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捍卫健康 预防“手足口病” 人力资源部 2008-5.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捍卫健康 预防“手足口病” 人力资源部 2008-5."—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捍卫健康 预防“手足口病” 人力资源部 2008-5

2 疫情 安徽阜阳3月以来已有上千名儿童感染手足口病。截至5月1日24时,当地累计报告3321例感染病例,死亡22例,重症48例。而且已知湖北出现超过340个病例,北京市今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828例,几乎是去年同期302例的三倍。但截至4月28日止,北京市未接到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报告。 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

3 认知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4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

5 传染源及传播方式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6 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7 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天津市两次较大流行,托幼单位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家庭散发,常一家一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小孩子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 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 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 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8 注意预防 只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手足口病是可以得到 有效预防和控制的。
(一)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二)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三)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 (四)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五)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 (六)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七)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八)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9 整理:人力资源部 资料来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卫生防病站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介绍 整理:人力资源部 资料来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卫生防病站

10 内容介绍 麻疹 水痘 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 流感 流脑 猩红热 肺结核

11 麻疹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6~18天 ,并发肺炎者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10天。 人群易感性:小儿、未患过麻疹者。 主要临床表现:发烧、咳嗽、流涕、睑结膜充血及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发热3-4天后出现全身红色斑丘疹,经一周左右可 自然恢复。防止合并肺炎。

12 麻疹 预防: 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日,对接触者医学观察21天,已做被动免疫者,适当延长医学观察。 每日晨检,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通风换气、湿式扫除、消毒。 对易感人群开展疫苗应急接种。

13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者10天、长者24天平均两周。 前驱期:突然发病,开始常伴有低热,上呼吸道及胃肠道症状,此期约为一天。 发疹期:发热一天左右即出现皮疹。先由躯干及头部出现,后见于面部及四肢,皮疹躯干多四肢少呈向心性分布。起初为小丘疹,一天内即变成泡疹、透明如水珠,椭圆形、大小不一。周围有红晕,皮疹有搔痒感,水泡一天后混浊,2-3天干缩结痂,一两周内痂皮先后脱落不留瘢痕,起病三、四天内皮疹陆续分批出现。

14 水痘 预防: 病人要隔离到皮疹全部结痂。 接触者要医学观察三周。 接种水痘疫苗。

15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潜伏期14-24日,平均18天,常先有发烧、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1-2日后出现腮腺肿胀:先发生于一侧,1-2天内另一侧也肿大,也可两侧肿大,2-3天内达高峰,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严重者颌下、颈侧及面颊的软组织也发生肿胀,边缘不太清楚,有弹性感觉,触摸时感觉疼痛,张口咀嚼时更明显。

16 流行性腮腺炎 预防:隔离病人(至肿大消失,一般2-3周),预防接种。

17 风疹 风疹(Rubella)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4-21天。 前驱期:很短多为1/2-1天。有轻度的咽炎及睑结膜炎,低热或中等发热 ,轻度呕吐、腹泻。耳后、颈部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呈单个分散、有轻度压痛,大多数在皮疹退后逐渐缩小。口腔的软腭及咽门有稀疏的针尖大小的红丘疹。

18 风疹 出疹期:发热第1-2天出疹。最先见于面部,在24小时内波及全身、皮疹初为稀疏红点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融合,类似麻疹皮疹。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的皮疹变细呈针尖状猩红热样皮疹 ,3天内迅速消退,可能留下较浅的色素沉着。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全身症状很轻。脾脏有轻度肿大。 预防措施: 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 可接种疫苗。

19 流感 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对本型有一定免疫力。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2天。

20 流感 单纯型流感:最常见,早期畏寒、高热、显著乏力、头痛、身痛、面颊潮红、结膜外眦充血,咽部轻度充血,肺内可闻及干鸣音。 肺炎型流感:主要见于幼儿及老年患者或原有心、肺、肾等疾病患者。病初起如同单纯型流感,1-2日后加重,高热持续,咳嗽,血性痰,继之呼吸急促,发绀,双肺可闻及湿罗音。 中毒型流感:此型有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损害。临床上有脑炎或脑膜炎的症状,高热不退,神志昏迷,谵妄,儿童可有抽搐,脑膜刺激症。

21 流感 预防措施: 注意防寒保暖、劳逸结合,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 经常开窗通风、洗晒被褥。 适当补充营养,食用鱼、虾、奶及豆制品等。 预防接种。

22 流感

23 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1-10天,通常2-3天。 传染源:带菌者和病人。 传播途径: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 人群易感性: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头痛、呕吐、瘀点(或瘀斑)、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脑膜炎双球菌在外界环境抵抗力弱,日光曝晒,寒冷及干燥环境下均易死亡,对常用消毒剂均敏感。

24 流脑 预防措施: 预防接种。 开展冬季卫生运动,经常洗晒衣被,保持教室内空气流通,日光充足。 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增强抵抗力。 对病人就近隔离治疗,及时向防疫站报告疫情,对接触者,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5 流脑

26 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数小时-12天,通常2-5天。 临床表现:发热、嗓子痛、头痛、扁桃体红肿、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点状物附着,怕冷、呕吐,12-36小时出现皮疹,3-5天出现杨梅舌、脸部发红、口周有苍白圈。

27 猩红热 预防: 隔离病人。 接触过的可用淡盐水漱口。 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 病人的分泌物随时消毒。

28 肺结核 肺结核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传染源:病人(活动期)。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痰。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青少年易感性强。 早期症状:咳嗽、咳痰,早期易与感冒、气管炎相混淆,病变恶化咳嗽加重、痰量增多、黄痰、发烧、午后低热37-38℃左右、自感手心热、咯血,疲倦无力食欲不振、盗汗胸疼胸闷等。

29 肺结核 预防: 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排菌者)。 接种卡介苗。 加强体育锻炼,加强营养。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Download ppt "捍卫健康 预防“手足口病” 人力资源部 2008-5."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