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肿瘤.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肿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肿瘤

2 概 述 肿瘤(tumor)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中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类疾病。
概 述 肿瘤(tumor)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中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类疾病。 恶性肿瘤又称为癌症(cancer),与心脑血管疾病和意外事故一起,构成当今世界所有国家的三大死亡原因。 我国最为常见和危害性严重的肿瘤为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大肠癌、白血病、淋巴癌、宫颈癌、鼻咽癌、乳腺癌等。

3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和分化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因而得名。

4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鉴别 肿瘤性增生 非肿瘤性增生 增生 单克隆性 多克隆性 分化程度 失去分化成熟能力 分化成熟
肿瘤性增生 非肿瘤性增生 增生 单克隆性 多克隆性 分化程度 失去分化成熟能力 分化成熟 与机体协调性 相对自主性 具有自限性 病因去除 持续生长 停止生长 形态结构、功能 异常 正常 对机体影响 有害 有利

5

6 肿瘤组织结构 实质:即肿瘤细胞,是肿瘤的主要成分,其分化程度和异型性大小可确定肿瘤的良、恶性和恶性程度。
间质:基本成分是结缔组织和血管,可有淋巴管。其内浸润的免疫细胞是机体对肿瘤组织发生的免疫反应。

7 第二节 肿瘤的异型性 1、异型性概念 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atypia)。 2、分类 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8 组织异型性 是指组织结构与其起源的组织比较在空间排列方式上有不同的差异。 良恶性肿瘤均具有组织异型性
表现:肿瘤细胞排列、极性、层次以及实质与间质关系。 肿瘤组织异型性的大小反映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

9 细胞异型性 良性肿瘤细胞异型性小,恶性肿瘤异型性明显。 表现: 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形状不 一 ,瘤巨细胞。
细胞核:病理性核分裂,核浆比例失调。 细胞浆:多呈现嗜碱性。核蛋白体增多。

10 异型性反应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分化程度)
分化程度 异型性 恶性程度 高 小 低 中 较大 中 低 大 高 未分化 显著 很高 分化(differentiation) 原始幼稚细胞发育为成熟细胞的过程。

11 第三节 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一)、核酸代谢 (二)、蛋白质代谢

12 一、核酸代谢 肿瘤细胞特别是恶性肿瘤细胞对DNA和RNA 的合成增强,分解代谢减弱 DNA 与细胞分裂和繁殖有关
核酸 增多 为肿瘤的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13 二、蛋白质代谢 > 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 夺取正常组织的蛋白分解产物,合成肿瘤所需蛋白 恶病质 合成肿瘤蛋白,作为特异性或相关抗原 免疫反应
1. 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 2. 夺取正常组织的蛋白分解产物,合成肿瘤所需蛋白 恶病质 合成肿瘤蛋白,作为特异性或相关抗原 3. 免疫反应 诊断价值 甲胎蛋白 癌胚抗原 肝癌 结肠癌

14 第四节 肿瘤的扩散 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 1.直接蔓延 2.转移:血道转移 淋巴道转移 种植性转移

15 一、直接蔓延(direct spread)
随着肿瘤的长大,瘤细胞在原发部位连续不断地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衣浸润,破坏邻近正常组织或器官,称为直接蔓延。如晚期子宫颈癌可蔓延到直肠和膀胱或骨盆壁。

16 二、转移(metastasis) ⑴概念: ⑵常见转移途径 淋巴道转移 血道转移 种植性转移
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 迁徙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同类型的继发性肿瘤, 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举例:肺转移性肝癌。 淋巴道转移 血道转移 ⑵常见转移途径 种植性转移

17 肿瘤的转移途径 (1)淋巴道转移: 常见于各种癌,侵入淋巴管的癌细胞随淋巴流首先到达局部淋巴结,继续发展可转移到下一站的其他淋巴结,最后可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再继发血道转移。

18 淋巴道转移 是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常见

19 (2)血道转移: 常见于各种肉瘤、内分泌癌和未分化癌,瘤细胞侵入血管后随血流到达远隔器官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瘤。由于静脉管壁较薄,管内压力较低,瘤细胞常经静脉侵入,血道转移的途径与血液流向是一致的,故肺和肝是最常被累及的器官。

20 血道转移 是肉瘤最常见的 转移途径 癌晚期也发生 血道转移 最常见于肝和肺 转移

21 (3)种植转移:体腔内器官的肿瘤蔓延至器官表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并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内各器官的表面,形成多数的转移瘤。这种转移的方式称为种植性转移。 常见于来源于腹腔器官的癌瘤。

22 第五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内分泌腺的良性肿瘤则常因能引起某种激素分泌过多。
第五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内分泌腺的良性肿瘤则常因能引起某种激素分泌过多。 恶性肿瘤:恶性瘤除可引起与上述良性瘤症状外,易并发溃疡、出血、感染。

23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局部压迫和阻塞 良性肿瘤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二)继发性病变 少见,出血、坏死、感染。 (三)激素分泌过多 内分泌系统来源的肿瘤

24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破坏器官结构和功能 (二)并发症 多见,出血、坏死、感染,发热、疼痛 (三)恶病质

25 (三)恶病质 概念:恶病质(cachexia)是指恶性肿瘤晚期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机制:
①患者食欲减退,出血,感染、发热;肿瘤坏死后毒性产物 → 机体的代谢紊乱 ②恶性肿瘤迅速生长消耗大量营养物质 ③晚期疼痛影响进食 ④巨噬细胞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可降低食欲;增加分解代谢

26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四)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非内分泌腺肿瘤细胞产生和分泌激素和激素类物质引起的临床表现
(四)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非内分泌腺肿瘤细胞产生和分泌激素和激素类物质引起的临床表现 (五)副肿瘤综合征 由于肿瘤的产物或异常免疫反应或其他不明原因,间接引起的一系列表现。

27 第六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组织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发源组织的形态相似 分化低,异型性大,与发源组织的形态差别大 核分裂像
第六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组织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发源组织的形态相似 分化低,异型性大,与发源组织的形态差别大 核分裂像 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多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生长速度 缓慢 迅速 继发变化 一般较少见 常发生坏死,出血、溃疡、感染等 生长方式 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包膜,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可推动 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固定不易推动;后者常伴有浸润性生长 转移 不转移 常有转移 复发 手术后很少复发 手术等治疗后易复发 对机体影响 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 严重,除压迫、阻塞外,还可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感染、恶病质,最后可引起死亡。

28 肿瘤的外形和生长方式

29 第七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良性肿瘤在其来源组织名称后加“瘤”字,如乳头状囊腺瘤,子宫肌瘤。 恶性肿瘤一般亦根据其组织来源来命名。
第七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良性肿瘤在其来源组织名称后加“瘤”字,如乳头状囊腺瘤,子宫肌瘤。 恶性肿瘤一般亦根据其组织来源来命名。 来源于上皮组织的统称为癌(carcinoma),如鳞状细胞癌。 从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组织等)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sarcoma),例如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骨肉瘤等。

30 癌 肉瘤 组织来源 发病率 肉眼特点 组织学特点 网状纤维 转移 上皮组织 较常见,约为肉瘤9倍,多见于40岁以后成人
质较硬,色灰白,较干燥 癌细胞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 网状纤维围绕癌巢,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 多经淋巴道转移 间叶组织 较少见,多见于青少年 质软,色灰红,湿润,鱼肉状 肉瘤细胞弥散分布,实间质分界不清,间质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 多经血道转移

31 常见肿瘤的举例 一、上皮组织肿瘤 二、间叶组织肿瘤 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四、其他组织肿瘤

32 肿瘤分类举例

33

34

35 第八节 肿瘤的病因学 人体肿瘤的发生过程复杂而又漫长,一般可分为:启动(initiation)、促进(promotion)和演进(progression)三个阶段。三者各有本身的特点,又互相连续逐渐过渡,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 各种致癌物质影响肿瘤发生的强弱程度差异很大,就它们在致癌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可以分为启动剂和促进剂、完全致癌物和不完全致癌物。 恶性肿瘤是体内外两方面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是多原因、多阶段与多次突变所引起的一大类疾病。

36 影响肿瘤发展的外界因素 1. 化学性致癌因素 2. 物理性致癌因素 3. 生物性致癌因素 ⑴病毒 ⑵细菌 ⑶寄生虫

37 外界致癌因素㈠ 1.化学性致癌因素 (1)间接作用的化学致癌物 1)多环芳烃 (石油、橡胶轮胎、沥青) 2) 芳香胺类与氨基偶氮染料
3)亚硝胺类 4)真菌毒素 (2)直接作用的化学致癌物 1)烷化剂与酰化剂 2)其它直接致癌物 金属元素对人类也有致癌 的作用,如镍、铬、镉、铍等

38 主要的化学致癌物及易感人群和诱发的肿瘤

39 外界致癌因素㈡ 2.物理性致癌因素 (1)电离辐射 (2)热辐射的促癌作用 (3)慢性炎性刺激 (4)异物 (5)创伤

40 外界致癌因素㈢ 3.生物性致癌因素 病毒致癌 逆转录病毒可引发人T细胞白血病;乙型肝炎病毒与 肝细胞性肝癌密切相关;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的发生可能与EB病毒有关。 幽门螺杆菌 引起的慢性胃炎与胃腺癌及胃低度恶性B细胞性淋巴瘤的发生有关,对该淋巴瘤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可以使部分病人的淋巴瘤消退。 寄生虫感染 日本血吸虫病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关,华支睾吸虫病与胆管细胞性肝癌的发生有关。

41 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 1. 遗传因素 2. 免疫因素 3. 种族因素 4. 年龄、性别和激素因素

42 1. 遗传因素 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病等,有明显的家族史,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肿瘤;着色性干皮病患者经紫外线照射后易患皮肤癌,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患者多发生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这些遗传综合佂均累及DNA修复基因,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肿瘤;乳腺癌、胃肠道癌、食管癌、肝癌、鼻咽癌、白血病等,有明显的家族史,决定这类肿瘤的遗传因素是多基因的,而环境因素更为重要。  

43 2. 免疫因素 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是由于遗传基因的改变引起的。有些异常基因表达的蛋白可以引起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使机体能消灭这些“非己”的转化细胞。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其中CD8+的细胞毒性T细胞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44 3.种族因素 有些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的种族差异性。比如,胃癌日本人多见,乳腺癌欧美人多见,中国广东人以鼻咽癌多见;这些差异可能与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

45 4.年龄、性别和激素因素 年龄对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如白血病、肾母细胞瘤等好发于儿童,骨肉瘤、横纹肌肉瘤好发于青年人,而大部分癌则以老年人多见。 胃癌、食管癌、肺癌、大肠癌、肝癌男性较女性多见,而生殖器官、甲状腺、乳腺及胆囊肿瘤女性较男性多见; 肿瘤发生的性别差异,可能与体内激素水平不同以及接触致癌物质的机会不同有关。内分泌功能的紊乱与某些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如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会引起乳腺癌和子宫内膜腺癌。

46 第九节 肿瘤的治疗 1、手术切除 手术治疗是采取手术切除肿瘤的方法达到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是许多早、中期实体肿瘤最主要的有效治疗方法,约60%的实体瘤以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对已有扩散的肿瘤,手术治疗往往只能作为姑息治疗手段 。 2、化疗 肿瘤化学治疗是应用一种或数种化学抗肿瘤药物,通过口服或注射达到治疗肿瘤的方法。手术前后的合理化疗,有助于提高疗效。

47 抗肿瘤药物 ⑴细胞毒素类 烷化剂类药物的氮芥集团作用于DNA、RNA、蛋白质和酶,引起细胞死亡,如环磷酰胺、氮芥、卡莫司汀(卡氮芥)、洛莫司汀(环己亚硝脲)、白消安(马利兰)等。 ⑵抗生素类 如放线菌素D(更生霉素)、多柔比星、丝裂霉素、平阳霉素、博来霉素等。 ⑶抗代谢类 此类药物与核酸代谢物相互竞争酶的结合部位,影响与阻断核酸的合成,如氟尿嘧啶、替加氟(呋喃氟尿嘧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

48 ⑷生物碱类 长春碱类主要干扰细胞内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停留在有丝分裂中期。其他有紫杉醇、羟喜树碱及鬼臼毒素类依托泊苷(vp-16)等。
⑸激素和抗激素类 通过改变内环境进而影响肿瘤生长,有的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抵抗力。如他莫昔芬(三苯氧胺)、氟他胺、己烯雌酚、托瑞米芬(法乐通)、黄体酮、丙酸睾酮、甲状腺素、泼尼松等。 ⑹其他 不属于以上诸类如羟基脲、门冬酰胺酶、铂类、丙卡巴嗪、达卡巴嗪等。

49 ⑺分子靶向药物 近年出现了一些以肿瘤相关的特异分子作为靶点的药物。它们在化学特性上可以是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其作用靶点可以是信号传导、细胞受体和抗血管生成等。单抗类常用的有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贝伐单抗和利妥昔单抗等;小分子化合物有伊马替尼、吉非替尼等。

50 3、放射治疗 放疗是利用同位素衰变和加速器产生的射线治疗恶性肿瘤。主要适用于肿瘤全身扩散前、相对局限、对射线敏感的肿瘤,有的肿瘤经过放疗甚至可以治愈或代替手术治疗,如鼻咽癌、食管癌、淋巴瘤等。肿瘤一旦扩散或局部浸润广泛,放疗就达不到治疗效果,且放疗本身也会带来一些近期或远期副作用。

51 肿瘤的放射治疗 机制

52 4、 中医中医治疗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口服汤药为辨证个体化论治的主要部分,其它的还有口服中成药、膏方、静脉使用中药针剂、药膳、针灸等方法。中医治疗的特点体现在肿瘤预防、肿瘤围手术期、体质恢复、减轻放化疗副作用、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在肿瘤根治术、放化疗完成以后进行中医治疗对抗肿瘤转移复发具有一定作用。

53 局部治疗,不能防止癌细胞远处转移及消灭循环血液中的癌细胞 全身治疗,但选择性不强,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肿瘤的综合治疗 生物治疗 外科手术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局部治疗,不能防止癌细胞远处转移及消灭循环血液中的癌细胞 全身治疗,但选择性不强,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治疗,称为综合治疗。

54 综合治疗的原则 根据肿瘤的生物特性、临床分期、机体的一般状况、 抵抗力、重要器官的功能情况综合考虑,确定治疗计
划,并随着病情变化及时修改或调整治疗方案。 即使是同一种肿瘤,也要根据不同的病理分期和发展 趋势,估计局部播散哪一种可能性大,采取适当的措 施。 化疗过程中要注意机体的耐受性和敏感性,在保证治 疗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护机体的功能。

55 5、免疫治疗 (1)主动性免疫治疗 (2)被动免疫治疗 (3)继承免疫治疗 (4)细胞因子治疗 (5)免疫基因治疗

56 6、其他治疗 生物、基因、内分泌疗法,多作为辅助应用或尚待发展,临床上多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此外还有如多弹头射频治疗、全身及局部热疗、激光、冷冻等方法,在治疗肿瘤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其应用范围较局限。

57 抗恶性肿瘤药物的 主要作用机制

58 抗恶性肿瘤药物按作用机制分类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抗嘌呤药:即嘌呤核苷酸合成抑制剂,如巯嘌呤、硫鸟嘌呤、喷司他丁等。
抗嘧啶药:主要靠抑制嘧啶的生物合成而起到抗瘤作用,如:氟尿嘧啶。 抗叶酸药: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如甲氨蝶呤。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如羟基脲。 DNA多聚酶抑制剂,如阿糖胞苷。

59 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烷化剂、丝裂霉素、顺铂、丙卡巴肼等可与DNA交叉联结;博莱霉素靠产生自由基破坏DNA结构。
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如门冬酰胺酶、紫杉醇、秋水仙碱、长春花生物碱类等。 影响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如雌激素、孕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60 .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嘌呤合成 嘧啶合成 抗嘧啶药: 抗嘌呤药: 氟尿嘧啶 巯嘌呤、硫鸟嘌呤 喷司他丁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如羟基脲。 核苷酸 抗叶酸药:二氢叶酸 还原霉抑制剂, 甲氨蝶呤 DNA多聚酶抑制剂 如阿糖胞苷 脱氧核苷酸 .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烷化剂、丝裂霉素、顺铂、 丙卡巴肼等可与DNA交叉联结 博莱霉素靠产生自由基 破坏DNA结构 嵌入DNA中干扰转录DNA 的药物,如放线菌素类、 柔红霉素、阿霉素等 DNA 甾体激素药:雌激素、 孕激素、雄激素和肾 上腺皮质激素 RNA 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如门冬酰胺酶、紫杉醇、 秋水仙碱、长春花生物碱类等 蛋白质 微管 酶等

61 肿瘤细胞增殖周期与药物治疗的关系 1.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增殖、非增殖和无增殖能力三个细胞群:
增殖细胞群:是指处于不断按指数分裂增殖的细胞,它们对肿瘤的生长、复制、播散和转移起决定性作用。 细胞增殖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起到第二次分裂完成为止。 所有细胞在增殖过程中都有相似的周期过程;

62 细胞增殖周期分为四期 肿瘤细胞的增殖动力学 M 分裂期 G2 分裂前期 S DNA合成期 G1 合成前期 无增殖力细胞 G0 静止期

63 细胞增殖的四个周期 合成前期:(G1期):指细胞分裂终了到开始合成DNA之间的这段时期,约占细胞周期的1/2
DNA合成期(S期):主要合成DNA,同时也合成RNA和蛋白质,约占细胞周期的1/4 有丝分裂前期(G2期):亦叫合成后休期,为DNA合成结束后的一段间期,此期内RNA和蛋白质继续合成,约占细胞周期的1/5 分裂期(M期):约占细胞周期的1/20,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相,该期内RNA合成停止。蛋白质合成减少,细胞含有二倍的DNA,分裂成二个G1期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可立即进入下一细胞周期,或进入非增殖状态,即G0期。 非增殖细胞群(G0期):处于该期的细胞虽不进行分裂,但对抗恶性肿瘤药物不敏感,一旦增殖周期中对药物敏地细胞被杀死后, G0期细胞即可进入细胞周期补充,它们是肿瘤复发的根源,一些生成缓慢的肿瘤,有许多细胞长期停留于G0期。 无增殖能力细胞群:此类细胞已进入老化即将死亡,与药物治疗关系不大。

64 肿瘤细胞增殖与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关系 周期性特异性药物:甲氨蝶呤、巯嘌呤、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等抗代谢药对S期细胞的作用显著,为S期特异性药物。长春碱、长春新碱、秋水仙碱、鬼臼毒素类作用于微管蛋白的药物主要有阻止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为M期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新型的抗恶性肿瘤药紫杉醇,它能将细胞特异性地组滞于G2期和M期

65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此类药物对增殖细胞群的各期,以及G0期细胞都有杀伤作用,主要包括:
1.烷化剂:如氮芥、环磷酰胺、塞替哌、亚硝脲类、甲酰溶肉瘤素。 2.抗癌抗生素:更生霉素、阿霉素、柔红霉素、丝裂霉素、平阳霉素、光辉霉素等。 其他:如顺铂、强的松等。

66 肿瘤细胞的抗药性机制 细胞对抗癌药吸收减少或排出增加。 靶酶增加或改变靶酶对药物的亲和力,如甲氨蝶呤 使药物的活性减弱,如巯嘌呤和氟尿嘧啶
加速药物的灭活,如阿糖胞苷 加快DNA修复,如烷化剂 增加嘌呤和嘧啶生物合成抢救通道,如抗代谢药

67 常用抗肿瘤药物 一、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本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大多与细胞生长繁殖所必需的代谢物质如叶酸、嘌呤碱、嘧啶碱等相似的化学物质,它们能竞争与酶的结合,从而以伪代谢物质的形式干扰核酸嘌呤、嘧啶和它们前体的重要酶的反应。 它们也可以与核酸结合,取代相应的正常核苷酸,从而干扰DNA的正常生物合成,阻止瘤细胞的分裂繁殖,因此又叫抗代谢药物。 这类药物一般为周期特异性药物

68 叶酸、嘧啶和嘌呤类似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中的S期
另一些则作用于S期和S期前期如:甲氨蝶呤、巯嘌呤为非周期特异性。

69 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甲氨蝶呤(MTX) 作用特点:本品与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有高亲和力,可竞争性地与DHFR结合,阻止FH2还原成FH4,DNA和RNA的合成中断,产生细胞毒作用。 临床应用: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若与长春新碱、强的松、6-巯基嘌呤合用,90%可完全缓解;与5-FU、更生霉素合用可使部分患者长期缓解。 不良反应:骨髓和胃肠道上皮毒性。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血象下降、危及生命的感染),胃肠道反应(口腔炎、胃炎、腹泻、便血、脱发、皮炎、肾毒性、流产、畸胎)

70 嘧啶核苷酸合成抑制剂 氟尿嘧啶(5-FU) 作用特点:本品在体内经活化途径生成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抑制胸苷酸合成酶的活性,使脱氧胸苷酸缺乏,DNA合成障碍。 5-FU的代谢物也可以伪代谢物形式掺入到RNA和DNA中,影响细胞功能,产生细胞毒性 5-FU是一种不典型的细胞周期特异性药,它除了主要作用于S期外,对其他期的细胞亦有作用

71 临床应用:单独或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于乳腺癌和胃
肠道肿瘤手术辅助治疗,也用于一些非手术恶性肿瘤 的姑息治疗,尤其是胃肠道、乳腺、头颈部、肝、泌尿系统和胰腺的恶性肿瘤。 不良反应:主要对骨髓和胃肠道毒性。 替加氟(喃氟啶、呋喃尿嘧啶、呋喃氟尿嘧啶,FT-207) 本品为氟尿嘧啶的四氢呋喃衍生物,本身无直接抗癌 作用,需在体内经肝药酶作用缓缓转变为5-FU而起作用 作用机制:与5-FU相同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乳腺癌、胃肠道癌以及肝癌 不良反应:与5-FU相同,但神经毒性较大,常出现精 神状态改变和小脑共济失调

72 DNA多聚酶抑制剂 阿糖胞苷(胞嘧啶阿拉伯糖苷,阿糖胞嘧啶)
作用特点:本品在体内先转化为5-磷酸核苷酸、二磷酸和三磷酸核苷酸,积聚可强力抑制许多细胞的DNA合成。为S期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临床应用:为治疗急性髓细胞性白细胞首选药物,对成人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特别有效,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效果更佳,联合应用于非霍奇金淋巴肉瘤,以及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复发。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口腔溃疡、血栓静脉炎和肝功能受损。

73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羟基脲(羟尿) 作用特点:可破坏组成核苷酸还原酶活性中心的络氨酸游离基而起到抑制该酶的作用,从而抑制DNA合成。本品为S周期特异性药物。 临床应用:主要治疗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等。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肾功能受损、肺水肿、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等。

74 二、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一、烷化剂
本类药物化学活性高,可产生带正电的碳离子中间体,很快与细胞中许多具有亲核作用物质形成共价键,即可使细胞中核酸、蛋白质、酶上的氨基、羟基、巯基以及嘌呤基等烷基化,从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使细胞的分裂增殖受到抑制或引起细胞死亡。因此分裂增殖快的肿瘤细胞首先受抑制,表现为治疗作用。骨髓细胞和肠道上皮细胞增殖亦快,亦易受抑制,表现为毒性。本品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选择性低,故而毒性大。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能杀伤休息中和分裂中的细胞,但大多数药物对增殖细胞的活性更强。 分类:氮芥类、乙烯亚胺类、烷基磺酸类、亚硝基脲类、三氮烯类

75 代表药物----环磷酰胺(CTX) 别名:环磷氮芥,癌得星,癌得散,安道生
作用特点:本品原无烷化活性,需在体内经代谢成有活性的磷酰胺氮芥后发挥烷化作用,抑制DNA合成,干扰DNA和RNA功能。 临床应用:用于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亦用语妊娠绒毛膜上皮瘤、脑、乳腺、颈、子宫内膜、肺、前列腺和巢等部位的恶性肿瘤以及儿童的一些恶性肿瘤。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膀胱炎、皮肤色素沉着,月经不调、精子无活力、肺纤维化、心肌损害及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等。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76 异环磷酰胺 本品是环磷酰胺的同分异够构体,也是一种需经肝内药酶羟化开环才显活性的抗癌药物。可与DNA发生不可逆交联,干扰DNA合成。有环磷酰胺相似的抗癌活性谱,但本品的有效率高,而且度性较小,化疗指数比环磷酰胺高。

77 烷基磺酸类 白消安(白血福恩,马利兰) 作用特点:能与细胞核中DNA的鸟嘌呤起烷化作用,将甲基结合到DNA上,破坏DNA的结构与功能,起到细胞毒作用。 临床应用:临床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效果显著,首次治疗后缓解率可达85%--90%,对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也有效。 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偶见恶心、呕吐、阳痿、畸胎.

78 亚硝基脲类 洛莫斯丁(CCNU、罗氮芥) 作用特点:靠氯乙氨基起烷化作用,使DNA断裂,其甲酰基可与部分蛋白质结合,起氨甲酰化作用。
临床作用:治疗脑瘤,抗药性或复发性霍齐金瘤和其他淋巴肉瘤,也用于肺癌、恶性黑色素瘤和各种各样实体瘤。 不良反应:主要为延迟性骨髓抑制剂,用药期间检查血象,并根据血象调整剂量。其他不良反应有恶心、厌食等胃肠道反应。胃功能异常和神经症状。

79 三氮烯类 达卡巴嗪(氮烯咪胺) 作用特点:使DNA的鸟嘌呤烷基化。 临床应用: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霍奇金病和成人肉瘤。
不良反应:90%以上病人会发生恶心、呕吐。骨髓抑制为轻至中度,治疗期间可发生流感样症状,亦见肝毒性、神经毒性和皮肤反应。

80 破坏DNA的抗生素 丝裂霉素(自力霉素,丝裂霉素C,MMC)
作用特点:本品为抗生素,抑制DNA合成,可引起DNA 单链断裂和染色体断裂;对细菌有抗菌作用,是一种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的药物。 临床应用:治疗各种实体瘤,与5-FU、阿霉素联合应用能有效地缓解胃腺癌和肺癌,与环磷酰胺、塞替哌合用,可提高治疗恶性淋巴瘤疗效。 不良反应:主要为毒性持久的骨髓抑制,最危险的毒性表现为溶血性尿度综合症,当总剂量高于70mg/m2时,肾衰的发生率高达28%。

81 破坏DNA的抗生素 平阳霉素(争光霉素、博来霉素,BLM) 作用特点:抑制DNA、RNA及蛋白质合成。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临床应用:对鳞状上皮细胞癌、睾丸癌、恶性淋巴癌有较好疗效。治疗睾丸癌时与长春碱、顺铂合用可使部分患者获完全缓解。 不良反应:对骨髓抑制很轻,与其他抗癌药联合应用不加重骨髓抑制是其优点,有显著的皮肤度性,肺度性是本品的最严重的度性,其他有胃肠道反应、口腔炎、脱发、头痛、过敏反应等。

82 与DNA共价结合的金属化合物 顺铂(顺氯氨铂,氯氨铂,DDP)
作用特点:在体内可被水解,形成活泼的带正电的水化分子与鸟嘌呤的7位上的N结合,引起DNA链间或链内交联,从而抑制DNA复制和转录,导致DNA断裂和误码,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作用较强而持久。抗癌谱较广,为细胞周期性非特异性药物。 临床应用:治疗转移性睾丸癌和卵巢癌,是治疗睾丸肿瘤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对膀胱癌、宫颈癌、头颈部癌、骨髓癌、非小细胞肺癌和胃癌也有一定疗效 不良反应:最常见最严重的毒性是由于直接对肾小管的毒性作用而引起的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多发生在剂量超过100mg/(m2.d)的病人。

83 与DNA共价结合的金属化合物 卡铂(碳铂,顺二氨环丁烷铂)
为第二代铂类化合物,作用机制、适应症与顺铂相同,具有抗瘤活性强,毒性低的特点。耳毒性和神经毒性罕见。骨髓抑制比顺铂强,剂量限制性毒性,与顺铂有交叉抗药性。

84 三、嵌入DNA干扰核酸合成的药物 放线菌素D(更生霉素)
作用特点:经嵌入到DNA的鸟苷和胞苷的碱基对之间,结果阻断了RNA多聚酶对DNA的转录。此外,亦引起DNA单链断裂。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为已知的最强的抗癌药之一。 临床应用:本品对霍奇金病、绒膜癌和肾母细胞癌有较好疗效,对睾丸癌、横纹肌肉瘤、骨肉瘤、卡波齐肉瘤、软组织肉瘤、内皮细胞骨髓瘤和其他肉瘤也有缓解作用。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厌食、恶心和呕吐,腹痛、腹泻、胃炎、口腔炎、直肠炎等。

85 嵌入DNA干扰核酸合成的药物 柔红霉素(正定霉素、红比霉素)
作用特点:能以其分子结构中的平面部分,嵌入到DNA的双链中形成稳定复合物,影响DNA的功能,阻止DNA复制和RNA的转录,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繁殖。本品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期细胞比较敏感还有免疫抑制和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白血病,缓解率高但缓解期较短,与长春新碱及强的松合用可提高疗效,与阿糖胞苷及硫嘌呤合用可使完全缓解率超过60%,此外,还可治疗神经母细胞瘤和淋巴瘤。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发生率达90%,各种炎症,注入太快或总量超过550mg/m2可引起心脏毒性,有的为进行性、隐伏性、致死性心肌损害。

86 嵌入DNA干扰核酸合成的药物 阿霉素(羟基红比霉素、亚德里亚霉素ADM)
作用特点:本品的作用与柔红霉素相同,抗瘤作用比柔红霉素强,抗瘤谱较广,毒性较底,化疗指数较高.为周期非特异性药,对S期及M期作用最强,对G1及G2也有作用。 临床应用:为临床最常用的抗肿瘤药之一,主要用于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霍齐金病、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软组织肉瘤、肾母细胞瘤、乳腺癌、肺癌、胰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睾丸癌、乳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和心脏毒性。常与其他抗肿瘤药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是本品的两个主要不良反应,心脏毒性与总积累剂量密切相关,因此应限制总剂量不得超过550mg/m2 。

87 嵌入DNA干扰核酸合成的药物 表柔比星(表阿霉素)
本品为阿霉素的同分异构体,作用机制与阿霉素相似,效力与阿霉素相等或略强,毒副作用较阿霉素为轻。临床应用与阿霉素相同。 喜树碱(喜树素,CTP) 本品系喜树的种子或根皮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主要靠抑制DNA拓朴异构酶I,产生DNA断裂,使肿瘤细胞死亡。主要作用于S期。临床用于消化道肿瘤近期疗效好,但缓解期短。主要用于胃癌、肠癌、直肠癌、头颈部癌、膀胱癌、卵巢癌、、肺癌、以及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不良反应主要为泌尿系统反应,多用到 mg时出现。

88 四、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一、阻止原料供应的药物 二、干扰微管蛋白形成的药物 三、干扰核糖体功能的药物

89 干扰微管蛋白形成的药物 长春新碱(醛基长春碱VCR) 是从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中提取的生物碱。
作用特点:通过与微管蛋白结合,阻止微管装配,影响纺锤丝形成,从而阻断有丝分裂,使细胞分裂停止于M期,是M期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临床应用:长春新碱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霍齐金病和恶性淋巴瘤。单独使用对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达50%,与泼尼松合用可达90%。 不良反应:神经毒性严重,为限制剂量的主要因素。

90 干扰微管蛋白形成的药物 紫杉醇(紫素,泰素)
本品为从短叶紫杉或红豆杉中提取分离的新的双萜烯成分。紫杉醇为具有重大突破的新一代肿瘤化疗药物。它是一种新型的抗微管药物,具有广谱抗癌作用。 作用特点:与细胞中微管蛋白结合,抑制微管多聚化而使之稳定,从而阻断细胞的有丝分裂,使之停止于G2晚期和M期。此外,紫杉醇尚可激活巨噬细胞起杀灭肿瘤的作用。当其对干扰素合用时,对激活巨噬细胞溶解肿瘤有增强作用。 临床应用:为治疗卵巢癌和乳腺癌的一线药物,黑色素瘤、结肠癌亦有效。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

91 干扰微管蛋白形成的药物 长春地辛:作用机制与长春新碱相同,其作用强度为长春新碱的3—10倍,适用于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突发危象。 依托泊苷(足叶乙苷,VP-16)S期和G2期的细胞对其最为敏感。抗癌谱较广。对小细胞肺癌有效率达40%,如与环磷酰胺,阿霉素和长春新碱联合应用可提高到80%。 替尼泊苷(鬼臼甲叉苷)作用和作用机制与依托泊苷相似,S期和G2其细胞周期特异性的细胞毒药物。能通过血脑屏障,对治疗恶性脑瘤极为有利,与洛莫司丁又协同作用。适用于恶性淋巴瘤,霍奇金病,急性白血病,颅内恶性肿瘤,膀胱癌,神经母细胞瘤和儿童的其他瘤体。

92 阻止原料供应的药物 门冬酰胺酶(左旋门冬门冬酰胺酶)
作用特点:能催化门冬酰胺分解,使肿瘤细胞缺乏门冬酰胺供应,从而干扰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胞生长。 临床应用: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缓解率可达50%以上,用于肿瘤治疗时,应该与其他抗癌药联合应用。 不良反应:寻麻疹、过敏性休克、低蛋白血症、外围组织水肿、高血糖、精神症状和胃肠道反应。

93 干扰核糖体功能的药物 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
它们抑制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的开始阶段,十多具核糖体分解,释放出新生肽链,抑制有丝分裂。它们为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用于各型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癌,绒癌和恶性葡萄胎等。骨髓移植明显,少数患者呈现心脏毒性。其他不良反应可由恶心,呕吐口干厌食等。

94 五、影响激素功能的抗癌药物 乳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和甲状腺癌等都与相应激素失调有关。因此,用激素或其拮抗剂调节体内激素平衡,可抑制这些肿瘤生长,而且无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雄激素:对晚期乳癌、绝经前后5年以内的病人,以及有骨转移者疗效较好。 雌激素:主要用于前列腺癌,也用于晚期乳腺癌。 孕激素可使部分子宫内膜癌症状改善,肿瘤缩小,生存期延长。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抑制淋巴组织的作用,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溜的疗效较好,作用发生快,但不持久,应合用有效抗癌药与抗菌药。

95 影响激素功能的抗癌药物 他莫昔芬(三苯氧胺)
作用特点:能与雌二醇竟争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诱导改变受体的三维空间形状,阻止受体与DNA上的雌激素反应成分相结合,使转录等过程不能进行,从而抑制激素依赖性乳腺肿瘤细胞的生长。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晚期播散性乳腺癌,是停经后晚期乳腺癌的首选药物;对晚期卵巢癌、宫体癌等实体瘤也有效。

96 最新资讯 2020年全世界癌症发病率将增50%;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达到1500万人
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每年癌症的发病人数约为200万,死于癌症的人数超过140万。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地区及西部地区癌症的上升速度明显高于城市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很多癌症的高发地区都在农村。 目前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是肺癌,每年新增患者人数为120万;其次是乳腺癌,每年新增大约100万患者;随后依次是肠癌94万、胃癌87万、肝癌56万、宫颈癌47万、食道癌41万等。   

97 90%肿瘤患者死于转移:临床上约有50%的肿瘤病人在确诊时已发现转移,在临床治疗(手术、放化疗)后的3个月内转移的比例更高达69%,而一年内复发转移的比例几乎达到90%以上。结果是90%的肿瘤病人最终的死亡原因都是由于肿瘤的复发、侵袭和转移。 防治肿瘤的侵袭、转移是降低肿瘤死亡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抗肿瘤的关键

98 肿瘤的治疗和发展趋势 肿瘤的治疗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手段。在积极改进和完善以手术放化疗为主的常规治疗的同时,中医药、生物技术、免疫疗法等各种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 , 防止肿瘤转移 , 促进患者康复的方法或药物也越来越受到了肿瘤临床医生及患者的认可。


Download ppt "第四章 肿瘤."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