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发 展 心 理 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发 展 心 理 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发 展 心 理 学

2 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单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华生 高尔顿

3 双生子爬梯实验 一对出生48周的孪生女婴,都没见过楼梯 48周:对T进行每天10分钟的爬楼梯训练,连续6周。 53周:对C开始训练,连续2周

4 4.心理发展阶段说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 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大约在9―12个月。

5

6 守恒实验

7 3.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儿童的这两个发展水平的动力状态是由教育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

8 关键期与敏感期 关键期: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敏感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则学习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9 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说,学前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年龄 重要点 1-3岁 口语学习关键期 4-5岁 书面语学习关键期 0-4岁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5岁以前 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 5岁左右 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10岁以前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 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10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6、7岁~11、12岁)小学阶段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6、7岁~11、12岁)小学阶段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学习是主导活动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二、学习兴趣的发展 (1)从学习的外部活动到学习的内容。 (2)从不分化到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3)游戏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

11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1 记忆容量 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2 记忆的主要特点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1 记忆容量 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2 记忆的主要特点 有意识记>无意识记(小学阶段) 意义记忆>机械记忆(逐渐) 抽象记忆>形象记忆(增长速度)

12 3 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复述(主动背诵) 组织 归类:简单联想归类→功能关系归类→按概念 进行分类 系列化(条理化):

13 4 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 有关自我的知识 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 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 记忆监控
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控制和调节。

14 二、思维的发展 1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质变(形象思维→形象逻辑思维) 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10岁(小四)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的转折期

15 2 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概括能力的发展 直观形象水平 形象抽象水平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推理能力的发展 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16 3 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掌握守恒(把握本质不变性) 思维具有可逆性:反演可逆性;互反可逆性 补偿关系的认知

17 4 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类别体系化(类群集,类包含问题) 序列化(关系群集) 生物 植物 动物 树 草 花 松树 柳树
植物 动物 树 草 花 松树 柳树 序列化(关系群集) A=B,B=C  A=C; A>B,B>C  A>C 排序 思维活动还不能超越具体事物

18 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
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19 (二)童年期自我评价的特点 独立性日益增长 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评价他人 > 评价自己; 一分为二 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身体自我→活动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稳定性逐步提高 具体→抽象;外→内

20 二、亲子关系的发展 交往时间明显减少。 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 三阶段模式:
父母控制(6岁以前)。 共同控制(6―12岁)。 儿童控制(12岁以上)。

21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受欢迎的儿童 不受欢迎的儿童 受忽视的儿童 (二)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
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一年级):依从教师 平行性集合关系期(二三四年级):团伙 整合性集合关系期(五六年级):依从伙伴 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

22 四、友谊的发展 (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 单向帮助关系:(6―9岁) 双向帮助关系:(9―12岁)
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 (二)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相互接近 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23 五、欺负与被欺负 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而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
“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在学校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 “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受欺负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如肥胖、戴眼镜、讲方言等。 依恋理论则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

24 “心理理论” (theory of mind)是指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也可以说是儿童头脑中形成的一整套理解别人思想、感情和动机的方式。
欺负他人的儿童知道如何去伤害对方,如何选择逃跑的机会,也就是说这些儿童对对方的心理有较好的把握,但他们就是喜欢给别人带来痛苦。

25 第四单元 童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学会学习 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二、培养良好的品行

26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27 心理发育障碍

28 心理发育 心理发育障碍 儿童出生以后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等心理活动,以及能力、性格等心理特 征的发展过程。
因为各种有害因素使儿童的心理发育受 到阻碍,心理的各个方面达不到相应年 龄水平。

29 分 类 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 以智力发育低下为主。 特定性发育障碍
分 类 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 以智力发育低下为主。 特定性发育障碍 (specific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以言语和语言、学校技能、运动技能等 发育延迟为主。 广泛性发育障碍 (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以孤独症为代表。

30 精神发育迟滞 是一组起病于中枢神经系统发 育成熟(18岁)以前,以智力 发育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临 床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

31 病 因 从胎儿到18岁以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因素都可导致精神发育迟滞。 生物学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多数以生物学因素为主
病 因 从胎儿到18岁以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因素都可导致精神发育迟滞。 生物学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多数以生物学因素为主 以社会文化因素或两者兼有为少数。

32 约半数患者能发现明确的生物学病因,且多是中度以上智力损害者。
轻度患者中绝大多数虽然以生物学病因为主,但却难以查出确切的病因。

33 已明确的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 2.遗传代谢性疾病 3.先天性颅脑畸形

34 4. 围生期有害因素 感染:病毒、细菌、螺旋体、寄生虫等。 (1)药物 (2)毒物 环境、食物和水被 有害物质污染,铅、 汞等。 (3)放射线和电磁波

35 (4)妊娠期疾病和并发症 (5)分娩并发症 使胎儿颅脑损伤或缺氧 (6)母亲妊娠年龄偏大、营养不良、抽烟、 饮酒,遭受强烈或长期的心理应激产 生持续的情绪抑郁、焦虑等都可能有关。 (7)新生儿疾病

36 5.出生后因素 大脑成熟之前各种影响大脑发育的疾病 以及早期缺乏文化教育。 (1)脑损伤 CNS感染、颅脑出血、颅脑外伤、脑 缺氧、甲状腺功能低下、重度营养不 良等。 (2)环境因素 视觉或听觉、贫苦、与社会隔离等因 素使儿童缺乏接受文化教育或人际交 往机会,影响智力发育。

37 临 床 表 现 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WHO根据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38 1.轻度 智商 50~60 成年后可达到9~12岁的心理年龄,占85%。 在婴儿期即可表现出智力发育较同龄儿童差,
1.轻度 智商 50~60 成年后可达到9~12岁的心理年龄,占85%。 在婴儿期即可表现出智力发育较同龄儿童差, 读小学以后学习困难,经常不及格或者留级, 最终勉强完成小学的学业。 能进行日常的语言交流,但对语言的理解和 使用能力差。 通过职业训练只能从事简单非技术性工作, 可学习会一定谋生技能和家务劳动。

39 2.中度 智商 35~49 成年后可达到6~9岁的心理年龄,占10%。 从幼年开始智力和运动发育都明显比正常
2.中度 智商 35~49 成年后可达到6~9岁的心理年龄,占10%。 从幼年开始智力和运动发育都明显比正常 儿童迟缓,语言发育差,表现为发音含糊 不清,虽然能掌握日常生活用语,但词汇 贫乏以至不能完整表达意思。 计算能力为个位数加、减水平。不能适应 普通小学的就读。 能够完成简单劳动,但质量差、效率低。 在指导和帮助下可学会自理简单生活。

40 3. 重度 智商 20~34 成年以后可达到3~6岁的心理年龄,占 3%~4%。 出生后即可出现明显的发育迟缓,经过训练
3. 重度 智商 ~34 成年以后可达到3~6岁的心理年龄,占 3%~4%。 出生后即可出现明显的发育迟缓,经过训练 最终能学会简单语句,但不能进行有效语言 交流。 不会计数、不能学习、不能劳动,日常生活 需人照料,无社会行为能力。可同时伴随显 著的运动损害或脑部症状。

41 4. 极重度 智商 < 20 成年后可达3岁以下的心理年龄,占 1%~2%。 完全没有语言能力,对危险不会躲避,
4. 极重度 智商 < 20 成年后可达3岁以下的心理年龄,占 1%~2%。 完全没有语言能力,对危险不会躲避, 不认识亲人及周围环境,以原始性的情 绪(哭闹、尖叫等)表达需求,生活不 能自理、大小便失禁。 常合并严重脑部损坏,伴有躯体畸形。 部分可能伴随一些精神症状,有的同时 存在一些躯体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42 病程和预后 出生前、围生期病因所致——出生以后即表现出躯体和心理各个方面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智力损害程度较轻者多在入学后才被确诊。
出生以后的心理发育过程中有害因素所致—病前智力发育正常。

43 因致病因素一般都造成脑结构性或功能性不可逆损害,所以智力损害一旦发生,一般是不可能减轻或恢复正常水平的。最终的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视精神发育迟滞的严重程度、接受特殊教育和技能训练的情况而定。

44 儿童少年行为和情绪障碍

45 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和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随年龄增长部分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或消失,但若治疗和干预不及时或治疗效果欠佳,症状可能持续到成人,或者影响成年期社会适应能力,出现成年期物质滥用、人格障碍、违法犯罪等问题。

46 主 要 表 现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离别性焦虑障碍、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等),儿童社会功能障碍,非器质性遗尿症和遗粪症,喂食障碍和异食癖,刻板性运动障碍及口吃等。

47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e
注意缺陷与多动症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e disorder,ADHD) 主要临床表现 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 活动过多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 障碍。

48 流行病学 患病率 国内: 1.5%~10% 国外学龄儿童: 3%~5% 男性多于女性 4:1~9:1 美国儿童少年精神病学会(AACAP))
国外学龄儿童: 3%~5% 男性多于女性 4:1~9:1 美国儿童少年精神病学会(AACAP)) 最近研究结果显示 : 小学生中—— 男性10%,女性5%。

49 临床表现 1. 注意障碍 最主要的症状 注意难以持久,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或常常不断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活动中不能注意到细节,经常因为粗心发生错误。经常有意回避或不愿意从事需要较长时间持续集中注意力的任务。 2. 活动过多和冲动

50 3. 学习困难 因注意缺陷和多动影响听课效果、完成作业的速度和质量,致使学业成绩差,低于其智力所应该达到的学业成绩。

51 4.神经和精神发育异常 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空间位置觉等发育较差。 少数伴有语言发育迟缓、语言表达能力差、智力低下等问题。 智力检测:部分智商偏低, 言语智商高于操作智商,注意集中分量表得分较低。

52 5. 品行障碍 攻击性行为(辱骂、打人、 伤人、破坏物品、性攻击、抢劫 等)或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 会准则的行为(说谎、逃学、流 浪不归、纵火、欺骗等)。

53 病程和预后 近半数4岁以前起病, 约30%在青春期以后症状逐渐消失,但大部分患者症状持续进入青春期,成人期时40%~50%仍然存在症状, 20% ~ 30%不仅有临床症状,且合并反社会行为、物质依赖、酒依赖等问题。

54 抽 动 障 碍 (tic disorders) 是一组主要发病于儿童期,表现为运动肌肉和发声肌肉抽动的疾病。

55 分 类 根据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和是否伴有发声抽动分为 短暂性抽动障碍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Tourette综合征

56 流行病学 多数起病于学龄期,运动抽动常在7岁前发病, 发声抽动多在11岁以前发生。 患病率: 国外— 学龄儿童抽动障碍 12%~16%
国外— 学龄儿童抽动障碍 12%~16% — 学龄儿童中曾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史占 5%~24%。 — 慢性抽动障碍 1%~2% — tourette综合征终身患病率 4/万~5/万。 国内— 8~12岁人群中抽动障碍患病率2.42‰ — 男性学龄儿童患病危险性最高 — 男女性患病比率 3:1~4:1。

57 临床表现 基本症状 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 抽动形式: 简单、复杂性 抽动部位: 单个、多个

58 运动抽动的简单形式: 眨眼、耸鼻、歪嘴、耸肩、 转肩或斜肩等。 运动抽动的复杂形式: 蹦跳、跑跳和拍打自己等

59 发声抽动的简单形式: 清理喉咙、吼叫声、犬叫声等。 发声抽动的复杂形式: 重复语言、模仿语言、秽语等

60 抽动症状的特点: 不随意、突发、快速、重复和非节律性,可以受意志控制在短时间内暂时不发生,但不能较长时间地控制自己不发生抽动症状。 在受到心理刺激、情绪紧张、躯体疾病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发作较频繁,睡眠时症状减轻和消失。

61 临床类型 短暂性抽动障碍 (transient tic disorder) 又称抽动症(tics),为最常见类型。

62 表现为简单的运动抽动症状 多首发于头面部,如眨眼、耸鼻、皱额、张口、侧视、摇头、斜颈、耸肩等。 少数表现为简单的发声抽动症状 如清嗓、咳嗽、吼叫、犬叫或 “啊、呀”等单调的声音。 也可见多个部位的复杂运动抽动, 如蹦跳、跑跳和拍打自己等。

63 部分患者的抽动始终固定于某一部位 另一些患者的抽动部位则变化不定,从一种表现形式转变为另一种。 还有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多个部位的运动抽动症状。 起病于学龄早期,4~7岁儿童最常见,男性为多。在一天内多次发生,至少持续2周,但不超过一年。

64 慢性运动或抽动障碍 (chronic motor or vocal tic disorder) 多数表现为简单或复杂的运动抽动
少数表现为简单或复杂的发声抽动 一般不会同时存在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 慢性抽动障碍病程持续,往往超过1年以上。

65 Tourette综合征 (Tourette’s syndrome) 又称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或抽动秽语综合征。
以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 一般首发症状为简单运动抽动,以面部肌肉的抽动最多

66 祝老师们工作顺利


Download ppt "发 展 心 理 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