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三讲 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试验及失败 主讲人:张永
2
讲授内容 一、清朝末年的政治走向 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三、民初议会政党政治及其失败
3
一、清朝末年的政治走向 ——革命与立宪
4
清政府政治权威的丧失: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及随后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的权威遭受致命打击,政治威慑力大大削弱。公开嘲弄政府已不再危险,各地离心倾向显著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体系逐步走向瓦解,同时也潜伏下国家分裂的危险。
5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6
社会危机的加剧:由于赔款和新政费用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普通民众的不满增加,同时也由于政府权威和控制力的削弱,各地抗捐、抗税等民变蜂起,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7
政治与社会发展的新潮流:保守派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遭到毁灭性打击,戊戌变法失败后中断的革新浪潮重新兴起。变法革新成为清末十年的主流,出国留学、兴办新学、发展工商等新潮流风靡一时。
8
清末新政:清政府不得不顺应潮流,实施大规模改革,即所谓“新政”,主要包括废除科举、筹备立宪、编练新军等内容,但是新政中产生的新军和立宪派最后都成为推翻清王朝的重要力量。
9
筹备立宪:清政府试图模仿日本、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度,1906年发布诏书,设定9年立宪时间表。经过筹备,1909年选举各省咨议局,1910年成立资政院,1911年设立内阁,但各界对清政府民主改革的诚意并不满意。
11
孙中山立志革命:出身广东农家、受西式教育、活跃于华侨社会的孙中山,较少受传统文化的束缚,树立了通过革命推翻腐朽清政府、振兴中华的志向,并且约集同志,成立兴中会,1895年密谋发动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
12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要推翻满清的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民权主义是要建立民主的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通过温和方法消除贫富分化。
14
康梁与戊戌变法:几乎在同时,出身广东士绅家庭的康有为开始著书立说、广招门徒宣扬变法思想,1895年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声势日大,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梁也流亡海外。
16
梁启超在日本的宣传活动:以办《时务报》成名的梁启超,在日本先后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等,大力宣传新思想,风靡海内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8
开明专制论:梁启超认为中国民智未开,必须通过渐进的道路实现民主政治,在教育普及之前必须经过开明专制的过渡期;梁启超还认为,国体是君主或共和并不重要,只要政体是民主宪政就可以,通过流血革命变更国体是不必要的破坏。
19
革命与立宪的论战和争斗:在海外,为了在留学生和华侨中争取群众,革命派和立宪派发生了激烈的论战和争斗;在国内,两派并没有激烈冲突,在不同的领域各自进行,革命派在新军士兵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明显超过立宪派,反满情绪日益高涨。
20
中国同盟会的革命活动: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后,革命派声势大涨,特别在留日学生和南方新军士兵中影响很大,接下来的几年里发动了多次起义和刺杀,动摇了清朝的统治。
21
二、辛亥革命 与建立民国
22
保路运动:大力修筑铁路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方面,但是民间资本、政府和外资之间的复杂矛盾成为引发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24
各地新军:新军是清末新政中花巨资建立的新式军队,却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新军士兵文化水平较高,受革命书刊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渐渐形成革命组织,各地新军和部分巡防营在清朝灭亡后演化成为地方实力派。
25
武昌起义:在保路运动掀起的动荡之中,湖北新军于1911年10月10日发动起义,顺利占领武昌,建立起湖北军政府,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武昌起义,但是起义士兵却把原来反对革命的高级军官黎元洪推出来担任都督。
26
使用黄帝纪元的军政府告示
27
革命派策动:革命派对辛亥革命的领导是有限的,主要起到舆论宣传和联络策动的作用,未能深入基层,所以革命后也不能牢固掌握权力。
28
会党蜂起:各地会党势力乘乱而起,打击了清朝的统治秩序,配合了革命行动。但是由于缺少政治理想,革命后大多起到扰乱社会的作用,又到处遭到新军的镇压。
29
各地响应:武昌起义之后,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很快响应,西南、东南各省以及北方的陕西、山西也相继宣布独立,加入反清行列。清军控制区域只剩下几个省,而且极不稳固,甚至北京城内也出现反清活动,清王朝的统治呈土崩瓦解之势。
30
立宪派加入:立宪派对清政府立宪进程缓慢不满,革命爆发后不久即大批加入,努力建立革命后的新秩序,特别是江浙立宪派对促成南北和谈及清帝退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1
上海联络:当时交通主要依靠水路,上海处于控长江、面东海的优越位置,是全国交通枢纽。反清各省自然选择上海进行联络,谋划建立中央政府,1911年11月15日成立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
32
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武昌起义打出“十八星旗”,目标是建立美国式的十八省联邦共和国;后来民国国旗改定为“五色旗”,继承了清朝的全部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35
南京建国:新的中央政府原拟设在武汉,但很快汉口、汉阳被北洋军夺取,武昌形势危急。恰好此时,江浙新军攻下南京,各省代表移往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36
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
37
北洋派倒戈: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派和各地巡防营并无民主共和思想,但是受个人利益驱动和反满思潮的影响也并不忠于清朝,在获得重大利益后也背叛了清王朝。
39
清帝退位与迁都北京:民国政府虽然成立,但实力有限,无力北伐,只好与北洋军的首领袁世凯秘密谈判。最后由北洋军胁迫清帝退位,结束了两千年的君主专制。然后孙中山辞职,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迁都北京,表面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40
民初的力量平衡:革命派、立宪派、地方实力派、会党、北洋派共同参与了推翻清朝的统治,革命后会党遭到镇压,四派分享了革命后的政权。他们当中许多人并不信仰民主制度,但由于没有足以专制的力量,只好接受议会民主制作为分享权力的机制,民初议会民主制建立在脆弱的力量平衡基础上。
41
三、民初议会政党 政治及其失败
42
议会政党政治的试验:从戊戌变法以来,中国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就希望把西方民主制引入中国。民初革命派和立宪派共同参与建立了中华民国,终于得到大规模建立西式议会民主制的机会,各种党派风起云涌,报刊舆论相当自由,民主思潮盛极一时。
43
南京临时参议院:1912年名义上最高权力机关是临时参议院,参议院选举了临时大总统、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议员由各省推选,每省3人,同盟会在南京临时参议院占有优势。
45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初制度早期有模仿美国总统制的倾向,后来模仿法国议会制成为定议。临时约法规定总统由议会选出,对议会负责;责任内阁掌握行政权,内阁须经议会投票通过,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47
北京临时参议院:1912年5月临时参议院迁到北京,参议员由各省重新选举,每省5人,同盟会失去了优势地位,与共和党与统一共和党鼎立。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了许多法律,最重要的是《国会组织法》和《选举法》。
48
内阁更迭:根据临时约法,责任内阁掌握实际行政权力,大总统不负责任。但实际上,大总统袁世凯不肯放权,参议院也经常干预行政,内阁频繁更迭,带来政局的动荡。
49
民初的分裂危机:民初政治格局是由各省独立演化而来,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地方,各省军权、财权、人权中央基本不能过问,边疆离心势力猖獗,国家陷于分裂的危机。
50
孙、黄北上:为了消除南北对立和国家分裂的危机,加强中央政府的威望,1912年夏秋,孙中山、黄兴相继北上,对袁世凯表示支持,对于稳定政局、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51
国会选举:国会分参议院和众议院,1912年底到1913年初举办了规模巨大的国会选举,选民号称四千万,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民主的选举。选举中虽然出现了不少弊端,但最主要的缺陷是选民与议员之间并没有产生牢固的代表关系。
52
国民党:前革命派为主体的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合并成国民党后,在宋教仁的活动下,逐渐放弃了激进的面貌,顺应了当时人心思定的潮流,加上在南方的势力和对选举的投入,一举赢得选举、取得了国会两院的多数席位。
53
进步党:前立宪派多文人,没有军队,在民初近乎割据的局势中实力不足,他们是议会民主制忠实的拥护者。选举失败后,为对付国民党,立宪派三党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合并成立进步党,并且向袁世凯靠拢。
54
北洋派和地方实力派漠视国会选举:两者都是军人出身,没有多少政治人才,也不理解民主制度,没有组党参加选举,对选举的干预也不多。他们是最强有力的派别,却对民主制度采取漠视态度,则国会后来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55
宋教仁遇刺案与孙中山策划武力反袁:在国会召开前夕的复杂局势中,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暗杀,引起孙中山策划武力反袁,袁世凯也积极备战。战争代替国会辩论,逐渐成为政治斗争的基本形式,民初的议会政党政治趋向崩溃。
56
民初国民党的组织核心 ——宋教仁
57
国会争斗:1913年4月国会召开后,成了反袁派和拥袁派的角斗场,正常的议事活动无法进行,围绕着宋案和大借款甚至发生了殴斗,议会政党政治的声望越发低落。
58
二次革命失败与国会解散: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北洋派占据了绝对优势,民初的力量平衡已不复存在,议会民主制也就无法存在下去。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一纸命令导致了国会解散,四千万所谓选民鸦雀无声,说明议会民主制并没有深厚的社会基础,袁世凯依靠北洋军队建立起独裁统治。
60
袁世凯的败亡:梁启超本来认为“开明专制”是适合中国发展的政治制度,希望袁世凯成为强有力的领导人。无奈袁氏“专制”而不“开明”,终于由洪宪帝制犯了众怒,一向反对暴力的梁启超也被迫走向武装反袁,袁世凯身败名裂而死。
61
军阀混战和新政治思潮:袁世凯死后,再没有能短期内统一中国的人物,国家陷入了最黑暗的军阀混战之中。此间议会制度仍然存在,却成为军阀手里的玩物,议员也成为道德败坏的象征,五四运动中兴起的新一代青年开始抛弃议会民主理想,转向新的更激进的政治思想。
62
西方议会制的发展道路:西方历史上从未建立绝对专制的政治制度,议会最初是最有权力的大贵族的协商机构。近代以来,随着资产阶级、工人、妇女政治力量的崛起,议会逐渐扩大代表基础,始终包含了所有主要的政治力量,因此它的权威始终受到尊重。
63
后发展国家民主化的必要条件:在已经建立过专制制度的国家,人民缺乏政治负责的能力。只有经过开明专制的过渡期,通过发展经济和教育,建立法制的传统,形成庞大的有觉悟的中产阶级,政治民主才可能成功,韩国、台湾是成功的例子。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