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定义】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运脾、化积导滞等作用,主治各种食积证的方剂,统称消食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定义】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运脾、化积导滞等作用,主治各种食积证的方剂,统称消食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定义】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运脾、化积导滞等作用,主治各种食积证的方剂,统称消食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适用于】食积内停 【分类】消食化滞剂、健脾消食剂

2 程钟龄云:“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医学心悟》卷1)

3 【治疗】 消食剂中常配伍理气药,使气行而积消。 对于正气素虚,或积滞日久,脾胃虚弱者,又当健脾固本与 消积导滞并用。
本类病证之兼证尚有化热或兼寒之别,故配伍用药亦当 温清有别。

4 【使用注意】 消食剂虽较泻下剂缓和,但毕竟属于攻伐之剂,应 中病即止,不宜久服,且多用丸剂,取其渐消缓 散。 纯虚无实者禁用。

5 正方 附方 消食化滞剂 3 1 健脾消食剂 2 5

6 第一节 消食化滞剂 适用于:食积内停之证。 症见:脘腹痞满,暧腐吞酸,恶食呕逆,腹痛泄泻, 苔腻,脉滑等。
第一节 消食化滞剂 适用于:食积内停之证。 症见:脘腹痞满,暧腐吞酸,恶食呕逆,腹痛泄泻, 苔腻,脉滑等。 常用药物:消食药为主,配伍理气、化湿、清热之品 代表方: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等。

7 消食化滞 - 保和丸 保和丸 《丹溪心法》 【主治】食积证 【功用】消食化滞,理气和胃

8 味苦微寒,既可散结以助消积,又可清解食积所生之热 病机:食滞胃脘 脘腹痞满胀痛 饮食过度,食积内停,气机不畅 嗳腐吞酸、恶食呕逆
【证治机理、组成、方解】 - 保和丸 消食化滞 - 保和丸 治法:消食化滞,理气和胃 山楂18g 消一切饮食积滞,长于消肉食油腻之积 神曲6g 消食健脾,长于化酒食陈腐之积 莱菔子3g 消食下气,长于消麦面痰气之积 半夏9g 陈皮3g 行气化滞,和胃止呕 茯苓9g 健脾利湿,和中止泻 连翘3g 味苦微寒,既可散结以助消积,又可清解食积所生之热 病机:食滞胃脘 脘腹痞满胀痛 饮食过度,食积内停,气机不畅 嗳腐吞酸、恶食呕逆 脾胃升降失职,浊阴不降 大便泄泻 清阳不升 舌苔厚腻,脉滑 食积之候 【用法】上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

9 消食化滞 - 保和丸 【配伍特点】 本方以消食药祛除食积为主,辅以行 气、化湿、清热之品,使食积得化,胃气 因和。 9

10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一切食积”轻证之常用方。 以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消食化滞 - 保和丸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一切食积”轻证之常用方。 以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本方属治标之剂,故不宜久服。

11 【主治】食积兼脾虚证。饮食不消,脘腹胀满,纳少肢倦,大便稀溏,以及小儿食积。 【功用】消食健脾
消食化滞 – 大安丸 【附方】 大安丸《丹溪心法》 【主治】食积兼脾虚证。饮食不消,脘腹胀满,纳少肢倦,大便稀溏,以及小儿食积。 【功用】消食健脾 【组成】山楂12g 神曲 半夏 茯苓 各6g 陈皮 萝卜子 连翘 各3g 白术12g 本方较保和丸多白术一味,余药用量也较之为轻.全方配伍,消中兼补,即消食之中兼有健脾之功,故适用于食积兼脾虚者,对于小儿食积证尤宜。 【用法】上为末,粥糊丸服。

12 消食化滞 - 枳实导滞丸 枳实导滞丸 《内外伤辨惑论》 【主治】湿热食积证 【功用】消食导滞,清热祛湿

13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温水送下,食远,量虚实加减服之。
【证治机理、组成、方解】 - 枳实导滞丸 消食化滞 - 枳实导滞丸 病机:湿热食滞,内阻胃肠 脘腹痞满胀痛 湿热饮食积滞内停,气机壅塞 大便秘结 热壅气阻 下痢或腹泻 湿热积滞下迫 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湿热征象 治法:消食导滞,清热祛湿 大黄9g 苦寒,攻积泻热,使积热从大便而下 枳实9g 苦辛微寒,行气化滞,除脘腹之胀满 神曲9g 甘辛性温,消食健脾 黄芩6g 黄连6g 苦寒,清热燥湿,厚肠止痢 茯苓6g 泽泻6g 甘淡渗湿,使湿热从小便分消 白术6g 甘苦性温,健脾燥湿,使攻积而不伤正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温水送下,食远,量虚实加减服之。

14 【配伍特点】 消食化滞 - 枳实导滞丸 本方消下与清利并用,以攻下湿热积 滞为主,并兼顾正气。 14

15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食积证之常用方。 以脘腹胀满,泻痢或便秘,苔黄腻,脉沉有力为辨证要 点。 【使用注意】
消食化滞 - 枳实导滞丸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食积证之常用方。 以脘腹胀满,泻痢或便秘,苔黄腻,脉沉有力为辨证要 点。 【使用注意】 泄泻无积滞及孕妇均不宜使用。

16 消食化滞 - 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丸 《儒门事亲》 【主治】痢疾,食积 【功用】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17 【用法】以上细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证治机理、组成、方解】 - 木香槟榔丸 消食化滞 - 木香槟榔丸 病机:湿热积滞内蕴中焦 脘腹痞满胀痛 饮食积滞,气机壅遏 泄泻,或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 湿热蕴蒸,肠胃传化失司 苔黄腻,脉沉实 湿热积滞征象 治法: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木香3g 槟榔3g 辛苦温,消痞满胀痛,除里急后重之功佳 牵牛10g 大黄6g 通便泻热,推荡积滞,引邪下行 香附10g 莪术3g 疏肝行气,其中莪术长于破血中气滞 青皮3g 陈皮3g 理气宽中 黄连3g 黄柏6g 清热燥湿而止泻痢 【用法】以上细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18 【配伍特点】 消食化滞 - 木香槟榔丸 本方集大队行气药于一方,行气与攻 下、清热并用,以行气攻积为主。 18

19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积滞重证之常用方。 以脘腹胀痛,下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苔黄腻,脉沉实为 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消食化滞 - 木香槟榔丸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积滞重证之常用方。 以脘腹胀痛,下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苔黄腻,脉沉实为 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本方行气破滞之力较强,体虚者慎用,孕妇忌用。

20 【鉴别】— 木香槟榔丸与枳实导滞丸 木香槟榔丸 枳实导滞丸 相同点:功用(消下兼清,通因通用) 主治(湿热积滞之便秘或痢疾) 功用: 行气攻积之力较强 行气攻积之力较缓和 祛湿之力弱 清热利湿之效佳 主治: 积滞较重,脘腹胀痛较甚者 湿热食积病情较轻者

21 第二节 健脾消食剂 适用于:脾胃虚弱,食积内停之证。 症见:食少难消,脘腹痞满,不思饮食,面黄体瘦, 倦怠乏力,大便溏薄等。
第二节 健脾消食剂 适用于:脾胃虚弱,食积内停之证。 症见:食少难消,脘腹痞满,不思饮食,面黄体瘦, 倦怠乏力,大便溏薄等。 常用药物:消食药为主,配伍健脾益气药 代表方:健脾丸、肥儿丸。

22 健脾消食 - 健脾丸 健脾丸 《证治准绳》 【主治】脾虚食积证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23 【用法】上共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一日二次,陈米汤下。
【证治机理、组成、方解】 - 健脾丸 健脾消食 - 健脾丸 治法: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人参45g 白术75g 茯苓60g 健脾健脾运湿以止泻 山楂30g 神曲30g 麦芽30g 消食和胃,除已停之积 木香22g 陈皮30g 砂仁30g 芳香,理气开胃,醒脾化湿, 使全方补而不滞 肉豆蔻30g 山药30g 健脾止泻 黄连22g 清热燥湿,且可清解食积所化之热 佐使 甘草22g 补中和药 病机:脾虚胃弱,运化失常,食积停滞,郁而生热 食少难消,大便溏薄 脾胃纳运无力 倦怠乏力、脉象虚弱 气血生化不足 脘腹痞闷、苔腻微黄 食积阻滞气机,生湿化热 【用法】上共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一日二次,陈米汤下。

24 健脾消食 - 健脾丸 【配伍特点】 本方补气健脾与消食行气合法,为消补兼施之剂,且补而不滞,消不伤正。正如汪昂所云:“夫脾胃受伤,则须补益;饮食难化,则宜消导,合斯二者,所以健脾。” 24

25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虚食积证之常用方。 以食少难消,脘腹痞闷, 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虚弱 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健脾消食 - 健脾丸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虚食积证之常用方。 以食少难消,脘腹痞闷, 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虚弱 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本方为消补兼施之剂,食积内停,脾胃不虚之实证不宜 使用。

26 健脾消食 - 肥儿丸 肥儿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小儿疳积 【功用】杀虫消积,清热健脾

27 【用法】上为细末,猪胆汁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量岁数加减,热水下,空心服。
【证治机理、组成、方解】 - 肥儿丸 健脾消食 - 肥儿丸 病机:饮食不节,郁久化热,伤及脾胃 大便泄泻 脾虚失运 面黄体瘦 水谷精微生化不足,机体失于濡养 肚腹胀大或疼痛 积阻气滞 发热口渴,苔黄腻等 积热之征 治法:杀虫消积,清热健脾 神曲9g 使君子6g 重在消食 专于杀虫 麦芽6g 消食健脾和胃 槟榔9g 驱虫,行气消胀 黄连9g 清热燥湿,泻其疳热,苦又下虫 肉豆蔻6g 木香3g 行气止痛,其中肉豆蔻可涩肠止泻 猪胆汁 清热 【用法】上为细末,猪胆汁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量岁数加减,热水下,空心服。

28 【配伍特点】 健脾消食 - 肥儿丸 本方以杀虫消积为主,兼以清热、健脾,标本兼顾。 28

29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小儿疳积之常用方。 以面黄体瘦,肚腹胀大,发热口臭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健脾消食 - 肥儿丸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小儿疳积之常用方。 以面黄体瘦,肚腹胀大,发热口臭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方虽名肥儿丸,究属克伐之品,而无补益作用,非虫积疳 疾之证者,不可服用。更不可因“肥儿”之名,误作补药 常服。

30 【定义】凡以驱虫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杀虫或安蛔等作用,用以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统称驱虫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适用于】寄生虫所致病证 【主证】脐腹作痛,时发时止,面色萎黄,或青或白,或生虫斑,舌苔剥落,脉象乍大乍小等。如失治迁延日久,可表现有肌肉消瘦,不思饮食,精神萎靡,肚大青筋之疳积证。

31 【使用注意】 首先,应注意辨别寄生虫的种类,有针对性地选择方药;
其次,要注意掌握某些有毒驱虫药的用量,以免中毒或 损伤正气;驱虫后应注意调理脾胃,以善其后; 再者,驱虫剂宜空腹服用,服后忌食油腻食物。 此外,驱虫剂多系攻伐之品,不宜久服,对年老、体弱、 孕妇等宜慎用。

32 乌梅丸 《伤寒论》 【主治】蛔厥证 【功用】温脏安蛔 驱虫剂 - 乌梅丸

33 辛热之品,既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
【证治机理、组成、方解】 - 乌梅丸 驱虫剂 - 乌梅丸 病机:素有蛔虫,复由肠寒胃热,蛔虫上扰 脘腹阵痛、烦闷呕吐,甚则吐蛔 肠寒胃热,则不利于蛔虫生存而扰动不安,逆行窜入胃中或胆腑,阻塞胆道 腹痛与呕吐时发时止 蛔虫起伏无时,虫动则发,虫伏则止 四肢厥冷,发为蛔厥 痛甚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治法:温脏安蛔 乌梅 30g 酸能安蛔,使蛔静则痛止 蜀椒5g 细辛3g 辛温,温脏祛蛔 黄连9g 黄柏6g 苦寒,清热下蛔 附子6g 桂枝6g 干姜9g 辛热之品,既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 当归6g 人参6g 补养气血,且合桂枝以养血通脉,以解四肢厥冷 使 甘缓和中

34 驱虫剂 - 乌梅丸 【用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两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35 【配伍特点】 本方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且寒热并用,以调肠胃寒热;邪正兼顾,扶正祛邪。 驱虫剂 - 乌梅丸
35

36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蛔厥证之代表方。 以腹痛时作,常自吐蛔,甚或手足厥冷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驱虫剂 - 乌梅丸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蛔厥证之代表方。 以腹痛时作,常自吐蛔,甚或手足厥冷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蛔虫病发作之时,可先用本方安蛔,再行驱虫。

37 【临证加减】 若寒重者,可酌减黄连、黄柏; 热重者,酌减干姜、附子; 若体不虚者,可去人参、当归。
驱虫剂 - 乌梅丸 【临证加减】 若寒重者,可酌减黄连、黄柏; 热重者,酌减干姜、附子; 若体不虚者,可去人参、当归。 本方以安蛔为主,杀虫之力较弱,临床运用时可酌加 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槟榔等以增强驱虫作用。

38 【主治】肝胃热盛蛔动证。腹痛,不思饮食,食则吐蛔,甚或烦躁,厥逆,面赤口燥,舌红,脉数。 【功用】清热安蛔
驱虫剂 - 连梅安蛔汤 【附方1】 连梅安蛔汤《通俗伤寒论》 【主治】肝胃热盛蛔动证。腹痛,不思饮食,食则吐蛔,甚或烦躁,厥逆,面赤口燥,舌红,脉数。 【功用】清热安蛔 【组成】胡黄连3g 川椒2g 白雷丸9g 乌梅肉5g 生川柏2g 尖槟榔9g 连梅安蛔汤治肝胃热盛之蛔厥证,故方以苦辛酸并用,清降肝胃之热,兼以驱蛔。 【用法】水煎,空腹时服。

39 【主治】中阳虚寒蛔扰证。便溏溲清,腹痛肠鸣,便蛔或吐蛔,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虚缓。 【功用】温中安蛔
驱虫剂 - 理中安蛔汤 【附方2】 理中安蛔汤《万病回春》 【主治】中阳虚寒蛔扰证。便溏溲清,腹痛肠鸣,便蛔或吐蛔,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虚缓。 【功用】温中安蛔 【组成】人参2g 白术3g 茯苓3g 川椒3g 乌梅9g 干姜1.5g 理中安蛔汤即理中汤去甘草,加茯苓健脾化湿,用川椒温中散寒、乌梅安蛔,故能用治中焦虚寒的蛔虫腹痛。 【用法】水煎服。

40 化虫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肠中诸虫 【功用】杀肠中诸虫 驱虫剂 - 化虫丸

41 苦温,能杀绦虫、姜片虫,能行气导滞,促进虫体排出
【证治机理、组成、方解】 - 化虫丸 驱虫剂 - 化虫丸 病机:诸虫寄生肠中,脾胃失和 腹痛阵作,往来上下 肠中诸虫扰动不安 呕吐清水,甚可吐蛔 诸虫上扰,胃失和降 多食而形瘦,面色青黄 虫积日久,必耗伤脏腑气血 治法:杀肠中诸虫 胡粉15g 辛寒有毒,性能杀虫 鹤虱15g 苦辛平,小毒,专杀蛔虫 苦楝根15g 苦寒,小毒,驱杀蛔虫,缓解腹痛 槟榔15g 苦温,能杀绦虫、姜片虫,能行气导滞,促进虫体排出 枯矾3g 酸咸寒,燥湿杀虫 【用法】上为末, 以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一岁儿服五丸,温浆水人生麻油一二点,调匀,下之,温米汤饮下亦得,不拘时候。其虫细小者,皆化为水,大者自下。

42 【配伍特点】 驱虫剂 - 化虫丸 本方以有毒杀虫之品为主,驱杀之力颇强,并可缓泻以驱虫排出。 42

43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肠道各种寄生虫之常用方,尤以治疗蛔 虫为佳。 以腹痛时作,呕吐或吐虫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驱虫剂 - 化虫丸 本方为治疗肠道各种寄生虫之常用方,尤以治疗蛔 虫为佳。 以腹痛时作,呕吐或吐虫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本方药毒性较大,要严格把握用量,不宜久服。使用后 要注意调补脾胃,若虫未尽,可隔周再服。年老体弱、小 儿要慎用,孕妇应忌用。

44 驱虫剂 - 化虫丸 【临证加减】 若因虫积而致腑气不通,腹痛较剧,大便不 通者,可加用大黄煎水送服本药。

45 【定义】凡以涌吐药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用以治疗痰涎、食积,以及胃中毒物的方剂,统称涌吐剂。属“八法”中的“吐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毒物等

46 【使用注意】 涌吐剂作用迅猛,易伤胃气,应中病即止;年老体弱、孕 妇、产后均应慎用;
若服药后仍不呕吐者,可用手指探喉,或多饮热水以助 涌吐;服药得吐后,须令患者避风寒,以防吐后体虚外感; 若服后呕吐不止者,可用姜汁或冷粥、冷开水以止吐。 注意调理脾胃,可服稀粥自养,忌食油腻及不消化的食 物,以免更伤胃气。

47 涌吐剂 - 瓜蒂散 瓜蒂散 《伤寒论》 【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 【功用】涌吐痰涎宿食

48 轻清宣泄,宣解胸中邪气,利于涌吐,又可安中护胃,使在快吐之中兼顾胃气
【证治机理、组成、方解】 - 瓜蒂散 涌吐剂 - 瓜蒂散 病机:痰涎壅滞胸中,或宿食停积上脘 胸中痞硬、烦懊不安、上冲欲呕等 痰食壅塞,气机不通 寸脉微浮 邪气在上 治法:涌吐痰涎宿食 瓜蒂3g 苦,善于涌吐痰涎宿食 赤小豆3g 酸平,祛湿除烦满 佐使 香豉9g 轻清宣泄,宣解胸中邪气,利于涌吐,又可安中护胃,使在快吐之中兼顾胃气 【用法】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9g),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49 涌吐剂 - 瓜蒂散 【配伍特点】 本方酸苦相配,意在“酸苦涌泄”;涌吐峻药与谷物相伍,吐不伤胃。 49

50 【辨证要点】 本方为涌吐之代表方。 以胸中痞硬,欲吐不出,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或误食毒 物仍在胃中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涌吐剂 - 瓜蒂散 【辨证要点】 本方为涌吐之代表方。 以胸中痞硬,欲吐不出,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或误食毒 物仍在胃中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方中瓜蒂苦寒有毒,催吐力峻,易伤胃气,体虚者应慎用;若宿食已 离胃入肠,或痰涎不在胸膈,亦应禁用。服瓜蒂散而吐不止者,可服 麝香 g,或丁香 g以解之。

51 涌吐剂 - 瓜蒂散 【临证加减】 本方去淡豆豉,加山栀子,亦名瓜蒂散(《温病条辨》)。 主治太阴温病。症见痰涎壅盛,心烦不安,胸中痞塞, 欲呕等属于痰热壅塞上焦者。

52 【主治】宿食滞胃。脘腹胀痛不舒;或干霍乱,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或误食毒物,尚停留在胃。 【功用】涌吐宿食
【附方1】 盐汤探吐方《备急千金药方》 【主治】宿食滞胃。脘腹胀痛不舒;或干霍乱,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或误食毒物,尚停留在胃。 【功用】涌吐宿食 【组成】食盐30g 本方药性平和,配制便捷,宜于干霍乱,吐泻不得,腹中痛,以及宿食、食厥、气厥等证。 【用法】用极咸盐汤三升,热饮一升,刺口,令吐宿食使尽,不吐更服,吐迄复饮,三吐乃住,禁止。。 涌吐剂 - 盐汤探吐方

53 【主治】中风闭证。痰涎壅盛,喉中痰声辘辘,气闭不通,心神瞀闷,四肢不收,或倒仆不省,或口角似歪,脉滑实有力者。亦治喉痹。 【功用】开关涌吐
【附方2】 救急稀涎散《圣济总录》 【主治】中风闭证。痰涎壅盛,喉中痰声辘辘,气闭不通,心神瞀闷,四肢不收,或倒仆不省,或口角似歪,脉滑实有力者。亦治喉痹。 【功用】开关涌吐 【组成】猪牙皂角四挺 白矾一两 本方涌吐作用较弱,而通窍作用较强,且具有稀涎之功,宜于中风闭证及喉痹,痰涎壅盛,气闭不通者。 【用法】上二味,为细末,再研极细为散。如有患者,可服半钱(1g),重者三钱匕(1.5g),温水调灌下,不大呕吐,只有微涎稀冷而出,或一升二升,当时省觉,次缓而调治。不可使大攻之,过则伤人。 涌吐剂 - 救急稀涎散

54 猪牙皂 猪牙皂用于通窍,涤痰,搜风,杀虫。治中风口噤,头风,风痼,喉痹,痰喘,痞满积滞,关格不通,痈肿,疥癞,癣疾,头疮。 【出处】《别录》 【拼音名】Zhū Yá Zào 【别名】皂荚(《本经》),鸡栖子(《广志》),皂角(《肘后方》),猪牙皂角(《海上集验方》),牙皂(《本事方》),乌犀(《纲目》),小皂(《本经逢原》),眉皂、小皂荚(《中药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已衰老或受伤害后所结之果实。秋末,将成熟的果实采下,晒干。

55 【功能主治】 通窍,涤痰,搜风,杀虫。治中风口噤,头风,风痼,喉痹,痰喘,痞满积滞,关格不通,痈肿,疥癞,癣疾,头疮。 ①《本经》: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 ②《别录》:疗腹胀满,消谷,除咳嗽囊结,妇人胞不落,明目益精。 ③《药性论》:主破坚癥,腹中痛,能堕胎。将皂荚于酒中,取尽其精,煎之成膏,涂帛,贴一切肿毒,兼能止疼痛。 ④《日华子本草》:通关节,除头风,消痰,杀劳虫。治骨蒸,开胃及中风口噤。 ⑤王好古:按肝风,泻肝气。 ⑥《本草会编》:烧烟,熏久痢脱肛。 ⑦《纲目》:通肺及大肠气,治咽喉痹塞,痰气喘咳,风疠,疥癣。 ⑧《本草述》:主治中暑风,喉塞肿痛,风邪痫疾,风涎眩晕,胸膈痞塞,痰逆呕吐反胃,除风湿肿淌,利二便关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冼,研末掺或调敷,吹鼻,熬膏涂,烧烟熏。

56 【主治】虚弱之人,痰涎或宿食壅塞中焦。胸膈满闷,温温欲吐,脉象虚弱。 【功用】涌吐痰涎
【附方3】 参芦饮《丹溪心法》 【主治】虚弱之人,痰涎或宿食壅塞中焦。胸膈满闷,温温欲吐,脉象虚弱。 【功用】涌吐痰涎 【组成】人参芦15g 本方药性缓和,既可涌吐痰涎,又能扶助正气,邪正两顾,宜于虚弱之人,痰涎壅盛者。 【用法】研为末,水调下一二钱(3-6g),服后以物微探吐之。 涌吐剂 - 参芦饮


Download ppt "【定义】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运脾、化积导滞等作用,主治各种食积证的方剂,统称消食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