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先秦部分(考纲解读) 精读课文共9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先秦部分(考纲解读) 精读课文共9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先秦部分(考纲解读) 精读课文共9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先秦部分(考纲解读) 精读课文共9篇

2 先秦部分:总体特点 先秦部分以《诗经》、《楚辞》、史传文学和诸子散文为主。由于时间比较久远,所以一定要详细阅读原文。对每部书都要有一个常识性的了解,一般会出一道简答题和一道论述题。这部分内容较少,只要熟悉课文,最好得分。 重点篇目《诗经》中《氓》、《蒹葭》。屈原的《湘夫人》、《哀郢》。史传文学的《冯谖客孟尝君》。诸子文学中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和庄子的《逍遥游》。

3 先秦部分:概况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4 《诗经》 (一)常识:(P8)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大雅、小雅,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 (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现实主义精神。 (3)重章复沓的章法,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应用。 (4)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5 (二)《氓》 (精读篇目P9-P12) ☆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识记) ☆ 2. 理解本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迫害。(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6 (二)《氓》 (精读篇目P9-P12) ☆ 3.说明本诗以对比手法刻划人物性格的艺术表现特点。 ☆ 4.以被弃为界,分析女主人公形象的前后变化;以结婚为界,分析氓这一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女主人公形象:(1)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性。(2)她勤劳、善良而且忠于爱情。(3)被抛弃后,还体现出刚强理智的性格。 ☆ 5.认识诗中的用的比兴手法及其喻义。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简或选)。

7 泛读作品的考核要求: 1.识记节选课文的原书出处。 2.读懂难度一般的散文、解释其中重要的文言词语。 3.概括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或情感内容,把握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 (三)《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是一首思妇诗,白描是其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怀念。言情写景,真实纯朴。君子:这里指丈夫。(泛读篇目P13-14)

8 (四)《将仲子》选自《诗经•郑风》,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位少女劝告她的恋人不要翻墙越院与她相会,因为害怕父母、兄长的责骂,也怕旁人的闲言碎语。这首诗用女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生动地展示了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泛读篇目P14-15) (五)《硕鼠》选自《诗经•魏风》,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同时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热烈向往。诗篇整体运用借喻手法。“硕鼠”一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即是借喻。诗篇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追求社会理想的倾向。诗中“乐土”“乐国”“乐郊”即是理想之地。(泛读篇目P15-16)

9 (六)《蒹葭》 (精读篇目P16-P18)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情歌)。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手法。
☆ 1.把握此诗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惋惆怅相互交织的情感内容。(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2)“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伊人,指意中人。“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 (简或选)

10 ☆ 2.分析诗中关于蒹葭、白露、秋水等景物的描写对显示人物情感活动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简)
☆ 3.理解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到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诗人长时间对“伊人”追求不懈的作用。 ☆ 4.认知诗中的起兴手法及其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起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简或选) ☆ 5.认知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1)融情入景,构成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唱三叹,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感情。(2)运用比兴手法,获得空灵飘渺的韵味。(3)重章叠调的运用,在时间的推移中展示感情的逐渐加深。同时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简)

11 屈 原(P19-P39) (一)常识:屈原,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骚体。西汉末年刘向编《楚辞》一书。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是最早的注本。 (P19) (二)《湘夫人》选自屈原根据楚国沅湘一带的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组诗《九歌》,共11首。写湘君(抒情主人公,对湘夫人的期盼与思念。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描写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泛读篇目P20-23) 《湘夫人》的艺术特点: (1)以祭神歌舞形式,抒发男女之情,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2)善于情景交融,融景入情。 (3)抒情细腻深婉。

12 (三)《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 (精读篇目P23-25) ☆ 1. 了解“国殇”的含义。“国殇”的意思是“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
☆ 2.认识屈原写《国殇》的意图是祭奠为国捐躯的楚军将士,并以此感召楚国人民同仇敌忾,雪洗国耻。其主题及意图: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诗中不但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简) ☆ 3.具体分析本诗第一段写激战,将动态描述与静态刻画相结合,全景鸟瞰与局部特写相结合、外形描绘一精神赞美相结合等特点。 《国殇》的艺术特色:(1)动态描写和静态刻画紧密结合。(2)整体描写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3)外形描写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4)战争描写和诗人情感步调一致。(简)

13 (四)《哀郢》出自《九章》。通过哀悼郢都陷落,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揭示国运垂危的原因。纪实与抒情相结合。运用了对比、比喻等艺术手法。(精读篇目P25-29)
☆ 1.了解《哀郢》写作背景的两种说法。郢是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两种说法(1)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是屈原被流放时作。(2)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屈原为哀郢都被秦将白起攻陷而作。 ☆ 2.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简或选) “何日夜而忘之”是《哀郢》中直抒感情的句子。含有屈原流亡到达地点的诗句是“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陵阳”在今安徽省。诗中符合屈原所写流亡过程顺序的诗句有“出国门而轸怀兮”“顾龙门而不见”“上洞庭而下江”“当陵阳之焉至兮”等。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中的“之”指代都城:“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中的“霰”指雪珠。

14 ☆ 3.分析本诗叙事与抒情紧相结合的特点。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具体表现: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 ☆ 4.认知诗中所用的对比及比喻手法。诗中对比手法的诗句有: “外承欢之汋汋兮,谌荏弱而难持”、“憎愠伦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众踥碟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用何种手法反映楚国怎样的现实:(1)君王痛恨忠贤之臣的美好品性,喜欢那些表面激昂慷慨的小人。群小奔走钻营,贤者越来越被疏远。(2)忠奸善恶,对比鲜明,揭露了当时楚国小人当道、君子失信的现实。(简)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句用何种手法,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用的是比喻手法。(2)表现对故都家园至死不渝的深切思念。(简或选)

15 (五)《离骚》 (泛读篇目P30-39) 1.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篇名《离骚》,班固释为遭受忧患;王逸认为是指离别的忧愁。 2.《离骚》的象征手法尤其值得注意。象征由《诗经》中的比兴发展而来,将创作艺术推进一步。 3.用芳草表示高超才干的诗句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示高洁品性的诗句有:“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4.用芳草表示人才的诗句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5.表示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的诗句有:“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16 (五)《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最长的抒情诗。
6.路,在诗中不是普通的道路,而是治国之道,所以,尧舜“遵道而得路”、桀纣“捷径以窘步”。党人之路“幽昧以险隘”,诗人为国效力是“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7.表示屈原坚执之志的诗句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 (1)表达了屈原进步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2)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和比兴手法,表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17 左 传 (一)常识: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 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 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
左 传 (一)常识: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 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 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 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三传”指《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记载春秋时期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大事。

18 ☆ 2.识记这次战争的大致经过及晋楚双方的主要人物。
(二)《晋楚城濮之战》(精读篇目P40-49) ☆ 1.认清这次战争的性质属于大国争霸。 ☆ 2.识记这次战争的大致经过及晋楚双方的主要人物。 “城濮”故址在今山东省。“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霸主地位的一场战争,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双方君主:晋国君主为晋文公(晋侯);楚国君主为楚成王 (楚王)。双方统帅:晋国统帅是原轸(先轸):楚军统帅为子玉。双方的盟国,晋国的盟国有宋国、齐国、秦国;楚国的盟国是陈国、蔡国、曹国、卫国。双方人物:晋国:晋文公、子犯、赵衰、原轸、栾枝、狐毛等。楚国:子西、子玉、子上

19 ☆ 3.归纳晋胜楚败的主要原因。 (1)君臣协力,上下同心。(2)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后发制人。(3)交战时讲究战术,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巧妙战术。(4)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了作用。(简) ☆ 4.论述本文描写战争善于将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及民心、道义、士气等因素与战事发展紧相结合,以揭示战争胜负之必然的艺术特点。(1)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2)借助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3)战争场面描写简洁生动。

20 ☆ 5.分析子玉、先轸、晋文公三个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 (简)
(1)子玉意气用事、刚愎自用、态度傲慢、狂妄轻放。他口出狂言,目中无人的神态与晋文公、先轸等的小心谨慎,谋划再三,思虑周全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2)先轸极有见识,懂外交、懂策略,能正确运用战略战术; (3)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 6.《晋楚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特点:(简) (1)本篇描写战争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过程,而是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写,从而展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2)作者还借人物主口表达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军事思想,如“有德不可敌”“少长有礼,其可用也”等。(3)具体描写战争过程时,能以简练的笔墨逼真地传达出战场上的气氛,清楚地交待交战的过程。

21 (三)《烛之武退秦师》 (泛读篇目P49-53) 1 选自《左传》;烛之武是郑国大夫:“焉用亡郑以陪邻”,“邻”指晋国。晋侯指晋文公,秦伯指秦穆公。熟悉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的。 2.“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今山西省),“王”指周厉王。

22 《国语》(P54) (一)常识:左丘明,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 (二)《邵公谏厉王弭谤》 (泛读篇目P54-57)
1.选自《国语》。邵公为邵穆公,周厉王的卿士。 2.邵公的谏词运用了比喻手法。文章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和历史典故进行说理。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

23 《战国策》 (P58) (一)常识:西汉刘向整理。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达到高峰的是《战国策》。
2.最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是《战国策》。 3.《战国策》艺术特征。 (1)记叙生动,说理透辟。 (2)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

24 (二)《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泛读篇目P58-65)
1.选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 2.苏秦是战国人,著名的纵横家。他游说秦惠王,主张连横,被秦惠王拒绝。后来,游说赵肃侯,主张合纵,终于成功(六国封相)。 3.成语 “引锥刺股”、“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4.《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的艺术特征。 (1)运用对比手法。 (2)人物肖像描写非常传神。 (3)运用铺衬排比和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

25 (三)《冯谖客孟尝君》 (精读篇目P66-71) ☆ 1.了解“狡兔三窟”的具体内容。 (1)焚劵市义,为孟尝君收买民心,得到封地薛城人民的拥护。(2)请复相位,为孟尝君谋取权力,获贤才名声。 (3)立宗庙于薛,以保重位。 ☆ 2.分析冯谖的性格特色。冯谖是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一个典型。他愿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识,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间的错综关系为孟尝君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简)

26 ☆ 3.论述“欲扬先抑”的手法对突出冯谖形象、增强文章趣味的作用。具体手法:(1)反衬手法。(2)细节描写。(3)设置悬念。(4)欲扬先抑。
☆ 4.认知孟尝君及其左右的言行对冯谖形象的衬托作用。文章通过孟尝君左右之人对冯谖“笑之”“恶之”,孟尝君对冯谖“市义”之举“不悦”等的描写来反衬冯谖的奇异性格和不凡见识。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层层推进,不断变化。(简) 5.冯谖为何三次“弹其剑”:考验孟尝君是否真能礼贤下士,自己能否找到知己者。

27 《论语》 (P72) 常识: 语录体散文。 1.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 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
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 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28 《侍坐》 (精读篇目P72-76) ☆ 1.识记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一起讨论抱负志趣,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富于文学色彩。 ☆ 2.分析文中的孔子形象及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四人的个性。孔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子路鲁莽,不够谦虚;冉有、公西华随机应变,谦虚谨慎;曾皙恭敬、淡泊。孔子对子路讥笑,对冉有、公西华表示肯定,对曾皙表示赞赏。 (简) ☆ 3.理解本文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个性的特点。记录人物语言,能逼真地表现出入物的身份和个性。叙述不多,但用词准确精练。如用“率尔而对”表现子路直率豪爽的个性,用“夫子哂之”表现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的神态,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记叙曾皙发言之前的一连串动作,表现其从容潇洒的气度,都十分传神,显示出遣词造句之妙。(简)

29 《侍坐》 (精读篇目P72-76) 4.《侍坐》中“夫子哂之”“率尔而对”的是子路: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
5.《侍坐》中“吾与点也”,“点”指曾哲;曾皙“舍瑟而作”甘于淡泊,向往优游生活。 6.孔子说“吾与点也”的内涵: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 7.孔子也肯定了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三人的用世治国之道。子路:“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8.背诵曾皙的志向:“莫春者……咏而归”。

30 (一)常识: 孟子(P77) 1.大力宣扬“人性善”,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推行仁政。善辩,长于譬喻。
2.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独特比喻的是《孟子》。

31 《齐桓晋文之事章》(精读篇目P77-87 ) ☆ 1.说明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并作辩证评价。
(1)内容:①富民: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②教民:学校教育,孝悌之义。(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论述) 孟子提出这些仁政主张,是针对当时饿殍遍野,杀人盈城的残酷现实而发。仁政的实施有赖于君主的“不忍”之心。仁政真正的实现,必须“制民之产”,让民众有基本的生存条件。但他将“制民之产”的实施寄托于统治者道德觉悟,很不现实。

32 《齐桓晋文之事章》(精读篇目P77-87 ) ☆ 2.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简)

33 《齐桓晋文之事章》(精读篇目P77-87 ) ☆ 3.认知文中所用的比喻及其喻义。
(1)“以羊易牛”的事例采用比喻的手法,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 (2)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 (3)“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生动形象,令人警醒。(简或选) 4.文章的中心:“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34 《齐桓晋文之事章》(精读篇目P77-87) 5.孟子的论辩特色。 (1)整篇文章立论的总体倾向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2)孟子巧妙地避开了分歧,巧妙地引入“仁政”主张。 (3)在论辩过程中,运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使得道理讲的深入浅出。 6.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35 《鱼我所欲也章》(泛读篇目P87-89) 1.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观点:即人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其生存本能,这就是所谓“舍生取义”。文章开头用鱼与熊掌的形象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思想。 2.“嗟来之食”认为人的尊严高于肉身的需求。 3.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义”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章》。

36 墨子(P90-93) (一)常识: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任贤。
(二)《非攻》论点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由小见大,层层深入。 (泛读篇目P49-53)

37 庄子(P94) (一)常识: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和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散文代表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其特征主要有:
(1)汪洋恣肆。 (2)想象奇特。 (3)运用寓言故事。(4)善用比喻。

38 (二)《道遥游》 (泛读篇目P94-106) 1.庄子,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诸子散文中最有文采的著作是《庄子》。
2.《逍遥游》思想线索:大小之辩,达到逍遥游境界:“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3.逍遥游的含义即主旨:不受任何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遨游于天地之间,即蔑视一切功名利禄,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而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大鹏”远飞高举,必须凭借风力“有何持”达不到逍遥的境界。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获得道遥游。 4.“鲲鹏展翅”“大而无当”典故都出自《逍遥游》。

39 (二)《道遥游》 (泛读篇目P94-106) 5. 几个著名的寓言故事:鲲鹏变化。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不龟手之药。 6.《逍遥游》的艺术特征。
(1)展示一种极为开阔的精神境界,本身就有一种开拓胸襟的魅力; (2)想象丰富奇特,变化多端,雄阔奇丽,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多用灵活的比喻和民间寓言故事。 (4)语言技巧十分高妙,文采丰富,挥洒自如,节奏感强,层出不穷的比喻,将抽象的哲理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极富感染力。

40 荀子(P107-119) (一)常识:性恶论,强调后天学习。 (二)《劝学》 (精读篇目P107-119)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劝学篇》代表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 1.说明荀子所谈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增长才干,修养品性,“知明而行无过”。 ☆ 2.评说荀子倡导的学习态度:是积少成多,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 3.评说荀子提倡的学习方法:是从师而学,学而后行。

41 ☆ 4.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1)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 (2)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道理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学习之重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等等。 ☆ 5.认知本文所用的比喻及其喻义。(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学习积累过程的重要性。(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简或选)

42 6.《劝学》艺术特色。(1)结构严谨,说理畅达。(2)旁征博引,论证充分。(3)运用丰富的比喻。(4)句式整齐而有节奏,富有音乐性。
7.“青出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成语。 8.“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心如结”的含又是专心如一。 9.“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句所说明的是学习态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的含义是取悦别人。

43 韩非子(P120-125) (一)常识:韩非,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散文特色。
(1)分析透辟,锋芒毕露。 (2)既有正面理论,又有辩难驳论。 (二)《难一》1.(一)晋文公之赏(二)舜之救败均属驳难体的论说文。分别就“晋文公之赏”和“舜之救败”两件事以及孔子对这两件事所作的评论加以诘难和反驳,文中的驳论分析透辟,观点鲜明,针对性很强,并且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因而显得十分有力。韩非子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   2.本文第二部分“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是一则著名寓言故事,后人所说的“矛盾”就是从这里来的。

44 谢谢!


Download ppt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先秦部分(考纲解读) 精读课文共9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