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节 陵墓建筑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制盛行的国家。守孝、祭祖是中国儒家礼俗中的头等大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由于受到儒家文化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笃信“厚葬明孝、媚祖邀福”的理念。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节 陵墓建筑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制盛行的国家。守孝、祭祖是中国儒家礼俗中的头等大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由于受到儒家文化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笃信“厚葬明孝、媚祖邀福”的理念。"—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节 陵墓建筑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制盛行的国家。守孝、祭祖是中国儒家礼俗中的头等大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由于受到儒家文化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笃信“厚葬明孝、媚祖邀福”的理念。

2 帝王的坟墓称为陵寝、陵墓。在战国时,人们将高大的坟丘称为“陵”。所谓“寝”,是指皇陵上的宫殿建筑,它是由前朝后寝的宫殿建筑布局形式发展而来的。我国自黄帝起至清代止,兴建帝陵之风历代盛行,其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规制之繁令人叫绝。历代帝王不惜巨金,大兴土木,将陵墓地上、地下建造成规模宏大、精美豪华的建筑艺术品。

3 这些陵墓是中国封建时代对灵魂信仰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一个时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和营造工艺水平,是中国丧葬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建筑典范。而且受所谓“风水”之说的影响,选址多在环境优美之处,将自然环境与建筑物、雕刻绘画与建筑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使陵墓建筑成为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类型,现大多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4 陵:古代大的土岗叫陵。到了汉代,陵是专指皇帝的坟,成了皇帝坟墓的专称。
清东陵

5 墓:从土,从莫,莫亦声。“莫”意为“黄昏”、“夕阳西下”。“莫”与“土”联合起来表示“在黄昏时刻下葬”。本义,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推平,不植树者称墓。
辨析:坟与墓,坟字繁体从土从贲,“贲”意为“前冲”,“土”与“贲”联合起来表示“冲天而起的墓”。 结论:坟者有土包耸起,表示死者有冤屈,心中不平,如周武王克商,命令加高殷王子比干之坟,即表示比干死得冤;墓者地表平平,表示墓主系正常死亡,没有冤屈。

6 后来凡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都泛称为墓。 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墓

7 丘:土之高者叫丘。天坛的祭天坛叫圜丘。

8 林:圣贤的墓叫林。 孔林

9 一、陵墓形制   形制即封土形式,封土就是指墓上堆筑的土丘。在春秋前期及其以前,墓葬是没有坟丘的。春秋晚期才出现墓而封土为坟,孔子将其父母合葬时曾说:“古也墓而不坟。封之,崇四尺”。因为孔子是一个东奔西走的人,为了便于识别,于是就筑了四尺高的坟丘,目的是成为墓的标志。到了战国时,“封土为坟”的墓葬形式就普遍推行了,成了一种文化风俗,并成为定制。当时统治者的陵墓都有高大的封土堆。中国帝王陵墓的封土形式,主要有三种形式:

10 陵墓形制 方上   是早期陵墓的封土形式,就是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使之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锥体。因其上部好像是被截去顶部的方形平顶,故名“方上”。方上,在秦汉两代最为盛行。陕西秦始皇陵和汉代帝王陵墓均属此类。

11 秦始皇陵墓

12 陵墓形制 以山为陵   即利用山峰作为陵墓坟头,这样既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又可防止盗挖和水土流失,在唐代最为盛行。唐乾陵、昭陵,就是这种封土形式。

13 唐昭陵—以山为陵

14 唐乾陵

15 陵墓形制 宝城宝顶   这是明、清时期所采用的一种封土形式。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儿墙,宛如一座小城,即“宝城”;高出的圆顶,称为“宝顶”。宝城上建有明楼,楼内立石碑,刻着皇帝的庙号、谥号。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和河北清东陵、西陵为其典型代表。   

16 明十三陵—宝城宝顶

17 二、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区 主要建筑是祭殿,又称享殿、献殿,是供帝王祭祀之用。两旁是配殿、廊庑等。
   帝王陵墓前往往都有规模宏大、富丽豪华的建筑物,主要用于祭祀、装饰、保护陵墓,大致分为以下三部分: 1.祭祀建筑区   主要建筑是祭殿,又称享殿、献殿,是供帝王祭祀之用。两旁是配殿、廊庑等。

18 祭祀建筑区

19 陵园建筑 2.神道    神道又称“御路”、“甬路”,是通向祭祀区和墓区的大道。道前立华表,两侧排列石雕群像,道终立墓碑。华表为墓地的标志,等级的象征。石雕有石兽(石像生)、石人(翁仲),是地位和侍从的象征。陵墓前石刻是陵墓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3.护陵监 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监外有城墙保护,内有衙署、市衙、住宅等建筑,好像一座小城。

20 明十三陵—神道

21 三、墓室结构 木椁墓室   从殷代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往往采用此种结构形式。早期为井干式结构,即用大木纵横交搭构成。到西汉时出现用大木枋密排构成的“黄肠题凑”形式,是木椁墓室发展的顶峰,即“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西汉帝王墓室就是木椁墓室。

22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为天子葬制。所谓“黄肠”,是柏木黄心,即去皮后的柏木。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黄肠”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23 黄肠——即柏木黄心

24 题凑——就是木头垒起一圈墙

25 三、墓室结构 砖筑墓室   是墓室结构的重要形式,分为空心砖砌筑和形砖砌筑两类。空心砖墓室始于战国末期,形砖墓室约始于西汉中期,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应用渐广。 石筑墓室   多采用拱券结构。西汉晚期出现石室墓室,墓室中雕刻着画像,故称“画像石墓”。明清陵墓墓室全部采用高级石料砌筑的拱券,各室相互贯通,形成一个地下宫殿。明万历皇帝的定陵地宫是最为著名的地下宫殿。

26 明定陵地宫

27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46年至前208年营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据史载,秦始皇为造此陵征集了70万个工匠,建造时间长达38年。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约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的陵墓及大量地面建筑遗迹和陪葬物。

28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29

30

31

32

33

34

35 跪 射 俑

36 跪 射 俑

37 将 军 俑

38 步 兵 俑

39 铜 车 马

40 铜 车 马

41 青 铜 大 鼎

42 秦 半 两

43 夔纹大瓦当

44 西汉帝陵   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咸阳市。西汉经历了11个皇帝,除文帝刘恒霸陵、宣帝刘询杜陵在西安郊区外,其他9个帝王陵墓均在咸阳市北原上。自东向西依次为景帝刘启阳陵、高祖刘邦长陵、惠帝刘盈安陵、哀帝刘欣义陵、元帝刘渭陵、平帝刘康陵、成帝刘延陵、昭帝刘弗陵平陵、武帝刘彻茂陵。帝陵园为方或近方形,四面各一门,门前有阙。霸陵因山为陵,其余帝陵有高大的覆斗形封土,底部方或近方形。西汉帝陵规模宏大,建筑布局严谨,随葬品丰富,是封建时代墓葬制度的最高形式,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

45

46 汉茂陵

47 任城汉陵地下墓室

48 汉王陵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49 唐十八陵 唐朝18个皇帝的陵墓,分布在陕西省咸阳市和渭南市,渭水之北、北山之阳,坐北朝南,依山为陵,凿石成室。
  唐朝18个皇帝的陵墓,分布在陕西省咸阳市和渭南市,渭水之北、北山之阳,坐北朝南,依山为陵,凿石成室。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也是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并有167座陪葬墓。昭陵保存了大量的唐代书法、雕刻、绘画作品,其中“昭陵六骏”浮雕,构图新颖,手法简洁,刻工精巧,是石雕艺术的珍品。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大量彩绘釉陶俑,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色彩绚丽,全国罕见。   乾陵是中国唐代高宗皇帝李治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之地。陵园内建筑仿唐长安城格局营建,宫城、皇城、外廓城井然有序,现存有华表、翼马、驼鸟、无字牌、述圣记碑、石狮、六十一蕃臣像等大型石雕刻120多件,整齐有序地排列于道两侧,气势宏伟,雄浑庄严,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和绚丽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唐代瑰丽的地下艺术画廊。

50

51 唐昭陵

52 唐乾陵旅游图

53 唐乾陵

54 武则天的无字碑

55 唐乾陵鸵鸟浮雕石刻

56 明十三陵   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县,是明代十三个皇帝陵寝的总称。陵区的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为盆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十三个陵寝中,建筑最为雄伟的是长陵,结构最为精美的是永陵,规模最小的是思陵。陵区南北长达7公里的中轴线上,建有宏阔壮观的神路。路两侧排列着造型生动,刻工精巧的石雕,共有石像生18对,自南向北排列顺序是;雄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均为两卧两立,其后则是武臣、文臣、勋臣各4个。

57

58 定陵   定陵博物馆位于大峪山下,是明代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和他的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陵寝,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历时六年竣工。定陵地宫于1956年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地下宫殿距墓顶27米,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宽敞的殿堂组成,全部是石结构,为拱券式无梁建筑,殿门均用汉白玉雕成。地宫前殿是空的,中殿放有三个汉白玉石雕宝座和三盏“长明灯”,左右配殿放有棺床,但没有棺椁。后殿是地宫最大的一个殿,地铺磨光花斑石,棺床上放置着帝后棺椁,皇帝居中,左右各一个皇后棺椁周围放着26只朱漆木箱,内装随葬器物。

59 定陵神路

60 定陵神路

61 定陵神路

62 定陵神路

63 定陵神路石像生—文臣

64 定陵神路石像生—武将

65 翁仲,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传他身长1丈3尺,端勇异于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见该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司马贞的《索隐》云:“各重千石,坐高二丈,号曰翁仲。”可知,陵墓前置翁仲始于秦代。翁仲路,是紫金山通往明孝陵的必经之路。路上屹立着四对石像,文臣武将各两对。文臣庄严肃穆,武将则威严肃杀,象征着帝王死后在阴间的文治武功。这明孝陵的石翁仲,通高3.18米以上,据说是最高大的石翁仲了。

66 明十三陵

67 长 陵

68 定陵地宫

69

70 清东陵   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清东陵位于燕山山脉的南麓,始建于清顺始十八年(公元1661年),占地面积2500平方公里。陵区依山而建,因地制宜,达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和谐统一。全陵区建有帝陵5座,以顺治陵墓——孝陵为中心,其他陵墓依次分列两旁。东侧有顺治皇后孝东陵,康熙皇帝的景陵;西侧有乾隆皇帝的裕陵及裕妃园寝,咸丰皇帝的定陵及咸丰皇后的定东陵。此外,在东南部有同治皇帝的惠陵。

71

72 唐山旅游区 清东陵

73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陵区内有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绪的崇陵4座帝陵。清西陵是中国清朝前期、中期、晚期陵寝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陵寝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宫殿辉煌、石雕精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74

75 清西陵

76 第五节 礼制建筑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思想中,包含着浓重的对祖先的崇敬,对天地、日月、土地、粮食以及各种神的崇拜,对文神、武神的尊敬。历代帝王为了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将自己比作天地之子,受命于天统治百姓,增强政权的合理性,强化自己的政权统治。祭祀天地因而成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王朝重要的政治活动。而且发展到后来,成为统治阶级的专门权利。《礼记》中规定“天子祭天地,祭山川,祭五祀”,而诸侯只能“祭山川,祭五祀”。 指祭门神、户神、井神、灶神、中雷(土地神和宅神)。

77 坛庙是一种祭祀建筑。它不是宗教建筑,却具有一定的民族宗教文化的崇拜意义;它不是宫殿,但又渗融着政治、伦理的丰富内容。它是遵从“礼”的要求而产生的建筑类型。因此,也称为礼制建筑。同为祭祀建筑的坛和庙,在建筑形式上有所不同,祭祀的对象有区别,使用者也有不同。

78 一、坛   坛是皇帝的专利,一般根据祭祀的对象分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等。历代帝王登基之后,都要去祭祀天、地、日、月等神。因为君权受命于天,皇帝必须亲自去天坛祭天,祭天在南郊,时间是冬至日;土地是国家的根本,皇帝亲自或派人前往地坛祭地,祭地在北郊,时间在夏至日;万物生长靠太阳,还须到日坛祭日,祭日在东郊;月亮是夜明之神,也须到月坛祭月,祭月在西郊。因为祭祀天、地、日、月都在郊外进行,统称为郊祭。

79 天坛   由于祭天是“五礼”之首,因而天坛成为坛庙建筑中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精品。天坛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东侧,是现今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重要、规模最为宏大的一组封建王朝的祭祀建筑群,198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天坛充分运用了各种建筑手法与建筑形式,以及美学、力学、声学、几何学等各方面原理,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成就。它在建筑设计思想上,充分体现了祭祀功能,它的每一处建筑都与天地息息相关,透露出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 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80   天坛大殿为圆形攒尖顶,围墙方形,也正是“天圆地方”思想的体现。大殿内的大柱也是按天象所建的,中央的四根龙井柱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季,中间12根楠木柱代表一年12个月,外围的12根檐柱则代表一天的12个时辰,而中外两层柱子,加起来共24根,象征一年的24个节气,三层相加共28根柱子,表示周天的28星宿,再加上柱顶的八根童柱就象征36天罡。

81   祈年殿-祈祷五谷丰登的地方,有鎏金宝顶的三层重檐圆形大殿,高38米,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皇穹宇-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祖先神主牌位的地方。   圜丘坛-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

82

83 祈年殿

84

85 皇穹宇

86 回音壁

87 圜丘坛

88 社稷坛 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的地方,位于天安门的右侧(今中山公园内)。主体建筑为坐落在中轴线上的社稷坛和拜坛。古代以“社稷”代称国家。社稷坛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方坛,坛的最上层铺垫五色土:中央为黄,东方为青,南方为红,西方为白,北方为黑,是按“五行”中五方无色的配置,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并祈求全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土台中央方形石柱,称之为“礼主石”,或“江山石”,表示皇帝“江山永固”。每年春秋两次皇帝要亲自来此祭社神和稷神。

89 社稷坛

90 社稷坛五色土

91 二、庙 庙由于使用者和崇拜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类:
  庙由于使用者和崇拜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类:   祭祀祖宗的庙 天子、诸侯、官宦贵族,都有祖庙,但规格、品位不同。只有帝王的祖庙能成为太庙,官宦贵族祭奉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宗庙制度渗透了强烈的政治、伦理思想。   祭奉圣贤的庙 圣贤是世人崇拜效仿的楷模。最著名的是祭祀孔子的孔庙,也称文庙,祭祀关羽的庙称关帝庙,又称武庙。此外,还有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祭祀岳飞的岳庙等等。   祭祀山川、神灵的庙 中国从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并建庙祭祀。最著名的是祭祀五岳的神庙,以泰山的岱庙规模最大。此外,各地还建有众多后土庙(土地庙)。

92 北京太庙 北京太庙位于天安门左侧,严格遵循“左祖右社”的布局要求,原是明清皇帝祭祖的宗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主体建筑是享殿、寝殿、祧殿三大殿。享殿(前殿)是主殿,是皇帝举行大祭活动的场所,坐落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之上,气势雄伟,比故宫太和殿还高2米,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象征。殿内地铺“金砖”,梁柱为名贵的金丝楠木。寝殿(中殿)是供奉帝后神位之处。祧殿是供奉皇帝远祖神位之处。太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规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

93 北京太庙

94 孔庙   孔庙位于山东曲阜市中心,是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是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型。   孔庙占地21.8公顷,南北长约1公里,仿皇宫之制,三路布局,九进院落,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排列。碑刻2000余块,为中国罕见的大型碑林之一。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瓦色、开间、彩画均采用最高规格。宋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它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建筑。   孔庙以面积之大、气势之恢宏、历史之悠久、保持之完美,被古建筑学专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与孔府、孔林合称“三孔”,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贶,赐也 。kuàng

95 金 声 玉 振

96   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

97 道冠古今坊  “德俟天地、道冠古今” 是赞美孔子之德与天地齐,他的学说古今无二 。

98 奎文阁 始名藏书楼,孔庙三大主体建筑之一。乾隆十三年高宗弘历题匾。古代奎星为二十八星宿之一,主文章,古人把孔子比作天上奎星,故以此为名之。奎文阁为历代帝王赐书、墨迹收藏之处 。

99 十三碑亭 位于奎文阁后,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南八北五,东西排列。

100 大成门 十三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

101 杏坛 相传孔子讲学有地方,在此孔子向72弟子传授“六艺” 。

102 杏 坛 藻 井

103 大成殿

104 大成殿孔庙内宫殿式主体建筑,正殿。全庙最高建筑,瓦色、开间、彩画均采用最高规格。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重建,殿内供奉孔子,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基须弥座。

105 檐柱 大成殿的石檐柱最具有代表性。殿周28根独石雕成的擎檐高达6米,直径0
檐柱 大成殿的石檐柱最具有代表性。殿周28根独石雕成的擎檐高达6米,直径0.8米,下饰莲花柱础。左、右、后檐下18根石柱,皆为八棱形水磨浅雕团龙,每柱雕龙72条。前檐10柱,为深浮雕双龙戏珠,衬以波涛,缀以山石。10根龙柱两两相对。造型精美,雕刻剔透,为域内罕见 。

106 勾心 斗角

107

108 岱庙   岱庙,又称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采用帝王宫城式建筑,是祠庙建筑中规格最高的。它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到岱顶南天门的中轴线上。天贶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建于北宋,采用的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高规格的“九五”制及重檐庑殿顶的制度建造的,供奉的是道教的泰山神。殿内三面墙壁上绘有《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相传是宋朝作品。

109 岱庙全景图

110 岱庙牌坊

111 岱庙角楼

112 岱庙宋宣和碑

113 宋天贶殿

114 泰山神启跸回銮

115 秦刻石

116 岱庙铜亭

117 岱庙汉柏

118 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位于山西运城市解州镇,其东南10公里的常平村是关羽原籍,古解州关帝庙被奉为武庙之祖,也是我国乃至海外关帝庙中规模最大,现存最好的宫殿式建筑群。

119

120 解州关帝庙

121 宗祠 宗祠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宗庙,过去遍布全国各地。规模较大、建筑较精美的有安徽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和广州市陈家祠堂。
龙川胡氏宗祠初建于宋,明兵部尚书胡宗宪对祠堂进行过一次大修缮,古建筑具有明代风格。祠堂精雕细刻,是徽派古建筑艺术砖木石雕的宝贵遗产。 钓鱼岛划归中国领土的第一人

122 安徽绩溪胡氏宗祠

123 安徽绩溪胡氏宗祠

124 陈家祠堂 陈家祠堂位于广州市,为清末广东72县陈姓联合建造,其建筑以装饰精巧、富丽堂皇而著称。

125 陈家祠堂

126 陈家祠堂

127 陈家祠堂

128 第六节 民居 一、民居概述 民居是出现最早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建筑类型,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住宅建造的直接目的主要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其次,满足普遍的审美性和情感性,甚至还可能上升到表达某种思想倾向的高度,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

129 二、我国的特色民居 1.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作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它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

130 四合院的内宅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垂花门四面建筑围合起来的院落。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131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巽为风,位东南,主吉。 xùn

132 北京四合院示意图

133 北京四合院照壁

134 四合院内景

135 四合院院内

136 四合院院内

137 石狮子

138 石 鼓

139 雕 饰

140 2.徽州古民居 徽州古民居的发展得益于明清时期徽商的发展。徽州古民居选址时分讲究,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追求天时、地利、人和,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住宅多面临街巷。村口广植高大乔木,缀以亭台水榭,溪流蜿蜒,田陌纵横,环境极佳。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民居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

141 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外墙无窗或开小窗。方整的外形,马头墙内落水,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果木花卉,甚至叠山造泉,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大门上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砖雕精致,成为徽州民居的一个重要特征。徽州古民居分布广泛,其中典型代表是享誉海内外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和宏村。

142 徽商 安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徽商正是产生于这片热土、叱咤商界的优秀群体。他们崛起于皖南山区,活跃于南宋,鼎盛于明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冲破封建藩篱,打破抑商禁锢,贾道儒行,驰骋商海,称雄商界三百余年,赢得了“无徽不成镇”的美誉,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143

144 安徽黟县碧阳镇民居(徽州民居) 徽商文化,同时又尊儒重教。 建筑内向封闭,外墙高大。采用灰瓦白墙的外立面处理使整体建筑风格朴素高雅。

145 安徽黟县西递镇民居 建筑外观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十分协调。

146 3.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客家人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的汉民族,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被迫南迁。在这漫长的历史动乱年代中,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起初用当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条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多层的方形或圆形土楼,以抵抗外力压迫,防御匪盗。这种奇特的土楼,后来传布到福建、广东、江西、广西一带的客家地区。从明朝中叶起,土楼愈建愈大。

147 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振成楼、承启楼、遗经楼是永定土楼的代表。
永定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外圈高十余米,一般高三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房,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中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里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沿圆形墙用木板分割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由于土楼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148 永定土楼在古代乃至建国前,始终是客家人自卫御敌的坚固楼堡。土楼的大门是用二、三十厘米厚的杂木制的,外钉铁板,有的楼门上还装有防火水槽。圆形土楼一、二层不开窗,就是敌人逼到墙下也无可奈何。有的土楼用内外双层土筑成仅有1米余宽的夹道。夹道绕楼一周,外墙开窗,除可通风纳光外,便于狙击敌人,防卫自己。有些土楼在楼的最高处前方和左右方还设有瞭望台。永定土楼,还具有防震、防火、防兽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

149 永定客家土楼

150 永定客家土楼

151 振成楼

152 客家土楼内景

153 客家土楼内景

154 客家土楼内景

155 客家土楼内景

156 客家土楼内景

157 福建永定方形土楼“五凤楼” 顺应山势的方形土楼。

158 4.黄土高原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为了美化居室, 不少人家在炕围子上作画。这就是在陕北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炕围画。陕北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窗花贴在窗外,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159 陕北窑洞

160 陕北窑洞

161 陕北窑洞内部

162 窗 饰

163 5.藏族碉楼 藏族的住宅以藏式碉楼最有特色,它是藏族的传统住房,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顶是平的。碉房因所在地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城市,碉房布局合理,造型完整,装饰富丽。一般三层,最高五层,用石作墙,木头作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木板,下层当库房,二、三层住人,并设有经堂。四周围墙,中间庭院,墙厚,旧时可当碉堡打仗或防御之用。窗户朝庭院开,院外用小窗窄门。便于挡风。楼顶平台可以晾晒东西,或散步、观光。乡间和山区的碉房,一般依山而建,多为三层:一层关栏牲畜,二层当卧室、厨房和储藏室,三层设经堂。平顶用来晾晒谷物。屋顶插经幡。室内一般都供有神龛、经书。通常不用床铺和桌椅,睡卧和坐都在垫子上。

164 藏族民居较为重视大门的装饰,一般门的两侧及门楣上均涂有一条约一尺宽的黑色条带,门梁上绘以各种民间图案,农村则普遍将太阳、月亮绘在门梁中间,大门两侧还有一些对称的动物辟邪画。房顶上一般都插蓝、白、红、黄、绿五色经幡,蓝色代表天,白色代表云,红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土,绿色代表水,每年藏历新年更换一次,以此祈求来年祥和。

165 藏族碉楼

166 藏族碉楼

167 藏族碉楼

168 藏族碉楼

169 6.傣族竹楼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这里的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北部为山地,东部为高原,西部却为平原。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坝地区,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粗竹子做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顶铺草,主柱有24条。所以竹楼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而且迅速。 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属此类建筑。

170 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风;晒台是主人盥洗、晒衣、凉晒农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这一廊一台是竹楼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样的竹楼一防潮湿,二散热通风,三可避虫兽侵袭,四可避洪水冲击。因为这里每年雨量集中,常发洪水,楼下架空,墙又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于洪水的通过。

171 傣族竹楼

172 傣族竹楼

173 傣族竹楼

174 傣族竹楼

175 吊 脚 楼

176 侗族鼓楼

177 蒙古包

178 蒙古包

179 第七节 其他建筑 一、楼阁   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在早期,楼和阁是有区别的。楼是指重屋,阁是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阁一般平面近方形,两层,有平座,在建筑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从使用功能来看,楼的用途极为广泛,各的用途主要为珍藏图书、佛经、佛像和观景。我国现有的楼阁中著名的有:江南三大名楼、颐和园中的佛香阁、浙江宁波的天一阁等。

180 黄鹤楼   黄鹤楼原址位于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三国时在这临江的山颠建楼,起初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的游览胜圣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吟诗作赋,其中崔颢的千古佳作《黄鹤楼》诗使黄鹤楼名扬天下。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公里左右的蛇山峰岭上。楼共五层,高51.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妻妻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81

182 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洞庭湖畔,水光楼影,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它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相传其前身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宋庆历四年(1044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重修岳阳楼,并请范仲淹撰写了千古流传的《岳阳楼记》,从此名扬天下。楼高21.5米,三层飞檐的纯木结构,造型奇特,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名叫盔顶,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楼内陈设历代名家撰写的楹联。

183

184

185 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在南昌赣江东岸,是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耗巨资营建,阁以其封号命名。滕王阁饱经沧桑,历史上屡毁屡建达28次之多。现在的阁楼建于1985年,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滕王阁因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名扬四海,文以阁名,阁以文传,历千载沧桑而盛誉不衰。

186 滕王阁

187 天一阁   天一阁位于宁波市月湖风景区西侧,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阁名取义于《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即以水克火之意。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

188 天一阁又称宝书楼

189   醉翁亭:位于安徽滁县琅琊山中,北宋庆历六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任太守,自称“醉翁”,此亭遂被称为“醉翁亭”。
  陶然亭:在北京先家坛,为清康熙三十四年工部郎中江藻所建,现辟为陶然亭公园。   爱晚亭: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半山腰上,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其名源于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中心的小岛上,又叫振鹭亭,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万历年间重建改称湖心亭。

190 二、 古桥 桥梁是架设在水上或空中用于通行的建筑物。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建筑桥梁。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均有早期建桥的遗痕。自古至今,人类修建了不计其数的各类桥梁,有些古桥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至今仍然坚固完好。它们不仅方便了交通,而且还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191 赵州桥(安济桥)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建于隋代大业(公元 )年间,是著名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最早且跨径最大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其最大特点是桥的两端肩部各有二个泻洪孔,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它既减轻了桥的自身重量,又利于洪水的下泄,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

192

193 泉州洛阳桥   泉州洛阳桥位于泉州市洛阳江上,原名万安桥,北宋皇祐五年(1053)泉州太守蔡襄兴建,嘉祐四年(1059)竣工。桥原长1200米,宽约5米,有46座桥墩,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多孔石桥。

194 洛阳桥 洛阳桥上的宋代石塔

195 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丰台区永定河上,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迄今已经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连拱石桥。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曾记述此桥并对其赞叹不已。桥身全部都用白石,总长266.5米,有11个桥拱,桥面宽7.5米,左侧石栏雕柱140根,右侧141根,柱头均雕蹲伏的石狮,共有485只。桥头有乾隆所题的“卢沟晓月”石碑。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此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自此开始。

196

197

198 程阳永济桥   程阳永济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村马安寨,又名程阳风雨桥,始建于1912年。桥长77.76米,宽3.75米,桥上建侗族风格的二楼三亭,楼亭之间以屋廊相连,形成可遮阳避雨的廊桥。桥为木石结构,整座桥梁只用榫卯接合,制作严谨,外观秀丽,是侗族建筑艺术和建筑技艺的杰作。

199 三、功能各异的建筑小品 小品建筑是指区别于大型建筑的小型建筑,如门阙、牌楼、影壁、华表、香炉、日晷、铜龟等。它们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在世界建筑史上亦有着突出的地位。

200 1.门阙 门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建筑品种,兼具导引、装饰与纪念功能,常建于城池、宅第、宫殿、祠庙和陵墓之前。阙是由最初的显示威严、供守望用的,逐渐演变为显示门第、区别尊卑、崇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以二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这种独立的双阙到唐宋时仅用于陵墓,以后就不再用了;另一种是门、阙合一的阙,即在双阙之间连以单层乃至三层檐的门楼。

201

202 2.牌坊 牌坊是我国古代作为表彰、纪念、导向、标志功德的建筑物。古人常用坊门表彰人和事,如贞节坊、功德坊等。随着历史的发展,牌坊的作用也增加,在园林、庙宅、陵墓、祠堂、衙署、道路等地不断竖立起牌坊,起到渲染气氛、陪衬主体建筑、丰富街景、指示方位等作用。 在南方有些城镇中有跨街一连建多座牌坊的,多为“旌表功德”或“表彰节孝”用的。在山林风景区多在山道上建牌坊,既是寺观的前奏,又是山路进程的标志。 在封建社会牌坊是崇高荣誉的象征。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

203

204 3.影壁 影壁是中国古代院落大门内(或大门前)的一种屏障,也称照壁。其建筑材料包括砖、木、石和琉璃等不同的类型。中国的影壁至迟在西周时期就有了。 影壁的设置在中国古代也是分成等级的。据古代西周礼制规定,只有宫殿、寺庙建筑等方可建筑影壁。它作为一组建筑物的屏障,故又称屏。行人路过,因此不能窥见院内,如乘车、轿来访,客人也可在影壁前稍停,整理衣冠,然后入院拜访主人。至于一般民房,如北方的四合院的影壁,都是后来才有的。

205 影壁

206 4.华表 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因此叫它“华表木”或“桓表”。表者,标也,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牌”;另外,也让人们在木柱上刻写意见,因此又叫“诽谤木”。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意思,即现代的提意见,并不是指造谣污蔑、恶意中伤。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议论政治是非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诽谤木”上,“谏言”被作为皇权象征的云龙纹所代替。它被置于皇宫或帝王陵寝的前面,作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

207 天安门的华表前后各有一对,“门外华表柱二,金水桥环之,门内亦华表柱二”。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通高为9.57米,重2万多公斤。在直径为98厘米带有层层回环不断的云朵石柱上,盘绕着一条巨龙,雕刻的跃然飞舞,栩栩如生,给人以玉龙翱游云天之感。在雕龙巨柱顶端,横叉着白石云翅,呈云朵状。云翅上面是圆型承露盘,盘上有一蹲兽,名嘲风,是龙的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在八角形汉白玉须弥座四面雕刻云龙,外面四周环绕白石雕花栏杆,栏杆四角柱头上,雕有四只小石狮子,它们头朝的方向与“望天”的方向一致。亭亭玉立,造型精美的华表,是天安门的极好装饰,使得天安门更加威严壮丽。

208 故 宫 前 的 华 表

209

210 (一)古建筑的世界之最 三、中国古建筑导游中不可忽略的几个问题 秦始皇陵——世界最大的陵墓; 北京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世所未有的石版书库;
万里长城——世界最伟大的长城; 南京城墙——世界最大的城墙; 嵩岳寺塔——驰名中外的砖砌佛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世界最高大的木构佛塔; 邗沟——世界最古老的运河; 京杭大运河——世界最长的古运河 (一)古建筑的世界之最

211 古建筑的世界之最 都江堰——世界最早的水利工程; 灵渠——世界最早的船闸式运河; 北京的护城河——世界最大的护城河;
敦煌莫高窟——世界最长的石窟画廊; 乐山大佛——世界第一的石雕坐佛; 大足县宝顶山千手观音——绝无仅有的千手佛; 承德普宁寺千手观音——世界最大的木雕佛像;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世界最大的遗址博物馆 古建筑的世界之最

212 古建筑的世界之最 河北赵县安济桥——世界最早的敞肩式石拱桥; 漳州虎渡桥——世界最大的石梁桥; 布达拉宫——举世无双的宫堡,
故宫——世界最大的皇宫; 北京古观象台——举世罕见的观象台; 颐和园——蜚声世界的皇家园林。 资料来源:向松林的《世界建筑之最》 古建筑的世界之最

213 相关网站 中国科普博览——建筑 中国民居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旅游文化网 中国文化网 中华古建筑 中华五千年 中华五千年——建筑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 中华农历网


Download ppt "第四节 陵墓建筑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制盛行的国家。守孝、祭祖是中国儒家礼俗中的头等大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由于受到儒家文化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笃信“厚葬明孝、媚祖邀福”的理念。"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