也就不免變得市場導向、以服務經濟為宗旨了。
5
二、文化產業政策的促成 1980年代,在「新公共管理」的風潮下,英國政 府宣稱要減少政府支出,並提高政府的效能。雖 然政府仍維持藝術補助,但是減低補助的呼聲卻 越來越高。然而,當「投資藝術可以創造財富」 的口號喊出來之後,卻化藝術的危機為轉機。特 別是當時勞工黨執政的一些地方政府,積極倡導 公共的文化投資:他們認為,文化投資可以促進 經濟復甦與都市的再生。
6
葛恩漢(Nicholas Garnham)為當時的大倫 敦議會撰文批評文化政策時指出,過去傳 統的文化政策都將市場排除在外,但是市 場卻反映了大部份民眾的文化需求。如果 政府漠視這主流文化,也就無法了解我們 這個時代的文化,更會錯失主流文化賦予 決策者的挑戰與良機。
7
三、英國文化政策的發展 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英國協體認維 護文化傳統之重要性,於1939年設置「音樂與藝 術促進委員會」將音樂、戲劇與其它藝術活動推 廣至國內各地區,成為最早成立的文化事務專屬 機構,奠定日後英國文化政策機構的發展基礎。 1964年工黨執政,成立藝術委員會,逐漸凝聚共 識,將文化政策納入國家整體政策規劃範圍 1997年工黨再次執政,將國家文化資產部改名為 文化媒體體育部,或簡稱文化部,正式確立英國 文化政策的新里程碑。
8
四、文化部架構
9
五、英國文化創意產業 目前以英國政府的創意產業發展,為國際上產業 別架構最完整的文化政策。
1997年成立「創業工業任務小組」並於1998年及 2001年提出「創意工業圖錄報告」。負責人Mr. Michael Seeney 表示定義創意產業CI的過程中困 難重重。基本定義如下:「創意產業CI即起源於 個體創意、技巧及才能的產業,通過知識產權的 生成與利用,而有潛力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
10
六、值得台灣學習 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仍屬新興產業,產業的概念 與形態仍在形成中,有待進一步的學術研究與整 理,本計畫以各國與聯合國的定義架構作為參考 基礎。 英國是最早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的國家, 因為英國本身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資產,高水準 的人文素質,以及高度資本化的文化工業,這部 文化機器每年為英國創造出驚人的產值。
11
因應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涉及不同領域相互結合 的事實,也幫助台灣在華人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 裡,找到自我的特色與定位區隔,此計畫特別強 調「整合」的概念,希望藉此拓展參與研習計畫 成員的國際視野,借鏡他國作法,吸收寶貴經驗, 讓台灣的文化空間再造遞進佳境。
12
影片欣賞 英國文創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