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2 教学重点 认识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演变,掌握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难点 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地质博物馆认识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火山。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壳”、“构造运动“火山”、“地震”,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夏邦栋等. 地质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3. 傅承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4. 周廷儒. 故地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3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化学成分与矿物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4 (一) 化学成分 在108种已知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 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 1924年克拉克据来自世界各地的5195个岩石样 首次测定了16km厚度内

5 地壳中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比(即元素丰度)所获数值后来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克拉克值

6 (二) 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的形态 : 气态: 天燃气
(二) 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的形态 : 气态: 天燃气 液态 : 石油,汞 大部分矿物呈固态

7 (三)主要造岩矿物与常见矿物 主要造岩矿物: 包括 石英 、 钾长石、 斜长石 、 云母 、角闪石、 辉石和橄榄石
主要造岩矿物: 包括 石英 、 钾长石、 斜长石 、 云母 、角闪石、 辉石和橄榄石 石英 (SiO 2) :发育单晶并形成晶簇,或为致密块状 粒状集合体 无节理 晶面具玻璃光泽。 石英

8 白云母 K2[ALSi3O10](OH ,F )2单晶体为短柱状或板状、 集合体为鳞片状,具平行片状极完全解理 、薄片无色透明 珍珠光泽。 黑云母 K(Mg,Fe)3[AlSiO3](OH,F)2 特点与白云母相近,惟颜色随含铁量增加而变暗,多呈褐棕色或黑色。 白云 母 黑云 母

9 长石 斜长石 微斜长石

10 橄榄石 辉石 玄武角闪石

11 二 岩浆岩 造岩矿物按一定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三大类。岩浆石来自上地幔熔融状物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金属硫化物 氧化物和部分挥发物。 (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依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岩浆岩可分为四类 超基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多铁 镁而少钾 钠,主要矿物为橄榄石和辉石,代表岩石为橄榄石。 基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为45%~52%,主要矿物为辉石 钙斜长石,亦有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代表性岩石为辉长石 玄武岩。 中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52%~65%主要矿物为角闪石和长石,兼有少量石英 辉石 黑云母,代表性岩石为闪长石 安山岩 正长石与粗面岩。

12 岩浆岩 (二) 岩浆岩的产状 结构与构造 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4 酸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65%以上,多钾 钠而少铁 镁,主要矿物为长石 石英和云母,代表性岩石为花岗岩与流纹岩。 岩浆岩 (二) 岩浆岩的产状 结构与构造 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13 (三) 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14 侵入岩体与喷出岩体产状示意图

15 三 沉积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 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 (一)沉积岩的基本特性 沉积岩具有节理,
三 沉积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 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 (一)沉积岩的基本特性 沉积岩具有节理, 富含 次生有机 质,并有生物化石。

16 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与非碎屑结构之分。通常情况下沉积岩由岩石碎屑 矿物碎屑 火山碎屑及生物碎屑等构成,其中包括(粒径>2mm) 砂(粒径2~0.05mm) 粉砂(粒径0.05~0.005mm)和泥(粒径<0.005mm. )等不同粒径的物质。 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 或残留波痕 雨痕 干裂 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均属沉积岩的原生构造特征。

17 (二) 沉积岩的主要类型: 主要指母岩风化碎屑经搬运再堆积后经胶结而成的岩 石,包括 a: 砾岩与角砾岩具粒状结构。砾岩经长途搬运砾石 圆度为圆形或次圆形;角砾岩未经搬运或搬运很短,砾石 圆度为次棱或棱形。 b: 砂岩。 具砂状结构。颜色多,按砂砾砾径可分 为粗砂岩(2~0.5mm) 中粒砂岩(0.5~0.25mm) 细 砂岩(0.25~0.05mm)。

18 2 粘土岩类 具泥状结构,由粘土矿物及其它细粒物质组成,硬度低。固结好而无层理的为泥岩,固结较好并有良好层理的为页岩,固结差的为粘土。
3 生物化学岩类 多由化学和生物化学形成物组成并主要见于海相或湖相沉积物,具显晶或隐晶结构 、鲕状或豆状结构、生物结构,成分单一而种类繁多,且常见为单矿岩,如铝质岩、铁质岩、锰质岩、硅制岩、岩盐。

19 四 变质岩 (一 )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结构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与 岩浆作用。变质岩既继承了原岩的些特点, 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如含有变质矿物。具有变成构造与变余构造。

20 (二) 变质作用类型与常见变质岩 1· 动力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为动力变质,主要发生于断裂带 2· 接触热变质作用 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与新矿物。 3·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也发生在侵入体于围岩接触带,其实质是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与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4· 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性构造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代表岩石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 5· 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 是区域变质与岩浆作用间的一种 过渡性地质作用。

21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 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二 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 三 地质构造

22 一 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一) 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 :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构造圈。构造运动使地壳发生变位与变形,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进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 (二)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水平构造 2 垂直构造

23 二 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一) 岩相
二 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一) 岩相 沉积岩的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三大类。地壳上升时岩相从海相向陆相转变,沉积物粒级增大,厚度变小,形成海退层序。反之,地壳下沉则形成海侵层序。升降频繁,沉积物类型复杂多变;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沉积物类型也相应简单化。 (二) 沉积构造 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相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就是沉积构造。一个建造相当于大地构造旋回的一定阶段。基本建造类型有: 1· 地槽型建造 主要由海相地层组成、厚度很大,无沉积间断或仅有极短间断、产生于强烈构造下降区的建造

24 3· 过渡性建造 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的特征但以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物与泻湖相沉积分布广泛,海相沉积只见于剖面下部。
2· 地台型建造 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强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均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岩浆岩分布也较少。 3· 过渡性建造 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的特征但以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物与泻湖相沉积分布广泛,海相沉积只见于剖面下部。 (三) 地层的接触关系 1· 整合 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没有沉积间断,表明两种地层是在构造运动持续下降或上升而未中断沉积的情况下形成的。 2· 假整合 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3· 不整合 又称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间有地层缺失。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与隆升,沉积一度中断而后再下沉接受新沉积。

25 (一)水平构造 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 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在
三 地质构造 (一)水平构造 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 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在 未受切割情况下,同一岩层形成高原面或平原面,受切 割面顶部岩层较坚硬时,则形成桌状台地、平顶山或方 山。软硬岩层相间时形成层状山丘或构造阶地。我国第 三系红色砂岩产状平缓,遭受侵蚀后常形成顶平、陡坡 形状奇特而 多样化的 丹霞地貌。 丹霞山

26 (二) 倾斜构造: 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 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褶曲、断层或不均匀升降运
(二) 倾斜构造: 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 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褶曲、断层或不均匀升降运 动都可成岩层的倾斜。其产状以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 确定。倾斜构造可形成单面山、猪背岭等典型地貌。 单面山

27 (三) 褶皱构造 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
的现象称为褶皱,其中单个弯曲叫褶曲。褶皱能只管反映 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褶曲有两种基本类型,即上凸的 背斜和下凹的向斜两者共用一翼。

28 (四) 断裂构造 岩石因所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
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者叫节理破裂而发生明 显位移的则叫断层。

29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一 板块构造学说 (一) 大陆漂移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先探讨大陆漂移说。
一 板块构造学说 (一) 大陆漂移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先探讨大陆漂移说。 奥地利学者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陆地轮廓具有相似性,某些动物种属相同,非洲与南美洲发现同一种古生物化石,非洲南部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现同样二叠系地层,挪威——苏格兰间的一条加里东褶皱带没入大西洋后重现于加拿大与美国,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洲与南极洲等气候差异极大的地区均发现石炭二叠纪冰川遗迹等理由于1915年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统一的大陆即联合古陆。侏罗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格局。

30 大陆漂移过程示意图

31 大陆飘移学说地质学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古生物学证据 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性

32 由于当时对洋底地壳认识的局限性,魏格纳虽然指出了地球自转离心力与日月引潮力对古陆分离的可能影响及花岗岩在玄武岩壳上漂移的假说,但没有对大陆漂移的原因和驱动力等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因此提出后即遭到反对。到20世纪50年代海洋物理学发展,尤其是古地磁方面的发展使大陆漂移学说重现生机。 各大陆岩石现代磁纬度、地磁极同古磁纬、古地磁的巨大差异表明大陆发生了显著的位移。古地磁移动轨道是复原古陆的证据,迪茨与霍登据此绘制了新的大陆漂移图

33 大陆漂移简图

34 (二)海底扩张学说 20世纪30年代末尤其是二战结束以来的海底考察发现 海洋虽然历史悠久,海底却很年轻,几乎不存在时代早于 侏罗纪的地层,海底沉积物很薄,火山也较少。这表明海 底年龄只有数亿年。迪茨和赫斯据此各自提出了海底扩张 假说。据傅承义(1974年)概括,其要点为: 1· 年速度为1㎝至数厘米的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 的主要动力。 2· 对流运动发生在岩石圈下厚达数千米,强度很小的 软流圈内。

35 3· 海底为对流循环顶端。对流由发散区向外扩张,并
在数千千米外汇聚流入地下。海岭热流较高,为对流上升 区,海沟为下降区。 4· 海底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受挤 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软流层。 5· 海底年龄仅有2~3亿年,整个海底3~4亿年即可更 新一次。 愈来愈多的证据证明海底确实在扩张。例如,古地磁 测定结果表明洋底地磁正反向磁极异常带在大洋中脊两侧 呈对称分布。

36

37 (三) 板块构造说 板块学说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 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诸如大洋中 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动 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 板块构成的。 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对流带动 板块由大洋中脊或海岭向两侧扩 张,在岛弧地区或活动的大陆边 缘沉入地下,通过软流层完成对 流的循环

38 全球板块分布图

39 全球板块的划分

40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火山 (一)火山的类型与分布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火山 (一)火山的类型与分布 火山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一种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称为火山喷发。火山喷出物既有气体、液体,也有固体。气体以水蒸汽为主,并有氢、氯化氢、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氟化氢等。液体即岩熔。固体则指熔岩与围岩的碎屑,如火山灰、火山渣、火山豆等。

41 火山喷发形式有两类: 1 · 裂隙式喷发,多见于大洋中脊的裂谷中,是海底扩张的原因之一,陆上只见于冰岛拉基火山等地方。 2· 中心式或管状喷发。 火山几乎无例外的分布于大小板块边界上。汇聚型板块边界上火山活动强烈而频繁,但火山并不分布于海沟附近,而是在与海沟有一定距离的岛弧的一侧

42 世界主要火山带的分布 红色为火山带

43 (二) 火山地貌 1· 灰渣火山锥。主要由火山碎屑物在喷口周围堆积成的锥形体,如菲律宾的马荣火山。 2· 富硅质熔岩穹丘。流动 性小、富含硅质的熔岩形成穹丘。如 腾冲火山中的覆锅山。 火山碎屑沿马荣火山下落 C.G.Wenell 摄于1984年9月23日

44 3.基性熔岩盾 流动性大的基性熔岩流反复喷出堆积而
成,形如盾状。如夏威夷火山。 4.次生火山锥 古火山锥因 后来的再喷发使锥顶破坏和 扩大成环形凹地,并在其中再产生新的火山锥。如维苏威 火山、我国东北沙秃火山群中的个别火山。

45 维苏威火山 夏威夷火山

46 6. 破火山口 有些爆炸式喷发的火山,喷发时堆积物很少却形成一个大的爆破口
5. 复合火山锥 多次喷发的火山碎屑和熔岩呈层状混合堆成的火山锥,或称层状火山。有的复合火山锥上还生长着许多小火山锥,称寄生火山。如意大利的埃特纳火山,在高达3700米的大火山锥上还分布有300多个小型的岩渣火山锥。 6. 破火山口 有些爆炸式喷发的火山,喷发时堆积物很少却形成一个大的爆破口 7. 火山塞 填塞在火山喷管中的大块凝固熔岩,在火山锥被剥蚀后露出地表,形如瓶塞。如美国怀俄明州的“鬼塔”(Devil’s Tower)。 8. 火山口湖 火山口积水可形成湖泊。如白头山的天池。

47 二 地震 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集聚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 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地震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叫震源。按其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深约70km以内)、 中源地震(70~300km)和深源地震(300~700km)。震源在地面的投影

48 位置叫震中,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称为体波,体波由可分 为横波和纵波。地震时,纵波较快传播到地面。沿地面传播的称为面波,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横波,对地面破坏较大。
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通常采用美国克特(c f richter)提出的标准来划分。地震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为烈度,通常分为12级。烈度的大小于震源、震中、震级、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等综合特性有关。

49 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带包括: 1· 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它与环太平洋火山带密切相关,但“火环”与“震环”并不重合。地震多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海沟中,火山则多分布于靠陆一侧的岛弧上。 2· 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大致沿地中海经高加索、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尼和环太平洋带相接。这个带以浅源地震为主多位于大陆部分。 3· 大洋中脊地震活动性较弱,释放能量很小,均为浅源地震。 4· 东非裂谷带

50 世界地震代分布图

51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一 地质年代 在内外动力作用下,地壳的组成、结构、构造及外部特征不免发生变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事件可以清晰的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以地质年代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与顺序,地质年代有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之分。 (一)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 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比较,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称为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

52 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衰变规律计算其年龄,即距今天的年数。 (三)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二)绝对年代法 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衰变规律计算其年龄,即距今天的年数。 (三)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与地壳早期演化有关的几种年龄如下: 地球物质,尤其是重化学元素的年龄早于地球的年龄;地球形成的年龄约为50×108年;地壳形成年龄约为46×108年;现有最古老的岩石年龄为30×108~40×108年;已知最古老的生物化石的年龄超过30×108 地壳演化简史

53 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我国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
地质年代 生物演化 矿产形成 地壳运动 新生代 形成石油的时期 发生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 形成许多高山 中生代 形成丰富金属矿产;重要的造煤和成油时期 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我国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 古生代 重要的造煤时期 地壳剧烈变动的时期,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 元古代 地壳运动剧烈,海洋占优势、现在的陆地在那时仍大部分被海洋所占据 太古代 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 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 原始生命体 海水里出现藻类、海绵等原始生命体 无脊椎(三叶虫珊瑚) 脊椎(鱼) 两栖类 爬行动物(恐龙) 哺乳动物,灵长类 人类出现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第二章完)


Download ppt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