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十六章 蒙新地區
2
學習重點 蒙新地區的氣候景觀 蒙新地區的地形景觀 水與經濟活動的關係 蒙族與維族的生活方式 過渡性位置的影響 畜牧與礦工業的發展
3
第一節 乾燥大地 第二節 水與農牧業 第三節 多元的生活方式 第四節 過渡性的位置 第五節 近代的發展 看圖片
第一節 乾燥大地 第二節 水與農牧業 第三節 多元的生活方式 第四節 過渡性的位置 第五節 近代的發展 蒙古、新疆二地皆為中國少數民族聚集之地,且在歷史上長期與中國內地有密切關聯。而兩地的乾燥氣候及游牧方式不僅與漢族的農業生活大不相同,亦和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有極大差異。本章透過最重要的資源----水,除探討利用雪水、河水的灌溉農業,逐水草而居的游牧與山牧季移等謀生活動,也描述依此生活方式發展出來的各民族傳統,以及其與生態環境間取得平衡的行為模式,進一步更介紹蒙新兩區在中共經濟改革開放下新的發展歷程。 看圖片
4
第一節 乾燥大地
5
一、面積廣大 1.新疆地區→三山夾兩盆 新疆是中國最大行政區 地形上→三山夾兩盆 三山→阿爾泰山、天山山脈、崑崙山
兩盆→ 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 1.阿爾泰山 阿爾泰山位于新疆最北部,延伸于中國與蒙古、俄羅斯邊界,是中國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的界山。總長近2000公里。阿爾泰山,蒙語的意思是“金山”。平均高度約在 3000 公尺左右,由於斷層作用 活躍 , 周圍有許多跌落的地塹 , 因 此顯得陡峭而高聳。 阿爾泰山處于濕潤的西風氣流迎風面,降水較多森林部,草場繁茂,有著優良的草場、是新疆畜牧業生產重要基地。 2.天山 天山又名白山、雪山,如一條巨龍橫臥在新疆中部,是塔裡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的界山。天山是由幾列褶皺斷塊山構成,西高而寬,東低而狹。山脈的群峰海撥一般在 米之間,山頂常年白雪皚。高聳的山脈攔截南方吹來的水氣,積聚在山峰,於是在2900米的雪線以上,形成冰川區,布滿冰塔、冰崖、冰洞、冰牆等,是世界冰河最多最長的地區之一。
6
2.蒙古地區→以高原為主體 蒙古地方以寬闊廣大的高原為主體 黃河在高原南部造就了河套平原 黃河以西、祈連山以北為河西走廊
蒙古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從東北向西南綿延3000多公里,佔據了內蒙古疆域的2/3,構成了蒙古地形的主體。全區湖泊、河流星羅棋佈,大小河流千餘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70多條,主要河流有黃河、額爾古納河、嫩江和西遼河四大水系。 蒙古高原表面起伏平緩,一望無際,地面上覆蓋一層沙礫,稱之為礫漠
7
3.長城以北的廣大沙漠地區 風為主要營力→氣候乾燥、河流作用微弱 物理風化作用強→晝夜溫差大 因物理風化崩解的岩石碎屑被風搬運走形 成礫漠、沙漠
8
二、氣候乾燥 1.原因 居內陸 山地阻隔水汽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隴山的阻隔
9
2.特徵 年、日溫差大 年雨量少→400mm以下 日照時數長
10
3.影響 缺乏植被 物理風化作用強烈 多內陸河
11
新疆地區氣候特色 北疆較南疆多雨 →西北有缺口,利於大西洋及北極海水 氣進入 屬溫帶沙漠氣候
12
南北疆之比較 位置 盆地開口方向 河川 雨量 氣候類型 土地利用 北疆 天山、阿爾泰山之間 向西 外流河內流河 較多 溫帶沙漠 畜牧為主
南疆 天山、崑崙山之間 向東 內流河 較少 農業為主
13
內蒙古東半部為溫帶草原,西半部為溫帶沙漠
蒙古地區氣候特色 以戈壁為中心,向北、東、南三側降水漸增 →溫帶沙漠氣候 內蒙古東半部為溫帶草原,西半部為溫帶沙漠 春季(3~6月)飄雪、強風、飛沙、雨雪交加的日子較多,每天驟冷驟熱,氣候變化無常,非常不穩定。 夏季(7~8月)大陸性氣候,早晚溫差大。 秋季(9~10月)秋高氣爽,氣候穩定,天氣逐漸轉冷,與臺灣冬季的氣候差不多寒冷。 冬季(11~3月)最冷的時候氣溫只有攝氏零下四十度。從十二月底至二月是外蒙古嚴冬期。 回目錄
14
第二節 水與農牧業 水是蒙新地區生活的主宰,有水就能進行農牧活動,因此水的來源與豐缺決定了經濟活動的類型。
15
一、綠洲農業 1.本區重要的綠洲 以河西走廊、南北疆的綠洲為代表 主要水源:高山區夏季時的融冰雪水 地點:高山山麓地帶
16
(1)北疆地區 水源:天山山脈北麓雪水 重要綠洲:新疆首府烏魯木齊 經濟活動:天山北麓綠洲為北疆主要牧場
烏魯木齊地處天山北麓,准噶爾盆地南緣。屬于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城市,亞洲大陸的地理中心。烏魯木齊有悠久的歷史,早在西漢初年,漢朝政府即置戊己校尉在烏魯木齊近處的金滿(吉木薩爾)設營屯田,維護絲路北道安全。 清朝起烏魯木齊得到長足的發展,基本形成規模。沙俄強占了新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之后,烏魯木齊取代了伊犁的重要地位。逐步成為新疆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中心。 烏魯木齊四通八達,是中國通往歐亞內陸的交通樞紐,從中國連雲港到荷蘭鹿特丹的亞歐大陸的鐵路大動脈已經貫通,因而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
17
(2)南疆地區 水源:天山山脈南麓、帕米爾高原、崑崙山 重要綠洲:沿塔里木盆地的周圍山麓成環狀 分布 經濟活動:灌溉農業→熱量、水源足
分布 經濟活動:灌溉農業→熱量、水源足 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盆地,盆地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區內多內流河﹔以塔里木河最大。 南疆屬溫帶大陸性沙漠氣候。年均氣溫7~14℃,全年降水量25~100毫米。區內礦產丰富,石油、天然氣、煤、鹽、金等儲量較大。太陽能和風能資源丰富。
18
(3)河西走廊 水源:祈連山北麓雪水 重要綠洲:武威、張掖、酒泉、敦煌 →古絲路上重要據點 經濟活動:農牧並宜 看圖片
→古絲路上重要據點 經濟活動:農牧並宜 傳說中凱撒大帝在一個場合中穿上了來自中國的絲袍,對於沒見過絲綢的王公貴族來說,真是驚為天人,於是紛紛派人去中國取得絲綢,絲路古道上載運最常見的就是來自中國的珍貴絲綢,在十九世紀時一名德國學者稱這條古道為「絲路」,「絲路」也就成為西方人士對古代中國通往西方的陸上道路的特定名稱。經由絲路貿易經商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在海上交通未開之前,絲路是中國對外交通最重要的路線。 看圖片
19
2.特色 特重灌溉:坎兒井 盛產瓜果類 集約式耕作型態
20
(1)坎兒井 新疆最獨特的水利設施,是一種特殊灌溉渠道 分布山麓地帶的點狀綠洲上 不需抽水,巧妙利用地形使水自行通過渠道灌溉
出水量豐穩,地下渠道可減少蒸發及防風沙 看圖片
21
日照時數長→利於瓜果行光合作用及累積糖份 灌溉水源充足→坎兒井提供足夠而穩定的水量 主要產地:吐魯番盆地 主要生產種類:葡萄、哈密瓜
(2)盛產瓜果類 日照時數長→利於瓜果行光合作用及累積糖份 灌溉水源充足→坎兒井提供足夠而穩定的水量 主要產地:吐魯番盆地 主要生產種類:葡萄、哈密瓜 吐魯番盆地的年降水平均只有6.3mm,加上氣候炎熱,一年的降水量可能還不夠一天的蒸發量,因此灌溉就相當重要。
22
(3)集約式耕作型態 綠洲人多耕地少 灌溉水源只在夏季能充足供應農耕所需 農業一年一穫 糧食作物以麥類為主、經濟作物以瓜果為主
23
二、河套區的農業 1.河套平原 位置:在蒙古高原南部 為斷層陷落地區 主要灌溉水源:黃河 灌溉方式:開渠引河水灌溉
24
2.河套平原的分區-西套、後套、前套 (1)西套-寧夏平原 位置:寧夏回族自治區內 溫帶沙漠氣候 開發歷史為本區最久者
特色:稻田廣布,有塞上江南之稱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位居中國西北內陸,黃河河套西部,與甘肅陜西內蒙相鄰,為溫帶季風氣候,因深處內陸,距海洋遠,氣候乾燥、日照充足,年均溫在攝氏5~9度左右,年雨量約680~180公釐,山地迎風坡雨水較多,早晚溫差大,故大陸性氣候顯著。 全區面積6.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有435萬,組成中有漢、回、滿、蒙、壯等族,回民約佔區內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野戰全國回族總數的五分之一,形成一個回民集中特色的省區,以銀川市為省會。
25
(2)後套 位置:內蒙古自治區 河套平原中開發最晚 特色:水利設施最完善、灌溉面積最大
26
(3)前套 位置:內蒙古自治區 特色:昔為牧區,漢人移入後成農牧並行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曾經是內蒙古草原的真實寫照。但是,由於近年來的過度放牧,再加上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河套地區的林草植被遭到嚴重破壞,現在許多地方草能蓋住地皮就不錯了。為此,內蒙古自治區宣佈,河套地區將大面積禁止放牧,包括所有灌區、部分牧區和林區。
27
三、畜牧業 1.型態 草原區:游牧,以蒙古族為代表 山地區:山牧季移,如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是新疆第二大種族,數量僅次於維吾爾人,不同於務農的維族,哈薩克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主要家畜是羊、馬、牛三種,居住在類似蒙古包的氈房,氈房可以隨處搬移。在天山南北疆的低海拔山區,都可以見到哈薩克人的蹤影。 哈薩克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牧民們認為,如果在太陽落山的時候放走客人,是一件奇恥大辱的事情。因此,對於前來拜訪或投宿的人,不管曾經相識與否,他們予以熱情的接待。
28
2.特徵 牲畜數量不多 逐水草而居 牲畜移動範圍大 商業化程度低 人依畜為生 回目錄
29
第三節 多元的生活方式 這里是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伊斯蘭文化體系、歐美文化體系的撞擊匯流之地,十多個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廣融博匯,造就了具有世界性的燦爛輝煌的文化。眾多的民族,各種穿戴、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構成了五光十色的奇特風采,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賽馬、叼羊、摔跤、姑娘追等運動表演,醇香的奶茶,風味小吃,地毯、玉雕特產等,都給游人帶來了巨大的吸引力。
30
一、蒙古族 1.分布 分布在大興安嶺與阿爾泰山之間 主要居住地:蒙古高原 政治上分為蒙古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
31
2.經濟活動 以游牧為主 生活仰賴牲畜
32
3.生活形態 食:主要來自牲畜肉、乳 衣:以往多取自牲畜毛皮、現多漢化 住:拆遷方便的蒙古包 行:以往馬為主要交通工具,現有汽機車代步 樂:那達慕大會
33
4.蒙古包 易於拆建、搬運、搭蓋 圓弧外型可減少寒風威力 傘狀頂部利於排除雨雪 內部結構冬暖夏涼 看圖片
34
5.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娛樂的意思 必備三項蒙族傳統活動:摔跤、賽馬、射箭 功用:民俗傳承、互訪交友、物品交流買賣
35
二、維吾爾族 1.分布 原居蒙古北部,9世紀時遷南疆 主要分布:天山以南的各大綠洲
維吾爾族歷史悠久,其遠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就已游牧于東起貝加爾湖,西至巴爾喀什湖之間廣大地區的丁零。此后,又曾陸續以鐵勒、袁紇、韋紇、回紇、回鶻、畏兀、畏吾兒、威武爾等不同的漢文譯名記錄于史籍。 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使用文字歷史悠久,古代曾使用過突厥文、回鶻文等。10世紀末期起逐漸改用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這種文字經過不斷改進和補充,迄今已成維吾爾族全民通用的文字。歷史上,它為保存維吾爾族丰富的文化遺產起過重要作用,今天,它仍在為維吾爾族乃至新疆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做著貢獻。
36
2.經濟活動 採行高度集約的綠洲農業 商業貿易亦活絡 →自古為絲路所經 →近年對外開放貿易,維商經營範圍逐 漸擴大
37
3.生活形態 篤信回教,起居作息依從可蘭經指示 以清真寺為生活重心及主要公共活動場所 住:自製土磚搭建的土房 回目錄
38
第四節 過渡性的位置
39
一、胡漢過渡區 1.兵家爭奪,紛擾時起 源於胡、漢經濟型態、生活方式的差異 漢人築長城以抵禦胡人
40
2.主要爭戰地區 河套平原→肥沃的糧倉 河西走廊→豐美的牧場
41
二、東西交會的邊防重地 1.新疆的交通位置 古代絲路所經 →東西方的貿易、文化、種族、宗教、 科技、文物得以交流 新歐亞陸橋(新絲綢之路)
→東起連雲港,西抵荷蘭鹿特丹港,新疆 位其間
42
2.新疆的重要性 國防上 →與多國相鄰 經濟上 →富含各類礦產資源 回目錄
43
第五節 近代的發展
44
一、改變中的畜牧業 1.牧業發生困境 政策的錯誤,結果超出環境負載力 →以頭數取勝的計畫,牧民超養牲畜
→以糧為綱政策,牧場面積日減,轉牧為農 影響:導致沙漠化
45
2.改善之法 退耕還牧 →內蒙地區90﹪以上農墾地均回歸牧業 引進現代科技 →開鑿深水井、人工植草、大型割草機使用 影響:生活逐漸由游牧而改為半定居方式
46
二、中國新興的工業區 1.發展工業的優越性 歐亞大陸橋的運輸便利 資源豐富 →石油:準噶爾盆地、吐魯番盆地、塔克 拉馬干沙漠
→石油:準噶爾盆地、吐魯番盆地、塔克 拉馬干沙漠 →棉花:日照充足、生長季高溫、綠洲水 源充足、收成期乾燥
47
2.工業發展之方向 石化、煉油 棉紡織 綜合性工業區 回目錄
48
圖16-1 資料來源:Edward B. Espenshade, Jr.(1990)GOODE'S WORLD ATLAS, 19TH EDITION U.S.A. : RAND McNALLY, p80 BACK .
49
BACK
50
坎兒井結構圖 BACK 資料來源:大地31期。大地地理雜誌,頁111
坎兒井是古代吐魯番各族勞動群眾,根據盆地地理條件,經過長期生產實踐創造出來的,是吐魯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種獨特的地下水利工程。 吐魯番盆地北部的祈連山區,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 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吐魯番現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修建。如今,仍澆灌著大片綠洲良田。 坎兒井由豎井、暗渠、明渠、澇壩四部份組成。豎井,主要是為挖暗渠和維修人出入用的。 1.豎井口長1米,寬0.7 米。 2.暗渠是坎兒井的主體,高約1.6米,寬0.7米。 3.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出到農田之間的水渠。 4.澇壩,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個蓄水池,積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農田。 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坎兒并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証了自流灌溉。 資料來源:大地31期。大地地理雜誌,頁111 BACK
51
蒙古包裝置完成圖 下一頁
52
蒙古包結構裝置圖 BACK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