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决战高考 清远市第三中学 王旭
2
中国古代经济史 考点 内容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古代商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2、土地制度 1、手工业的基本形态 2、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3、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市的发展 2、城市的发展 3、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资本主义萌芽 2、重农抑商政策 3、“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3
早期农业生产、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概念。
考点1 内容 发达的古代农业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2、土地制度 早期农业生产、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概念。 早期农业生产:指的是春秋战国以前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的农业生产,相应的是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产物,都是采用集体粗放的劳动方式; 传统农业: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和技术而言的农业,相应的是有别于早期农业生产刀耕火种等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和技术。 小农经济: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封建制农业经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经营方式。(区别于自然经济)
4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始农业的起源 1、起源: 2、表现: 3、意义: 基础知识
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1、起源: 2、表现: 3、意义: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考古; 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始祖—传说) 商、周 原始农业 农作物 耕作技术 生产工具 耕作方式 石刀、石斧、耒耜 南稻北粟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刀耕火种 少量青铜农具, 石器木器骨器为主 粟、稻、黍、稷、麦(五谷)桑、麻等 排水、沤肥 除草、治虫 特点: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 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5
(2015•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一•12)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6
请 您 思 考 什么是“精耕细作” 具体说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精致的耕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7
翻车 筒车 二、精耕细作技术日趋成熟 都江堰 高转筒车 基础知识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垄作法 (耕作方法) 铁犁牛耕 都江堰 (开始) 耦犁、犁壁 耧车(改进) 代田法 (耕作方法) 漕渠、白渠、 龙首渠 一年一熟 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耕作技术) 翻车 曲辕犁(完善) 筒车 高转筒车 一年两熟、 风力水车
8
探究一 趋势: 特点: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农业生产技术: 精耕细作
1、依下图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和农业动力的发展趋势及农业生产中呈现的特点。 趋势: 1)生产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农具。 2)耕作技术: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3)农业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骨耜 青铜镰 铁农具 曲辕犁 耦犁 特点: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农业生产技术: 精耕细作 耙 耱 筒车 翻车
9
(2015·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 )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西汉时期 D.明清时期
10
(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11
(2015•安徽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2)据古籍记载: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可灌溉,亦可排涝。此记载所涉农具出现于( ) A.西汉 B.东汉 C.曹魏 D.唐朝
12
三、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1、含义:
基础知识 三、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含义: 2 、形成 ⑴时间: ⑵原因: 3、性质: ①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②春秋战国,个体耕作 春秋战国时期 ①生产工具因素: ②生产关系因素: ③农民自身因素: ④封建政府扶植: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地位 封建社会的主体经济(春秋战国——鸦片战争前)
13
探究二 思考:小农经济的特点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与子孙以偿债者。 材料三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基本特征;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封闭性) ④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脆弱性) ⑤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落后性)
14
(2015•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一•1)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
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 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中央集权的削弱
15
(2015•湖南师大附中高三11月月考•21)钱穆说:“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是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及风俗之奢华。而于整个国民生计,无大补益。故对外战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文中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原因是( ) A.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 B.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C.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D.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16
(2015•安徽“江淮十校”高三11月联考•5)“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6页)教材此处同时使用“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两个概念;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两个概念的含义完全相同 B.两个概念没有关联 C.前者偏重生产结构,后者偏重生产结果 D.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
17
(2015•江苏扬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18
6、评价 7、破产: ⑴积极方面: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消极方面: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④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7、破产: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9
知识结构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条件、特点、评价 发达的古代农业 耕作工具 耕作技术
农业起源: 耕作工具、方式、技术: 农作物品种: 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耕作工具 耕作技术 水利灌溉:工具、工程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条件、特点、评价
20
土地制度、土地兼并、均田制 四、生产关系的变化(古代土地制度、生产经营方式)
土地制度:土地制度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广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包括一切土地问题的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的归属和利用问题而产生的所有土地关系的总称。狭义的土地制度仅仅指土地的所有制度、土地的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大地主为了拥有更多的土地,采用各种卑劣手段,尤其是灾年,地主巧取豪夺让拥有土地的农民变卖自己的土地和房产沦为佃农。 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21
四、生产关系的变化(古代土地制度、生产经营方式)
基础知识 四、生产关系的变化(古代土地制度、生产经营方式) 1、古代土地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演变: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公有制(均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君主、地主、自耕农) 氏族公有制 井田制 (1)井田制 实质: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特点: ①国家公有(国王) ②贵族占有公田,私田只有使用权 ③集体耕种
22
(2)封建土地所有制 同时并存 此消彼长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 A.土地私有制形式 B.土地公有制形式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最主要形式)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 土地兼并是地主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长的表现 土地兼并问题 根源: 地主土地私有制;(根本原因) 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影响: 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危及王朝统治; 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北魏的均田令 限制的措施: 隋唐的均田制
23
四、生产关系的变化(古代土地制度、生产经营方式) 2、生产经营方式的演变:
(1)自耕农式(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2)租佃式 概念: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发展历程: 秦代 宋代以后 明清 产生-----发展(仅次于自耕农)---普遍化 ①土地兼并 主要原因 日趋普遍化原因: ②人多地少 客观原因 租佃关系下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 A、明清以前: 地主与佃户有强烈的依附关系 B、明清以来: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提高
24
对比变化看趋势 从地主“私属”——到国家“编户齐民” 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从 “佃仆”——到 “平民” 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秦汉以来﹐佃农一直是世家大族的私属。直至唐朝﹐佃种大地主庄田的农民仍多“王役不供﹐簿籍不挂”。赵宋立国后﹐把客户登录簿籍﹐从而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他们的户籍权得到了承认﹐同别的编户齐民有了平等的关系。 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从 “佃仆”——到 “平民” 苏洵《田制》所说:“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挥于其间。” 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 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农民身份更加自由
25
劳役—实物—货币 地租形式的变化。 从分成租、定额租——到永佃权的发展
唐宋时期﹐除个别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劳役地租的成份还比较高外﹐一般地区广泛实行产品地租﹐其中实物定额租的比例有了扩大。在普遍实行产品租的同时﹐货币关系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地租形式。在唐朝的租佃“常田”的预付租﹐大多为货币。宋朝的官田租大量采用货币形式﹐ 劳役—实物—货币 从分成租、定额租——到永佃权的发展 清朝户部则例规定:“民人佃种旗地,地虽易主,佃农依旧,地主不得无故增租夺田。” 地主和佃农按一定比例分取农产品,称分成租。一般对半分成,地主供给农具、耕牛和较多的生活资料,获取产品的分成比例高达六四、七三甚至八二。 定额租制则事先规定,佃农不论丰歉,每年交足固定租额后余皆归己,地主不再干预生产活动。佃农因此拥有更多自由,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农民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农业发展。
26
(2014•河南洛阳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9)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 ) 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27
(2015•安徽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6)洪武元年春,明太祖针对两浙富民诡寄田产、逃避赋税之弊,派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并在松江编制鱼鳞图册。洪武二年,明太祖又派国子生武淳等分别巡行州县,全面清丈土地,查实田亩,编造土地清册,即鱼鳞图册。明太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保证赋税征收 C.打击富民经济 D.防止官员贪污
28
(2015•湖北孝感一模•16)北宋建立不久,宋太宗对宰相说:“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这段话反映出北宋初期( )
A.社会秩序安定 B.土地兼并缓解 C.租佃关系发展 D.井田制度得到恢复
29
(2015•浙江宁波五校高三12月月考•18)《通典•田制》对授永业田规定如下:“其永业田,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国公若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石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这反映出唐朝的均田制( ) A.助长了土地兼并的风气 B.是一种地主土地私有制 C.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D.对特权阶层存在两面性
30
(1)农业起源: (2)农业结构: (3)耕作方式: (4)耕作技术: (5)基本模式: (6)土地制度: (7)世界地位: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从农业起源、农业结构、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基本模式和土地制度等角度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起源: (2)农业结构: (3)耕作方式: (4)耕作技术: (5)基本模式: (6)土地制度: (7)世界地位: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以铁犁牛耕为主; 精耕细作(主要增产手段);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在古代世界中居于领先地位
31
探究三 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l)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中央集权制或社会环境 )
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l)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中央集权制或社会环境 ) (2)统治者的重视,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奖励耕织、抑制土地兼并)(生产关系) (3)重视水利的兴修。 (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力)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外来移民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7)优越的自然环境 赋税、徭役沉重;土地兼并;动乱等
32
看法 【以史为鉴】 1、农业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三靠人民的辛勤劳动。 2、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看法 1、农业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三靠人民的辛勤劳动。 2、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3、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 4、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 结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3
(2015•四川达州一模•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A
(2015•四川达州一模•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铁犁牛耕 家庭农业 B.奴隶制经济 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 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 铁犁牛耕
34
(2015•广东文综•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35
(2015·湖北部分重点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20)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 )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 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36
(2015·湖北部分重点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23)829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该记载( ) 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 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人日本 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 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37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38
(2015·江苏单科·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39
(2015•湖南师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1)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 ) A.需求差异 B.民族差异 C.生活方式 D.自然环境
40
(2015•北京西城示范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战国初年李悝为魏相,颁行“尽地力”的教令,指出治田勤谨与否会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荀子也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这两则材料都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 ) A.扩大耕地面积 B.一年多熟制 C.增加从业人口 D.精耕细作
41
(2015•浙江宁波五校高三12月月考•17)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小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内容、过程。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第一步 第二步 甲 阅读《战国策》,发现秦国“以牛田”记载 提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牛耕”的观点 乙 参观“中国船文化博物馆”,了解宋代越洋航船的制造工艺、规模 得出宋朝时中国海外贸易臻于鼎盛的结论 丙 翻阅论述黄道婆革新、推广织造工艺的史书 提出“元代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的观点 丁 查阅明清时期皇帝的诏书、上谕等档案 得出“海禁政策曾间断实行”的结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