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体同律分节、 疣足和刚毛 真体腔 后肾管排泄 闭管式循环系 链状腹神经索 部分有担轮幼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体同律分节、 疣足和刚毛 真体腔 后肾管排泄 闭管式循环系 链状腹神经索 部分有担轮幼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体同律分节、 疣足和刚毛 真体腔 后肾管排泄 闭管式循环系 链状腹神经索 部分有担轮幼虫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体同律分节、 疣足和刚毛 真体腔 后肾管排泄 闭管式循环系 链状腹神经索 部分有担轮幼虫

2 一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真体腔的形成 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三个腔: 囊胚腔 原肠腔
一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真体腔的形成 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三个腔: 囊胚腔 原肠腔 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形成时出现的中胚层体腔囊发展而来

3 真体腔的形成: 在胚胎发育形成一对中胚层C团后,C团继续分裂增殖,形成中空的体腔囊,体腔囊不断扩展,两侧的体腔囊壁外侧靠向体壁,形成体壁中胚层,分化为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其内侧靠向肠壁,形成肠壁中胚层,分化为肠壁肌肉层和体腔膜.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即真体腔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囊裂开形成的, 也称为裂体腔,真体腔是继假体腔之后出现的,也称次生体腔. 真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

4 腔肠动物 两胚层 扁型动物 三胚层 无体腔

5 原腔动物 三胚层 假体腔 环节动物三胚层 真体腔

6 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1.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消化道在形态和功 能上进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
2.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 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原肾管型→后肾管型 3.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 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4.身体出现分节现象

7 (二).身体分节 同律分节:分节较原始,除前二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基本相同(外形相同,内部神经;排泄;循环;生殖等器官亦相同) 各体节大多有附肢(疣足)或刚毛,加强了运动功能 异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同,各体节的生理分工较显著.如沙蚕 身体分节的意义 1.分节是高等无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标志 2. 体节的出现使每一体节等于一个单位,加强新陈代谢作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 3.异律分节使动物生理分工更显著,不同的体节群有不同的功能身体分化更复杂,各部分分工更细,对有机体进一步分化为头胸 腹等部分提供可能性.也是发展为节肢动物的一个重要前提.

8 (三).出现运动器官:刚毛和疣足 刚毛:表皮C内陷形成的刚毛囊 内的毛原C分泌形成的, 寡毛纲的运动器官 疣足:体壁的向外突起的中空
构造,与体腔相通, 多毛纲的运动器官 特点:疣足本身不分节, 与躯身体连接处也无关节

9

10 异齿刺状刚毛 翼状刚毛 鱼叉型刚毛 等齿桨状刚毛 环节动物的刚毛

11 疣足 功能 呼吸:内密布微血管 运动 背肢 腹肢 背须 背肢 舌状叶 刚毛 腹肢 腹须 多毛类的疣足

12 运动机理

13 (四).闭管式的循环系统 动物进化过程中笫一次出现循环系统, 且是一种高级形式的闭管式循环系统 血液始终在血管中流动 流速恒定,提高了运输营养物质及携氧机能 (五).皮肤呼吸 多数无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体表进行皮肤呼吸 多毛纲的部分海产类出现专门的呼吸器官—鳃

14 (六).排泄器官:后肾管型 后肾管型的排泄器官: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形成的,为一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前一体节的体腔,具带纤毛的漏斗,叫肾口.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叫肾孔(或开口消化管) 功能:排出体腔中的代谢废物排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 排泄物直接从肾口进入排泄管, 效率更高

15 管细胞 纤毛漏斗 体腔管 多毛类的各种肾管 肾口 隔膜 肾孔 肾孔 肾口 肾管 后肾管 原混合肾管 后肾管

16

17 后肾管 原始的种类仍然保留原肾形态多数环节动物的排泄系统为后肾管
后肾管是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一端开口在体腔内呈表面生有鞭毛的喇叭形,称为肾口或内肾口。另一端穿过节间膜开口在下一节的体壁。

18 七).链索状神经系统 1、脑 2、围咽神经环(脑N节+咽下N节+围咽N索)+中枢(腹)N索+周围N系统(神经分枝)
4、反射弧:对内外刺激作反映的N感受和效应系统。 感受器——传入N纤维——中枢——传出N纤维——效应器 (感觉C)、(感觉N纤维)、(运动N纤维)、(肌C)等

19 (八).感官 眼;项器;平衡囊;纤毛感觉器;触觉C 沙蚕的平衡囊和项器 沙蚕的眼 多毛类的感官

20 (九).生殖和发育 生殖C由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产生 多♀♂同体 螺旋式卵裂 陆栖和淡水种:直接发育
海产种类间接发育,有担轮幼虫(trochophore)

21 海产环节动物个体发育中,经螺旋卵裂;囊胚;内陷法形成原肠胚,最后发育成陀螺型,具两圈纤毛环的幼虫
担轮幼虫 担轮幼虫

22 担轮幼虫变态

23 担轮幼虫在进化上的意义: 软体、苔藓和腕足动物要经过担轮幼虫期。 担轮幼虫与牟勒氏幼虫、帽状幼虫和轮虫都有相似之处。

24 二、 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一).生活习性 (夜行,穴居)及外部形态 世界上最长的蚯蚓:澳洲,长3米,环毛属

25 身体圆而细长,有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雌雄同体。
节间沟:体节与体节之间的深糟沟。 体环:体节上的浅槽。 口前叶:前端笫一节,为肌肉质的突起,有摄食、掘土和感觉功能。 环带(生殖带): 性成熟时在笫 节由表皮形成的腺肿状突起。 环带上无刚毛和节间沟。

26 背孔:从笫11 / 12节间沟开始,在背中线上每节一个背孔,能放出体腔液,湿润皮肤,以便于呼吸,减少摩擦,保护皮肤。
三对纳精囊孔: 位于6/7、7/8、8/9节间沟的两侧 雌性生殖孔:一个,位于笫14节腹面中央 雄性生殖孔:一对,位于笫18节腹面两侧

27 (二).内部构造 1.体壁和次生体腔 环毛蚓的横切面 背血管 角质膜 上皮 体腔 环肌 纵肌 盲道 隔膜 小肾管 腹血管 刚毛 肠上纵排泄管
神经下 血管 刚毛 小肾管 盲道 肠上纵排泄管 角质膜 上皮 环肌 纵肌 壁体腔膜 黄色细胞 腹神经索 1.体壁和次生体腔 肠壁纵肌 肠上皮 腹血管

28

29 感觉C 角质膜 上皮C 感光C 蚯蚓 具感觉C上皮 具感光C上皮 切面

30 一些前后体节的纵肌层和环肌层的交替收缩和舒张及刚毛的伸出和缩回完成
运动: 一些前后体节的纵肌层和环肌层的交替收缩和舒张及刚毛的伸出和缩回完成 蚯蚓的运动(4、8、12、16、20表示体节数)

31 1.2、次生体腔 1.内充满体腔液 2.被隔膜隔成许多小室,有小孔相通 3.背肠系膜消失,腹肠系膜退化, 仅有肠与腹血管之间的联系
4.体壁体腔膜明显, 肠壁体腔膜退化,中肠部体腔膜特化成黄色C

32 背血管 背孔 表皮、角质层 环肌 体腔膜 环毛蚓横切面示意图 肠盲道 刚毛 肠腔 后肾管 腹血管 纵肌 环肌神经下血管 神经索

33 3.消化系统 (1)消化管 口;口腔:无齿,可翻出取食 咽:肌肉发达,吸食,咽腺,分泌粘液和蛋白酶 食管:食道腺,能分泌钙质,保持酸碱平衡
砂囊:腔中含砂粒,磨碎食物 胃:血管多,富腺体.分泌消化酶进一步消化 小肠(15节起):第15节起扩大为肠,壁多皱褶, 盲道 盲肠 (重要的消化腺,分泌多种酶,)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直肠:收集;贮存残渣,肛门排出 前肠 中肠 后肠

34 (2)消化腺. 咽腺.食道腺. 胃腺. 盲肠 副性腺 储精囊 精巢囊 纳精囊 血腺 心脏 背血 血腺 咽 砂 囊 肠 输精管 精巢 盲肠
前列腺 卵巢 环毛蚓的解剖图

35 盲道 肠背部中央凹入形成,增大消化吸收面积

36 4.循环系统:闭管式循环系统 背血管,腹血管, 纵血管: N下血管,食管侧血管 环血管:心 脏 4-5对 可搏动,有瓣膜 壁血管 血管
心脏 背血管 神经下血管 腹血管 高度发达 食管侧血管 背血管,腹血管, N下血管,食管侧血管 纵血管: 环血管:心 脏 4-5对 可搏动,有瓣膜 壁血管 微血管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 血液:红色, 含有血红蛋白(存在于血浆中) 血管

37

38 5.呼吸与排泄 皮肤进行呼吸。 排泄器官:小肾管(后肾管型)3种 咽头小肾管:位第2;3节,肾孔开口于咽,无肾口
隔膜小肾管:14节后,每节1对, 肾孔开口于肠内,有肾口 体壁小肾管:每节数百条,肾孔开口体表, 无肾口 黄色C:收集排泄物,贮存;排泄作用,死亡脱落 后在体腔液中,由小肾管收集经肾孔排出体外 消化肾管

39

40 6.神经系统:典型的索式NS 中枢NS:咽上N节,咽下N节, 围咽N,腹N索 外周NS:分布在体壁,各器官 形成简单的反射弧 体表感觉乳突
口腔感觉器 光感受器 感官 腹神经索与皮肤和肌肉 形成一个简单的反射弧

41 7.生殖系统 ♀♂同体 异体受精 直接发育 环毛蚓的 生殖系统 纳精囊 副性腺 盲管 精巢 储精囊 储精囊背叶 精巢囊 卵巢 输精管
前列腺管 腹神经索 输卵管 生殖带 ♀♂同体 异体受精 直接发育 卵漏斗 前列腺 环毛蚓的 生殖系统

42 1对卵巢 1对卵漏斗 1对输卵管 1个♀生殖孔 纳精囊2-4对(坛,坛管,盲管) ♀生殖器官: 2对精巢 2对精漏斗 2对贮精囊 1对输精管
1对♂生殖孔 1对前列腺 (2对精巢囊) ♂生殖器官:

43 生殖与发育 1.精子成熟,♀♂交配 2.精液入对方的纳精囊 3.卵成熟 4.受精 5.蚓茧形成 6.受精卵在蚓茧内发育,
2-3周后孵化出小蚯蚓

44 蚯蚓虽说是雌雄同体,但由于性细胞成熟时期不同,故仍需异体受精。蚯蚓的雄性生殖细胞先成熟。成熟后两条蚯蚓要进行交配,交配时,副性腺分泌粘液,使双方的腹面相互粘着,头端分向两方。雄性生殖孔与异体受精囊孔相对,精液从各自的雄生殖孔排出,通过对方的受精囊孔进入受精囊内。交换精液后两条蚯蚓各自分开。待卵成熟后环带分泌粘稠物质,在环带外凝固而成环状粘液管(蚓茧),成熟的卵由雌生殖孔排至蚓茧中。当蚯蚓作波浪式后退运动时,蚓茧相应逐渐向前移动,当移至受精囊孔处精子逸出,在茧中受精。蚯蚓继续后退,最后蚓茧离开身体,两端封闭而留在土中。每个蚓茧有1~3个胚胎,2~3周内孵化。如环境不适宜,可延至翌年春季孵化 。

45 三、 环节动物门的分类 约17 000种,分为三个纲:多毛、寡毛和蛭纲 (一).多毛纲 (Polychaeta)约10 000种
三、 环节动物门的分类 约17 000种,分为三个纲:多毛、寡毛和蛭纲 (一).多毛纲 (Polychaeta)约10 000种 疣吻沙蚕的头部

46 1.特征 头部明显,感官发达 具疣足,其上有成束的刚毛,用于爬行、游泳、呼吸 雌雄异体,螺旋型卵裂,有担轮幼虫

47 沙蚕的解剖图

48 异沙蚕(雄性沙蚕Nereis irrorata 的生殖节形成)
异沙蚕相: 沙蚕科的一些种类性成熟时,体后部具生殖腺部分的体节形态发生改变,转变为生殖节,体前部仍保持原来形状,不产生生殖细胞称无性节。性生殖成熟时, 生殖节各体节变宽,疣足扩大,生出新的刚毛;体壁肌肉细胞、消化管等发生组织分解;眼点变大;这种现象称为异沙蚕相。 无性节 生殖节 双齿围沙蚕的群浮出现在4月下旬-10月中旬,海水表层温度在 ℃,在新月或满月之前出现群浮,大潮汐来临前2-4d数量最多。群浮还受日照的制约,表现出半月相型群浮周期 异沙蚕(雄性沙蚕Nereis irrorata 的生殖节形成)

49 (2)分类 沙蚕(Nereis) 游走目 游走目 隐居目 吸口虫目 鳞沙蚕 (Harmothoe) 日本沙蚕 覆瓦哈鳞虫
能自由游动,体为同律分节;感官发达,咽能外翻,具颚;每体节有一对疣足。

50 吻沙蚕(Glycera) 巢沙蚕(Diopatra) 长吻沙蚕 巢沙蚕 在栖管内 体前部 巢沙蚕和长吻沙蚕

51 右旋虫 隐居目 虫体 日本右旋虫 磷沙蚕 石灰质管 沙蠋
穴居,常有栖管;异律分节;头部不明显,口前叶小,无触手;咽不能外翻,无颚;疣足退化。 虫体 日本右旋虫 磷沙蚕 石灰质管 沙蠋

52 吸口虫目 寄生在海百合类体外或海星类体内生活,体小,呈扁平盘状;体不分节,具吸盘和疣足。 代表动物: 吸口虫。 有须吸口虫

53 (二).寡毛纲 1.特征 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 疣足退化,体表具刚毛,但刚毛的数目远少于多毛类。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性成熟时体表产生环带(clitel1um),卵产于环带中,脱落后形成卵茧,直接发育,没有担轮幼虫期。 常见种类有各种蚯蚓、颤蚓等。

54 2.分类 约6 700种 前孔目:1-2对,末对开口具精巢\精漏斗的体节上 近孔目:1对,开口具精巢\精漏斗体节后一节
♂生殖孔开口的位置 前孔目:1-2对,末对开口具精巢\精漏斗的体节上 近孔目:1对,开口具精巢\精漏斗体节后一节 后孔目:1对,开口具精巢\精漏斗体节后一节或几节 中华颤蚓 尾鳃蚓 头鳃蚓 蛭形蚓 点缀体虫

55

56

57 赤子爱胜蚓 目前国外发光蚯蚓有十几种,国内也发现无锡微蠕蚓、赤子爱胜蚓和磷微蠕蚓3种。其中无锡微蠕蚓头尾透明、体态微微发红,长度在1—5厘米,喜生活在腐殖物丰富的土壤里;赤子爱胜蚓色泽较重,体态中等,一般在4厘米以上;磷微蠕蚓在草丛中较多见,体态很小,一般只有0.2厘米长

58 (三).蛭纲 1.特征 营暂时性外寄生生活,消化系统结构较特化,具口吸盘和后吸盘。
每种体节数固定, (一般34节,有些种类是17节或31节)每体节有数个体环、 次生体腔退化,体腔被间质充斥而减小。具血窦.开放式循环。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性成熟时有环带,   约有500种 医蛭

59 欧洲医蛭横切面

60 医蛭内部结构

61 日本医蛭:又名医用蛭,蚂蝗、线蚂蝗 体长30-50mm,宽4-6mm。背面呈黄绿色或黄褐色,有5条黄白色的纵纹,但背部和纵纹的色泽变化很大。背中线的一条纵纹延伸至后吸盘上。腹面暗灰色,无斑纹。体环数103。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孔分别位于31/32、36/37环沟,两孔相间5环。阴茎露出时呈细线状。眼5对,排列成马蹄形。口内有3个腭,腭背上有1列细齿,后吸盘呈碗状,朝向腹面。栖息于水田、沟渠中,吸人、蓄血液。分布很广,我国南、北方均有。

62 利用医蛭吸取创口瘀血

63 2.常见种类 约有500种,我国已报道5科25属62种 棘蛭目 吻蛭目 颚蛭目 石蛭目

64 喀什米亚扁蛭 宽身扁蛭 杨子鳃蛭 吻蛭目

65 日本医蛭 宽身蚂蟥 日本山蛭 天目山蛭 颚蛭目

66 勃氏齿蛭 带状石蛭 石蛭目

67 鳃蛭 扁蛭

68 山蛭

69 三个纲的特征比较 多毛纲 头部 明显 不明显 运动器官 疣足 刚毛 无刚毛和疣足 有环带 ♀♂同体 有环带 ♀♂同体 无环带 ♀♂异体 生殖
寡毛纲 蛭纲 头部 明显 不明显 不明显 运动器官 疣足 刚毛 无刚毛和疣足 有环带 ♀♂同体 有环带 ♀♂同体 无环带 ♀♂异体 生殖 发育 担轮幼虫 直接发育 直接发育 多淡水 暂时性体外寄生 多陆生 海生 生活习性

70

71 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多毛类与渔业,寡毛类与土壤改良,物质循环、医用、食用、饲料、人工养殖概况,蛭类的利和害。

72 第五节 环节动物的系统进化 环节动物起源于扁形动物涡虫纲。
第五节 环节动物的系统进化 环节动物起源于扁形动物涡虫纲。 依据:涡虫纲三肠目中某些种类的内部器官(肠侧枝、生殖腺、神经系统等)有原始分节迹象;而某些环节动物的成虫和担轮幼虫都具有管细胞的原肾管,与扁形动物的由焰细胞构成的原肾管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担轮幼虫和扁形动物涡虫纲的牟勒氏幼虫在形态上也很相似,这些都是环节动物起源于扁形动物的理由。

73 (附)螠虫门 主要特征: 体腔发达,具刚毛,雌雄异体,后肾管兼做生殖导管。成体不分节,幼虫分节、形态似多毛类的担轮幼虫-----可能是多毛类的一个分支 螠虫动物门属真体腔原口动物,两侧对称,形似囊状或纺锤状,体柔软,无体节也无状足。体色较深,有灰褐、褐、红褐、深绿、紫红等色。青岛海区有五种。其中,青岛池体螠体长圆筒状,全身柔软,长110~280毫米,宽20~30毫米,吻长50~180毫米。体壁薄,棕红、紫红或绿红色,半透明,内部器官隐约可见 如单环刺螠

74 星虫门 主要特征:次生体腔发达,无刚毛,雌雄异体,后肾管兼做生殖导管。成体和幼体均不分节,幼虫形态似多毛类的担轮幼虫-----可能是原始多毛类退化的一支? 动物界的一个小门,属具闭管式循环系统的体腔动物。身体柔软,长筒状,形似蠕虫,不具体节,无疣足,亦无刚毛。一般体长约10厘米,最大的可达30~40厘米。营底栖穴居生活。体前端有一细长能伸缩的吻,是摄食和钻穴的辅助器官。吻前为口,口的周围有触手,展开似星芒状,因而称为星虫。吻后是较粗的躯干,肛门在躯干前端的背面。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发育过程经过担轮幼虫时期。本门动物约200余种,全部海生,广泛分布于三大洋中。中国海域约60种。 如方格星虫

75 须腕动物门: 动物界的1门,是唯一没有口和消化管的非寄生三胚层无脊椎动物。细长的触手是须腕动物门的主要鉴别特征。须腕动物与其他动物类群的触手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具有微小和羽枝,这些羽枝系由单一的表皮细胞延长而成,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营底埋生活,分布于世界各大洋 体壁由角质膜、上皮、环肌和纵肌组成,体腔性质? 成体无消化管、无口、无肛门,分不清背腹。 闭管式循环、似后肾管的排泄管。 目前已记录的须腕动物大约有150种,1955年被前苏联学者A.V.Ivanorv建立起一个独立的门,亦有学者认为应该并入口索动物亚门,至今尚无定论。须腕动物是所发现的惟一没有嘴巴和消化管的非寄生性动物,多数学者倾向于须腕动物是靠它的细胞延长成细长的触手直接吸收溶于水中的有机物颗粒而获得营养的观点。

76 小 结 分布广泛,身体多细长,呈圆柱形;两侧对称,身体同律分节;出现了发达的真体腔和闭管式的循环系统;体壁向外延伸成扁平状的疣足或分泌有刚毛;神经系统为链状神经系统。 有自由游泳、爬行、穴居和寄生的种类。自由游泳的多毛类头部明显,有眼和触手等感觉器官,是最原始的类群;穴居的寡毛类则头部和感觉器官均不发达;蛭类的身体有口吸盘和后吸盘,体腔被间质所占据,形成血窦。海洋中生活的环节动物都有担轮幼虫期。

77 总结 一.真体腔出现的意义 二.体节形成的意义 三.呼吸器官;血液及与排泄器官的关系 四.寡毛类的生殖

78 1.咽2.砂囊3.肠; 4.纳精囊5.精巢囊6.精巢 7.储精囊 8.输精管 卵巢 10.心脏 背血 前列腺 13.副性腺 14.血腺 盲肠


Download ppt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体同律分节、 疣足和刚毛 真体腔 后肾管排泄 闭管式循环系 链状腹神经索 部分有担轮幼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