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十七世紀末葉的臺灣 ——郁永河《裨海紀遊》 出處:歷史文物陳列館常設主題展臺灣史料
2
「裨海紀遊」評介 全書分三卷,從作者郁永河受領任務開始,到採硫事畢返閩復命為止,共約二萬四千多字。
「裨海」的典故出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 司馬貞索隱:「裨海,小 海也。」
3
裨海紀遊之價值 臺灣史之珍貴史料 臺灣文學史上第一部遊記專著 封閉結構中的靈活書寫(日記體) 曲盡其妙的寫景藝術(遊記散文)
反映當時臺灣開發的概況 描述臺灣原住民生活情況 記錄有關鄭成功祖孫三代的傳聞 封閉結構中的靈活書寫(日記體) 曲盡其妙的寫景藝術(遊記散文) 表現作者開闊的胸襟器識 人道主義者的公正態度
4
作者介紹 性好遊山玩水 受命渡臺採硫 沿西海岸北上 請原住民採硫 艱苦完成任務 啟航—郁永河搭上船隻,前往臺灣
5
沿西海岸北上 郁永河在久居臺灣的同鄉顧敷公陪同下,率領隨從55人從臺南出發,由原住民駕黃牛車循西部海岸線北上(路線圖如右)。
路程中有四天晝夜不停前進,途中共渡過96條大小溪流,走過無數懸崖陡壁,穿過多少森林茂草,經常遇到餓鷹似的蚊蚋蒼蠅,炎炎烈日又曝晒其上,一路可謂極為艱苦。
6
裨海紀遊 HD 720p http://www. youtube. com/watch
7
大屯火山的故事【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http://www. ymsnp. gov. tw/nweb/index. php
大屯火山的故事【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8
大愛科普《發現》台灣大地奧秘(四)-火山的故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AlyFZr9B9U
9
◎康熙台北湖 根據記載,臺北盆地於康熙三十六年曾經發生規模7
◎康熙台北湖 根據記載,臺北盆地於康熙三十六年曾經發生規模7.0 的大地震,使盆地一部份地曾發生五公尺以下的陷落現象;當時關渡水隙以內的範圍引進海水入侵,形成鹹水湖,即稱為「康熙臺北湖」。 此時湖水不淺,應與今日的十公尺等高線同高,面積約有150 平方公里。湖的中心大約在今三重、蘆洲地區;由於板橋、三重的沖積面積不斷擴大,大湖才逐漸轉變為大河。在乾隆到嘉慶年間,因新莊受到淤積影響,水量漸退。臺北大湖自康熙年間形成後到嘉慶十四年淤塞,歷時約一百年。 資料出處:
10
大愛科普《發現》臺北盆地大事件 –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MzrQstC8Nc
11
硫穴位置: 作者所描寫的硫穴,就是現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所屬的硫磺谷地區(舊名大磺嘴)。雖然當地的硫土經過後來不斷挖掘,今日已經開採殆盡,但地熱噴氣口的白煙依然縷縷不絕,沸珠噴濺的景象仍然可觀,加上隨風飄送的陣陣硫磺氣味,與本文相互印證,更能發思古之幽情,深切了解作者寫景之真實生動,並感受其勇於探險的精神。 硫磺谷
12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硫磺 http://digimuse. nmns. edu. tw/DigiMuse/NewModule. aspx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硫磺
13
毒黃金 一命只值 120 -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Df1FEFcy80
14
請原住民採硫 郁永河歷盡艱辛始抵北投,在惡劣環境中僱工開採硫磺
郁永河請二十三社的土官(原住民頭目)飲酒,告訴他們此行的目的,請求幫忙;並宣布以七尺布交換硫土一筐,每筐大約二百七八十斤。於是原住民相繼以獨木舟載硫土到工寮換布,工人也就開始展開提煉硫磺的工作。 郁永河採硫使用的工具
15
郁永河採集硫土的方法極為原始,先在燒乾的大鑊內倒上十幾斤的油,再慢慢倒入乾的硫土,兩個人拿一根十字型竹竿,來回搗拌,硫就從土中分離出來
硫磺煉製 步驟3 步驟1 步驟4 步驟2
16
郁永河採硫始末 採硫一如採礦,是一件苦差事,原住民進入礦穴之前先要拿糖水洗眼睛,以減輕薰眼的痛苦,進去以後,毒氣蒸鬱,使人昏沉難過。而且穴中酷熱有如地獄,只有半夜到天亮前這一小段時間勉強可以工作。 原住民採回了一筐筐的硫土,郁永河就帶領工人現地煮硫,工作艱辛地進行。工人們大都受不了山中惡蚊的肆虐,及毒蛇與瘴氣的侵襲,一個個相繼病倒,等到負責炊燒的廚子也病倒下時,工作只好停頓下來。郁永河先把病倒的用船送走,再召募一批新的工人來。
17
郁永河採硫始末 郁永河曾用「在在危機、刻刻死亡」來形容在這裡的生活。
目錄 郁永河曾用「在在危機、刻刻死亡」來形容在這裡的生活。 隨後一場暴雨把房子給沖塌,工人四散逃命去了,他只好自拿斧頭伐木來整修寮舍。不料山洪又暴發,把整個基地淹沒了,他不得已逃上一艘獨木舟,划到原住民住的地方求援,天已黑漆又無隨身之物,只好脫下衣服換了隻雞來充飢。等到水退後,郁永河又招募了一批新的工人繼續煮硫。憑藉著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到同年的十月七日,郁永河終於完成使命,直接從淡水返回福州覆命。
18
補充註解[第一段]-1 余問番人硫土所產,指茅廬後山麓間。 S 番人 硫土:指硫磺。 所產:[所+V]=[N]。 生產 產地
所產:[所+V]=[N]。 生產 產地 指:V用手指指著;對著。 麓:ㄌㄨˋ,山腳。
19
補充註解[第一段]-2 明日拉顧君偕ㄒ一ㄝˊ往,坐莽葛中,命二番兒操楫。 偕:ㄒㄧㄝˊ,一同。 命:命令。 楫:船槳。
20
補充註解[第一段]-3 緣溪入,溪盡為內北社,呼社人為導。 緣:沿著、順著。 溪盡[為]內北社:是 [呼]社人為導:呼請、請求。
呼[社]人為導:原住民聚落。 呼社人[為]導:擔任。 呼社人為[導]:嚮導。
21
請找出第一段中的[硫穴]? 指茅廬後山麓間 很遠的~
22
內容大意[第一段] 旅遊目標: 茅廬後山麓間的硫穴 參加人員: 作者、顧君、操楫二番兒、嚮導 旅遊時間: 夏季:「暑氣蒸鬱」
如何可知旅遊之地為[蠻荒天地]: 由「余問番人硫土所產」、「命二番兒操楫」、「呼社人為導」,顯示硫穴所在須番人才知悉、前往交通工具須番人才熟諳操作,甚至溪盡之後須番人嚮導才能抵達,則可想而知。
23
第一段以一連串的動詞輕快帶入硫穴 請找出第一段中的動詞: 余問番人硫土所產,指茅廬後山麓間。明日拉顧君偕往,坐莽葛中,命二番兒操楫。緣溪入,溪盡為內北社,呼社人為導。
24
賞析—第一段 由於語言不通,原住民用手「指」出硫土產地。這一「問」一「指」就成為整篇文章的張本。從「明日」拉顧君偕往,可見作者的迫不及待,「拉」字也顯示作者的興致高昂。他們坐上獨木舟,命善於駕舟 的原住民少年操楫到 內北投社。 第一段 啟程
25
補充註解[第二段]-1 轉東行半里,入茅棘中,勁茅高丈餘,兩手排之,側體而入,炎日薄茅上,暑氣蒸鬱,覺悶甚。 勁:強韌的。
丈:十尺為一丈。(300公分) 排:分開、撥開。 側體而入:因茅棘茂密又強韌,因此勉強撥開後,只能側身從狹小縫隙中穿過。
26
補充註解[第二段]-2 草下一徑,逶迤僅容蛇伏。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 徑:路徑、小路。 僅容蛇伏:言路徑之狹小。
濟勝有具:有濟勝(之)具。[倒裝] 勝:勝境、美景。 輒:每每、往往。 前:領先於前。
27
補充註解[第二段]-3 余與從ㄗㄨㄥˋ者後,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慮或相失,各聽呼應聲為近遠。 從ㄗㄨㄥˋ者:隨從之人。 後:落後。
相:互相、彼此。 為近遠:來判斷彼此距離的遠近。
28
請找出第二段中的[硫穴]? 無出現!
29
內容大意[第二段] 行之艱難: 行之不悅: 轉出莽原的伏筆: 身行莽原的艱險無助,心中惶惶不安: 「草下一徑,逶迤僅容蛇伏」 。
「兩手排之,側體而入」 。 行之不悅: 「炎日薄茅上,暑氣蒸鬱,覺悶甚」 。 轉出莽原的伏筆: 「草下一徑,逶迤僅容蛇伏」 。 身行莽原的艱險無助,心中惶惶不安: 「慮或相失,各聽呼應聲為近遠」。
30
賞析—第二段 第二段路途艱難 行程艱難,作者所描寫的茅棘,既高且密,必須兩手排之,才能側體而入;加上炎炎烈日,暑氣蒸人,幾乎使人窒息;而草下小徑,僅容蛇伏,人在草叢中,五步之內已不相見。 公視劇照:走在深草之中,穿過荊棘樹叢,帽子和鞋子ㄧ再被刮破。
31
補充註解[第三段]-1 約行二三里,渡兩小溪,皆履而涉。復入深林中,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
復:又、再。 辨:分辨、判別。 虬龍:傳說中的一種小龍。 虬:ㄑㄧㄡˊ,同[虯]。
32
補充註解[第三段]-2 又有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櫱,已大十圍,導人謂楠也。楠之始生,已具全體,歲久則堅,終不加大,蓋與竹笋同理。
兩葉[始]櫱:才。 已大十圍:樹幹已大到必須十人合抱。 圍:兩臂合抱的長度。 楠之[始]生:剛開始。 具全體:具備大樹完整的形體。 蓋:大概。(承上啓下)
33
本文段所寫與實際是否相符? 文中所寫與北投山區常見的紅楠不同。
或為[臺灣桫ㄙㄨㄛ欏] 蕨類植物。桫欏科。木本。莖柱狀,直立, 高3-8公尺。下部生黑色粗毛,上部葉痕呈 鱗紋狀,葉片長1-3公尺,三回羽狀複葉, 叢生於幹頂。孢子囊群多數,小型,近小羽 軸生。溪邊林下多有生長。莖含澱粉,可 供食用。 或是[倒樹再度萌生葉子]。
34
補充註解[第三段]-3 樹上禽聲萬態,耳所創聞,目不得視其狀。涼風襲肌,幾忘炎暑。 狀:形貌。 幾:ㄐㄧ,幾乎。 襲:觸及。
35
請找出第三段中的[硫穴]? 無出現!
36
內容大意[第三段] 與前段悶熱形成對比: 哪些文句描述[這是一個新世界]: 使用[白描法]詳述的對象: 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
「禽聲萬態……涼風襲肌…」。 哪些文句描述[這是一個新世界]: 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 耳所創聞,目不得視其狀 使用[白描法]詳述的對象: 老藤纏結… 巨木裂土…
37
賞析—第三段 沿途所欣賞到許多新奇景物,苦盡甘來,漸入佳境。作者寫親眼目睹卻無法辨其名的許多林木,有老藤纏繞,又有大如手掌的葉子。另一方面則特寫楠木,它的巨大軀幹及生長過程,令人稱奇。另外,作者又寫耳所創聞的許多鳥聲,及使人幾忘炎暑的襲肌涼風,在視覺之美又添加了聽覺、觸覺之美,真是美不勝收。 第三段 景物新奇
38
補充註解[第四段]-1 復越峻坂五六,值大溪,溪廣四五丈,水潺潺ㄔㄢˊ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導人謂此水源出硫穴下,是沸泉也。
五丈:5丈*10尺*30公分=1500公分=15公尺。 潺潺:[狀聲詞]形容流水聲。 藍靛色:硫酸銅CuSO4 的結晶附著在石頭上。
39
補充註解[第四段]-2 余以一指試之,猶熱甚,扶杖躡巉石渡。 以:用。 以一[指]試之:N手指。 猶:尚且、仍然、還。
40
水潺潺巉石間 天母公園附近的磺溪源頭
41
請找出第四段中的[硫穴]? 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 導人謂此水源出硫穴下,是沸泉也
42
內容大意[第四段] 大溪之大: 溪流之險: 導人說明: 實證溫泉: (廣四五丈)。 (水潺潺巉石間) 。 (此水源出硫穴下,是沸泉也) 。
(以一指試之,猶熱甚) 。
43
賞析—第四段 越過五、六個險坡之後,來到大溪。溪水和石頭都呈藍靛色,經過導人的解說,這水源出硫穴,是屬於沸泉,作者還親自用手指一試,果然不虛。從這段溪水的描寫,讓人感受到硫穴的熱,從觸覺已先知道距離硫穴應該不遠了。 第四段 接觸沸泉
44
補充註解[第五段]-1 更進二三里,林木忽斷,始見前山。又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 更:復、又、再。 斷:斷絕、中斷。
始:才。 巔:山頂。 履:鞋子。 萎黃:枯黃。
45
補充註解[第五段]-2 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導人指曰:「是硫穴也。」風至,硫氣甚惡。 麓:山腰。
縷縷:用以形容接連出現的細長的東西。 乍吐:忽然湧出。 [是]硫穴也:此。
46
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
47
請找出第五段中的[硫穴]? 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導人指曰:「是硫穴也。」 風至,硫氣甚惡。
好像快到了,但還有距離。
48
課文賞析[第五段] 找出[硫穴漸近]的線索: 履底漸熱(觸覺) 林木忽斷、草色萎黃(視覺) 白氣縷縷(視覺) 硫氣甚惡(嗅覺)
49
課文賞析[第五段] “望” 始見 “白氣縷縷” “風至” 始聞 “硫氣甚惡” 林木忽斷、草色萎黃 履底漸熱 找出[硫穴雖近但有距離]的線索:
“望” 始見 “白氣縷縷” “風至” 始聞 “硫氣甚惡” 林木忽斷、草色萎黃 已非第三段[深林蓊翳] 不及第六段[草木不生](層遞) 履底漸熱 不及第六段[地熱如炙]
50
賞析—第五段 五段寫硫穴的現身,相當奇妙。首先是「林木忽斷」,這是一奇。其次「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又是一奇。接著「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 山雲乍吐,搖曳青嶂 間」,頗為神祕,經導人 一指,才知是硫穴所在。 這只不過是遠望硫穴,但 「風至,硫氣甚惡」,從 嗅覺又讓人強烈感受到它 不可親近的威力。 第五段 遠望硫穴
51
補充註解[第六段]-1 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為:被。 觸:指侵襲。 剝蝕:因腐蝕而剝落。 許:大約。
52
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53
補充註解[第六段]-2 余攬衣即穴旁視之,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地復岌岌欲動,令人心悸。 攬衣:提起衣衫。 即:靠近、走近。
心悸:因害怕而心跳加快。
54
補充註解[第六段]-3 蓋周廣百畝間,實一大沸鑊,余身乃行鑊蓋上,所賴以不陷者,熱氣鼓之耳。 蓋…實…:大概…就是…。(暗喻) 乃:是。
以:而。 陷:陷落崩塌。 耳:句末助詞,表語氣肯定完結。 同[也]。
55
補充註解[第六段]-4 右旁巨石間,一穴獨大,思巨石無陷理,乃即石上俯瞰之,穴中毒焰撲人,目不能視,觸腦欲裂,急退百步乃止。
獨:特別、尤其。 乃:於是、就。 即:靠近、走近。 俯瞰:從高處往下看。 乃:才。
56
硫磺礦穴
57
補充註解[第六段]-5 左旁一溪,聲如倒ㄉㄠˋ峽,即沸泉所出源也。 即:就是。 此段為[補敘], 呼應第四段中的[沸泉]。
58
請找出第六段中的[硫穴]? 視覺 聽覺 觸覺 心覺 1.草木不生 3.巨石剝蝕如粉 4.白氣五十餘道 5.沸珠噴濺 2.地熱如炙
6.怒雷驚濤沸鼎聲 觸覺 2.地熱如炙 7.地復岌岌欲動 9.毒焰撲人,目不能視,觸腦欲裂 心覺 8.令人心悸
59
作者的冒險是否理智? 可見其危險! 如此 “小心”,仍然[毒焰撲人,目不能視,觸腦欲裂,急退百步乃止。 ] 觀察: 判斷: 思巨石無陷理
右旁巨石間,一穴獨大 判斷: 思巨石無陷理 行動: 乃即石上俯瞰之
60
賞析—第六段(第一層) 抵達硫穴 第一層 硫穴周圍
第一層:硫穴周圍「草木不生」,呼應前段「草色萎黃無生意」;「地熱如炙」呼應前段「履底漸熱」;又寫道堅硬的巨石都抵擋不住硫氣的侵蝕。接著再呼應前段的「白氣縷縷」,近距離特 寫白氣從地底噴出的情形, 白氣「五十餘道」「騰激而 出」「沸珠噴濺」,景象描 寫得相當壯觀。 第六段 抵達硫穴 第一層 硫穴周圍
61
賞析—第六段(第二層) 抵達硫穴 第二層 靠近 穴旁
第二層:作者攬衣靠近穴旁觀看,只聽到像怒雷震蕩地底的聲音,又好像是驚濤與沸鼎聲相間的聲音,令人生懼。他聯想硫穴周圍,譬喻為一個正在沸騰的大鍋子,自己就好像行走在鍋蓋上,而之所以不會陷下去,是因為有熱氣支撐它的緣故,譬喻貼切生動。 第二層 靠近 穴旁
62
賞析—第六段(第三層) 抵達硫穴 第三層 石上 俯瞰 硫穴
第三層:作者看到巨石間有一個特大的硫穴,想巨石應該不會陷下去,因此他要作一次冒險,爬到石上俯瞰硫穴,以窺究竟。沒想到穴中毒氣迎面撲來,眼睛根本打不開,而且「觸腦欲裂」,人幾乎受不了,急退百步才恢復正常。他這次冒險雖然失敗了,但更突顯出硫穴之神奇奧妙,使整個描寫達到最高潮。另外作者也發現了「聲如倒峽」的溪流,是第四段所見「沸泉」的源頭。 第三層 石上 俯瞰 硫穴
63
補充註解[第七段] 還ㄏㄨㄢˊ:返回。 就:到達。 累日:連日。 始:才。 悟:領會、了解。 輟:停止。
還就深林小憩,循舊路返。衣染硫氣,累日不散。始悟向之倒峽崩崖,轟耳不輟者,是硫穴沸聲也。 還ㄏㄨㄢˊ:返回。 就:到達。 累日:連日。 始:才。 悟:領會、了解。 輟:停止。
64
郁永河抵達淡水入住茅廬後, [既坐定,聞飛湍倒峽聲,有崩崖轉石之勢。]
[第七段]倒峽崩崖 郁永河抵達淡水入住茅廬後, [既坐定,聞飛湍倒峽聲,有崩崖轉石之勢。] 當時以為是附近瀑布聲,但找了好幾天,卻沒有任何發現,直到親自探尋硫穴,這才明白那聲音是硫穴的沸騰聲。
65
請找出第七段中的[硫穴]? 衣染硫氣 即使離開了,仍然“餘悸猶存”(硫氣)~ 倒峽崩崖聲 這麼遠,都還感受得到硫穴的威力(聲音)~
66
第七段賞析 第七段大意:描述踏上歸途後的感受。
作者初到北投,就聽到「飛倒峽聲,有崩崖轉石之勢」,那時他認定是附近的「千尋瀑流」所發出的巨響。探訪硫穴歸來,才恍然大悟,原來是硫穴裡的沸騰聲。
67
賞析—第七段 末段結尾,作者寫循舊路回去,雖已離開硫穴,但衣染硫氣,累日不散;而作者也醒悟了剛到北投茅廬時,晝夜轟耳不輟的倒峽崩崖聲音,本來以為是瀑布,經過這次探險,才知道原來是硫穴沸騰的聲音。可見聲音傳達之遠,也給人留下無窮的餘味。 第七段 賦歸
68
行經路徑與溫度體感 順 敘 第一段:廬舍遠望 第二段:茅棘草原/悶熱 第三段:蓊翳深林/涼爽 第四段:野溪沸泉/溪水猶熱甚
第五段:靠近硫穴/覺履底漸熱 第六段:抵達硫穴/地熱如炙 第七段:返回深林/涼爽 硫穴+層遞
69
題材新穎 寫茂盛的林木 寫樹上的禽聲 如大十圍的巨木 藍靛色的溪水 「硫穴」 「大小不可辨名」 「耳所創聞」 「導人謂楠也」
作者所描寫的景物,都是他前所未見,已經完全掌握了讀者好奇喜新的心理,例如: 寫茂盛的林木 寫樹上的禽聲 如大十圍的巨木 藍靛色的溪水 「硫穴」 「大小不可辨名」 「耳所創聞」 「導人謂楠也」 「導人謂此水源出硫穴 下,是沸泉也」 更是大自然的奇觀
70
結構謹嚴—句法整齊 句法整齊: 每段的開頭分別是:「轉東行半里」、「約行二三里」、「復越峻坂五六」、「更進二三里」、「更進半里」,句法整齊,每段代表一個特殊景點,而且四、五、六段和硫穴都有密切關係,如此層層推進,引人入勝。 大磺嘴全景
71
條理井然,前後呼應 沸泉 白氣 硫氣 第五段 [白氣縷縷] 第六段 [白氣五十餘道] 第四段 [溪水猶熱甚] 第六段 [沸珠噴濺]
第五段 [硫氣甚惡] 第六段 [毒焰撲人] 第七段 [衣染硫氣] 第六段為 全文描寫重點
72
技巧高明—運用「摹況」 摹況修辭簡介 1 對事物的各種感受加以形容描述。 2 舉凡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皆可作為描摹的題材。
視覺摹況: 「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櫱,已大十圍」 「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聽覺摹況: 「樹上禽聲萬態,耳所創聞」 「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 嗅覺摹況: 「風至,硫氣甚惡」 「衣染硫氣,累日不散」 觸覺摹況: 「暑氣蒸鬱,覺悶甚」 「涼風襲肌,幾忘炎暑」
73
技巧高明—善用譬喻 善用譬喻: 「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 「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 「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 「一大沸鑊」比喻硫穴周遭是沸鑊,貼切生動。 銅鑊:大鍋子
74
冒險家精神 永河來臺採硫兼遠遊,深深感受到許多危機,時時會面臨死亡,但他有一個信念:「探奇攬勝者,毋畏惡趣(趣,通「趨」。此指危險的地方);遊不險不奇,趣不惡不快。」(《裨海紀遊》卷中)這種旅行家的冒險精神,值得學習。 火山噴氣口上的硫磺結晶
75
北投硫穴詩之一 造化鍾奇構 崇岡湧沸泉。 怒雷翻地軸 毒霧撼崖巔。 碧澗松長槁 丹山草欲燃。 蓬瀛遙在望 煮石迓神仙。
【語譯】 上蒼創造奇異的景物,高山上湧出了溫泉。 憤怒的雷聲在地心翻滾,有毒的氣焰震撼整個山巔。 碧綠的溪水,松樹長期枯槁,丹紅的山頂,草色枯黃好像就要燃燒。 傳說中的蓬萊、瀛洲等仙山好像遠遠可以望到,我也想修練仙術,煮白石為糧,以迎接神仙的到來。
76
北投硫穴詩之二 五月行人少, 西陲有火山。 孰知泉沸處, 遂使履行難。 落粉銷危石, 硫磺漬篆斑。 轟聲傳十里, 不是響潺湲。
【語譯】 五月行人稀少,西邊有座火山。 哪知泉水沸騰的地方,讓人難以行走。 高大的岩石,被硫氣侵蝕,像粉末般剝落;被硫氣薰染,形成駁雜的紋路。 轟隆的巨響傳遍十里之遠,它並不是流水的聲音。
77
平埔族婦女與小孩(D. Maillart繪,年代待查)
78
平埔族漁夫(英國攝影學家John Thomson攝於1871年,同治10年)
79
臺灣竹枝詞 之一 獨榦凌霄不作枝, 垂垂青子任紛披。 摘來還共蔞根嚼, 贏得脣間盡染脂。
【原注】 檳榔無旁枝,亭亭直上,遍體龍鱗,葉同鳳尾。子形似羊棗,土人稱為棗子檳榔。食檳榔者必與蔞根、蠣灰同嚼,否則澀口且辣。食後口脣盡紅。 【語譯】 檳榔只有一根主榦高聳雲霄,沒有分出旁枝,上面結了一大串垂下的青子,一顆一顆雜亂而散開。 把它摘下來加上蔞根、蠣灰一同咀嚼,把嘴脣全部都染紅了。
80
臺灣竹枝詞 之一 臺灣西向俯汪洋, 東望層巒千里長。 一片平沙皆沃土, 誰為長慮教耕桑? 臺灣西邊俯臨大海,東邊一望層層山巒連綿千里之長。
【語譯】 臺灣西邊俯臨大海,東邊一望層層山巒連綿千里之長。 山地外的一片平原都是肥沃的土地,有誰能作長遠計劃來教他們耕種呢?
81
土番竹枝詞 文身舊俗是雕青, 背上盤旋鳥翼形。 一變又為文豹鞹, 蛇神牛鬼共猙獰。 【原注】
一變又為文豹鞹, 蛇神牛鬼共猙獰。 【原注】 半線以北,胸背皆作豹文,如半臂之在體。(按:半線,今彰化市。) 【語譯】 文身是刺青的舊俗,背上刺有盤旋的鳥翼形狀。在半線以北則變成豹的斑紋,這些刺青都像牛鬼蛇神般的兇惡。
82
土番竹枝詞 男兒待字早離娘, 有子成童任遠颺。 不重生男重生女, 家園原不與兒郎。 兒子去入贅很早離開母親,有兒子長大就隨他遠走高飛。
【原注】 番俗以婿紹瓜瓞,有子不得承父業,故不知有姓氏。 【語譯】 兒子去入贅很早離開母親,有兒子長大就隨他遠走高飛。 這裡的人不重視生男反而重視生女,家裡的田園原來就不傳給兒子。
83
土番竹枝詞 種秫秋來甫入場, 舉家為計一年糧。 餘皆釀酒呼群輩, 共罄平原十日觴。
【原注】 秫米登場,即以為酒,男女藉草劇飲歌舞,晝夜不輟,不盡不止。 【語譯】 種高粱到了秋天剛剛收成完畢,計算留下全家一年所需要的糧食。 其他都拿來釀酒招呼親朋好友,大家在草原上唱歌跳舞,喝了十天十夜,不喝完不停止。
84
臺邑卓猴、羅漢門、新港等社熟番,男婦耕種水田禾稻,至十月間收穫。
耕種:據《番社採風圖》 臺邑卓猴、羅漢門、新港等社熟番,男婦耕種水田禾稻,至十月間收穫。 出處:歷史文物陳列館常設主題展臺灣史料
85
番社釆風圖 第十一圖 渡溪 本圖描寫土官、通事乘竹筏渡溪,平埔族村人浮水推筏的情景。他們欺壓善良的平埔族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 來北投採硫磺的郁永河直斥他們是「社棍」。
86
大甲、後壟、中港、竹塹、霄裡等社熟番,至秋末冬初,各社聚眾捕鹿,名為出草。
《番社採風圖》--捕鹿 大甲、後壟、中港、竹塹、霄裡等社熟番,至秋末冬初,各社聚眾捕鹿,名為出草。 出處:歷史文物陳列館常設主題展臺灣史料
87
Q請問文中描寫遭遇什麼狀況? 打算 料想 突然 跑步 腳跟 余猶往來岸上,尚欲為室中所有計,不虞水勢驟湧,急趨屋後深草中避之;水隨踵至,自沒脛沒膝, 至於及胸。凡在大風雨中涉水行三四里;風至時時欲仆,以杖掖之,得山巖番室暫棲。暮,無從得食,以身衣向番兒易隻雞充餒。中夜風力猶勁。 淹沒 小腿 倒伏 ㄧㄝˋ 扶持 交易 ㄋㄟˇ 飢餓 強烈
88
颱風肆虐(第三段) 我還在岸上來來往往,想保住屋子裡的東西, 沒想到水勢突然高漲,急忙跑到屋後的濃密草叢裡躲避;水接著湧上,從淹沒小腿、膝蓋,一直淹到胸部。總共在大風雨中涉水走了三、四里;風颳來不時快被吹倒,全靠手杖撐著,走到了山邊原住民的屋子暫時停留。到了晚間,找不到吃的,用身上穿的衣服向原住民換了一隻雞充飢。夜深時風勢仍然很強。 颱風肆虐 十八日,風愈橫,而十二人悉不起,爨煙遽絕。自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大風拔木,三晝夜不輟,草屋二十餘間,圮者過半。夜臥聞草樹聲與海濤聲,澎湃震耳,屋漏如傾,終夜數起,不能交睫。 二十二日,風雨益橫,屋前草亭飛去,如空中舞蝶。余屋三楹,風至兩柱並折,慮屋圮無容身地,冒雨攜斧斨自伐六樹支棟,力憊甚。而萬山崩流並下, 汎濫四溢,顧病者皆仰臥莫起,急呼三板來渡。 余猶往來岸上,尚欲為室中所有計,不虞水勢驟湧,急趨屋後深草中避之;水隨踵至,自沒脛沒膝, 至於及胸。凡在大風雨中涉水行三四里;風至時時欲仆,以杖掖之,得山巖番室暫棲。暮,無從得食,以身衣向番兒易隻雞充餒。中夜風力猶勁。 二十三日,平明,風雨俱息;比午,有霽色,呼番兒棹莽葛至山下渡余登海舶,過草廬舊址,唯平地而已。余既倖生存,亦不復更念室中物。敝衣猶足蔽體,解付舟人,就日曝乾,復衣之;遂居舟中。 【語譯】 (七月)十八日,風勢更強勁,十二個人全都起不了床,伙食開不了了。從十九日到二十一日,大風連著三天三夜颳不停,樹木被拔起,二十幾間草屋中,超過一半傾倒了。晚上躺著聽風吹草樹和海濤的聲音,洶湧澎湃震動耳朵,屋子漏水像要倒下,整晚起來好幾次,就是睡不著。 二十二日,風雨更加強勁,屋前茅草搭的亭子被吹走,好像是在空中飛舞的蝴蝶。我的三間茅屋被大風吹斷了兩根柱子,擔心屋子垮了沒地方住,親自冒著大雨,用斧頭砍了六顆樹支撐梁柱,累得很。而四周山上大水一起沖下,到處水勢高漲橫流,看到病倒的人都躺倒起不來,趕快要舢舨過來載渡。 我還在岸上來來往往,想保住屋子裡的東西, 沒想到水勢突然高漲,急忙跑到屋後的濃密草叢裡躲避;水接著湧上,從淹沒小腿、膝蓋,一直淹到胸部。總共在大風雨中涉水走了三、四里;風颳來不時快被吹倒,全靠手杖撐著,走到了山邊原住民的屋子暫時停留。到了晚間,找不到吃的,用身上穿的衣服向原住民換了一隻雞充飢。夜深時風勢仍然很強。 二十三日,一大早風雨都停了;接近中午時有放晴跡象,叫原住民駕獨木舟送我到山腳下的海船上,經過茅屋舊址,看到只剩一片平地。我既然僥倖活下來,也就不再去想屋子裡的東西。身上破衣服還能穿,脫下來交給船家,在太陽下晒乾繼續穿;於是就住在船上。 【賞析】 颱風是臺灣夏秋常臨的天災。郁永河禍不單行, 在工作人員大多病倒的情況下,偏偏又遇上可怕的颱風。從十九日到二十三日,經歷了少見的五天四夜的大颱風。(驚魂未定,六天後,又來了一個連續四晝夜的大颱風)經由他的詳實描述,讓我們對於清初臺灣的狂風暴雨、洪水土石流,便不會陌生。在那時候, 作者的寓所和煉硫之地,都是在康熙臺北湖的湖濱溪畔,而從「水隨踵至,自沒脛沒膝,至於及胸」這幾句看來,郁永河所遇到的風災洪澇也的確格外嚴重。 由於接連慘痛的颱風經驗,郁永河還寫下「颶之尤甚者曰颱,颱無定期,必與大雨同至,必拔木壞垣、飄瓦裂石,久而愈勁。舟雖泊澳,常至虀粉,海上人甚畏之,唯得雷聲即止。」及「非常之風,常在七月」等等深刻的體悟,臨場感受成了郁永河的「本土化經驗」。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