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二課 桃花源記 陶潛.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二課 桃花源記 陶潛."—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二課 桃花源記 陶潛

2 夢田 每個人心中一畝 一畝田 每個人心中一個 一個夢 一顆啊一顆種子 是我心裡的一畝田 用它來種什麼 種桃種李種春風 開盡梨花春又來
那是我心裡一畝 一畝田 那是我心裡一人 一個夢 每個人心中一畝 一畝田 每個人心中一個 一個夢 一顆啊一顆種子 是我心裡的一畝田 用它來種什麼 種桃種李種春風 開盡梨花春又來 那是我心裡一畝 一畝田 那是我心裡一人 一個夢 歌曲長度p1~p4

3 If you bulid it…. they will come. Field of Dreams
[MSU大學法學院雜誌的封面]

4 薰衣草森林~兩個年輕女孩的夢想國 上網看看-- http://www.lavendercottage.com.tw/main.php
云峰山的香草植物『薰衣草』

5 英人詹姆士.希爾頓(James Hilton)在一九三三年出版的《失落的地平線》(Lost Horizon)一書,為讀者描繪了一個地球上的失落天堂───香格里拉。藏語稱之「香巴拉」,意思是「懷抱在幸福之源的地方」。 布達拉宫

6 現代民歌〈夢田〉 唱出現代人的夢想 古今中外 夢想有這些說法…

7 西方世界 舊約的伊甸園 柏拉圖的理想國 姆斯•希爾頓 失去的地平線 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 摩爾的烏托邦

8 伊甸園

9 西元前四一一年,雅典熱鬧的百里阿港附近塞伐洛斯的家裡,屋裡幾張椅子散落成半圓形,蘇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就圍坐在這裡,展開了一長串的對話。在詰難辯論的過程中,闡述了正義的意義、宗教與文化、國家與靈魂、國衛生活、知識的性質等等主題,也討論了如何改造社會,建立理想國。

10   柏拉圖以對話體的形式,記錄了蘇格拉底與友人間的滔滔雄辯,成就了《理想國》這部流傳久遠的西洋經典。所討論的問題與獨到的見解,甚至寫作的形式,無論就西洋哲學、政治學或文學而言,都有其歷史性的地位。所謂理想國就是一個虛構的理想國度,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烏扥邦>。

11 失去的地平線 1933年,詹姆斯.希爾頓在《失去的地平線》帶給人們一個永恒寧靜的香格里拉,這個美麗的地方在中國藏區的神秘峽谷裡,周圍環繞著金字塔般的雪峰、“蘭色”的湖泊、寬闊的草甸,各種宗教的寺廟殿宇輝宏壯麗,人與自然和諧相生,生活祥和安寧...“

12 赫胥黎在1932年時所寫的科幻預言式小說。在書寫本書時,赫胥黎觀察到科技發展與現代社會的缺失,因此在本書的內容中大膽預言由於科學的控制與制約,人類不是變成嬰兒就是發瘋。書中許多的預言某些已在目前的社會中逐步實現,如試管嬰兒、複製、基因工程、家庭功能與婚姻制度的逐漸衰落,不得不使我們驚訝於赫胥黎思考的深遠。

13 由於其預言小說的驚人成就使得本書與俄國薩米亞丁的《我們》、英國喬治歐威爾的《一八九四》並稱負面烏托邦三部曲。

14 烏托邦 Utopia 物質世界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實在存在,他稱這個實在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於自然界各種現象背後、永恆不變的模式。

15 日本 黑澤明 七個夢 第七個夢:「水車村」就真的是黑澤明夢想中的桃花源了吧。人們與大自然共榮,不用所有科技文明的種種產物,只用最自然、最原始如千年前的生活用具。男子與水邊修水車的白髮老者對談,黑澤明借老者的口說出他對所謂「為人們帶來便利與幸福」的「科學」提出了強烈的控訴,也由影片來展現:沒有科學的世界會如何美好。而「死亡」應該是值得歡慶的;如果是壽終,不是可以敲鼓吹奏來祝賀嗎? 上網看電影 -

16 古代中國 老子的小國寡民 孔子的大同世界 陶淵明的桃花源

17 老子 小國寡民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車,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老子 小國寡民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車,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8 【譯文】    國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種器具,也不多用;使人民珍惜生命,不作長距離的遷移;雖有船隻車輛,卻沒必要去乘坐;雖有兵器武備,卻沒必要去佈陣打戰。使天下回復到人民都結繩紀事的遠古狀態之中。讓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滿意于他們的平凡生活。國與國之間相互望得見,雞犬之聲相互聽得見,而人民從生到死,也互不往來。

19 禮記 禮運大同章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 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0 目 次 一、知人論世~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二、軼聞趣談~作者相關事典 三、文心對焦~題解 四、探驪得珠~課文賞析
目 次 一、知人論世~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二、軼聞趣談~作者相關事典 三、文心對焦~題解 四、探驪得珠~課文賞析 五、國學殿堂~文體源流、比較、延伸 六、妙筆生花~文法修辭成語對聯 七、提綱挈領~章法結構 八、集思廣益~課後問題討論 九、更上一層~延伸閱讀 十、應用練習~形音義及綜合演練 十一、網路資源~本課相關及圖文資料 來源

21 一、知人論世 ~ 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 回目次

22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王國維說這是: 無我之境

23 1.生平履歷 2.文學風格 3.文學成就 作者 陶潛

24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西元三六五年),卒於宋文帝元嘉四年(西元四二七年),年六十三。
作者 第一段 1.生平履歷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西元三六五年),卒於宋文帝元嘉四年(西元四二七年),年六十三。 名與字 反義互補

25 陶淵明的曾祖父,出身寒微,以軍功升任荊州刺史,後來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他曾經有北伐中原,為晉室收復北方領土的雄心,可惜未能實現就病死了
陶淵明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曾孫,人格高潔,學問淵博,因親老家貧,出任江州祭酒、建威將軍參軍、彭澤令等, 古代貴族士大夫饗宴,以長者酹(ㄌㄟˋ)酒祭神,稱祭酒晉時設祭酒,亦稱「祭酒從事」,為州府主要僚屬之一,協助刺史掌理一州的事務,為九品小官 作者 第二段

26 為微薄的俸祿而屈身事人。五斗米,喻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
作者 第二段 為微薄的俸祿而屈身事人。五斗米,喻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 由於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入宋以後,躬耕自給,固窮自守。一生高風亮節,用舍進退,自然率真。世稱靖節先生。 安於貧困。論語˙衛靈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不強求富貴名利的處世態度 補充 - 四階段人生

27 陶淵明的一生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猛志逸四海(24歲以前) (二)冰炭滿懷抱 (24~34歲) (三)復得返自然(34~45歲)
(四)不覺知有我(45歲~老死) 回 作者

28 陶淵明年輕時,有大濟蒼生的凌雲壯志,他說自己「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猛志逸四海(24歲以前) 陶淵明年輕時,有大濟蒼生的凌雲壯志,他說自己「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冰炭滿懷抱(24~34歲) 當時社會動盪不安,戰亂頻仍,陶淵明痛感這是一個「真風告逝,大偽斯興」的時代,人在官場,但壯志無從實現,內心深感痛苦。 剛烈 ㄓㄨˇ ㄏㄜˊ 振起羽翼,幻想一舉千里

29 復得返自然(34~45歲) 辭去彭澤縣令,陶淵明覺悟官宦生涯原是夢,視前幾年作官為「誤落塵網」,從此不再出仕,決定歸隱,寄情山水以保有心靈自由。
不覺知有我(45歲~老死) 陶淵明在隱居生活中經歷了飢寒交迫,卻能「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臨死前更已攀登到「不喜亦不懼」的最高境界,故典範常留人間。 人在世間,身心常受拘牽束縛,如陷網中,難得自由,故塵網比喻人世 回目次 回 作者

30 淵明最後一次出仕,是四十一歲那年,他做了八十幾天的彭澤令。他不滿現實的黑暗,厭惡官場的汙濁,當郡裡一位督郵來彭澤縣,小吏告訴他要束帶迎接,以示敬意時,他說:「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奉這種鄉里小人!」隨即交出官印離開縣衙府,並寫了有名的歸去來辭,歸隱家鄉。此後,一直隱居鄉間,過了二十三年田園隱逸的生活。 敬慕眷戀的樣子

31 粗布衣已經破損不完整。形容非常貧苦的樣子
他的家境原本就貧困,歸隱以後,又不斷遭受天災人禍,因而生活日趨艱窘,「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甚至有時因飢餓驅使,須叩門「乞食」。他的〈乞食詩〉就坦率地寫出乞討時的愧恥心情。 形容生活極為貧窮,缺乏食物

32 他去世後,友人私諡為靖節,故後世稱「陶靖節」。在當時人的心目中,陶淵明是一位人格高潔的隱士,而其詩文則不甚有名。
宋武帝元嘉四年(西元四二七年)秋天,淵明病重,預知大限之期將至,趁頭腦尚清醒之時,寫下〈輓歌詩〉三首,還寫了一篇自祭文,簡潔地回顧自己的一生。結尾兩句:「人生實難,死如之何?」 他去世後,友人私諡為靖節,故後世稱「陶靖節」。在當時人的心目中,陶淵明是一位人格高潔的隱士,而其詩文則不甚有名。 自梁昭明太子蕭統為之編集並作序之後,他的詩文才逐漸為人們所重視,而且越到後來影響越大。陶淵明可以說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作家。 回目次 回 作者

33 作者 第三段 2.文學風格 陶淵明詩、文均自然質樸,平淡有致。其詩多寫田園生活,饒富哲思,雖被譽為田園詩人之宗,但不為當世所稱,唐、宋以後,始見重於世。有《靖節先生集》傳世。 文學風格補充 柳蔭高士圖(陶淵明託名五柳先生以自況)

34 文學風格補充 辭賦 散文 回目次

35 1.田園詩 在現存的一百二十多首陶詩中,描寫農村景色 和鄉居生活的作品,占有很大的分量。這類作 品內容真實,感情深厚,形象明朗,表現樸素 的自然美。最為人們所傳誦:〈歸園田居〉、 〈桃花源詩〉、〈飲酒詩〉這些篇章是有名的 代表作。 2.詠懷、詠史詩 陶淵明的詠懷、詠史詩有:〈雜詩〉、〈詠貧 士〉、〈詠荊軻〉、〈讀山海經〉等。詠懷詩 的作品表現孤獨、悲憤的心境。讀陶淵明的田 園詩,我們會覺得他內心很平靜、很達觀,再 讀他的詠懷詩或詠史詩,才知道達觀與平靜, 只是一種表面的或暫時的現象,悲愴才是他的 真實內心。

36 3.辭賦、散文 陶詩中還常常帶著一種理趣,這種理趣往往與景物、情感結合在一起,且絕無說教氣。
除詩歌外,《靖節先生集》所收的辭賦、散文有不少優秀作品,如〈歸去來辭〉、〈閒情賦〉、〈桃花源詩〉并記、〈五柳先生傳〉等,同他的詩篇一樣,表達他的思想感情、生活態度和高尚品質。 著名的〈歸去來辭〉,作於歸隱之初,文中對田園生活無限嚮往,凸顯他不願同流合汙的志趣。文中充滿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跡,具有很深的感染力,曾被宋代作家歐陽脩推為晉代最好的文學作品。

37 3.文學成就 1.各方品評 2.流風遺韻 回目次

38 1.各方品評 自然樸素 ─平淡卻不單調,富含深意 情景交融─在客觀景物的描述中融入個人情思與寄託
充滿真情─梁啟超說:「作品中把個性活出來的,屈原之後,我便數陶淵明」 境界高遠─王國維認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無我之境」的代表 風格獨特─蘇軾評其文:「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蘇軾稱讚陶詩云:「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 黃庭堅讚美陶淵明有「不煩繩削而自合」的藝術境界,已達爐火純青的境地。

39 2.流風遺韻   淵明詩文自然、質樸,看似平淡,其實寄意深遠;善於描繪田園景色和淳樸的農村生活,體現出不願同流合汙的精神和樂天安命的情操。在世時詩名不彰,唐、宋以後備受推崇,被認為是屈原之後,李白、杜甫之前最重要的詩人。 因其詩多寫田園躬耕生活,後世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人之祖」。後人編有《靖節先生集》。

40 二、軼聞趣談 ~ 作者相關事典 ~ 陶淵明影片 回目次

41 1.自稱羲皇上人 陶淵明平生未嘗有過喜怒的神色,只是有酒就飲,沒酒時就吟詠不停。盛夏有空閒時,舒適地躺在北窗下,涼風颯颯地吹來,自以為那種無憂無慮的安祥,可與太古之人比美,因此自稱羲皇上人。

42 2.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陶淵明收藏著一張本色不加漆繪的琴,沒有琴弦和琴徽。每次好友歡聚飲酒,就撫琴附和著唱歌,琴無弦徽,當然無聲,他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43 3.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陶淵明雖然聰明絕世,但他的兒子卻個個平庸。為此,他曾經寫過一首〈責子〉詩: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念梨與栗。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44 〈責子〉詩把他的五個兒子,一一數落。原來十六歲的大兒阿舒和行年十五歲的二兒阿宣,都懶惰成性,不喜讀書;而老三阿雍和老四阿端到了十三歲,還不識數字;至於九歲的老五,整天吵著要水果吃,真教這位大詩人大傷腦筋。幸好他倒還達觀,認為倘若「天意」果真要他生出這些不成材的笨兒子,他也沒什麼辦法。發了一陣牢騷之後,仍然自管喝酒去了。

45 三、文心對焦 ~ 題解 ~ 1.文章出處 2.創作背景 3.中心意旨 4.桃花源的寓意 5.武陵地點之探討 回目次

46 題解 第一段 1.文章出處 本文選自《靖節先生集》,為〈桃花源詩〉前的小記,相當於詩的序言。這篇記以散文的形式,敍述武陵漁人發現桃花源的始末,並描述桃花源社會的安寧祥和,人情的淳厚樸實。 序跋類文體 回目次 回題解目次

47 題解 第一段 2.創作背景 見下頁補充說明 陶淵明處於晉、宋之間,遭逢時代巨變,面對政治腐敗、生靈塗炭的殘酷現實,以沖淡洗鍊的筆墨描繪出自己理想中的社會。「桃花源」遂成為人間淨土的象徵,承載一代又一代人們內心的願景。 回目次 回題解目次

48 題解第一段補充資料1 陶淵明處東晉末年,時國家偏安南方,政治紊亂,繼之桓玄變亂,劉裕兵起。東晉國內共經歷十一次戰亂,都是因爭權奪利而發生。
  陶淵明處東晉末年,時國家偏安南方,政治紊亂,繼之桓玄變亂,劉裕兵起。東晉國內共經歷十一次戰亂,都是因爭權奪利而發生。   短短的二十多年間,幾乎沒有一年沒有戰爭、沒有動亂,陶淵明曾經親自參加過兩次戰爭,第一次為鎮北將軍劉牢之的參軍征討孫恩,第二次為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討伐桓玄。他親眼看到戰亂造成農村的殘破,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時當然深切希望能過安定的生活。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陶淵明目睹這些現實,便用「歸隱」作為一種反抗。這種反抗,與他所憧憬的「世外樂園」生活結合在一起,於是寫出了許多這一類的田園詩文。

49 題解第一段補充資料2   梁啟超在〈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一文中,形容陶淵明的心境,云:「當時士大夫浮華奔競,廉恥掃地,是淵明最痛心的事。當時那些談玄人物,滿嘴裡清靜無為,滿腔裡聲色貨利,淵明對於這班人最是痛心疾首。」陶淵明自己也說:「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不願隨波逐流。由此不難理解陶淵明創作此記之心境。 回題解目次

50 題解 第二、三 段 3.中心意旨 作者運用小說筆法,以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寫作。首段點出時代及漁人的籍貫,似真有其時、其地;文末提到晉代高士劉子驥規往未果,蘊含桃源世界不該向外尋覓之意;「後遂無問津者」暗示理想世界的幻滅,餘味悠然不盡。 全文構思巧妙,寓意深遠,以簡潔的文字、白描的手法,勾畫出恬靜淳厚的世外桃源。在六朝文中別具一格。 見下頁-桃花源的寓意 回題解目次

51 (1)社會動盪的反照 陶淵明虛設桃花源,可說是移情作用,用來反映廣大人民想擺脫混亂不安的願望,寄寓了對美麗社會的嚮往。
4.桃花源的寓意 (1)社會動盪的反照 陶淵明虛設桃花源,可說是移情作用,用來反映廣大人民想擺脫混亂不安的願望,寄寓了對美麗社會的嚮往。 (2)個人際遇的寄託 陶淵明入世仕宦嘗試失敗,轉而歸隱田園,所以桃花源是一個典型的、與世無爭的農村社會,如儒家的大同世界,也如道家小國寡民的世界。 回目次 回題解目次

52 (3)仙道思想的勃興 魏晉社會擾攘,人民渴望安定的樂土,所以隱逸之風和仙道思想盛行,但值得注意的是,桃花源並非仙境,而是「結廬在人境」的人間理想社會。
▲桃花源圖/清.王炳繪 回目次 回題解目次

53 5.武陵地點之探討  武陵是秦漢以後著名的蠻族聚居之地。蠻族居處的特色是人跡罕至的深山險谷,如此則有與世隔絕的可能,這是陶淵明何以將與世隔絕五、六百年的桃花源安排在武陵的原因之一。 陶淵明之所以取南方的武陵,大概是當時自潯陽逃亡入蠻,已見於江州都督劉毅所上的表中,且自潯陽至武陵,水路便捷,因此位居深山險谷、人跡罕至的武陵蠻族,既為陶淵明提供了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的背景;而賦役嚴苦、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現實,又激發陶淵明構想出桃花源以表抗議,為陶淵明指引了桃花源的最佳地點。 回目次 回題解目次

54 四、探驪得珠 1.課文賞析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深度鑑賞 回目次

55 第一段 敘述漁夫發現桃花源的經過。 回段落目次

56 第一段 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 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57 東晉孝武帝年號(西元三七六年~三九六年)
第一段 東晉孝武帝年號(西元三七六年~三九六年) 漁人的意象 晉郡名,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境 晉太元中,武 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 近。 沿著 忘記走了多遠的路 回段落目次

58 偏義複詞-忘路之「遠近」 「偏義複詞」是指那些形式上由兩個意義相近或 相反的詞素構成,而實際上僅偏用其中一個詞 素意義的複音詞。例如: 1
偏義複詞-忘路之「遠近」 「偏義複詞」是指那些形式上由兩個意義相近或 相反的詞素構成,而實際上僅偏用其中一個詞 素意義的複音詞。例如: 1.《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園圃, 竊其桃李。」古代植樹之地叫「園」,種菜之 地叫「圃」。這裡「園圃」偏指「園」。 2.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這裡的「異同」,實 際是指「異」,不指「同」。 3.陶淵明〈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遠 近。」這裡的「遠近」偏重「遠」。 回前頁

59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第一段 兩岸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轉品。動→形 對偶 驚訝 落花繁多。英,花 桃花的意象 回段落目次

60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第一段 轉品。形→動 盡、探究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頂真 同「仿佛」、「髣髴」,隱隱約約,看不清楚的樣子 通「捨」,離開

61 第一段賞析 〈桃花源記〉的語言十分準確和精鍊,文章一開頭,只用短短幾個字,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世外桃源雖是虛構,但作者以實寫方式呈現。此段是預留伏筆,以「忘」、「忽」二字為伏脈,巧妙地將漁人發現和進入桃花源完全歸之於意外,藉以點出「忘機」之人才可進入桃花源。 回段落目次

62 第二段大意 敘述桃花源中民情淳厚、安樂祥和的景象。 回段落目次

63 第二段 對偶 開闊明朗的樣子。豁,音ㄏㄨㄛˋ 僅容一人通過。纔,通「才」,僅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意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對偶 整齊的樣子。儼,音ㄧㄢˇ 回段落目次

64 第二段 描繪桃源安詳和諧之境 田間小路交錯通達。阡陌,田間小路 類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描繪桃源安詳和諧之境 田間小路交錯通達。阡陌,田間小路 回段落目次

65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借指老人:耆ㄑㄧˊ艾(六十或七十歲稱耆,五十歲稱艾)、皤ㄆㄛˊ翁(皤,雪白的樣子)、皓首、耄ㄇㄠˋ耋ㄉㄧㄝˊ(八十或九十歲稱耄,七十歲稱耋)。 ˙借指小孩:黃口、孺子、鬻ㄩˋ子、襁褓、總角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全像外地的人。這是從漁夫的角度看,村中男女衣著與武陵地區百姓不同,有如外地人 指老年人。老人髮色轉黃,故稱老人為黃髮 指兒童。髫,音ㄊㄧㄠˊ,小兒垂髮 回段落目次

66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第二段 詳細 問從何處來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音ㄧㄠ,邀請 作飯 全、皆 回段落目次

67 第二段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鄉人 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竟然 音ㄨㄢˋ,嘆惜 邀請 隱居避難不易,不希望外人打擾 不值得 ㄩˋ,告訴 回段落目次

68 第二段賞析 此段是全文的核心,詳細描寫漁人入桃花源所見的所有景象,從「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到「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不過四十八個字,就勾畫出一幅極其動人的場景。作者簡潔描寫漁夫與桃源人之間的互動,讓桃花源中純樸的民風躍然紙上。而末句「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個伏筆,開啟了下一段的再度尋訪桃花源。 回段落目次

69 第三段大意 敘述再度尋訪桃花源,卻不可復得。 回段落目次

70 (1) 先前。如: 便扶「向」路、尋「向」所誌 (2) 假使。如:「向」不出其技(柳宗元 黔之驢)
就沿著先前的來路。扶,沿著。向,先前 即郡中。指武陵郡官署所在地 第三段 音ㄧˋ,拜見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向: (1) 先前。如: 便扶「向」路、尋「向」所誌 (2) 假使。如:「向」不出其技(柳宗元 黔之驢) 回段落目次

71 劉子驥,名驎之,東晉末隱士,好遊山玩水。見《晉書‧隱逸傳》
第三段 劉子驥,名驎之,東晉末隱士,好遊山玩水。見《晉書‧隱逸傳》 南陽,在今河南省南陽市 不久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沒有實現 問路,此指尋訪桃花源的路。津,渡口 計劃前往 回段落目次

72 劉子驥其人其事 劉子驥,名驎之,河南省 南陽市人。東晉末年隱士,喜遊山水,曾到衡山採藥,深入忘返,見一條溪水的南岸有兩個石倉,因水深而無法渡過,要回家,又迷失方向,幸虧遇見伐木作弓的人,問清楚道路才安抵家園。後來聽說那石倉裡有仙丹,想再去尋找,但再也找不到了。《晉書‧隱逸傳》 回前頁

73 第三段賞析 末段先描寫漁夫由無心之人,轉而機心復萌, 因而「遂迷不復得路」;再以劉子驥規往未 果,「後遂無問津者」,暗示理想世界的幻 滅。此段的「有意問津」與首段的「無心入 境」形成強烈對比。 回段落目次

74 深度鑑賞 ˙寄寓深遠 ˙表現手法 ˙桃之意象 ˙漁人之意象 世外桃源 回段落目次

75 寄寓深遠 ~ 小國寡民之世界~ 小國寡民   〈桃花源記〉殊非記實之文,陶淵明只是從現實背景中有所取材,並加入個人的理想,方成此千古名篇。〈桃花源記〉中的精神意境,應當是以老子的「小國寡民」為骨架,並以陶淵明一再神遊的上古之世為血肉的。

76 寄寓深遠 小國寡民 ~ 小國寡民之世界~ 陶淵明〈勸農詩〉云:「悠悠上古,厥初民生。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或許「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才是桃花源記的精神意境最適切的註腳。

77 本文描寫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藉以批判、對比黑暗的現實,也寄託了作者對政治與社會的理想。
桃花源描述不僅是隱士的世外桃源,也是農民的樂土。它是一個自給自足,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社會,也是一個自由、富裕、安寧的社會。詩人以極大的熱情,從生產到生活,從自然環境到人們的精神面貌,對桃花源作了十分全面的描繪。

78 這篇作品,在表現手法上, 有幾個特點: (一)虛實相襯,疑幻疑真 作者以豐富的想像, 用虛實相襯的筆法將桃花 源寫得疑幻疑真。文章一 開始點明時間、地點、人 物,好像實有其事;但是 「太元中」,這個「中」 字用得很巧妙,不明確地 說出是哪一年,使得故事 具有傳說的性質。

79 這篇作品,在表現手法 上,有幾個特點: (一)虛實相襯,疑幻疑 真 而且寫漁人是在不知不覺 中踏上通往桃花源的路, 這就更顯得桃花源是個神 奇的地方。

80 詩人寫了許多看似平凡卻 又不平凡的事物,像田地、 房屋等,雖然洞外也有,但 這裡是「土地平曠,屋舍儼 然」,是「良田」、「美 池」,和洞外荒涼破敗的景 象完全不同;這裡是「往來 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 人」,是「黃髮垂髫,並怡 然自樂」,正好和外面處在 重稅兵災壓迫下的百姓,形 成強烈的對比。

81 由此可見,雖然桃花源裡的 一切是那樣平凡,但對當時 的百姓來說,卻是可望而不 可即。這種寫法更加強了令 人嚮往和追求的效果,使得 整篇作品具有濃烈的浪漫虛 幻色彩,又具有強烈的真實 感人力量。

82 梵谷《盛開的桃花》 接著,寫桃花源中的所見所 聞。先寫所見,將桃花源中美 好的情景展示在人們的眼前; 再寫所聞,在一問一答之中深 化文章的主題思想。以有條不 紊的描寫,凸顯這篇散文的核 心,也凸顯作者的美好理想, 頗見藝術匠心。最後,寫漁人 離開桃花源後的情況。漁人在 歸途中雖然「處處誌之」,但 是等到再訪時,終究「遂迷不 復得路」。

83 梵谷《盛開的桃花》 這便是暗示著桃花源並不存在, 然而作者並沒有就此收筆,而 是用劉子驥計劃探訪「未果」 作結。這樣寫來,若有若無, 亦真亦假,虛中有實,實中有 虛,以撲朔迷離的境界增強作 品的藝術魅力。

84 (二)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全文以漁人進入桃花源為線索, 按照時間的順序逐漸鋪展。首先, 寫如何發現桃花源。作者巧妙地 將漁人發現和進入桃花源完全歸 之於意外,只是因為「忘路之遠 近,忽逢桃花林」,又被這桃林 美景所吸引,以致「復前行,欲 窮其林」,於是在「林盡水源」 處發現一座山,因為「山有小口, 彷彿若有光」,才引起他的好奇 心,從而「舍船,從口入」,走 進了桃花源。這樣由「溪」到 「林」,由「林」到「山」,由 「山」到「村」,步步引人入勝。

85 (三)語言質樸自然,以白描 見長 〈桃花源記〉的語言十分準確 和精鍊。文章一開頭,只用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 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十九個字,就交代了故事發 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第 二段描寫桃花源的景象,從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到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不過四十八個字,就勾畫出 一幅極其動人的場景。

86 (三)語言質樸自然,以白 描見長 從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 直寫到男女老幼的衣著以及 他們的精神狀態,層層深入, 次序井然,無一贅字。 陶淵明的語言風格質樸自然, 他寫文章不重詞藻的華麗, 不事雕琢,而是盡力做到樸 素、自然、接近口語。桃花 源記多用白描手法,語言通 俗流暢,明白如話;

87 敘寫情事,如口說家常;描 繪人物,如面對朋友;描寫 桃花源的幽美,寫景明麗, 宛然如畫。「問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言簡意賅,含味無窮,更是 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我們 讀陶淵明的作品,可以感受 到詩意盎然,淳樸渾厚,蘇 軾說他的作品「質而實綺, 癯而實腴」,就是說他善於 用樸素、清淡的外表來表現 豐富的內容。

88 桃花源記的主題 自唐朝以來,對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雖然論說紛紜,但大要不外三說,即神仙說、寓意說、記實說。 三說中,神仙之說源於唐人崇奉道教,直視桃花源為仙源,而此說之無稽,固不值一辯。陶淵明〈連雨獨飲詩〉云:「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世間有松喬,於今定何間?」陶淵明認為自古以來,生必有死,因此不信世間有赤松子、王子喬一類不死的神仙,其詩文中言之鑿鑿,豈待辯說?

89 桃之意象 「避邪去惡」的信仰 桃,仙木也,能厭伐邪氣、制百鬼,古人過年時在門上貼桃符避邪。
「春天愛情」的代表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回第一段

90 桃之意象 「逃離世俗」的含義 中古音「桃」、「逃」同音身處局勢混亂、政權更迭之時,既無法實現理想,又不願同流合污,只好憑藉文學的想像力,從現實出走。 「德留後世」的象徵 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其杖化為鄧林(桃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滿天下

91 漁人之意象 孤高不俗的形象 屈原行吟澤畔,所遇見的漁父;柳宗元筆下的「孤舟簑笠翁」;白樸的「不識字煙波釣叟」,共通形象都是孤高不俗,隔絕仕途,與世無爭。 漁人是智者化身 「漁」諧音「愚」,取大智若愚的深義,暗示因「愚無心機」才得以撞入桃花源,「處處誌之」的心機違反承諾,落得不辨仙源的結局。 回第一段

92 五、國學殿堂 1.〈桃花源記〉與〈桃花源詩〉之比較 兩者相同處、相異處 2.序跋體文章比較 3.文壇領袖略說 4.山水田園作品流變
5.詩派的創始 回目次

93 1.〈桃花源記〉與〈桃花源詩〉之比較 閱讀 桃花源詩
閱讀 桃花源詩 本文為詩前序言,與白居易〈琵琶行並序〉、文天祥〈正氣歌並序〉之序相當。而〈桃花源記〉以散文敘述詩的本事,以韻文概括記的內容,韻散結合又可分立的方式,非常特殊。   〈桃花源記〉藉著人物、事件、舖排情節,層層推進,為一靈美的敘事佳構,而〈桃花源詩〉卻更直接抒發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以自述懷抱作結。兩者敘寫方式不同,呈現作品變化錯落之美。

94 〈桃花源記〉與〈桃花源詩〉之相同處 〈桃花源記〉 〈桃花源詩〉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往跡浸復湮,來逕遂蕪廢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

95 〈桃花源記〉與〈桃花源詩〉之相異處 〈桃花源記〉 〈桃花源詩〉 以客觀(敘述故事)為主 偏重介紹桃花源的(社會性)和特點
虛寫作者(憧憬)的境界 自訴(懷抱) 先寫境景,後寫避世之因 先寫避世之因,後寫境景 客觀敘述,虛構情節而有所(寄託) 抒發主觀的體會和感想,直接表達對(淳樸社會)的嚮往 回國學目次

96 2.序跋類文體 內容 用以說明著作的旨趣及經過的文章 異稱 1.序:(敘)、緒、(說)、(引) 2.跋:(後序)、書後、後足、讀、跋尾
1.序:(敘)、緒、(說)、(引)   2.跋:(後序)、書後、後足、讀、跋尾 回題解第一段 回國學目次

97 序跋 例 作 作 者 內 容 篇位 史記太史公自序 司馬遷 陳述修撰史記之由 說文解字序 許 慎 陳述修撰說文解字之由 逸民列傳序 范 曄 陳述修撰逸民列傳之由 他序 金石錄後序 李清照 透過早年搜集金石書畫回憶,抒發夫妻恩愛之情

98 詩 序 桃花源記 陶淵明 為桃花源詩前序 琵琶行前序 白居易 為琵琶行之本事 正氣歌前序 文天祥 說明正氣歌詩創作緣由 春夜宴桃李園序 李 白 為家人兄弟賦詩作樂而寫 詩集序

99 古人在親朋師友離別之際,設宴餞別,飲酒賦詩,詩成集結成冊,由在場某人為之序,如蘭亭集序,作者( 王羲之 );滕王閣序,作者( 王勃 )
其他 1.唐文學家劉禹錫父親名緒,與序同音,劉禹錫避諱,將序寫作「引」。 2.蘇洵父親名「序」,蘇洵為避諱,也改序為「引」。 回國學目次

100 3.文壇領袖略說 古文家之祖 司馬遷 北宋文壇領袖 歐陽脩 田園詩人之祖 陶淵明 豪放派詞風之祖 蘇 軾 隱逸詩人之宗 樸學之導師 顧炎武
蘇 軾 隱逸詩人之宗 樸學之導師 顧炎武 山水詩人之祖 謝靈運 清代古文大家 方 苞 新樂府運動 白居易 辭賦之祖 屈 原 寫實詩先聲 杜 甫 駢文初祖、漢賦先聲 李 斯 回國學目次

101 4.山水田園作品流變 年代 山 水 田 園 先秦 (屈原)‧涉江、悲回風 詩經‧豳風‧七月 六朝 詩:(謝靈運、謝朓)
山 水 田 園 先秦 (屈原)‧涉江、悲回風 詩經‧豳風‧七月 六朝 詩:(謝靈運、謝朓) 文:(酈道元)‧水經注 陶淵明 初唐 王績 盛唐 王維、孟浩然 中唐 詩:(劉長卿、韋應物) 文:柳宗元‧(永州八記) 北宋 蘇軾 南宋 (范成大)‧四時田家雜興 回國學目次

102 5.詩派的創始 1.(陶淵明):田園詩人之宗、隱逸詩人之宗。 2.(謝靈運):開創山水詩派。 3.(白居易)、(元稹):新樂府運動的提倡者。
4.(班固•詠史詩):五言詩正式成立。 5.(曹丕•燕歌行):七言詩正式形成。 6.(宋之問)、(沈佺期):完成五言律詩之格律。 7.(杜審言):完成七言律詩之格律。 8.(杜甫):寫實詩先聲。 回國學目次

103 七、妙筆生花 ~修辭/成語/對聯~ 一、修辭常識―鑲嵌
  在詞語中,故意插入數目字、虛字、特定字、同義字或異義字,來拉長文句的修辭法,是為「鑲嵌」。鑲嵌格的目的,在使詞語音節拉長,讓文氣舒緩鄭重,以引讀者聽者更多的注意。 回目次

104 1.(鑲字):用無關緊要的虛字或數目字,插在有實際意義的字詞之間,藉以拉長詞語的修辭方法叫「鑲字」。
(1)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2)引一千餘軍馬,盡是七長八短漢, 四山五嶽人。(水滸傳第六十二回)

105 2.(嵌字) :故意用特定的字詞來嵌入語句中的,叫做「嵌字」。
(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2)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古樂府採蓮曲)

106 3.(增字) :增字是同義字的重複。目的在拉長音節,使語氣更為完足,語意更加充實。
(1)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 (2)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庂徑,臨清流也。(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107 4.(配字):在語句中,用一個平列而異義的字作陪櫬,僅取其聲以舒緩語氣,而不取其義,稱為「配字」。如果從文法上來看,「配字」即為「偏義複詞」。
(1)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陶淵明‧桃花源記) ※另有一說將「遠近」解釋為「路程的距離」,非偏義複詞 (2)去來江口守空船,遶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回妙筆目次

108 二、與桃花相關成語 成 語 解 釋 投桃報李 彼此之間的良性贈答 夭桃穠李 讚美女子美貌或賀女子出嫁之題辭 桃灼呈祥
成 語 解 釋 投桃報李 彼此之間的良性贈答 夭桃穠李 讚美女子美貌或賀女子出嫁之題辭 桃灼呈祥 祝人家女子出嫁時所用的題辭 李代桃僵 比喻代人受罪 回妙筆目次

109 命帶桃花 異性緣極佳 面如桃花 形容臉像桃花一樣紅豔美麗 桃腮杏臉 形容女子貌美 桃李不言 比喻為人真誠篤實,自然能感召他人 桃李之教 老師的教誨 人面桃花 比喻男子思念的意中人或與意中人無緣再相見

110 桃之夭夭 形容桃樹的花葉茂盛美麗。後因「桃」與「逃」諧音,故用以比喻逃跑 二桃殺三士 比喻運用計謀殺人。春秋時,齊相晏嬰向景公獻計以二桃賜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令其論功領賞,欲其自相殘殺以除後患。三人因此而自殺 回妙筆目次

111 三、與陶淵明有關的詩詞對聯 1.南陽少,北窗老,兩臥千秋同矯矯。南陽慶遭 逢,北窗終潦倒。 2.鄙棄五斗米╱快意三徑荒。
3.當年有個陶淵明,不惜命只貪酒。骨硬不能深折腰,棄官歸來空兩手。甕中無米琴無絃,老妻嬌兒赤腳走。先生高吟自嘲諷,笑指門前五株柳,看他風裡儘低昂,這腰肢我沒有。(胡適.陶淵明和他的五柳) 4.五斗徒勞謾折腰,三年兩鬢為誰焦。今朝官滿重歸去,還挈來時舊酒瓢。 (廖凝.彭澤解印) 回妙筆目次

112 5.英傑那堪屈下僚,便栽門柳事蕭條。鳳凰不共雞爭食,莫怪先生懶折腰。(胡曾.彭澤)
6.陶謝文章造化侔,篇成能使鬼神愁。君看夏木扶疏句,還許詩家更道不?(宋.陸游) 7.雲浮鳥倦早懷田,鄉里兒來巧作緣,仕宦中朝如酒醉,英雄末路以詩傳。五株柳樹羲皇上,一水桃花魏晉前。只有東坡閒不過,加餐遍和義熙年。(清.舒位) 8.玉潔冰清樸且真,依桃擁柳得長春。歸耕喜作田園賦,入俗方成不朽身。(田工‧陶淵明塑像)

113 9.吾重陶淵明,達生知止足。怡情在樽酒,此外無所欲。彭澤非我榮,折腰信為辱。歸來北窗下,復採東籬菊。 (吳筠.陶徵君)
10.宅邊雖有五柳樹,歸去已荒三徑園。平生胸中羞五斗,偶爾城市羨華軒。盈樽濁酒自可漉,得趣古琴那用絃。欲知耿耿忠憤意,甲子斷自永初年。(喻良能.題淵明祠堂) 11.一寸歸心酒得之,門前官道是危機。道傍也有人歸去,不似先生真箇歸。(釋道燦.和淵明詩) 12.我愛陶彭澤,解言歸去來。醉眠猶遣客,卻使世人猜。我愛陶彭澤,不求弦上聲。琴中如有趣,曾遣幾人聽? (呂本中.讀陶元亮傳)

114 13.那老子彭澤縣懶坐衙,倦將文卷押,數十日不上馬,柴門掩上咱,籬下看黃花,愛的是青山綠水,見一個白衣人來報,來報五柳莊幽靜煞。(佚名.紅錦袍)
14.這一碗酒/且讓我敬一敬/醉去了的陶淵明/醉夢中的世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不為五斗米折腰/不去逢迎諂媚/不拿生命浪費著/去追逐空名/這無根柢的人生/這飄飛在陌上的塵土/朋友/落地即為兄弟/你隨我喝一口酒/只要一口/便可以忘了車馬聲喧/只要一口/便忘了這戰爭的世代/只要一口/便可以看見/欣欣的榮木/涓涓的水流(蔣勳.酒歌) 回妙筆目次

115 七、提綱挈領 ~章法結構~ 回目次

116 結構表 時間 晉太元中 武陵漁人 緣起(誤入桃源) 人物 逢桃花林→溯桃花溪→入桃花洞→見桃花源 經過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桃花源記 風景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民風淳樸─自給自足,老少和樂融融 桃源勝狀 人情 待客殷勤─見漁人,乃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太守遣人隨漁人往,遂迷不復得路 桃源勝狀 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緣滅 後遂無問津者

117 八、集思廣益 ~問題討論~ 1.嘆惋之意 2.末段之安排 3.桃花源 4.寫作 回目次

118 1、文中謂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具言所聞,皆嘆惋」。你覺得他們所「嘆惋」的是什麼?
答:驚嘆於外界改朝換代之速,慶幸桃花源中安寧 淳樸,無斬刈殺伐之事,無剝削人民的統治。 由此更凸顯桃花源內外的淳薄差異。 回集思目次

119 2、漁人在歸途中處處留下記號,卻無法重回桃花源,為什麼?
答:其一,桃花源並非實有其地,只是陶淵明創造 出來的理想社會,事實上是不可能尋獲的。其 二,漁人因無心而得以進入桃花源,因有心 「處處誌之」而「遂迷不復得路」,說明桃花 源是忘機之人方得入者。其三,漁人不念洞中 人所囑:「不足為外人道也」,非但沿路誌記, 還「詣太守,說如此」,如此缺乏誠信的人重 返桃源,還能保有桃花源的淳樸嗎? 回集思目次

120 3、作者在文末安排「劉子驥規往未果」、「後遂無問津者」,有何用意?
答:劉子驥嚮往桃源太平怡樂的生活、淳樸渾厚的 民風,卻齎志以歿。陶淵明藉以暗示著理想 社會的幻滅,因此淵明只好「願言躡輕風, 高舉尋吾契」(桃花源詩)了。 回集思目次

121 1.下列詩句,相當於桃花源記中的哪些句子? (1)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2)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2)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 (3)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 回集思目次

122 2.從詩中可知,「桃花源」失而不可復得的原因何在?
答:從「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看出,這淳樸美好的理想,在世風澆薄的黑暗社會是不可能存在的。唯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玷汙了這塊化外的淨土,故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回集思目次

123 4、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以《理想國》闡述倫理、政 治、教育等方面的理念;英國作家湯瑪斯.摩爾以 《烏托邦》寄託他對社會改革的理想;古人嚮往仙 宮、仙島的神仙樂土;陶淵明則以「桃花源」寄託 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相信每一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 的心靈花園,隨個人的追求與期待而有不同的樣貌, 它也許是周遭一個不起眼的角落,也許是親自履踏 而念念不忘的地方,也許是現實生活中小小的私祕 空間,也許是只有心靈才能抵達的抽象境地。請以 「我的心靈花園」為題,寫一篇文章,文長不限。

124 答:請學生自行練習。 【說明】 「烏托邦」一詞,是英國作家湯瑪斯.摩爾(西元 一四七八~一五三五年)從希臘語鑄造的一個詞, 意指「不存在的地方」。《烏托邦》分上下兩部。 上部中,湯瑪斯.摩爾以親身的見聞,揭露當時 英國君主統治下社會的黑暗,深刻地描繪英國農 民的悲慘境遇。如農民流離失所,或飢餓而死, 或淪為乞丐、盜賊被處以嚴刑。 回集思目次

125 第二部則描寫一個美好的社會:透過拉斐爾‧ 希斯拉德這位歷經風險、航行異國的老水手, 暢談一個外人不知的烏托邦國家,人民安居樂 業,豐衣足食,城市中居屋舒適,道路寬闊, 有令人心曠神怡的花草果木,有便利大眾的食 堂及醫院。烏托邦最大的特點是一切財產公有, 所有男女都從事生產勞動,全國無遊民,無使 人墮落的場所。每人每天只需工作六小時,即 可使物資充足,供公民各取所需。教育事業、 學術研究、文化娛樂活動受到高度重視,為公 民提供充分的便利。 回集思目次

126 《烏托邦》這部文學名著語言優美,諷刺 深刻,有奇妙的情節、豐富的想像,表達作者 對社會改革的理想,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節錄自胡喬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回集思目次

127 九、更上一層~延伸閱讀 1.桃花源詩 2.歸園田居 3.雜詩 4.歸去來辭 5.責子詩 6.乞食詩 7.王維〈桃源行〉 8.張旭〈桃花谿〉
9.王安石〈桃源行〉 回目次

128 〈桃花源詩〉 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逕遂蕪廢。 返回 指秦始皇。秦始皇姓嬴名政。
〈桃花源詩〉 陶淵明 指秦始皇。秦始皇姓嬴名政。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逕遂蕪廢。 天的常規 彼人,指桃源人的祖先 指商山四皓,即秦時隱士夏黃公、綺里季、東園公、甪 (ㄌㄨˋ)里。商山,在今陝西省商縣 通往桃源的道路 逃往桃源的人的蹤跡 埋沒 往、到,此指逃隱 云-語助詞,無實義 消蝕 返回

129 任憑 盡力 休息 互相招呼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種植 春天養蠶便收得蠶絲,秋天莊稼成熟就能收到糧食,不必向官府交稅。靡,無

130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古代盛祭品的器皿,此指祭祀。俎, 音ㄗㄨˇ 沒有新奇的樣式 還是先秦時的禮法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指頭髮花白的老年人 兒童 來往遊樂 縱情 北風淒厲,指天寒 邊走邊唱歌 節氣和暖,指春天

131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指桃源人從秦到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約五百多年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意謂世俗人對桃源社會根本無從理解。游方士,遊於方內之士,即世俗人。測,推知。塵囂外,塵世之外,即桃源世界 風俗的淳厚和澆薄 乘著輕風。躡,音ㄋㄧㄝˋ,踩、踏,引申為乘 與我志趣相投者,指桃源中人。契,投合

132 本詩為五言古詩,全詩共三十二句。由於為古體詩,並不要求每個字的平仄,但求吟誦自然流暢即可。押韻上,採兩句一韻形式,全詩一韻到底。所押之字為「世、逝、廢、憩、藝、稅、吠、製、詣、厲、歲、慧、界、蔽、外、契」,其中除「廢、吠」在詩韻集成屬去聲隊韻,「界」屬去聲卦韻,「外」屬去聲泰韻外,其他都屬去聲霽韻。由於此四韻(「隊」、「卦」、「泰」、「霽」)古韻皆通「寘」韻,故可通押。 回延伸目次

133 歸園田居 之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歸園田居 之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園,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返回

134 語譯: 從少時就沒有適合世俗的情趣,生來便熱愛淳樸的大自然。一時不慎落入塵世的仕途之中,不自由地過了十三年。籠中的鳥眷戀著原來自由飛翔的樹林,養於池中的魚思歸牠原來生活的潭淵。我在南野邊際開闢荒地,安於拙己地歸鄉種田。我的故居只有十數畝地,草屋八、九間,後園有榆樹、柳樹成蔭而生,廳堂有桃樹、李樹羅列於前。清晨、傍晚只見得農村朦朧的景象,以及農家傍晚縷縷炊煙裊裊升起。家犬在深巷中吠叫,雞隻在桑樹顛鳴啼。戶庭中沒有什麼塵俗的雜事,靜室內有著令人喜樂的閒情。長久在樊籠中生活的我,終於能夠再次返回自然。 回延伸目次

135 雜 詩其一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雜 詩其一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返回

136 語譯: 人生在世飄忽無定,就像路上的塵土一樣四處飄蕩。各人的命運隨風四處飄泊,無常至極。一旦誕生,彼此就應該是兄弟,何必非要同胞骨肉才能彼此相親?歡樂的時候應該盡情去歡樂,還應邀請鄰居一同暢飲。人的壯年一旦過去就不會重來,一天過去也不會再回復早晨,所以要趁著年富力強時奮勉努力,歲月流逝從來不會等待人。 回延伸目次

137 雜 詩其五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 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 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
雜 詩其五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 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 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 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 前塗當幾許?未知止泊處。 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138 語譯: 回想我在年輕的時候,縱使沒有值得高興的事,心情也會常感欣悅,有超越四海的遠大志向,就像鳥兒展翅一樣,想要高飛遠舉。慢慢地年華老去,這種心情也就逐漸消失了,甚至連遇到歡欣的事也快樂不起來,而且凡事多所擔憂顧慮;精力逐漸衰退,自覺一天不如一天。就像莊子所說藏舟於壑一樣,人生在世,不過占得片刻時光而已,即使把我牽繫住也無法挽留。不知我後面還有多少日子好過?也不知將來的歸宿會在那裡?古人昭示我們要愛惜寸陰,想到這裡,真使我對自己的虛度時日感到無比惶恐。 回延伸目次

139 歸去來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罇。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140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主旨:重於描寫退隱後的生活,陶淵明的恬澹胸襟、曠達心志自然流露。

141 語譯:   歸去吧!田園快要荒廢了,為什麼還不回去呢?自己既然知道做官將使心靈受形體奴役,為什麼還要獨自感到失意和悲傷?覺悟到過去的已經不能挽回,知道未來的還可以補救。其實是走入迷途應該還不算很遠,覺察到現在是對的,從前是錯了。   船搖晃地輕快前進,風飄飄地吹拂衣裳。問行人前面的路程,只恨清晨的光線怎麼這麼的微弱。看到家門,邊歡喜邊奔跑。僮僕出來歡迎,孩子們等候在門口。園中小路快要荒廢了,松菊卻還生長著。攜著孩子走進屋裡,好酒早已裝滿了酒樽。

142 舉起酒杯自斟自飲,看著院子裡的樹木,露出愉快的神色。靠著南窗來寄託孤傲的心情,深覺這狹小的屋子也易於使人安樂。每天到園子裡散散步,也有一番樂趣;門雖有卻常常關著。拄著枴杖隨處遊息,時常抬頭向遠處眺望。白雲無心浮出山谷,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巢。陽光漸漸暗淡快要落山;我撫著孤松,徘徊著不忍離開。   歸去吧!從此同外界斷絕一切交遊。世俗既然與我合不來,我還出去尋求什麼呢?倒不如愉快地聽聽親戚們的知心話,或者彈琴讀書來排解憂愁。農民告訴我春天來了,就要到西邊的田間去耕種。

143 或者乘篷車,或者划著小船,去探求幽深曲折的山谷,又經過崎嶇的山丘。樹木蓬勃地生長,泉水潺潺地開始流動。羨慕萬物能適應時節生長,感慨我的一生將要結束。
  算了吧!寄身在天地間又有多久呢?何不隨著自己的心意決定行止?為什麼遑遑不安想到哪兒去呢?富貴不是我的願望,神仙世界也不可期待。只盼在好日子獨自出遊,或者把枴杖立在地上去除草培苗;或者登上東邊的高地放聲長嘯,或者面對清澈的水流吟詩。姑且順著自然的變化過完這一生吧!快樂地順從天命還懷疑什麼呢?

144 責子詩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念梨與栗。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145 主旨:子女成才與否,往往非父母所能為力,因而教才之責務盡,成材與否則只能聽天命,淵明此篇可見其曠達。
語譯:我的年紀衰老,白髮已經布散兩鬢,肌膚不再緊實。雖然有五個男兒,但沒一個喜愛讀書:阿舒已經十六歲了,他的懶惰無人可及;阿宣將十五,也不愛文學;雍兒與端兒已經十三歲,不認識六及七這麼簡單的字;通兒快要九歲,每天只想著要吃梨、要吃栗。天命如果給我的就是這種後代,那麼我只能藉酒解愁了。 回延伸目次

146 乞食詩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我意,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
乞食詩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我意,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主旨:淵明生活貧苦,致仕務農後,常因旱水不調而 致青黃不接。他人以為恥辱的行乞,任真自得 的淵明不以為諱。而感知對方無鄙夷的餽贈, 以冥報回報,更可見其乃性情中人。

147 語譯:飢餓趕著我外出乞食,但是不知能往何處去;走著走著不知不覺走到這個鄉里,叩門之後,完全不知如何啟齒。主人明白我的意圖,送我一些東西不讓我白跑,跟他談笑一整天,每敬我一杯我都開懷而飲;這麼心相知的喜悅讓我開心,談話結束後我寫了這首詩,你對我的恩情有如漂母對韓信一般,令我感動不已,只可惜我沒有韓信那麼好的才華,即使心存感謝也不知如何回報,只能未來以冥報回饋。 回延伸目次

148 〈桃源行〉 王 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竟引還家問都邑。

149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150 語譯:為愛春天的山景,漁人沿溪流悠悠地盪舟。灼灼的桃花開遍兩岸,掩蔽了方才離去的渡口。一路貪看紅花,不覺越走越遠,來到青溪盡頭已不見人煙。進入幽曲的山口他躡足潛行,山開處視野空曠,很快到了一片平原。遠方高大的樹木攢聚雲間,近處千百戶人家遍栽著繁花修竹。漁人通報姓名講述了漢朝的事情,這裡的居民還穿著與秦代沒什麼不同的衣服。他們一同住在武陵源,建立起這世外的田園。夜晚,明月在松間高照,庭戶是多麼幽靜。清早,一輪紅日升上雲空,雞犬就爭相喧鳴。驚怪來了世俗的客人,居民們聚攏在一起。爭著邀漁人回家,仔細探問各自的鄉邑。

151 黎明時他們清掃巷中的落花,黃昏時漁樵的人們從水路返回閭里。當初他們避難離開了人間,在這兒成了神仙就不再回去。有誰知山峽裡竟別有天地,世人遙望只看見雲霧繚繞著深山。漁人不懂得仙境的難遇,他凡心未斷還思念自己的家園。出了山洞和桃花源隔著山山水水,總想有一天會離開家再到這裡長期遊玩。滿以為舊地重訪絕不會迷路,哪知道如今峰壑已變化萬端。當初只記得走進了深山,順著青溪就到那入雲的山林。如今春雨霏霏,春水盈盈,桃花已開遍。桃源仙境再不知到何處去找尋!

152 桃花谿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主旨:暗用陶淵明的典故,藉以描繪桃花溪一帶的秀麗景色,並隱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 語譯:隔著山野繚繞的雲煙,我站在石磯的西側,詢問搖盪而來的漁船。桃花整日隨溪水漂流而去,桃源仙洞究竟在溪流的哪邊? 桃花谿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回延伸目次

153 桃源行 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 避世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 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為薪。
桃源行 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 避世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 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為薪。 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 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驚相問。 世上哪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 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 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主旨:以陶淵明虛構的理想境界,表達出對亂世的不滿及對太平盛世的嚮往。

154 語譯: 咸陽城望夷宮裡,趙高正在弄權,秦朝百姓大半死在長城之下;避世而去的不只商山四皓,也有在桃源種桃花的百姓。他們在這兒種桃已經歷數載,採花食果以桃枝為薪柴;兒孫在與世相隔的環境中成長,只知父子倫常不懂君臣階級。直到漁郎因為迷路划舟前來,在桃花叢中相見,才吃驚問起;世上多數人早已不知古代秦朝,山中的人又怎能料知當代為晉呢?聽說長安戰火再掀,即使在春季此時,再度想起戰爭殘酷的情況,也讓人熱淚淌落;世上只有虞舜時代得以太平,當舜的世代一旦逝去,豈能再次獲得?天下紛亂至今,不知經歷了多少暴秦般的統治?

155 老子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56 語譯:   國土狹小人民稀少。即使擁有各種兵器,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移。雖然有船隻車輛,卻沒有必要去乘坐;雖然有鎧甲武器,卻沒有機會去陳列。使人民回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況。   食物雖粗劣但人民吃得甜美;衣服雖破敝,但人民卻覺得漂亮;住所雖簡陋,但住得安適;習俗雖簡樸,但生活快樂。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得見,雞鳴狗吠的聲音可以互相聽得著,人民從生到死,互相不往來。

157 二、陶淵明名句 1.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挽歌辭) 【語譯】死後無知無覺,誰會知道生前的榮耀與屈辱呢?
2.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 【語譯】奇文共同欣賞,疑義則相互辨析。

158 3.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之五)
【語譯】我居住在這人煙稠密的地方,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囂。如問我怎能達到這境界呢?只要精神超脫世俗,自然感覺所居住的地方,偏僻寧靜。我在東邊的籬笆下採菊花,悠閒自得時,南山(此指廬山)映入眼簾。傍晚時分,山間雲霧格外秀麗,鳥兒成群結伴飛旋回巢。心中體會到天地間和諧自然的意趣,想要辯說,卻已心領神會,不需言語來表達了。

159 4.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 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 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歸去來辭) 【語譯】歸去吧!田園快要荒廢了,為什麼 還不回去呢?自己既然知道做官將使心靈受 形體奴役,為什麼還要獨自感到失意和悲 傷?覺悟過去的已經不能挽回,知道未來還 可以補救。其實走入迷途還不算很遠,覺察 到現在是對的,從前是錯了。

160 5.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
【語譯】從小就不投合世俗,生性喜愛自然山野。不料誤落塵俗的羅網,離開田園不覺已有十三年。就像籠中的鳥思戀舊時的樹林,池中的魚懷念過去的深潭。……重回田園生活,感覺自己像是被關在籠子裡的鳥兒,重新回到大自然般快樂。

161 6.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
鋤歸。(歸園田居) 【語譯】在南山腳下種植豆子,雜草茂盛,豆苗卻 疏稀。早晨起來我鏟除雜草,月亮升高才扛鋤晚 歸。 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 待人。(雜詩) 【語譯】年輕力壯的日子一去不回,日子一天一天 過去,同一個早晨是不可能再回來的。人生應當 把握時間好好努力,因為歲月是無情的,不會為 任何人而停留等待的。 8.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五柳先生傳) 【釋義】不為貧窮而哀傷,不熱切地追求富貴。形 容人胸懷淡泊,安於貧賤。

162 十、應用練習 ~形音義及綜合演練~ 1.字義比較 2.應用練習 回目次

163 一、字義比較 字 形 字 義 詞 例 1. 尋 不久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尋找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字 義 詞 例 1. 不久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尋找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尋」聲闇問彈者誰(白居易‧琵琶行) 八尺 深可四「尋」,單扉低小 (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平常 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 銍艾相「尋」於其上(稼說送張琥) 探究 「尋」君去就之際,非有他故 (丘遲‧與陳伯之書)

164 2. 見漁人,「乃」大驚 竟然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 設酒、殺雞、作「食」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論語‧述而) 一簞「食」,一瓢飲 (論語‧雍也) 耕種 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禮記‧檀弓上)

165 4. 以前 便扶「向」路,處處誌之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面對 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李斯‧諫逐客書) 民心「向」背 接近 在一個晴好的五月的「向」晚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李商隱‧登樂遊原) 如果、假使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蘇洵‧六國論)

166 5. 離開、推開 便「舍」船,從口入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論語‧先進) 放棄、不要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論語‧述而) 三十里 (ㄕㄜˋ) 東西一「舍」,南北百里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房屋 屋「舍」儼然 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渭城曲) 止息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167 6. 邀請 (ㄧㄠ) 便「要」還家 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 (禮記‧檀弓下) 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 (孟子‧公孫丑上) 期約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 總之 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蘇軾‧教戰守策)

168 7.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或者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論語‧先進) 8. 知道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聲譽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

169 9. (ㄕㄨˇ)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小蟲之「屬」,以為雕琢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 隸屬 名「屬」教坊第一部 (白居易‧琵琶行〉 親屬、部屬(ㄕㄨˇ) 重以天「屬」之乖,人事之湮鬱(汪中‧先母鄒孺人靈表)

170 9. 請託 (ㄓㄨˇ) 「屬」予作文以記之 (范仲淹‧岳陽樓記) 連綴文辭(ㄓㄨˇ) 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酈道元‧水經注江水)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曹丕‧典論論文〉

171 10. 開闊 「豁」然開朗 免除 外交「豁」免權 落而生缺隙(ㄏㄨㄛˋ) 頭童齒「豁」,竟死何裨(韓愈‧進學解) 11. 沿著 便「扶」向路 扶持、扶助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勸學)

172 12. 邀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引入、迎接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賈誼‧過秦論) 延長 「延」年益壽 13.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精華 沉浸醲郁,含「英」咀華 (韓愈‧進學解) 優秀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盡心上)

173 14. 沿著、循著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原因 不知「緣」起,就不知如何滅「緣」(鍾怡雯‧垂釣睡眠) 器物的邊沿 屏「緣」蝶留粉,窗油蜂印黃(李商隱‧贈子直花下) 人與人或事物之間遇合的機會 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杜甫‧清明) 攀爬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孟子‧梁惠王上)

174 因為、由於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15. 渡口 後遂無問「津」者 口水、唾液 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論語‧微子) 16. 整齊貌 屋舍「儼然」 端莊貌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論語‧子張) 宛然好像真的 是那處曾相見,相看「儼然」(牡丹亭‧驚夢)

175 一、下列語詞選項,哪些指老年人?哪些指小孩? 請將答案填入括弧中。 (A)黃口 (B)黃髮 (C)傴僂 (D)耆艾
(E)孺子 (F)皤翁 (G)垂髫 (H)鬻子 (I)皓首 (J)襁褓 (K)總角 (L)耄耋 1.指老年人者:( (B)(C)(D)(F)(I)(L) ) 2.指小孩者:( (A)(E)(G)(H)(J)(K) ) 【注釋】1.黃口:即兒童。2.傴僂:音 。彎腰曲背貌,指老人。3.耆艾:音 。通稱年長的人。或稱六十歲或七十歲為耆,五十歲為艾。4.皤翁:老人。皤,音,雪白的樣子。5.鬻子:幼小的兒童。鬻,音。

176 二、閱讀下列詩篇後,請回答各問題: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于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陶潛〈桃花源詩〉)

177 1.下列文句,相當於〈桃花源記〉中的哪些句子?
(1)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3)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2.從詩中可知,「桃花源」失而不可復得的原因何在? 答:從「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看出,這淳樸 美好的理想,在世風澆薄的黑暗社會是不可能 存在的。唯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 場」,玷汙了這塊化外的淨土,故即使像劉子驥 那樣的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178 十一、網路資源 回目次

179 收錄國內外漢學學界消息、相關會議資訊、漢學中心典藏書刊及各類專題目錄資料庫、漢學中心出版品漢學研究及漢學研究通訊之論文全文等。
漢學研究中心 收錄國內外漢學學界消息、相關會議資訊、漢學中心典藏書刊及各類專題目錄資料庫、漢學中心出版品漢學研究及漢學研究通訊之論文全文等。 回目次

180 國家圖書館古籍影像檢索系統 將館藏重要善本古籍約六千種數位化。 中央研究院漢藉電子文獻 中央研究院所提供的古籍搜索,包括二十五史、十三經、詞曲小說等等。


Download ppt "第十二課 桃花源記 陶潛."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