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 )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 )
伤寒与副伤寒 (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 )

2 要目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五、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隔离及预防
刘军民

3 一、概述 伤寒/副伤寒是什么病?(基本概念掌握)

4 ★基本概念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急性肠道 传染病(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两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和预防基本上相同

5 二、病原学

6 伤寒杆菌为沙门菌属D群,G-染色,杆状,长1~ 3.5,宽0.5~0.8 ,有鞭毛,胆汁培养易生长。
病原学 伤寒杆菌为沙门菌属D群,G-染色,杆状,长1~ 3.5,宽0.5~0.8 ,有鞭毛,胆汁培养易生长。 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 体,有助于诊断;表面抗原“Vi”,有助于发现带菌者 释放内毒素致病

7

8

9 周身鞭毛(↓),负染,*22500

10 三、流行病学

11 流行病学 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病人从潜伏期即可由粪便排菌;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排菌3个月以上为慢性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伤寒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水源、食物污染)。

12 流行特征 发病季节:夏秋为多,终年可见。 流行地区:温带和热带多见。 多散发 儿童青壮年多见

13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内毒素致病/二次菌血症 病理解剖改变

14

15

16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7~23天,平均10~14天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 病程(第1周)(第2-3周)(第3-4周) (第5周)
初期、 极期、 缓解期、恢复期 病程(第1周)(第2-3周)(第3-4周) (第5周)

17 临床表现(1) 主要表现: 1、初期:病程第一周,发热及全身中毒表现 2、极期:病程2~3周,易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1.高热(稽留热) 中毒性脑病(无欲貌) 3.消化道症状 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 5.皮疹(玫瑰疹) 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

18

19

20

21 临床表现(2) 缓解期:病程3~4周,仍可出现并发症(2-4周)。 恢复期:第5周,大约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22 伤寒病程图

23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粒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减少后消失,嗜酸细胞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价值 细菌培养:
血培养 第1-2周,阳性率最高。(确诊最常用) 骨髓培养 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已抗菌治疗尤适。 粪尿培养 第3-4周,阳性率最高。 胆汁培养 慢性带菌者。 玫瑰疹吸取物培养

24 肥达氏反应: 应用伤寒沙门菌的“O”与“H”抗原,副伤寒菌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1周左右出现抗体,3~4周阳性率可达70%。 “O”抗体≥ 1:80,“H”或其他鞭毛抗体≥ 1:160或有4倍增高者更有意义。

25 评价肥达氏反应注意以下几点: 1.“O”抗体-出现早,消失快; “H”抗体-出现迟,维持时间长。
三者的鞭毛抗原(“H”、“A”、“B”)不同 2.早期应用抗生素,“O”“H”抗体可不升高(假阴性)。 3.其他疾病出现的肥达氏反应假阳性(血吸虫、败血症、结核等) 。

26 肥达氏反应: TO TH TA TB TC 意义      发病早期      不久前患过伤寒/菌苗接种/非特异回忆      伤寒      副伤寒甲      副伤寒乙      副伤寒丙

27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确诊标准: 找到伤寒杆菌。 肥大反应O、H抗体均阳性;
或在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实验室检查:

28 鉴别诊断 病毒感染 疟疾 钩端螺旋体病 急性病毒性肝炎 流行性斑疹伤寒 粟粒性结核病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恶组

29 七、治疗 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 并发症治疗 慢性带菌者治疗

30 病原治疗 喹诺酮类:首选 注意:孕妇和儿童禁用,口服或静脉给药。 头孢菌素类:首选 适用于:孕妇、儿童及埔乳期妇女。肾功不全者可减量应用。
氯霉素:已少用。 疗程:7-14d 治愈标准—体温正常15天 或每隔5天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31 耐氯霉素伤寒 1979年-河南发生流行 1988年-吉林地区开始流行 1987~89年-上海、江苏等地发生伤寒爆发
流行,耐多种常用抗生素,后经培养证实 为耐氯霉素的M1型菌株。

32 隔离及预防 消化道隔离 隔离期—体温正常15天 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 切断传播途径:水源、粪便及饮食管理,灭蝇
或每隔5天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 切断传播途径:水源、粪便及饮食管理,灭蝇 保护易感者:(接种疫苗)

33 副伤寒简介 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副伤寒丙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
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基本上与伤寒相同。 临床上很难区分,确诊需肥达反应和培养

34 小结 1、伤寒与副伤寒均为致病性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2、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3、临床六大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 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4、实验室特点:外周血象WBC降低,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可通 过细菌培养或肥达氏反应确诊 5、主要的鉴别疾病:持续发热、外周WBC下降 6、抗生素治疗有特效 7、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和控制伤寒的主要措施

35 谢谢


Download ppt "(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 )"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