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東亞文化與思想》 黃俊傑 台灣大學講座教授 教育部國家講座 Website: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東亞文化與思想》 黃俊傑 台灣大學講座教授 教育部國家講座 Website:"—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東亞文化與思想》 黃俊傑 台灣大學講座教授 教育部國家講座 Website:

2 第 七講 東亞交流經驗中1920年代台灣人的中國論述

3 1. 引言

4 1:1 近代東亞脈絡中台灣的特徵 台灣可譬喻為一首交響曲 台灣可譬喻為(中古歐洲的)一張羊皮紙(Palimpsest)

5 1:2 近代台灣的歷史轉捩點 1865 台灣建省 劉銘傳 台北城裝設路燈

6 1:2 近代台灣的歷史轉捩點 → 乙未割台 馬關條約簽訂 春帆樓

7 1:2 近代台灣的歷史轉捩點 → 1920’s 中西新舊思潮激盪 蔣渭水 台灣文化協會第一回理事會

8 1:2 近代台灣的歷史轉捩點 → 二戰結束,台灣光復

9 1:2 近代台灣的歷史轉捩點 → 解嚴 解嚴令

10 1:2 近代台灣的歷史轉捩點 → 總統直選 李登輝當選首任直選總統

11 1:2 近代台灣的歷史轉捩點 → 1987 解嚴 → 1996 總統直選 → 2000 第一次政黨輪替 → 2006.9.9 反貪倒扁運動
1:2 近代台灣的歷史轉捩點 → 解嚴 → 總統直選 → 第一次政黨輪替 → 反貪倒扁運動 → 總統大選 第二次政黨輪替

12 1:3 1920年代是台灣歷史轉型的關鍵: 從武裝抗日運動轉向議會鬥爭 → 1918 「六三撤廢期成同盟會」成立
1: 年代是台灣歷史轉型的關鍵: 從武裝抗日運動轉向議會鬥爭 → 「六三撤廢期成同盟會」成立 → 《台灣青年》月刊創刊 → 台灣文化協會創立 → 《台灣青年》易名為《台灣民報》 → 台灣文化協會內鬥 → 《台灣民報》在台發行 → 霧社事件

13 → 霧社事件 日軍前往霧社 莫那魯道

14 1:4 1920年代《台灣民報》的 「中國改造論」辯論 1)台灣知識分子經由日本所折射出的 中國關懷 2)隱含日據時代的中台關係
1: 年代《台灣民報》的 「中國改造論」辯論 1)台灣知識分子經由日本所折射出的 中國關懷 2)隱含日據時代的中台關係 台灣議會設置運動請願書

15 1:5 世界政治風雲變幻的1920年代 1)歐美方面: 1922 義大利法西斯 與蘇聯政權成立 1924 希特勒崛起
1:5 世界政治風雲變幻的1920年代 1)歐美方面: 1922 義大利法西斯 與蘇聯政權成立 1924 希特勒崛起 1924 列寧去世, 史達林上台 1929 美國股市崩盤 1930 世界經濟大恐慌 希特勒 墨索里尼 史達林 列寧

16 1:6 世界政治風雲變幻的1920年代 2)亞洲方面: 1921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 第一次直奉戰爭 1923 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
1:6 世界政治風雲變幻的1920年代 2)亞洲方面: 1921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 第一次直奉戰爭 1923 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 抵制日貨運動、反帝運動 1924 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5 孫中山逝世 1926 蔣中正誓師北伐 1928 台灣共產黨成立於上海 濟南事件、張作霖遭暗殺 北伐成功、台北帝國大學創校 毛澤東 張作霖

17 廣州黃埔軍校開學典禮後,孫中山、 蔣中正與蘇聯代表等一同走出校門。
1924年6月16日,廣州黃埔軍校開學當日,蔣中正與孫中山合影。

18 1928 台北帝國大學創校 台北帝國大學第一任校長幣原坦博士 幣原坦墨寶

19 1:7 本講問題 兩岸知識分子在時代變局下的1920年代裡,如何思考中國現狀與未來?
1:7 本講問題 兩岸知識分子在時代變局下的1920年代裡,如何思考中國現狀與未來? 1920年代台灣知識分子的「中國改造論」辯論對今日有何歷史啟示?

20 2. 1920年代「中國改造論」辯論的歷史背景與參與者

21 2:1 「中國改造論」辯論始末  陳逢源: 〈最近之感想(一)〉 發表於《台灣民報》 第119 期,1926年8月22日。
第119 期,1926年8月22日。  許乃昌:致陳逢源的公開信 發表於《台灣民報》第143期, 年2月6日。 陳逢源 許乃昌

22 2:2 辯論的時代背景: 中日台三方密切互動的歷史動盪期 政治背景: 中國政府以國民革命為主軸→國共合作 經濟與社會背景:
2:2 辯論的時代背景: 中日台三方密切互動的歷史動盪期 政治背景: 中國政府以國民革命為主軸→國共合作 經濟與社會背景: 中國人口的快速增加與都市化 中國境內棉紡織快速成長,已不需仰賴進口 中國的新聞媒體快速增加,資訊流通更為容易

23 2:2辯論的時代背景: 中日台三方密切互動的歷史動盪期 思想背景: 知識分子受俄國革命的鼓舞,嚮往通過馬克思主義來「走俄國人的路」。
中國與台灣留日學生激增,台灣留日知識份子深受中日關係緊張的氣氛感染。

24 2:3 辯論的參與者 1)陳逢源 臺南地主出身,舊學根柢甚佳, 對台灣土地制度與經濟問題的看法代表 資產階級立場。
2:3 辯論的參與者 1)陳逢源 臺南地主出身,舊學根柢甚佳, 對台灣土地制度與經濟問題的看法代表 資產階級立場。 2)許乃昌、蔡孝乾: 傾向社會主義,與島內外左翼 知識份子關係密切。

25 議題(一): 資本主義道路? 社會主義道路?
3、 議題(一): 資本主義道路? 社會主義道路?

26 3:1 陳、許、蔡三人的論點與爭辯 資本主義道路:
3:1 陳、許、蔡三人的論點與爭辯 資本主義道路: 1920年代中國因軍閥割據、工商業規模小、帝國主義摧殘等因素,經濟仍處於封建狀態,難以走向資本主義。 解決方法: 加強工商階級的團結、推動股份公司制度。

27 3:1 陳、許、蔡三人的論點與爭辯 社會主義道路:
3:1 陳、許、蔡三人的論點與爭辯 社會主義道路: 主張以國民革命改造中國,打倒帝國主義與軍閥官僚買辦:由資產階級領導,局部抵抗帝國主義;由無產階級 領導,全面打倒帝國主義。 主張打破現有的生產關係,走上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

28 3:2 台灣與中國知識分子看法的比較 台灣知識分子對中國前途的思考: 台灣知識分子以中國為某種「概念」,而中國知識分子則以中國為「實體」。
3:2 台灣與中國知識分子看法的比較 台灣知識分子對中國前途的思考: 台灣知識分子以中國為某種「概念」,而中國知識分子則以中國為「實體」。 雙方思考脈絡的差異: 《台灣民報》的辯論者將資本與社會主義視為對立; 《申報月刊》作者群則注意到政治支配力的優先性與中國社會的複雜性。

29 議題(二): 民族解放優先? 階級解放優先?
4、 議題(二): 民族解放優先? 階級解放優先?

30 4:1 民族解放是救國的藥方 「由世界的現狀看來,沒有先解放民族,哪裡還會得解放階級?沒有先造成統一的國家,哪裡還會得打倒列強的帝國主義?然而信奉共產主義的人們,不認清改造的方法要有順序。…革命前的俄國 ,歷來是世界中的一強國,不像中國這些四分五裂的樣子,已成為列強的次殖民地。」 (陳逢源:〈答許乃昌氏的駁中國改造論(七)〉 )

31 4:2 階級解放應優先於民族解放 「今後中國本身不能向資本主義這條路 跑去,倘若農工商各階級的勢力多少
4:2 階級解放應優先於民族解放 「今後中國本身不能向資本主義這條路 跑去,倘若農工商各階級的勢力多少 能夠增長,所積蓄的「財」,也敵不上國際資本主義的蠶食。」 「中國全民族的解放,須待社會主義的 實現,新中國的改造須待無產階級的勢力。」 (蔡孝乾:〈駁芳園君的「中國改造」論〉 )

32 4:3 「解放」的馬克思思想脈絡與1920年代台灣知識分子的脈絡:比較的視野
4:3 「解放」的馬克思思想脈絡與1920年代台灣知識分子的脈絡:比較的視野 馬克思( Karl Marx, )的脈絡: 「在法國,只要有點什麼,就能佔有一切;在德國,只有一無所有,才不致失掉一切。在法國,部分解放是普遍解放的基礎,在德國,普遍解放是任何部分解放的必要條件。在法國,全部自由應該由逐步解放的現實過程產生;在德國,確應該由這種逐步過程的不可能性產生。 」 *馬克思的「解放」:在「部分/全體」以及     「特殊/普遍」的脈路中思考。

33 4:3 「解放」的馬克斯思想脈絡與1920年代台灣知識分子的脈絡:比較的視野
4:3 「解放」的馬克斯思想脈絡與1920年代台灣知識分子的脈絡:比較的視野 台灣知識分子的「民族/階級解放」的思考脈絡與台灣特殊的政經結構 矢內原忠雄( )指出,日據時代台灣「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的辯證統一。

34 5. 結論

35 5:1 中國是東亞周邊各國眼中之 巨大的「他者」(the “other”)
1)「自我」與「他者」之不可分割性: 文化認同 2)「自我」與「他者」之互為緊張性: 政治認同 山崎闇齋( )與學生對話

36 5: 年代台灣知識分子的盲點 中國:作為概念或作為實體? 視「中國」為「抽象的概念」而非「實體的存在」,過度美化或醜化對大陸的「想像」,而未能正確認識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複雜性、整體性與多面性。 中國 vs. 台灣:有機關係或機械關係? 吳濁流 楊逵

37 5:3 「西方」是中、日、台三方互動中的「介入的第三者」
5:3 「西方」是中、日、台三方互動中的「介入的第三者」 近代西方的達爾文「演化論」: → 「社會達爾文主義」 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 東亞發展的參照系 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 福澤諭吉、內藤湖南

38 閱讀作業 1.黃俊傑:〈日據時代台灣知識分子對 中國前途的看法:以1920年代「中國 改造論」的辯論為中心〉,收入:
《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台大 出版中心,2006)。 2.黃俊傑:〈日據時代台灣知識分子的 大陸經驗:「祖國意識」的形成、內 涵及其轉變〉,收入同上書,頁71-98。

39 思考問題 從本講內容,您如何分析1920年代中、 日、台三邊的複雜關係?為什麼?
如果您是1920年代的台灣知識份子, 您會如何展望中國前途?為什麼? 1920年代台灣人的「中國改造論」有 何歷史的啟示?為什麼?

40 延伸閱讀 狹間直樹編:《1920年代の中國》(東京:汲古書院,1995)。
黃俊傑:《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 Chun-chieh Huang, 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New Brunswick : Transaction Publisher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4). 山根幸夫:《大正時代におにる日本と中國のあいだ》(東京:研文出版,1998)。

41 關鍵詞 中國改造論 1920年代 陳逢源 許乃昌 蔡孝乾

42

43

44

45 曠谷幽蘭 靜靜的我開放在幽谷, 輕輕的我搖曳在風中, 一襲碧綠,一抹幽香, 我是一棵幽蘭在曠古, 我是一棵幽蘭在曠古。

46 曠谷幽蘭 當清風柔柔的徐來, 聆聽著我靜靜的歌謠, 靜靜的山,月亮陪伴, 我是一棵幽蘭在曠古, 我是一棵幽蘭在曠古。


Download ppt "《東亞文化與思想》 黃俊傑 台灣大學講座教授 教育部國家講座 Website:"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