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方 剂 学 何霞芬 hexiafen@singaporetcm.edu.sg.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方 剂 学 何霞芬 hexiafen@singaporetcm.edu.sg."—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方 剂 学 何霞芬

2 绪 言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的性质 学习方剂学的目的与任务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3/9/2017

3 方 剂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辨证 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 的药物,按着组方原则,酌定用 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 剂:通“齐”
·绪言· 方 剂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辨证 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 的药物,按着组方原则,酌定用 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 方: 规定、规矩 剂:通“齐” 排比而整齐 参差而无杂 3/9/2017

4 ·绪言· 方剂学 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 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理论:理、法、方、药 临床:临床运用 3/9/2017

5 学科性质: 专业基础课、桥梁课 学习目的: 理论与临床的过渡 学习任务: 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 分析、运用方剂 临证组方 ·绪言·
3/9/2017

6 基础方 代表方 常用方 ·绪言· 历代方剂学发展过程当中,总结的一些针 对基础病机、基础证型所确立的方剂。 代表某种理论 多年临床运用中被
的典型的方剂 多年临床运用中被 公认的、确定有效 的方剂 3/9/2017

7 学习方法 1. 紧密联系已学各科知识。 2. 正确处理理解与记忆的关系。 3.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4. 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 ·绪言·
3/9/2017

8 方剂学发展简史 1.先秦时期 2.两汉时期 3.魏晋南北朝时期 4.隋唐时期 5.宋元时期 6.明清时期 7.近现代时期 3/9/2017

9 ·发展简史·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考古价值多于临床实用价值 3/9/2017

10 2.两汉时期: ·发展简史· 黄帝内经 —初步总结了治则 和治法,并提出了 对组方的基本结构 要求,从而初步 奠定了方剂学的 理论基础。
—总结了一批行之 有效的著名方剂。 伤寒杂病论 3/9/2017

11 《黄帝内经》 —“理论基础” ·发展简史· 1. 治则的基本建立 2. 治法的归纳 3.“十三方” 4. 组织方剂的基本结构
3/9/2017

12 《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 ·发展简史· 1.“融理法方药为一体” 2. 产生了一大批多少年来临床验证行之有效的名方 奠定了辨证
论治的基础 3/9/2017

13 3.魏晋南北朝时期 —以实用为主,略于理论探讨 《肘后备急方》:东晋 ·葛洪 特点:简、便、廉、效。 肘后 备急
·发展简史· 3.魏晋南北朝时期 —以实用为主,略于理论探讨 《肘后备急方》:东晋 ·葛洪 特点:简、便、廉、效。 肘后 备急 《刘涓子鬼遗方》:晋 ·刘涓子 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3/9/2017

14 ·发展简史· 4.隋唐时期: —方书大量涌现,大部头巨著相继问世 ·唐 ·孙思邈《千金方》 ·唐 ·王焘《外台秘要》 3/9/2017

15 5.宋元时期: 方剂学全面发展的时期: 1.理论观点的运用 2.方解、方论的出现 3.归经的使用 4.统治阶级的支持 ·发展简史·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伤寒明理论》(成无己)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3/9/2017

16 6.明清时期: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 2.方论专著,层出不穷 3.教育用书,已现雏形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 5.治法研究,已成体系
·发展简史· 明代特点:侧重方药共融发展 6.明清时期: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 2.方论专著,层出不穷 3.教育用书,已现雏形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 5.治法研究,已成体系 清代特点:由博返约,规范整理 3/9/2017

17 1.《本草纲目》 2.《普济方》─61739首方 历史上现存载方最多 3.《医方考》 历史上第一部详析方论的专著
·发展简史· 1.《本草纲目》 2.《普济方》─61739首方 历史上现存载方最多 3.《医方考》 历史上第一部详析方论的专著 4.《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 3/9/2017

18 7.近现代时期: ·发展简史· 1. 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2. 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3. 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4. 中药新药的研究与生产。 3/9/2017

19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治法概述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常用治法 第三节 3/9/2017

20 概念 ·治法的 广义:治法也是治疗方法的一种 如:中药、西药、针灸等 狭义: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方剂与治法· 概念 ·治法的 广义:治法也是治疗方法的一种 如:中药、西药、针灸等 狭义: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什么是治法?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3/9/2017

21 ·方剂与治法· 特点 ·治法的 1.多层次性 2.多体系性 3/9/2017

22 1.治法的多层次性 治疗大法: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如:表证用汗法、寒证用温法等
·方剂与治法· 1.治法的多层次性 治疗大法: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如:表证用汗法、寒证用温法等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所确立的治疗大法 如: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等 治则:所有疾病必须遵守的治法共性 如:扶正祛邪、平调寒热等。 3/9/2017

23 ·方剂与治法· 2.治法的多体系性 六经治法体系 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三焦治法体系 脏腑治法体系 3/9/2017

24 第一节 治法概述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第二节 常用治法 第三节 3/9/2017

25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与治法·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3/9/2017

26 ·方剂与治法·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3/9/2017

27 第一节 治法概述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第二节 常用治法 第三节 3/9/2017

28 清 · 程钟龄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方剂与治法·
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3/9/2017

29 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 ·方剂与治法· 寒 → 温 单一治法(七法)+和(复合治法) 八法 热 → 清 虚 → 补 实 → 泻 汗
寒 → 温 单一治法(七法)+和(复合治法) 八法 热 → 清 虚 → 补 实 → 泻 吐 消 3/9/2017

30 ·方剂与治法· 汗 法 【概 念】 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3/9/2017

31 【适应范围】 ·方剂与治法· 1.感冒 2.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3.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4.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5.痢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3/9/2017

32 【分 类】 表寒者—辛温发汗 表热者—辛凉发汗 阳虚者—补中发汗 阴虚者—养阴发汗 挟热者—清热发汗 挟寒者—温经发汗 伤食者—消导发汗
·方剂与治法· 【分 类】 表寒者—辛温发汗 表热者—辛凉发汗 阳虚者—补中发汗 阴虚者—养阴发汗 挟热者—清热发汗 挟寒者—温经发汗 伤食者—消导发汗 …… 3/9/2017

33 【使用注意】 1.分清病性,恰当用药 2.用药辛散,不宜久煎 3.温服啜粥,以助汗出 4.取汗标准:面生微汗 5.中病即止,不必尽剂
·方剂与治法· 【使用注意】 1.分清病性,恰当用药 2.用药辛散,不宜久煎 3.温服啜粥,以助汗出 4.取汗标准:面生微汗 5.中病即止,不必尽剂 3/9/2017

34 吐 法 里实在上 【概 念】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方剂与治法·
吐 法 【概 念】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里实在上 3/9/2017

35 【适应范围】 【使用注意】 ·方剂与治法· “病位居上” “确蓄实邪” “病情急重” 1.吐后调养脾胃 2.止吐方法: 冷开水、冷稀饭
姜汁、麝香少许 等。 3/9/2017

36 ·方剂与治法· 下 法 【概 念】 通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的方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大便而出的一种治法。 里实在下 3/9/2017

37 【分 类】 【适应范围】 【使用注意】 ·方剂与治法· 寒下、温下 润下、逐水 攻补兼施 燥屎内结 或热结旁流 或停痰留饮 瘀血或积水等
大便不通 燥屎内结 或热结旁流 或停痰留饮 瘀血或积水等 形证俱实之证 【使用注意】 辨清病性 分清表里 药猛宜慎 养胃善后 3/9/2017

38 ·方剂与治法· 和 法 【概 念】 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3/9/2017

39 “和” ·方剂与治法· 1.协调平衡、双向调节之义 2.和为圣度 —《内经》 3.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
4.调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戴天章《广温疫论》 3/9/2017

40 【适应范围】 【分 类】 【使用注意】 ·方剂与治法· 肝脾不和 和解少阳 肠寒胃热 调和肝脾 气血营卫失和等 调和肠胃
邪犯少阳 肝脾不和 肠寒胃热 气血营卫失和等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 【使用注意】 1.邪不在少阳不能和 2.虚证不能和 3.痞满、呕逆等实证不能和 3/9/2017

41 温 法 【概 念】 通过温里驱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 里寒证 ·方剂与治法· 寒从中生 外寒直中
温 法 【概 念】 通过温里驱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 寒从中生 外寒直中 里寒证 3/9/2017

42 【分 类】 【使用注意】 ·方剂与治法· 温中祛寒—中焦虚寒 中阳 回阳救逆—心肾阳虚 心肾之阳 温经散寒—外来之寒为主 表阳 2.三因制宜
温中祛寒—中焦虚寒 中阳 回阳救逆—心肾阳虚 心肾之阳 温经散寒—外来之寒为主 表阳 【使用注意】 1.辨寒热真假 — 真热假寒证 2.三因制宜 3.循序渐进 —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4.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3/9/2017

43 ·方剂与治法· 清 法 【概 念】 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方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3/9/2017

44 【适应范围】 ·方剂与治法· 经热:散漫之热 郁热:蓄聚之热 热 实热 搏结气血,腐败血肉─局部红肿热痛或见脓血 热毒 证
热陷心包─心神病变、甚则神昏 热结 热实互结 瘀热互结 痰热互结 水热互结 虚热 3/9/2017

45 【使用注意】 【分 类】 ·方剂与治法· 1.辨寒热真假 2.注意病位、病性 清气分热 3.权衡热势轻重 清营凉血 4.为热找出路
5.注意保护脾胃 清气分热 清营凉血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清虚热 3/9/2017

46 消 法 【概 念】 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方剂与治法· 消 法 【概 念】 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适应范围】 3/9/2017

47 ·方剂与治法· 饮食停滞; 气滞血瘀 ; 癥瘕积聚; 水湿内停; 痰饮不化; 疳积虫积; 疮疡痈肿等。 3/9/2017

48 消法与下法的区别 ·方剂与治法· 消 法 下 法 病位 脏腑、经络、肌肉 胃肠 病性 虚实夹杂 实证 病势 渐积性 速积性 作用 缓
消 法 下 法 病位 脏腑、经络、肌肉 胃肠 病性 虚实夹杂 实证 病势 渐积性 速积性 作用 强,从下窍排出 3/9/2017

49 ·方剂与治法· 【使用注意】 1. 治疗宜缓图,缓治为主 2. 注意结合补法 3/9/2017

50 补 法 【概 念】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适应范围】 1. 虚 证; 2. 虚证有邪气,但邪气不盛。
·方剂与治法· 补 法 【概 念】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适应范围】 1. 虚 证; 2. 虚证有邪气,但邪气不盛。 3/9/2017

51 ·方剂与治法· 【适应范围】 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使用注意】 注意邪正关系 注意虚实真假 补而不滞 不滥用 “通补” 3/9/2017

52 重 点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小 结· 1.治法和方剂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重 点 1.治法和方剂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治法的定义、适应病证、常用分类 及使用注意 以《医门八法》为代表,汗、吐、下、和、 温、清、消、补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3/9/2017

53 第 二 章 方 剂 的 分 类

54 ·方剂的分类· “七 方”说 病 证 分 类 法 祖方(主方)分类法 功用(治法)分类法 综 合 分 类 法

55 了解 “七方”: 大、小、缓、急、奇、偶、复 “十剂”: 病证分类法: 《五十二病方》、 《伤寒杂病论》、 《外台秘要》等 ·方剂的分类·
宣 可去壅 通 可去滞 补 可去弱 泄 可去闭 轻 可去实 重 可去怯 滑 可去著 涩 可去脱 燥 可去湿 湿 可去粘

56 第 三 章 方剂的组成

57 ·组成与变化· 遣药组方的关键环节: 1.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 2.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58 ·配伍目的· 熟悉 组织 搭配 用药物通过配伍合成方剂,具有一种相辅相成,或者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得全方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符合辨证论治符合针对病机、体现治法的基本要求 + 队伍 序列 “用药有利有弊,用方有利无弊”

59 如柴胡:解表(配川芎)、疏肝理气(配白芍)、升举清阳(配升麻) 2.用量特点 如柴胡:小剂量升举清阳,中剂量疏肝理气,大剂量解表
·配伍目的· 控制药物功效发挥方向: 1.配伍环境 如柴胡:解表(配川芎)、疏肝理气(配白芍)、升举清阳(配升麻) 2.用量特点 如柴胡:小剂量升举清阳,中剂量疏肝理气,大剂量解表 如陈皮,大剂量降逆和胃,小剂量理气 3.炮制方法 如酒大黄、醋柴胡、麻黄戎等

60 如九味羌活汤治疗感冒,痹证则“用丸有效”
·配伍目的· 控制药物功效发挥方向: 4.煎服方法 “治寒以热,凉以行之” “治热以寒,温以行之” 5.剂型选择 如九味羌活汤治疗感冒,痹证则“用丸有效”

61 配伍目的: 1.增强药力 2.产生协同作用 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 ·配伍目的· 荆芥配防风 党参配黄芪 桃仁配红花 麻黄配桂枝
附子配干姜 木香配元胡

62 ·配伍目的· 配伍目的: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如:四君子汤 异功散 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等 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63 如何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1.多药相配,增效减毒 2.药量控制 3.炮制减毒 4.煎药方法 5.道地药材 6.剂型的限定
·配伍目的· 如何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1.多药相配,增效减毒 2.药量控制 3.炮制减毒 4.煎药方法 5.道地药材 6.剂型的限定 7.辨证论治的总体把握 相 杀 相 畏

64 方剂的基本结构 掌握 ·基本结构· 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 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 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
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何伯斋 主 病 之 为 君, 佐 君 之 为 臣, 应 臣 之 为 使。 —《素问》

65 ·基本结构· 方剂的基本结构 君 药 臣 药 佐 药 使 药

66 ·君 药· 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如:茵陈蒿汤—茵陈 返 回

67 ·臣 药· 含义二: 含义一: 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 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 主病或主证作用 的药物。 返 回

68 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如:麻黄汤—杏仁
·佐 药· 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如:麻黄汤—杏仁 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如:半夏配生姜 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如:猪胆汁 返 回

69 ·使 药· 引 经 药 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举例 调 和 药 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70 ·使 药· 太 阳 羌活,蒿本 太 阴 苍朮 阳 明 白芷,葛根 少 阴 细辛 少 阳 柴胡,黄芩 厥 阴 川芎、青皮 载药上行 桔梗 引药下行 牛膝 返 回

71 使用注意: 1.君药不可缺; 2.作为臣药、佐药、使药不必俱备, 一药可兼多职; 3.方剂分析时,对于大方或者复方, 宜归类分析。
·基本结构· 使用注意: 1.君药不可缺; 2.作为臣药、佐药、使药不必俱备, 一药可兼多职; 3.方剂分析时,对于大方或者复方, 宜归类分析。

72 “以法统方”与“君臣佐使”理论: 是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 方剂的针对病机,切合病机需 要的基本前提。 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式,是体
·基本结构· “以法统方”与“君臣佐使”理论: 是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 方剂的针对病机,切合病机需 要的基本前提。 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式,是体 现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

73 ·组成与变化· 掌握 理想有效的方剂的重要环节: 1.针对病机,正确的立法。 2.熟练的配伍用药技巧。 3.主次分明,全面兼顾的基本结构。

74 方剂运用必须变化: 运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变化形式·
药 味 运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药 量 剂 型

75 药味变化 ·药味变化· 指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君药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次要药物,以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即“随证加减”。
如: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 葛根汤、桂枝去芍药汤 麻黄汤—三拗汤、华盖散

76 药量变化 ·药量变化· 作用: 1.改变或者决定方中药力大小; 2.药量变化,会改变配伍关系。 举例:
1.左 金 丸—黄连6份、吴茱萸1份—清肝和胃 2.反左金丸—黄连1份、吴茱萸6份—温肝和胃

77 药量变化 ·药量变化·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鉴别表 方 名 君 药 臣药 佐使药 主治证候 备 注 小承 气汤 大黄四两 枳实三枚 厚朴
方 名 君 药 臣药 佐使药 主治证候 备 注 小承 气汤 大黄四两 枳实三枚 厚朴 二两 阳明腑实证(热结): 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腹痛拒按 分二服 厚朴三 物汤 厚朴八两 枳实五枚 大黄 四两 气滞便秘(气闭): 脘腹满痛不减,大便秘结 分三服

78 药量变化 ·药量变化· 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鉴别表 方 名 组成药物 炙甘草 生附子 干姜 主治证候 备 注 四逆汤 二 两 一 枚 一两
方 名 组成药物 炙甘草 生附子 干姜 主治证候 备 注 四逆汤 二 两 一 枚 一两 五钱 下利清谷,呕吐,恶寒,四肢厥逆,身体疼痛,脉微细或沉迟细弱 因阳衰寒盛所致,所以姜、附回阳救逆 通 脉 (大者) 三两 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身反不恶寒 因阴盛格阳所致,故加重姜附用量以回阳逐阴、通脉救逆

79 剂型变化 ·剂型变化· 剂型不同,作用不同。 如:汤剂—作用快而力峻(理中汤) 丸剂—作用慢而力缓(理中丸) 剂型不同,功效主治不同。
如:九味羌活汤(丸) 桂枝茯苓丸(汤)

80 第 四 章 剂 型

81 了解 ·剂 型· 剂型简介: 膏 剂 酒 剂 丹 剂 茶 剂 露 剂 锭 剂 条 剂 线 剂 栓 剂 冲 剂 片 剂 糖浆剂 口服液 注射液
汤 剂 散 剂 丸 剂

82 汤剂 ·剂 型· 汤剂:“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李东垣) 优点: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可灵活加减,照顾全面。
缺点:服用量大,某些药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发挥散失,不适于大生产,亦不便于携带。 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返 回

83 散剂 ·剂 型· 散剂: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 —李东垣 分内服、外用;粗末、细粉。 优点: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
缺点:口感比较差,特别是口服细末,不便于加减变化。 作用发挥和吸收比汤剂慢,比丸剂快。 散剂 返 回

84 丸剂 ·剂 型· 丸剂: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 —李东垣 分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
优点: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 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 如:理中丸 逍遥丸 左金丸 等等 返 回

85 ·剂 型· 膏剂

86 ·剂 型· 酒 剂 丹 剂 露 剂 茶 剂

87 ·剂 型· 条 剂 线剂 栓 剂

88 ·剂 型· 冲 剂 片 剂 口服液 糖浆剂 注射液

89 第 五 章 煎药法与服药法

90 ·方剂服法· 煎 药 用 具 煎 药 用 水 煎药法 煎 药 火 候 煎 药 方 法 服 药 时 间 服药法 服 用 方 法 药 后 调 护

91 ·煎药法· 煎药用具: 一般来说, 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器具或铝制品亦可,忌用铁器、铜器。

92 以洁净的冷水为佳,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均可。
·煎药法· 煎药用水: 以洁净的冷水为佳,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均可。 用水量可视药量、药物质地及煎药时间而定,一般以漫过药面3~5cm为宜。

93 前人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谓“武火”,慢火煎之谓“文火”。
·煎药法· 煎药火候: 前人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谓“武火”,慢火煎之谓“文火”。 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即用文火。

94 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之后再煎煮,其成效成分则易于煎出。对某些要求特殊煎法的药物,应在处方中加以注明。
·煎药法· 煎药方法: 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之后再煎煮,其成效成分则易于煎出。对某些要求特殊煎法的药物,应在处方中加以注明。 举例

95 先煎: 后下: 包煎: 单煎: 熔化(烊化): 冲服: 龙骨、牡蛎等 大黄、肉桂、砂仁、蔻仁等 赤石脂、旋覆花、车前子等 羚羊角、西洋参等
·煎药法· 先煎: 后下: 包煎: 单煎: 熔化(烊化): 冲服: 龙骨、牡蛎等 大黄、肉桂、砂仁、蔻仁等 赤石脂、旋覆花、车前子等 羚羊角、西洋参等 阿胶、蜂蜜等 麝香、牛黄等

96 ·方剂服法· 煎 药 用 具 煎 药 用 水 煎药法 煎 药 火 候 煎 药 方 法 服 药 时 间 服药法 服 用 方 法 药 后 调 护

97 服药时间: ·服药法· 一般来说,饭前1小时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用 滋补方药,宜空腹服用 治疟方药,宜发作前2h服用
安神方药,宜睡前服用 急证重病,可不拘时间服用 慢性病,宜定时服用

98 服药时间: ·服药法·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胸膈以下者,先服药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满而在夜。
—《千金要方》 服治病之药,以食前服之; 服养生之药,以食后服之。 —《医心方》

99 服药方法: ·服药法· 汤剂:日1剂,头煎二煎兑合,分2次 或3次温服,必要时可日2剂。 散剂:定量日服2-3次 丸剂:水送服
发汗解表药:趁热服,药后温覆避风 热证用寒药可冷服 寒证用热药可热服 等等

100 药后调护: ·服药法· 服药后的调养与护理是用法的内容之一,它不仅直接影响着药效,而且关系到病体的康复。
疾病对饮食的宜忌:如水肿病宜少食盐,消渴病宜忌糖,下利慎油腻等; 药物对饮食的宜忌: 如含地黄的方药,应忌食萝卜,有土茯苓的忌茶叶,服荆芥时宜忌河豚与无鳞鱼等。

101 总论重点小结 1.方剂和治法的关系。 包括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绪言) 2.常用治法。以《医门八法》为代表。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3.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

102


Download ppt "方 剂 学 何霞芬 hexiafen@singaporetcm.edu.sg."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