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茶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茶文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茶文化

2 第一节、 茶文化的历史 茶文化是中国的“国粹”之一。 中华民族的茶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

3 我国是茶的原生地 古茶树——云南临沧古茶树林,西南野生茶树 茶的最早文字记载可追溯刊商朝的甲骨文。
我国最早培植茶叶是在汉晋期间《华阳国》中记载

4 第二节、中国十大名茶 中国是茶叶大国,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茶的品种特别多。现在全国能够叫的出名的茶叶就有一千多种。人们通常注意到其中的是十大名茶: 1、西湖龙井 2、洞庭碧螺春 3、黄山毛峰 4、庐山云雾 5、六安瓜片 6、君山银针 7、信阳毛尖 8、武夷岩茶 9、安溪铁观音 10、祁门红茶

5 龙井茶

6 洞庭碧螺春

7 黄山毛峰

8 君山银针

9 六安瓜片

10 庐山云雾

11 中国十大名茶产地分布 信阳毛尖 六安瓜片 祁门红茶 碧螺春 西湖龙井 黄山毛峰 武夷岩茶 庐山云雾 安溪铁观音 君山银针

12 1、西湖龙井 龙井,本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泉名,而现在主要是茶名。
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龙井的品质为最佳。 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 、形美”四绝著称于世。 好茶还需好水泡。“龙井茶、虎跑水”被并称为杭州双绝。虎跑水中有机的氮 化物含量较多,而可溶性矿物质较少,因而更利于龙井茶香气、滋味的发挥。 冲泡龙井茶时,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观赏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真可说是一种享受。 龙井已经成为我国原产地保护的品种之一。

13 2、洞庭碧螺春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 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级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足见茶芽之细嫩。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茶叶冲泡时杯中白浪翻滚,茶香四溢,香清味润。是国内著名的高级礼品茶。

14 3、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 、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当地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黄山名茶众多,除毛峰外,还有休宁的“屯绿”,太平 “猴魁” 等等,都各具特色,脍灸人口。

15 第三节、 茶圣陆羽与<<茶经>>

16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季疵,一名疾,号竟陵子,桑苎翁,东 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
陆羽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 公元756年,陆羽时年24岁,与友人到各大茶区考察,观察和学习茶农的经验和方法; 公元760年,陆羽回湖州,对收集到的茶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开始了《茶经》的著述工作。  公元765年,陆羽根据32州、郡的实际考察资料及数年来的研究成果,完成《茶经》初稿。 公元780年,陆羽在朋友帮助下,呕心沥血数十载,完成《茶经》著述,并正式刻印 《六羡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17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 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
《茶经》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 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 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

18 《茶经》的主要内容(一)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 上卷3节: 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 二之具,谈有关采茶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 中卷1节: 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

19 《茶经》的主要内容(二) 下卷6节: 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 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 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 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 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七种工具。 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

20 天下名泉 天下第一泉 庐山谷帘泉

21 镇江中冷泉(长江南零水)

22

23 北京玉泉

24 趵突泉

25

26 天下第二泉 无锡惠山泉

27 天下第三泉 湖北兰溪泉

28 虎丘陆羽井

29 杭州虎跑泉

30

31

32

33

34 第四节、茶道与茶艺

35 一、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敬茶、品茶形式,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益的和美仪式。茶道有两个层面 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 二是感觉体悟升华。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 唐代刘贞亮“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36 1 、 饮茶修道的统一 秦汉时期的《神农食经》已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茶经·一之源》“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吴觉农先生说“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

37 2、中国茶道思想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茶圣陆羽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中国茶道思想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 茗饮中与清谈、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相结合,旨在创造出一种清逸脱俗、高尚幽雅 “的道家意象 茶禅一味”也就是说茶道精神与禅学相通。茶文化实际上构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僧侣们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馈人,以茶宴代酒宴

38 3、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和”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强调共享和谐,也是茶道的 灵魂。 “静”是中国茶道营造“清净”的文化氛围。
“怡”是中国茶道修习中的人心内在感受。 “真”是中国茶道的自然之饮和回归自然的体悟。。 关键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心的平衡与和谐。

39 4、中国茶道的五境之美 古代众多的茶道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自然美 和“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一)茶叶形态和质地的要求 (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 (三)讲求水温适度; (四)使用优质茶具,茶具必须清洗洁净; (五) 品用环境整洁、氛围幽静以体现品茶的意境。

40 二、茶艺 茶道是通过茶艺来表现精神内涵的,茶艺是茶道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经过改良,茶艺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亮点和旅游风景区一道靓丽的景观。

41 1 、对古老茶艺的继承 A休闲型茶艺 休闲型的茶艺是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保健、联谊、礼仪等。. B表演型茶艺
表演型茶艺取材于历史上,生活中的茶俗、茶礼、茶艺或茶道,经过加工、提炼、再现。.不同的茶艺类型所表现的主题、内容以及风格都有差异。表演型茶艺背景有着浓厚的传统特色. .特点:共享、欢乐

42 2 、现代茶艺类型及特点 3. 茶艺类型 种 类 风 格 特 点 休闲型 茶艺馆 别有天茶艺居 保健、放松、联谊、礼仪 表 演 型 民族型
福安新娘茶 民族风情浓郁、场面风趣 宫廷型 上海宋园三清茶 场面富丽堂皇、礼仪庄严有序 地方型 安溪茶艺 地方特色浓厚 文士型 茶叶博物馆朱权茶道 展示某一特定文化主题 寺院型 江西茶艺队禅茶 茶禅—味、境界超然 少儿型 上海少儿茶艺 天真活泼、健康向上 科普型 福建农业大学茶艺 宣传茶文化、寓乐于教

43 三、茶文学 尝新茶 北宋.曾巩 麦粒收来品绝伦,葵花制出样争新. 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 汲江煎茶 北宋.苏轼
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椀,卧听山城长短更. 采茶词 明.高启 雷过溪山碧云暧,幽丛半吐枪旗短. 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摘得谁最多?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山家水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采茶歌 清.陈章 凤凰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唐.元稹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卢仝的“七碗茶”

44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寂;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北京万和楼茶社有一副对联: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无须花。 上海一壶春茶楼的对联则是   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   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45 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梅县叶新莲曾为茶酒店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 清末民初,广州有个大同茶楼,为了招徕顾客,曾出钜资征联,要求上下联必须嵌入"大"、 "同"二字,并具有品茗之意。当时应征者纷纷送上征联,经店主评选,有一副佳作入选:   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铁,薄利只凭微中削;   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 清代广州著名茶楼陶陶居,以"陶陶"两字征联,一人应征写了一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重庆嘉陵江茶楼一联,更是立意新颖,构思精巧: 楼外是五百里嘉陵,非道子一笔画不出; 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来。 上海天然居茶楼一联,更是匠心独具,顺念倒念都成联,为广大客人所喜爱。联云: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 五岳衡山望岳门外有一茶联: 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足; 茶烹活水, 须从前路汲龙泉。

46 上海一壶春茶楼的对联则是   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   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梅县叶新莲曾为茶酒店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 清末民初,广州有个大同茶楼,为了招徕顾客,曾出钜资征联,要求上下联必须嵌入"大"、 "同"二字,并具有品茗之意。当时应征者纷纷送上征联,经店主评选,有一副佳作入选:   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铁,薄利只凭微中削;   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

47 清代广州著名茶楼陶陶居,以"陶陶"两字征联,一人应征写了一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重庆嘉陵江茶楼一联,更是立意新颖,构思精巧: 楼外是五百里嘉陵,非道子一笔画不出; 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来。 上海天然居茶楼一联,更是匠心独具,顺念倒念都成联,为广大客人所喜爱。联云: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 五岳衡山望岳门外有一茶联: 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足; 茶烹活水, 须从前路汲龙泉。

48 第五节、茶民俗 “居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人们的关联,不仅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它还长期渗透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各地丰富多彩的茶民俗是美妙的茶文化景观

49 一、 茶与婚俗   茶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灌木,性喜湿润气候和微酸性土壤,大多生长在丘陵山冈地带。因而,盛产茶的地区和民族,婚嫁礼仪风情中的茶俗颇多。缘于“茶不移本,植必生子”的属性,因而古代人赋予它以坚贞、纯洁的品德;同时,也把它视为多子多福的象征。这样,茶就与我国旧时广泛流行的“从一而终”多子多福的婚姻观念和习俗相结合,在众多民族色彩缤纷的婚俗礼仪中,有十余项之多。重要的有:  1.送荼  2.吃茶  3.定茶  4.合茶  5.闹茶  6.退茶 7.换茶  8“闽南、台湾民间拜茶”——结婚成亲的第二天,新婚夫妇合捧“金枣茶”(每一小杯加两粒蜜金枣),顿首跪拜诸位长辈,随后将茶敬献,是结婚茶礼在婚事中不可缺少的礼节。倘若远离故乡的亲属长辈不能前往参加婚礼,新郎家就用红纸包茶叶,连同金枣一并寄去,表示尊重与期待认同。

50 二 、清宫茶礼 宫中设有御茶房、皇后茶房、寿康宫皇太后茶房、皇子皇孙娶福晋后,亦有茶房。
清宫设有茶库,每年收取进贡名茶30多种,每种各数瓶、数十瓶至一百余瓶。据《内务府奏销档》记载:“乾隆时,各省例进方物,茶叶一类,两江总督进碧螺春茶一百瓶,银针茶、梅片茶各十瓶,珠兰茶九桶。闽浙总督进莲心茶四箱,花香茶五箱,郑宅芽茶、片茶各一箱。……”等等。进贡的茶叶除宫中品饮,还赐与大臣。   清宫的许多礼仪活动也多与茶礼有关,在万寿礼、大燕之礼、大婚之礼、命将之礼、太和殿筵宴、保和殿殿试、重华宫筵宴等大型礼仪活动中都有茶礼一项。   如重华宫茶宴始于乾隆间。一般于元旦后三日举行,与会者以内直词臣为主,饮茶赋诗是其主要内容。据《国朝宫史续编》记载:乾隆圣制《三清茶》诗,以松实、梅花、佛手为三清,每岁重华宫茶宴联句。近臣得拜茗碗之赐。有清一代在重华宫举行的茶宴有60多次。 在康乾两朝还举行过数次规模巨大的“千叟宴“。如康熙五十二年,皇帝六十大寿,在畅春园举行盛宴,由65岁以上的退休文武大臣、官员及士庶1000余人参加,开宴时向皇帝及王公大臣献茶的隆重“进茶之仪”。   茶事活动在清宫廷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茶礼成为关涉到安邦治国的礼仪制度中不可缺的重要事项。 茶具是宫廷茶礼活动关键性媒介,茶具是体现宫廷文化的一个表征,是宫廷茶文化的载体。清宫许多茶具就是保存于皇室成员所住的殿所中。如寿康宫、体和殿、皇极殿、重华宫、景阳宫、南三所等地。可见清宫茶具反映了当时的茗饮生活广泛现象

51 三、民间茶礼 1、客来敬茶 相传,客来敬茶的风俗是从三国末年开始的。 2、品饮环境 3、泡茶过程 4、指点桌面——对主人感谢的礼俗
1、客来敬茶    相传,客来敬茶的风俗是从三国末年开始的。 2、品饮环境 3、泡茶过程 4、指点桌面——对主人感谢的礼俗 5、品饮茗茶

52 四 、饮茶方式变化 1、唐代烹茶 2、宋代斗茶 3、明代瀹饮 4、清代工夫茶

53 五、茶具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是指与泡饮茶叶用的茶壶、茶碗、茶杯、茶盘等等。 茶具历史悠久,最早的茶具是用陶土制成,现在云南、四川民间的砂陶烤茶罐,保留着历史遗留的痕迹。 唐代形成饮茶风尚,皇宫贵族家庭多用金属茶具,而民间却以用陶瓷茶碗为主。 宋代饮茶多用茶盏,盏是一种小型茶碗,口敞底小,有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及白釉等多种。 元代青白釉茶具较多。 明代盛行白茶盏,中期以后又出现了用瓷壶和紫砂壶的风尚。 清代,广州织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而起,陶质茶具以江苏宜兴的紫砂为最。

54 陶土茶具 陶土茶具是指宜兴制作的紫砂茶具。用紫砂茶具泡茶,即不夺茶真香,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

55 瓷器茶具 我国的瓷器茶具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几个类别。白瓷茶具以色白如玉而得名,江西景德镇的产品最为著名,是当今最为普及的茶具之一 。

56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较为著名的有北京雕漆茶具、福州脱胎茶具、江西波阳、宜春等地生产的脱胎漆器等,均别具魅力。其中以福州漆器茶具最佳 。

57 第六节、茶文化节 “茶为媒”共享欢娱为主旨 充分利用名茶品牌营造吸引力 用茶文化与旅游节结合 把茶文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58 各地茶文化节 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 婺源国际茶文化节 北京八大處中國園林茶文化節 中国“六安瓜片”茶文化节 安溪茶文化旅游节
2004成都首届茶文化旅游节 上海国际茶文化节 中国信阳茶文化节 中国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节 广州国际茶文化节 宁波国际茶文化节 纪念茶圣陆羽诞辰1270周年暨首届湖北国际茶文化节 中国(国际)九华佛茶文化节


Download ppt "第四章 茶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