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黄 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黄 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黄 芩

2 黄 芩 一、教学重点 二、真伪问题: 三、优劣问题 化学成分、传统评价、药典标准 四、临床应用:
黄 芩 一、教学重点 二、真伪问题: 名称求真、药用历史、基原鉴定、产地采制 、性状特点、 显微特征、 理化鉴定、 三、优劣问题 化学成分、传统评价、药典标准 四、临床应用: 1、传统应用:性味功效、配伍应用、经典处方 2、现代研究:药理作用、现代临床、 开发应用 五、复习题

3 教学重点 1、黄芩的来源和学名、 2、黄芩的鉴别特征和质量评价标准 3、黄芩的临床应用。

4 二、真伪问题

5 药材拉丁名 Rrdix Scutellariae
异名:腐肠、妒妇、子芩、条芩、黄金条根 英文名Baical Skullcap Root 黄芩的名称 药材拉丁名 Rrdix Scutellariae

6 苏颂曰:“黄芩苗长尺余,茎干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如知母粗细”。
药用历史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苏颂曰:“黄芩苗长尺余,茎干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如知母粗细”。 陶宏景曰:“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

7 目前,除正品外,尚有数种同属植物的根在不同地区应用,应注意鉴别。
药用历史 李时珍曰:“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今所谓片芩。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内实而深黄”。 目前,除正品外,尚有数种同属植物的根在不同地区应用,应注意鉴别。

8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干燥根。

9 【基原鉴定】 2、叶对生,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全缘。
1、多年生草本。茎丛生,钝四棱形。 2、叶对生,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全缘。 3、总状花序顶生,花偏生于花序的一侧;花萼二唇形,上唇背部有盾状物;花冠紫色、紫红色或蓝紫色;子房4裂。 4、小坚果卵球形,黑褐色,具瘤。花期7-8月,果期8-9月。

10

11

12

13 【产地】 主产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多,河北承德产者质量最好。 【采制】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忌用水洗,晒后撞去粗皮,晒干。临床上切片用或加工成酒黄芩用。

14 【性状特点】 1 圆锥形,扭曲,直径1-3cm。 2 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 3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已成空洞。 4 气微,味苦。

15

16 木栓层 韧皮部 石细胞 形成层 木质部 木射线 木栓环 黄芩根横切面简图

17 【显微特征】 粉末黄色。 [1]韧皮纤维散在或成束,梭形,壁厚,孔沟细。 [2]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壁较厚或甚厚。
【显微特征】  粉末黄色。 [1]韧皮纤维散在或成束,梭形,壁厚,孔沟细。 [2]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壁较厚或甚厚。 [3]网纹导管多见,直径24-72μm。 [4]淀粉粒单粒类球形,直径2-10μm,脐点明显,复粒由2-3分粒组成。 [5]木纤维多碎断,有稀疏斜纹孔。

18 黄芩粉末图

19 【理化鉴定】   盐酸-镁粉反应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 ,加热回流15分钟,滤过。取滤液1ml,加醋酸铅试液2-3滴,即生成桔黄色沉淀;另取滤液1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3-4滴,显红色。

20 薄层色谱: 样品:黄芩甲醇提取液; 吸附剂:含4%醋酸钠的硅胶G-CMCNa薄层板; 展开剂:醋酸乙酯-丁酮-甲醇-水(5:3:1:1);
显色剂:1%三氯化铁乙醇液;供试品与对照药材在相应位置上有相同的颜色斑点,与对照品黄芩苷相应的位置上显一相同的暗绿色斑点。

21 三、优劣问题

22 【化学成分】   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黄芩苷(baicalin)4.0~5.2%,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苷(wogonoside)、汉黄芩素、黄芩新素Ⅰ、Ⅱ(skullcapflavone Ⅰ、Ⅱ)。 尚含白杨黄素、千层纸黄素、多种甾醇类、糖类及氨基酸等。

23 【化学成分】 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含量与根的新老及不同炮制方法有关。
【化学成分】   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含量与根的新老及不同炮制方法有关。 如子芩中含的黄芩苷、汉黄芩苷比枯芩高;蒸黄芩(清水蒸1小时)、煮黄芩(沸水煮10~60分钟)和生黄芩中的总黄酮含量最高,烫黄芩(沸水煮6小时)次之,冷浸黄芩(冷水浸12小时)最低。实验表明,黄芩根在水中浸3小时,有62.5%~93.5%的黄芩苷水解成苷元。

24

25 传统评价: 以条长,粗大,质坚实, 色黄者为佳。

26 本品总灰分不得过6.0%,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黄芩苷不得少于9.0%,黄芩片和酒黄芩含黄芩苷不得少于8.0%。
2000年版药典规定: 本品总灰分不得过6.0%,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黄芩苷不得少于9.0%,黄芩片和酒黄芩含黄芩苷不得少于8.0%。 2005年版药典规定: 总灰分不得过6.0%,水分不得过 12.0%。 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热浸法,用50%乙醇做溶剂)不得少于40.0%。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黄芩苷的含量不得少于9.0%。  

27 四、临床应用

28 【性味功效】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属于清热燥湿药。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性味功效】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属于清热燥湿药。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血,衄血,泻痢,黄疸,胎动不安,痈肿疮毒,高血压头痛等。 用量:3~9g。

29 【应用配伍】 1 用于肺热咳嗽。 本品能清上、中、下三焦之火,尤长于清上焦肺火,单用如黄芩散;如肺热夹痰,咯痰黄稠,可配胆南星、清半夏,如小黄丸;若咳嗽气喘,大便秘结,可配大黄、杏仁,如黄芩泻肺汤。

30 【应用配伍】 治湿温发热之胸闷者,常与白蔻仁、滑石、通草配伍,如黄芩滑石汤; 治湿热黄疸,宜与栀子、茵陈同用;
2 为治湿热诸证之佳品 治湿温发热之胸闷者,常与白蔻仁、滑石、通草配伍,如黄芩滑石汤; 治湿热黄疸,宜与栀子、茵陈同用; 治湿热泻痢.须与黄连、白芍等配伍; 治下焦湿热小便短赤涩痛者,可同木通、竹叶、生地等合用; 如治湿热疮痈者,多与野菊花、连翘、紫花地丁等配伍。

31 【应用配伍】 3 用于温热病之壮热烦渴。 本品善清气分实热,可与石膏、黄连等合用,如黄连解毒汤;少阳半表半里之寒热往来者,须与柴胡、甘草等配伍,如小柴胡汤。 4 用于胎热之胎动不安证。 黄芩能清热安胎。可配伍当归、白术,如当归散;若虚热扰动,胎元不固,则配人参、熟地、川断等,使血宁胎安。 5 用于血热所致的多种出血证。

32 【经典处方】 1 黄芩散(圣济总录):黄芩(去黑心)、人参各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字匕,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治小儿心热惊啼。 2 解毒饮子(圣惠方):黄芩二分,生姜一分,生地黄汁三合,白蜜半匙。先煎二味去渣,入后二味再煎二三沸,分二服。治热病初觉烦躁头痛,腰脚痛。

33 【经典处方】 3 小清空膏(兰室秘藏):片黄芩,酒浸透,晒干为末。每服一钱,茶、酒任下。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
4 清胃散(外科正宗):黄芩、黄连、生地黄、牡丹皮、升麻、石膏各一钱,水煎,食后服。治胃经有热,牙龈作肿,出血不止。 5 治黄疸面目身黄,骨节烦疼,因湿热者 黄芩、秦艽、黑山栀、薄荷各二钱,茵陈三钱。水煎服。(本草汇言)

34 【药理作用】 1、黄芩苷元有显著抗菌、抗炎作用,能抗组胺和抗乙酰胆碱,可防止血小板和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降低,可降低肝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含量,并能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抑制甘油三酯及脂类过氧化。 2、黄芩苷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和红细胞系统的免疫有增强作用,并有利尿、利胆作用。 3、汉黄芩素有抗炎、抗变态、降血脂、抗氧化、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

35 【药理作用】 4.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对多种球菌、杆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体外实验有抑制阿米巴原虫生长和杀灭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5.解热、降压、利尿和促进胆汁排泄作用。

36 【药理作用】 6. 抗变态反应和抗炎:以苷元作用最强,抗组织胺与抗乙酰胆碱以生黄芩作用较强。
7. 其他作用:有抑制cAMP磷酸酯酶、抗肿瘤、抗乙型肝炎病毒、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阻止钙离子通道、抗过敏等作用,并对免疫、心脑血管、消化、神经等系统均有保护作用。

37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肝炎:用黄芩苷,装胶囊服,成人每日3 次,每次0.5g(2粒),儿童酌减。共治疗7l例传染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疽型和无黄疽型、慢性肝炎活动期)临床治愈69例,疗效率为97.2%,其中在半个月内达临床痊愈的占61.9%。 2 治疗高血压病:将黄芩制成20%酊剂,每次 5-10m1,每日服3次。共治疗5l例,服药前血压均在(180/100mmHg)以上,服药l-12月后血压下降(20/10mmHg)以上者占70%以上。据观察,本药虽经较长时期服用,仍能发挥继续降压作用,无明显副作用。

38 【现代临床研究】 3 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 : 50%的黄芩煎剂,1岁以下儿童每日6毫升,1~4岁儿童8~10毫升,5岁以上酌情加量,皆分3次服。用以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 4 治疗痢疾: 治疗小儿菌痢取黄连、黄芩、黄柏等量研末。1岁内每次用1克,2~3岁用2克,4岁以上用3克,调入生理盐水30~40毫升后保留灌肠,每日1次,病情较重者2次,治疗期节制饮食。结果:146例经2~6日治愈112例,无效28例。急性细菌性痢疾:黄芩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大枣5枚。水煎服。

39 【开发应用】 目前黄芩已作成片剂、油膏、胶囊、注射液或提纯某些成分在临床广泛应用,如口服黄芩素胶囊治疗菌痢,肌肉注射黄芩苷治疗各型肝炎,静脉滴注黄芩苷治疗急性胆囊炎或用黄芩苷眼药水治疗沙眼,口服黄芩片治疗湿热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等,外敷黄芩油膏用于热疮, 黏膜感染、溃疡及各种皮肤干性炎症等均获得较好的疗效。

40 复习题 1、黄芩主要的显微特征是什么? 2、从哪些方面衡量黄芩的质量的优劣? 3、在临床应用方面,黄芩与黄连、黄柏有何异同?


Download ppt "黄 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