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第11單元:宇宙7 宇宙擴張是加速或減速? 演化 宇宙 人 物理系 侯維恕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2
基隆「達爾文化石博物館」 預定7月對外開放 地址:基隆市西定路36號 電話:(02)
3
開場:創世可以有所不同嗎? 第一段:從大爆炸到生命圈 第二段:起初與末了 第三段:基要與臆測 行星與恆星 生命與自覺意識 原子、星星、銀河
本作品由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同意課程:演化、宇宙、人使用,本資料庫亦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您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開場:創世可以有所不同嗎? 第一段:從大爆炸到生命圈 行星與恆星 生命與自覺意識 原子、星星、銀河 銀河之外 銀河之前 黑洞與時光機 第二段:起初與末了 減速抑加速? 很久以後: 事情的起頭 ― 頭一毫秒 第三段:基要與臆測 穹蒼與微觀世界 多重宇宙與人本論證 President of Royal Society 上下古今謂之宇,銀河之外、星系之上,探討宇;古往今來謂之宙,宇宙大爆炸到生命圈是宇宙的演進,可以在生命圈中思考宇宙一切問題,觀察我們所在的環境出發,追問自己生命的源頭。 宇宙是減速還是加速膨脹?特別是過去幾年,宇宙加速膨脹。 第二段1、2、3是事情的起頭、第三段是微觀世界與巨觀世界的關連,再來是「人本論證」。 Our Cosmic Habitat Paperback, 224 pag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自己組織起來去買 已獲作者同意爲授課做中文翻譯
4
II.起初與末了 7. 減速還是加速? 可預測性 穹蒼長期預報? 加速? 宇宙是「平」的:諧和的節拍 宇宙學LCDM 「標準模型」浮現
7. 減速還是加速? 可預測性 楔形文字、哈雷、宇宙 穹蒼長期預報? 加速? Type IA 超新星到 WMAP 宇宙是「平」的:諧和的節拍 宇宙學LCDM 「標準模型」浮現 回到天文學的發展。
5
楔形文字到哈雷 — 像鐘一樣規律運行的天體其實是例外,並不是常規 — 楔形文字到哈雷的預測。
可預測性 楔形文字到哈雷 楔形文字到哈雷的預測。 像鐘一樣規律運行的天體。只有自然的鐘是規律的像原子鐘,人造的鐘都要校正維持,要讓鐘真正規律地運行是要花力氣去調整的。所以天體的規律運行其實是是例外、但也不是例外,因為符合廣義的震盪。不過這邊要講的是可預測性,在全宇宙其實多半東西不能夠預測的。 — 像鐘一樣規律運行的天體其實是例外,並不是常規 —
6
西元前7世紀亞述、巴比倫楔形文字泥版 版1-13: 月亮紀錄 (14是數學公式) 版15-22: 月蝕 版23-29: 太陽紀錄
Enuma Anu Enlil 版1-13: 月亮紀錄 (14是數學公式) 版15-22: 月蝕 版23-29: 太陽紀錄 版30-39: 日蝕 版40-49: 天氣、地震、打雷 版50- : 天體 > 紀錄可推至西元前20世紀 < 發現18年11又⅓天之 “saros” 週期 可預測月蝕與日蝕 Synopsis of the Astronomy of Comets (1705) 計算 的24個彗星的軌道 1531, 1607, 1682 是同一顆 (橢圓軌道) 1758, 1835, 1910, AAO 回到很久以前,這是很有名的楔形文字的其中一版,亞述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就是拿一個類似稻草桿,削一下然後就在上面筆畫。這一套泥版是當初的亞述巴比倫傳承下來的天文記錄,非常地寶貴。這一套等於是在王宮裡發現了他們的天文學家的庫房,他們圖書館。 1-13版是記錄月亮,14版是相關的數學公式,15-22版是月蝕的紀錄以及跟數學公式,古代的人、天文學家一大重任就是要預測月蝕跟日蝕,日月蝕會有相關其它的奇特的天氣、地震、打雷的現象,再往下就是天體的紀錄。這個記錄寶貴之處,它不是一個時間的,可以推很遠,是一個王室在累積的。亞述雖然被巴比倫滅了,可是這些東西就接收下來。一直到西元前二十世紀。 這個saros好像是哈雷發明的字,saros週期是一個十八年十一天又再加三分之一,1705年,這個鼎鼎有名的Edmond Halley,1706年的時候他這本書的主體是計算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24個彗星出現的紀錄,他蒐集計算這些彗星跑的軌道。有一個重大的發現,他說1531年、1607年、1682年所出現的、所描述的彗星是同一顆,他們有相同的橢圓軌道。他就做預測,1758年、1835年、1910年、1986年,那這邊這個圖,這是在美國西部西南部那個沙漠地帶拍的,哈雷彗星耳熟能詳,76年左右的週期,1986年可觀測到,下一次出現是2061年。他發現彗星可以是有週期的,哈雷彗星是大概唯一的一顆是肉眼可見,在人一生原則上可以看到兩次的。它就夠亮,有隱隱約約往右邊延伸,不過它的頭是看得很清楚的。 所以週期性,月蝕有週期性,日蝕有週期性。古人已經發現了,可以做預測的。彗星,像哈雷有週期性,所以哈雷大大有名。可是多半的彗星對人來講是沒有週期性的,他就出現然後就不見了。下次什麼時候再來,可以算,可是不一定可測。 但, 天氣、地震、股票 ... 好比一個人試圖將鉛筆用筆尖站立一樣, 即使小小扭一下,都可使得結果大不同, 因此不確定性乃是不斷增加的 。 Halley’s in 1986 Edmond Halley ( )
7
次原子的世界是簡單的 ― 它看來被幾個方程式所描述。 在最大的尺度,我們的宇宙也是簡單的 ― 它的總體性質被幾個數字所決定:
它的膨脹速率、平均密度、等等。 有一個概括性的劃一主導著,而重力稱霸。 在原子的世界,是可測的。到次原子的世界也是可測的,有一些基本的方程式。 二體問題是運動方程式可以解出軌道、週期性。三體問體,會出現所謂的chaos混沌,就是它軌道可以跳躍,不可測,所以無解。 那有趣的是跟據愛因斯坦方程式,在最大尺度的宇宙是簡單的,基本上就是重力在主導,所以最微觀的世界,跟最大尺度的世界是簡單、可測的。
8
期末報告 A. 「我們的穹蒼居所」第一章到第七章書摘 (1000字以內,好似出版之推介)
B. 從演化與宇宙之課程內容,評論你當下對「人」的看法與評價 ( 字)
9
如果大尺度的天文現象確實比日常事件簡單, 我們能作出關於穹蒼的一些預測嗎? 我們是不是能夠做出有關我們膨脹著的宇宙的 長期預報?
穹蒼長期預報? 如果大尺度的天文現象確實比日常事件簡單, 我們能作出關於穹蒼的一些預測嗎? 4 我們是不是能夠做出有關我們膨脹著的宇宙的 長期預報? 在最大的尺度我們回到一定的可測性,就是關於全宇宙的、穹蒼的長期預報。比我們日常世界的天氣、地震簡單的話,我們能不能做一些的預測?我們知道宇宙在膨脹,能不能做真正的長期預報
10
但宇宙是否會持續膨脹下去? 還是 ... 我們的蒼穹最終回縮到一個「大壓縮」? 回塌 減速 加速 r 近十年的發現! 臨界密度
每 m3 > 五顆 H 就停止膨脹 再大約50億年,太陽將死去,地球也將陪葬 ... 大約在那之前,仙女座大星系將撞進我們的銀河系 ... 但宇宙是否會持續膨脹下去? 還是 ... 我們的蒼穹最終回縮到一個「大壓縮」? Ω ≡ 平均密度與 臨界密度之比 回塌 減速 加速 r Recollapse Deceleration Acceleration 大黑洞 近十年的發現! 太陽大概再50億年就要爆炸,就要變成白矮星。雖然本星系群,主要是銀河系跟仙女座大星系,它們走向對撞。所以不到五十億年的時間,這兩個星系會對撞、互相穿越,會走向打散的趨勢。然後穿越以後,會耗散原來的一些方向性,最終,本銀河系跟仙女座大星系會走向融合。 我們這邊要關切的問題是,宇宙是繼續膨脹下去呢?還是可以再重新壓縮回去,回塌大爆炸的起點?我們現在在這裡,看到是膨脹出來,可是這畫的曲線是膨脹了就減速了,最後回塌成一個概念上就是一個大黑洞。 臨界密度就是導致回塌的密度。每立方公尺如果有五顆以上的氫原子,那就足以發生這樣子的減速的現象,回塌回去。定義Ω這個符號,是現在宇宙的平均密度,就是每立方公尺多少顆氫原子,如果我們的平均密度是臨界密度,這個Ω就等於一、大於一或小於一,所以如果大於一超過臨界密度的話就是宇宙會崩塌回去;它有足夠的總質量,會把膨脹出去的東西再把它拉回來,宇宙會停止膨脹。 完完全全恰恰好在臨界密度,就是第二個模式圖,漸進地減速,宇宙最後膨脹到停到一定的大小,概念上,就叫做臨界密度,最終停止膨脹。妙的是,過去十多年,我們在天文學深入的發現,宇宙現在正在加速膨脹。 那另外像這邊講的就是它到後來加速膨脹,我們現在看到一個膨脹速率,跟之前多少年的宇宙比,膨脹的速率變大,宇宙會越變越大,密度會加速下降。過去十多年,我們很驚訝地發現宇宙好像在過去百分之十左右的時間內,從一個穩定的膨脹開始走向一個加速的膨脹。所以我們最近才發現宇宙在膨脹,如果早二十億年,可能就發現不了宇宙開始加速。所以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在我們開始能注意的時候,發現宇宙在加速。
11
第七章 ESA Planck WMAP還在,結果還是目前最重要的。Planck去年已經昇空了。那數據採截到分析出來還要一陣時日。所以這邊寫方興未艾。這邊有一個曲率,等速運動就是宇宙在等速變大。那這邊的曲率在變大,變大得越來越快。膨脹正在加速,背後有一個東西叫做黑暗能量,聽起來滿黑暗的。 方興未艾 NASA
12
第五章 !!?? 地球 生命圈 星系及星系叢如何形成? 愈益複雜 原始的 雜亂火球 我們並不是由宇宙最主要的成分所組成 5.5x WMAP
第七章 5.5x WMAP NASA NASA 星系及星系叢如何形成? 宇宙的膨脹速率正在變大,幾乎被人等價於背後有一個黑暗能量。以物質來講,物質有質量。那0.4%是星球的部分,其實在星系之間的星系際太空,還有更大量的雲氣,那個氣體分子,只是因為它空間很大、密度很低。推論發現說,好像有物質(通常講matter是指它有質量的意思)是看不到的,只看得到它的重力影響,而且竟然是宇宙的主體;先前有提到,質能互變,就是質量跟能量可以互相轉換,有一個東西是only in the formal energy,沒有質量,但是它是一種能量形式,稱為dark energy,它占宇宙總能量四分之三,;我還是要強調,像這個概念究竟是我們在玄想還是真實存在。做為物理學者的角度,這是真實的存在,但是如同沒有人真正看過地球繞太陽轉,我們是推論它並且想要找到證據是真實的存在。 ― 重力引發的「對比增強」效應 愈益複雜 原始的 雜亂火球 ESA 我們並不是由宇宙最主要的成分所組成
13
第七章 Ω ≅ 1 !? Ωatom 只有 0.04 ! Ω“matter” 只有 0.26 ! !!?? 宇宙慢下來的不夠快,
Ω ≡ 平均密度與 臨界密度之比 第七章 Ω ≅ 1 !? Ωatom 只有 0.04 ! Ω“matter” 只有 0.26 ! !!?? NASA 宇宙慢下來的不夠快, 應當是停不住了 但, 「暗能量」... 臨界密度: 每立方公尺五顆氫原子 臨界密度是每立方公尺五顆氫原子,平均密度跟臨界密度的比叫做Ω。 最容易量的就是我們附近的星球,intergalactic就是星系際的氣體,也是很容易偵測到的。它密度雖然不高,可是像本銀河系跟仙女座大星系之間不是真空的,還是有氣體原子分子。 現在量的0.04是說臨界密度每一立方公尺5顆氫原子,跟臨界密度比每立方公尺是0.2顆氫原子、再加上星際間氣體分子3.6%(可知宇宙可見之原子大部分在星系際的氣體),總共才4%。宇宙中的總原子數,主體是在星系際的氣體。所以我們真的是當中少之又少的成分。 傳統天文學主要就是研究stars。Stars跟galaxy裡面有很多不發光的氣體,只要有光通過我們就看得到它的吸收光譜等等,星系際的氣體也是一樣,背後有一個星系,它光通過它我們就可以看得到它的存在,瞭解它的光譜。星系際氣體主要就是氫跟氦,就是原始的。就在十多年前,這大黑塊發現之前,好像我們看到的宇宙的平均密度離臨界密度差滿遠的,看起來宇宙是會回塌的。 臨界密度就是宇宙會停止膨脹,像踩了一個煞車,那現在是沒有足夠的煞車的力道。那有了這個背景以後,我們才開始認真看待所謂dark energy。一個是dark energy本身,另外一個很吃驚的是看起來,宇宙裡很接近臨界密度。臨界密度就是宇宙會停止膨脹,所以十多年前就已經知道有暗能量的存在,發現Ω是平均密度跟臨界密度的比,Ω是一,我們宇宙的密度,正好就是臨界密度,好像宇宙是調節好的。 每立方公尺0.2 顆氫原子: ~ 整個地球體積裡只有幾粒砂, 或整個太陽系裡只有一個 幾百公尺大的小遊星 N.B. 星星裡的原子只佔1/10 Pablo Costa 十年前便已得知有「暗能量」 Science 期刊列為1998年的頭號發現!
14
從 Type Ia 超新星到 WMAP 長期預報的常用做法: 拿過去多年的資料與當今的比較,再將趨勢往將來推 宇宙在重新加速。
加速? 從 Type Ia 超新星到 WMAP 宇宙在重新加速。 那90年代是所謂的去調查typeIA, Type IA,超星星。這個I在這裡是羅馬數字,WMAP把原來超星星的追蹤調查量得更仔細,用不同的方法確認。所以這個Type IA的超星星就很像我們傳統長期預報的常用作法,就是記錄很久的資料,在資料當中看它的趨勢。 長期預報的常用做法: 拿過去多年的資料與當今的比較,再將趨勢往將來推
15
白矮星 長期預報的常用做法: 拿過去多年的資料與當今的比較,再將趨勢往前推 拿幾十億年前的膨脹率與當今的比較 天體要夠亮(可以在很遠看到)
當白矮星吸入物質,使其質量超過太陽1.4倍 (Chandrasekhar 極限) 引爆碳循環核爆 拿幾十億年前的膨脹率與當今的比較 天體要夠亮(可以在很遠看到) 天體發亮的方式要足夠標準化, 可以憑其亮度定距離 吸積盤 夠亮的 “standard candle”: Type Ia Supernova 巨星 STScI 基本上我們時間往回推,如果能夠找到幾時億年前,測量它的膨脹率,來跟當今的比較,就可以推未來的十幾億年,幾十億年。還記得哈伯定律的概念,越遠跑得越快,紅位移就越大。但是距離遠的話亮度跟平方成反比。所以很遠就很暗,需要要大的望遠鏡長時間曝光,還加上紅位移。要看到很遠的星體,才能看到很遠的過去,所以那個天體本身要夠亮。 你要做這種測量的話,一定要有一個叫做standard candle,標準化的一個單位測量。夠亮的話,星系很穩定。但是光看星系,有大小有種類,不容易研判清楚。看到很遠很遠的一個星系,究竟是本身比較偏紅還是距離的關係,是怎樣的一個團行星系,是橢圓行星系、是不規則星系等等,太困難了。所以人們就找到Type IA Supernova,回顧的話,講蟹狀星雲的來源,說是一個Supernova的遺跡,記得的話是在五千光年之外,比太白金星還要亮,是白天都看得到的。原來是看不到那顆星,所以Supernova是非常亮的。它在短時間之內的爆炸釋放出的能量,遠遠大過太陽一生釋放出的能量。這是super一般性質。TypeIA大致是像右邊的圖像, 有個白矮星,這個吸積盤,旁邊有一棵大的星球,它們彼此相當地靠近,所以大的星球的物質會被白矮星吸出來,大概是個雙星系統。那物質往旋盤裡面掉,物質不斷地往白矮星裡累積。有一個界線叫做Chandrasekhar limit。如果累積的質量到達1.4倍太陽質量,白矮星撐不住那個質量,會再炸掉走向形成中子星的過程,就會引爆Type IA super nova的supernova。它為什麼是standard candle呢?因為根據研究、比對,它們會有一個非常特定的能量曲線,你就想說這個像是引爆點,然後亮度就急遽增加對不對,這個鎳跟兩鈷我們就不用在這裡多解釋了,SNIA就是super nova,它的亮度急遽增高,它會在多少時間之內到達它的亮度高點,到達亮度高點以後,怎麼樣的速度、速率下降,就是亮度變暗。 所以怎麼找Type IA supernova的現象,要自動記錄下來,算出發亮曲線對比到Type IA Supernova,確認是否是相同型態;再根據紅位移,計算距離與膨脹率。 Xenoforme
16
發現宇宙正在加速 Riess et al. (1998) High-z Supernova Search Team
紅位移 Riess et al. (1998) High-z Supernova Search Team Perlmutter et al. (1999) Supernova Cosmology Project 這三位先生,他們已經得了一些獎項,其貢獻有得諾貝爾獎的可能,cobe有得獎,但是WMAP不見得會得獎,因為WMAP驗證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個宇宙當下正在加速,可是他們三位的貢獻是在前,WMAP用的是不同的方法。 Adam Riess Saul Perlmutter 有諾貝爾可能
17
怎會加速呢? 加速 愛因斯坦方程式 L 等價於「負壓力」 愛因斯坦「宇宙」常數 牛頓引力常數 光速
愛因斯坦在1917年引進 Cosmological Constant L,即「宇宙」或「穹蒼」常數, 卻在晚年的時候稱 L 是他一生「最大的敗筆」... 但這已不重要 L 可以想成即使在「空的」空間裡仍具有的能量 (所謂的「真空能量」)。 根據現在的想法,「空的」空間一點也不簡單。所有的粒子都在裡面潛藏著。 [而在比粒子更小的尺度,可能是騷亂、糾結的一堆「弦」(strings)] 從現代的角度,令人疑惑的不是有沒有 L,而是它為何不大上許多。 我們現在來稍微再解釋一下愛因斯坦方程式。等式右邊的G是萬有引力常數,等式左邊的大G常數是跟時空扭曲有關,跟重力有關;小g是一般我們感覺到的時空,等式右邊Tμν是energy 和matter的貢獻。所以,等式的右邊的大G是萬有引力常數,那matter跟萬有引力常數合在一起可以造成時間空間的扭曲。等式右邊,C是光速,而G其實是一個很小的數字,分子很小、分母很大,所以係數是非常非常小的,又Tμν很大很大,就是很大的空間範圍內的質量,才可以造成那個空間範圍的,空間本身的扭曲,就是重力透鏡的解釋;像黑洞是非常大量的質量集中在很小的範圍,那才造成小範圍就有很大的時空扭曲。 Λ叫做Cosmological Constant,宇宙常數,跟局部的扭曲沒有關係,關乎全宇宙的一個常數。可是愛因斯坦後來很後悔,在這不解釋他為什麼會後悔。其實這個Λ就是等價於我們現在看到的暗能量。一個完全空的空間,沒有原子,在那樣的空間裡,如果還有能量,這個叫做真空能量,真空能量的概念在在量子物理學是可定義的、是有意義的,事實上這個真空能量在量子物理學一旦跟廣義相對論結合,就出現一個物理學家到現在還沒有解完的問題,這個概念,跟愛因斯坦的方程式結合的時候我們就解不出來,不知道怎麼辦。我們就有一個想法,就是所謂的弦論,包括我們現在講暗能量,真正的問題不是它存在,而是他的值。 基本上他是一個負壓力。 比較像是,不是一個拉橡皮筋的張力,而是一旦有這個張力之後,那個橡皮筋可以把東西拉出去。好像是有這樣子一個張力在拉著,這個真空能量的粒子就可以把空間、把物質往外拉。重力的吸引除了密度之外,還有壓力的部分。如果真空有能量,那麼真空的空間變大,能量更多。拉緊的橡皮筋一般具有伸張力,「tension」不是一般講的tension,這個空間的能量像是在拉一個橡皮筋,我們就是那個橡皮筋,被拉著的。這個橡皮筋是,把一個東西固定住,拉一個橡皮筋,手一放,拉力夠他就會飛出來,而且是加速。理由是他有一個跟經驗相反的,就是體積增加了,能量跟著增加,所以跟直觀經驗是相反的, 我們講到這是一個真空,要把光子拿掉、把暗物質也拿掉,所有曉得的一般的粒子全拿掉,剩下的真空,有一個總體性是說它如果能量是正的,那麼它的壓力就會是負的。壓力如果是負的,那重力的吸引就變成一種重力的排斥,那就是導致加速,吸引導致東西往下掉,那現在是會飛走。 那愛因斯坦為什麼說是他一生最大的敗筆?因為他純粹數學而放進去,他說這個term好像可以存在,那我就放吧!那一放就發現數學演算上是跟經驗相反;經驗跟直觀上,壓力都是用推的,可是現在是一個負壓力,是用拉的,不在我們一般的經驗範圍之內,所以愛因斯坦一放了這個term,兩個問題:一個是根據量子力學跟重力一結合在一起,有Λ會大無數倍,對愛因斯坦來講,更嚴重的是在於說,這是一個擴張力,他已經知道宇宙在膨脹。還記得1950年代多半物理學家不喜歡大爆炸,宇宙在膨脹是事實,他們認為宇宙物質還繼續在產生,可是Λ讓宇宙的膨脹加速,所以愛因斯坦說:糟糕,我引進了一個東西害了大家,所以是他的敗筆。 爲什麼與其他的原子、輻射、暗物質相比,真空能量會有相反的作用? 真空有一個總體特性,就是它的能量若是正的,那麼它的壓力就會是負的 ― 也就是說,它會像拉緊的橡皮筋一般具有伸張力 (tension) 。 加速 重力吸引 與 (密度) + 3(壓力/c2) 有關 如果真空是有能量的,那麼膨脹它的體積就會產生更多的能量 !! 與經驗相反 !! 宇宙膨脹不像是在推,倒像是被拉 L 等價於「負壓力」
18
怎會加速呢? 愛因斯坦方程式 那麼它又是如何關掉 (或中和掉了) 的,且關掉的如此之精準? 愛因斯坦「宇宙」常數 牛頓引力常數 光速
愛因斯坦在1917年引進 Cosmological Constant L,即「宇宙」或「穹蒼」常數, 卻在晚年的時候稱 L 是他一生「最大的敗筆」... 但這已不重要 L 可以想成即使在「空的」空間裡仍具有的能量 (所謂的「真空能量」)。 根據現在的想法,「空的」空間一點也不簡單。所有的粒子都在裡面潛藏著, 而在比粒子更小的尺度,可能是騷亂、糾結的一堆「弦」(strings)。 從現代的角度,令人疑惑的不是有沒有 L,而是它為何不大上許多。 這邊寫的次原子尺度的場論,基本上就是把量子物理跟傳統物理,十九世紀物理結合起來擴展的。這個場論就是讓我們可以去真正計算真空空間可以具有的能量,根據這個場論,就是量子物理的推演,所有的物理學的結合,目前是場論當道。 String還有沒有實驗驗證,那場論是有很多的實驗驗證。算出來這個Λ是10的120次方。所以愛因斯坦時代是很厲害,雖然他自己沒有理解,覺得是他最大的敗筆,可是到了1980年左右,已經證實前面提的inflation理論,就是加速的、爆發性的擴展。 可是宇宙如果突然地擴展,怎麼把它停下來?怎麼把它關掉?怎麼把它中和掉?那中和掉以後,到Λ的影響幾乎不存在,我們都不知道他的存在。那所以這又是一個大問題。 宇宙有2千億個星球,我們看得到的大概兩千億個銀河系,總電核為0,究竟宇宙有多少個正電核、多少個負電核? 有一個也許更炫的名詞,就是這個quintessence這個字眼其實在希臘時代就有,希臘時代有四大元素,earth , wind, fire, and water,第五要素quintessence傳統來講就是乙太,ether,不過重新把它當作像是一種特殊物質,它是一個流體,有負的壓力,重點是要把負的壓力引進來才會有像這樣的一個拉力,把東西拉大。 從次原子尺度的「場論」,我們的最佳理論猜測是: 應當比看到的強10的120次方倍 (10120) !! [1 後面 120 個 0] ― 在極早期的穹蒼史裡的「暴脹」(inflation,第9章) 期就是這麼強 那麼它又是如何關掉 (或中和掉了) 的,且關掉的如此之精準? ~ 總電荷 = 0? N.B. 略為不同的理論: 某種滲透一切的具有負壓力的流體 ― 「第五要素」(quintessence)
19
宇宙的「聲學振動」在天上的分佈,告訴我們宇宙的幾何形狀
宇宙是「平」的:諧和的節拍 宇宙的「聲學振動」在天上的分佈,告訴我們宇宙的幾何形狀 ― 宇宙看來是平坦的,這和理論的成見相合 我們現在有一個宇宙標準模型,叫做Lander CDM,Lander就叫宇宙常數,CDM是冷暗物質,cold dark energy,那是目前的宇宙學標準理論,講到Lander存在,已經測量到Lander是多少,CDM不是一般暗物質它是所謂冷暗物質,我們沒有真正介紹,不僅如此,WMAP讓我們回推到宇宙是平的。 宇宙常數-冷暗物質 宇宙學LCDM 「標準模型」浮現
20
測量的結果顯示一個「平坦」(flat) 的宇宙: 距離與角度的關係似歐幾里得 (Euclidean) 空間
理論告訴我們,後來演進成星系與 星系叢的漣漪,在某一個波長的漲落 ― 宇宙的聲學振動 ― 會最大。 這些主要漣漪在天上分佈大小,要看 宇宙的幾何形狀,而這又要看宇宙內 涵的質量與能量有多少。 NASA 理論 NASA 測量的結果顯示一個「平坦」(flat) 的宇宙: 距離與角度的關係似歐幾里得 (Euclidean) 空間 在起初爆炸的時候會有一些漣漪,那這個漣漪隨著宇宙膨脹,我們現在還聽得到,就是這個2.7度K,從大爆炸以後變成了這個背景輻射,所存留的當初的爆炸的震盪,那聽得到理論的一個曲線,(指右邊上面的曲線),那虛線的曲線是比黑色曲線的密度還要少,跟前面講說宇宙臨界密度有關係,low-denisity universe,就是它比臨界密度還要低,這個曲線是理論所預期的,那WMAP去測量,可以看得到這邊一個個的點,特別是右邊看得清楚的一個點加上一個範圍,就是說在這個頻率的範圍,像波長inferse的範圍,有一個這個測量,那這邊你幾乎看不到那個範圍的,只看得到點的(指右邊下面的曲線),就表示它測量的很準,在這裡用藍色虛線特別標出來,基本上上面這個黑色的線(指右邊上面的曲線),包括這兩個peak,跟下面這個紅色的線(指右邊下面的曲線),基本上是一樣的。 去測量那個宇宙不同的角度、溫度分布,它的一些統計的效應,那去把它fit出來,得到這樣的一個獨立曲線(指右下方的曲線圖),另一個令人很驚異的結果,看這個點虛線的話,它就少一個這個peak,那實驗上、就觀測上我們沒有看到這一點。 什麼叫平坦宇宙?這個空間跟你我的空間感是幾乎一模一樣的,就是歐基里德空間,什麼叫歐基里德空間呢?三維我們手一比的那三個X、Y、Z軸,然後在這個空間裡任何方向走都平坦;我們原來以為地是平的,後來發現是地是圓的,所以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存在的,在最大尺度,宇宙真的是平坦的嗎?所以這個平坦的宇宙,就是一個歐基里德空間的宇宙,所以加起來總共等於1,找到一個omega lender的,term是0.7,好吧個就終於解釋了WMAP所做的精確的測量的,最大的物理意義就是確認這個dark energy。 WMAP測量 Ω ≅ 1 ! Ωatom 只有 0.04 ! ΩDM 有 0.22 ! ΩL 有 0.74 ! NASA
21
測量的結果顯示一個「平坦」(flat) 的宇宙: 距離與角度的關係似歐幾里得 (Euclidean) 空間
WMAP 對大爆炸「餘輝」的精確測量 暗能量(具負壓力)是主體 所以膨脹正在加速 NASA 神秘「反重力素質」 ― 真空能量, 或第五要素 ― 提供了我們宇宙的 主要質能。它或許是「暴脹」理論 驅動早期宇宙強力快速膨脹的遺跡 NASA 測量的結果顯示一個「平坦」(flat) 的宇宙: 距離與角度的關係似歐幾里得 (Euclidean) 空間 WMAP量到得曲線就是2.7度K;藉著Taconite supernova的測量已經知道宇宙中有個神祕的反重力效果、真空能量,空間越大能量越大,負壓力蓋過密度的效果(臨界密度)。 WMAP測量 Ω ≅ 1 ! Ωatom 只有 0.04 ! 穹蒼中最顯而易見之物,即在 星系中的星星和發亮的氣體, 卻僅佔宇宙總質能的 < 2% ! ΩDM 有 0.22 ! ΩL 有 0.74 ! NASA
22
ESA Planck 對於這個宇宙大尺度的測量跟了解,方興未艾,根據新聞或者科學月刊、或者牛頓雜誌會繼續看到未來五年、十年Planck的結果,目前還是WMAP的結果在壟斷。總而言之就是這個宇宙現在正在加速膨脹,然後宇宙就我們所知有暗能量,那暗能量是一個解釋成真空能量。 方興未艾 NASA
23
版 權 聲 明 頁
24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本作品由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同意課程:演化、宇宙、人使用,本資料庫亦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您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網址: visited AAO SITCK 原圖參考自: NASA
25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ESA visited NASA Pablo Costa STScI
26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Xenoforme
visited Falcorian NASA
27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NASA visited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