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类白血病反应
2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通常是由于严重感染、某些恶性肿瘤、药物中毒、大量出血和溶血反应等刺激造血组织而产生的异常反应。
3
临床表现 表现为周围血中白细胞数量的明显增多(可达50×109/L以上),并有幼稚细胞出现。粒细胞有严重毒性改变,胞浆内有毒性颗粒和空泡等,一般无明显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原因去除后,血像可恢复正常
4
根据增多的细胞类型不同可分为: 一、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最多见。常见于化脓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球菌)感染,肝癌、肺癌、胃癌等恶生肿瘤骨髓转移,有机磷、一氧化碳急性中毒,出血、溶血、骨髓纤维化等。
5
【血象】 白细胞一般为50-100×109/L或更高,偶有正常或减少者。分类时除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外,还有核左移、中毒颗粒和空泡变性,甚至呈类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象。红细胞、血红蛋白多无明显变化,血小板一般正常。
6
【骨髓象】 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系明显增生,常有核左移,并伴有毒性变化。红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多无明显改变,骨髓纤维化者常呈“干抽”。
7
二、淋巴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常见于病毒及杆菌感染,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百日咳等。骨髓中淋巴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仍以粒、红两系为主。外周血白细胞常高达50×109/L以上,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偶见幼稚型,似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现象。
8
三、单核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常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菌痢等。白细胞一般不超过30×109/L,单核细胞可达0.30以上,以成熟单核细胞为主,偶见幼单核细胞。
9
四、嗜酸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及过敏反应,尤其钩虫感染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骨髓及外周血中均以成熟型嗜酸性粒细胞居多。 典型病例根据原发疾病,白细胞增多,伴左移、毒性变化,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力显著增高等特点,诊断即可成立。关键是原发病去除后血象随之恢复。
10
【鉴别诊断】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内可见Ph1染色体,类白血病反应时则无
类白血病反应时,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而粒细胞白血病时,显著降低;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内可见Ph1染色体,类白血病反应时则无
1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EBV)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
13
潜伏期5~15天,一般为9~11天。起病急缓不一。约40%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如:
14
(一)发热 (二)淋巴结肿大 (三)咽痛 (四)肝脾肿大 (五)皮疹 (六)神经系统症状
15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多,最高可达30~50×109/L。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可达60%以上,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可在10%以上。
16
2.嗜异性凝集试验(heterophil agglutination test)是一标准的诊断性试验,其原理为患者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的嗜异性抗体可与绵羊或马红细胞凝集。该试验在病程早期即呈阳性,约为40%,第二、三周阳性率分别可达60%及80%以上,恢复期迅速下降。正常人、血清病患者、淋巴网状细胞瘤、单核细胞白血病及结核病等患者,血清中也可出现嗜异性抗体,可用豚鼠肾和牛红细胞吸收试验加以鉴别,一般认为经豚鼠肾吸收后的滴定效价在1:64以上者具有诊断意义。
17
3.EBV抗体检测 抗EBV有对VCA、EA、EBNA的抗体及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等。其中以抗-VCAIgM、和IgG较为常用,前者出现早、消失快、灵敏性与特异性高,有早期诊断价值,后者出现时间早,滴度较高且可持续终身,宜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4.EBV的检测 较为困难,且在健康人及其他疾病患者中亦可检出病毒,故很少用于临床诊断。
18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以咽峡炎表现为主的链球菌感染、疱疹性咽峡炎、风湿热等,以发热、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结核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网状细胞瘤等,以黄疸、肝功异常为特征的病毒性肝炎及化验改变较类似的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血清病等进行鉴别。此外本病还需与心肌炎、风疹、病毒性脑炎等相鉴别。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