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一章 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 一、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
2
(一)我国古代家教思想中提出“教子婴孩”、“早欲教”
(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母育学校教育,是指出生到6岁的儿童应在母亲身边接受教育 (三)近代幼儿园产生后,学前教育的年龄趋向于3岁到入学前。 (四)当今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应为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
3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 1、领先性 2、长久性 3、单独性 4、随意性 5、随机性 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
学前社会教育指出由社会各方为学龄前儿童开设的集体保育教育机构及设施。其特征如下: 1、群众性 2、目标性 3、计划性 4、多样性
4
三、 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幼儿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阶段:
三、 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幼儿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孕育阶段(15世纪前):教育学尚未独立,所以幼儿教育学混杂在一些哲学、政治或者神学、伦理学之中,且为零星、片断的。More<<< 二、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后期):在此阶段More<<< 三、初创阶段:从十八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前半期,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More<<
5
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437)。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了关于学前教育的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2—前322)在《政治论》中,主张学前教育和胎教(即优生)<<<<<<< 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指出:“婴儿时期的所得就是青年时期的收获,凡是每个儿童应该学习的东西就应早点开始”<<<<<<
6
柏拉图关于学前教育的思想 他指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凡事之开始,为最重要之点,而于教育柔嫩儿童,则更宜注意。盖其将来人格之如何,全在此时也。” 他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 他还提出学前儿童的游戏和讲故事活动。
7
亚里士多德关于学前教育的思想 主张婴儿出生后喂母乳,从小要多运动,并习于寒冷。 他认为在五岁前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业,以免妨碍其发育。
主张儿童学习唱歌和演奏。 第一个做出年龄分期的尝试,从出生后每七岁为一阶段,到二十一岁止。
8
在此阶段,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学艺术和科学结束的繁荣,教育科学得到发展。从17世纪夸美纽斯写成《大教学论》——1806年赫尔巴特写成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教育科学独立。在教育著作中,论述了学前教育思想。 特点: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理论比前一阶段,更加系统、完整有现实性(指导了当时的教育)
9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1592—1670)是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也是研究幼儿教育最早的理论家之一,主张以母育学校来教育出生至六岁的孩子,应该在家庭中由母亲进行教育,影响很大。福禄倍尔就是以夸美纽斯理论为基础于19世纪创立了学前教育学。 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出版。 夸美纽斯《母育学校》的主要学说
10
独立的学科 从十八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前半期,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
(一)创始人:德国育家福禄贝尔创立 (二)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
11
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游戏与作业材料——恩物
福禄贝尔(1782~1852) 德国教育家 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游戏与作业材料——恩物 在论述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上,福禄贝尔接受裴斯泰洛齐的观点,认为人具有天赋的力量,对儿童进行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活动使这种内在的力量得到发展。他认真研究了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和幼儿园的教学方法。他把儿童的年龄分为3期:哺乳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儿童的外部感觉;童年期,是家庭教育、游戏、言语发展的时期;少年期,是学前教育期。
12
前苏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提出了入学年龄(从7岁提前到6岁) 托儿所与幼儿园合并统一管理。 明确学前教育机构的任务。
明确规定学前儿童活动和学习的内容。 研究认为,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比人们估计的要高,4岁起就可以学习一些初步的语言和数学知识。
13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主要观点
学前教育向低龄延伸(含优生、胎教、婴幼儿教育)。 在保育和教育结合中,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注重儿童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注重兴趣诱发、积极鼓励、启发引导;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成人组织的活动与儿童自由活动、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灵活运用。 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提倡儿童积极参与活动及表现、创造。 发展社区学前教育,正规化的和多形式的学前教育并举。 重视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密切结合。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