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临邑县中医院副院长 内三科主任 唐东一 电话:18653436715.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临邑县中医院副院长 内三科主任 唐东一 电话:18653436715."—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临邑县中医院副院长 内三科主任 唐东一 电话:

2 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依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临床表现为不同症候,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两季多见。

3 中风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目前导致死亡、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和优势。

4 头痛、头晕、昏仆 偏身麻木 口眼歪斜 中风 半身不遂 肢体抽搐 语言蹇涩或不语

5 中风病理论溯源 中风病最早见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
《灵术·刺节真邪》“虚邪偏克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个人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等有关。《素闻·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6 中风病症候特征 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引起脑髓神机受累是中风病的症候特征。 其主症为神昏、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
次症可见头痛、头晕、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 舌象有舌强、舌歪、舌卷,舌质暗红带紫,或红绛、舌有瘀斑;苔薄白、白腻、黄或黄腻;脉弦滑、弦细、或结或代等。

7 中风病症候特征 1.神昏 初期可见。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重者昏迷或昏愦。有的起病时神清,后渐见神昏,多数神昏病人伴有谵妄、燥扰不宁等。 2.半身不遂 轻者仅见肢体力弱或活动不利,重者完全瘫痪。有单个肢体力弱或瘫痪,也有一侧肢体瘫痪不遂者。病人起病时即可瘫痪,也有起病时仅为力弱或不全瘫痪,而进展性加重,甚至完全瘫痪不遂。急性期,病人半身不遂多见患肢松懈瘫痪,少数为肢体强痉拘急,后遗症者患肢强痉挛缩,尤以手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最为严重。 3.口舌歪斜 多与半身不遂共见,伸舌时多歪向瘫痪侧肢体,常伴流涎。 4.语言蹇涩或不语 轻者仅见语言迟缓不利,吐字不清,自觉舌体发僵;重者,中风不语。部分患者发病前常有一时性语言不利,旋即恢复正常。

8 中风病症候特征 本病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 如素有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语言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甚则晕厥,一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发作。若骤然内风旋动,痰火交炽发病者,在急性期内可出现呕血、便血、壮热、喘促、顽固性呃逆,甚至厥而不复,瞳神或大或小,病情危笃,多难救治。

9 中风病病因病机 1.内伤积损 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复因将息失宜,致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卒倒多有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欲过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上旋,气血上逆,壅阻清窍;纵欲过度,房事不节,亦能引动心火,耗伤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风动。 3.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厚味,丰香炙博之物,或饮酒过度,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终致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络脉,上阻清窍。此即《丹溪心法·论中风》所言:“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10 中风病病因病机 4.情志所伤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其中以郁怒伤肝为多。平素忧郁恼怒,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郁化火,则肝阳暴亢,引动心火,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遂致卒倒无知。或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 日久导致肝肾阴虚,阳亢风动。此外,素体阳盛,心肝火旺之青壮年,亦有遇怫郁而阳亢化风,以致突然发病者。 5.气虚邪中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尤其在气候突变之际,风邪乘虚人中,气血痹阻,或痰湿素盛,形盛气衰,外风引动内风,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喁僻不遂。

11 中风病诊断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 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12 中风病鉴别诊断 1.中风与口僻口僻(俗称吊线风) 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 2.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13 中风病鉴别诊断 3.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但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无牛身不遂、口眼喁斜等症状。 4.中风与痿证 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刃;可址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别: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焕,或肌肉萎缩,筋惕肉困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五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14 中风病鉴别诊断 5。中风与痫证 两者均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 与中风相似、但痫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地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五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喁斜等症,亦与痫证不同。

15 中风病辨证要点 1.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旺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愤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证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

16 中风病辨证要点 3.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 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如拽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4.辨病期 根据病程长短,分为三期。急性期为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可至一个月;恢复期指发病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17 中风病治疗原则 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

18 中风病辨证论治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 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人中,气血闭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 药物:半夏10g、南星9g、白附子10g、天麻10g、全蝎6g、当归15g、白芍30g、鸡血藤30g、地龙30g。 加减:语言不清者,再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

19 中风病辨证论治 2.风阳上扰证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喁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牛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天麻10g、钩藤15g、珍珠母30g、石决明30g、桑叶10g、菊花10g、黄苓10g、山栀10g、牛膝15g。 加减: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加陈胆星、郁金;头痛较重,加羚羊角、夏枯草以清肝熄风;腿足重滞,加杜仲,寄生补益肝肾。

20 中风病辨证论治 3.阴虚风动证 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困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慨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药物:白芍30g,天冬10g,玄参10g,枸杞子15g,龙骨15g,牡蛎30g,龟板10g,代赭石30g,牛膝15g,当归10g、天麻10g、钩藤10g。 加减: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星、竹沥、川贝母清热化痰;中烦热,加栀子,黄芩清热除烦。

21 中风病辨证论治 (二)中腑脏 1.闭证 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 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 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1)痰热腑实证 主症: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料,舌强语蹇或不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证机概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 药物:桃仁10g、大黄6-12g、芒硝10g、枳实10g、陈胆星6-9g、黄芩10g,全瓜蒌10-30g、赤芍10-30g、丹皮10g、牛膝15g。 加减:头痛,眩晕严重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平肝降逆加生地、沙参、夜交藤养阴安神。

22 中风病辨证论治 (2)痰火瘀闭证 主症:烦躁不安,彻夜不眠,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证机概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治法: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代表方:羚羊钩藤汤加减。 另可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亦可用醒脑静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药物:羚羊角(或山羊角)30g、钩藤10g、珍珠母30g、石决明30g、胆星9g、竹沥15g、半夏10g、天竺黄10g、黄连10g、石菖蒲30、郁金10g。 加减:若痰热阻于气道,喉间痰鸣辘辘,可服竹沥水、胆南星散以豁痰镇惊;肝火旺盛:面红目赤,脉弦劲有力,宜酌加龙胆草、山栀、夏枯草、代赭石、磁石等清肝镇摄之品;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黄厚,宜加生大黄,元明粉、枳实;痰热伤津,舌质干红,苔黄糙者,宜加沙参,麦冬、石斛、黄精。

23 中风病辨证论治 (3)痰浊瘀闭证 主症: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兼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山腻,脉沉或滑缓。
证机概要:痰浊盛,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治法:化痰熄风,宜郁开窍: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 另可用:紫雪丹 药物:半夏10g、茯苓15g、橘红15g、竹茹30g、郁金10g、石菖蒲30g、胆南星9g、天麻10g、钩藤10g、僵蚕30g。 加减:兼有功风者,加天麻、钩藤量以平熄内风;有化热之象者,加黄芩、黄连;见戴阳证者,属病情恶化,宜急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救治。

24 中风病辨证论治 2.脱证(阴竭阳亡)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白遗,肢体软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白遗,肢体软 证机概要:阴阳欲绝。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常用药:人参30g、附子6-15g、麦冬15g、五味子10g。 加减:阴不敛阳,阳浮于外,津液小能内守,汗泄过多者,可加龙骨,牡蛎敛汗回阳;阴精耗伤,脉微者,加玉竹、黄精以救阴扩津 。

25 中风病恢复期论治 (三)恢复期 中风病急忭阶段经抢救治疗,若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饮食梢进,渐人恢复期,但后遗址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或失音等,此时们须积极治疗并加强护理。 针灸与药物治疗并进,可以提高疗效-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采用标本兼顾或光标后本等。 冶法-治标宜搜风化痰,通络行瘀;肝阳偏亢者,可采用平肝潜阳法。冶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或阴阳并补。

26 中风病恢复期论治 1.风痰瘀阻证 主症: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 药物:天麻10g、胆星6-15g、天竺黄15g、半夏10g、陈皮15g、地龙30g、僵蚕30g、全蝎6g、桑枝30g、鸡血藤30g、丹参30g、红花10g。 加减:若热偏盛者,加黄芩、栀子清热;有痰者加竹茹,川贝清化痰热;兼有肝阳上亢,头晕头痛,面赤,苔黄舌红,脉弦劲有力,加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潜阳;咽干口燥,加天花粉,天冬、养阴润燥。

27 中风病恢复期论治 2.气虚络瘀证 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药物:赤芍15-30g,川芎10g,归尾15-30g,地龙30g,黄芪30-60g,桃仁10g,红花10g。 加减:血虚甚,加枸杞、首乌藤以补血;肢冷,阳失温煦,加桂枝温经通脉;腰膝酸软,断、桑寄生,杜仲以壮筋骨,强腰膝 。

28 中风病恢复期论治 3.肝肾亏虚证 主症: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淡红,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
证机概要: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药物:干地黄15-30g,首乌30g,枸杞15-30g、山萸肉10g,麦冬10g,石斛10g;当归10g,鸡血藤30g。 加减:若腰酸腿软较甚,加杜仲、桑寄生、牛膝补肾壮腰;肾阳虚,加巴戟天,苁蓉补肾益精,附子、肉桂温补肾阳;夹有痰浊,加菖蒲、远志,茯苓化痰开窍 。

29 中风病临证备要 1.结合辨病,掌握其预后。 2.正确使用通下之法。 3. 出血性中风可配凉血化瘀法。

30 个人体会 1中风病大多用化痰药。如石菖蒲、胆南星、栝篓、陈皮等。 适当配伍通腑泄下药。如枳实、大黄、火麻仁等。
适当配伍虫类药。如全蝎、地龙、僵蚕。

31 谢谢大家! 临邑县中医院副院长、内三科主任 唐东一 电话:


Download ppt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临邑县中医院副院长 内三科主任 唐东一 电话:18653436715."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