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六课 灿烂的中华文化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考点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考点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欣赏
第六课 灿烂的中华文化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考点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考点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欣赏
2
英国人的绅士风度; 德国人的精确高效; 美国人的自由开放;日本人的善采异邦。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多种多样,但都有自己的主色调、主旋律。 英国人的绅士风度; 德国人的精确高效; 美国人的自由开放;日本人的善采异邦。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3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敬德保民”的思想影响了早期的中华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华文化的雏形。 秦朝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汉代儒学确立至尊地位。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代。 宋元明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 明清时期,中华文化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4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①汉字 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5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汉字记载;史书典籍存传;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富有因时变革、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6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①文学艺术(独树一帜):
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华文学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地位: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置。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7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地位: 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科学技术(独领风骚)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地位: 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点: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8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①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中华文化区域性的具体表现: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9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10
就是能在文化交住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文化包容性的意义:
考点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文化包容性的含义: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 “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② “兼收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住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文化包容性的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11
考点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国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12
考点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
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能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13
考点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3、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14
它们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历史的中断没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中的遗憾!
古代文明: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巴比伦国家早已夭折;印度的婆罗门文化极其辉煌,可创造文化的雅利安人却不是本土居民;埃及的文化渊源甚古,但历经希腊化、罗马化,直到17世纪伊斯兰化,已与古代面目全非;玛雅的天文数学无与伦比,可这盛极一时的文化早已被湮没,留给后人千古不解之谜。 它们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历史的中断没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中的遗憾!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15
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互相辩驳,却又互相吸收。正是这种会通精神,使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不仅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日臻博大,而且还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即使外域文化亦能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佛)、道三者长期并存典型反映了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中国历史上还以宽厚的心态接受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16
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17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 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18
(2)保护、开发和利用好我国优秀古代文化典籍有什么意义?
简答:1 中国古代典籍包括经学著作、诸子百家著作、诗文集、类书和丛书等。据调查,全国现在仅公共图书馆收藏的古籍就达2750万册,其中善本250万册,传世稀少。但是,在这些珍善本古籍中,有许多因收藏年代久远亟需抢救。为此,文化部、财政部决定实施旨在“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目前,由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编纂出版委员会,已经对再造善本的目录进行了初选,并出版了首批书籍。这项工程最终将主要选出唐宋以来1300余种兼具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古籍善本仿真影印,以满足国内外图书馆补充入藏的需要,并为学术界提供丰富的宝贵文献资料。 (1)我国古籍收藏丰富说明了什么? (2)保护、开发和利用好我国优秀古代文化典籍有什么意义?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19
(1)我国古籍收藏丰富说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简答:1 (1)我国古籍收藏丰富说明了什么? (2)保护、开发和利用好我国优秀古代文化典籍有什么意义? (1)我国古籍收藏丰富说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古代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善本,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这些古籍善本进行妥善保护、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保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20
简答:2 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亚非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要发扬亚非会议求同存异的优良传统,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2)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中华文化特点的?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21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2)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中华文化特点的?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我国倡导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体现了上述特点。 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因此,我们倡导亚非国家要成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简答:2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22
请简要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中的哪些原理?
简答:3 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晶晶是一只大熊猫,其头部纹饰源于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欢欢的头部纹饰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象征奥林匹克圣火。迎迎是一只藏羚羊,其头部纹饰融入了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西部地区的装饰风格。妮妮的造型创意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五个吉祥物分别代表着一个美好的祝愿:繁荣、欢乐、激情、健康与好运。它既体现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又体现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请简要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中的哪些原理?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23
简答:3 (1)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奥运吉祥物上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西部地区的装饰、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等设计造型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2)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及其特有的包容性。奥运吉祥物上从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到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等设计造型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福娃中包含的奥运圣火和五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24
(3)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奥运会吉祥物既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又弘扬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简答:3 (3)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奥运会吉祥物既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又弘扬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4)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材料中奥运吉祥物的形象设计极具创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奥运会精神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说明了这一点。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25
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特征,因此,民族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辨析: 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特征,因此,民族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1)中华文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不同民族文化由于形成的历史条件不同,因而具有民族性。(2分) (2)我国幅员广大,各地自然条条千差万别,除受历史因素影响外,也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因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2分) (3)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呈现出丰富的色彩。(2分) (4)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各自的民族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4分) 2007~2008学年高三政治复习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