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2年國民基本教育教師增能五堂課-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之理念與策略 報告人:廖俊仁.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2年國民基本教育教師增能五堂課-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之理念與策略 報告人:廖俊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2年國民基本教育教師增能五堂課-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之理念與策略 報告人:廖俊仁

2 12年國民基本教育教師增能五堂課-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定義 教師運用適當引導過程,成功引發、促進與維持學生學習,達到預期的學習結果的歷程。

3 有效教學特徵 多樣教學方法 把握教學目標 促進學生學習 充分課前準備 強調師生互動 系統教學組織 高效時間利用 清楚明瞭講授 積極熱情參與
適當評量措施 把握教學目標 充分課前準備 系統教學組織 清楚明瞭講授 積極熱情參與

4 有效教學策略 策略類別 內容 主要教學策略 講授、課堂討論、發問、小組合作、問題解決、角色扮演、個案研究、學生研究 輔助教學策略
環境、激勵、非語言 管理策略 教室管理、時間管理、管理作業

5 有效能的教師必須具備要件 史密斯 (Smith,l969) 豐富的學理基礎,包括學習及人類行為方面。 與學生、家長有良好、積極的態度。
熟悉任教學科的知識。 純熟的教學技巧以增進學生的學習。

6 麥爾 (Myers,1995) 良好的班級氣氛:指溫暖、鼓勵、民主、和諧、學習取向的教室環境氣氛。
有效能的教學指標 麥爾 (Myers,1995) 良好的班級氣氛:指溫暖、鼓勵、民主、和諧、學習取向的教室環境氣氛。 時間的有效運用:包括教學時間的長短、學生實際學習的時間量等皆與教學成效有關。 積極的教學策略:包括學習心向的導引、教材的展現、教學評量、良好的教室的管理等。 教師期望與獎勵:合適的教師期望影響學生的成就、適當的獎勵增進學習效果。

7 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
波士頓 教師向學生溝通學習目標,以及對學生的高標準與期望 The teacher communicates learning goals and high standards and expectations to students. 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學習 The teacher frames the learning for students. 教師使用適當的教學技巧來引發和持續學生的學習動機 The teacher uses appropriate instructional techniques that involve and motivate students. 教師發展學生的獨立性以及高層次思考技巧 The teacher develops students’ independence and their higher-order thinking skills.

8 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
教師提供學生足夠的學科學習時間與協助 The teacher provides enough time and help for students to learn the subject matter. 教師評鑑並嘗試創新的教學取向、並精進教學策略,包括使用教學科技,以增進學生學習成效與信心 The teacher evaluates, tries innovative approaches and refines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including the use of technologies to increase student learning and confidence to learn.

9 教學執行階段重要原則 高博銓(2003) 1. 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 7. 提供高度的鷹架支持
1. 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 提供高度的鷹架支持 2. 提供充裕的學習機會 教導有效的學習策略 3. 指出明確的學習重點 安排合作的學習活動 4. 呈現紥實的學習內容 懷抱適當的教師期望 5. 進行智慧的教學對話 設計新奇的教學刺激 6. 實施充分的練習活動 運用差異的教學策略

10 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 單文經(2001) 妥善營造班級的環境和氣氛,使學生覺得學習的心理環 境安全,而物質環境亦感到輕鬆舒適。
教學趣味化,與生活密切關聯,讓學生有悅樂參與感。 安排適切的班級活動使學生充滿自信,具有成功勝任感。 維繫班級成員親近和諧的關係,使學生有歸屬關聯感。 讓學生分擔班級的責任,使學生有自尊自重感。 讓學生參與班級事務的運作,使學生有自主決定感。

11 提供充裕的學習機會 學生實際參與學習活動的時間乃是決定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而學生每日上課的時數與各學期時間的長短,更與學習機會的多寡息息相關。 教師花費較多時間在班級經營、級務處理、學校例行工作、教育當局政策性方案、以及其他並沒有直接相關的活動上,使得學生的學習成效大打折扣。(Doyle, 1986) 有效能的老師善於使學生積極投入與課程相關的活動,避免將時間耗在與教學目標無關的活動。

12 指出明確的學習重點 先以導言組織或是內容大要的方式,建立學生的學習心向,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況,其學習效果會比較好。
作法包含清楚說明學習的內容要旨、把將要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先前知識加以聯結,並且明白地告訴學生在課堂上應該有的反應。 傳達給學生一股學習的熱忱,並且協助學生了解與欣賞學習的意義與價值,激發學生熱切的學習動機。

13 呈現紮實的學習內容 圍繞強而有力的重要觀念組織而成的、相關聯的知識網絡,可以讓學生學習得更具意義,而保留下來的知識,隨時都可以提取出來加以應用。 如果學生只是以機械的死記方式來學習,而對相關聯的課程一無所知,學起來就會覺得既無意義、又無法統整地加以應用。

14 進行智慧的教學對話 除了提供課程所需的訊息和技能外,也應該設計一系列以課程內容為中心的對話,以激發學生的思考,進而引發其學習的動機。
針對課程內容進行反思,並加以批判,以釐清概念之間的關係,確實掌握概念的結構。不過所提問的問題形式和認知層次必須扣緊教學的目標。 喚起舊經驗或複習新的學習內容時,可採用封閉式和事實性的問題;但欲培養學生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能力,則以開放式問題為重心。

15 實施充分的練習活動 陳述事實性的資料,解析相關的概念,並親自示範操作各項技能。
就課程的內容加以提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同時努力去引發師生間、同儕間其他形式的深層對話。 設計符合學生興趣的活動或作業,使學生有實際演練和運用所學知識的實作機會。 安排各種不同的環境,試煉學生所學的知識,將可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認知結構

16 提供高度的鷹架支持 Vygotsky(1978) 提出「可能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認為學習某事的準備度取決於先前對於該主題的累積知識,透過可能發展區的開發,可以使學習者的知識快速進展。 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必須建立本身的學習鷹架,教學者則須承擔搭起鷹架與拆除鷹架的責任,以提升學習的成效。 因此,當學生的認知基模發展成熟,教師提供的結構作用(structuring)和鷹架作用(scaffolding)也將漸漸失去效用(Brophy,2000)。學習者能自發的啟動認知系統,將新事務納入既有的體系中。

17 教導有效的學習策略 對於相關的知識內容,有全盤深入的理解,透過良好的策略指導,學生才能有意義性地瞭解,並產生後設認知的意識和自我管控,以及推理理解和理解監控的過程。 自動化基本技能基礎端賴以下這些概念性知識。 (1)命題性的知識(做什麼?) (2)程序性的知識(如何做?) (3)條件性的知識(何時與為什麼要做?)

18 安排合作的學習活動 就認知性而言,合作性的學習提供推理、監控、辯證、批判、反思的機會,有利於學生認知和後設認知的發展。
就情意性與社會性而言,採取小組的方式,強調師生和同儕間的交流互動,所以學生往往會跳脫性別、種族、族群、地域、社經地位、以及其他屬性上的差異,學習相互融合,和睦共處。

19 懷抱適當的教師期望 成就期望是指教師對於學生的學習成就所持有的主觀性預估。
有效能的學校通常擁有堅強的專業領導,他們在教育目標的優先順序上達成共識,也致力追求教學的卓越,並採取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學生,依據其能力的高低,懷抱適當的成就期望。 儘可能的去了解學生,以建立適當的成就期望,據以規劃適性的教學方案,從而增進教學的成效。

20 設計引發興趣的教學刺激 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學習者投入專注的心力,然而專注力受到學習者個人因素及教師教學影響。
教師需要設計引發興趣的教學刺激,包含視覺、聽覺以及其他感官的事物上製造變化,藉以幫助喚起、引導、以及維持學生的注意力。 教學時應每隔一段時間變換一些刺激,變化教學方法,進行適合的改變。

21 運用差異的教學策略 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習者,其存有個別差異,所以學習結果就會有所不同,同時也會造成教學成效上的差異。
現場:漠視個人差異的教育設計,是以一致性的課程與教學,面對多元岐異的學生 理想的教育型態:應該要能充分掌握學生多元學習風格或學習特性,並運用差異性教學策略來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22 學習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
聆聽式5 % 閱讀式10 % 聽與看20 % 示範式30 % 小組討論式50 % 實作演練式75 % 教給別人或立即應用90 %

23 有效教學策略 合作學習 圖像組織 討論教學 問題引導 案例研究 專題學習 自我調整學習 體驗學習

24 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一種運用小組方式,讓學生一起工作(work together),並使自己與其他所有同儕都獲得最佳學習的教學方法。
合作學習是有組織的分組學習活動,它使學習發生在小組成員社會互動結構的訊息交換之中,並讓每個學習者承擔自己的學習責任,而且具有動機去協助其他成員學習

25 圖像組織 圖像組織(graphic organizer):乃在藉由節點、關係連結或空間配置等形式的安排,將知識與訊息的重要層面加以視覺化展示的表徵方式。 相似詞:心智圖、概念圖、概念構圖、語意圖、圖形組體…

26 魚骨圖

27 順序圖

28 框架表

29 網狀圖

30 概念圖

31 討論教學法 進行全班討論 菲力普六六討論法 腦力激盪法
小組的成員必須恰好六人,小組形成後立即在一分鐘內指示所要討論的問題。學生針對所要討論的問題要在六分鐘內獲得一致的解決策略。 腦力激盪法 此一方法的教學目標主要在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人數以五至十五人較為適宜。

32 問題導向學習 問題導向學習是一種以鼓勵學習者運用批判思考、問題解決技能和內容知識,去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和爭議的教學方法,具備以學生為中心的自我導向學習、小組分組的學習方式、以問題匯聚焦點刺激學習、而教師居促進者和引導者角色等四項特徵。

33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case method):指藉由案例做為教學媒介的一種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進行時,希望藉由案例做為教學媒介,結合教學主題,強調師生討論等互動的教學過程,達成讓學習者瞭解概念或理論,培養學習者高層次能力的學習目標。

34 專題學習 專題學習是真實性學習,它包含了錯綜複雜、可見的和適合學生個人的專題。此外,專題學習提供讓人歡欣和具作品的學習經驗。專題學習是有創造力和執行力,而且最後必須完成特定的作品,而加以組織起來的。 專題學習有時候被認為需要包括呈現和表現。諸如戲劇表演、音樂作品、模擬測試、時裝展示,在這裡限定學習經驗為最後要求完成一個與目標相關的作品。

35 自我調整學習 基本假設 學習者在學習歷程中扮演主動參與的角色 學習者具有控制的可能性 SRL理論大都假定目標、準則及標準的存在

36 自我調整學習 自我調整學習的循環階段 表現或意志控制 自我省思 預思

37 自我調整學習 階段及歷程 預思 表現/意志控制 自我省思 目標設定 自我評鑑 注意力集中 策略安排 歸因 自我教學/心像 自我效能信念
目標導向 內在興趣 表現/意志控制 注意力集中 自我教學/心像 自我監控 自我省思 自我評鑑 歸因 自我反應 調適

38 體驗學習 意涵 體驗教育是指一個人直接透過體驗而後建構知識、獲得技能和提升自我價值的歷程
體驗教育最根本精神就是Dewey(1938)的「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Dewey認為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透過「直接體驗」(direct experience)會產生學習或行為上改變 直接而具體真實體驗才是真正學習的過程

39 體驗學習 What I hear, I forget. What I see, I remember.
What I do, I understand.

40 體驗學習 體驗教育的特性 學習者為導向而非教師; 重視學習者的個人價值; 重視學習歷程而非結果導向; 提供學習者自我評鑑學習結果的機會;
多元角度評鑑學習結果; 學習源自真實體驗; 強調學習者的感受,不強加專家理論; 強調自我與團體發展,但不相互比較。

41 報告完畢 感謝聆聽


Download ppt "12年國民基本教育教師增能五堂課-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之理念與策略 報告人:廖俊仁."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