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心 悸 内科教研室 周迎春
2
内容 概述(定义和源流)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转归预后 预防与调护 结语
3
【概说】定义 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说文解字》释“悸”为“心动也” 包括惊悸和怔忡
《证治准绳》曰:“怔忡者,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惊者,因外有所卒动”。
4
【概说】源流 《内经》: “心澹澹大动” “心下鼓” “心怵惕” 《素问·平人气象论》:
《内经》: “心澹澹大动” “心下鼓” “心怵惕” 《素问·平人气象论》: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5
【概说】源流 《素问·平人气象论》: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 。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参伍不调者病。”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6
【概说】源流 《伤寒杂病论》:惊悸、心动悸、心下悸 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者,真武汤主之。” 117条:“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
7
【概说】源流 宋代《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 《丹溪心法》:“责之虚与痰”。 《景岳全书》:由阴虚劳损所致。
《医林改错》:瘀血内阻——血府逐瘀汤 “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 痰因火动,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
8
【概说】范围 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 心功能不全; 神经官能症等。 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参考本节论治
9
【病因病机】 1.体质虚弱 2.饮食劳倦 3.情志所伤 4.感受外邪 5.药物中毒
10
损及脾胃之阳,水湿不得运化,成痰成饮上逆心
1、体质虚弱 心失所养 失其温煦 禀素 赋体 不亏 足虚 无力鼓动血行 血脉瘀阻 气虚及阳,心阳受损 心 悸 脾化 胃源 虚不 弱足 肺气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 气血不足 损及脾胃之阳,水湿不得运化,成痰成饮上逆心 血虚至阴亏 久劳 病欲 失过 养度 肝肾阴亏 心火独亢 年老体弱
11
2、饮食劳倦 心悸 《血证论.怔忡》"心中有痰者,痰入 心中,阻其心气,是以跳动不安。” 嗜食高粱厚味 煎炸炙煿 蕴热化火生痰 痰火扰心
饮食不节,损伤 脾胃,运化失施 水液停聚,滋生痰浊 痰阻心气
12
3、情志所伤 心 悸 平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 心气不敛 心神动摇 暗 耗 阴 血 气血两虚 心失所养 思则伤脾
暗 耗 阴 血 心 悸 气血两虚 心失所养 思则伤脾 脾胃运化失施 生化之源不足 心脉不畅 心神失养 长期抑郁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肝火上炎,气血逆 乱,夹痰上攻于心 怒则伤肝 心神不宁
13
4、感受外邪 心气素虚,风寒湿热邪 合而为病,内舍于心 痹阻心脉,心血瘀阻 心 悸 耗伤心气心阳 湿毒,疫毒 灼伤营阴 心失所养
14
相关药物有附子、乌头、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
5、药物中毒 药物过量 心 悸 损及于心 毒性较剧 相关药物有附子、乌头、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 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15
【病因病机】病位与病性 病位在心,与肺脾肝肾四脏功能失调相关 病性:以虚症居多,亦由虚致实,虚实夹杂
16
体质虚弱 心 神 不 宁 或 饮食劳倦 失 心 所 养 情志所伤 悸 感受外邪 药物中毒 心虚胆怯 心脾两虚 肝肾阴亏 心阳不振 水饮凌心
肝肾阴亏 心阳不振 水饮凌心 血瘀气滞 痰浊阻滞 邪毒犯心 气血亏虚 阴阳两虚 心 神 不 宁 或 失 所 养 伤脾停湿 化火生痰 饮食劳倦 心 悸 突遇惊恐 忧思郁怒 情志所伤 风寒湿热毒 内舍于心 感受外邪 用药过度 毒性药物 药物中毒
17
【诊 断】 主要症状: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 兼有症状:胸闷不适,气短、乏力、头晕,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诱因:
听诊:心搏或快或慢、或忽跳忽止,或伴有心音强弱不等
18
【诊 断】 脉象: 心电图 脉律不整:促、 结、 代,参五不调 快:数、疾、极、脱、浮合 缓、迟、损、败、夺精
19
促:数时一止,止无定数 结:缓时一止,止无定数 代:缓时一止,止有定数 脉律不整:促、 结、 代 1.期前收缩 房性期前收缩 交界性期前收缩
20
脉律不整:促 、结、代 促:数时一止,止无定数 结:缓时一止,止无定数 代:缓时一止,止有定数 1. 期前收缩
室性早搏:提早出现的QRS前无P波,时限≥0.12S,伴有继发性ST-T变化,代偿间期不完全。 室性期前收缩
21
代:缓时一止,止有定数 窦性心动过缓,反复心律
22
2.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传导 脉律不整: 参伍不调
(1)P波消失,代以形态、间距及搏幅绝对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f波),频率 次/分。 (2)QRS波间距绝对不等,其形态与窦性相似或有室内差异性传导。
23
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快:数、疾、极、脱、浮合 数:一息六至 疾:一息七至 极:一息八至 脱:一息九至 浮合:一息十至
异位起搏点位于心室以上部位。房性及交界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由于心率过快,P’波不能辨识,两者难以鉴别时,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24
3.心房扑动(呈2:1传导) 快:数、疾、极、脱、浮合 心房扑动(呈2:1传导) 数:一息六至 疾:一息七至 极:一息八至 脱:一息九至
浮合:一息十至 快:数、疾、极、脱、浮合 3.心房扑动(呈2:1传导) I型:F波频率为300次/分左右,II、III、avF导联F波呈负向。 II型:扑动波频率约250次/分- 450次/分左右,II、III、avF 导联F波呈正向。 心房扑动(呈2:1传导)
25
4.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快:数、疾、极、脱、浮合 “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异位起搏点位于心室内,心电图表现:连续出现一系列过速的QRS波,频率多在140 ~200次/分,节律可稍有不齐;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12s ;
27
5.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快:数、疾、极、脱、浮合 疾:一息七至 心动过速发作时,每隔3~10个心搏,QRS波便围绕基线扭转其波峰的方向。
极:一息八至 脱:一息九至 浮合:一息十至 心动过速发作时,每隔3~10个心搏,QRS波便围绕基线扭转其波峰的方向。 发作时持续时间短暂而自行终止,但反复发作,极易转变为室扑和室颤。 临床表现为阿-斯综合征。
28
“脉绝不至曰死, 乍疏乍数曰死” 6.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心室扑动 心室颤动
QRS波消失,以频速、规则、大振幅的连续性波动代替,不能分辨QRS-T波,频率在200~250次/分,此时心脏失去排血功能。 心室扑动一旦发生,一般很快转变为心室颤动。
29
缓:一息四至 迟:一息三至 损:一息二至 败:一息一至 夺精:两息一至 7.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交界性逸搏
30
8.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冲动从心房传到心室的过程中异常延迟,传导部分被阻断或完全被阻断,习惯上将房室传导阻滞分为Ⅰ、Ⅱ、Ⅲ度。
缓:一息四至 迟:一息三至 损:一息二至 败:一息一至 夺精:两息一至 8.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冲动从心房传到心室的过程中异常延迟,传导部分被阻断或完全被阻断,习惯上将房室传导阻滞分为Ⅰ、Ⅱ、Ⅲ度。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31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32
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33
“脉绝不至曰死, 乍疏乍数曰死” 缓:一息四至 迟:一息三至 损:一息二至 败:一息一至 夺精:两息一至 逸搏性交界性心律;
逸搏性交界性心律,室性逸搏,室性异位搏动; 室颤; 室性自搏
34
如果病变同时累及到房室交界区时,则称为“双结病变”。其心电图表现:当发生窦性停搏时,长时间不出现交界性逸搏,或者伴发房室传导阻滞。
如果病变同时累及到房室交界区时,则称为“双结病变”。其心电图表现:当发生窦性停搏时,长时间不出现交界性逸搏,或者伴发房室传导阻滞。 败:一息一至 夺精:两息一至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夜间出现的窦性停搏
35
对SSS的治疗原则是维持适当心率,处理快速心律失常,安装永久起搏器,并治疗病因。
36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心电图
37
【鉴别诊断】 1、胸痹心痛与心悸 共有症:心慌,发作有诱因 区别症:胸痹心痛:以心前区疼痛为主 心悸:无心前期疼痛
38
【鉴别诊断】 2、奔豚与心悸 共有症:心中躁动不安,诱因皆有惊恐 区别症:奔豚: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心悸:心慌不安,无上下冲逆感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曰:“奔豚病从少腹起, 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39
【鉴别诊断】 3、卑惵与心悸 共有症:自觉心慌不安 区别症:卑惵: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疾 病,听诊及脉象一般正常 心悸:无神志异常
《证治要诀·怔忡》:“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 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
40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2.脉象变化 3.辨病辨证 4.辨惊悸怔忡
41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虚——脏腑气血阴阳亏虚 实——痰饮、瘀血、火邪 注意: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复合证候。
42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2、脉象变化 快:数、疾、极、脱、浮合 慢:缓、迟、损、败、夺精 脉律不整:促、 结、 代
43
快速型心悸 数:一息六至 疾:一息七至 极:一息八至 脱:一息九至 浮合:一息十至 过缓型心悸 缓:一息四至 迟:一息三至 损:一息二至 败:一息一至 夺精:两息一至
44
【辨证论治】 脉象变化 脉数:阳热;数、促而沉细、微细,伴有面浮肢肿,动则气短,舌质淡者:虚寒。
脉迟、结、代:迟而无力为虚寒;结脉表示气血凝滞;代脉常表示元气虚衰、脏气衰微。 久病体虚而脉象弦滑搏指者为逆; 病情重笃而脉象散乱模糊者为病危之象。 《景岳全书.脉神章》:“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但当以胃气为主。 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则病渐轻矣。 即于顷刻之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急者, 胃气之去也。此察邪正进退之法也”。
45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3 、病证对照参考 功能性——快速型心悸——心虚胆怯 冠心病——气虚血瘀,痰瘀交阻 风心病——心脉痹阻
心肌炎——气阴两虚,瘀阻心脉 心 衰——心阳不振,水气凌心
46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4、辨惊悸怔忡 惊 悸 怔 忡 与情绪因素有关 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 多为阵发性 多为持续性心悸
惊 悸 怔 忡 与情绪因素有关 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 多为阵发性 多为持续性心悸 起病速,病情轻 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 后加重 可自行缓解 病情较重,起病渐进 不发时如常人 不发时可有脏腑虚损病变 多为功能性改变 多为心脏器质性病变
47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 扶正:补益气血,调理阴阳,配合养心安神。 祛邪:化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重镇安神。
48
【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虚证: 实证: 1、心胆气虚 1、水饮凌心 2、心脾两虚 2、血瘀气滞 3、肝肾阴亏 3、痰浊阻滞 4、心阳不振
4、邪毒犯心
49
分证论治 心胆气虚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稍惊即 发,劳则加重 次症:胸闷气短,自汗,坐卧不安, 恶闻声响,少寐多梦易惊
1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稍惊即 发,劳则加重 次症:胸闷气短,自汗,坐卧不安, 恶闻声响,少寐多梦易惊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动数或细 弱 分证论治
50
分证论治 心胆气虚 治法:镇惊安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 砂 方解: 龙齿、琥珀、磁石 镇惊宁神
1 心胆气虚 治法:镇惊安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 砂 方解: 龙齿、琥珀、磁石 镇惊宁神 朱砂、茯神、菖蒲、远志安神定惊 人参益气养阴 分证论治
51
分证论治 心胆气虚 方药加减: 心血不足:加熟地、阿胶 心悸气短,气虚明显:加黄芪 心阳不振:加附子、桂枝
1 方药加减: 心血不足:加熟地、阿胶 心悸气短,气虚明显:加黄芪 心阳不振:加附子、桂枝 心气郁结: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佛手 心气不敛:加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 分证论治
52
分证论治 心胆气虚 气虚夹瘀:加丹参、桃仁、红花 气虚夹湿:加泽泻、白术、茯苓 睡眠易醒:加龙骨、牡蛎 方药加减:
1 方药加减: 气虚自汗:加麻黄根、浮小麦、乌梅、瘪桃干 气虚夹瘀:加丹参、桃仁、红花 气虚夹湿:加泽泻、白术、茯苓 睡眠易醒:加龙骨、牡蛎 分证论治
53
心脾两虚 分证论治 主症: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 心则甚 次症:眩晕健忘,面色无 华,口唇色 淡;神疲乏力,纳少腹胀,便溏
2 主症: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 心则甚 次症:眩晕健忘,面色无 华,口唇色 淡;神疲乏力,纳少腹胀,便溏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分证论治
54
心脾两虚 分证论治 方药:归脾汤 方解: 当归9、龙眼肉补养心血 黄芪12、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以生血 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 方解: 当归9、龙眼肉补养心血 黄芪12、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以生血 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 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分证论治 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芪=1:5益气以生血
55
心脾两虚 分证论治 方药加减: 气虚甚: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气 血虚甚:加熟地、白芍、阿胶 阳虚甚:加附片、桂枝
2 方药加减: 气虚甚: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气 血虚甚:加熟地、白芍、阿胶 阳虚甚:加附片、桂枝 阴虚甚:加玉竹、沙参、麦冬、生地、 石斛 分证论治
56
自汗、盗汗:加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山萸肉、煅龙牡
心脾两虚 2 方药加减: 自汗、盗汗:加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山萸肉、煅龙牡 纳呆腹胀:加陈皮、谷芽、焦三仙、鸡 内金、枳壳 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 子、柏子仁、莲子心 分证论治
57
心脾两虚 分证论治 方药加减: 气阴两虚:养心阴,通心阳,益心气,补心血 阴阳气血四者兼顾 炙甘草汤、生脉散 炙甘草:甘温益气
2 方药加减: 气阴两虚:养心阴,通心阳,益心气,补心血 炙甘草汤、生脉散 炙甘草:甘温益气 人参、大枣:补气益胃 桂枝、 生姜行阳气、调营卫 地黄、阿胶、麦冬、麻仁滋补阴血 清酒:辛热通脉 分证论治 阴阳气血四者兼顾
58
炙甘草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 用量:炙甘草4两、人参2两、生地黄1斤、桂枝3两,阿胶2两,麦门冬去心半斤、麻仁半升、生姜3两,大枣30枚。
用法:“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烽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酒,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疗效更佳。
59
炙甘草汤 换算成现代剂量约是: 炙甘草50g,人参25g,生地200g,桂枝40g,阿胶25g,麦冬50g,麻仁50g,生姜40g,大枣30枚(注:每两按30g计算)。 据考证:东汉1两约等于现代0.4455两,1升相当于现代0.2升。 生地必须用至 g,桂枝及炙甘草的每日用量可达 g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抗心律失常疗效。剂量偏小,治疗效果不理想。
60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用之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之心律不齐疗效最佳; 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及高心引起的心律不齐效差。
61
分证论治 肝肾阴亏 主症:心悸失眠,眩晕耳鸣
3 肝肾阴亏 主症:心悸失眠,眩晕耳鸣 次症: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 汗,腰膝酸软,视物昏花,两目干涩,咽干口燥,筋脉拘急,肢体麻木,急躁易怒 舌脉:舌质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分证论治
62
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用之良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安然入梦乡
3 肝肾阴亏 治法: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方药: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肉 分证论治 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用之良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安然入梦乡 沙枸麦地归川楝
63
分证论治 肝肾阴亏 方解: 山萸肉、熟地、枸杞子:滋补肝肾 沙参、麦冬、知母:滋阴润燥 酸枣仁、茯苓:宁心安神 川楝子、川芎:疏肝理气
3 肝肾阴亏 方解: 山萸肉、熟地、枸杞子:滋补肝肾 沙参、麦冬、知母:滋阴润燥 酸枣仁、茯苓:宁心安神 川楝子、川芎:疏肝理气 甘草:调和诸药 分证论治
64
分证论治 肝肾阴亏 方药加减: 口渴心烦:重用麦冬、沙参,加石斛、玉竹 阴虚火旺,热象偏重:加黄连、山栀、淡竹叶
3 肝肾阴亏 方药加减: 口渴心烦:重用麦冬、沙参,加石斛、玉竹 阴虚火旺,热象偏重:加黄连、山栀、淡竹叶 潮热盗汗:加麻黄根、地骨皮、浮小麦、白薇 便秘:加瓜蒌仁 分证论治
65
分证论治 肝肾阴亏 方药加减: 善惊易恐:加珍珠母、生龙牡 夹痰热:加用黄连温胆汤 夹瘀热:加丹参、丹皮、生地、赤芍
3 肝肾阴亏 方药加减: 善惊易恐:加珍珠母、生龙牡 夹痰热:加用黄连温胆汤 夹瘀热:加丹参、丹皮、生地、赤芍 阴虚而火不旺者:可用天王补心丹 口苦咽躁,热象较著:用朱砂安神丸 分证论治
66
分证论治 心阳不振 主症:心悸不安,动则尤甚,形寒肢冷 次症:胸闷气短,面色晄白,自汗,畏寒喜温,或伴心痛
4 主症:心悸不安,动则尤甚,形寒肢冷 次症:胸闷气短,面色晄白,自汗,畏寒喜温,或伴心痛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分证论治
67
分证论治 心阳不振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温补心阳 生龙牡:安神定悸 《伤寒论》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
4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温补心阳 生龙牡:安神定悸 分证论治 《伤寒论》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 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68
分证论治 心阳不振 方药加减: 形寒肢冷:加黄芪、人参、附子 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加煅龙牡,或加山萸肉,或用独 参汤
4 方药加减: 形寒肢冷:加黄芪、人参、附子 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加煅龙牡,或加山萸肉,或用独 参汤 兼水饮内停:加葶苈子、五加皮、 大腹皮、车前子、泽泻、猪苓 分证论治
69
分证论治 心阳不振 方药加减: 夹有瘀血: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 兼见阴伤:加麦冬、玉竹、五味子; 心动过缓著:加炙麻黄、补骨脂、附子;
4 分证论治 方药加减: 夹有瘀血: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 兼见阴伤:加麦冬、玉竹、五味子; 心动过缓著:加炙麻黄、补骨脂、附子; 亡阳:急予独参汤或参附汤,送服黑锡 丹或参附注射液静滴大汗出者:
70
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301 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伤寒论》281 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方剂组成:麻黄去节2两,细辛2两,附子炮1枚,去皮破8片。
71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 通阳祛寒 增脉复律 实验研究表明,附子、细辛、麻黄可以明显增加心率。
钱天来曰:“麻黄⋯⋯以解在表之寒,以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命门之真阳,又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三者合用,温散兼施⋯⋯无损于阳气矣,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云。” 通阳祛寒 增脉复律
72
水饮凌心 分证论治 主症:心悸眩晕,肢面浮肿,下肢为甚,甚者咳喘,不能平卧 次症:胸脘痞满,纳呆食少,渴不欲饮,恶心呕吐,形寒肢冷,小便不利
5 主症:心悸眩晕,肢面浮肿,下肢为甚,甚者咳喘,不能平卧 次症:胸脘痞满,纳呆食少,渴不欲饮,恶心呕吐,形寒肢冷,小便不利 舌脉:舌质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分证论治
73
水饮凌心 分证论治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茯苓为君,合白术则益中健脾,以绝痰饮之来源(脾为生痰之源)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水饮凌心 5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茯苓为君,合白术则益中健脾,以绝痰饮之来源(脾为生痰之源) 合桂枝则伐水下行,以防水饮之上泛 甘草补益心脾,调和诸药 分证论治 《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轻,身为 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74
水饮凌心 分证论治 方药加减: 纳呆食少:加谷芽、焦三仙、鸡内金 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
5 方药加减: 纳呆食少:加谷芽、焦三仙、鸡内金 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 尿少浮肿:加泽泻、茯苓、猪苓、防己、葶苈子、车前子、大腹皮 分证论治
75
水饮凌心 分证论治 方药加减: 胸闷、咳喘:加杏仁、前胡、桔梗、 防己、葶苈子、五加皮 兼见瘀血:加当归、川芎、刘寄奴、泽兰 叶、益母草
5 方药加减: 胸闷、咳喘:加杏仁、前胡、桔梗、 防己、葶苈子、五加皮 兼见瘀血:加当归、川芎、刘寄奴、泽兰 叶、益母草 肾阳虚衰:用真武汤 分证论治
76
血瘀气滞 分证论治 主症:心悸,心胸憋闷,心痛时作 次症:两胁胀痛,善太息,形寒肢冷,面唇紫暗,爪甲青紫
6 主症:心悸,心胸憋闷,心痛时作 次症:两胁胀痛,善太息,形寒肢冷,面唇紫暗,爪甲青紫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分证论治
77
分证论治 血瘀气滞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 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
6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 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 生地、当归:养血和血 分证论治
78
分证论治 血瘀气滞 方药加减: 气滞血瘀:加柴胡、枳壳、木香 因虚致瘀:去理气之品 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山药; 血虚加何首乌、熟地、阿胶
6 方药加减: 气滞血瘀:加柴胡、枳壳、木香 因虚致瘀:去理气之品 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山药; 血虚加何首乌、熟地、阿胶 阴虚加麦冬、玉竹、枸杞子、女贞子 阳虚加附子、肉桂、淫阳藿 分证论治
79
分证论治 血瘀气滞 方药加减: 胸部窒闷、脉络痹阻:去生地,加沉香、檀香、降香 ; 夹有痰浊:加瓜蒌、薤白、半夏;
6 方药加减: 胸部窒闷、脉络痹阻:去生地,加沉香、檀香、降香 ; 夹有痰浊:加瓜蒌、薤白、半夏; 胸痛甚:加麝香、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等; 由瘀血所致,也可选用丹参饮或血府逐瘀汤 分证论治
80
痰浊阻滞 分证论治 主症:心悸气短,胸闷胀满 次症:食少腹胀,恶心呕吐或伴烦躁失眠,口干口苦,纳呆,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7 主症:心悸气短,胸闷胀满 次症:食少腹胀,恶心呕吐或伴烦躁失眠,口干口苦,纳呆,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分证论治
81
痰浊阻滞 分证论治 治法: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导痰汤 茯苓:健脾化痰,安神 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 半夏、陈皮、制南星、枳实:理气化痰
7 治法: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导痰汤 茯苓:健脾化痰,安神 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 半夏、陈皮、制南星、枳实:理气化痰 分证论治
82
痰浊阻滞 7 分证论治 方药加减: 纳呆腹胀:加党参、白术、谷芽、麦芽、内金 有烦躁口苦:加 茵陈、苦参、黄连、竹茹,或加黄连温胆汤。
83
痰浊阻滞 分证论治 方药加减: 痰火伤津,大便秘结:加大黄、瓜蒌; 阴虚火旺:加麦冬、天 冬、沙 参、玉竹、石斛;
7 方药加减: 痰火伤津,大便秘结:加大黄、瓜蒌; 阴虚火旺:加麦冬、天 冬、沙 参、玉竹、石斛; 烦躁不安,惊悸不宁:加生龙牡、珍珠母、石决明。 分证论治
84
次症:发热、恶寒、咳嗽、神疲乏力,口干渴
邪毒犯心 8 主症:心悸,气短,胸闷,左胸隐痛 次症:发热、恶寒、咳嗽、神疲乏力,口干渴 舌脉: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或结代 分证论治
85
邪毒犯心 分证论治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方药:银翘散或生脉散加减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方药:银翘散或生脉散加减 分证论治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人参、麦冬、五味子
86
邪毒犯心 分证论治 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薄荷、牛蒡子:疏风散热 芦根、淡竹叶:清热生津 桔梗:宣肺止咳 人参:益气生津
8 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薄荷、牛蒡子:疏风散热 芦根、淡竹叶:清热生津 桔梗:宣肺止咳 人参:益气生津 麦冬:益气养阴生津 五味子:生津止咳 分证论治
87
邪毒犯心 分证论治 方药加减: 热毒甚者:加大青叶、板蓝根 夹有血瘀:加丹皮、丹参、益母草、赤芍、红花 夹有湿热:加茵陈、苦参、藿香、佩兰
8 方药加减: 热毒甚者:加大青叶、板蓝根 夹有血瘀:加丹皮、丹参、益母草、赤芍、红花 夹有湿热:加茵陈、苦参、藿香、佩兰 兼有气滞:加绿萼梅、佛手、香橼 口干渴: 加生地、玄参 分证论治
88
研究进展 1、缓慢性心律失常 麻黄附子细辛汤 参附汤 心宝丸 生脉散、阳和汤
89
研究进展 2、快速性心律失常研究 粉防己:粉防己碱 黄连素:小蘖碱。 延胡索:延胡索碱:季胺碱(碱I ), 叔胺碱(碱Ⅱ )。
苦参:苦参总碱。 常咯琳:常山的主要成分常山乙素结构改造研制而成。
90
研究进展 宁心碱:从天南星科植物掌叶半夏的块茎中提取的生物碱。研究表明该药具有奎尼丁样抗心律失常作用。
钩藤总碱:从茜草科钩藤属植物大叶钩藤中提取的。该品对乌头碱、氯化钡及氯化钙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均有对抗作用,能明显减慢犬及大鼠的心率,其作用与抑制异位起搏点及窦房结,减慢房室及房内传导有关。
91
研究进展 三七皂甙:非竞争性地对抗异丙肾上腺素加速心率的作用,且该作用不被阿托品所对抗,可能与其对心肌的直接抑制作用或对抗Ca++的作用有关。 人参总皂甙:,对电剌激下丘脑所致的室性早搏与阵发性心动过速有抑制作用,并改善心肌缺血状态,提高心内电极起搏所致室性心动过速的阔值,但不能预防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
92
研究进展 强心甙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 黄夹甙、新福甙、福寿草总甙、万年青甙、铃兰毒甙、蟾酥等,大都具有洋地黄样作用,间接起到抗心律失常作用,部分药物尚有直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对心衰房颤患者能减慢心室率。但这类药物量过大都会出现洋地黄类毒副作用。
93
转归预后 1.偶发、短暂、阵发者、病程短者,病轻易治。 2.反复发作、持续发作者,病重较难治。 3.仅有心悸、脉象变化不明显者,易治。
4.心悸而有脉象变化明显者,较难治。 5.脉象乍疏乍数、忽强忽弱或有变证者,病危难治,预后不良。
94
预防及护理措施 1、治疗引起心律失常的疾病 2、患者应保持精神乐观,坚定信心 3、轻症从事适当的体力活动,以不觉劳累为度;重证宜卧床休息
4、饮食有节,宜低脂低盐饮食。
95
小结 1、本病以自觉心中悸动,惊剔不安,不能自主为主症。分为惊悸与怔忡。 2、病位在心、病机为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
3、辨证分虚实,并结合脉象、辨病综合分析。 4、治以扶正: 补益气血,调理阴阳,配合养心安神; 祛邪:化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重镇安神。
96
小结 5、八型分治 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 心脾两虚-归脾汤 肝肾阴亏-酸枣仁汤合一贯煎 心阳不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水饮凌心-苓桂术甘汤
血瘀气滞-桃仁红花煎 痰浊阻滞-导痰汤 邪毒犯心-银翘散或生脉散加减
97
病例分析 周某,女44岁,2002年1月5日就诊。患者心悸胸闷反复发作2年余,每在情绪波动时复发或加重。询问得知患者素性抑郁,2年来多次与家人争执,情怀不畅,遂渐发为此疾。刻诊:心悸频作,胸膺窒闷,暧气则舒,食少寐艰,两胁窜痛,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
98
病例分析 1、中医诊断,并写出中医证型、辨证分析 2、中医治则、方药、处方
99
病例分析 诊断:中医:心悸(心脾两虚夹肝气郁结) 辨证分析:
1、患者久郁伤肝,肝气郁结,脾气不疏,脾胃损伤,暗耗阴血 ,心失血养,致心神不宁、 心悸、失眠多梦; 2、血虚 不能上荣肌肤及舌 致舌淡; 3、脾气虚 弱致纳少腹胀,大便溏薄,神疲乏力; 4、心气不足,宗气不得布散,积于胸中,致胸闷; 5、气血虚弱,脉道失充 ,致脉细; 6、肝气郁结,则出现嗳气则舒,两胁窜痛;
100
病例分析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疏肝解 郁 方药:归脾汤加柴胡、木香、白芍、薄 荷、绿萼梅
处方:当归 龙眼肉 黄芪 党参10 白术 炙甘草 茯苓 远志10 木香 酸枣仁15 柴胡 木香10 白芍 薄荷 绿萼梅6
101
病案讨论例2. 高某, 女性, 57 岁。患者因头晕心悸、心率缓慢十余年,诊断为病窦。近年来经常感到胸闷气短,心慌心悸,头晕乏力,蹲后起身便觉两眼发黑,面色萎黄,手足欠温,喜暖畏寒,食欲不振,夜寐多梦, 二便自调,舌淡红、边有瘀斑,苔薄白腻,脉沉细而缓。脉率46 次/分钟。
102
病案讨论.例2 辨证:心阳不振,气虚血瘀。 治法:通阳祛寒,益气活血,增脉复律。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炙麻黄6 g 细辛3 g 熟附片6 g 黄芪20 g 太子参15 g 丹参15 g 川芎10 g 神曲12 g 山楂15 g。 日1 剂, 水煎服。
103
病案讨论.例2 二诊,自觉头昏乏力、胸闷气短明显减轻,食欲增加,但仍感心慌心悸,查脉率52 次/分钟,律齐。守上方增细辛为6 g、熟附片为9 g,再进5剂。 三诊,面色红润,手足自温,睡眠安稳,无胸闷心悸,稍感头晕乏力,脉率增至64 次/分钟。仍守上方加减,继服20 余剂后,症状缓解,精力充沛,能参加健身活动,脉率维持在60 次/分钟以上。随访半年,未再反复。
104
病案讨论.例3 心动过缓、低血压等疾病,符合少阴病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这一主要病机。阳虚火衰,功能减退,心之阳气虚则心阳不振,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运不畅, 痹阻脉络,血脉瘀闭故心跳缓慢而无力;肾阳虚衰则阳气鼓动无力,温煦生化功能不足,则出现周身倦怠乏力,神情疲惫、嗜睡、脉沉迟或微细等功能低下诸症。
105
病案讨论.例3 以辛甘大热之附子温通十二经脉且重在温少阴之里,振奋机体之元阳,以助阳气之不足。细辛辛温,具有通彻表里,开通内外之功能,可助附子“温少阴之经,散水气以去内寒”(张元素)。再伍以辛甘性温之鹿角胶温补肾阳,与附子、细辛同入肾家鼓舞少阴之阳气,强身壮体。麻黄辛温发散,宣通透达,振奋心阳,温经通痹,使原本低下的心肾功能得以兴奋。《本草疏证》谓麻黄能“通心阳,散烦闷”。
106
病历分析 患者,李××,女, 49岁,近一年来自觉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曾用天王补心丹、安神定志丸、血府逐瘀汤等均无效。舌淡红,脉细弱。 请分析病情写出诊断、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107
思考题 1.什么叫心悸,如何区别惊悸与怔忡? 2.心悸的病因病机是什么?有何特点? 3.心悸如何诊断? 4.奔豚与心悸如何鉴别?
5.心悸的辨证要点? 6.八个证型如何辨证论治?
108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