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原子的核式结构 (Chapter 1 The Nuclear Structure of Atom) [教学内容]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原子的核式结构 (Chapter 1 The Nuclear Structure of Atom) [教学内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原子的核式结构 (Chapter 1 The Nuclear Structure of Atom)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原子的核式结构 (Chapter 1 The Nuclear Structure of Atom) [教学内容] §1.1 原子的质量和大小. §1.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3 同位素. [教学重点] 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散射理论. [教学难点] 库仑散射公式;卢瑟福散射公式的推导.

2 § 1. 1 原子的质量和大小 (The mass and size of atoms)
1893年道尔顿(J. Dalton)提出了原子学说: 一切物质都由极小的微粒——原子组成.不同的物质,含有不同的原子,不同原子的大小、质量和性质不同. 随后被许多实验所证实,并且对许多现象给予了定量的解释.科学的发展证实了原子的存在. 当原子学说逐渐被人们接受以后,人们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原子到底有多大?原子是如何构成的?内部结构如何?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吗?……

3 1. 原子的质量 质量最轻的氢原子:1.673×10-27 kg 含量最丰富的原子12C:1.994×10-26 kg
(1) 原子质量的数量级:10-27kg——10-25kg (2) 原子质量单位u 规定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元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为一个原子质量单位,记为1u.因此, 元素 X 的原子质量为 其中A 是原子量,代表1mol原子以克为单位的质量数. 注意:原子量A是原子质量的相对值,MA是原子质量的绝对值.NA 将宏观量F与微观量e联系起来了.

4 (3) 阿伏伽德罗定律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一摩尔任何原子的数目都是NA,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说明:NA是联系微观物理学和宏观物理学的纽带,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常数之一. 当进行任何微观物理量的测量时, 由于实验是在宏观世界里进行的,因此都必须借助于NA ; NA之巨大,正说明了微观世界之细小. NA测量方法: 1838年,法拉第(Faraday, 年)电解定律: 任何一摩尔单价离子,永远带有相同的电量F,F称为法拉第常数,经实验测定,F= C/mol,则 其中,e为电子电量,测出e,就可以求出.我们再次看到,将宏观量F与微观量e联系起来了.

5 2. 原子的大小 方法1: 设原子的半径为, 在晶体中按一定的规律排列,晶体的密度为,摩尔质量为A,则原子的体积为:
方法2: 从气体分子运动论可以估计原子的大小 气体的平均自由程: 测出, N, 求出r, 其中N是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 方法3:从范德瓦尔斯方程测定原子的大小 其中b=4V´,定出,算出r,V´是分子体积.

6 3. 电子的发现 法拉第电解定律:任何一摩尔单价离子,永远带有相同的电量F,F称为法拉第常数, C/mol.
阿伏伽德罗定律:一摩尔任何原子的数目都是,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 每个单价离子所带的电荷为都是相同的,这应当是电的最小单位  “电的原子”  电子.

7 (1) 汤姆逊实验 1897年,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管的实验发现了电子,并进一步测出了电子的荷质比:e/m
图1汤姆逊正在进行实验 1897年,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管的实验发现了电子,并进一步测出了电子的荷质比:e/m 汤姆逊被誉为:“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

8 微粒的荷质比为氢离子荷质比的千倍以上阴极射线质量只有氢原子质量的千分之一还不到 电子
图2 阴极射线实验装置示意图 加电场E 后,射线偏转, 阴极射线带负电 再加磁场B后,射线不偏转,         去掉电场E后,射线成一圆形轨迹        求出荷质比.  微粒的荷质比为氢离子荷质比的千倍以上阴极射线质量只有氢原子质量的千分之一还不到 电子

9 电子电荷的精确测定是1910年由R.A.密立根(Millikan)作出的,即著名的“油滴实验”.
e = ×10-19 C, m = ×10-31 kg 汤姆逊被誉为“一位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的主要原因,还不仅仅在于测出了e/m 数值,而在于他第一个大胆地承认了电子的存在. 1890年,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教授A.休斯脱(Schuster)就曾研究过氢放电管中阴极射线的偏转,并且算出构成阴极射线微粒的荷质比为氢离子荷质比的千倍以上.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测量结果. 1897年德国W.考夫曼(Kaufman)做了类似的实验,他测到的远比汤姆逊的要精确,与现代值只差1%,他还观察到了e/m 值随电子速度的改变而改变 (爱因斯坦1905年在相对论中预言),但是,他当时没有勇气发表这些结果,他不承认阴极射线是粒子的假设. 汤姆逊勇敢地作出“有比原子小得多的微粒存在”的正确结论

10 电子发现的意义 电子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说明原子并非“不可分割”,原子必然存在内部结构,人们必将冲破千百年来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的陈旧观念,而去了解物质结构更深的层次.因此这一发现连同X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极大的震动了经典物理学,把物理学带到了伟大变革的边缘,成为新物理学革命的前奏曲. 至今我们已了解到原子中存在电子,它的质量只是整个原子质量的极小的一部分,电子带负电,而原子则是中性的,那意味着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部分,它负担了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以及带负电的电子.

11 三、 课堂反馈 思考与讨论: 原子质量和大小的数量级是多少?请尽可能多地列出估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是联系微观物理学和宏观物理学的桥梁.有哪些微观量与宏观量可以通过联系?如何联系?请举例说明. 电子的质量和电荷是多少? 如何测量电子的荷质比?

12 四、 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原子质量和大小的数量级以及估算方法 NA的桥梁作用 (1) A = MANA, A ↔ MA
电子的质量和电荷. 五、布置作业 1. 小论文:电子的发现对你的启示. 2. 预习下一节,思考 (1) 在大约10-10m的范围内,带负电、质量很小的电子与带正电的、质量很大的部分是如何分布、如何运动的? (2)卢瑟福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原子的核式模型的?如何用原子的核式模型解释粒子散射实验?如何用实验验证卢瑟福公式? (1) A = MANA, A ↔ MA (2) 1u = 1/NA (g), g ↔ u (3) F = e NA, F ↔ e (4) R = k NA, R ↔ k

13 §1.2 原子的核式结构(卢瑟福模型) 一、 汤姆逊模型
1903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提出 “葡萄干蛋糕”式原子模型或称为“西瓜”模型-原子中正电荷和质量均匀分布在原子大小的弹性实心球内,电子就象西瓜里的瓜子那样嵌在这个球内。 该模型对原子发光现象的解释-电子在其平衡位置作简谐振动的结果,原子所发出的光的频率就相当于这些振动的频率。

14 二、盖革-马斯顿实验 α粒子:放射性元素发射出的高速带电粒子,其速度约为光速的十分之一,带+2e的电荷,质量约为4MH。
散射:一个运动粒子受到另一个粒子的作用而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的现象。 粒子受到散射时,它的出射方向与原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叫做散射角。 (a) 侧视图 (b) 俯视图 R:放射源;F:散射箔;S:闪烁屏;B:金属匣 实验结果:大多数散射角很小,约1/8000散射大于90°;极个别的散射角等于180°。 这是我一生中从未有过的最难以置信的事件,它的难以置信好比你对一张白纸射出一发15英寸的炮弹,结果却被顶了回来打在自己身上-卢瑟福的话

15 三、 汤姆逊模型的困难 近似1:粒子散射受电子的影响忽略不计,只须考虑原子中带正电而质量大的部分对粒子的影响。 近似2:只受库仑力的作用。
三、 汤姆逊模型的困难 近似1:粒子散射受电子的影响忽略不计,只须考虑原子中带正电而质量大的部分对粒子的影响。 近似2:只受库仑力的作用。 当r>R时,原子受的库仑斥力为: 当r<R时,原子受的库仑斥力为: 当r=R时,原子受的库仑斥力最大:

16 困难:作用力F太小,不能发生大角散射。 粒子受原子作用后动量发生变化: 最大散射角:
大角散射不可能在汤姆逊模型中发生,散射角大于3°的比1%少得多;散射角大于90°的约为 必须重新寻找原子的结构模型。 困难:作用力F太小,不能发生大角散射。 解决方法:减少带正电部分的半径R,使作用力增大。

17 四、 卢瑟福的核式模型   原子序数为Z的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原子核),它所带的正电量Ze ,它的体积极小但质量很大,几乎等于整个原子的质量,正常情况下核外有Z个电子围绕它运动。 定性地解释:由于原子核很小,绝大部分粒子并不能瞄准原子核入射,而只是从原子核周围穿过,所以原子核的作用力仍然不大,因此偏转也很小,也有少数粒子有可能从原子核附近通过,这时,r较小,受的作用力较大,就会有较大的偏转,而极少数正对原子核入射的粒子,由于r很小,受的作用力很大,就有可能反弹回来。所以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能定性地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

18 四、卢瑟福散射理论 1.库仑散射公式 上式反应出b和的对应关系 :b小, 大; b大,小
假设:忽略电子的作用、粒子和原子核看成点电荷、原子核不动、大角散射是一次散射结果 1.库仑散射公式 上式反应出b和的对应关系 :b小, 大; b大,小 要得到大角散射,正电荷必须集中在很小的范围内,粒子必须在离正电荷很近处通过。 问题:b是微观量,至今还不可控制,在实验中也无法测量,所以这个公式还不可能和实验值直接比较。

19 2.卢瑟福散射公式 环形面积: 空心锥体的立体角: d与d的对应关系 : → → 问题:环形面积和空心圆锥体的立体角之间有何关系呢?
公式的物理意义:被每个原子散射到+d之间的空心立体角d内的粒子,必定打在bb-db之间的d这个环形带上 。 d称为有效散射截面(膜中每个原子的),又称为微分截面。

20 设有一薄膜,面积为A,厚度为t,单位体积内的原子数为N,则薄膜中的总原子数是:
近似3:设薄膜很薄,薄膜内的原子核对射来的粒子前后不互相覆盖。 则N’个原子把粒子散射到d中的总有效散射截面为: 所以d也代表粒子散射到     之间的几率的大小,故微分截面也称做几率,这就是d的物理意义。将卢瑟福散射公式代入并整理得:

21 五、卢瑟福理论的实验验证 从上式可以预言下列四种关系: (1) 在同一 粒子源和同一散射物的情况下
(2) 用同一粒子源和同一种材料的散射物,在同一散射角, (3) 用同一个散射物,在同一个散射角, (4) 用同一个粒子源,在同一个散射角,对 同一Nt值,

22 1913年盖革-马斯顿实验,1902查德维克

23 六、原子核半径的估算 能量守恒定律 角动量守恒定律 由上两式及库仑散射公式可得 Rm=3×10-14 m (金)
10-14 m 10-15 m

24 七、粒子散射实验的意义 及卢瑟福模型的困难
七、粒子散射实验的意义 及卢瑟福模型的困难 (一)意义: 1、最重要意义是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即提出了以核为中心的概念 2、 粒子散射实验为人类开辟了一条研究微观粒子结构的新途径。 3、粒子散射实验还为材料分析提供了一种手段。

25 (二)困难 八、原子的大小 1、原子稳定性问题 2、原子线状光谱问题 核式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的半径- 10-10 m(0.1nm) 1、原子核半径- m (fm) 2、电子半径- 10-18 m

26 问题: (l) d的物理意义? (2) 库仑散射公式为什么不能直接检验? (3) 如果粒子以一定的瞄准距离接近原子核时,以90o角散射,当粒子以更小的瞄准距离接近原子核时,散射角的范围是什么? (4) 卢瑟福依据什么提出他的原子模型? (5) 卢瑟福模型与汤姆逊模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Download ppt "第一章 原子的核式结构 (Chapter 1 The Nuclear Structure of Atom) [教学内容]"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