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2 概述 本篇论述血痹与虚劳的成因与证治。由于这两种病均属阴阳气血不足的虚证,故合为一篇论述。
血痹以肢体局部麻木为主症,由气血不足,加被微风所引起。血痹与痹证有所不同,后者以肢体筋骨疼痛为主症,是风寒湿三气杂感所致,两者应予以区别。 虚劳是劳伤所致的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与后世所说的肺痨不同。由于论述的重点包括阴阳气血两虚,以及以虚而招邪夹风,因虚而致血瘀等,故与《中医内科学》中泛论各种虚证也有所区别。

3 一、血 痹 病 (一)成因与轻证证治 【原文】 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卧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濇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鍼引陽氣,令脉和緊去則愈。(1)

4 尊荣人,骨弱肌肤盛

5 重因疲劳汗出

6 蒋干盗书 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7 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8 【分 析】 病因病机: 正气先虚阴血暗耗 阳气痹阻,血行不畅 感受风邪 尊荣人 主症:肢体局部麻木。 微——主阳微 脉象 涩——主血滞
脉象 涩——主血滞 寸、关脉小紧——主风寒之邪轻浅 治法:针引阳气,通阳活血行痹。 正气先虚阴血暗耗 阳气痹阻,血行不畅 尊荣人

9 (二)重证证治 【原文】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黄耆桂枝五物湯主之。 (2)
黄耆桂枝五物湯方: 黄耆三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10 【分析】 病机:阴阳俱微——营卫气血不足 ,外感风邪, ——阳气痹阻,血行涩滞。 主症:身体麻木不仁,如风痹状(酸痛) 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
治法:益气助阳,和营祛风。 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

11 方义:黄芪桂枝五物汤,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组成。
黄芪——甘温补气,助阳行血 桂枝——通阳祛风行血 芍药——和营理血 姜、枣——调和营卫 五药相合,温、补、通、调并用,共奏益气通阳,和营行痹之效。

12 临床应用 临床加药:加丹参、红花、鸡血腾等活血通 络。 面瘫——牵正散。 中风半身不遂——补阳还五汤 言语不利——解语丹(天麻、白附子、南星、远志、石菖蒲、木香) 高血压——天麻钩藤饮(二决、黄芩、栀子、生龙骨、菊花、丹参、杜仲、桑寄生)

13 病案 1. 无脉症:田某,男,42岁。1988年2月6日就诊。右手麻木、发冷、脉测不得一年余。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并背部紧缩疼痛,通阴雨天加剧。半年前曾在省级医院诊为大动脉炎。血压左臂20/13kPa,右臂血压没有显示。舌质淡红,苔薄白,右脉不得。中医诊为脉痹,辨证属营卫不和.气虚血瘀,脉道痹阻。治以调和营卫、补气温阳行痹。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s,芍药12g,桂枝9g,红花10g,川芎10g,生姜3片,大枣6枚。水煎服,日1剂。服药6剂后,自觉右手麻木减轻,脉搏微弱可取,背部紧缩疼痛亦明显好转。药已中的,守方加当归20g、丹参20g,以增强活血之力,再进12剂。药毕自述右手麻木、背部紧缩疼痛等症均消失切诊右手脉有力可取。至此,服药不足20剂而症获痊愈。

14 按语:(原按):西医学认为,无脉症多发于大动脉或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而多见,发病以青年为多。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肢易疲劳、麻木或发凉,病侧血压测不出或极低。治疗本病,西医以激素为主,效果多不理想。无脉症属中医“脉痹”范畴,病机虽与气血相关,但症结在营卫不和,而此营卫不和的本质又为营卫不足。《素问·逆调论》说:“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营血不足则不能充盈脉络,卫气虚弱则无力通达四末,故出现肌肤、血脉之“不仁”、“不用”病状。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本病对证之方;果获良效。

15 2. 张某,女,52岁,2000年6月8日就诊。口渴多饮伴血糖增高4年,手足麻木1月余。曾服用优降糖、二甲双胍治疗,血糖86mmol/L。诊见:口渴喜饮但量不多,疲乏无力,手足麻木,时有刺痛,下肢发凉,舌淡红,苔薄黄少津,脉缓细。证属阳虚血寒,气血瘀阻,肌肤经络失养。法当温阳祛寒,活血化瘀,益气通络。药用:桂枝、白芍、干姜、桃仁、红花、当归、甘草各12g,川芎、地龙、大枣各15g,黄芪、莱菔子各20g,细辛6g,服药6剂后,手足麻木减轻。原方加黄精20g,吴茱萸5g,以增益气温阳散寒之力。再进6剂后,诸症大减。后随证增减治疗半月余,手足麻木疼痛、下肢发凉等症悉除。

16 血痹轻证与血痹重证鉴别表 证 型 感邪深浅 正虚程度 治疗方法 血痹轻证 脉寸口、关上小紧(感邪较浅) 较轻 针刺引阳气,祛风邪 血痹重证
证 型 感邪深浅 正虚程度 治疗方法 血痹轻证 脉寸口、关上小紧(感邪较浅) 较轻 针刺引阳气,祛风邪 血痹重证 脉尺中小紧(感邪较深) 较重 内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助阳和营,益气祛风

17 二、虚 劳 病 (一)脉象总纲 【原文】 夫男子平人,脉大為勞,極虛亦為勞。(3)

18 【分析】 脉大——浮、大、芤——肾精亏虚 虚阳外浮 极虚——轻按则软,重按极度无力 ——劳伤脾肾,精气内损 虚劳

19 (二)病机与辨证 1.阴血亏虚 【原文】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裏虛也。(4)

20 男子脉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裏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5)
【原文】 男子脉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裏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5) 2.气血不足

21 脉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11)
3. 虚劳脱气 【原文】 脉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11)

22 4.虚劳无子 【原文】 男子脉浮弱而濇,為無子,精氣清冷。(7)

23 5.虚劳盗汗 【原文】 男子平人,脉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9)

24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10)
6.虚劳脉大 【原文】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10)

25 脉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12)
7. 虚劳革脉 【原文】 脉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12)

26 勞之為病,其脉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6)
8. 虚劳与季节 【原文】 勞之為病,其脉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6)

27 (三)证 治 1.虚劳失精 【原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髮落,脉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脉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8)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28 【分析】 病机:失精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主症: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兼症: 少腹弦急,阴头寒 目眩,发落,清谷,亡血
脉极虚,芤,迟,芤动,微紧

29 治法:调和营卫,潜阳固摄。 方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方义: 桂枝汤——调和阴阳 龙骨、牡蛎——潜阳固摄 应用:加刺猬皮、金樱子、芡实。

30 牡蛎 龙骨

31 病案 1.卫某,男,24岁、学生。1998年12月29日初诊:频频遗精半年余,始则每周1-2次,近则每夜必遗,头昏腰酸,四肢乏力,遍服金锁固精丸、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方,均乏著效。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涩;证系心阳不足,寒水内盛;治宜温心安肾,安神涩精。方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川桂枝、炒白芍、炙甘草各10g,淮山药、补骨脂、煅龙骨、煅牡蛎各12g,大枣10枚,生姜3片,水煎取汁,日二服,忌手淫。1999年1月10日复诊:诉服药5剂仅遗精1次,原方又进5剂未再遗精,苔脉如前,原方加覆盆子、桑寄生,连服20余剂病愈。

32 2. 岳美中医案:李某某,年46岁,男性,于1972年6月11日就诊。患项部自汗,竟日淋漓不止,频频作拭,颇感苦恼,要求治疗。诊其脉浮缓无力,汗自出。分析病情,项部是太阳经所过,长期汗出,系经气向上冲逆,持久不愈,必致虚弱。因投以张仲景之桂枝龙骨牡蛎汤和阳降逆,协调营卫,收敛浮越之气。先服4剂,自汗止,再服4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案言简意赅,医理甚明,将本方用于自汗,扩大了仲景方运用范围。

33 【原文】 天雄散方: 天雄三兩(炮) 白朮八兩 桂枝六兩 龍骨三兩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34 刘渡舟医案 刘某,男,32岁,司机。患“血精”病,有时兼见尿血。西医诊断为“精囊炎”,中西药杂进,迁延1年之久。问其大便溏薄,两手发麻,腰酸腿楚。服药如滋阴补肾,凉血清心,以及补中升提之法均无效可言。余切其脉象弛缓无力,尤以两尺为甚,视其舌色淡嫩,而苔薄白。两目缺少神采。 病机:脾肾阳气虚损,尤以肾阳偏甚,精血不固。

35 分析:《金匮·血痹虚劳篇》有两张“经方”专为虚劳发生心肾不交,阴阳持摄不利而设:一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为天雄散。前者功在从中宫交通心肾阴阳而秘下元封藏之本;后者则功在补阳摄阴,开源节流,温摄肝肾之精血。为此不用“桂枝龙牡”,而用“天雄散”法。因天雄药缺,以附子代替。疏方:炮附子4g,桂枝6g,白术15g,龙骨30g。有灵活机动地加鹿角胶10g,阿胶10g。因其精血久虚,所以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补精血。此方连进7剂,血精由多变少,由红色变为褐色。自觉气力倍加,精神振奋。照方又服7剂,则“血精”病证痊愈。

36 2.虚劳里急 【原文】 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13)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薑二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37 四肢酸疼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

38 消瘦、乏力、面萎黄

39 【分析】 病机:中焦脾胃,阴阳两虚。 主症:虚劳里急、腹中痛 兼症: 心悸 ,衄血,四肢酸痛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梦失精
治法:甘温建中,调和阴阳,缓急止痛。 方剂:小建中汤。

40 方义: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组成。虽以甘温补脾为主,但酸甘可以化阴,甘温可以助阳,故能调和阴阳。

41 饴糖,又称麦芽糖。有糯或粳米磨粉煮熟,加入麦芽微火煮熟而成。性微温,味甘。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的作用。

42 《灵枢·终始》篇:“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
《金匮要略心典》谓:“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由此可知,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唯有用甘温之剂以恢复脾胃的健运功能,则气血自生,升降自调,而偏寒偏热的症状自然消失。

43 【原文】 虛勞裏急,諸不足,黄耆建中湯主之。(14)於小建中湯内加黄耆一兩半,餘依上法。氣短胸滿者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

44 【分析】 本条承上条论述气虚甚者的证治。从加用黄芪来推测,本证应有自汗或盗汗,身重或不仁,脉虚等症。

45 【临床应用】 本方较小建中汤补虚作用更强,阴阳俱虚偏于脾胃气虚者应用黄芪建中汤疗效颇佳。
专用于治疗溃疡属虚寒型的患者,症见胃痛日久,痛处喜按,饥饿则痛,得食则减,喜热畏凉,舌苔薄白,脉虚而缓。 如有肝胃不和之吐酸、噫气、呕逆、胀满等,可酌加乌贼、煅瓦楞子、川楝子。

46 3.虚劳腰痛 【原文】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方見脚氣中。 (15)
乾地黃八兩 山茱萸 薯蕷各四兩 澤 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桂枝 附子(炮) 各一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 十五丸,日再服。

47 【分析】 附、桂——温补肾阳 病机:肾阳虚衰 主症: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可兼见腰膝酸软、遗精滑泻、畏寒肢冷等 治法:温补肾阳
方剂:肾气丸 方义: 六味丸——滋养肾阴 附、桂——温补肾阳 补阳不伤阴 阴中求阳

48 《伤寒来苏集》:本方于大量滋阴之品中,配以少量附、桂,“意不在补火,而在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
尤在泾:“八味肾气丸,补阳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虚可以化水。” 《景岳全书》:“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49 应用: 加牛膝、杜仲、桑寄生、鹿角胶。 偏阳虚用右归丸;偏 阴虚用左归丸。 阳痿遗精加巴戟天、淫羊藿、阳起石。 遗尿,尿频加桑螵蛸、益智仁。
毛发焦悴加制首乌、黑芝麻。

50 前列腺肥大、膀胱收缩无力致尿储留

51 虚劳(阿狄森氏病):周某某,男,47岁,干部。1987年2月初诊。患者于1984年2月开始出现形体消瘦,皮肤发黑.神疲乏力,畏冷欲衣,足冷足肿,纳贪不馨,曾服中药数剂疗效不显,后到省某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阿狄森氏病。证见形体消瘦,全身皮肤黧黑,倦怠乏力,短气,自汗,形寒肢冷,牙龈灰黑,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质淡而胖,苔薄白,脉沉细弱。证属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治宜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方拟金匮肾气汤治之。处方:熟地、山茱萸各30克,山药15克,泽泻、茯苓、丹皮各12克,桂枝、附子各9克。每日1付,水煎取浓汁频频服用。上方续服6个月后,患者皮肤、牙龈色泽恢复正常,诸症消失,精神转佳,纳食渐增。1988年5月于某地某医院复查恢复正常工作。后以金匮肾气丸长期服用,以善其后;于1988年11月追访,未见复发。 按语:阿狄森氏病是双侧肾上腺皮质严重损坏,导致肾机能减退的病变。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倦怠乏力,色素沉着等。本证乃属中医“虚劳”之范畴,按《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热之而寒取之阳”之义。以肾气丸鼓舞肾阳,使“少火生气”,终使沉疴之疾,渐次而愈。

52 4.虚劳风气百疾 【原文】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16) 薯蕷丸方:
薯蕷三十分 當歸 桂枝 麴 乾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參七分 芎藭 芍藥 白朮 麥門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膠七分 乾薑三分 白斂二分 防風六分 大棗百枚(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53 【分析】 病机:虚劳(气血阴阳不足),外感风邪 主症:虚劳兼夹外感。 虚劳诸不足——气血阴阳虚损 风气百疾——外感风邪
治法:补益脾胃,扶正祛邪 方剂:薯蓣丸

54 方义: 山药30分、甘草28分 八珍汤加干姜、大枣、麦冬、阿胶 桂枝、柴胡、防风——祛风散邪 桔梗、杏仁、白蔹——理气开郁
——重用补益脾胃,从中焦脾胃入手 八珍汤加干姜、大枣、麦冬、阿胶 ——补益气血、滋阴调中 桂枝、柴胡、防风——祛风散邪 桔梗、杏仁、白蔹——理气开郁 大豆黄卷、神曲——化湿和中 酒——温通血脉

55 临床应用 薯蓣用量特别重,可知本方以补益脾胃为主,综观全方益气生阳,滋阴养血,看似复杂,细审之则配伍精当,各药用量轻重大有讲究,如果不知道是仲景方,很可能认为是李东垣者。由此,可以反证后世东垣所立诸方,可能受到本方的启发。本方可应用于一切慢性衰弱疾患,但服药时间要长,以示“丸者缓也”之意图缓。原文服法中云:“一百丸为一剂”,每一疗程总要2-3个月以。

56 黄树曾:“此证来非一日,故宜缓图而用丸剂,空腹酒服者,取不碍饮食之消化也,以百丸之剂,日服一丸,百日服完者,以每日服量若多,反足滞气机,有失补益。”

57 5.虚劳不寐 【原文】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17) 酸棗湯方: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芎藭二兩。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芎藭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58 【分析】 病机:心肝阴血不足,虚热扰及心神 主症: 虚烦不得眠 兼见肝阴血虚,肝阳偏亢表现 ——情绪激动,头目眩晕,心悸怔忡
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治法:滋阴清热,宁心安神 方剂:酸枣仁汤

59 方义: 本方之妙,在于重用枣仁酸以补肝。原方先“煮酸枣仁”,后“纳诸药”,如此煎煮方法值得研究。

60 病案 1. 不寐:何某某,女,32岁,1936年仲冬,因久患失眠,诸药不效。形容消瘦,神气衰减,心烦不寐,多梦纷纭,神魂不安,忽忽如有所失,头晕目眩,食欲不振,舌绛,脉弦细,两颧微赤。此乃素禀阴虚,营血不足,营虚无以养心,血虚无以养肝,心虚神不内守,肝虚魂失依附,更加虚阳上升,热扰清宫所致。议用养心宁神法,以酸枣仁汤加人参、珍珠母、百合花、白芍、夜交藤,水煎;另用老虎目睛五分研末冲服。连服13剂,使能酣卧,精神内守,诸证豁然。 按语:肝血不足,心失所养。其辨证要点是失眠伴多梦、眩晕、脉弦细。正为酸枣仁汤所主之证。

61 2. 忧郁:梁某某,男,28岁。1976年4月27日诊。患者精神沮丧,垂首向偶,频频太息,且啜泣不已。唤其就诊,潸然泪下。言:“我已变笨,成为废物,徒为家人之累赘。且耳已聋,目已昏,爪甲枯白。命既如风中残烛,治之复何益哉?”据查,患忧郁症已四载,曾屡服疏郁悦神一类药物,罔效,形容枯槁,面恍而惨,唇舌色淡,脉弦细,虚烦少眠.此乃肝血虚所致。盖肝血虚,肝气失养,则“将军之官”一反其气急多动,志坚刚强之性,而为怠情志馁,懦怯抑郁之态。治宜补肝血。予酸枣仁汤,服15剂,忧郁减半;且肤有润色,虚烦少眠之象亦减。继服20剂,忧郁消失,夜寐转佳,后以上方制丸,嘱续服六个月以巩固之。随访至今情况良好。

62 3. 恐惧(精神分裂症妄想型):张某,男,38岁。1968年12月5日诊。患者被推入诊室,惶恐不安且颤抖不已。时而东张西望,欲伺机逃走;时而嘘唏长叹,以头撞壁,欲寻自尽。家属代诉:息精神分裂症已十年,自认为遭亲属及他人陷害,时有被捕被害之虞。曾长期服氯丙嗪及化痰安神类药品,病势时轻时重。肤略瘦而多灰垢,面恍多青,眩晕,烦躁不眠.舌质淡红,舌苔中后稍有灰浊腻略干,爪甲枯白扁平,脉弦细。此乃肝血虚损,魂失所养而浮越,复为浊痰乘间袭其舍而致也。予酸枣仁汤加枳实、胆南星各9克以助茯苓化痰清舍。俾肝血充,则浮魂得养而必敛;浊痰祛,则舍清而魂可归宅。服药30剂,被害妄想开始动摇,惶惧及虚烦不眠之象亦大减;且肌肤渐洁而有润色,舌上浊苔亦去。于上方去枳实、胆南星,加龙齿30克。又服40剂,被害妄想消失。夜寐佳,神情怡然。后以上方制丸,嘱续服10个月以巩固之。至今已17年未复发。 总按:据丁氏家传经验,酸枣汤用于各种精神障碍症之属于肝 明(血)不足者,有良好效果。

63 6.虚劳干血 【原文】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黄䗪蟲丸主之。(18)

64 五劳虚极羸瘦

65 腹满不能饮食

66 肌肤甲错

67 两目黯黑

68 大黄䗪蟲丸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藥四兩 乾地黄十兩 乾漆一兩 蝱蟲一升 水蛭百枚 蠐螬一升 䗪蟲半斤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為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69 [功能主治] 逐瘀血,续筋骨。用于血滞经闭,跌打损伤等
䗪虫  【性味归经】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破瘀消症,通经。治血瘀闭经、症瘕积聚腹蓄血、扑损瘀血等症。

70 干漆 【性味归经】温;辛;归肝、脾经;毒 【功能主治】破瘀血,消积,杀虫。用于妇女经闭,癥瘕,瘀血,虫积。

71 蛴螬(金龟子幼虫)  【功效功用】破血,行瘀,散结,通乳。    治折损瘀痛,痛风,破伤风,喉痹,目翳,丹毒,痈疽,痔漏。

72 水蛭 【性味归经】咸、苦,平;有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破血,逐瘀,通经。治蓄血、症瘕积聚、妇人经闭、干血痨、跌打损伤、目赤等。   【用法与用量】内服:水煎,或入丸、散1.5~3g。外用:活水蛭置病处吮吸,或取浸液滴患处。   【药理作用】   1.抗凝血、扩张血管、降低血粘度和血脂、促进血栓及血肿吸收及抗生育作用。   2.体外实验证明,本品可抑制小鼠肝癌生长,有免疫抑制作用

73 病机: 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运行障碍 主症: 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 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五劳七伤 虚劳兼瘀血

74 治法:活血化瘀,缓中补虚 方剂:大黄䗪虫丸 方义: 大黄、桃仁 䗪虫、虻虫、水蛭、蛴螬 干漆 地黄、芍药——养血润燥 杏仁——理气活血
黄芩——清解郁热 甘草、白蜜——缓中补虚 入络活血散瘀 以润滋干 攻中寓补

75 本方活血药虽多,但量少;扶正药少,但量大。使攻邪而不伤正,扶正不碍驱邪。其润以滋干,攻中寓补,峻剂丸服,意在缓攻瘀血,祛瘀生新,故谓之“缓中补虚”。本方实为扶正祛瘀之方。

76 病案 1. 吴某,男,52岁。1980年1月29日到内科病房会诊;患肝硬化10年,曾多次住院,西医症状、体征及各种检查从略,主要是腹胀甚,痛不可忍;日夜呻吟,已抽腹水3次,抽后胀减而痛不减。诊见面黄肌瘦,腹大如鼓,脉络暴露,舌暗红,无苔,六脉沉弦,二便不通;按血瘀水停辨治,用大黄蛰虫丸合下瘀血汤。服3剂后痛止胀减,继服大剂量大黄蛰虫丸成药1月而获显效出院。

77

78 2. 膨胀(肝硬化腹水):王某某,男,47岁。1975年7月19日诊。患肝炎5年余,前年见胁痛、腹水、鼻衄、肌衄,经诊断为肝硬变腹水、脾亢,治后症状好转。近2月来又有胁刺病,腹胀,纳呆,鼻衄,面色晦黯。查两胁拒按,肝肋下二指,剑突下五指,脾肋下五指,血小板5万。舌体胖大色紫黯有瘀点、苔厚腻,脉沉弦滑细。用人黄蜇虫丸,早晚各1丸,配服三甲散(穿山甲、龟版、鳖甲等各份)。服药后泻下棕褐色粘冻状大便.污气逼人。1月后诸症悉减,腹胀消退。查肝脾缩小二指,血小板8.3万。连服2月后改服归脾丸、逍遥丸、三甲散,半年告愈。随访多次,末见复发,并可参加体力劳动。

79 按语:《医学入门》:“凡胀初起是气,气下走则阻塞血行,久而成水。”本例索性躁急,肝气郁滞过久,脾胃受损,遂成血癖气滞痰凝,故见右肋刺痛,肝脾肿大。既有瘀血,新血难以生成,纵有生成,然脉络受阻难以运送,故面色晦黯,肌衄,鼻衄。大黄蜇虫丸缓中补虚,去瘀生新,故疑难之疾迎刃而解。

80 3. 胁痛(早期肝硬化):岳美中医案:张某某,男性,49岁,机关干部。1968年秋出现肝区疼痛不适,食欲减退.疲乏消瘦。1970年1月突发高热,体温达40度,昏迷24小时,伴有呕吐、抽搐等症状。经驻京某医院诊断为肝昏迷,抢救后转入某院住院治疗。入院检查:肝肋下4.5厘米,血压110/56mmHg(14.66/7.47kPa),黄疸指数14单位,谷丙转氨酶220单位。经治疗症状缓解出院。1个月后,又因高热,昏迷,肝区疼痛,恶心,腹泻入院治疗。此后即常常反复发作,屡经中西医药治疗无效。于1972年发现脾肿大,体有肝臭味,肝区疼痛,经某医院确诊为早期肝硬变。

81 于1972年10月来诊:脉大数有涩象,面黧黑,舌边尖红有瘀斑,目黄,胁痛。肝炎虽然多数由湿热为患,但日久失治可以有多种转归,或肝肾阴虚,或脾虚肝乘,或阴损及阳,或气阴两虚。当求其本以治,不可概用清利湿热之剂。此例病久入络,结合舌瘀、面黧黑、胁痛、肝硬、脉有涩象等,诊为血瘀气滞而肝硬。处以大黄蜇虫丸,日2丸,早晚各服l丸,并用《冷庐医活》化瘀汤,日1剂。药后体力渐增,疼痛渐减,药病相符,遂以此法进退消息,计服蜇虫丸240丸、化瘀汤180剂.其间间服柴芍六君子汤加当归、瓦楞、橘叶,1年后肝脾己不能扪及,肝功化验正常,面华神旺,恶心呕吐消失,纳佳食增,胁肋疼痛基本消失,至1974年4月基本痊愈.恢复工作。

82 按语:肝硬化、脾肿大、白血病、再障、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见脉涩、舌边尖有瘀斑,乃久病入络在血,用大黄蜇虫丸合化瘀汤,令瘀消结散,病渐向愈。

83 4. 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宋某某,女,62岁。1985年4月23日诊。原高血压及糖尿病已十余年。近1年来又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最近1月两足冷痛,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足色青紫,两足趾端痛难着地,入夜痛剧难眠,扪之冰凉,形消体瘦。舌红无苔,脉沉细数。始考虑为阴虚之故,用滋阴缓急止痛之剂,不应,反冷痛加剧,再考虑为寒凝血脉,阳气不能下达,故入夜痛剧,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当归四逆汤3剂,舌红有减,薄苔布舌,但疼痛不减。认为久病寒盛,必有积瘀闭阻脉道,运用前方合大黄蜇虫丸增损:当归、桂枝各12克,赤芍、熟地、水蛭各20克,细辛9克,桃仁15克,干漆、虻虫、蛴螬、蜇虫、甘草各10克,通草3克,大枣25枚。服3剂,疼痛大减,夜能安睡。服20剂,两足转温,肤色转红,足背已有搏动。续服大黄蜇虫丸,日3服,每次l丸,3月后足温痛消,步履如常而愈。

84 5. 石瘕(子宫肌瘤):曹某某,女,48岁,未婚,工人,住院号157682。患者于1979年因劳累而出现阴道大流血,经用止血剂,症情缓解。其后月经量明显增多,经期延长。1981年妇科诊断为子宫肌瘤,经治疗病情不见好转,转中医科治疗。B型超声报告:子宫前位,8.8×6.6×7.8立方厘米,肌壁肥厚,可见数个大小不等的肌瘤反射。血红蛋白4.8克%,红细胞268万/立方毫米。临床诊断:于宫肌瘤、继发性贫血。诊见:颜面苍白,口唇淡红,月经量多,腰腹痛,不能下地行走,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证属虚劳挟瘀,选用大黄蜇虫丸,1次1丸,日服3次。服药3周后,丸剂每日加至6丸;共服药88天,月经来期三次.后二次月经不超过一周、经血量明显减少,腰腹痛消失,食增,体重增加。复查:血红蛋白7.7克%,红细胞484万/立方毫米,B型趋声报告:子宫7.7×7.8×6.6立方厘米,未见明显异常B超现象。诸证明显好转,出院巩固治疗。目前仍在继续治疗中。

85 按语:本病按祖国医学辨证虽有寒、热之不同,但血瘀脉道则为共有特征。活血通脉成为主要治则。大黄蜇虫丸活血通脉作用较强,能较好的溶解血栓,改善肢体末梢的血液循环,尤其方中水蛭的溶解血栓作用被国内外医家证实,因此本方常可选用。若属阴寒证者合用阳和汤或当归四逆汤;属热证者合用四妙勇安汤。

86 复 习 题 1. 血痹重证的证治? 2. 虚劳失精的证治? 3. 虚劳里急的证治?
复 习 题 1. 血痹重证的证治? 2. 虚劳失精的证治? 3. 虚劳里急的证治? 4. 何为虚劳干血?如何理解“缓中补虚”?请结合原文予以说明。

87 大豆黄卷 《太平御览》:“大豆初出土黄芽是也。” 【性味】甘,平。 【功效】 清热,除湿,解表。


Download ppt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