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饶瞑 潘 Modified 7年之前
2
常見問題 既然是標準參照,為何不能事先公告各等 級所對應之答對題數? 基礎(B)等級範圍太大,沒有鑑別度,讓學 生沒有努力的動力、學習動機。
3
會考具體目的 降低考試壓力,活化學生學習 檢視學生學力,確保學習品質 回饋學習成果,強化適性輔導 提供學力資訊,俾利因材施教
依據教育部預告修正「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中華民國101年3月29日臺國(二)字第 B號公告),主管教育行程機關為追蹤及了解國中畢業生學力品質,將辦理「國中教育會考」(以下簡稱教育會考),作為我國國中畢業生學力檢定之機制。 目前在國中階段,無法了解每一位學生經過國中三年學習後所擁有的學力狀況。無論從國家的教育責任、學生和家長了解學習進展的權利、高中職端知悉學生的知識狀態的需求,乃至緩解學生分分計較的競爭壓力等面向來看,以教育會考作為我國學力檢定的機制,將能發揮實質的功效。具體而言,國中教育會考的目的有下列五項:確保國中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品質、幫助學生和家長了解學習的成效、滿足高中職端了解學生先備知能的需求、協助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的適性輔導及緩解學生分分計較的競爭壓力。
4
標準參照與常模參照有何不同? 「標準參照」著重在瞭解個人的測驗表現是否達到事先所設定的標準。如:國中教育會考
「常模參照」則是注重個人與團體內其他成員的比較,藉由與其他人相比,來瞭解個人表現的優劣程度。如:國中基測 依據教育部預告修正「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中華民國101年3月29日臺國(二)字第 B號公告),主管教育行程機關為追蹤及了解國中畢業生學力品質,將辦理「國中教育會考」(以下簡稱教育會考),作為我國國中畢業生學力檢定之機制。 目前在國中階段,無法了解每一位學生經過國中三年學習後所擁有的學力狀況。無論從國家的教育責任、學生和家長了解學習進展的權利、高中職端知悉學生的知識狀態的需求,乃至緩解學生分分計較的競爭壓力等面向來看,以教育會考作為我國學力檢定的機制,將能發揮實質的功效。具體而言,國中教育會考的目的有下列五項:確保國中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品質、幫助學生和家長了解學習的成效、滿足高中職端了解學生先備知能的需求、協助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的適性輔導及緩解學生分分計較的競爭壓力。
5
為何採用標準參照? 測驗目的與基測與特招考試不同-非升學考試 作為學力監控機制以協助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順利達成
協助「降低壓力以活化學習」和「確保品質以維持競爭力」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 依據教育部預告修正「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中華民國101年3月29日臺國(二)字第 B號公告),主管教育行程機關為追蹤及了解國中畢業生學力品質,將辦理「國中教育會考」(以下簡稱教育會考),作為我國國中畢業生學力檢定之機制。 目前在國中階段,無法了解每一位學生經過國中三年學習後所擁有的學力狀況。無論從國家的教育責任、學生和家長了解學習進展的權利、高中職端知悉學生的知識狀態的需求,乃至緩解學生分分計較的競爭壓力等面向來看,以教育會考作為我國學力檢定的機制,將能發揮實質的功效。具體而言,國中教育會考的目的有下列五項:確保國中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品質、幫助學生和家長了解學習的成效、滿足高中職端了解學生先備知能的需求、協助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的適性輔導及緩解學生分分計較的競爭壓力。
6
教育會考測驗難度 會考主要是要將學生能力與事先訂定的成績等級標準作比較,以瞭解學生學習程度
為提升測驗信度及適當地將學生分為「精熟」、「基礎」及「待加強」3等級,各科測驗難度規劃為「難易適中」,各科平均通過率為五成至六成 為提升測驗信度,各科測驗難度為「難易適中」,各科平均通過率為五成至六成。 國中基測採「中等偏易」而國中教育會考改採「難易適中」,這樣的難度變動主要是由於測驗目的改變。基測是將所有學生表現作排序,以便了解學生在全體的相對位置,而會考主要是要將學生能力與公訂的學習成就標準作比較,將學生能力精確地分類為「精熟」、「基礎」及「待加強」。緣此之故,測驗難度須改變為難易適中,以降低學生分類誤差。
7
國中基測、教育會考比較(一) 項目 國中基測 教育會考 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
法源 依據 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 測驗 目的 評量國民中學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後,所獲得的基本知識與能力 檢測國中畢業生的學力表現水準 功能 作為國民中學學生申請入學高中(職)或五專、參加推薦甄試或分發的參考資訊之一 提供學生升學選擇之建議,輔導學生適性入學的參考。 作為高中、高職及五專新生學習輔導參據。 教育主管機關可透過教育會考的評量結果,了解國民的學力水準,並進行適當地補強,以確保學生學力品質。 難度 中等偏易 難易適中 施測 對象 全體國三學生
8
國中基測、教育會考比較(二) 項目 國中基測 教育會考 常模參照 標準參照 國文、英語、數學、 社會、自然、寫作測驗
計分方式 常模參照 標準參照 科目 國文、英語、數學、 社會、自然、寫作測驗 國文、英語(含聽力試題)、 數學(含非選擇題型)、 結果呈現 除寫作測驗為六級分制外,其餘均以量尺分數計算(各科最高分為80分,平均分數為50,寫作測驗12分,總分為412分)。 國文、英語、數學、社會及自然評量結果分為精熟、基礎及待加強3個等級;寫作測驗分為一至六級分。 命題依據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能力指標
13
各科標準(切點)設定結果分析 104年計分結果顯示各科「精熟」等級的學生答對題數或加權分數比例須達76%~88%以上,「基礎」等級的學生答對題數或加權分數比例至少約佔整份測驗的35%~42%。以國文科為例,總題數為48題,計分結果顯示考生答對41題可達到「精熟」等級,答對題數比例約為85.42%;答對19題就能達到「基礎」等級,答對題數比例約為41.67%。 依照此次計分結果各科精熟的人數比例為13.89~18.15%、基礎的人數比例為48.65~68.55%,而待加強的人數比例為14.77~33.22%。
14
會考作為學力品質監控之機制 提供學生個人成績單回饋學習成果。 提供國中端畢業生學力資訊,作為課程教學規劃與調整參考。
提供高中、高職、及五專新生學力資訊,俾利因材施教。 提供各縣市教育局處轄區各國中畢業生學力資訊,作為教育資源分配參考。 提供教育部全國國中畢業生學力資訊,作為政策規劃與資源分配參考。 提供社會大眾應屆國中畢業生學力表現資訊。
15
提供給國中學校範本
19
包含全國、該縣市及管轄內之所有國中之成績報告
提供給縣市教育局處 包含全國、該縣市及管轄內之所有國中之成績報告
21
該縣市所有轄屬國中各校各題之通過率 題序 評量目標 [全國] [ 市] 1 能依語境使用恰當的題辭 0.79 0.24 0.83 0.81
[ 市] 1 能依語境使用恰當的題辭 0.79 0.24 0.83 0.81 0.84 0.9 0.91 0.89 0.73 0.76 0.97 2 能依語境評斷連接詞使用的適切性 0.94 0.47 0.96 0.98 0.99 0.95 3 能指出文章主旨 0.59 0.92 4 能記憶常用字的字音 0.74 0.78 0.75 0.71 5 能理解句意 0.88 0.93 0.85 6 能記憶常用字的字形 0.29 0.7 7 能理解狀聲詞 0.69 0.41 0.8 0.82 0.58 8 能依語境評斷用語的適切性 0.18 0.86 9 能分辨短語中的主語 0.77 0.87 10 能根據文章作判斷 0.66 0.72 0.67 11 0.65 0.64 12 能根據關鍵詞語與句意判斷語境 0.53 13 0.63 0.68 0.56 0.57 14 能依語境使用恰當標點符號 0.52 0.61 0.49 15 16 0.55 17 能依語境填入適切的文句 0.35 18 能理解文意 0.54 19 能指出語病 0.62 20 21 0.6 22 0.51 0.48 23 24 25 能指出作者或文章的觀點 26 能理解字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 27 0.06 0.44 0.45 28 能依語境評斷詞語使用的適切性 0.34 0.28 0.42 0.23 0.39 0.5 0.1 0.33 29 0.4 30 0.37 0.38 31 32 能指出故事的寓意 0.46 0.12 33 能記憶不同詩體的格律要求 0.43 34 35 36 37 38 39 能指出文章的寫作手法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能理解語詞的意義 48 該縣市所有轄屬國中各校各題之通過率
22
該縣市各題選項分析
23
提供給教育部 包含全國及所有縣市之成績報告
27
學力品質監控機制成績應用之相關事項 提供各單位成績資訊的適當時間點 建議針對資料的使用與保管簽署保密合約
如果各校需更細緻個別分析,可提出申請,但需提出使用報告書
28
會考作為免試入學超額比序使用 可採用教育會考成績,作為十二年國教推動初期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之一,比重不超過三分之一。
應配合其他表現,搭配充分的生涯輔導措施,讓學生擁有適性選校的主動性,學校擁有適性選才的空間。
29
我們希望新改革帶來何種成效? 高一點的社會正義 低一點的考試壓力 活一點的教學方式 大一點的學習彈性
30
結論 會考等級的設計,可以作為學力監控的有效 工具,並提供入學改革過度時期的粗略鑑別 功能。
目前民眾針對會考所提出的疑問,幾乎都是 源自於會考在免試入學超額比序採計所產生 的效應。在免試入學還需要採計會考成績前 ,建議教育部及各縣市教育局處仍須加強宣 導十二年國教政策與理念。 持續推動以標準為依據之教學評量改革。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