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隸書之演進、美感與臨寫技巧 2013/10/23 台中市太平國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隸書之演進、美感與臨寫技巧 2013/10/23 台中市太平國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隸書之演進、美感與臨寫技巧 2013/10/23 台中市太平國小

2 隸書發展史 隸書的產生、發展和成熟的時間是戰國至漢末,也是隸書之繁榮期;從此之後,隸書便成為書法四體中之一體。
隸書另一次勃興期在清朝中晚期。 至於其他時期諸如唐宋元明朝代也有隸書,只是用筆僵化了,未能形成風潮。

3 隸書名稱之辨(辯) 隸書或稱古隸(無波磔者;另一說古稱隸書者為現在之楷書。 八分是今之所稱之隸書(有波磔者)
後來楷書定名之後,古隸與八分通稱為隸書。

4 隸書之演進 隸書是由大篆衍進而來。 大篆解體之後有兩大系統,一為小篆,另一為隸書。 之後的行草書以及楷書都是由隸書衍化而成。
因此掌握隸書書法的規律,如同掌握打開書法寶庫大門的鑰匙。也是中國書法發展的中要分水嶺。

5 散氏盤(大篆)

6 漢字與書法的演變 漢字形體的演變----是由繁複趨于簡約,由象形的寫實性趨于抽象的符號性。
書法藝術演進特點-----是由裝飾性漸趨寫意性(從便于表現形式美漸趨表現內在精神之美)

7 字體演變之文化機制 促進書體演變的文化機制: 一、求速求易 1、快速書寫的文化需求。 2、生活節奏加快。 3、文化信息傳遞增多。
二、追求規範與通行 1、文字使用面向社會下層擴散。 2、文化形態多樣性的發展。 三、文字書寫的審美需求。

8 文化意義 一、是古體書(先秦文字)與今體書(隸書之後的書體)的分水嶺。 二、隸書是篆書的輔助字體。
三、隸書是書體的第一次大革命;草書、行書、楷書均源於隸書。 四、佛教、道教、神靈文化、獨尊儒術、孔子崇拜、厚葬風氣、與喪葬文化造成碑碣盛行,提供漢隸表現的舞台。

9 隸書的分類 以時期而分 1、隸書分為早期與成熟期。 2、早期隸書包含秦和西漢早期的隸書 。成熟期應該是東漢以後的隸書。 以呈現方式而分
1、碑刻2、墨蹟。

10 早期與晚期隸書之比較

11 墨蹟與碑刻

12 隸書美感與欣賞 造型特徵 藝術美感

13 造形特徵 一、線條 1、蠶頭雁尾的線條不但具有律動感,而且保有水平穩定之平衡感與藝術性 2、蠶不二設、雁不雙飛兼具變化穩定之功能。
3、發揮毛筆書寫自然形態功能,使線條具有粗細、方圓、藏鋒、露鋒等特性,符合生理運動節奏。 二、結體 1、橫勢。 2、左右開張。 3、形狀扁方(如龜如鱉)。

14 造形 成扁方形,透露出穩定、寬博的性格。 橫畫的蠶頭雁尾深具動感,由於這項特徵而增強了書法的藝術性。

15 隸書的造形

16 藝術美感 一、線條的視覺形象豐富---筆畫具有粗 二、視覺藝術的節奏感提高。(尤其蠶頭雁尾)
三、在視覺心理作用下產生三度空間。 (蠶頭雁尾) 四、紙的使用與隸書碑刻的大量湧現,在章法空間構成上提出新的視覺要求。 五、解放毛筆的書寫特性,(側鋒)使筆劃運動的節奏點散佈於字的四周邊緣。

17 簡牘帛書介紹 簡是竹簡簡稱,為書寫於竹片上之文字。 牘是木牘,為寫于木板上之書信。 帛為布帛,將文字書於布帛之上的文字。

18 青川戰國木牘

19 青川戰國木牘 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縣郝家坪秦墓出土。 木牘;46*2.5cm;古隸;墨書;三行119字;背面字;四行漫漶不清;約30餘字。
是一件由篆書向隸書演變過度性的書法作品,字體表現原始性格,大都數字形已經出現隸書的筆勢、筆順,筆畫連結方式。筆力沉靜貫注,從容不迫;結體自然隨意,布白疏朗。

20 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効律)

21 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 1975年底在湖北省雲夢縣城睡虎地十一號秦墓出土1100餘枚竹簡,文字為墨書,保存良好,墨跡鮮明,字體雖小,但工整清秀,高古敦厚,其用筆筆法以及結體已經擺脫了篆書的原則。 由此可見文字演進遵循著「以趣約易」的原則,為了書寫方便,運筆或轉或折或圓或方順乎自然。形成質樸而靈秀的藝術效果。

22 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 )

23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 本)

24 馬王堆帛書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出土時已沿摺痕斷成32片;帛書原高48cm,,朱絲欄,墨書,共352行,1萬6千多字。
抄寫年代約在漢文帝時期(西元前179~157) 用筆嚴謹,落筆藏、露兼施,橫畫略向右上方傾斜,稍具波勢,運筆輕重交,粗細有別,使轉以方折為主,圓弧線條減少而多用平直線條,故結體方正。

25 馬王堆一號漢墓遺策

26 馬王堆一號漢墓遺策(漢簡)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隸書。湖南省博物館藏。
它具有聳側雄奇的體勢,沉重粗放的長垂,這是後代行草書才能見到的神韻,不做任何修飾而又富於變化和蘊藏的筆畫線條,以及疏密輝映的字形結構,無一不具有美感。

27 居延漢簡

28 居延漢簡 居延漢簡是西北地區發現漢簡於居延的總稱,數量最多,在1970年代時就發現有二萬餘片,大多是西漢簡,也有東漢簡,有隸書也有草書,隸書體勢相當龐雜,或粗俗草率,或筆精體密,精美者與東漢碑刻的書法藝術一脈相通。

29 居延甲渠侯官五鳳二年名籍簡 書於漢宣帝五鳳二年(BC56),簡長23CM,寬1CM,木質。 1973年出土於居延甲渠侯官遺址。
該簡運筆舒展並富有彈性,,起收筆精到,波挑豐腴,結體欹側有致,有意識突破均衡板滯的章法。

30 玉門花海漢簡 書於漢昭帝元平元年~元帝初元前(BC74年~BC48)。 包含古隸、隸草等各鍾書體,有木簡、木觚(ㄍㄨ)等形制。
1977年8月在玉門市花海漢代烽燧遺址出土,共93枚,另有無字素簡12枚。

31 玉門花海漢朝木觚 木觚是木質六角形稜柱體,抄寫著漢武帝遺詔。書法已然波挑分明,隸法濃鬱了。
木觚形制可以讓書寫者寫完再行刨去重複使用,因此可見下級卒吏在木簡上習字、練字的第一手資料。

32 玉門花海買賣布牘 書寫的是一段記有籍貫性名買布數量與值穀的實用文字。 它落筆峻利,使轉自如,結體流美,章法天成,已然是熟練的章草書體了。

33 西漢武威王杖詔書令簡

34 東漢武威王杖詔書令簡 書於東漢明帝永平15年(AD72)。 簡之尺寸23.2*1CM。木質。共十枚。每枚容納4~37字。
1959秋在武威磨嘴子18號漢墓出土。 筆法方整嚴謹,已然清楚看到東漢成熟的隸書,官書氣息濃厚,然意趣十足。

35 兩漢刻石的形制與內容 西漢刻石稀少,且未形成固定形制。 東漢刻石盛行,形制分野漸趨明顯,大致分為碑碣、摩崖、墓誌、石經等。
清朝葉昌熾《語石》認為︰漢代刻石的文字內容以記功、紀事、契約、墓碑(墓誌)與經典五類。

36 西漢刻石 西漢刻石屬於古隸階段。 雖然西漢歷經兩百年,但是刻石的資料並不豐富。

37 西漢隸書特徵 結體不甚方整,時兼有篆隸兩種書體的某些特徵。 筆畫無明顯的波磔。

38 五鳳刻石(西漢刻石)

39 五鳳刻石 又稱「魯孝王刻石」,宣帝五鳳二年(BC56年6月4日刻),在金明昌二年(1191)開州刺史監修孔廟時發現,後移入孔廟,被認為西漢隸書碑刻代表作。 3行共13字。 字形樸素,渾然高古,布白錯落天成,隱然意識到觀照全篇。

40 同時代的碑刻與墨跡之比較

41 萊子侯刻石 西漢晚期刻石 新莽(AD8~25)天鳳三年(AD16)二月刻。 以篆為隸,結構簡勁,意味古雅,富有樸拙之美。
用筆渾凝簡直,痛快率真,趣味橫生。

42 東漢刻石 東漢是隸書成熟得重要時期,按順序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43 東漢早期隸書 東漢為西元25~220年。 西元27~106年分為早期。 代表作為《三老諱字忌日記》(52年)(現存杭州西泠印社)。
中國自古有一種規矩,嚴禁用筆或是嘴說出帝王或是父祖的名字,所以才取了《諱字忌日記》。

44 大吉昆地買山地記(AD76) 字的大小有到30公分大,所以這可能是漢隸中最大的字。
如此大的字可能是(空字描寫法),因為當時還未出現如此大的毛筆。

45 東漢中期隸書 西元107~146年為東漢隸書法發展之中期。 子游殘石。 東漢元初二年(115)六月刻,斷為上下兩段。
清朝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有拙厚之形,而氣態濃渾,筆颇而峻。

46 東漢晚期隸書 西元147~220年為東漢隸書發展之晚期。 桓帝與靈帝時碑碣之風大盛。 代表作品有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等等。

47 東漢晚期碑刻隸書風格分類 工整遒勁----孔廟三碑(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華山廟碑 渾厚雄邁----衡方碑、婁壽碑、張遷碑
纖秀華麗----孔宙碑、韓仁銘、曹全碑 樸茂高古----石門頌、楊淮表記、西狹頌

48 石門頌 全稱《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也稱《楊孟文頌》
東漢建和二年(148)十一月刻,摩崖隸書,22行,行31~32字不等,石高九尺九吋,寬七呎七吋。 此碑為世人所推崇,兼具疏秀與高渾,意及寬鬆靈秀,高古與蒼茫。 近人書家謝宗安一派門生多人習此。

49 民國書法家謝宗安 鑽研石門銘(魏碑)、石門頌(隸書)、石鼓文(篆書)故自號三石老人晚年改稱磊翁。 名言:作書無特色,喝酒有豪情。
書法作品中部流傳甚多。

50 乙瑛碑( 153年)

51 乙瑛碑 孔廟三碑之一。 清朝學者翁方綱謂:骨肉勻適,情文流暢。
可見該碑在用筆、字體結構、篇章佈局三方面都已經具備標準成熟隸書的特點,爲東漢豎立隸書規範。

52 禮器碑(156年)

53 禮器碑 碑文記載魯相韓敕修飾孔廟製造禮器等活動,以及吏民對他的頌揚,碑陰及碑側鐫刻資助官吏名稱及錢數。
筆劃纖細而瘦硬,結構冷峻而空靈,佈局疏朗而不虛。

54 史晨前後碑(169年)

55 史晨前後碑 此碑分刻兩面,合稱史晨前後碑。 後碑比前碑早刻,前後書風一致。
此碑是書法作品中最具典雅風範者,字的結構中宮緊縮,波磔開張,布白均勻,態度安祥,用筆中鋒,渾圓含蓄,真氣內斂。

56 曹全碑(185年)

57 曹全碑 是漢碑中最為成熟的碑刻。 筆法鮮活生動,結構翩翩逸緻,布局典雅流麗,可說是漢碑隸書中之纖秀美女,婀娜多姿。

58 張遷碑(186年)

59 張遷碑 是漢碑中最為憨厚的典型。 由於用筆的方起方落,結體趨進方塊型態,筆劃粗短,字的重量感增大,因此具備「雄厚朴茂」之書風特徵。

60 曹全與張遷比較

61 清朝隸書

62 鄭簠1622-1693 字汝器,號谷口。江蘇上元人,以行醫為業。
近人馬宗霍評:谷口分隸,在當時殊有重名,以漢石律之,知其未入古也。然筆較唐分則稍縱,故尚不傷雅。 其實隸書與七零年代後大量出土之漢簡用筆有暗合之處。

63 金農1687-1763年 原名司農,字壽門,又字吉金,號冬心,別號稽留山民等。
近人馬宗霍《霎嶽樓筆談》︰冬心以拙為妍,以重為巧,似有得於《天發神讖》,然彼固不見妍巧也。 如以近代美感觀念觀之,其橫粗豎細之造型筆法具有(圖地反轉)之效果,尤其佈局上之排列以及斜線之安排,真是匠心獨運。

64 鄧石如1743-1805年 提出《計白當黑》以及《疏可走馬,密可藏針》之書論,,為當今書法家奉為圭臬。
在篆書創作上也是劃時代的人物,因為將筆鋒加壓,造成與前人不同之風格。影響至今。

65 伊秉綬1754-1815年 字組似,號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寧化人。 隸書愈大愈見其佳,有高古博大的氣象。
近人馬宗霍稱世人皆稱汀州之隸,以其古拙也,然拙誠有之,古則未能。就持不同的看法。

66 陳鴻壽(1768-1822) 自子恭,號曼生,浙江錢塘人 馬宗霍:曼生八分書,率意擬古,毫無古法。
個人認為雖無古法確有新意,去其雁尾欲求古意,然用筆平鋪失其古;但結體之用心營造搭配其用筆或可視為另種特色。

67 吳讓之(1799-1870) 原名廷颺,字熙載,因避同治皇帝(載淳)諱,更字讓之。 隸書學自鄧石如,世評其筆力軟弱。
雖其筆力軟弱,但也成一家之言;至於其軟弱之因在於筆勢喜用俯勢,而且在運筆上也缺乏澀進之質感。

68 何紹基 字子貞,號東洲,又號蝯叟,湖南道州人。 爲求異於他人筆法線質自創迴腕法,因此其線質與結體自成一格,厚實而遒勁。

69 徐三庚(1826-1890) 字辛穀,號袖海、井罍(ㄌㄟˊ)道人,浙江上虞人。
隸書近似鄧石如的筆意。計白當黑。虛實相生。筆劃粗細相間,婀娜多姿。

70 趙之謙(1829-1884) 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悲庵,浙江會稽人。
趙之謙所有書體皆從魏碑來,清朝康有為評其已成一家,然氣體靡弱。

71 現代隸書(王鏞) 王鏞,1945年生,1962年北京匯文中學畢業,1967年北京大學東語系本科畢業,1981年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印度藝術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 呈現稚拙的線條與結體的張力。

72 現代隸書(民間簡牘風格)

73 現代隸書(帛書風格)

74 現代書法(民間書風)

75 現代書法

76 左右上下對齊

77 丁念先作品(只有行沒有列)

78 隨意安排

79 以橫勢方式做對聯


Download ppt "隸書之演進、美感與臨寫技巧 2013/10/23 台中市太平國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