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高三一轮通史复习
2
一轮通史复习思路 一、古代部分 二、近代部分 1、古代中国政治 1、中国近代民主政治 2、古代中国经济 2、中国近代经济 3、古代中国文化
4、古代希腊、罗马政治 5、古代希腊思想文化 二、近代部分 1、中国近代民主政治 2、中国近代经济 3、中国近代思想 4、近代西方经济 5、近代西方政治 6、近代西方思想 7、近代西方科技 8、近代社会主义运动
3
一轮通史复习思路 三、现代部分 1、现代中国政治 2、现代中国经济 3、现代中国外交 4、20世纪中国思想 5、中国现代科技与文教
1、现代中国政治 、现代中国经济 3、现代中国外交 、20世纪中国思想 5、中国现代科技与文教 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7、苏俄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 8、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 9、二战后政治格局 10、经济全球化现代科技 11、西方近现代文学艺术
4
第一讲 古代中国政治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单元知识整合
古代部分 第一讲 古代中国政治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单元知识整合
6
中国古代历史年表 禹 朝代 起止年份 都城 建立者 灭亡原因 奴隶制社会 夏 前21-前16世纪 阳城 商灭 商 前16-前11世纪 殷 汤
周灭 西周 前11世纪-前770年 镐京 周武王 犬戎灭 春秋 前770-前476年 洛邑 平王(东迁) 瓦解
7
封建社会 战国 前475-前221年 秦统一 秦 前221-前207年 咸阳 嬴政 农民战争 西汉 前202-9年 长安 刘邦 王莽篡权
秦统一 秦 前221-前207年 咸阳 嬴政 农民战争 西汉 前202-9年 长安 刘邦 王莽篡权 王莽新政 9-23 王莽 农民起义 东汉 25-220 洛阳 刘秀 曹丕 三国 魏 司马懿夺权 蜀 成都 刘备 魏 吴 建业 孙权 西晋
8
西晋 洛阳 司马炎 匈奴 东晋 建康 司马睿 刘裕夺权 南朝 宋 刘欲 大将夺权 齐 萧道成 梁 萧衍 陈 陈霸先 隋灭 北朝 北魏 拓拔圭 东魏 邺 元善 西魏 长安 元宝炬 北齐 高洋 北周 宇文觉
9
隋 长安 杨坚 农民战争 唐 李渊 朱温夺权 五代 梁 汴梁 朱温 唐 洛阳 李存勖 晋 石敬塘 汉 刘知远 周 郭威 北宋 东京 赵匡胤 靖康之变
10
南宋 临安 赵构 元灭 辽 上京 耶律阿保机 西夏 兴庆 元昊 金 会宁 完颜阿骨打 元 大都 忽必烈 农民起义 明 应天-北京 朱元璋 清 北京 皇太极 辛亥革命
11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一讲 古代中国政治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3
(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C
14
D (2013·上海高考)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
(2013·上海高考)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D
15
分封制 诸侯权力: 再次分封、设置官员、 建立武装、征派徭役 影响: 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扩大了统治疆域,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墨子 告子》 巩固统治 分封制 一个目标 三个对象 王族 功臣 前代贵族 两点内容 四大义务 土地 人民 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诸侯权力: 再次分封、设置官员、 建立武装、征派徭役 影响: 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扩大了统治疆域,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消极: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的重要根源
16
B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二者均有弊无利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B
17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1.根据所给史料分析分封的对象包括哪些人? 2.封国的分布有何特点? 根据图片中康叔、召公、姜尚、微子启身份,总结分封的对象; 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侯分布特点。 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18
3.王室和诸侯之间是什么关系? 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19
(2014·上海单科·32)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遂封叔虞于唐。此则故事反映出( ) 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 B.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 C.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 D.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 【答案】D项3分,A、C项1分,B项0分
20
宗法制 1、时间:夏商周盛行,以后历代存续 2、原因:
(家国同构) 1、时间:夏商周盛行,以后历代存续 2、原因: 历史原因:①原始社会氏族部落血缘关系,特别是父权家长制的影响; 商朝兄终弟及继承制度的弊端。 现实原因:②解决王族和贵族的家族内部继承权的问题。 3、内容: 特征: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等级秩序:①血缘等级:确立大宗、小宗尊卑关系; ②政治等级:由血缘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贵族等级制度。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21
根据图片和文字材料, 宗法制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图片和文字材料, 宗法制的作用是什么? (1)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根据图片和文字材料, 宗法制的特点是什么?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3)成为规范社会、生活习俗的指导思想。 根据图片和文字材料, 宗法制的作用是什么?
22
宗法制 群带风气 荫庇心态 等级尊卑 宗派观念 忠君爱国齐家敬祖 排外心理
亲亲尊尊 社会心理 排外心理 人际关系 忠孝观念 群带风气 荫庇心态 宗派观念 忠君爱国齐家敬祖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 桓公二年》
23
C
24
(2009·山东文综·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C
25
《礼记·昏义》曰:“昏(通‘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周代的婚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合称为“六礼”,包括从议婚到完婚的完整程序。这表明( ) ①婚姻制度可以维系宗族血缘关系 ②周代婚姻形成了一系列法定或约定俗成的礼仪 A.①②都错误 B.①②都正确 C.①正确,②错误 D.①错误,②正确 B
26
礼乐制 君权 神权 族权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 礼论》
周公作礼乐,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 礼论》 神权 族权 君权 天子——驾崩 诸侯——薨 卿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奴隶——去世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所以赫赫父子君臣,父亲万民也? —— 《乐记》
27
《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寝),左祖右社”
28
宗法分封制 郡县制 地方分权 中央集权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29
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概括柳宗元的观点。 柳宗元认为在世袭分封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证。
30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 夏、商 西周 王位传子制度 宗法制 分封制 礼乐制 内外服制度 神权色彩
31
小 结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小 结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②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西周的五大政治制度: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世官制
32
(2011海南单科)秦统一后,“废分封,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C
33
西周末年,幽王宠爱妃子褒姒,废掉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申后之父申侯联络犬戎举兵,杀了幽王。申侯起兵的理由应该是(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得民心者得天下 C.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D.顺乎天而应乎人
34
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
35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 皇权——相权 中央——地方 中央集权
36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背景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思想因素 地理因素 历史因素 私有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统一
分封制的弊端、新兴地主阶级要求集权 思想因素 法家集权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地理因素 地域广袤需要统一集中管理 历史因素 周王室衰落导致春秋战国战乱的教训
37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C
38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①建立皇帝制度: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1:皇权至上 表现2:皇位世袭 皇帝地位的不可僭越 皇帝权力的不可转移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39
(2014·含山质检)《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B
40
C C (2014·天津文综·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C
41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①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②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左丞相 右丞相
分行政权 分军权 军务 (虚有其位) 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位高权重)
42
《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C
43
互相配合 互相牵制 中央 官制 特点 宗庙礼仪教化 宫中警卫 宫门警卫 司法 首都警卫 少数民族 皇室宗族 租税 财政 皇家财政 官府手工业
互相配合 互相牵制 宫中警卫 宫门警卫 司法 首都警卫 少数民族 皇室宗族 租税 财政 皇家财政 官府手工业 宫廷车马 中央 官制 特点 以皇权为中心,分工严密,各司其职,皇帝独揽大权而不致旁落 体现家天下的特点,奉常、宗正等都是为皇帝服务的,家国同治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官吏由选拔和任命产生
44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①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②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③建立地方机构:废分封、行郡县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45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①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②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③建立地方机构:废分封、行郡县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46
亭 (亭长) 里 (里典)
47
主要联系:二者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48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 盛行时期 商周等早期社会 秦以后的各个朝代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受封爵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地位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共同点 (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3)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49
B (2014·山东文综·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2014·山东文综·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B
50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B
51
(2014·淮化调研)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 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52
思考: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不同?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53
皇帝为“首脑”;丞相为“心脏”;御史大夫、太尉为“臂膀”;郡县为“双腿”。
“人”型政权机构 县 郡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皇帝 皇帝为“首脑”;丞相为“心脏”;御史大夫、太尉为“臂膀”;郡县为“双腿”。
54
选拔考核官吏制度 秦朝的法律-细密 严苛(基本特点) 考核方式:专员考核、官员自报 。
实行:“殿” “最” 制,“最”者受奖赏,“殿”者受罚。 作用: 对世卿世禄的否定、有利于扩大统治阶层 秦朝的法律-细密 严苛(基本特点) 指导思想:轻罪重罚 作用: 维护君主专制的有力工具 但容易激起民愤 加剧阶级矛盾
55
小 结 1、秦的统一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小 结 1、秦的统一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2、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统治。 3、秦朝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4、“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56
D 从西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封现象至此不复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从西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封现象至此不复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C.地方对中央威胁已经消除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D
57
第一讲 古代中国政治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58
1、汉代至元中央集权的加强
59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汉书》
60
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附益法 左官律 七国之乱 酎金律 刺史制度 ——《通典·职官》
(汉武帝)令诸王得推恩封子弟为列侯,于是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又令诸侯十月献酎金,不如法者,国除,其县邑皆别属他郡。……自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 ——《通典·职官》 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附益法 左官律 七国之乱 酎金律 刺史制度
61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朝廷。 虽称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
62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则为之耳! ——《新五代史 安重荣传》
63
1.收精兵: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实行更戍法,强干弱枝 2.削实权:文官任知州,设通判监督 3.制钱谷:地方财税转运中央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 巩固统一 皇权集中 加强集权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战斗力弱 边防空虚 机构臃肿 效率低下
64
(2014·广德联考)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后,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是因为( )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后国力转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巅峰,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代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D.宋代以后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D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都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 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65
C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元史 地理志》
——《元史 地理志》 (2014邯郸模拟)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表明元朝( ) A 地方享有自治权 B 地方形成了割据势力 C 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 D 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 C
66
小 结 1、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小 结 1、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从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调整地方机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方式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进程。 4、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67
2、汉至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68
(2013·湖南师大附中期中)《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由此可见,中朝( ) A.有独立的决策权力,位高权重 B.取代了丞相的地位,权倾朝野 C.在宫廷内参与决策,削弱相权 D.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 C 西汉武帝时期:中外朝制度 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
69
御史台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志一》
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志一》 御史台
70
(2014·南京模拟)《旧唐书》载:“长庆、大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日:“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由此不能看出( ) A.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 B.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 C.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B
71
(2013·江苏高考)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A
72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玲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 刘祎之传》
73
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便,皆须执论。比来唯觉阿旨顺情,唯唯相尚,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 )
A.匡正皇帝的过失 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 C.替皇帝草拟政令 D.审批、决策机要事务 A
74
北宋:二府三司制 皇帝 政事堂 (非机构、议 事、办公地点) 中书门下 (下领六部) 枢密院 三司 御史台 谏院 度支 盐铁 户部
75
相权反弹
76
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司礼监 明太祖: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参与决策,标志内阁正式确立。 明宣宗: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明神宗: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明末:宦官专权,渐朵内阁之权,内阁制名存实亡
77
不同 宰相制 内阁制 地位 “百官之首”,地位巩固 仅是顾问侍从, 权力源于皇帝个人信任 职权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 侍从咨询,无决策权, 无属官 性质 国家法定中央机构 始终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 影响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对皇权无约束力
79
①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小 结 ①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80
③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81
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82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血缘 夏商周 世官制 战功 战国/秦 军功爵 汉 朝 察举制 征辟制 品行 魏晋 南北朝 九品 中正制 门第
贵族子弟 继承祖权 夏商周 世官制 选拔标准 家世门第 战功 学识才能 战功封爵 战国/秦 军功爵 汉 朝 察举制 征辟制 选拔方式 地方评议推荐 官吏查访 推举征召 品行 演变 趋势 考试选拔 魏晋 南北朝 九品 中正制 中正官 评定授官 门第 选拔趋势 制度化 公开化 体系化 公平化 考试选官 才能 隋以后 科举制
83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政府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端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糊名和誊录制度 王安石变法:废除明经诸科, 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元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中落时期 一度废止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由盛转衰 八股取士 清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1905年废除
84
科举制的影响 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要点提纲 史实阐释 积 极 影 响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推动世界文明 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85
科举制的影响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 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
消 极 影 响 重才学 轻品行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 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 禁锢思想 压制科技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 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86
(2013·南通联考)“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C.由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C
87
据《晋书》记载:“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威,犹有乡论余风。”另据《宋史》记载:“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借世资,用相陵驾。”两则材料对九品中正制评价的相同点是( ) A.该制度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该制度选官用人只重门第 C.该制度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该制度具有封闭性、凝固性 A
88
C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 A.察举征辟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 B.九品中正制促成大部分的士进入社会上层 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地位的上升提供制度性途径 D.农民起义式的社会流动不能使下层知识分子的地位上升 C
89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 C
90
C (2014·临沂质检)“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这种现象是指( )
(2014·临沂质检)“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这种现象是指( ) 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 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 C.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D.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 C
91
小 结 1、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是围绕__________
小 结 1、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是围绕__________ __________目的而变化的。 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_____为界分为两个大阶段:隋唐以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_____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____为选官依据,采取____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 强化皇权 加强中央集权 隋唐 门第族望 才学 考试
92
4、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
93
(1)演变: ①秦朝: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②汉代:中央设御史府,地方设刺史; ③隋唐: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④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 ⑤明清:监察达到顶峰,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 在地方设按察使司;已经没有专门的谏议机构。 (2)评价: ①作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94
单元知识整合
95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思想控制 宗法观念
96
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的规律 (1)一个核心: (2)两个趋势: (3) 三种制度: (4)四个阶段: (5)五种措施:
(6)六个影响: 皇权至高无上。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 其中行政制度是主体,选官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 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汉至元)、强化(明清)。 加强君主权力(包括君权神授);调整中央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包括专营垄断);注重对官吏的选拔和监察机制; 加强思想控制, 政治上:既有利于国家统一;也易激化社会矛盾; 经济上:前期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后期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既有利于各地文化交流;也会造成思想文化专制。
97
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98
A (2013·山东文综)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2013·山东文综)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A
99
(2014·洛阳模拟)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 A.内阁具有最终决策权 B.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权受到相权的牵制 D.国家统治的基础是贵族统治 B
100
(2014·江西联考)南宋时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其规定:官员在非乡贯“州县寄居已及七年,虽未及七年,而有田产物力及三等户以上,并不许注授本处差遣”。南宋实行回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管理控制 D.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C
101
(2014·临沂一模)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
①中外朝制度 ②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 ③二府三司制 ④元朝的一省制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 C
102
A (2014·石台测试)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
(2014·石台测试)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A
103
古代部分 第二讲 古代中国经济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1讲 中国古代农业与土地制度 第2讲 中国古代手工业与经济发展 第3讲 中国古代商业与城市发展 第4讲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转型问题 二、单元知识整合
104
第二讲 古代中国经济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1讲 中国古代农业与土地制度
第二讲 古代中国经济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1讲 中国古代农业与土地制度
105
本质: 自给自足 自然经济 本质: 家庭经营 男耕女织 小农经济 精耕细作 自耕农经济
106
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如生产工具的革新、灌溉、施肥技术等),进行细致耕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产品总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107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早期农业生产出现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生产力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小农经济 生产关系
个体农耕(男耕女织) 集体耕作
108
(2014·烟台期中)《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C
109
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 春秋战国 精耕细作 形成时间 铁犁牛耕技术的应用 自给自足 形成条件 主要特点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封闭分散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地位影响 落后脆弱 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物质基础 封建社会延续漫长的主要原因
110
(2014·南通期中)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2-24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精耕细作的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B
111
明代张履祥曾记载:一般人家“女工勤者,其家必兴,女工游惰,其家必落;正与男事相类……男治田可十亩,女养蚕可十筐,日成布可二匹,或纺纱八两,宁复忧饥寒乎?”反映出当时农村( )
A.农业商品生产已相当发达 B.以织助耕是主要经营方式 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 D.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 B
112
原始社会的氏族土地公有制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 (国王所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商周土地国有制 国有土地制度(均田制) 公有土地制度(族田、学田) 封建土地所有制 私有土地制度 君主土地所有制(皇庄) 地主土地所有制(庄园)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113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主的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经营方式上: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男耕女织 生产规模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生产结构上: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114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耳。
——(宋)董煟《救荒活民书》 问题:材料揭示了土地兼并对封建政权有何危害? 土地兼并致使小农大量破产、流离,这不仅使封建政府丧失了赋税、徭役的来源,也容易导致社会的动荡。
115
土地兼并问题 新的封建国家 封建国家 抑制兼并 田赋 徭役 田赋 轻徭薄赋 (均田、 限田) 兼并土地 死亡或逃亡 地主 人头税 兵役 地租
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使两种矛盾突出: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一般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农民起义 自耕农 佃农 沦为 激化矛盾 新的自耕农
116
(2013·惠州调研)“千年田土八百翁”的现象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削弱 B.商品经济发达 C.诸侯割据称雄 D.土地所有权经常变化 D
117
(2014·武汉期中)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 )
A.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B.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义务 A
118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119
第二讲 古代中国经济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2讲 中国古代手工业与经济发展
第二讲 古代中国经济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2讲 中国古代手工业与经济发展
120
为主 之前 官营手工业 明中期 手工 业经 营形 态 为主 民营手工业 之后 家庭手工业 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一个社会地位:农户的家庭副业。 两大作用:稳定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市场的发育。 三大用途:供自己消费、交纳赋税和少量销售。
121
古代三种手工业的各自地位 (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代表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私营手工业自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122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规律 (1)两大变化:一是由官府垄断、主导到三态并存,最后私营超过官营,占据主导; 二是生产关系由官营中的征役制发展为雇募制,最后在私营中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 (2)三大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3)四大生产部门:冶金、制瓷、丝织、棉纺。 (4)四大特点: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123
棉纺技术
124
陶瓷技术
125
私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小。 (1)市场因素:
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加之规模大、技术精,压制了私营手工业。 (2)官营压制: 手工业者地位低下, 封建政府课以重税。 (3)政策限制: 私营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很大。 (4)社会环境:
126
古代手工业发达 但未引起革命性变革的原因 1、与农业一样自己自足,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革新工具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2、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的发明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使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3、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4、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
127
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始终作为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128
(2014·大同联考)《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
A.产品做工精美 B .质量管理严格 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 B
129
D 明代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的主导地位。这主要是因为( )
明代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的主导地位。这主要是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品经济的发展 D
130
第二讲 古代中国经济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3讲 中国古代商业与城市发展
第二讲 古代中国经济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3讲 中国古代商业与城市发展
131
发展阶段 商人 城市 商路 政策 兴起 发展 繁荣 鼎盛
原始社会末期:物物交换、原始商业产生 发展阶段 商人 城市 商路 政策 兴起 商周 产生 整齐划一、逐渐繁荣、经济功能不强 国内商路 重视鼓励 春秋战国 私商 重农抑商 发展 秦汉 丝绸之路 全面控制 魏晋南北朝 繁荣 隋唐 陶瓷之路 中唐之后有所松动 宋元 自由繁荣 鼎盛 明清 商帮 工商业市镇,经济功能为主 抑商锁国 古代商路重心的转移:汉代:旱路——隋唐:河路——宋明:海路
132
突破了坊、市界限,商业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官府也不再直接监管市里的交易活动
中国古代商业的两次突破 古代城市的发展变化 突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春秋战国 时期 突破了坊、市界限,商业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官府也不再直接监管市里的交易活动 宋朝 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可从两个大阶段去把握,即严格控制阶段(从周至唐)、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与当时的商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商业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相辅相成。
133
南方沿海城市兴起 海上交通与贸易发展 工商业城市增多 城市交通贸易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人口膨胀 在全国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分布 南方文化教育发展 中国人才格局的变化 人才教育 民族关系 民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 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134
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 城市功能 商业活动 数量规模 区域分布 影响方面 政治、军事 经济功能 严格限制 逐渐放松 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工商业市镇 区域分布 与经济重心相联系 影响方面 市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化
135
古代商业的发展规律 交易场所 交易时空 交易内容 交易媒介 商人组织 流通领域 城市 农村集市 固定时间空间 打破界限 地区间土特产、奢侈品
农副产品及手工业产品 交易内容 交易媒介 物物交换 金属货币 纸币 商人组织 亲缘组织 地缘组织 行业组织 流通领域 产品流通领域 劳动力流通
136
重农抑商表现 立国观念 土地问题 户籍管理 其它方面 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 抑制兼并,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其它方面 科举、税收、专营、衣食住行
137
起源早并不断发展。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对外贸易发达 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商人群体活跃 商人地位低下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起源早并不断发展。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对外贸易发达 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商人群体活跃 商人地位低下
138
商业艰难发展的原因 自然经济的制约。 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自然经济的制约。 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自然经济的制约,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商业经济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后,随着封建统治的衰落而逐渐衰落。
139
第二讲 古代中国经济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4讲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转型问题
第二讲 古代中国经济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4讲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转型问题
140
中国近代前夜社会经济发展的哪些规律性认识。
(1)一个迟滞表现: (2)两大发展表现: (3)三个政策因素: 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出现了以自由雇佣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 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41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根本原因: (2)具体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市场因素 资金因素 劳动力因素 政策因素
市场因素 资金因素 劳动力因素 政策因素 观念因素 ①市场因素:官府地主的沉重剥削,农民的贫困,购买力低下;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②资金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赚来的钱往往用在买房置地上,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③劳动力因素:小农经济影响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使手工业的发展缺少自由劳动力。 ④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⑤观念因素:传统的观念和习俗。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142
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变的因素 政策性因素 经济结构因素 思想观念因素
土地私有制导致的土地兼并使得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制度性因素 重农抑商使得商人不愿将利润投入更大规模的商业经营 海禁与闭关锁国阻碍国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同时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政策性因素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不利于经济发展。 小农经济的目的主要自给与缴纳赋税,沉重的赋税使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经济结构因素 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使得历代统治者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思想观念因素
143
(2014·长春调研)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
①西方国家侵华,掠夺金银、原材料 ②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 ④农业经营落后 ⑤文化专制,理学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B
144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 ①西方国家侵华,掠夺金银、原材料 ②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 ④农民贫困 ⑤文化专制,理学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45
(2014·四平模拟)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以下对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理解正确的是( ) A.是指宋元商品经济的发达 B.是指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是指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D.是指农村中雇佣关系产生 A
146
(2014·西城区期中)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所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已经产生了“开眼看世界”的思想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仍停留于“天朝上国”的政治幻想中 D.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 C
147
C (2014·邯郸四校联考)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2014·邯郸四校联考)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开始推广,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苏州出现“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的现象 D.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148
C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契机 D.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C
149
(2013·郑州模拟)“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土壤环境。”该材料主要论证的是( )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条件 B.明清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C.技术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D.经济社会的主要表现是经济繁荣 [解析] 题干“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说明中国缺乏工业革命的社会条件。故选B。 B
150
第二讲 古代中国经济 二、单元知识整合
151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152
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 1.农业方面 (1)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 2.手工业方面 (1)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2)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3.政治方面 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文化思想 (1)明清时期出现“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2)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批判君主专制的异端思想家。 5.对外关系 明朝中后期开始采取“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153
明清之际中西历史发展的差异 1.政治方面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中国已成为腐朽没落的封建国家;而英、法、美等国已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经济方面 中国的农耕经济高度繁荣,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始终未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而欧洲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已十分发达,英国业已开始工业革命。 3.对外政策和经济政策方面 明清政府实施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几乎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欧洲国家则积极开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扩张,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4.文化思想方面 儒家思想仍然是明清的统治思想,同时进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封建思想的控制和文化专制;同时期的欧洲则兴起了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的思想占据主流地位。 可见明清时期的鼎盛只是传统农耕经济的顶峰,而当时世界发展的主流是资本主义。所以尽管中国的综合国力继续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但发展方向已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已大体定局。
154
第三讲 古代中国思想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1讲 诸子百家与董仲舒的新儒学 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的新发展 二、单元知识整合
古代部分 第三讲 古代中国思想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1讲 诸子百家与董仲舒的新儒学 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的新发展 二、单元知识整合
155
第二讲 古代中国思想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1讲 诸子百家与董仲舒的新儒学
第二讲 古代中国思想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1讲 诸子百家与董仲舒的新儒学
157
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 经济上: 私田出现,井田制崩溃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局动荡 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上: 私学兴起,受教育面扩大
158
儒家 孔子:“仁”、“礼”、为政以德、 克己复礼、正名 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仁政”、性善论、义利观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性恶论”,礼法并施 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人有善质而未能善” 三纲五常 道家 老子:“道”是万物本源,无意志。 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齐物” “逍遥”“无所恃” 天与人不相胜 法家 韩非子:“性恶论” “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
159
(2014·南充质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 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主张和代表的阶级利益。墨子的“节用”观点代表了广大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A、B两项表述错误;三者的观点都涉及到建立或保护小农经济,D项错误。故C项正确。 C
160
(2013·太原模拟)庄子在《骈拇》中写道:“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庄子接受儒家倡导的道德理性 B.庄子提倡功利主义人生价值观 C.庄子的主张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D.庄子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性 解析:选D 材料“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说明世人皆为物所累,本性被扼杀,尽管所从事的行业有很大区别,但就损害了人的本性而言是相同的,因此庄子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性,故选D。A、C两项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B项说法与题意相反。 D
161
论点 对立双方 治国策略 儒家 法家 “仁政”,反对严刑峻法 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人性论 孟子 荀子 性本善 性本恶 人与自然 庄子 制天命而用之 顺应自然 人生态度 道家 积极进取 “逍遥人生”
162
董仲舒的新儒学并不完全等同于先秦的儒学家说,而是“外儒内法”,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甚至部分法家思想之长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
163
先秦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 著作 《论语》 《公羊春秋》 理论基础 “仁”“礼” “天人感应” 思想来源 儒学 儒学、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等 与统治者关系 批判时政 维护统治 社会地位 百家之一 独尊地位
164
(2014·南昌期中)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天人合一”思想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选B 材料中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这是董仲舒在孟子“性本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君权神授”理论,故选B。A项错误,材料探讨的是人性论,并未涉及孔子“仁”的主张;C项错误,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与材料思想相反;D项与材料不符。 B
165
(2014·邯郸联考)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解析:选B 一种思想要能成为治国思想一定是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董仲舒的新儒学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排除;C 项是先秦儒学已有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是在隋唐时期才有的现象,排除 B
166
D (2013·闵行区调研)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的表现是( )
(2013·闵行区调研)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的表现是( )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解析:选D 孔子主张实行仁政,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董仲舒加以继承,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以警示君主不要恣意妄为。故选D。其他选项与题干意思不符。 D
167
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的新发展
168
“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派别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代表 程颐程浩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主张 哲学 “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伦理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存在 “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方法 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体会、贯通“理”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地位 发展理学 理学的集大成者 开创心学 心学集大成者 评价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169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病,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材料表明王阳明“良知”的内涵是( )
A.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 B.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 C.努力去掉人欲,做到知行合一 D.进学则在致知,明白道德之善 解析:选A 由材料中的“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可知良知就是人的是非之心,它存在于人身上,与生俱来,看到民生之困苦就像自己的痛苦一样,故选A。 A
170
(2013·保定模拟)王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下列与该思想一致的是( ) 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B.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C.耕稼陶渔之人既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D.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 解析:选C 材料中文字的大体含义是不要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孔子所言未必正确,普通人的言论也有可取之处,判断是非的标准应该以自己内心的判断为准绳,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表达了对孔子的极高赞美之词;D项强调敬天尊孔,皆排除。 C
171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173
B (2011·海南单科)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2011·海南单科)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解析:选B 本题可用排除法。明末清初,黄、顾、王等人的思想本质上是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承前”应该是对宋明理学的继承,排除A项;“启后”是指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并为中国民主革命思想提供了传统思想基础,三人思想早于西方启蒙思想,排除C项;D项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故选B。 B
174
(2014·大庆调研)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最符合李贽原意的是( )
A.统治者必须以果断的措施实现自己的政策 B.李斯作为宰相,其所作所为无可厚非 C.思想上的统一必须服务于政治上的统一 D.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 选C 这是明代思想家李贽对秦代焚书坑儒事件的评论,这里虽然认为焚书下手太毒,但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战国横仪之后”可知进行统一是势在必行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基本上给以肯定,认为李斯建议秦始皇焚书是符合大一统的历史潮流的,思想上的统一必须服务于政治上的统一,故选C。 C
175
D (2013·清源检测)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三人被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进步思想家”,其原因不包括( ) A.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2013·清源检测)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三人被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进步思想家”,其原因不包括( ) A.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B.主张“工商皆本” C.强调经世致用 D.彻底否定儒学,创建启蒙思想 解析:选D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未跳出儒学范畴,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故选D。明清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等,被称为进步思潮。因此A、B、C三项正确。 D
176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 未能成为主流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 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封建专制的高度强化 闭关锁国的闭目塞听
177
明清启蒙思想的思想武器仍然在先秦儒学,仍然是民本思想,没有上升到人权,更没有公民权利的论述;反对君主专制也没有提出推翻君主政体,设计一个新的政治制度。明末清初思想家的继承人是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他们的思考和著述没有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清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没有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有任何改变的迹象。
178
二、单元知识整合
179
孟子提倡的“仁政”≠孔子提倡的“仁” 孔孟的“民本” ≠现代民主 韩非“法治” ≠依法治国 “三教合一”≠“三教合并”
李贽离经叛道≠彻底否定儒学 黄宗羲“天下为主”≠主权在民 李贽主张个人自由≠天赋人权
180
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孔子:“为政以德” 孟子:“民贵君轻” 荀子:“君舟民水” 董仲舒:“天人感应”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181
诸子百家的现实启迪 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儒家的“仁政” 法家的法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兼爱”“非攻”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