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泌 尿 系 统 疾 病 三峡大学医学院形态学部 鲁华
2
肾小球肾炎 肾盂肾炎 泌尿系肿瘤
3
肾(泌尿) 泌尿系统 输尿管、膀胱、尿道(贮尿、排尿)
5
肾的结构与功能
6
一、功 能 1、泌尿 机体代谢终产物(尿素、尿酸等) 排泄 过量摄入的物质 进入体内的大部分药物 外源性异物 食物添加剂 毒物
一、功 能 1、泌尿 机体代谢终产物(尿素、尿酸等) 排泄 过量摄入的物质 进入体内的大部分药物 外源性异物 食物添加剂 毒物 水、电解质平衡 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PH 渗透压
7
2、内分泌功能 肾素(调节血压) 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功能) 高活性维生素D3(调节钙磷代谢、促进成骨)
8
二、结构 肾单位(肉眼可辨细小颗粒) 皮质 肾柱(伸入肾锥体之间的皮质) 肾实质 肾锥体(肾小管、集合管) 肾乳头(集合管开口)
肾实质 肾锥体(肾小管、集合管) 肾乳头(集合管开口) 髓质 肾小盏 肾大盏 肾盂 输尿管
10
肾小球 肾小体 产生原尿 肾单位 肾小囊 肾小管 重吸收、排泌
11
肾小体: 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 ---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管内皮细胞) ---系膜、系膜细胞 ---基底膜
14
肾小球的滤过屏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底膜 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
15
肾小球毛细血管
16
基底膜 内、外疏松层 与致密层垂直排列的纤维 细纤维(Ⅳ型胶原) 中间致密层 层粘着蛋白 非定形基质 纤维连接蛋白 多聚阴离子蛋白多糖
内、外疏松层 与致密层垂直排列的纤维 基底膜 细纤维(Ⅳ型胶原) 中间致密层 层粘着蛋白 非定形基质 纤维连接蛋白 多聚阴离子蛋白多糖 三维网状结构(高机械强度和弹性)
17
肾球囊上皮细胞: 壁层上皮细胞 可增殖 (单层扁平多边形上皮细胞) 脏层上皮细胞 不可增殖 (足细胞) (人类出生前已失去再生能力)
18
足细胞(电镜)
19
足突间的滤过隙膜
20
滤过屏障(电荷屏障) 对水及小分子溶质通透性极高 对大分子血浆蛋白通透性极低 1、内皮细胞窗孔 2、基底膜的网状结构 重要
3、足细胞足突间滤过裂孔 (最重要)
22
肾小球系膜 系膜基质:充填在各叶毛细血管间 系膜细胞:散在于系膜基质内 系膜细胞来源不清楚(如内皮细胞、血管周细胞、
纤维母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 功能:包括六点
23
对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有支持作用 对大分子物质的转运有一定作用。 收缩和舒张功能。 系膜细胞具有平滑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通 过收缩扩张,可调节肾小球血流状态、并可 改变系膜通道体积,从而影响血浆和大分子 物质在肾小球内的移动。 参与毛细血管基底膜的更新 可产生胶原纤维和基质 部分系膜细胞具有免疫相关性抗原,对T淋巴 细胞的激活有重要作用。
27
肾小球血液循环
28
肾小球肾炎(GN)
29
一、概述 是由变态反应引起的,以肾小球损伤为主的非化脓 性炎症,主要临床表现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
血压及轻重不等的肾功能障碍。晚期可引起肾功 衰,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与健康。分为原发性和继 发性。
30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原发于肾的独立性疾病, 以肾小球为唯一或主要损伤部位。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变是其他疾病引起或 肾小球损伤仅作为全身性疾病的一个组成部分 者。如红斑狼疮性肾炎等。 介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简称“肾炎”(GN)
31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临床资料证实,肾炎是由 于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为 Ш型变态反应,即免疫复合物沉积病。
引起GN的抗原 GN的免疫发病机制 引起GN的介质
32
1、引起GN的抗原
33
内源性抗原: 1、肾性抗原: 肾小球基底膜抗原 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抗原 肾小管上皮细胞刷毛缘抗原 肾小球内皮细胞膜抗原 肾小球系膜细胞抗原 2、非肾性抗原:DNA抗原、细胞核抗原、细胞 浆成分抗原、肿瘤特异性抗原、甲状腺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红细胞膜抗原
34
外源性抗原: 感染产物、细菌、病毒、霉菌等 药物:青霉胺、金和汞制剂 异种血清、类霉素等
35
2、GN的免疫发病机制 免疫复合物沉积 1、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2、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 其他方式
36
免疫复合物易于在肾小球沉积的原因: 1、滤过 2、肾小球组织具有Fc 、C3b 受体,可吸引 免疫复合物 3、基底膜带负电荷,可吸引带阳离子的 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37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特异性抗体与肾小球的固有抗原成分或植入性 抗原成分在肾小球内结合,在肾小球原位直接 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肾小球损伤。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 内源性非肾性抗原及外源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 在血循环中结合为免疫复合物,进而沉积在肾 小球内,导致损伤。
40
抗原抗体复合物 局部沉积 补体 血小板 凝血系统 栓塞、出血 中性粒细胞浸润 吞噬过程 释出溶酶体酶 (中性、酸性水解酶、弹力纤维酶、胶原酶等) 血管、组织损伤
43
其他损伤肾小球方式: 针对肾小球细胞抗原的抗体直接损伤细胞 抗系膜细胞抗原的抗体:引起系膜溶解 抗内皮细胞抗原的抗体:引起内皮细胞损 伤、血栓形成 与细胞免疫有关:单核细胞、致敏T淋巴细 胞可引起细胞损伤
44
3、引起GN的介质 无论是哪种肾炎,只有产生炎症介质后才 引起组织学损伤并出现临床症状。 细胞性 非细胞性
45
1、细胞性: 嗜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NK细胞 血小板 系膜细胞 2、非细胞性: 补体成分 花生酸衍生物 IL-1和肿瘤坏死因子 化学激活因子和生长因子 凝血系统
46
肾炎的分类 病理学分类 分类 基本病理变化 临床分类 基本临床表现
47
类型 主要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综合征 血尿、蛋白尿、少尿、水肿、高血压 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炎综合征、快速进展为肾功能衰竭
无症状血尿、蛋白尿 无明显症状、轻度蛋白尿、肉眼或镜下血尿 肾病综合征 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严重水肿、高脂血症 慢性肾炎综合征 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尿毒症
48
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严重水 肿和高胆固醇血症称为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 的慢性GN症状。
肾小球滤过屏障 长期大量 通透性升高 蛋白尿 低蛋白血症 肝合成含有 胶体渗透压降低 胆固醇的脂蛋白上升 不易分解代谢 血脂、胆固醇升高 严重水肿
49
病理学分类 病变范围: 弥漫性病变:病变累及大部分(多于50%)肾小球 局灶性病变:病变累及少数(小于30%)肾小球
小球性病变:病变累及一个肾小球的全部毛细血管袢 节段性病变:病变累及一个肾小球的部分毛细血管袢 病变显著与否:轻微与显著 细胞反应状态:增殖性与非增殖性
50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膜性肾小球肾炎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IgA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
51
GN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 肾小球固有细胞变性乃至纤维素样坏死 渗出 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可有纤维素 渗出,红细胞漏出 增生
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系膜基质增生 基底膜增厚
52
一、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GN 1、概述:是由于低分子量循环免疫复合物短时 间内大量沉积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预后较好的急
为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炎,常有链球菌或其他细 菌感染的前趋病史,故又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 肾炎或感染后肾炎。多见于儿童。
53
一般认为此病是链球菌(主要是A族乙型)感染后,一 些特殊的链球菌致肾炎菌株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 相应抗体,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经血循环沉着于肾小 球局部而引起。理由:
链球菌感染后的急性肾炎一般不发生于链球菌感染 的高峰,而是在起病后1-3周发病,符合一般免疫反 应的出现期。 无链球菌直接侵犯肾的证据 肾炎患者血清中可检出对链球菌极其产物的多种抗 体 多数病例的早期可测到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存在 免疫病理检查在肾小球上有IgG、IgM和补体成分的 沉积
54
免疫病理:免疫球蛋白 IgG和补体C3 在毛细 血管基底膜外侧有粗 大颗粒状沉积。
2、病变: 免疫病理:免疫球蛋白 IgG和补体C3 在毛细 血管基底膜外侧有粗 大颗粒状沉积。 电镜:除细胞增生外,基底 膜外侧有驼峰状电子致 密物沉积。发病后出 现,6-8周后消失,偶尔 可持续6-7个月。
57
光镜: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大量弥漫增生,明显肿大,压迫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同时伴有多少不等的白细胞浸润。
58
毛细血管丛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有白细胞浸润,
毛细血管腔闭塞,囊腔内有渗出的纤维素、红细胞、中 性粒细胞
62
肉眼: 肾肿大、充血、包膜紧张,表面光 滑,色较红,称“大红肾”。 “蚤咬肾”(肾小球毛细血管呈纤维素样坏 死,并有微血栓形成) 切面皮质和髓质境界分明,锥体充血
66
临床:急性肾炎综合征(急性起病、血尿、水肿、高血压、蛋白尿、少尿)
67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2 weeks later
The classic case of poststreptococcal GN develops in a child 1 to 4 weeks after the individual recovers from a group A streptococcal infection. Only certain "nephritogenic" strains of β-hemolytic streptococci are capable of evoking glomerular disease. In most cases the initial infection is localized to the pharynx or skin. 离心后尿沉渣涂片高倍镜视野下3个红细胞,1l尿含1ml血出现肉眼血尿。如血尿患者伴随蛋白尿和管型尿提示为肾小球源性血尿。新鲜尿沉渣相差显微镜显示变形红细胞,因为通过基底膜裂缝,后又经各级肾小管不同渗透压和ph作用。 肾病性水肿往往从下肢开始,肾炎性水肿往往从颜面开始。 2 weeks later
68
结局:预后良好。95%病例自然痊愈。 极少数病变严重,可发展为新月体性GN 或系膜增生性GN。
69
二、弥漫性新月体性GN 概述:又称为“毛细血管外增生性GN”病 理 特点是多数肾小球(50%以上)有新月体
形成。是一型相当凶险的肾小球肾炎,在 短期内出现肾功能不全,所以又称为“快 速 进行性GN”。
70
2、病变: 免疫病理:由于此型GN的致病原因不同,故 表现有五种: Ⅰ型:抗肾小球基底膜性疾病(肺出血-肾炎综合症) Ⅱ 型:免疫复合物性疾病 Ⅲ 型:免疫反应缺乏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均阴性 系统性血管炎的组成部分(Wegener肉芽肿:以上、下呼 吸道的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血管炎和肾小球肾炎为特征)
71
光镜: 毛细血管袢坏死及断裂 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脂肪变,腔内有管型 肾小囊内大量有形细胞成分填充,新月体形成
73
新月体:是此型GN的主要病理特征,在其形成过程
中不断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肾小球 囊内纤维蛋白逸出,发展至细胞性新月体,再经历纤 维-细胞新月体,最后形成纤维性新月体。 细胞性新月体的细胞构成: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和 单核细胞 细胞性新月体到纤维性新月体的转化: 壁层上皮细胞可合成并分泌胶原而促进纤维化 单核细胞能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这些 因子既能促进壁层上皮细胞及纤维细胞的增生, 又能促进他们合成胶原 后果:压迫以及粘连毛细血管,可使毛细血管丛萎 缩、纤维化,最后整个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功 能丧失。
74
细胞性新月体 由上皮细胞构 成,肾小管上皮 细胞变性,管腔 扩张,腔内有渗 出物或透明管 型,间质有淋巴 细胞浸润
75
纤维细胞性新月体和环形体 肾小管萎 缩,间质纤 维组织增 生,大量淋 巴细胞浸润
76
纤维性新月体 肾小管变性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77
电镜: 基底膜变性及断裂 肾小囊内纤维素沉积 上皮细胞增生、单核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结局:病变广泛,发展迅速,预后差。常用数周或 数月内死于尿毒症 肉眼:双侧肾脏对称性肿大,苍白,皮质表面有点 状出血,肾包膜轻度粘连,切面皮质增厚,纹理不 清晰,皮髓质界限清楚,易见出血点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