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五章 清末的外力衝擊與近代化 第二節 近代化的努力
第五章 清末的外力衝擊與近代化 第二節 近代化的努力
2
學習目標 明白沈葆楨、劉銘傳來臺的原因(涉外事件) 了解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邵友濂在臺灣的建設與措施 知道清領後期,臺灣行政區劃的變遷
3
沈葆楨的籌畫與改革 一、來臺背景:同治13年(1874)日軍侵臺事件。(牡丹社事件) 二、意義:清朝由消極轉為積極經營臺灣。 三、建設內容:
1.軍事建設 2.開山撫番 3.調整行政區劃 4.獎勵忠君氣節 5.端正風俗
4
沈葆楨的建設—軍事防務 一、目的:防止外國勢力入侵臺灣。 二、內容:
1.「億載金城」:聘請法國工匠建造砲台防衛臺南府城,也是台灣第一座西式砲台。 2.「恆春城」:建於牡丹社事件發生地點之恆春半島上。 3.基隆改用機器採煤。
5
億載金城 (二鯤鯓砲台) 光緒元年(1875)沈葆楨延請法國工程師,仿巴黎要塞設計督造,砲臺周圍有護城河。
7
億載金城
8
恆春城 恆春的古名「琅嶠」,就是排灣族語「蘭花」的音譯
恆春古城於清光緒五年(西元1880年)興建完成,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經過歷年整建,現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也是台灣目前保存的最好的古城。 恆春城 恆春的古名「琅嶠」,就是排灣族語「蘭花」的音譯
9
西門 北門 東門
10
東門位於恆春往滿州200縣道上,城門、城牆、砲台及砲孔都保存得相當完整,遊客可登上城牆漫步,遠眺三台山,也是恆春古城最佳拍照地點。
11
西門位於西門路、中山路、中正路交叉路口附近,中山路恆春老街上,昔日為恆春商區,目前只剩下一小截城垛及門洞,融入現代建築之中。
12
南門最容易發現,進恆春鎮後往墾丁方線前進,過恆春警察局不遠即可發現南門圓環,因城市改建週遭城牆都已拆除,為恆春鎮內重要交通輻輳地。
13
北門原為古城正門,進恆春鎮後走西門路轉中正路,仔細看路標左轉即可發現北門,城牆整修完成後可連接至東門,可遙想當時城門舊觀。
14
沈葆楨的建設--開山路 一、原因: 1.臺灣交通未開,防禦功能難以發揮。 2.原住民漢化不足。 二、開山內容:
1.定義:有計畫移墾未開發山區。 2.命羅大春等人,分別開發三條道路: 北路:蘇澳到奇萊(今花蓮縣)。為今日「蘇花公路」前身。 中路:林圯埔(今南投縣竹山鎮)到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鎮)。為今日「新中橫公路」(八通關古道)前身。 南路:赤山莊(今屏東縣萬巒鄉)到卑南。為今日「南迴公路」前身。
16
羅大春開路(北路)紀念碑 紀念碑位於蘇澳「震安宮」廟旁的小石亭裡
17
北路:北起宜蘭之蘇澳,南至今花蓮新城鄉,共兩百餘里。
中路: 林圯埔-璞石閣道:西起林圯埔(今南投竹山) ,東到璞石閣(今花蓮玉里) ,共265公里,即今八通關清代越嶺古道。 集集-水尾道:起於南投集集,以迄後山水尾(今花蓮瑞穗),共180公里,但未幾即斷絕。
18
南路 赤山-卑南道:起於鳳山縣之赤山(今屏東縣萬巒鄉赤山村) ,以達卑南(今臺東縣臺東市) ,共175公里。 射寮-卑南道:起於鳳山縣之射寮(今屏東縣枋寮鄉) ,以達卑南,共214公里。 楓港-卑南道:起於恆春縣之楓港(今屏東縣獅子鄉) ,以達卑南,共236公里
19
沈葆楨的建設—撫番 一、目的:有計畫使原住民漢化,並加速臺灣開發。 二、方式:
1.擬定通語言、禁仇殺、教耕種、設番學、變風俗等各種計畫。 2.在開闢道路所經之地,招撫各社原住民。 3.對不服教化或抵抗者,則以武力對付。 4.解除臺灣禁令: 時間:光緒元年(1875年)奏准解除 。 原因:禁令對「撫番」工作限制頗大。 內容:廢除禁止漢人攜眷來臺、禁止漢人進入山地、禁止漢人娶原住民為妻等種種禁令。
20
沈葆楨的建設—調整行政區劃 一、原因:沈葆楨為因應防務及移墾開發需求,大幅調整臺灣行政區劃,以配合社會經濟發展。
二、「二府八縣四廳」: 光緒1~13年(1875~1887年)。 1.二府:原臺灣府之外,奏請增設「臺北府」。 2.八縣:在原有的彰化縣、嘉義縣、臺灣縣、鳳山縣之外,加設淡水縣、宜蘭縣、新竹縣、恆春縣(由於琉球漁民遭殺害而引發之日軍侵臺,清廷為加強南路防務,而增設恆春縣)。 3.四廳:除原有的澎湖廳外,增設基隆廳、埔里社廳(為處理彰化縣埔里社「番」地的原住民事務所改制) 、卑南廳(東部後山地區所增設)。
21
清領前期的臺灣行政區劃 淡水廳 噶瑪蘭廳 一府四縣三廳 彰化縣 嘉義縣 澎湖廳 臺灣縣 臺灣府 鳳山縣
23
沈葆楨的建設—其他方面 一、獎勵忠君氣節:奏請追祀明末遺臣鄭成功,並在臺南建「延平郡王祠」。
二、端正風俗:加封嘉義城隍、蘇澳海神及安平海神。 結論:沈葆楨在臺停留時間雖僅年餘( ),卻是清末首先調整治臺政策的關鍵人物。
24
延平郡王祠舊照 沈葆楨所建的「延平郡王祠」舊照。 (尹章義蒐藏》)
25
今日延平郡王祠 沈葆楨並親手書寫對聯云: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26
今日延平郡王祠 圖中為祠前牌坊,為戰後國民政府所增建
27
嘉義城隍廟 城隍又稱城隍爺,象徵地方之守護神。明太祖朱元璋曾封各府之城隍為「威靈公」,各州為「綏靖 候」,各縣為「顯佑伯」。
嘉義城隍廟於康熙 54 年(1715)由諸羅知縣周鍾瑄發起捐俸創建。後歷經多次重建,現今的城隍廟係於昭和 15 年(1940)重建竣工。 同治 13 年(1874)12 月 5 日,巡視台灣的欽差大臣沈葆禎上奏朝廷「請加封嘉義城隍神摺」:「保護城池迭著靈應,洵為功在生民,允宜上邀褒寵,以順輿情,而昭靈貺。」 光緒元年(1875)1 月 10 日朝廷諭:「以保衛城池,敕封台灣嘉義縣城隍神封號日“綏靖”」。嘉義城隍神格由縣級的「顯佑伯」經皇帝加封為州級的「綏靖侯」。是台灣各縣級城隍,唯一加尊號的神祇。
28
沈葆楨在台作為
29
丁日昌的建設--撫番 一、背景:繼沈葆楨之後來臺。(1875-1877) 二、策略:與沈葆楨策略不同,較注重原住民教養,以安撫達到教化目的。
1.巡查各地情形,諭令原住民薙髮歸誠。 2.教導原住民耕種之法。 3.廣設義學教以識字。 4.設醫施藥。 5.禁止漢人欺壓原住民。
30
丁日昌的建設—開山移墾 一、調查土地利用情形:命地方官員調查臺灣中路、南路等地原住民人口、界址及土地利用情形。
二、設立「招墾局」:奏請清廷派員赴汕頭、廈門、香港等地,設立「招墾局」。 三、廣招內地漢人來臺開墾: 1.招募廣東潮汕二地漢人,並允其攜眷來臺。 2.官方派船接運,抵臺後妥為安置,使其順利開墾。
31
丁日昌的建設—加強臺灣防務 一、奏請清廷購置鐵甲船、練水雷軍、 建新式大砲、練洋槍隊等,但因 清廷財政短絀,未獲具體支持。
二、重視煤、鐵礦藏的開採與產銷。 三、架設臺灣府城至旗後(今高雄市) 與府城至安平二條電報線。
32
丁日昌巡台路線
33
丁日昌的建設—整頓吏治 一、背景:臺灣營伍積弊由來已久,軍紀渙散、貪 贓枉法、營私舞弊,不一而足。例如:
1.管帶鎮海左營總兵朱名登縱容部屬貪贓枉法。 2.臺灣北路協副將郝富有聽任部屬擾害良民。 3.補用道凌定國營私舞弊。 二、結果:最為世人所稱道。 1.犯法者或革職或降調,臺灣吏治頓時改觀不少。 2.上海《北華捷報》(North China Herald)曾報導 丁日昌在臺時,所有官員均陷入極度困窘中。 3.英國駐臺領事亦稱丁日昌在臺時,整頓軍紀甚 嚴,致許多官員不得不放棄官職。
34
劉銘傳的新政 一、背景:因法軍侵臺(中法戰爭,1884),清廷開始重視臺灣,派劉銘傳入臺督辦防務。 二、項目:(1885-1890)
1.開山撫番 2.調整行政區劃 3.改革財政 4.交通建設 5.其他新政 三、當時中國:自強運動
35
海門天險 根據記載1884年7月16日,劉銘傳帶領「銘軍」抵達基隆,第二天法艦就跟蹤而來。雙方開激烈砲戰。一千餘官兵在劉銘傳率領下擊退法軍。
今天列為一級古蹟的基隆二沙灣砲臺,便是當年劉銘傳所重修建。頂部有攻 擊之射口,並刻有「海門天險」 題字 。
36
獅球嶺砲臺 中法戰役時,法軍登陸基隆,劉銘傳在獅 球嶺二沙灣等地建西式砲臺抗敵。
37
滬尾砲臺—北門鎖鑰 自古以來,淡水滬尾港,由於地理位置屬交通要衝,於清朝時期即為國際商港,因此迭遭外力侵犯,為兵家必爭之地,故劉銘傳來臺後,光緒12年(1886)遂請德人修建防禦性砲臺,即現址「滬尾砲臺」-北門鎖鑰 。
38
劉銘傳的建設—開山撫番 一、開山: 1.「全臺撫墾總局」:設立於大嵙崁(今桃園 大溪),以求安定秩序。
2.各原住民地界設撫墾局:以利漢人移民墾 殖。 二、撫番: 1.對歸順原住民:賜銀兩,並設有「番學堂」 教導原住民讀書、識字,學習官話與臺語, 另派人教導原住民拓墾和謀生技術。 2.對不肯服從的部落:大力征剿。
39
劉銘傳的建設--行政區劃 一、背景:配合「開山撫番」與建省所需,且既有行政區劃過寬且廣,不易控制。 二、內容:
1.三府:臺北府、臺灣府、臺南府。 2.將既有縣廳做適度調整與新增: 臺北府:轄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及基隆廳。 臺灣府:轄苗栗、彰化、臺灣、雲林四縣及埔里社廳。 臺南府:轄嘉義、安平、鳳山、恆春四縣及澎湖廳。 增設臺東直隸州。 3. 建省:清光緒11年(1885)將臺灣正式建省,不過遲至光緒14年(1887),臺灣才正式與福建省分治。臺灣省首任巡撫為劉銘傳。
41
劉銘傳時期 沈葆楨時期
42
劉銘傳的建設--財政改革 主張:「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先經商。」
一、原因:籌措新政財源。 主張:「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先經商。」 二、內容: 1.「清丈田賦」與增加稅收:藉以解決臺灣複雜的土地關係,但因損害南部地主權益而招反彈。 2.發展實業--設立「官腦總局」及「磺務總局」:樟腦實施專賣,硫磺開採加工後,轉賣中國大陸。 3.設立「官銀局」,購置機器、鑄造銀幣,這是中國自造銀元的開端。
43
劉銘傳的建設--財政改革 二、內容: 4.振興糖業: 督勸糖業公會訂立品質保證的公約。 贊助商人購買外國製糖機器。
在臺南新營創設糖廠,以新法製糖。 結果:使臺灣蔗糖輸出逐步回升。 5.新式機械採煤 新購採煤機器 聘請外國工匠開採 設置專用鐵路以利運輸 結果:輸出煤礦漸增
44
劉銘傳的財政改革—清丈田畝 方法:清丈土地 清賦-整理隱田(未向政府申報賦稅的土地) 1889年彰化就曾經因為清田賦問題而爆發施九緞的叛亂。
改賦-重訂稅則 大租減四留六 即大租戶只能保原有大租額六成,其餘四成則留給小租戶作為政府納稅之用。
45
劉銘傳的建設--交通建設 一、公路 1.光緒11年(1885),興建從臺北府通往宜蘭之 道路,為今日「北宜公路」的前身。
1.光緒11年(1885),興建從臺北府通往宜蘭之 道路,為今日「北宜公路」的前身。 2.銜接臺北-基隆-淡水的道路,為今日「淡金 公路」的前身。 二、鐵路:光緒13年(1887),鋪設由基隆通往台 北的鐵路,使臺灣擁有第一條鐵路。光緒17 年(1891)台北大稻埕─基隆段通車。台北─ 新竹段是在光緒19年(1893)邵友濂在任所完 成。 三、郵政:將舊有驛站制度改造為現代郵政系統, 在臺北設立「郵政總局」。
46
台灣第一條鐵路(台北─基隆) 光緒13年(1887),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響應清國政府的新政(自強運動),經欽准後,開始向台灣的地方仕紳募集資金,興建全台第一條鐵路,也是全中國第一條官辦鐵路。 1887年6月9日,鐵路自台北大稻埕開工(此即台灣定每年6月9日為「鐵路節」的由來)。 路線由大稻埕開始,途經錫口(今松山)、南港、水返腳(今汐止)、八堵,最終到達基隆,全長28.6公里,軌距為1067mm。
47
清代位於大稻埕的臺北火車票房
48
清領時期的基隆火車站 1891年(光緒17年)10月20日,「雞籠—水 返腳」段鐵路通車時,於基隆站現址北方設 置「雞籠火車碼頭」。
49
基隆~臺北的火車通車典禮 1893年(光緒19)10月20日,基隆至臺北 間鐵路竣工,在臺北大稻埕舉行火車通車 典禮。
50
騰雲一號 第一個行駛臺灣鐵路的火車頭,是德國所製造,原來行駛上海到吳淞之間。據說通車當天,圍觀民眾驚恐萬分,稱呼火車頭是「黑色妖馬」。至今還陳列在臺北「二二八紀念公園」裡(國立台灣博物館旁)
51
臺灣第一個鐵路隧道─獅球嶺隧道 光緒17年(1891),臺灣第一條鐵路(臺北至基隆)完成,劉銘傳在獅球嶺隧道口,親題「曠宇天開」四個大字。全長共235公尺。
52
第一次手寫火車票 第一次手寫火車票的往返地點為錫口(今:松山)~水返腳(今:汐止)。
基隆至臺北通車後,當時的火車票是在郵票上加寫前往的地點。
53
臺北郵政總局 原為木造,民國18年改為鋼筋水泥建築
54
劉銘傳的建設--交通建設 四、電報:鋪設聯絡臺北、基隆、臺南各地之電報線。 光緒12年(1886)設立「電報總局」由怡和洋行承建基隆經滬尾、台北、台南、安平;安平到澎湖;滬尾到福州間的電報線。 五、航運:購入輪船,規劃行駛於臺灣、上海、新加坡、呂宋等地之航線,使臺灣海上運輸活躍。
55
劉銘傳的建設—其他新政 一、新式建設:於臺北城設立電燈與自來水。 二、培育洋務人才:於臺北城設立教育電報技 術之「西學堂」與「電報學堂」。
三、結果:惟受技術、能力與經費所限,加上 部分人士對西方器物的排斥,其中如電燈 與自來水的興辦,成效並不甚理想。 但 他在六年任期內,始終以「舉一隅之設施, 為全國之模範」為目標,使臺灣在未割讓 之前是全中國現代化最進步的省份。
56
台北城電燈啟用(1889年) 台灣電力產業之肇始,起於清光緒14年(1888年),由臺灣巡撫劉銘傳於台北創立之「興市公司」,裝置小型蒸氣燃煤發電機,以低壓供應照明為主;雖為時僅月餘,但實為中國自辦電業之始。
58
邵友濂的建設 一、光緒17年(1891)接任劉銘傳為第二任臺灣巡撫。(1891-1894)
二、緊縮政策:裁撤多數新政,專注吏治澄清與文化事業。 三、吏治:特重官吏操守與人才提拔,如:胡傳(胡適之父)巡視臺灣各地監獄和鹽務,後任臺東直隸州知州,頗得當地百姓愛戴。 四、文教:設「臺灣通志局」於「登瀛書院」,著手修撰《臺灣通志》,後因日軍侵臺未能悉數完成,然於經費拮据下尚能撥款修史,實屬難得。 五、開闢財源:在東北角瑞芳設「金沙抽釐局」,並在鄰近各地設分局,以利金礦開採。 六、交通:光緒19年(1893)完成臺北到新竹段的鐵路。
59
登瀛書院 登瀛書院創建於清道光28年(西元1848年),又名文昌祠,座落南投縣草屯鎮新庄里(舊為北投堡新庄),主祀文昌帝君,民國74年經內政部列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坐於綠油油稻田之間,氣氛嚴肅,是許多學子祈求考運的重要地點。 地址:南投縣 草屯鎮 文昌街30號
60
登瀛書院
61
邵友濂時期的行政區劃 一、行政區劃:「三府一州十一縣四廳」(1887-1895) 二、內容:
1.雲林縣原設在竹山,每逢夏季,清水溪和濁水溪時常氾濫,造成交通斷絕,故將縣治移到斗六。 2.由於北部移民漸增,加上清末開港通商,茶葉與樟腦的產銷使臺灣經濟重心北移,臺北又有鐵路與河運之利,故清廷於光緒18年(1892)允准邵友濂之議,將臺灣省省會由原彰化縣橋孜圖(今臺中市)遷移至臺北府城。 3.為進行開山撫番,光緒20年(1894)於大嵙崁地區(今桃園大溪)增設南雅廳,隸屬臺北府所轄。
62
劉銘傳時期 邵友濂時期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