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心电图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心电图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电图机

2 心电图 心电图指的是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心电图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图机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 (简称ECG)。 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

3

4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作用在:用于对各种心律失常、心室心房肥大、心肌梗死、心率异常、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心衰等病症检查, 可用于床边24小时监视病人心脏功能。 手术前患者检查。分类及应用范围   心电图可分为普通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心电图、His束电图、食管导联心电图、人工心脏起搏心电图等。 应用最广泛的是普通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   

5 普通心电图应用范围如下 2.对心肌梗塞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它不仅能确定有无心肌梗塞,而且还可确定梗塞的病变期部位范围以及演变过程。
  1、对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2.对心肌梗塞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它不仅能确定有无心肌梗塞,而且还可确定梗塞的病变期部位范围以及演变过程。   3.对房室肌大、心肌炎、心肌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包炎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4.能够帮助了解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和电解质紊乱对心肌的作用。   5.心电图作为一种电信息的时间标志,常为心音图、超声心动图、阻抗血流图等心功能测定以及其他心脏电生理研究同步描纪,以利于确定时间。   6.心电监护已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用药观察、航天、体育等的心电监测以及危重病人的抢救。

6 心电图机 可随身携带上门服务,心电图阅读分析可通过远程操作,大大方便了远在各个角落的心脏疾患病人,只要拥有心电图远程系统联络方式,养病在家的心脏病人随时可以得到心电图工作者及时准确的指导,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    心电图已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发展,为顺应人类的遗传学、优生学发展趋势,心电图已能将胎儿心脏活动时产生地生物电流描绘成图谱,记录胎儿瞬间变化,通过观察胎儿心电图,可动态监测围产期胎儿发育情况和在宫内生长情况对及早诊断,及时治疗胎儿疾患,提高围产儿质量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社会价值。   随着社区医疗服务的发展, 心电图的作用越见显著,心电图可以及时的帮助中年人或幼小患儿发现潜在的心脏疾病或先天性心脏病

7 心电图记录方法 心电图描记方法在体表任何两处安放电极板,用导线接到心电图机的正负两极,即形成导联,可借以记录人体两处的心电电位差。
 心电图描记方法在体表任何两处安放电极板,用导线接到心电图机的正负两极,即形成导联,可借以记录人体两处的心电电位差。 常规用12个导联。 标准导联又称双极导联,由W.爱因托芬于1905~1906年首创,在三个肢体上安置电极,并假设这三点在同一平面上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而心脏产生的综合电力是一个位于此等边三角形中心的电偶。

8 导联 动物机体组织和体液都能导电,将心电描记器的记录电极放在体表的任何两个非等电部位,都可记录出心电变化的图象,这种测量方法叫做双极导联,所测的电位变化是体表被测两点的电位变化的代数和,分析波形较为复杂。 如果设法使两个测量电极之一,通常是和描记器负端相连的极,其电位始终保持零电位,就成为所谓的“无关电极”,而另一个测量电极则放在体表某一测量点,作为“探查电极”,这种测量方法叫做单极导联。 由于无关电极经常保持零电位不变,故所测得的电位变化就只表示探查电极所在部位的电位变化,因而对波形的解释较为单纯。

9 ECG 标准肢体导联 Ⅰ,Ⅱ,Ⅲ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aVL,aVF 单极导联(胸导联)V1~V6

10 标准导联 目前在临床检查心电图时,单极和双极导联都在使用。常规使用的心电图导联方法有12种。
属双极导联,只能描记两电极间的电位差。电极连接方法是: 第一导联(简称Ⅰ),右臂(-),左臂(+); 第二导联(简称Ⅱ),右臂(-),左足(+); 第三导联(简称III),左臂(-),左足(+)。

11 加压单极肢导联 将探查电极放在标准导联的任一肢体上,而将其余二肢体上的引导电极分别与5000欧姆电阻串联在一起作为无关电极。
这种导联记录出的心电图电压比单极肢体导联的电压增加50%左右,故名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根据探查电极放置的位置命名:如探查电极在右臂,即为加压单极右上肢导联(aVR), 在左臂则为加压单极左上肢导联(aVL), 在左腿则为加压单极左下肢导联(aVF)。

12 单极胸导联 将一个测量电极固定为零电位(中心电端法),把中心电端和心电描记器的负端相连,成为无关电极。另一个电极和描记器正端相连,作为探查电极,可放在胸壁的不同部位。 分别构成6种单极胸导联,电极的位置是:V1导联:胸骨右缘第4肋间,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 V2导联:胸骨左缘第4肋间,作用同V1。 V3导联:V2与V4连线的中点,反映室间隔及其附近的左、右心室的电位变化。 V4导联: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处,作用同V3。 V5导联: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处,反映左心室的电位变化。 V6导联:在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处,作用同V5。

13 典型心电图各波及其时程 用标准导联引出的心电图各波,由荷兰生理学家W.艾因特霍芬命名 心电图的发明者威廉·艾因特霍芬
命名了P,Q,R,S,T波, U波是以后发现命名的。

14 标准心电图 电图记录为印有间距1mm的纵横细线的小方格;其横向距离代表时间,一般记录纸速为每秒25mm,故每小格为0.04秒,纵向距离代表电压。 常规标准电压1mV=10mm; 特殊需要时纸速可调至每秒50、100或200mm。电压1mV=20或5mm。 心电图由一系列波组成。典型的心电图包括下述各波。各波需要测量时间、电压以及观察形态和方向及各波之间的相互关系

15 心电图的基本概念 (自学 见课本)

16 产生原理 心电图代表整个心脏电激动的综合过程,以一个个心肌细胞的电激动为基础,心肌激动时细胞内发生电传变化。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同等数量的负电荷,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保持着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这称为极化状态。

17 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或自发地)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迅速变化。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在瞬间消失,细胞内的电位由-90mV迅速变为0mV,乃至+20~+30mV。也就是说极化状态消失,这过程称为除极过程。 以心室肌为例,膜电位从静息时的-80~-90mV降至-60~-70mV的阈电位水平,即迅速开始除极。随后细胞内又逐渐恢复其负电位,这过程称为复极。

18 除极 心房、心室肌在静止的间歇中,由于细胞内外离子(包括K+,Na+,Ca2+,cl-等)浓度差别很大,处于“极化状态”。
但一旦受到自搏细胞传来的激动,这极化状态便暂时瓦解,在心电图上称为“除极”(称为“去极”),由此产生心电活动。 心房肌的除极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心室肌的除极表现为QRS波群。

19 复极 在一次除极后,心肌又会恢复原来的极化状态,此过程称为“复极”。 复极过程远较除极缓慢,电活动所产生的振幅也较低。
心房的复极在P—R段上,一般很不明显。 心室肌复极则表现为心电图上的ST段及T波。

20 ECG

21 ECG 欧洲和美国标准: 导联位置 美 国 欧 洲 导联名称 颜 色 右上 RA 白色 R 红色 左上 LA 黑色 L 黄色 左下 LL F
美 国 欧 洲 导联名称 颜 色 右上 RA 白色 R 红色 左上 LA 黑色 L 黄色 左下 LL F 绿色 右下 RL N 胸导 V 棕色 C

22 ECG 典型心电图 典型的心电图由P、Q、R、S、T和U波组成,这些波形反映了心脏一次搏动过程中,体表的电位变化过程,如图所示:

23 P波 心脏的兴奋发源于窦房结,最先传至心房,故心电图各波中最先出现的是代表左右两心房兴奋过程的P波。
兴奋在向两心房传播过程中,其心电去极化的综合向量先指向左下肢,然后逐渐转向左上肢。 P波形小而圆钝,随各导联而稍有不同。 P波的宽度一般不超过0.11秒,电压(高度)不超过0.25毫伏。

24 P-R段 是从P波终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曲线,通常与基线同一水平
超过0.21秒为房室传导时间延长。

25 QRS复合波 代表两个心室兴奋传播过程的电位变化。
由窦房结发生的兴奋波经传导系统首先到达室间隔的左侧面,以后按一定路线和方向,并由内层向外层依次传播。 典型的QRS复合波包括三个相连的波动。 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波,继Q波后一个狭高向上的波为R波,与R波相连接的又一个向下的波为S波。 这三个波紧密相连且总时间不超过0.10秒,故合称QRS复合波。 QRS复合波所占时间代表心室肌兴奋传播所需时间,正常人在0.06~0.10秒之间。

26 ST段 由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平线,反映心室各部均在兴奋而各部处于去极化状态,故无电位差。
正常时接近于等电位线,向下偏移不应超过0.05毫伏,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1毫伏,在单极心前导程中V1,V2,V3中可达0.2~0.3毫伏;V4,V5导联中很少高于0.1毫伏。 任何正常心前导联中,ST段下降不应低于0.05毫伏。偏高或降低超出上述范围,便属异常心电图。

27 T波 是继QRS波群后的一个波幅较低而波宽较长的电波,反映心室兴奋后再极化过程。
心室再极化的顺序与去极化过程相反,它缓慢地从外层向内层进行,在外层已去极化部分的负电位首先恢复到静息时的正电位,使外层为正,内层为负,因此与去极化时向量的方向基本相同。 T波与S-T段同样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如果T波倒置说明心肌梗死

28 U波 在T波后0.02~0.04秒出现宽而低的波,波高多在0.05毫伏以下,波宽约0.20秒。
一般认为可能由心舒张时各部产生的负后电位形成,也有人认为是浦肯野氏纤维再极化的结果。 血钾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强心药洋地黄等都会使U波加大。   

29 ECG 心电图说明 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时的电位变化。在I、II、aVF、V4-V6导联都为 向上,aVR中向下。正常人的P波宽度不超过0.11s,幅度在肢导联不超过0.25mV,胸导联不超过0.2mV。 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P-R间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加大的趋势,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一般在 s。 QRS波群:代表全部心室除极时的电位变化。正常人多为 s,其中Q波的振幅应小于同导联中R波的1/4,间距应小于0.04s。 S-T段:表示心室除极刚结束后尚处在缓慢复极的一段短暂时间。正常的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在任一导联ST下移不应超过0.05mV,V1-V2的抬高不应超过0.3mV,V3的抬高不应超过0.5mV,V4-V6与肢体导联的抬高不应超过0.1mV。 T波:代表快速心室复极时的电位变化。T波的方向大多和QRS波方向一致,在以R波为主的心电图上,T波不应低于R波的十分之一。 U波:代表活动的心室回到静止期的过程。正常人体的U波是很小的。 在心电图坐标上,横轴代表时间,0.04s/mm(速度25mm/s时)。 纵轴代表幅度,0.1mV/mm(增益10mm/mV时)。

30 心电图机 心电图机就是用来记录心脏活动时所产生的生理电信号的仪器。
由于心电图机诊断技术成熟、可靠,操作简便,价格价格适中,对病人无损伤等优点,已成为各级医院中最普及的医用电子仪器之一。 心电图机能将心脏活动时心肌激动产生的生物电信号(心电信号)自动记录下来,为临床诊断和科研常用的医疗电子仪器。 国内一般按照记录器同步输出道数分为:单道、三道、六道和十二道心电图机等。

31 心电图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1、输入电阻 即前级放大器的输入电阻。输入电阻越大,因电极接触电阻不同而引起的波形失真越小,共模抑制比越高。
1、输入电阻  即前级放大器的输入电阻。输入电阻越大,因电极接触电阻不同而引起的波形失真越小,共模抑制比越高。 一般要求大于2MΩ,国际上大于50MΩ。 2、共模抑制比  心电图机一般采用差动式放大电路,这种电路对于同相(又称共模信号,例如周围的电磁场所产生的干扰信号)有抑制作用,对异相信号(又称差模信号,需采集的心电信号就是差模信号)有放大作用。 共模抑制比(CMRR),指心电图机的差模信号(心电信号)放大倍数Ad与共模信号(干扰和噪声)放大倍数Ac之比,表示抗干扰能力的大小。 要求大于80dB,国际上大于100dB。

32 3、抗极化电压 皮肤和表面电极之间会因极化而产生极化电压。这主要是由于心动电流流过后形成的电压滞留现象,极化电压对心电图测量的影响很大,会产生基线漂移等现象。 极化电压最高时时可达数十毫伏乃至上百毫伏。处理不好极化电压,产生的干扰将是很严重的。  温度的变化以及电场和磁场的影响,电极产生极化电压,一般为200~300mV,这样就要求心电图机要有一个耐极化电压的放大器和记录装置。要求大于300mV,国际上大于500mV。

33 4、灵敏度 是指输入1mV标准电压时,记录波形的幅度。 通常用mm/mV表示,它反映了整机放大器放大倍数的大小。
规定标准灵敏度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对各种心电图进行比较。

34 5、内部噪声 是指心电图机内部元器件工作时,由于电子热运动产生的噪声,这种噪声使心电图机没有输入信号时仍有微小的杂乱波输出,这种噪声如果过大,影响心电波的正常性,要求噪声越小越好,在描记曲线中应看不到噪声波形。 噪声大小可以用折合到输入端的作用大小来计算,一般要求低于输入端加入几微伏至几十微伏以下信号的作用。 国际上规定≤10μV。

35 6、时间常数 在直流输入时,心电图机描记出的信号幅度将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输出幅度自100%下降至37%左右所需的时间。
一般要求大于3.2s, 若过小,幅值下降的过快,会使输入的方波信号变成尖波信号,不能反映心电波形的真实情况。

36 7、频率响应 人体心电波形并不是单一频率的,可以分解成不同频率、不同比例的正弦波成分,也就是说心电信号含有丰富的高次谐波。
若心电图机对不同频率的信号有相同的增益,则描记出来的波形就不会失真。 但是放大器对不同频率的信号的放大能力并不一定完全一样的。 心电图机输入相同幅值、不同频率的信号时,其输出信号幅度随频率变化的关系称为频率响应特性。 心电图机的频率响应特性主要取决于放大器和记录器的频率响应特性。频率响应越宽越好,一般心电图机的放大器比较容易满足要求,而记录器是决定频率响应的主要因素。一般要求在0.05~150Hz(-3dB)。

37 8、绝缘性 为了保证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心电图机应具有良好的绝缘性。 绝缘性常用电源对机壳的电阻来表示,有时也用机壳的漏电流表示。
一般要求电源对机壳的绝缘电阻不小于20MΩ,或漏电流应小于100μA。 为此,心电图机通常采用“浮地技术”。

38 9、安全性 心电图机是与人体直接连接的电子设备,必须十分注意其对人体的安全性。
从安全方面考虑,心电图机可分属三型:B型、BF型和CF型(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心电图机和使用安全要求)。 根据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通则中规定: 医用电器设备与患者直接连接部分叫“应用部分”。 为了保证患者安全,医用电器设备的应用部分往往也加有隔离措施、光电偶合、电磁波偶合等。

39  根据应用部分的隔离程度,医用电器设备分为B、BF、和CF型。

40 心电图机的分类 心电图机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 按机器功能分类
  心电图机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 按机器功能分类   心电图机按照机器的功能可分为图形描记普通式心电图机(模拟式心电图机)和图形描记与分析诊断功能心电图机(数字式智能化心电图机)。 按记录器的分类   记录器是心电图机的描记元件。对模拟式心电图机来说,早期使用的记录器多为盘状弹簧为回零力矩的动圈式记录器,九十年代之后多用位置反馈记录器。对数字式心电图机来说,记录器为热敏式或点阵式打印机。

41 心电图仪分类的发展 1.间接描记式心电图仪 2.直接描记式心电图仪 主要可以分为间接描记式、直接描记式及示波器式三类.
灵敏度很高,是将弧线的阴影(随心电波动)经过一组光学放大,投照于感光纸上,感光纸按一定的方向及速度移动而描出曲线. 2.直接描记式心电图仪 使用方便、不需拍照,其又分为热笔式、复写式、墨水笔式、喷笔式及半导体热笔式等。

42 热笔式需要特别的记录纸,利用加热到一定温度的热笔与热敏式记录纸接触,使接触部分改变颜色进行记录,多用于单道心电图仪中。
墨水笔式:使用方便,不需特殊的记录纸即可描记,但往往墨水流出不匀。 喷笔式:多用于多道心电图机和生理记录仪,其优点是: (1)喷射头不与纸面接触,消除了摩擦阻力的影响。 (2)多路描笔同步记录时可消除描笔间的相互干扰。 (3)喷射头十分细小,因此惰性很小。 (4)灵敏度高,频率响应范围广,高频响应性能好,描记心电图不易失真。

43 心电示波器式心电图仪 该类使用阴极射线管(示波器)显示心电信号,长时间观察心脏电流变化对仪器的耗损亦较小且无情性影响,能真实无误地显示心电流改变。 现在一般使用液晶显示器。 适用于心脏监护、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及危重病入或特殊用药时观察心脏变化等情况.

44 1、动圈式记录器: 动圈式记录器的结构原理是由磁钢组成的固定磁路和可转动的线圈。
心电图机功率放大器的输出信号加到记录器的线圈上,线圈上固定有记录笔。 在有心电信号输出时,功率放大器向线圈输出电流,线圈转动。 当线圈的偏转角度与盘状弹簧的回零力矩相同时,停上偏转。 这样,线圈带动的记录笔便在记录纸上描记出心电图波形。

45 2、位置反馈记录器: 3、点阵热敏式记录器:热敏式记录器是利用加热烧结在陶瓷基片上的半导体加热点,在遇热显色的热敏纸上烫出图形及字符的。
位置反馈记录器是一种不用机械回零弹簧的记录器,特殊的电子电路可起到回零弹簧的作用。机器断电时,位置反馈记录器的记录笔可任意拨动。 3、点阵热敏式记录器:热敏式记录器是利用加热烧结在陶瓷基片上的半导体加热点,在遇热显色的热敏纸上烫出图形及字符的。

46 按供电方式分类 按供电方式来分,可分为直流式、交流式和交、直两用式心电图机。 其中,交、直两用式居多。 直流供电式多使用充电电池进行供电。
  按供电方式来分,可分为直流式、交流式和交、直两用式心电图机。 其中,交、直两用式居多。 直流供电式多使用充电电池进行供电。 交流供电式是采用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先将交流变为直流,再经高稳定的稳压电路稳定后,供给心电图机工作。

47 按一次可记录的信号导数来分 按一次可记录的信号导数来分,心电图分为单导及多导式(如三导、六导、十二导)。
  按一次可记录的信号导数来分,心电图分为单导及多导式(如三导、六导、十二导)。 单导心电图机的心电信号放大通道只有一路,各导联的心电波形要逐个描记。 它不能反映同一时刻各导心电的变化。 多导心电图机的放大通道有多路,如六导心电图机就有六路放大器,可反映某一时刻六个导联的心电信号同时变化情况。

48 心电图机的组成部分   1、输入部分   2、放大部分   3、控制电路   4、显示部分   5、记录部分   6、电源部分

49 模拟信号心电图仪的构成 心电图仪至少应包括有以下八个部分,即: 信号电极部、隔离和保护电路、导联选择部分、定标电压部分、
前置放大部分、功率放大器部分、 记录器部分及电源部分。 各部分的联系如图2-17所示,

50

51 2 各部分的作用原理 1) 输入部分 其结构框图见图2-18。

52 a 电极 有体表电极和针管电极两种。体表电极又有肢体电极和胸部电极。
对体表电极的主要要求是极化电压小并且稳定。常用电极材料为银、铜合金、不锈钢和银一氯化银,以银--氯化银电极为最佳。 b 导联线(输A电缆) 要求是柔软,接头处牢靠,干扰小,分布电容小。导联线采用绞线。 c 过电压保护电路 在病人进行除颤治疗或施行高频电刀手术时作心电检测,为防止除颤及其他高压进入心电图机而损坏前置级元件,所以需加保护电路。

53 d 高截滤波器 为防止高频干扰进入心电前置级,需加高截滤波器(f≈10KHz),而不影响心电信号进入。
e 缓冲放大器 要求各缓冲放大器增益一致,输入电流应小于10μA,输入阻抗要大,输出阻抗要小,本身噪声要小,可用分立或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 f 导联选择器 在心电学中,最通常用的导联有标准肢体导联(Ⅰ、Ⅱ、Ⅲ)单极肢体加压导联(aVR、aVL、aVF)与单极胸导联(V1-V3)。 为了克服直接式导联选择器受均压电阻衰减而引起记录波形失真,现采用带缓冲放大器威尔逊网络导联选择器,缓冲放大器形成阻抗转换,使人体和电阻网络隔离。

54 2)前置放大器 一般由带恒流环节的差分放大器和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其电路和技术要求都有严格的规定。 3)1mV定标电路 1mv定标信号发生电路可检查和校正放大器、记录器的工作状态。如放大倍数、线性、时间常数等。 4)后级放大器 前置放大器—般放大倍数在20倍左右,而要推动记录器工作总增益需6000一7000倍,所以需由后级放大器进一步放大,后级放大器结构见图2-20。

55 后级放大部分包括: (1)直流放大器(增益、闭锁、抗50Hz干扰、肌电抑制) (2) 限幅放大器 (3) 显示输出放大器

56 (4) 功率放大器及记录器(包括阻尼频响反馈系统)
(5)描笔自动移动电路 (6)在浮地电路中,直流放大器与限幅放大器之间还有调制—解调电路和DC-DC直流变换器浮地电源电路。 a直流放大器 采用对称差分放大器或单端输入差分放大器。并加入移位电路(与平衡原理相反)与增益调节电路,增益的大小可通过调节负载电阻,也可调节负反馈深度来改变。 b 闭锁方法 (1)手控机械闭锁(2)导联选择器联动闭锁(3)自动控制闭锁(4)双RC网络闭锁。

57 5) 功率放大器 用于驱动记录器记录心电信号,主要结构形式有: (1)晶体管互补对称式单端推挽功率放大器。
(2)桥式功率放大器的电路见图2-21。 (3)BTL电路功率放大器。 由两个对称式单端推挽功率放大电路组成,其特点为可在低电压下工作,输出功率大,能较好地消除功放本身的偶次谐波失真。

58 对心电图仪的一般要求 (1)它必须具有高的输入阻抗. (2)心电图仪必须对人体设置保护装置.
(3)作为心电图仪的输出电路,它除应具有较大的输入阻抗之外,其输出阻抗还必须比负载阻抗低,而且放大器必须能够提供负载所需要的功率 。 (4)心电图仪的放大器必须工作在心电信号的频段内。

59 (5)为了把微弱的心电信号(通常为1mv左 右)放大到适合于记录装置和显示装置的电平,心电图仪必须具有较高的增益.
(6)心电图仪的放大器必须有高的共模抑制比,以便把共模电压的干扰减到最小 (7)心电图仪的增益定量,即心电图仪的增益必须能够快速校准以便医生在记录心电图时,不但知道这些信号的波形,而且要知道它们的幅度 。

60 心电图仪的使用方法 1 对心电图室的要求及室内设备
环境:心电图室应设在向阳、通风和有取暖设备的室内,应尽量远离X光室、理疗室、电梯、配电室、高压线、电力线等减少和避免电磁干扰 诊断床:铁床或木床上除辅以床垫外,可再衬一层橡皮布,以使病人与所有金属绝缘. 室内设备:心电图室内应备用木椅或靠椅,以便使不能平卧或疑有心肌梗塞的病人使用,应备用一些急救药品,氧气筒及注射用具等,以备急用

61 使用说明 1.电源开关置于“ON”。   2.电源开关置于“AC(交流),’,此时“LINE”“TBST”“PA PER SPEED(25mm/s)”“SENSITIVITY(l)”“STOP”,晶体灯发出亮光。   3.调节基线控制旅钮应能改变描笔的位置,使之停在纪录纸中央附近。   4.按动“CHECK”键,此时“STOp”灯灭,“CHECK”灯亮。   5.按动定标键“ lmV”,使描笔随着定标键的按动而作相应的摆动。   6.按“START”,此时“CHECK”灯灭,“START”灯亮,记录纸按25mm/sec速度走动。

62  7.继续按动定标键,在走动的纪录纸上可看到一清晰的定标方波,其振幅应是10mm。
  8.按动“LEAD SELECTOR”键,使之由“TEST”向“I”导“Ⅱ”联转换。   9.在心电图纸上得到一段清晰的纪录后,可继续按动“LEAD SELECTOR”键,使之由“I”导联向“Ⅱ”导联转换,以此类推,可重复上述操作,完成12个导联的心电图纪录。   10.仪器使用完毕,切断电源,做好清洁工作。并做好仪器使用登记。

63 常规保养 心电图机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以延长心电图机及其各个部件的寿命。具体要求如下。
  心电图机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以延长心电图机及其各个部件的寿命。具体要求如下。   每天作完心电图描记后,应保持电极清洁。铜合金制成的电极如果出现锈斑,可用细砂纸擦掉锈斑后,再用生理盐水浸泡一夜,使其表面形成性能稳定的薄膜。镀银的电极则用水洗净擦干即可,避免擦伤镀银层。   导联电缆的芯线或屏蔽容易折断损坏,特别是靠近两端的接头处,切忌用力牵拉或扭曲,收藏时应盘成直径较大的圆环或悬挂,避免过度扭曲或锐角折叠。

64 1.3 交直流两用的心电图机,应按说明及时充电,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1.4 心电图机应避免高温、日晒、受潮、尘土或撞击,用毕盖好防尘罩。   1.5 每半年打开机盖进行除尘、去湿和进行检查。 及时清除电路板中的灰尘,保证机器内部干燥,避免因为潮湿或者灰尘造成短路,损坏电路板。   1.6 由医疗仪器维修部门定期检测心电图机的性能。热笔记录式心电图机应根据记录纸的热敏感性和走纸速度,调整热笔的压力和温度。心电图机在使用中经常出现伪差干扰故障,严重时会影响心电图的正常描记,应及时排查。

65

66 中日光电心电图机 性能与特点 1、机面尺寸A4纸大小,机身薄且重量轻。 2、在5.6英寸显示屏上同步显示连续12导联心电波形,中英文操作记录,通道数为6、3+1、3道。 3、可储存8个病人每份10秒的12导联的心电波形。

67 4、通过RS-232C接口传送数据到光电心电图机和计算机上。 5、具有检出心律失常自动延长记录和运动负荷测试功能。 6、回顾功能,可记录前10秒的心电波形。 7、可设定10-24秒心电波形记录和分析。

68 光电ECG-1350C型

69 光电1350C型ECG机 ●显示12导联同步显示ECG波形,中/英文操作 在5.6英寸的LCD显示器中,能同步显示12导联ECG波形及中/英文有关资料。 通过操作板面的数字键盘,可轻易输入病人资料。 如编号、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

70 记录方式 ● 可选自动或手动方式,进行12导联、6导联、3+1导联、3导联同步记录,以及长时间节律导联记录和周期记录在记录常规心电图中;
如记录有早搏等,可自动完成节律导联的1分钟波形记录。 仪器能进行实时记录心电波形外,还可通过"回顾"键,记录按此键之前10秒的心电波形,让使用者能有选择地记录清晰、稳定的心电波形。

71 ●ECG分析 12诱导心电信号同步采集,且ECAPS12C分析软件根据5种判断类型和241种病例给出分析结果和分析数据。 尤其适用于亚洲人。
●数据储存功能 能储存3200份(需选购件PCMCIA ATA-卡)每份10秒的12导联的ECG波形和相关数据,并可通过RS-232C接口把数据传送到ECG-9320K或计算机上(需选购软件)。

72 轻巧的多导联心电图机 ● 体积仅为240WX104HX324D(mm),连充电电池仅为4.3公斤。
●频率影响及高截点滤波器 频率响应由0.05到150Hz,可捕捉心电图中相对高频的心电图的微小波形的变化,提高记录精度。 高截止点滤波有多种选择:75,100,150HZ。

73 动态心电图仪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DCG)是通过随身携带的动态心电图记录器,连续长时间记录的携带者的心电图(24—72h(小时),并同时分析,编辑所检测的心电资料,通过打印或示波显示观察人体动态下的心电变化。 动态心电监测仪为Holter实验室首创,故又称Holter系统, 于1961年首先用于临床,作为一种无创性心脏电生理检测方法是检查心脏疾患的重要手段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74 Holter发展简介 磁带记录Holter
全信息记录是构成现代高档Holter的必要条件,早期是采用磁带记录原理构成的Holter,向医生提供几乎所需的信息,80年代前Holter多由磁带记录原理构成。 ●磁带记录Holter的组成由便携式盒式磁带Holter记录盒以及磁带回放心电分析工作站两部分。 ●磁带记录Holter的难点为:要求记录器可在0.5~1mm/s的超慢速条件下进行稳定记录。

75 国内外比较 ▲国外利用精密加工和特制低功耗电机实现超慢速记录,带速稳定度在1%一3%之间。
▲我国研制的Holter应用计算机技术,使记录器的实际稳定度达到0.1%,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磁带回放心电分析工作站均由磁带回放机构、计算机心电分析系统及高分辨率激光打印机组成。 磁带回放时一般以记录带速的60、l 20、240乃至480倍速度回放。磁带回放机构输出的心电信号经高速A/D转换器进入计算机心电分析系统。

76 发展历史 70年代后期,出现了以实时处理为基础的片段记录式心电检测仪(RTDAS),但医学实践很快证明,片段记录远不能满足医生对长时间心电记录的要求。 1986年出现了大容量1M位静态RAM,于是一种以数据压缩为基础的准全信息固态Holter出现了。 现代的Holter已不是早期的盘式磁带,而代之以闪存作为存储介质,没有运动机构,低功耗; 具备完善的心电分析功能。

77 动态心电监测仪的组成

78 固态记录Holter 固态记录Holter是指在Holter记录器中用大容量RAM作为存储介质的Holter监护仪。

79 记录仪 “固态储存器”取代了磁带记录方法,它不仅不含易损的转动部件,也无需配备庞大的计算机磁带回放系统:
固态储存器存取记录资料速度更加快速,系统性也更为可靠,明显增加了动态心电仪的效率性。

80 分析仪 分析仪是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所设计的功能强大的微机处理器,具有专门研制设置的“心电图型模式识别软件”,在记录的同时进行实时分析,根据软件的心动参数能自动识别异常心搏与心律,编辑与统计所检测的资料。包括: a 自动识别及分析异常心搏及心律,例如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及异位心动过速等的性质与数量; b 自动识别及分析心脏停搏及传导阻滞程度; c 自动测定心动速率的高、低与平均值; d 统计各项资料; e 提示文字性总结;

81 打印记录及微机显示与储存 在完成24h(小时)记录后,取下记录分析仪,通过通讯接口与打印机或微机相连接,将所记录储存的心电波型与所分析的全部心电资料,通过打印机或微机回放显示在记录纸上或示波屏上以供医生分析。 通讯接口作为一种附加装置联结于分析仪与打印机或微机之间,使记录分析系统与打印显示系统组成为一整体。 微机除回放显示以供分析之用外,还可将全部记录及分析资料储存以备取用。

82 回放资料包括: a 文字性综合总结 b 各项心搏及心律的趋势图 c 节律统计及S—T段统计资料 d 全程复显24h心电波型 e 节段性显示心电波型

83 记录仪的种类 (1) 连续记录仪 连续记录24h心电图,全部记录通过高速回放方式(一般为60倍)进行观察,从中选取异常节段逐步减速回放,直到实时记录速度选定取材,此属于人力进行分析的方法。 (2) 连续记录仪伴有实时分析装置 在连续记录的同时,应用微处理器进行实时分析,其所能识别及分析的程度取决于原始设置的EKG模式识别软件,在分析心电图型时分析仪根据所设置的心动参数能自动识别、分析异常心搏及心律以及绘制出相关的趋势图。

84 (3) 间歇性记录仪伴有实时分析装置 按记录仪预先规定的间歇时间定时记录心电图,例如规定每间隔10min记录6s时间心电图(24h为144段),或每20min记录一次(24h为72段)。
但当出现心律失常时分析仪可根据所输入的心动参数予以识别,进行实时分析及自动记录。 3 高速回放方式 动态心电图采用高于实时30一120倍的速度回放(一般为60倍时间为24min)。

85 高速实时描记 通过激光打印机打印记录仪中所储存的全部内容,以每60,30,或15min为—页的速度(每行为1分钟)进行打印,并根据所回放的高速实时心电图,从中重点取材,逐步减速,直至正常速度回放,求得分析结果。 (2) 示波屏显示 通过微机的“记忆式显示”,将所回放的心电图按需要量一帧一帧地静态显示,以利于分析与取样,这种显示方式谓之“静态帧显示”(或称冻结式显示)。

86 4导联的连接方式 (1) 双极双胸导联。即记录模拟V1及V5导联方式。
第一通道:模拟V1 代号MV1(或CH1);第二通道:模拟V5代号MV5(或CH2) 导线五根:其中四根分别联结于相应的MV1及MV5正电极与负电极上, 另一根为无关电极导线,联结于无关电极上,无无电极位于右腋前线第四或五肋间隙。 (2) 双极单胸导联 即记录模拟V5导联方式,此为早期生产的仪器种类,现已逐步被双极双胸导联检测所代替。

87 (3) 十二导联检测仪 十二导联检测仪 是先进的Holter分析系统,可记录分析24h(小时) 12个导联的全部心电资料。 a 电极
推广使用一次性电极,但需注意原电极上所覆盖的电极膏是否干涸失效,必要时可用电流表检测其导电性能。 b 电池 ①一次性电池。为保证完成24h(小时)记录,应使用容量较大的碱性电池,要求放电时间能持续36—48h(小时)。 ②充电式电池。在记录仪规定的情况下使用,每次使用后必须重新充电。

88 5 程序编制 在记录仪工作之前,医生根据需要将应输入记录仪中的参数以人机对话方式逐步输入以作为记录与分析的基本条件;
可通过分析仪液晶显示板显示文字与数字。

89 美国世纪3000动态心电图系统

90 普通记录盒

91

92 液晶记录盒

93 C3000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 BMS Century 导联动态心电分析系统,在积累原V2.0及之前版本的优点上,采用全新的全内嵌12导联回放分析功能,配合BMS迷你数字十二导联Holter记录仪,使操作者方便灵活地完成心律变异的分析工作。  

94 心电信号多元神经网络方法 C3000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首创心电信号多元神经网络方法,
其特征是建立以有向图为拓扑结构的动态系统,模拟人脑的机理和机制,采用多元并行方式建立自适应神经元,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对输入的心电图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和分析。 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大大提高了系统对复杂心率失常的判定,同时对微小信号,如P波,ST段测量更为灵敏。

95 功能特点: ☆前瞻式扫描交互编辑 ☆全模板形态分类编辑 ☆再扫描及再编辑模板 ☆起搏器进行分析 ☆房颤及阵发性房颤分析 ☆P波与T波分析 ☆V2.04版本趋势图综合功能分析 ☆增强ST段分析、QT分析、心率变异分析 ☆多种编辑方式及可选报告 ☆数据共享 ☆全息闪光卡记录盒:记录盒体积小巧,24/48小时全息记录,记录起搏器信号记录,24/48小时ECG高速度回话

96 ☆ 同步12导联回放和打印  ☆ 12导联QT/QTc变化分析 ☆ 心室晚电位分析 ☆ 心室电活动QRS波分析 ☆ 动态心向量分析                        ☆ 心律振荡分析  ☆ 心率变异性综合分析和昼夜交替 ☆ 同步12导ST段趋势图和T波交替分析

97 软件操作: 1.世纪之星标准十二导联 BMS在HOLTER中率先实现标准12导联HOLTER记录分析。
采用Elite-12标准Wilson 10线12导联HOLTERj记录盒记录24小时全信息心电图。 多文档心电图操作模式,完全扫描,回放,分析,打印,存储。

98 2.全摸板编辑    世纪3000为全摸板HOLTER分析系统,即系统能够对心电信号进行形态识别分类,如:正常,伪差,VE,SVE,SVT,VTACH,二联律,三联律等。 全摸板的特征在于即使对可能为同一类别的心搏(如正常),系统也会根据形态细微差异建立不同摸板,其优点是使操作者的编辑工作更为简化,精确。 而自动/手动摸板合并功能更提高了世纪3000编辑效率。

99 3.前瞻式扫描 前瞻式扫描是世纪3000独特的数据分析方法。
   前瞻式扫描是世纪3000独特的数据分析方法。 系统在读入数据的同时,操作者即可参与,摸板分析和编辑,而系统对操作者在这一过程所做的编辑分析具有自学习功能,从而提高后期摸板分类精确度并减少形态分类摸板集数量。 前瞻式扫描是世纪3000系统快速精确编辑分析24小时HOLTER数据的最有力工具之一。

100 4.趋势图导向操作    新版世纪3000建立心律失常和ST段趋势图导向操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操作者可以更自由便捷地完成各种分析和编辑:    * 各时间段心律失常事件随机统计    * 各时间段心律失常事件集约查询    * 趋势图下的栅状图显示    * 不同界面间的只有切换    * 左右心搏选择插入    * 早搏,停搏,房扑,房颤,起搏分析等    * 各种编辑和条图存储打印

101 5.心率变异与RT变异分析 新版世纪HOLTER具有完善的心率变异(HRV)分析功能, 包括:时域,频域,非线性和三维时频分析。
RT变异(RTV)分析是继HRV的最新发展,据美国无创心电期刊(ANE)报告,RTV

102 长春时代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103

104 12导联同步动态HOLTER 48小时兼容24小时12导联同步动态HOLTER   SDD系列48小时兼容24小时12导联同步动态HOLTER监护仪,是一台采集心电信号并能对心电信号进行时域、频域、空间域分析手段、完善的病例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高分辨率图形、数据打印、传输为一体的心电信息分析仪器。 由微型记录器和系统软件两部份组成,微型记录器将12导联的心电图采集存储后,经USB线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 计算机进行自动分析,操作者对结果进行修改确认完成病人心电图所有资料分析后打印出诊断结果。

105 基本功能 24/48小时心率趋势图 24/48小时心肌梗塞定位功能 24/48小时心肌缺血定位 24/48小时心率失常统计表并可直接调阅图形 24/48小时S T段与T波趋势图 24/48小时12导联T波变化次数统计表 24/48小时ST段变化次数统计表 24/48小时心电轴自动判断

106 心率变异分析 24/48小时时域统计表 24/48小时时域直方图 24/48小时时域总直方图 非线性分析 相邻RR间期散点图 相邻RR间期差值散点图 心率变异分析报告

107 QT离散度 24/48小时QT离散度趋势图 24/48小时QT离散度统计表 24/48小时QT离散度直方图 24/48小时QT离散度主报告

108 SDD-12B记录器技术与指标 记录时间:24小时 记录导联数:12导联 存贮体:电子优盘 体积:90 ×60 ×25mm3 工作电压:1.5伏(一节5号电池) 重量:80g 传输方式:USB 回放时间:80秒


Download ppt "心电图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