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魏晉南北朝道教.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魏晉南北朝道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魏晉南北朝道教

2 魏晉南北朝道教特點 魏晉南北朝(220—581)是道教發展的重要時期,是道教逐漸走向成熟、定型的時期。
這一時期,道教經過分化與改革,使道教從早期道教那種比較原始的狀態發展爲有相對完整的經典、教義、戒律、科儀和教會組織的成熟宗教,並由早期民間宗教團體逐漸轉變爲官方承認的正統宗教。

3 (一)道教北傳與分化 曹魏時,太平道已隨黃巾起義被鎮壓而衰微,五斗米道隨張魯歸順曹操與移民北遷,到達曹魏本土,即河南、河北一帶。
曹操、曹丕鑒於黃巾起義,害怕農民起義者利用宗教組織起來進行革命,便對早期道教採取了兩手政策,一方面進行限制或鎮壓,另一方面又進行利用或改造。 曹操將在社會上有影響的一些神仙方土,如左慈、甘始、儉等,召集到身邊,既可以謀求養生方術以延年,又可以防止他們鼓動老百姓造反。 因此,這時有很多門閥士族加入道教,遂促使道教發生了分化。

4 (二)葛洪金丹道神仙理論體系的確立 道教發展到西晉,經書雖不少,但仍無一本能將丹鼎、符籙兩派的教義與方術統一於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的著作,換言之,即到西晉道教尚未確立義理性較強的神仙的理論家和實踐者葛洪完成。 葛洪(283—363),字稚川,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是東晉著名道教理論家、煉丹家、醫學家。他一生著述不輟,養生修道,以丹鼎生涯終老。葛洪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抱樸子》一書。全書分爲《內篇》和《外篇》。《內篇》講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祛禍,屬道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

5 (三)寇謙之、陸修靜對道教的改革 南北朝時期(420—581)是道教進一步充實完善的時代,是道教走上成熟的時代,出現了衆多的道教改革家、理論家,他們的活動對後世道教有著重要的影響。 對北方天師道(五斗米道)進行改革的代表人物是北魏的著名道士寇謙之(365—448)。 寇謙之對道教進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除去三張僞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使道教“專以禮度爲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 當時,誦習道經,亦改“直誦”爲“樂誦”,即誦經時用音樂伴奏。經過寇謙之改革後的北方天師道被稱爲新天師道或北天師道,其傳播廣泛,並一度成爲北朝的國教。

6 (三)寇謙之、陸修靜對道教的改革 陸修靜自少修習儒學,愛好詞章,年長時棄家入雲夢山隱居修道。宋明帝時(465—472),他將搜集的道書(其中有上清、靈寶、三皇各派的經典),加以整理甄別,鑒定其中經戒、方藥、符圖等1228卷,分爲“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泰始七年(471)又撰定《三洞經書目錄》,成爲我國最早的道教經書總目,奠定了後世纂修《道藏》的基礎。 他還在總結自天師道以來原有的各種齋儀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道教的齋醮儀範,以適應道教發展的需要。陸修靜編著有關齋醮儀範的著作多達100餘卷,基本上完成了道教的科儀。

7 (四)陶弘景與茅山宗 陶弘景(456—536),南朝齊、梁時道教學者、煉丹家、醫藥學家。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是陸修靜門徒孫遊岳的弟子。他中年隱居修道于茅山,著手弘揚上清經法,除廣泛搜集整理上清經外,又撰寫帶有教派史性質的《真誥》,著有《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重要道書。建立了料爲系統、完善的神仙信仰體系。 陶弘景居茅山後,開設道館,招收徒弟,弘揚上經法,使茅山成爲傳道基地,並形成了茅山宗。


Download ppt "魏晉南北朝道教."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