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针灸学 中医教研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针灸学 中医教研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针灸学 中医教研室

2 针灸学概念 针灸学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针刺和艾灸作用于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以调整脏腑、气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
“针灸” 临床上针刺和艾灸常合用,故称之。

3 针灸学内容 经络 •腧穴 针法灸法 针灸治疗法

4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脏腑相互之间联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5 经 络 联系各脏腑、组织、器官,运行气血、 调节机能平衡的独特通路。

6 { 经络的组成、分布 •经脉: 络脉: 经络 “路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经络系统 主干,分布于人体体表深部, 纵行走向。
“网络”,经脉别出的分支,纵横交错,遍布 全身,分布于体表浅部。

7 { 经络的组成 经络 十二经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 阳,十二 经别、经筋、皮 部。
奇经八脉—任、督、冲、带脉,阴维、阳 维脉,阴跷、 阳 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 经络 {

8 十四经脉 十二经脉(见表) 任、督脉 } 十四经

9 十二经脉的规律 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布、体表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表里洛属关系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10 四肢 上肢 下肢 十二经脉名称、分布、体表循行规律表 阴经 阳经 属脏 属腑 手 前线 中线 后线 足 前线* 中线* 循行部位 太阴肺经
阳(外) 阴(内)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上肢 前线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中线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后线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下肢 前线*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中线*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11 *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脾经走在中线,肝经走在前线,直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叉后,两者走回原位。
十二经脉名称(依椐手足、脏腑、阴阳而定) *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脾经走在中线,肝经走在前线,直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叉后,两者走回原位。

12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13 手少阳三焦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14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15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经

16 走向、交接规律 《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头 胸 手 腹 足 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17 表里属络规律 肝经 胆经 肺经 大肠经 脾经 胃经 小肠经 心经 肾经 膀胱经 心包经 三焦经

18 流注规律 肺经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肾经 心包经 三焦经 胆经 肝经
《经脉举痛篇》“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逐经相传,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19 奇经八脉 不直属脏腑,无表里关系,与十二经合称为“十四经”。 * 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顶,反折向下,至鼻尖,入上齿。“阳脉之 海”。
*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颌部。“阴脉之海”

20 督脉的经脉循行

21 任脉的经脉循行

22 { {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 应用 功能 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人体各组织、器官。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调节机能平衡 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以维 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 4、感应传导作用 得气现象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的 表现。 1、阐明病理变化:病邪入里的传变途径,脏腑与体 表组织、病变相互影响的重要渠道。 2、指导诊断的诊断: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疾病。 依循经起止辩病。 4、指导临床治疗(1)药物的选择作用。 (2)循经取穴。 功能 { 应用

23 腧穴学 一、概念: ——《素问气府论》“脉气所发”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 位。也是临床上针灸施术之处。
二、别称:“砭灸处”、“节”、“会”、 “骨孔”、 “气穴”、“穴位”

24 腧穴的分类 1、经穴(十四经穴) 分布于十四经上的腧穴。现有360多 个。如:足三里;合谷等。 2、奇穴(经外奇穴)
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一 定的穴名和明确的位置,尚未列入十四经的 穴位。如:太阳;八邪。 3、阿是穴(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 无固名,无定位,仅以压痛点或反应点为针刺部 位。

25 腧穴的作用 1、近治作用—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的主治作用。如:眼区的承泣、四白、睛明均可治疗眼疾。
2、远治作用—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甚至影响全身的主治作用。如:合谷能治手腕疾病;又能治头颈部疾病;甚至还能治外感发热。 3、特殊作用—(1)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如:针天枢能止泻,又能通便。(2)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丰隆驱痰。

26 腧穴的取穴方法 1、骨度分寸法—将人体不同部位规定出一定的长度或宽度,并使其折成若干个等份,每一个等份作“一寸”,以此“一寸”来作为量取穴位的方法,称之。(见下表)

27 头部 部位起止点: 前发际至后发际为12寸。 说明: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3寸。

28 天突 胸腹部 耻骨联合 脐中 耻骨联合上缘

29 腰背部 部位起止点: 大椎以下至尾骶为21椎(直寸);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为6寸(直寸) 。
说明:一般临床取穴,两肩胛骨下角联线相当于第七胸椎;髂嵴相当于第四腰椎棘突 第七胸椎 第四腰椎

30 上肢部 部位起止点: 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为9寸(直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直寸) 。

31 下肢部 部位起止点: 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骨内髁上缘)为18寸; 内辅骨下廉(股骨内髁下缘)至内踝高点为13寸;
髀枢至膝中(犊鼻)为19寸; 膝中(犊鼻)至外踝高点为16寸。

32 2、体表标志法 固定体表标志法—依骨胳、肌肉、肢体在体表上的特定突起及凹陷取穴的方法。如:挠骨茎突上寻列缺。
动态体表标志法—利用关节、肌肉、肢体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如:屈肘,横纹尽头取曲池;张口,耳屏前方凹陷取听宫;咬牙,咬肌隆起最高点取颊车。

33 3、手指比量法 以患者手指为标准, 作为测量取穴的尺寸。 中指同身寸法 拇指同身寸法 横指同身寸法

34 简便取穴法 以简单的动作取穴 如:风市、百会、血海、列缺等


Download ppt "针灸学 中医教研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