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章 能 量 代 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章 能 量 代 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能 量 代 谢

2 新陈代谢 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合成代谢:吸能反应 分解代谢:放能反应 能量释放 能量贮存 能量转移 能量利用

3 第一节 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食物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基础代谢

4 一、能量来源 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而蛋白质主要用于细胞自我更新、合成酶和激素等。 (一)糖:主要(70%以上) 血糖,供能,ATP
●食物中的糖 葡萄糖 肌糖原,肝糖原,贮存 脂肪,蛋白质 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而蛋白质主要用于细胞自我更新、合成酶和激素等。 消化 吸收 ●葡萄糖转化成ATP供能的途径: 1葡萄糖 CO2 + H2O + 38molATP 脑组织 1葡萄糖 乳酸 + 2molATP 应急,红细胞 缺氧 糖酵解 氧充足 氧化

5 (二)脂肪:30%~40% 体重指数= 1mol=2mol Glu 类脂质:细胞构成 甘油 脂肪酸 脂肪 甘油: 脂肪酸:β-氧化 脂肪:
消化 甘油 脂肪酸 吸收 脂肪 分解 甘油: 脂肪酸:β-氧化 酮体:肝 脂肪: 体重(Kg) 体重指数= 酮血症 身高2(m) (三)蛋白质:很少(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 消化 吸收 蛋白质 氨基酸 组织蛋白

6 二、ATP: 腺苷+核糖+P~P~P 直接供能物质; 贮能物质; 储量少; 可转化成磷酸肌酸(肌肉); 辅助性药物

7 三、能量去路 50%转化为热能,其余以化学能形式贮存于ATP中。 最终除骨骼肌运动时所完成的机械功外,都转变为热能。

8 二、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9 (一)、肌肉活动: 影响最大 状态 产热量(KJ/m2.min) 躺卧 2.73 开会 3.40 擦窗子 8.30 洗衣 9.89
机体不同状态时 的能量代谢率 ─────────────── 状态 产热量(KJ/m2.min) 躺卧 开会 擦窗子 洗衣 扫地 打排球 打篮球 踢足球 (一)、肌肉活动: 影响最大  

10 (二)、 精神因素: 人在平静地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到的影响不大,其产热量一般不超过4%。 精神紧张时,产热量可显著增加。
(二)、 精神因素: 人在平静地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到的影响不大,其产热量一般不超过4%。 精神紧张时,产热量可显著增加。 原因:无意识的肌紧张及刺激代谢的激素释放增多

11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食物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 蛋白质:30%; 糖、脂肪:5~6%; 混合食物:10%

12 1.人体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中较为稳定。肌肉松弛
(四)、 环境温度 1.人体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中较为稳定。肌肉松弛 2.T > 30℃,能量代谢 率增加。 酶活性增强 3.T < 20℃时,能量代 谢率增加. 寒战和肌紧张增加 激素分泌

13 五、其他: 1.年龄:年龄小,则能量代谢率高 2.性别:男大于女 3.睡眠:低,骨骼肌紧张性下降和 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4. 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NE,E,增加

14 三、 基础代谢

15 一、 概念 1.基础代谢: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 代谢。 基础状态的条件如下:
①清晨空腹,即禁食12~14h,前一天应清淡、不要太饱的饮食, ②平卧,全身肌肉放松, ③清醒且情绪安闲, ④室温18-25℃, 以排除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的影响。 尽力排除肌肉活动的影响。 以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 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

16 2.基础代谢率(BMR): kJ/m2·h 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 体表面积的基础代谢。 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查表法 ②计算法
×体重

17 二、基础代谢率的 测定及正常值: BMR = 单位时间的耗氧量×20. 34/体表面积 影响能量代谢率的因素也会影响基础代谢率
我国人正常基础代谢水平,依不同年龄组和性别而不同 影响能量代谢率的因素也会影响基础代谢率

18 基础代谢率计算举例: 某男,25岁,身高175厘米,体重75公斤。测其24小时 耗氧量为400L,产CO2 340L,求其基础代谢率,并确 定是否正常。 24小时产热量: 20.2×400=8136(KJ) 体表面积: 1.87 m2 基础代谢率:813680/24/1.87=181.28 ( )/157.7=14.95%

19 三、测定基础代谢率的临床意义: 辅助检查手段诊断疾病 BMR正常值:=±10%~±15% >±20%→可能是病态 1.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则BMR低20%~40%; 功能亢进时,则BMR高25%~80%。 2.肾上腺皮质和脑垂体功能低下,BMR低。 3.发热时,BMR升高。体温升高1℃,BMR升高13% 4.阿狄森氏病,神经性厌食,肾病综合症,BMR降低

20 第二节 体 温

21 体温: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体表温度: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的温度,不稳 定,差异大。手、足温度低,易长冻疮。 皮肤温与局部血流量有关。 机体深部:(心、肺、脑、腹腔内脏等   处)的温度。较高,稳定,差异小

22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T < 22℃→心跳停止; T > 43℃→酶变性而死亡

23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一)正常体温 腋窝36.0-37.4℃ 直肠36.9-37.9℃ 口腔36.7-37.7℃ 测量设备
①水银体温计 ②电子体温计

24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 1.昼夜节律变化 2.性别差异 早晨2~6时最低,午后2~6时最高,幅度不过1℃。
与肌肉活动状态和耗氧量无关,是生物节律。 2.性别差异 ⑴成年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 ⑵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卵日 最低(约1℃)。  与孕激素有关

25

26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都会影响体温
 3.年龄差异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新生儿和老人要注意护理。 4.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时,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 ⒌其他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都会影响体温 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

27 二、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28  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是在体温调节机构的协调控制下,产热和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29 (一)、产热 1.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时,主要是内脏(尤其肝脏,其次是脑)。 活动时, 主要是骨骼肌。 产热的多少决定于能量代谢的水平。

30 2、机体的产热形式: ●基础代谢产热:细胞数量大,产热多 3、产热活动的调节: ●额外代谢产热(非战栗产热):
某些激素分泌增加或交感神经兴奋, 褐色脂肪组织 ●肌肉活动产热: 骨骼肌随意运动,90%; 寒战(战栗产热) :骨骼肌不随意收缩,不做功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3、产热活动的调节: ●神经: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躯体神经(寒战) ●激素:甲状腺,去甲肾上腺素

31 (二)、散热 1.散热部位: 面积大 与外界接触 血流丰富 有汗腺 主:皮肤 次:呼出气,粪,尿 辐射 传导 对流 蒸发 2.皮肤散热方式

32 辐射散热 以红外线形式进行 影响因素:  ①温度差  ②有效散热面积

33 传导散热 直接接触 影响因素  ①温度差  ②接触物的热传导率: 冰袋、冰帽,脂肪  ③接触面积

34 对流散热 通过流体,传导散热的特殊形式 影响因素:风速、温度差 棉毛衣物保暖

35 蒸发散热 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 每1.0g水蒸发可带走热量2.43KJ 1、不感蒸发:呼吸道和皮肤
量:1L/天;不可控制 影响因素:活动、发热、婴幼儿→↑ 临床上给脱水病人补液时应考虑到不感蒸发

36 2、 发汗(可感蒸发):汗腺 ① 35℃以上时的唯一散热途径 ② 影响因素:温度、湿度、风速,劳动强度 当气温≥体温时,蒸发 是唯一的散热途径

37 汗 腺 大汗腺: ①腋窝、乳晕、外阴部、外耳 道、足部; ②与性功能有关; ③受肾上腺素影响 ④浓稠乳状液体→狐臭 小汗腺:
①除口唇、龟头、包皮内面、阴蒂外的皮肤 ②受发汗中枢控制: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③大部分受交感神经胆碱能纤维控制

38 汗 液 水分:>99% 大部分为NaCl 其余为KCl、尿素、乳酸等 固体:<1% 无葡萄糖和蛋白质

39 散热的调节: ⑴皮肤循环的调节 交感神经:皮肤血管口径↑-皮肤血流量↑- ⑵发汗的调节 皮肤温度↑-皮肤散热量↑ 温热性发汗 精神性发汗
汗腺 全身绝大部分汗腺分泌(手掌、足跖除外) 手掌、足跖、前额和腋窝等部位汗腺 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的胆碱能节后纤维 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 刺激 温热刺激 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 意义 加强散热,对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 与体温调节无关,可能与湿润手掌和足跖,增加摩擦力有关

40 三 、 体温调节 散热 产热 温度

41 体温调节: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 行为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42 (一)、温度感受器 ⑴分布:全身皮肤、某些粘膜和腹腔内脏等处。 ⑵类型: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 皮温≈30℃时→ 1.外周温度感受器
冷觉感受器+→冷觉 皮温≈35℃时→ 温觉感受器+→温觉 ⑶ 冷多于热

43 ⑷PO/AH:热多 脑干和下丘脑:冷多 2.中枢温度感受器 ⑴分类: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⑵分布:下丘脑、脑干 网状结构和脊髓等处
 ⑵分布:下丘脑、脑干 网状结构和脊髓等处 ⑶敏感:0.1℃, ⑷PO/AH:热多 脑干和下丘脑:冷多

44 (二)、体温调节中枢 从脊髓到大脑皮层的整个CNS中都存在调节体温的中枢结构。 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横断实验证实: 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PO/AH具有体温调节整合中枢的地位。

45 (三)、体温调节机制-调定点学说   即体温调节类似恒温器的调节;PO/AH中的某些温敏N元可能起着“调定点”的作用; “调定点”所规定的温度值决定着体温的高低。37℃  干扰

46 体温调节过程 调定点 调定点 调定点

47 发热: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 由致热原引起; 调定点上移

48 快速降温 热习服 动物冬眠,低温麻醉(脑外、心外)
中暑:环境湿度大、温度高,超过人体体温调节极限 快速降温 热习服 低体温:新陈代谢减慢,氧气和能量消耗减少 动物冬眠,低温麻醉(脑外、心外) 体温低于29.4℃,体温调节能力丧失 体温降低5.6 ℃ ,细胞产热率降低2倍

49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何谓基础代谢? 。 2.体温的生理变动表现在哪些方面?
 3.人体有哪些散热途径?皮肤的散热方式有哪些?


Download ppt "第七章 能 量 代 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